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颈椎肿瘤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99~2005年在我院骨科手术治疗且得到随访的18例切除单侧关节突关节的颈椎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男10例,女8例;年龄16~72岁,平均46岁.神经根受压表现为主者10例,VAS评分2~8分,平均4.2分;脊髓压迫表现为主者8例,ASIA分级C级5例,D级3例.均采用颈后路患侧关节突关节、侧块切除,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其中10例行单侧侧块钢板固定植骨融合,8例行双侧侧块钢板固定植骨融合.结果:随访3~60个月,平均20个月,1例透明细胞癌肺转移患者死亡,余存活无复发.10例神经根受压表现为主者术后疼痛VAS评分0~4分,平均1.6分.8例脊髓压迫表现为主者,5例术前C级者术后C级2例、E级3例,3例术前D级者术后D级2例、E级1例.双侧侧块钢板固定植骨融合者术后3个月4例出现骨性融合(其中1例3个月后失访),6个月7例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断裂、松动、移位,无颈椎不稳.单侧侧块钢板固定植骨融合者,1例术后5个月出现颈部疼痛:9例在术后9个月骨性融合;1例12个月时仍未能骨性融合,螺钉松动.结论:颈后路侧块钢板固定植骨融合可以实现颈椎肿瘤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后的颈椎稳定性重建.
作者:李恩惠;刘新宇;杨志平;李昕;丰荣杰;刘文广;李建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软骨肉瘤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1993年~2005年收治的16例脊柱原发软骨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7例;年龄19~69岁,平均44岁.累及胸椎7例,腰椎2例,胸腰椎多发1例,骶椎6例.8例伴神经损伤症状,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1例骶骨巨大软骨肉瘤因去分化改变采取化疗,因化疗无效患者放弃治疗出院;其余15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部位不同采取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肿瘤切除术,并予以相应重建方式.结果:15例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13年,平均6.2年.1例死于术后肺栓塞.术前有神经症状者中1例Frankel C级患者术后无改变,其余7例(87.5%)术后Frankel分级均改善1个等级.2例出现去分化改变,于术后12个月内死亡.术后复发7例,占47%(7/15),复发1次者4例(4/15,27%),复发2次以上者3例(3/15,20%).除1例去分化软骨肉瘤外,其余6例每次复发后均行手术再次切除.至今存活12例,生存时间1~19年,平均7.5年.结论:对于脊柱原发软骨肉瘤,首选广泛性切除,对难以达到广泛切除者,应尽量争取彻底切除;对复发肿瘤,仍应争取再次手术并尽可能彻底切除,可达到一定的生存时间及功能保留.
作者:李晓;郭卫;杨荣利;汤小东;唐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髓核成形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nucleoplasty,PCN)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2005年6月因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行PCN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间隙分为两组:单间隙组(A组)34例,多间隙组(B组)30例.临床效果评价采用JOA评分标准(17分制并计算改善率),颈椎稳定性评价采用Katsumi标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颈椎稳定性.结果:随访6~24个月,A组平均14.1±3.7个月,B组平均13.9±3.8个月,A组术前JOA评分为9.19±2.64分,术后为14.37±1.42分,改善率为66.3%;B组术前JOA评分为8.89±2.31分,术后为14.33±1.28分,改善率为67.1%,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N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
作者:颜登鲁;朱豪东;胡涛;李健;高梁斌;张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依据术前制作的腰骶曲线模板经后路神经减压、非对称性闭合-开放式楔形截骨术(asymmetric closing-opening wedge osteotomy)矫正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31例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年龄65~78岁,平均72.3岁,因难以忍受的疼痛接受手术矫治,平均随诊4.1年,以术前、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问卷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术中没有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患者疼痛感明显及持续减轻.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显示Ll~S1前凸角度由后凸11.3°矫正至前凸50.5°(矫正61.8°),后凸畸形由64.3°矫正至前凸14.1°,侧凸畸形由48.9°矫正至8.3°,矢状面平衡由68.8mm矫正至27.1mm,骶股距(sacrofemoral distance)由59.3mm减至-5.1mm,骶椎倾斜角度(sacral inclination angle)由9.7°增至34.3°.大部分病例都可维持良好的矫正及临床结果,有8例(26%)发生交界后凸(junctional kyphosis).结论:闭合-开放式楔形截骨手术的三柱松解(3-column release),彻底的神经减压,尽可能的矫正畸形,以及重建脊柱、骨盆和身体重心(center of gmvity)的良好关系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成功的关键因素,单一后路手术可减少手术的危险,交界后凸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作者:张国华;陈宗成;张顾议;吴启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关节突关节和椎间高度的变化.方法:应用半导体激光系统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PUDD治疗.29例患者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3/43例,L4/5 18例,L5/Sl 8例;3例患者同时合并L4,5和L5/S1节段突出.利用Macnah标准评价随访患者的疗效,并观察术前、术后椎间盘突出节段关节突关节角的形态,测量L3/4、L4/5和L5,S1椎间高度指数和椎间盘突出节段关节突关节角的角度.结果:所有患者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14~22个月,平均17个月,按Macnab标准评价:优14例(43.75%),良13例(40.63%);可3例(9.37%),差2例(6.25%),优良率84.38%.术后L5/S1椎间高度指数与术前相比显著性下降(P<0.05),但L3/4和L4/5椎间高度指数无显著性改变;关节突关节无明显退变;L4/5和L5/S1椎间盘突出侧的关节突关节角角度显著性下降(P<0.05),但L3/4椎间盘突出侧的关节突关节角度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后患者的L5/Sl椎间高度和腰椎问盘突出侧关节突关节角角度下降,有可能增加腰椎滑脱的风险.
作者:李玉民;汪韬;夏勇;朱海峰;韩晓斌;余国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症状严重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0月间行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法对患者术前和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并对病程、年龄、术后Cobb角等因素与随访改善率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发生硬膜撕裂1例,修补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3例出现下肢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相应处理后1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部分恢复,1例无恢复.2例术后切口液化坏死,经清创置管冲洗,切口延迟愈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57个月,平均33.2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13.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0分,改善率平均为87.4%.改善率与病程、年龄、术后Cobb角等因素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安全有效,病程、年龄等对术后远期改善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胡三保;郭昭庆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995年1月~2005年1月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59例患者临床资料与同期术后未复发的216例脊柱结核患者的资料对比,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自身营养状况、合并脊柱外结核情况、病灶范围、手术清除病灶是否彻底、手术前及手术后是否正规化疗、手术后病灶部位是否严格制动、术前是否存在其它合并症、术后是否存在其它并发症与术后脊柱结核复发的相关强度,推测可能导致术后脊柱结核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不能坚持正规化疗、手术后病灶部位未严格制动、手术清除病灶不彻底、自身营养不良、病灶范围广5个因素与术后脊柱结核复发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正规化疗、加强营养、术中病灶清除彻底、术后病灶部位严格制动是预防和减少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关键.
作者:金格勒;姚立东;崔泳;阿依努尔;盛伟斌;艾尔肯·沙德尔;曹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比较男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及1~3年随访的矫形效果,探讨性别对AIS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1999年~2004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Lenke I型AIS患者56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15.4岁,平均Cobb角58.0°,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男性21例,平均年龄16.0岁,平均Cobb角63.2°,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固定节段数及并发症,分别测量术前、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男女性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66min和258min,术中平均失血量分别为1689ml和1343ml,输血量分别为1148ml和919ml,固定节段数分别为10.9和10.7个,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6%和19.0%,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后平均Cobb角分别为26.4°和27.5°,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4%和56%,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为27.3°和29.5°,平均矫正率分别为46%和45%,矫正丢失分别为4.3°和6.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男女性AIS患者在术后及1~3年随访的矫形效果、手术相关参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性别对AIS患者手术疗效无明显影响.
作者:邱勇;夏才伟;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朱锋;马薇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单纯椎板减压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侧凸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996年~2000年我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侧凸患者57例,均采用单纯腰椎椎板减压术治疗.使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根据JOA评分恢复率(recover rate,RR)将患者分为效果满意组(RR≥50%)和效果不满意组(RR<50%),对腰椎前凸角、侧凸角、腰椎活动度以及L4椎体倾斜率和侧向位移等影像学参数与临床治疗效果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随访3~7年,平均5.1年,效果满意者42例,不满意者15例,统计分析显示腰椎前凸、活动度、L4椎体的倾斜率和手术减压节段对手术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与效果不满意组相比,疗效满意组患者术前腰椎前凸小,活动度低,L4椎体倾斜率不明显,需要手术减压的节段少.结论:对腰椎前凸较小、活动度低和L4椎体倾斜率较小的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侧凸的患者使用短节段全椎板减压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夏英鹏;徐天同;贾宇涛;张寅龙;申庆丰;田融;江汉;张学利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两种胸椎椎弓根根外固定方法与经椎弓根固定方法的螺钉拔出强度,评价胸椎椎弓根根外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新鲜胸椎标本4具,共32个肋骨-椎骨序列,根据螺钉固定方法不同分为3组,A组采用经椎弓根固定,B组采用经横突-椎体固定,C组采用经改良肋横突法固定.根据所用螺钉规格不同将其分为4种不同测试条件:D1,螺钉直径5.5mm,长度40mm;D2,螺钉直径5.5mm,长度45mm;D3,螺钉直径6.5mm,长度45mm;D4,螺钉直径6.5mm,长度50mm.测试3种固定方法下的螺钉拔出力,并做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D1条件下A组拔出力为787.0±119.3N,B组为706.2±109.4N,C组为616.1±82.3N,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2条件下A组拔出力为862.3±128.7N,B组为811.4±113.6N,C组为655.1±92.2N,A、B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3条件下,A组拔出力为855.3±117.1N.B组为938.0±131.5N,C组为861.3±117.8N,A、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C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4条件下A组拔出力为864.3±120.9N,B组为959.6±135.2N,C组为941.2±115.4N,A组与B、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直径6.5mm、长度45~50mm的螺钉固定时,胸椎椎弓根根外固定螺钉拔出力优于椎弓根固定,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作者:崔新刚;张佐伦;孙建民;袁泽农;蒋振松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骨组织中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方法:28例志愿者分为两组,其中AIS组患者18例,男3例,女15例,年龄12~18岁,平均(14.4±1.4)岁,Cobb角40°~125°,平均60.1°;先天性脊柱侧凸(CS)组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1~19岁,平均(15.4±2.6)岁,Cobb角37°~120°,平均63.3°.术中取髂骨,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骨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ERα)和β(ERβ)的表达情况.结果:AIS组和CS组患者骨组织中ERα mRNA和ERβ mRNA的阳性表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AIS组中ERα mRNA和ERβ mRNA表达阳性患者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24±0.08和1.07±0.10,CS组为1.24±0.09和1.08±0.1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ERβ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与其Cobb角大小呈明显负相关(AIS组 r=-0.6713,P=0.007;CS组 r=-0.648,P=0.043)、与Risser分级无关,ERα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与Cobb角、Risser分级无关,AIS患者ERα mRNA和ERβ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与其但ERβ mRNA的表达可能对骨生长的调控作用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洁;邱勇;张乐;王斌;俞扬;朱泽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下颈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前侧方,清楚显露颈椎侧块和椎弓根.以侧块外下象限的中心点为进钉点,从C3/4~C6/7直视下经关节突关节置人椎弓根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均成功置入,螺钉固定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内倾,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尾倾50.3°±4.9°,在冠状面内倾42.8°±4.0°.螺钉钉道长度为(34.1±1.4)mm,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颈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作者: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阮永平;孙韶华;黄雷;应江炜;蒋伟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椎旁肌组织中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在核酸水平(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随机选择19例IS患者,年龄12~19岁,平均14.3岁,Cobb角42°~80°(平均54°).手术中取顶椎(T7~T10)凸侧、凹侧椎旁肌肉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NT-3 mRNA表达水平.取4例相同年龄段的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切口头端非病变部位椎旁肌肉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椎旁肌中NT-3的mRNA表达阳性率50%,相对表达量为0.0237±0.0158,IS组患者椎旁肌中表达阳性率63.16%,相对表达量为0.1213±0.0939,较对照组表达量增加(P=0.051).9例Cobb角>50°的IS患者表达阳性率为44.44%,相对表达量0.0431±0.0359,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10例Cobb角≤50°的IS患者中表达阳性率为80%,相对表达量为0.1604±0.0895,与对照组和Cobb角>50°的IS患者比较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正常椎旁肌组织中NT-3在核酸水平微量表达,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组织中NT-3 mRNA表达增加,尤其在小角度IS患者中增加明显,提示IS患者中存在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异常.
作者:王嵘;邱勇;芮碧宇;顾香芳;夏才伟;朱泽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指既往无脊柱侧凸病史、发生于骨骼成熟成后的脊柱畸形,常见于胸腰段和腰段,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很少在40岁前发生1.随着人口老龄化,此类患者就医人数越来越多,已逐渐引起矫形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方秀统;李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脊髓损伤所致截瘫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再生能力有限,其轴突的再生由神经元固有特性和所处的环境所决定,部分归因为缺乏足够的营养支持,这种营养支持来源于自身1,而神经营养素家族是这种营养支持之一.现对脊髓损伤后神经营养素家族及其受体表达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郝建军;杨桂姣;高雨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腰背痛是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症状,患者常以此为主诉就诊.
作者:徐青镭;万年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是一种特效免疫抑制剂,是目前公认的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有效的药物之一.
作者:陈勇忠;许卫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我院于1998年10月~2005年10月对32例诊断为伴有钙化或骨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武瑞臣;张英民;郭洪生;康少英;陈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我院2003年2月~2005年4月共收治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9例,均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近期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龙树明;吴术红;李启运 刊期: 2007年第07期
2007年5月1日,世界脊柱非融合功能重建学会(Spine Arthroplasty Society,SAS)第七届年会在德国首都柏林隆重举行,来自全球的1000多位脊柱外科医师及有关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来自中国的参会人员有20多位.
作者:谭荣;邹德威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