目的:探讨应用带血供的尺神经转位与股神经吻合重建完全性截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996年6月~2004年12月共收治19例陈旧性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损伤平面T2~T8,Frankel分级均为A级,受伤时间至本次手术时间1.1~3.5年,平均1.65年.采用自体一侧尺神经作为供体神经,自皮下隧道转位至腹股沟区,尺神经主干与股神经深支缝接,尺神经手背支与股神经浅支缝接,用尺侧屈腕肌支和指深屈肌支与闭孔神经缝接.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2~7年,按照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定,髂腰肌肌力恢复至3级以上者达46%;股四头肌肌力恢复至3级以上者达75%;下肢深感觉均有恢复.在供区有16例(占95%)患者维持其正常的手内肌功能.结论:保留血供的尺神经转位与股神经吻合可有效重建陈旧性胸段脊髓完全性横断伤患者的部分下肢功能.
作者:王岩;张国强;张雪松;张少成;黄鹏;柴伟;唐佩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脊髓疝(spinal cord herniation,SCH)是临床少见病,可分为特发性(idiopathic)、创伤后性(posttraumatic)和医源性(iatrogenic)三类[1].1974年Wortzman等[2]报道了第1例特发性脊髓疝(ISCH),截止2006年10月英文文献报道的ISCH已有80余例[3].ISCH的发生过程包括两个步骤[4],首先是脊髓腹侧面的硬膜存在先天发育缺陷或者继发于后天慢性损伤,出现微小的局部缺损,形成病理基础;然后,随呼吸和心跳形成的脊髓搏动,在胸椎后凸的存在下,受力点集中于硬膜囊腹侧面,长时间作用下脊髓通过硬膜缺损处向前或前侧方疝出,出现胸段脊髓压迫症的表现.笔者回顾近年文献,针对ISCH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作一综述.
作者:夏英鹏;石井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3],它不仅用于治疗枢椎椎弓峡部骨折,更被作为一种独立的后路固定技术用于涉及枢椎的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但何谓枢椎的椎弓根,不同的学者观点各不相同.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自2002年4月~2005年6月我们应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加棘突椎板重建的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38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26~65岁,平均45.5岁;病程2~20年,平均8.5年.患者均有持续腰痛,其中伴单侧下肢放射痛18例,双侧5例.
作者:汤立新;宋应超;付鹏军;蒋洪涛;张朝远;胡殿绪;欧阳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恶性黑色素瘤多发于足底、外阴、腰、头颈等易摩擦部位,椎管内恶性黑色素细胞瘤较少见,原发于椎管内硬膜外的黑色素瘤近10年周内只报告过几例[1、2],而病变侵及椎体的恶性黑色素瘤更少见.我们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胡侦明;唐海;郝杰;陈浩;王成日;李永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近年来笔者在大量脊柱侧凸畸形手术矫正经验的基础上,对一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患者采用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直接去除了畸形的关键部位对矫形的阻挡,获得了满意的矫正效果.与前后路分期或一期手术相比,减少了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尤其是避免了前路经胸手术对患者本来已经脆弱的呼吸功能的再次侵扰,也减少了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海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是严重的脊柱三维畸形,广泛前后柱结构的僵硬,以及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严重失衡,使得单纯传统后路内固定矫形或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技术不能获得满意矫正效果,并具有较高的脊髓神经损伤风险.
作者:吕国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近年来,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术被应用于矫正严重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此技术具有单一人路和矫正率高的优点.然而,部分截骨矫形术后残留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仍不可避免.Shimode报告7例2年以上随访结果,术前脊柱后凸平均105.4°,术后后凸平均48.9°,后凸平均矫正率为52.9%.海涌报告26例,术前后凸平均106°,术后后凸平均52.3°,后凸平均矫正率为51.6%.国内外文献均显示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在行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仍有可能残留较大的后凸畸形.
作者:邱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针对重度脊柱侧凸,传统的分期矫正手术不仅治疗周期长,在畸形矫正过程中,往往会因脊髓受到过度牵拉而增加神经损伤的机会.全脊椎截骨术是近年来国内逐渐开展的治疗重度和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主要方法,它能使矫正手术一次完成,并随着畸形矫正,脊髓相对短缩,只要局部椎管减压充分,很少引起不可逆性的神经系统损伤.
作者:史亚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全脊椎切除是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式之一,早在1922年即由Mac-Lennan提出,当时他采用全脊椎切除配合外支架的治疗方法矫正严重的脊柱侧凸畸形,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多数患者手术后出现了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不理想.以后陆续有几位学者进行了少量全脊椎切除术的报道,但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规范.
作者:王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脊椎截骨术早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后路截骨矫形,其截骨方法包括经小关节椎板截骨术和经椎弓根椎体V型截骨术,临床上已经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僵硬的重度脊柱侧后凸,由于截骨范围的限制,往往无法使畸形得到满意的矫正.对于严重的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文献报道有采用前后路联合截骨矫正的方法,但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
作者:金大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由于柔韧性差,躯干往往明显失平衡,患者的心肺功能也常常受到影响,甚至还存在神经功能缺陷.既往的后路器械矫形固定或前、后路器械矫形固定等方法矫形有限.1987年Bradford等报告了应用椎体切除术治疗16例此类畸形患者,随后又报告了前路和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内固定治疗技术.此后,全脊椎切除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但并发症多.
作者:王以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发生于脊柱冠状面、矢状面及水平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多发生在年龄10岁以上至发育成熟前.一般认为,对Cobb角>50°、骨骼发育未成熟者Cobb角>40°、非手术治疗无效(半年内侧凸进展超过5°)、胸椎后凸过小或过大、胸腰段后凸或腰椎后凸畸形及伴有明显外观畸形的患儿应考虑手术治疗[1、2].
作者:王以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常见的脊柱畸形之一,常在青春发育前期发病,在整个发育期快速进展至青春发育结束,在成年期则缓慢进展或停止进展.
作者:邱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发生于青春发育期前后的脊柱结构性侧凸畸形,是一种常见的脊柱侧凸畸形,在全部脊柱侧凸患者中占74.7%[1].目前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可能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2、3].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AIS患者存在全身性的骨密度降低,且这种状况一直从青春期持续到成年期.现就有关AIS患者骨密度的研究现状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孙旭;邱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Marfan综合征患者合并脊柱侧凸的患病率、侧凸程度、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38例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Marfan综合征患者的X线资料,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例(42.03%)患者合并脊柱侧凸,男38例,女20例,男女患病率比例为1.18:1,其中≤10岁6例,11~20岁12例,21~30岁19例,31~40岁11例,41~50岁7例,51~60岁3例;平均冠状面Cobb角为26.8°±27.8°;胸弯36例,胸腰弯11例,腰弯2例,双弯6例,三弯3例;单弯中顶椎凸向右侧38例,凸向左侧11例;矢状面胸椎后凸平均为14.3°±13.2°,其中胸椎前凸5例,胸椎后凸不足40例,胸椎正常后凸12例,仅1例胸椎后凸45°;11例患者冠状面Cobb角>40°,平均年龄15.9岁.结论:在接受心脏手术的Marfan综合征患者中脊柱侧凸患病率为42.03%;脊柱侧凸类型多样,冠状位畸形以胸弯和胸腰弯多见,胸椎凸向右侧发生率较高,矢状位畸形以胸椎后凸不足为主;在青少年表现较为严重,需要严密的随访及手术矫形.
作者:马雄君;魏建军;王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手术患者胸廓成形术后肋骨再生情况,比较男女性患者间肋骨再生差异.方法:1999年至2004年我院共行脊柱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及胸廓成形术治疗66例AIS患者,其中女性患者43例,平均年龄15.62岁,平均Cobb角58.86°;男性患者23例,平均年龄16.83岁,平均Cobb角60.87°.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摄全脊柱正侧位片复诊时应用Philips等提出的肋骨再生分级标准对患者肋骨再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3个月复诊60例患者,225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31.6%处于再生4级,52.9%处于5级;术后6个月复诊29例患者,107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79.4%处于再生5~6级;术后1年复诊32例患者,121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90.1%处于再生5~6级;术后1年内未见肋骨再生达到7级;术后2年复诊22例患者,79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98.7%处于再生5~7级,其中有4根肋骨(5.1%)达到7级.男女患者间肋骨再生分级未见明显差异.结论:AIS患者胸廓成形术后肋骨再生可分为2期,即肋骨形成期和塑形改建期,肋骨形成期在术后6个月基本完成,塑形改建期则持续时间较长;肋骨再生没有性别差异.
作者:夏才伟;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朱锋;马薇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检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不同部位和髂骨松质骨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的表达量,并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比较,探讨非胶原结构蛋白与AIS患者骨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从12例平均年龄为13.8岁的AIS患者取7块髂骨(7例患者)、12对关节突和17个棘突,从10例平均年龄为11.2岁的CS患者中收集10块髂骨.骨组织块固定脱钙处理,石蜡包埋切片,片厚5μ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基质中BSP阳性面积比、骨基质总光密度/骨面积和阳性细胞比率.结果:BSP在骨细胞和骨基质中均有表达,AIS组和CS组患者髂骨骨基质总体光密度/骨面积(total OD/bone area)为0.0678±0.0003和0.0803±0.0013,差异有显著性(P<0.05),AIS患者顶椎区凹、凸侧关节突的骨基质BSP阳性面积比和骨基质BSP面积×平均光密度/骨面积分别为0.7363±0.0632、0.5552±0.0259和0.0761±0.0079、0.0632±0.0058,差异有显著性(P<0.05).AIS患者上胸椎棘突与胸腰段棘突骨基质BSP染色阳性率分别为63.2%和65.5%,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58.7%和61.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SP对AIS患者骨异常代谢及骨量降低的影响不大,非胶原结构蛋白可能不是AIS患者骨代谢研究的首要考虑对象;脊柱侧凸异常应力影响脊椎骨骼塑型和代谢,脊柱侧凸畸形对脊椎各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作者:朱锋;邱勇;杨晓恩;李广文;秦岭;郑振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采用单纯后路广泛松解技术联合侧凸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椎和腰椎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我院于2002年4月至2005年7月连续收治了114例(女86例,男28例)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椎和腰椎脊柱侧凸患者,其中Lenke 5型72例,Lenke 6型32例,Lenke 3C型10例.全部采用后路广泛松解技术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手术前后在X线正侧位片上测量冠状位Cobb角,矢状面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下端融合椎冠状面成角,骶骨中垂线与融合下端椎、顶椎及C7中垂线平均距离,并观察各种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置入1460枚椎弓根螺钉,平均融合9.6个椎体(5~14个).冠状面平均矫正率为78.6%(61°减少到13°),矢状面腰椎前凸角从36°(23°~67°)增加到42°(34°~55°).下端融合椎冠状面成角矫正率达79%,骶骨中垂线与融合下端椎距离从2.3cm减少到0.5cm,与顶椎距离从5.0cm缩短到1.6cm: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由2.7cm减少到0.8cm.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0个月(12~50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深部感染,且无明显矫形丢失.结论:后路广泛松解联合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椎/腰椎侧凸效果满意.
作者:李明;顾苏熙;朱晓东;杨继东;张祺;赵永飞;吴大江;王静杰;倪建强;杨晓明;曹洪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前路矫形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AIS病例35例,男4例,女31例;年龄12~17.5岁,平均14.6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 Ⅰ a型1例,Ⅰ b型6例,Ⅰ c型3例,Ⅱ c1型1例,Ⅱ d1型24例.采用前路三维矫形手术,融合3~7节椎体,平均4.4节.内固定器械包括CDH 21例、Isola 12例、TSRH 1例、Moss Miami 1例.全部病例均采用自体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有无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等内置物并发症.结果:随访12~75个月,平均29个月,融合弯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76.5%,其中21例随访超过2年者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4.2°;固定融合节段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93.6%,随访超过2年者末次随访时丢失平均1.7°;固定融合节段矢状面Cobb角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86),随访超过2年者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2.3°.13例胸腰段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8.3°,术后矫正为前凸5.6°,1年随访时保持前凸4.2°.全部病例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假关节形成和内置物并发症.结论:在AIS前路矫形融合手术中采用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融合率高,能获得并维持良好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矫形,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植骨方法.
作者:仉建国;卢文灿;邱贵兴;王以朋;于斌;任玉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术前使用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Cobb角≥60°、肺功能存在中度以上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行脊柱侧凸矫形术的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20例.A组在术前采用BiPAP呼吸机,经用面罩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1个月;B组常规术前准备.观察A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的改善及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肺功能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Cobb角度、手术时间、手术径路、融合椎体数等基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经NIPPV治疗后肺活量(VC)、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大呼气量(FEV1.0)、大通气量(MVV)和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术中氧合指数、术后拔管时间、拔管后15min动脉血气P02、PCO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改善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的肺功能,可缩短手术后气管插管的拔管时间,改善术后通气功能,有助于脊柱侧凸患者手术后早期恢复.
作者:张萍;郑曼;马正良;邱勇;肖永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广泛后路松解三维矫形对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9月我院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2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前路松解后路矫形)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12~20岁,平均15.5岁;Lenke 1型12例,2型2例,3型3例,5型3例.B组(后路脊柱松解三维矫形)22例,男3例,女19例;年龄12~26岁,平均15岁;Lenke 1型13例,2型2例,3型4例,5型3例.比较两组间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和SRS-22评分的差异.结果:A组主弯Cobb角由83.6°±7.6°矫正到21.4°±5.4°,矫正率为72.4%±5.1%;B组由85.4°±11.5°矫正到22.0°±5.4°,矫正率为74.1%±5.2%,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SRS-22评分分别为303.9+28.9min、1379.5±236.8ml、92246.5±9784.9(¥)及17.4+0.24分;B组分别为241.0±20.8min、965.5±193.1ml、77725.1±8917.8(¥)及19.65±0.20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曲轴现象、假关节形成及失代偿发生.结论:广泛后路脊柱松解三维矫形对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矫正效果满意,具有手术风险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相对低等优点.
作者:张宏其;鲁世金;陈静;郭超峰;陈凌强;刘少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顶椎凹凸侧椎旁肌和无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椎旁肌在IS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取IS患者(A组)、CS患者(B组)顶椎凹凸两侧及无脊柱侧凸患者(对照组,C组)的椎旁肌,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学改变;应用Masson 三色染色法显示胶原蛋白的表达,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各组胶原的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对各组结果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Ⅰ型和Ⅲ型胶原染色,观察其在各组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和电镜下均显示A、B组凹侧椎旁肌形态明显异常,胶原表达增强、分布紊乱;A、B组凸侧椎旁肌及C组未见明显异常.A、B组凹侧椎旁肌中阳性胶原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0.255±0.036和0.253±0.023,明显高于凸侧(A、B组分别为0.057±0.006和0.055±O.002)及C组(0.056±0.004),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B两组凹侧椎旁肌中Ⅰ型、Ⅲ型胶原表达无明显差异,而在凸侧椎旁肌中以Ⅰ型胶原阳性者为主.结论:IS患者凹侧椎旁肌形态明显异常,胶原表达增强且分布紊乱,其变化可能为IS的继发性改变.
作者:陈建庭;陈旭琼;金大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青春期胸椎横断面上的发育特征及其意义.方法:收集30例AIS患者(A组)和30例相应年龄无脊柱畸形的青少年(N组)的胸椎CT片,每组根据研究对象年龄组成再分为两个亚组,每个亚组均为15例.低龄AIS组(A1组)和高龄AIS组(A2组)平均年龄分别为10.6岁和16.8岁;低龄对照组(N1组)和高龄对照组(N2组)平均年龄分别为10.8岁和17.3岁.在AIS患者侧凸区(T5~T12)及对照组相应椎体横断面CT上分别测量椎体的横径和纵径、椎管的横径和纵径、椎弓根长度和直径、椎板长度和直径.对相同年龄段的AIS和对照组、同一组内的两个亚组以及每个亚组患者左右侧(凹凸侧)的各个相应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每组内高龄亚组的椎体均较低龄组增大,但同年龄层的两亚组无明显差异;N组两个亚组间椎管大小无明显差异,而A2组椎管横径明显大于A1组以及N2组.高龄亚组的椎弓根长度、直径及椎板长度和相应低龄亚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但A2组凸侧以及N2组的椎板直径明显大于相应低年龄组.N组内左右侧后弓测量参数无明显差异,A1组和A2组凹侧椎弓根较凸侧长,但差异无显著性.同年龄层两亚组的椎弓根、椎板的直径、长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青春期,AIS患者脊椎后弓可能存在膜内成骨异常,而神经中央软骨对AIS脊椎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王斌;邱勇;王渭君;朱锋;朱泽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前后柱软骨组织学和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有无差异及其对脊柱侧凸发生、进展的影响.方法:26例11~16岁AIS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2例行前路松解术或前路矫形内同定术;B组14例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术.A组取胸弯上端椎、顶椎和下端椎椎体生长板,B组取下关节突软骨,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其软骨细胞的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指数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指数.采用组织学分级作为生长潜能的指标,PCNA指数和PARP指数分别代表细胞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作为软骨内成骨活跃度的指标.结果:A组AIS患者前柱椎体生长板组织学分级、增殖-肥大层软骨细胞的增殖指数(PCNA)和凋亡指数(PARP)均明显高于B组AIS患者后柱下关节突软骨,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同年龄段AIS患者脊柱前、后柱生长潜能和软骨内成骨活跃程度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前柱生长过快、后柱生长缓慢,从而可能对脊柱侧凸的发生和进展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守丰;邱勇;夏才伟;朱泽章;朱锋;马兆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和新器械的应用,新手术也不断涌现,对这些新手术如何进行命名,是学术交流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好的命名应是一目了然,观其名称则知其手术内容,文字简明,其他作者愿意采用,否则其结果相反.
作者:张光铂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不同用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佳用药方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3例,男48例、女35例;年龄35~65岁,平均52岁;前路减压手术65例,后路减压手术1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术中使用MP组(n=20),脊髓减压前30min静脉快速滴注MP 1000mg;B组,术后使用MP组(n=23),即术中不使用,术后1h开始静脉滴注MP 80mg,每日2次,连续使用5d;C组,术中、术后使用MP组(n=19),脊髓减压前30min静脉快速滴注MP 1000mg;术后1h开始静脉滴注MP 80mg,每日2次,连续使用5d;D组,空白对照组(n=21),术中、术后均不使用MP.术前和术后1d、2周、3个月分别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记录应用MP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各组患者ASI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ld、2周和3个月时,A、C组ASIA评分较B、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D组的ASI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脊髓减压前30min快速静脉滴注MP 1000mg能够显著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近期的神经功能,术后小剂量应用MP则无明显改善效果.
作者:张继东;夏群;苗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