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年10期文献
  • 脊柱外固定器联合内窥镜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探讨脊柱外固定器(percutaneous external transpedicle fixation,PETF)联合内窥镜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003年9月~2007年1月共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3例,单节段骨折35例,双节段骨折8例.均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对伤椎进行体外复位固定,并联合应用内窥镜技术实行椎管微创减压,冉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abroplasty,PVP)用骨水泥固化伤椎19例,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24例.随访观察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上下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的比值)、后凸角及椎管狭窄率的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时按照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标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无脊髓和神经根的损伤发生,19例行PVP的患者拆除外固定的时间平均为3.74±0.76周,24例骨融合拆除外同定的时间平均在10.4±2.29周.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20个月,7例出现外固定器钉孔感染,2例出现螺钉松动,均经相应处理或拆除外同定后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平均恢复至94.5%±6.44%,较术前的58.56%±6.08%明显改善(P<0.01);后凸角由术前的平均29.00°±6.20°恢复至术后的平均4.51°±3.18°(P<0.01);椎管狭窄率由术前的34.20%±8.62%改善至术后的平均7.54%±3.79%(P<0.01):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后6个月时平均提高1.27±0.58级.结论:脊柱外固定器结合内窥镜下减压技术能实现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体外复位固定和微创减压,既减少了手术创伤又达到了伤椎非椎间融合性同定的目的,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一种有效组合微创手段.

    作者:王文军;宋西正;王麓山;刘洪;刘利乐;姚女兆;胡文凯;晏怡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颈髓过伸性损伤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其病理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过伸性损伤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其病理机制.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32例急性颈髓过伸性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有无颈椎管狭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为Ⅰ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为Ⅱ型,发育性合并退变性颈椎管狭窄为Ⅲ型;在颈椎MRI片上观察脊髓压迫情况及T2相上脊髓呈现高信号变化的节段长度,受椎间盘突出和(或)相邻椎体缘向后增生压迫者为a型,源于肥厚的黄韧带压迫者为b型,二者兼有为C型;颈椎侧位X线片上有颈椎管狭窄同时MRI上有明显的颈椎间盘突出和(或)黄韧带肥厚为混合型.总结其临床类型并研究临床类型与影像学上显示的颈椎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2例患者中表现为完全性四肢瘫4例,均为混合型,其脊髓信号变化累及3个节段以上3例,累及1个节段1例;对称性不完全性四肢瘫14例,混合型13例,c型1例,其脊髓信号变化累及3个节段以上5例,2个节段6例,1个节段2例,脊髓信号无异常1例;中央脊髓损伤综合征12例,其病理分型为Ⅰ型1例,a型7例,c型2例,混合型2例,其脊髓信号变化累及3个节段以上2例,2个节段2例,1个节段5例,脊髓信号无异常3例;半切脊髓损伤综合征2例,均有偏侧型颈椎间盛突出,1例为a型,脊髓信号无异常,另1例为混合型,对应1个节段脊髓水肿;本组无前脊髓损伤综合征患者.结论:急性过伸性颈髓损伤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表现与颈椎基础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术前分析临床表现类型和相应的病理基础有助于术式选择.

    作者:刘培太;廖文波;蔡玉强;张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终板法置钉单运动单元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终板法置钉单运动单元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9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其中压缩型17例,爆裂型28例,骨折脱位型4例;T11 7例,T12 13例,L120例,L2 9例.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8例,C级16例,D级12例,E级7例.采用终板法置钉技术,将椎弓根螺钉分别置人伤椎未骨折部分及与伤椎骨折终板相邻的椎体中,并行伤椎椎体内及椎间植骨.比较术前、术后的伤椎压缩百分比、后凸Cobb角、椎管狭窄率,观察术后腰痛和腰椎活动情况.结果:4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500~800ml,平均670ml.术后所有患者骨折椎体均得到良好复位,术前的伤椎压缩百分比、后凸Cobb角和椎管狭窄率分别为(41.8±9.5)%、(21.3±5.2)°、(47.5±12.8)%,术后分别为(4.2±4.7)%、(3.3±3.7)°、(6.1±4.9)%,术前、术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随访9~32个月,平均17.9个月,4~6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9~12个月复查X线片无明显矫正角度丢失,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2例术前脊髓神经损伤患者中,33例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9例术后神经功能无变化.随访期内无腰背部顽崮性疼痛、腰椎活动受限、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终板法置钉单运动单元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椎体骨折可重建骨折脊柱的即刻稳定性,近期随访效果满意.

    作者:庄青山;徐兆万;王炳武;隋国峡;厉峰;葛吉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腰5脊神经嵌压症的临床特征与内窥镜(METRx)下的微创减压术

    目的:评价经后路内窥镜(METRx)下L5脊神经嵌压症的微创手术技巧与临床效果.方法:5例L5脊神经嵌压症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59~78岁,平均65.6岁;右侧3例、左侧2例.患者均有严重神经根性放射性疼痛和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伴跛行步态.采用后路内窥镜(METRx)辅助下,经L5/S1横突间入路,切除部分S1骶骨翼上缘和L5椎体横突下缘,磨除部分增生骨赘,行L5脊神经充分松解,随访观察治疗结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3min、平均出血量59ml、平均下床时间7d,平均治疗费用1.34万元.5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7.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下肢根性疼痛均得到缓解,疗效按Nakai分级评定,优3例,良2例.结论:后路内窥镜(METRx)下经横突间入路行L5脊神经减压松解术,不但创伤小,而且手术视野清晰和放大,是治疗L5脊神经嵌压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周跃;王健;初同伟;李长青;张正丰;王卫东;潘勇;罗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胸腰椎应力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胸腰椎应力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8例AS患者发生胸腰椎应力骨折,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9~60岁,平均46.2岁.骨折部位:T9~T11 1例,T11~T12 3例,T12~L1 4例.对其临床表现和X线片、CT及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主要为腰背疼痛突然加重;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经过一段稳定期后突然加剧或为腰背部疼痛加重,呈持续性;查体均有骨折节段的压痛和叩击痛,6例伴胸腰椎后凸畸形;例患者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为D级.X线片示8例均为胸腰椎应力骨折,骨折线经椎间隙,有假关节形成;检查示5例椎板骨折、椎间盘-椎体骨溶解及反应性硬化,1例可见椎体的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椎体破坏及溶骨性腔隙,2例可见椎体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椎板边缘不整及真空现象;榆查均有假关节节段不规则的低信号带延及后柱结构,其中6例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2例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低信号.结论:根据AS患者胸腰椎应力骨折的临床及影像特点,可以早期做出明确诊断.

    作者:钱邦平;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骶骨区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骶部神经源性肿瘤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1998年7月~2006年7月,共收治48例骶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手术时年龄17~75岁,平均47岁;男性18例,女性30例.良性肿瘤41例,其中神经鞘瘤19例,神经纤维瘤22例;恶性肿瘤7例,其中神经纤维肉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肿瘤限于骶前、椎管内没有肿瘤者采用前方人路手术(7例),肿瘤限于椎管内或肿瘤出神经孔向前生长但低于S1平面者采用后方入路手术(22例),肿瘤出骶神经孔向前生长高于S1平面者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19例).结果:41例良性肿瘤均行边缘性切除,1例死于围手术期失血性休克、DIC,其余40例中37例均保留至少一侧骶神经,3例因累及骶骨范围较大,出血较多,未能保留S2以下神经根.7例恶性肿瘤均行病灶内手术切除,术中均未能保留S2以下神经根.7例(14.9%)患者术后出现残腔内积血积液,其中4例皮瓣坏死,经手术清创,引流后愈合.5例(9.6%)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均经抬高床尾、抗生素等治疗后愈合.采用前方人路手术的患者1例出现腹膜后血肿;后方人路手术的患者中1例出现膀胱、直肠瘘;前后路联合人路手术的19例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0~96个月,平均47个月,良性肿瘤患者中3例神经鞘瘤术后复发;恶性肿瘤患者5例局部复发,3例术后出现肺转移,死亡5例,无瘤生存2例.结论:骶部神经源性肿瘤的切除可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及大小来决定手术入路,巨大的骶前神经源性肿瘤适合经前路腹膜后切除,椎管内肿瘤必须从后路手术切除,累及椎管的巨大骶部神经源性肿瘤需经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切除.

    作者:郭卫;汤小东;杨荣利;姬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体内示踪

    目的:探讨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到大鼠损伤脊髓(SCI)后迁徙情况的方法.方法:体外培养大鼠NSCs,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 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及多聚左旋赖氨酸(PLL)标记NSCs,分别进行普鲁士蓝染色、电子显微镜观察NSCs在体外标记情况.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损伤组(A组)、脊髓损伤对照组(B组)、脊髓损伤后NSCs移植治疗组(C组),分别在细胞移植术后第7d、14d、21d、28d及35d,按照改良Tadov评分法和Rivlin斜板试验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B、C组术后第7、21、35d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WI.结果:(1)普鲁士蓝染色证实SPIO和PLL标记NSCs的有效率为100%.(2)细胞移植后7~35d,C组与B组动物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B组恢复较慢,14d、21d、28d和35d时C组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角度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5T MRI榆查,C组移植处在T2*WI序列呈低信号改变,第21d低信号向损伤区扩大,第35d损伤区见到低信号改变.B组相同时间点无低信号改变.第35天时与B组相比,C组3个扫描序列中信号强度分别下降32.55%、54.14%、62.27%,T2*WI的信号强度变化大,T1WI变化小.结论:磁共振技术可以追踪SPIO及PLL标记的移植在体内的NSCs.

    作者:张立峰;蒋赞利;茅祖斌;郑奇;沈素祥;张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体外冲击波对大鼠胸段脊髓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体外冲击波(ESW)对大鼠胸段脊髓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26只,随机分为4组,直接冲击组(A组,48只),不做椎板切除手术,直接进行冲击波冲击,冲击参数:发射电压10kV,冲击能量0.250mJ/mm2冲击频率60次/min,冲击次数1000次;手术后冲击组(B组,48只),切除T7~T10椎板,皮肤愈合后行冲击波处理,参数同A组;手术后不冲击组(C组,24只),切除T7~T10椎板,不行冲击波处理;正常对照组(D组,6只),不进行任何处理.A、B、C组义分为处理后4h、8h、24h、72h共4个时间点,D组不分时间点.A、B、C组处理前、后及D组行BBB评分,并经灌注后取T7~T10脊髓标本,切片行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脊髓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A组和B组大鼠处理后8h、24h、72h时BBB评分均有下降,以8h低,分别为16.8±0.8分和14.5±1.0分,处理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和B组8h、24h、72h时BBB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和D组(P<0.01),但C组和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和B组HE染色均可见脊髓出血、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且B组较A组损伤程度重;组及D组未见明显脊髓损伤表现.B组脊髓中C-fos蛋白表达强,其次为A组,均以24h表达强,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396±0.008和0.293±0.01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及D组表达均不明显,与A组和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组和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发射电压10kV、冲击能量0.250mJ/mm2的ESW可造成大鼠胸段脊髓一定程度的损伤,冲击时椎板可起到一定保护脊髓的作用.

    作者:廖冬发;权毅;潘显明;邓冰;张波;邓少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Rolipram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磷酸二酯酶(Ⅳ)抑制剂Rolipram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健康Waster大鼠70只,Allen's法(10g×2.5cm)打击制作脊髓损伤(SCI)模型.实验组伤后立即皮下注射Rolipram 2.5mg/kg/d,每天分2次注射,至第14天;对照组皮下注射与实验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测定6h、24h、72h、7d、14d五个时间段病理变化及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表达,TUNEL法测定24h~7d凋亡细胞水平,并用放免方法测定各组大鼠给药3h和6h后脊髓中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结果:脊髓损伤后,对照组和实验组TUNEL阳性细胞存24h~7d均有表达,多数为胶质细胞;~7d时实验组凋亡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脊髓损伤后3~14d,实验组bcl-2表达强于对照组(P<0.05);放免方法测定实验组(给药3h和6h时)脊髓cAM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Rolipram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升高细胞内cAMP,进而上调bcl-2等保护性基因是其中之一.

    作者:祁全;毕郑钢;张磊;吴滨奇;潘尚哈;朱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甘草酸二铵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运动神经元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DG)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两组采用手术夹闭大鼠左右肾动脉之间的腹主动脉30min致脊髓缺血,然后松开再灌注,其中一组在缺血前10min舌下静脉注射DG 20mg/kg(DG干预组),一组仅造成脊髓缺血损伤(损伤组);另一组打开腹腔后即关腹,不进行缺血再灌注(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24、72、168h处死大鼠取腰段脊髓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脊髓前角Caspase-3光密度变化情况;、168h处死动物前先采用Behrmann 5点评分法评定大鼠后肢功能.结果:损伤组与干预组72h时后肢功能评分分别为4.2±0.45分、5.8±1.1分:168h时分别为5±0分、6.2±1.3分,两组相同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aspase-3表达位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浆.术后3、24、72、168h,正常对照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平均光密度为0.13±0.04、0.15±0.06、0.13±0.06、0.15±0.06,损伤组为0.18±0.04、0.18±0.03、0.20±0.04、0.20±0.05,DG干预组为0.17±0.06、0.15±0.02、0.16±0.04、0.15±0.02,损伤组各时间点与对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DG干预组在24、72、168h与损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DG可下调凋亡信号转导通路中Caspase-3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的发生.

    作者:丁磊;马玉林;马国强;罗小军;殷刚;刘秉锐;马宗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米诺环素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以导致脊髓神经传导功能障碍,造成损伤节段以下运动、感觉功能等丧失.

    作者:吴波;任先军;郭树章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设计进展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由于具有牢固的三维固定效果、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较好的复位和矫正畸形作用,被广泛用于脊柱外科,如骨折、退行性变及后凸畸形矫形等治疗,有力地推动了脊柱外科的发展.

    作者:王志荣;杨惠林;王根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患病率为(233~755)/百万,年发病率为(10.4~83)/百万[1].

    作者:沈慧勇;刘鹄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分析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随着这项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也带来一些相关的并发症,例如: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弯曲等导致内固定失败,是脊柱外科医生应引起重视的问题.我院1998年4月~2006年3月应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42例,其中发生螺钉断裂、松动或弯曲29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黄平;王丹;蒋欣浩;黄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脊柱后路不同减压方法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后路减压手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传统术式,安全、有效、相对简单.我院1998年3月~2004年2月收治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106例,其中85例应用后路不同减压方法进行了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李加立;黄贵读;黄善武;欧阳永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完全性瘫痪后路手术后的前路手术治疗

    胸腰椎爆裂骨折为临床常见脊柱创伤,均伴脊柱中柱结构损害,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多,骨折块常侵占椎管从而继发椎管狭窄.

    作者:张志平;沈锋;熊含颖;吴培斌;廖琦;陈伟高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椎间孔外神经鞘膜瘤1例报告

    椎管内神经鞘膜瘤常见,但位于椎间孔外的神经鞘膜瘤却较为少见,文献报道更少.腰骶神经根鞘膜瘤的临床表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神经节异位畸形有很多相似之处,鉴别存在一定的难度,易引起误诊.我科收治1例椎间孔外神经根鞘膜瘤,报告如下.

    作者:林顺新;徐振华;祝少博;郑晓佐;汪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关于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策略

    我在2003年两次讨论了脊髓损伤的修复[1、2],修复的目标不是损伤节段的神经细胞,而是传导中断的长束及其远端瘫痪肢体的功能有所恢复.至今5年过去了,在脊髓损伤修复研究方面发表了大量文献,特别是有关嗅鞘细胞移植和干细胞移植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对脊髓损伤修复的认识亦有提高,但从实验结果看,修复损伤脊髓取得运动功能恢复的进展并不大.

    作者:胥少汀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中存在的几个认识问题

    目前对脊柱损伤中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认识、脊髓损伤评估标准的认识、治疗脊柱脊髓损伤存在的争议和如何科学客观地看待脊髓损伤的实验结果等问题仍不统一,笔者谈谈个人观点,与大家共同讨论.

    作者:孙天胜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