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分区方法,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1997年7月到2006年7月,共有251例骶骨瘤患者在我院骨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年龄8~83岁;男124例,女127例.以S2/3椎间盘为界,将骶骨分为上位骶椎(Ⅰ区)及下位骶椎(Ⅱ区)二区;累及到腰椎定义为Ⅲ区;上位骶椎以椎管中心为界分为前(a)、侧(b)、后(c)三区.肿瘤位于Ⅰ a区12例,Ⅰab区22例,Ⅰ c区4例,Ⅰ abc区28例,Ⅰ abbc区9例,Ⅰ aⅡ区7例,ⅠabⅡ区10例,Ⅰ abcⅡ区51例,Ⅰ abbcⅡ区53例,Ⅰ abcⅢ区5例,Ⅰ abbcⅢ区3例,Ⅰ abcⅡⅢ区7例,Ⅰ abbcⅡⅢ区10例,单纯Ⅱ区30例.单纯累及Ⅱ区的肿瘤均行广泛或边缘性切除;单纯累及Ⅰ区的良性肿瘤均行刮除或边缘性切除;单纯累及Ⅰ区的恶性肿瘤行边缘性切除或广泛切除;同时累及Ⅰ、Ⅱ区的肿瘤采取广泛切除肿瘤的Ⅱ区部分,切、刮除肿瘤的Ⅰ区部分.结果:3例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术前即有创面严重感染,肿瘤突于皮肤外,术后死于重度感染;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另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7例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其中29例需手术清创、引流、二期闭合伤口;7例清创后因皮肤缺损较大,行局部皮瓣转移;25例(10%)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均经抬高床尾、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愈合.3例出现直肠瘘,经直肠造瘘后愈合.随访9个月~8年,42例转移瘤患者转入他科继续治疗,209例原发肿瘤患者失访31例,死亡34例,复发51例,无瘤存活93例.结论: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应根据肿瘤累及骶骨的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及切除方法.即使切除范围要达到S1水平,单纯后方入路仍能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作者:郭卫;汤小东;杨毅;姬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97年6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51例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无明显侧隐窝狭窄且离断骨块较小者17例,采用开窗、半椎板切除摘除骨块与髓核;伴有明显侧隐窝狭窄者10例,在扩大开窗、摘除骨块与髓核的同时切除关节突内缘、扩大神经根管;中央型或旁中央型者(或部分合并有椎管狭窄者)21例,采用双侧开窗切除突出椎间盘和离断骨块;离断骨块较大、累及椎管前方大部分或黄韧带增厚伴明显椎管狭窄者3例,采用全椎板切除骨块与髓核、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PLF).应用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9年6个月,平均3年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4.48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4.5分,改善率为95.2%;优良率为94.1%.3例伴有马尾神经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症状大部分消失;其中1例有排尿排便障碍患者,大小便功能明显改善.行PLF的3例患者X线检查显示植骨融合率100%,融合节段稳定.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摘除突出椎间盘及后缘骨块,彻底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和马尾神经的压迫,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黄民锋;李明;陈锋;许建文;李寿斌;贾经汉;邹冬青;袁振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各类脊髓畸形与脊椎畸形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5年收治的211例已确诊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脊髓畸形、脊椎畸形的发生率及其好发部位,观察两者间的关系.结果:21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脊髓畸形44例(20.85%),其中脊髓空洞症25例次(11.85%),脊髓纵裂30例次(14.22%),马尾终丝栓系28例次(13.27%),低位圆锥12例次(5.69%),其他类型少见,多种畸形常并发存在;脊髓畸形好发于脊柱胸段、胸腰段、腰段、腰骶段.44例伴有脊髓畸形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例中不良分节34例(77.27%),孤立性半椎体1例(2.27%),非孤立性半椎体21例(47.73%),脊柱裂30例(68.18%),混合型41例(93.18%);脊椎畸形好发于脊柱胸段、腰段、腰骶段.结论:先天性脊椎畸形常合并脊髓畸形,总体上脊髓畸形与脊椎畸形的好发部位相似,但各种脊髓畸形、脊椎畸形间缺少显著的、特定的对应关系.
作者:马兆龙;邱勇;王斌;朱泽章;王守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基于椎动脉走行的枢椎椎动脉孔分型在枢椎椎弓根置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共60个枢椎椎弓根,术前接受薄层CT扫描,根据扫描图像上椎动脉入口与椎管外壁的小距离和椎动脉球部的高度将枢椎椎动脉孔分为Ⅰ(松散低拐)、Ⅱ(紧密高拐)、Ⅲ(紧密低拐)、Ⅳ(松散高拐)型,并测量椎弓根长度、内倾角等指标,为手术提供参考.结果:枢椎椎动脉孔Ⅰ型44个、Ⅱ型8个、Ⅲ型6个、Ⅳ型2个.Ⅰ、Ⅲ、Ⅳ型共52个椎弓根实施螺钉固定,术后CT钉道扫描显示48个椎弓根螺钉位于椎弓根管内,位置良好;4个椎弓根螺钉偏外,指向或进入椎动脉孔,无螺钉偏内侧者.置钉成功率92.3%,椎动脉损伤风险率7.7%.结论:术前对患者枢椎椎弓根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后测量相关数据,根据椎动脉孔的相关参数进行分型,有助于提高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成功率.
作者:王建华;尹庆水;夏虹;吴增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下腰椎(L3~L5)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的17例严重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L3骨折10例,L4骨折5例,L5骨折2例.10例伴有不全瘫.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前路经腹膜外途径椎体减压钛网或髂骨植骨融合术.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腰椎前凸角的矫正及丢失,评估椎管减压范围、钛网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随访6~58个月,平均13个月.10例不全瘫患者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1例B级恢复至C级;3例C级中2例完全恢复,1例恢复至D级;6例D级均完全恢复.术前腰椎前凸角为31.3°±5.2°,术后即刻为38.5°±9.7°(P<0.05).随访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术前CT显示椎管内骨块占椎管容积51%~100%,术后为20%以下.伤椎前、后缘高度压缩百分率由术前41%(21%~76%)和67%(34%~81%)恢复到术后的96%(92.3%~99.5%)和97.1%(94%~99.2%)(P<0.05),随访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无明显改变.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下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恢复椎节高度、腰椎前凸及椎管容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马维虎;刘观燚;徐荣明;孙韶华;黄雷;应江伟;蒋伟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改良的Allen's重物打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PBS对照组)和B组(E2治疗组),每组42只,B组造模成功后15min及24h腹腔注射E2(4.0mg/kg,以PBS溶解),A组在相同时间给予等量无菌PBS.分别于伤后7d、14d、21d及28d,应用改良Tarlov评分法和Rivlin斜板试验评价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于伤后6h、24h、3d、7d、14d及28d时处死动物,以损伤部位为中心取材,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aspase-3、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从伤后14d起,B组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角度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TUNEL法检测表明,大鼠SCI后存在细胞凋亡,3d时达高峰,与caspase-3的表达基本一致,B组伤后24h、3d及7d时凋亡细胞比率显著低于A组(P<0.01或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组伤后24h、3d、7d、14d及28d时caspase-3表达低于A组(P<0.01或P<0.05),而Bcl-2表达高于A组(P<0.01或P<0.05).结论:E2能促进大鼠SCI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E2可能是通过减少SCI后继发性细胞凋亡的机制发挥作用的.
作者:周开锋;蒋赞利;茅祖斌;张立峰;虞海流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往往预后较差,致残率高.其病理过程尚不十分清楚,治疗也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的病理变化及其相关的治疗措施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笔者就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建明;初同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1999年~2005年,本文作者所在的三家医院共有27例患者于脊柱后路手术中采用了增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方法,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殷渠东;田小武;郑祖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1970年Roy-Camille及其同事首先报告了椎弓根螺钉系统(RRC系统)应用的临床实践,此开拓性的手术为脊柱内固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了VSP、TSRH、Moss Miami和CD等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对原有的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
作者:胡有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腰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使用塞来昔布的镇痛效果.方法:34例腰椎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塞来昔布组19例,在手术前8h口服塞来昔布400mg,术后当天口服200mg,手术后第1~5 d,口服200mg/次,每日2次;对照组15例,不服用塞来昔布,两组在手术后均不限制使用静脉止痛泵、肌注或口服阿片类药物.观察两组术后疼痛的VAS评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凝血指标的变化以及呕吐情况.结果:塞来昔布组在术后第1天、第2天手术切口疼痛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当天、术后第3天~第5天,手术切口疼痛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当天至术后第5天内,塞来昔布组使用哌替啶的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出现呕吐的次数也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腰椎围手术期使用塞来昔布对患者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减少术后呕吐反应;且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
作者:张立;欧国荣;孙宇;潘胜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评价甲基强的松龙(MP)在复杂寰枕部畸形合并严重压迫性脊髓病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复杂寰枕部畸形合并严重性压迫性脊髓病患者62例,分为MP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19例术前无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者在脊髓减压前30min按20mg/kg冲击,术后第1、2、3天均按3mg/kg/d静滴;13例术前合并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者脊髓减压前30min按30mg/kg冲击,其后按5.4mg/kg/h静滴,持续23h后停用.对照组30例,术后均即刻应用20%甘露醇125ml,1次/8h;地塞米松20mg/d静滴,共3d,第4天减至10mg,第5天减至5mg,5d后停用.评价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MP治疗组术后3d、7d和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术后3d和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术后7d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P治疗组术后7d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者应用MP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两组均未发生感染、心血管和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外科减压治疗复杂寰枕部畸形合并严重压迫性脊髓病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的有效方式,同时应用MP可有效维持减压后获得改善的脊髓神经功能,并有助于减压后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冰;吕国华;尹刚辉;刘伟东;李晶;康意军;马泽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胸腰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1995年5月~2006年12月,共有464例患者在我院行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其中结核279例,骨折76例,肿瘤56例,其他疾病53例.回顾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共有60例患者发生与胸腰椎前路手术相关的围手术期并发症76例次,包括肺不张、肺炎、胸腔积液、气胸、低血容量性休克、切口感染、脑脊液漏、臂丛神经损伤、心力衰竭、双下肢血栓形成、胸腔出血、结核脓肿形成、褥疮、泌尿系感染、外周神经功能异常、脊髓损伤、死亡等17种,发生率为12.9%,死亡率为0.43%,多数与术中及术后处理不当有关.结论:胸腰椎前路手术虽然能解决许多过去难以完成的问题,但是与其相关的手术并发症不能忽视.熟练的手术操作,正确完善的术后处理是预防胸腰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任朝晖;吕国华;王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共行颈椎前路手术523例,手术方式采用环锯减压+cage或植骨+带锁钢板固定278例;椎体次全切除或颈前路开槽减压+钛网植骨+带锁钢板固定245例.术后随访403例,随防内容包括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并每月进行一次颈椎X线检查.结果:随访6个月至6年,平均2年10个月,8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猝死2例,喉头痉挛、气管痉挛,堵塞呼吸道可能为其死亡原因;术后切口皮下血肿3例,经床头紧急清除血肿后呼吸困难解除;颈脊髓或神经根损伤6例,经脱水治疗后恢复满意;喉返神经损伤1例,喉上神经损伤3例,3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切口感染2例,经抗感染、换药治疗后愈合;脑脊液漏2例,经局部适度加压后愈合;钢板螺钉松动钛网移位1例,经再次手术取出钢板,重新放置钛网植骨,钢板重新固定,3个月后植骨融合;植骨未愈合2例,均再次手术植骨钢板固定,3个月后植骨融合;内置物下沉、椎间高度丢失13例,经颈领固定,3~6个月内均获得椎间融合;相邻节段退变19例,无症状未特殊处理;颈部疼痛27例,给予口服非甾体药物,21例患者疼痛缓解.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应积极预防及进行相应的处理.
作者:方旭;赵文志;郑连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一种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的微创介入疗法.1984年Galibert等[1]首先应用经皮椎体内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的方法成功地治疗了1例C2椎体血管瘤患者.
作者:付敏;梁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2000年2月~2006年12月我院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79例,其中男36例,女43例,年龄12~78岁,平均39.8岁.T4~T10 28例,T11~L1 32例,L2~L4 19例.统计并发症发生的例数,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随访5~40个月,平均18.2个月.共12例(15.2%)发生并发症,术中并发症5例,其中淋巴管漏1例,肋间神经损伤4例;术后并发症7例,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肺不张2例,结核复发2例,螺钉切割椎体进入椎间隙2例.原因多与术中操作不仔细或适应证掌握不当有关.结论:为降低脊柱结核前路手术的并发症,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应熟悉解剖,术中仔细操作,提高手术技巧,彻底清除病灶,做好各项围手术期的处理.
作者:王旭;刘寿坤;袁翠华;温保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脊柱前路手术髂前嵴取骨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9月取髂骨行脊柱植骨融合术的154例患者,取骨部位均为髂前嵴,统计供骨区并发症,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28例(18.2%)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14例(9.1%)出现轻度并发症,12例(7.8%)出现中度并发症,2例(1.3%)出现重度并发症.127例(82.5%)患者接受了问卷调查,其中17例(13.4%)患者诉取骨处疼痛,疼痛自我感觉评分为1~6分(平均2分),其中3例(2.4%)患者需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减轻疼痛;7例(5.5%)患者诉取骨处有麻木感;无患者诉取骨处的疼痛及麻木感影响其日常活动;122例(96.1%)患者对供骨区切口外观满意.结论:髂前嵴取骨并发症中供骨区疼痛及麻木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疼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邱勇;刘臻;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朱锋;马薇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脑脊液漏(CSFL)是脊柱手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脊柱手术中硬脊膜损伤的发生率约为0.6%~17.4%,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约为2.31%~9.37%[1~4].如果处理不当,可引起持续性低颅压、电解质紊乱、脑脊髓膜炎和败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术后发生CSFL时如何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预后有很大影响.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0月共行脊柱手术1356例,术后发生CSFL36例,发生率为2.65%.经过合理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超远;宋应超;付鹏军;汤立新;顾夙;蒋洪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腰椎间盘手术是骨科领域内一种常见手术,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微创手术,都有可能出现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的损伤,2002年11月~2006年4月,我院采用小切口技术和后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共完成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切除术540例,其中出现4例神经损伤,报告如下.
作者:李时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译者注]国际脊髓学会在Spinal Cord第45卷第1期发表了International spinal research trust research strategy(Ⅲ):a discussion document.其内容反映了当今国际脊髓损伤研究动向,对我国脊髓损伤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有指导意义.特摘要译出供读者参考.
作者:张军卫;洪毅;关骅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