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7年6期文献
  • 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目的:评价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8月~2006年3月采用侧前路病灶清除、同侧自体髂骨植骨和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11例,其中L5 5例,S1 3例,L5~S1 3例.持续性腰痛8例,伴单侧下肢放射痛6例,单侧下肢肌力和痛、触觉减退5例.结果:术中无大血管和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基本消失:5例下肢肌力和痛、触觉减退者,4例恢复正常,1例好转.4例术后2~7d出现腹胀不适,1例出现逆行射精.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无钉棒折断、松动等并发症,9例随访1年以上者无结核复发.结论: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单侧钉棒系统固定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王文礼;刘海波;李小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CT测量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指标探讨

    目的:探讨能够客观反映腰椎管狭窄程度的CT测量指标.方法:对2002年3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10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A组)及44例无腰椎管狭窄症患者(B组)的CT片进行测量,包括L4~L5椎体、椎管、硬膜囊的横截面积,侧隐窝角度,侧隐窝矢径,椎体横、矢径,椎管横、矢径.对两组患者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A组测量结果与JOA评分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能客观反映腰椎管狭窄程度的CT测量指标,并计算其单侧90%可信区间,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应用此标准对2001年3月~2003年2月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6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CT片进行回顾性测量分析.评价测量结果相对于拟定标准的符合率.结果:A组的侧隐窝角(L4为18.02°±7.94°,L5为16.880±4.97°)明显小于B组(L4为40.78°±9.59°,L5为33.76°±9_21°)(P<0.05):A组的椎管面积/椎体面积(L4为0.11±0.03,L5为0.13±0.03)明显小于B组(L4为0.15±0.02,L5为0.15±0.03)(P<0.05);A组的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L4为0.82±0.04,L5为0.83±0.06)明显大于B组(L4为0.71±0.04,L5为0.70±0.12)(P<0.05).此三项指标与JOA评分相关性较强,其90%可信区间为:侧隐窝角L4小于25°、L5小于23°,椎管而积/椎体面积L4小于0.10、L5小于0.09,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L4大于0.85、L5大于0.86.回顾性测量结果示60例患者通过术前CT测量可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符合率为91%.结论:椎管面积/椎体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侧隐窝角度与JOA评分有较高相关性;其单侧90%可信区间可作为腰椎管狭窄症CT测量的诊断指标.

    作者:张庆明;沈惠良;雍宜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方法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6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情况,均采用利福平和多烯环素联合药物治疗.结果:6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定时高热,腰背疼痛剧烈,大汗和乏力;局部深在叩压痛,无明确的神经受损体征.影像学显示椎间隙感染和邻近椎体骨髓炎征象.实验室检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布鲁氏菌凝集试验阳性,血培养有3例显示布鲁氏杆菌阳性.通过联合药物治疗2周后,6例患者发热大汗症状消失,其中4例腰背疼痛症状消失,2例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减轻;5例治疗3个月后,腰背疼痛症状消失,血沉和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连续3次血培养阴性;1例未足程治疗者出现复发,继续治疗3个月后症状消失.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可以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特殊的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利福平和多烯环素联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赵广民;李放;孙天胜;吴军;关凯;张志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6年9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273例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方式、是否使用横杆以及内固定取出时间对椎弓根螺钉断裂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22例,椎弓根螺钉断裂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19.9个月,大多(19/22)在取内固定物前复查X线片时发现.断钉发生率:爆裂型骨折患者(13/76)显著高于压缩型骨折(6/132)和骨折脱位型患者(3/65)(P<0.01);椎间植骨组(1/25)和后外侧植骨组(7/110)显著低于未植骨组(7/70)(P<0.05);未使用横杆组(8/49)显著高于使用横杆组(14/224)(P<0.05);术后12个月以上取出内固定组(9/97)高于6~12个月取出内固定组(6/169)(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断裂可能与手术方式选择不当、植骨融合不当、未正确使用横连杆、内置物取出过迟有关.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有效植骨融合、合理使用横杆以及及时取出内固定可有效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发生.

    作者:历强;贺西京;王斌;彭国栋;樊沛;臧全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椎板减压治疗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及其与胸椎后凸的关系

    目的:评价单纯椎板减压治疗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的远期疗效及其与胸椎后凸角度改变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3~1997年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治疗的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获得长期随访的患者,使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测量并统计手术前后各时期胸椎后凸Cobb角,分析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随访5年以上者27例,JOA评分由术前的4.26±0.9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6.33±0.88分,胸椎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9.60°±2.50°逐渐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41.70±2.81°,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 ANOVA)显示术后2年开始胸椎后凸显著增大,而.JOA评分逐步下降,4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因胸椎后凸明显加大,症状恶化行二次手术.结论:单纯椎板切除减压对于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胸椎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伴随胸椎后凸的增大远期手术效果呈下降趋势.

    作者:夏英鹏;徐天同;张黎龙;朱如森;田融;江汉;张学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经腹直肌内缘腹膜后入路行L3~S1结核病灶清除术

    目的:探讨旁正中切口经腹直肌内侧缘腹膜后人路行下腰椎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998年10月~2006年1月,采用旁正中切口腹直肌内侧缘腹膜后入路对32例L3-S1结核患者行前路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8~64岁.结核病灶累及部位:L3~L4 2例,L3~L5 5例,L4~L5 5例,L4~S1 13例,L5~S1 7例.6例伴硬膜外脓肿.23例在前路病灶清除术前先行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病椎显露时间平均23min,显露过程平均出血量45ml.无手术死亡,无感染,无神经损伤并发症,2例术中腹膜撕裂,成功修补后无并发症.18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患者中,除1例椎体间可疑假关节外,其余病例均获骨性融合.结论:旁正中切口腹直肌内侧缘腹膜后入路可满意显露病灶,操作简便,对支配腹直肌的神经血管损伤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下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手术入路.

    作者:朱泽章;邱勇;王斌;俞杨;钱邦平;朱锋;马薇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

    目的:探讨术前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前路切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方法:对8例上胸椎肿瘤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在MRI矢状位图片上经胸骨切迹作与胸骨柄纵轴相垂直的线P,经病变椎体尾侧紧邻正常椎体的上、下终板作两个终板的切线E1和E2,分别记录P与脊柱相交的椎体水平及E1、E2与胸骨相交的椎体水平.P经过病变椎体远侧正常椎体,E1和E2经过胸骨切迹或其上方者采用低位颈前切口;E2经过胸骨柄上部者采用部分胸骨和/或部分内侧锁骨切除人路.P经过病变椎体或E1和E2经过胸骨柄中下部者采用后外侧经胸腔人路完成手术.结果:7例患者P经过病变椎体远侧正常椎体,其中4例E2经过胸骨切迹或其上方者有3例通过低位颈前切口完成了肿瘤的前路切除,1例显露不佳.切除少量左侧锁骨内侧部分增加显露后完成手术;3例E2经过胸骨柄上部者采用部分胸骨和/或部分内侧锁骨切除入路完成手术.1例P经过病变椎体,E1和E2经过胸骨柄中下部者采用后外侧经胸腔人路完成手术.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个月随访时内置物无松动、移位和断裂.结论:术前MRI测量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并可帮助判断肿瘤切除后胸椎前路的融合固定方式.

    作者:陆宁;王岩;肖嵩华;刘郑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胸椎结核合并流注脓肿的外科治疗

    目的:分析胸椎结核合并流注脓肿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05年9月间收治的21例合并流注脓肿的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37.2岁.结核病灶累及2个椎体12例、3个椎体6例、4个椎体3例,均合并椎旁或流注脓肿.8例出现它处流注脓肿,8例伴神经功能损害,14例合并后凸畸形,平均后凸Cobb角55.3°.病灶仅累及椎间隙和椎体骨膜下且无后凸畸形者,行前路病灶清除和椎间植骨:2个以上椎体中心型破坏和合并后凸畸形者采用后路畸形矫正、一期或分期前路病灶清除和植骨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应用自体髂骨植骨14例,钛网植骨4例,髂骨联合钛网植骨3例.术后伤口窦道形成2例,再次行清创术后2周愈合;合并胸背部疼痛1例,保守治疗半年后好转.术后后凸角平均30.5°.平均随访2.1年,8例伴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无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植骨均融合.结论:胸椎结核伴脓肿形成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病灶清除、闭式灌洗、负压引流或分段植骨重建结合合理的后路内固定,均可取得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王冰;吕国华;李晶;邓幼文;刘伟东;马泽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自组装IKVAV多肽纳米支架及其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的作用

    目的:应用自组装IKVAV多肽纳米支架与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 (DRGc) 联合培养,观察其对DRGc的作用.方法:将多肽溶于0.1M NaOH溶液中,调整pH值为8.5,多肽浓度为0.01mg/μl,与等体积DMEM/F12混合触发多肽自组装为凝胶支架,透射电镜检测.采用原代分离培养方法获得DRGc单细胞悬液后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中DRGc接种于凝胶支架表面,对照组接种于多聚赖氨酸表面.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神经元生长情况,采用细胞计数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DRGc的存活和轴突生长情况,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透射电镜下显示自组装凝胶支架为编织状纳米纤维.实验组和对照组中DRGc培养1d时平均轴突长度分别为43.8~10.4μm、33.4±5.75μm;培养14d时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神经元数目分别为36.50±1.78个/视野、19.70±3.71个/视野,神经元所占比例分别为(43.60±4.83)%、(26.97±4.90)%,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组装IKVAV多肽纳米支架能降低神经元的死亡率,并诱导轴突的发生和生长,具有支架及生物活性双重作用,可作为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邹枕玮;郑启新;吴永超;吴斌;宋玉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应用超声手术刀行颈椎双开门手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目的:观察超声产生的能量对颈椎皮质骨、松质骨及其周围组织的影响程度,探讨超声手术刀用于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将10只中国大耳兔分为两组.一组用超声手术刀进行颈椎双开门椎管扩大手术,另一组采用高速磨钻与摆动锯行相同手术;术后立即取出手术节段颈椎行大体解剖、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超声手术刀对颈椎椎板的皮质骨和松质骨均具有良好的切割能力,与高速磨钻和摆动锯相比切割效果无明显差异,对手术野周围组织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也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并具有机械振动轻微、止血效果良好的独特优势.结论:应用超声手术刀进行颈椎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安全、可靠.

    作者:孙宇;陈欣;史文勇;张毓笠;周兆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全脊椎切除术后三种不同重建方法的稳定性比较

    目的:评价全脊椎切除术后应用三种不同重建方式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新鲜尸体T9~L3脊柱标本,建立T12全脊椎切除模型,进行三种不同的前后方重建:(1)前方人工椎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同定;(2)前方人工椎体、钢板+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3)前方骨水泥-螺钉复合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非损伤性加载对完整标本和三种重建方式下的每个脊柱标本的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三种方法重建术后在4N载荷下T11~L1各运动方向的平均运动范围均较完整标本小(P<0.001),三种重建方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术后三种重建方式均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毛宁方;石志才;朱晓东;张晔;章筛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神经营养素-3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素-3(NT-3)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伴随蛋白x(Bax)表达的影响,探讨NT-3对脊髓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0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损伤对照组(B组)和NT-3治疗组(C组),每组35只.B、C组用改良Allen's法以30g·cm致伤大鼠T8脊髓制作损伤模型,C组经蛛网膜下腔导管于术后即刻、4h、8h、12h、24h、3d、7d注入NT-3 20μl(含NT-3 200ng),B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A组打开椎板后蛛网膜下腔置管,不损伤脊髓,不给药.术后24h、3d、7d、14d对大鼠进行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于术后4h、8h、12h、24h、3d、7d、14d处死动物(n=5),取T8节段脊髓,甲苯胺蓝(Nissl)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和Bax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各时间点C组和B组大鼠BBB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1),但C组显著高于B组(P<0.05或0.01).Nissl染色C组大鼠脊髓损伤区较B组出血少、残存神经元多,A组正常.各时间点C组和B组大鼠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Bax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AOD)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1),但C组显著低于B组(P<0.05或0.01);各时间点C组和B组大鼠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Bcl-2阳性细胞AOD值均显著低于A组(P<0.01),但C组显著高于B组(P<0.05或0.01).结论:NT-3可能通过抑制Bax表达,提高Bcl-2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从而保护损伤的脊髓组织,这可能是NT-3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郭树章;蒋涛;任先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椎间盘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学的兴起,寻找满足要求和易于操作的种子细胞和靶细胞已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

    作者:陈国仙;王万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腰痛是骨科的常见症状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研究表明大多数腰痛和椎间盘退变有关[1],而目前的治疗都只能缓解症状,不能逆转椎间盘退变.

    作者:赵鑫;侯铁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雌激素和孕激素对脊髓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有调查发现,神经系统损伤后,女性(雌性)在损伤的发生发展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往往优于男性(雄性)[1].

    作者:戚东桂;陈安民;郭风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应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整复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

    随着对腰椎滑脱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有了很大提高.

    作者:郑勇;刘艳西;郑启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Hangman骨折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 [1.2].近年来随着颈椎外科技术的进步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

    作者:张东辉;王清;王松;袁兴期;黄福国;程方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8例腰椎术后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腰椎术后综合征 (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是腰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1999年6月~2006年6月共收治18例FBSS患者,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马宗军;马宁;王一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非交通型脊髓空洞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国内脊髓空洞症的动物模型多见于兔、犬等大中型动物[1.2].我们建立了一种非交通型脊髓空洞症的大鼠模型,报道如下.

    作者:王嵘;邱勇;蒋健;王景美;夏才伟;张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非何杰金淋巴瘤侵犯椎管内神经根1例报告

    非何杰金淋巴瘤侵犯椎管内神经根罕见,我院收治l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50岁,2005年11月始出现左下肢疼痛,沿大腿至足跟外侧.

    作者:李强;李如求;何飞平;王建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六)如何写医学期刊的论文引言?

    引言也叫导言或前言,是指医学论文开端的一段短文,是对正文的简介,它起到提纲挈领、引导读者阅读的作用.

    作者:李伟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北京市中小学生脊柱侧凸患病率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脊柱侧凸的患病率.方法:2005年3月~2006年1月对北京市12个区县、73所医疗卫生监控点学校的57 581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脊柱侧凸普查,首先由学校校医或疾病控制中心的体检医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初步体格检查,再由骨科医师对阳性或可疑阳性者进行复查:对医师检查阳性或可疑阳性者到医院行X线摄片检查.结果:共检出脊柱侧凸患者64例(Cobb角≥10°),患病率为0.11%.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59例,占92.19%,女性52例,男性7例,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X2=36.147,P<0.001):先天性脊柱侧凸4例,神经肌肉源性脊柱侧凸1例.结论:北京市中小学生脊柱侧凸的患病率为0.11%,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对青少年进行脊柱侧凸普查可以早期发现、及时矫治.对防治脊柱侧凸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振堂;李中实;刘朝晖;王卫国;陈瀛;赵景鑫;石东平;杨连发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