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年11期文献
  • 福建省惠安县青少年脊柱侧凸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福建省惠安县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流行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3月~2008年5月对惠安县13所医疗卫生监控点学校32280名中小学生进行脊柱侧凸调查.结果:检出234例脊柱侧凸患者(Cobb角≥10°),患病率为0.72%.其中特发性侧凸229例,先天性侧凸4例,神经肌肉性侧凸1例;女性141例,男性93例,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X2=17.46.P<0.01);小学组的患病率为0.20%,初中组为0.88%,高中组为0.89%.初中组的患病率与小学组比较明显升高;Cobb角10°~19°的患者占79.49%,20°以上的患者全部在13岁以后出现.结论:惠安县青少年脊柱侧凸患病率为0.72%.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初中组变化尤为明显,应重点进行监测.

    作者:周惠清;张建新;林思舜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椎畸形及椎管内畸形的特点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脊椎畸形与椎管内畸形的特点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5年9月~2007年5月收治的123例C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同类型脊椎畸形及不同类型椎管内畸形的特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23例患者的脊椎畸形中,28例(22.8%)为形成障碍(FF).43例(35.0%)为分节障碍(SF),52例(42.2%)为混合型障碍(MT).28例FF均在胸腰椎,其中前方结构畸形(AM)19例(67.9%),前后方结构畸形(APM)9例(32.1%);单节段畸形(SM)19例(67.9%),多节段畸形(MM)9例(32.1%).43例SF中,AM 9例(20.9%),后方结构畸形(PM)3例(7.0%),APM 31例(72.1%);SM 9例(20.9%),MM 34例(79.1%);214个节段受累,胸椎196个.52例MT中,AM 6例(11.5%),APM 46例(78.5%);SM 6例(11.5%),MM 46例(78.5%).37例(31.7%)患者有椎管内畸形,其中脊髓纵裂14例,低位脊髓2例,脊髓纵裂合并低位脊髓21例.35例脊髓纵裂患者中34例位于胸椎、腰椎或跨越胸腰椎,33例为SF或MT:23例低位脊髓中21例发生于SF或MT.结论:FF好发于胸椎和腰椎,多为单纯AM,SF和MT好发于胸椎,多为APM.脊椎畸形好发于胸椎,脊髓纵裂好发于胸椎和腰椎,脊髓纵裂和低位脊髓好发于SF或MT.

    作者:原所茂;邱贵兴;魏斌;吴志宏;费崎;仉建国;王以朋;沈建雄;赵丽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前路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的比较

    目的:比较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m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的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7年3月收治31例腰椎术后综合征患者.其中14例行ALIF,17例行TLIF,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模拟疼痛评分(VAS)、椎体间高度、椎体间角度,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融合情况和并发症.结果:AUF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1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10ml,TLIF组分别为160min、620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UF组出现2例腹膜撕裂,予缝合后愈合:3例发生腹膜后血肿、麻痹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完全恢复正常.TLIF组出现2例硬膜撕裂,予缝合后愈合;2例神经根牵托伤,经脱水、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治疗完全恢复正常.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每组术后1年时ODI和VAS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椎间高度、角度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1年ODI、VAS、椎间高度、椎间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ALIF组疗效优良率为85.7%,TLIF组为82.4%.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结论:AUF和TLIF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均可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效果,ALIF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出血量相对较少.

    作者:曹正霖;陈逊文;吴增晖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术中射频消融后病灶刮除治疗脊柱转移瘤

    目的:探讨术中射频消融(RFA)后再行病灶刮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4年~2006年,对1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术中实施RFA后再行病灶刮除术,将FRA前后病灶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病理检查,随访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术中未出现脊髓和神经根损伤,RFA后瘤组织固缩,刮除顺利,出血量350~3800ml,平均1024.5ml.全部病例得到6个月以上随访,平均9.8个月,全部患者生存期超过6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5.8分,术后6个月时平均1.9分.1例出现局部肿瘤复发.RFA前的标本光、电镜检查均未见肿瘤组织坏死.RFA后光镜检查3例无明显坏死,9例肿瘤细胞完全坏死:电镜检查10例肿瘤细胞完全坏死,1例肿瘤细胞部分坏死,1例无明显坏死.结论:术中RFA后再行病灶刮除治疗脊柱转移瘤安全可行,有利于肿瘤的刮除,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

    作者:李浩淼;Alessandro Gasbarrini;Michele Cappuccio;Stefano Bandiera;Luca Boriani;Gianandrea Pasquinelli;Stefano Boriani;Gianandrea Pasquinelli;Stefano Boriani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城乡差异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价的影响

    目的:明确城市和农村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价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将117例AIS术后患者(男16例,女101例)分为两组,城市组62例,农村组55例,平均随访时间3.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主弯所在节段、术前主弯Cobb角.术后主弯残余Cobb角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经济状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填写一份简体中文版SRS-22量表,比较两组间量表单个维度和单个条目得分的差别.结果:城市组治疗满意度维度的得分高于农村组,而自我形象/外观维度的得分低于农村组(P<0.05).两组功能,活动度、疼痛和精神健康维度的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功能/活动度维度的条目12、15、18,自我形象/外观维度的条目4、6、10,以及治疗满意度维度的条目22的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城乡差异会影响AIS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评测结果,使用SRS-22量表评测患者生存质量时需考虑该因素的影响.

    作者:王传锋;李明;顾苏熙;贺石生;赵颖川;王静杰;朱晓东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8例,其中坠落伤12例,重物压伤7例,车祸伤9例.合并颅脑伤3例,股骨骨折1例,脾破裂1例,跟骨骨折2例.新鲜骨折26例,陈旧骨折2例.均为单椎体爆裂骨折,T11 4例,T12 10例,L1 8例,L2 4例,L3 2例.均经后路行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椎体前中柱重建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ASIA分级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通过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及CT片比较伤椎前缘高度变化及椎管容积的变化评估骨折复位、减压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5h,平均3.8h;出血量650~2300ml,平均985ml.胸膜损伤1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治愈,无血管、神经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5~25个月,平均14.5个月.脊髓功能除6例A级无恢复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为正常椎体的45.45%.术后即刻为95.82%.末次随访时为94.43%,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椎管容积(CT测量实际椎管容积占正常椎管容积的百分比)术前平均为44.19%,术后即刻为94.79%,末次随访时为96.21%,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植骨全部获得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前中柱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椎管容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马维虎;徐荣明;黄雷;孙韶华;校佰平;阮永平;应江炜;蒋伟宇;胡勇;赵刘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结构性腰弯患者腰椎关节突关节角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结构性腰弯患者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与正常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的差异,探讨AIS患者后期出现腰背痛和腰椎退行性疾病高发的可能原因.方法:结构性腰弯的AIS患者21例(AIS组),非脊柱畸形的青少年20例(对照组).AIS组中男3例,女18例,年龄12~17岁,平均14.4岁,腰弯Cobb角38°~115°,平均54.2°.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10~19岁,平均为15.2岁.均采用螺旋CT连续扫描T12~S1.通过PACS Client软件测量所有受试者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和结构性腰弯AIS患者腰椎RAsag角.将对照组左、右侧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进行配对t检验:对AIS组患者凹侧、凸侧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凹侧与凸侧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差和Cobb角、相应节段腰椎的RAsag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双侧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在所有节段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AIS组所有节段凹侧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明显大于凸侧(P<0.05);凹侧和凸侧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差与Cobb角、相应节段腰椎的RAsag角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结构性腰弯的AIS患者凹侧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明显大于凸侧,这可能是该类患者后期凹侧腰椎关节突关节更易发生退行性病变的因素之一.

    作者:俞杨;殷刚;邱勇;王斌;朱锋;孙光权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填充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对2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男6例,女18例:年龄48~83岁,平均69岁.脊柱骨折部位为T5-L3,共44个椎体,其中胸椎20个椎体,腰椎24个椎体.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分别在注入骨水泥前10min、注入骨水泥后10min、30min、1h、2h及3h时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注人骨水泥10min后PT缩短、FIB增高、3P试验阳性率升高,D-D含量增高,1h时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注入骨水泥后10min、30min、1h、2h四个时间点与注入骨水泥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各时间点与注入骨水泥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h后骨水泥对这些指标的影响基本消除,各项指标与注入骨水泥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填充会引起患者一过性血液高凝状态,在注入骨水泥后的3h内需严密监测病情,以防血栓性疾病发生.

    作者:姚晓光;申勇;张英泽;丁文元;董玉昌;张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CT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CT分型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48例102个节段,根据CT表现分为3型,单侧型18个节段,双侧型45个节段,两侧融合型39个节段.单侧型将椎板、关节突内侧和未骨化处磨薄,再把骨化物对侧和头尾侧充分减压使其孤立,用枪状咬钳将关节突内侧磨薄处咬开使其游离,齿镊夹住骨块轻提起由中间向外侧剥离摘除骨块;双侧型将椎板、关节突内侧和未骨化处磨薄,先将骨化物头尾侧充分减压,将中间未骨化黄韧带咬除分隔,使两侧骨化物孤立,再按单侧型手术方法逐块处理;两侧融合型将椎板、关节突内侧和未骨化处磨薄,先将骨化物头尾侧充分减压,从对侧关节突内侧磨薄处咬开使骨化物孤立,再将术侧关节突内侧磨薄处咬开使骨化物游离,齿镊夹住骨块轻提起由对侧向术者侧剥离摘除骨块.术前术后采用改良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评价运动功能.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8h,出血量平均290ml.术后无症状加重病例,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40例患者随访5~62个月,平均28个月,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术前1.8±1.1分,末次随访时为3.7±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疗效按JOA评分改善率优3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5%.结论: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根据CT分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魏运栋;吴占勇;王少锋;彭祥平;孔建军;郁来报;郝占元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创伤性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PVP)治疗创伤性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形态学变化.方法:取6具新鲜小牛(6~8周龄)T12~L3脊柱标本,采用MTS机压缩L1椎体制备创伤性压缩骨折模型后,行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强化.于完整、损伤、成形即刻、3000次疲劳后分别采用MTS机及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测试T12~L3的整体刚度、各节段三维运动范围(ROM)及L1椎体应变、疲劳后抗极限压缩强度,疲劳实验后随机选取1具标本行X线摄片并将L1椎体中部横断,观察L1椎体的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可使L1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完整状态的98.33%(p>0.05);500N载荷作用下垂直压缩时T12~L3的整体刚度为完整状态的102.26%,4Nm纯力偶矩作用下前屈压缩刚度为完整状态99.97%、后伸100.21%、右弯100.29%、左弯100.59%、右旋100.14%、左旋100.04%,与完整状态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Nm纯力偶矩作用下T12~L3各节段三维运动范围(ROM)与完整状态一致(P>0.05).3000次疲劳后,成形椎体的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500N载荷作用下垂直压缩刚度为完整状态的99.79%(p>0.05),4Nm纯力偶矩作用下后伸刚度为完整状态的95.99%(p>0.05),前屈、左/右弯为87.44%、90.13%/90.81%(P<0.05),左/右旋转为94.33%/94.37%,部分维持标本的稳定性;疲劳后在4Nm纯力偶矩作用下邻近节段T12~T13、L2~L3各向ROM和完整状态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损伤节段T13~LI、L1~L2后伸、左/右旋转ROM和完整状态一致(P>0.05),T13~L1左/右弯、L1~L2前屈和损伤状态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L1椎体在完整、成形、疲劳后的应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疲劳后成形椎体与完整椎体抗极限压缩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形后标本X线片及成形椎体横断剖面示疲劳后伤椎仍呈解剖复位,未见骨水泥断裂现象发生.结论:体位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稳定创伤性压缩骨折,3000次疲劳载荷循环后脊柱标本的生物力学性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作者:陈劲松;林欣;黄彰;田克超;杜怡斌;徐宏森;程永红;张家宏;李业奎;牛敬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应用改进封闭脊髓窗技术活体观察脊髓损伤后脊髓微循环变化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的封闭脊髓窗技术活体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微循环变化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改进传统的脊髓窗,设计带有打击探头的脊髓窗.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5).实验组大鼠脊髓窗安装完成后进行窗内打击脊髓,然后即时观察并记录打击后2h内打击点周围微动脉直径的变化.对照组大鼠在脊髓窗安装完成后不进行打击,只对脊髓微动脉直径进行连续2h观察并记录.术后两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处死动物取脊髓标本切片,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打击点周围2~6mm的微动脉直径在打击后10min、30min、1h、2h各时间点均较打击前明显减小,术后2d及7d时BBB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术前,病理切片可见脊髓打击区神经组织变性液化.对照组大鼠在观测开始及结束时脊髓微动脉直径无明显变化,术后BBB评分与术前BBB评分均为21分,病理切片未见脊髓损伤表现.结论:改进的封闭脊髓窗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窗内打击脊髓,并可以安全地对脊髓表面微血管进行活体观测.脊髓表面打击点周围2~6mm的微动脉在脊髓损伤后10min即发生痉挛.

    作者:刘鹄;沈慧勇;唐勇;杨睿;黄霖;叶记超;陈铿;尹博;李世渊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菲立磁细胞内标记兔骨髓基质细胞的初步观察

    目的:探讨利用菲立磁(Fefidex)和转染试剂体外标记兔骨髓基质细胞的可行性,为临床上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追踪标记细胞奠定基础.方法:9只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无菌条件下行股骨穿刺取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兔骨髓基质细胞,用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FE-PLL)标记骨髓基质细胞,采用普鲁士蓝染色和台盼蓝拒染实验等方法鉴定FE-PLL标记兔骨髓基质细胞的效率和细胞的活力,并在增殖条件下用改良SABC法进行抗单克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DAB-H<,2>O<,2>棕色法呈色)和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染色.对FE-PLL标记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菲立磁可以高效率地标记兔骨髓基质细胞,标记效率在99%左右.普鲁士蓝染色显示FE-PIJL标记骨髓基质细胞胞质内出现细小的蓝色铁颗粒.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与正常未标记细胞相比较,细胞的活力、增殖和分化等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菲立磁可以用来体外标记骨髓基质细胞,标记后对骨髓基质细胞活力、增殖和分化能力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贵涛;何骁;唐晓军;金勋杰;罗狄鑫;陈为坚;齐勇;徐汪洋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人髓核软骨样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目的:探讨人髓核软骨样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种子细胞的选取提供依据.方法:髓核组织取材于3例脊柱侧凸行前路矫形手术者(年龄11~13岁),依次用0.25%胰蛋白酶和0.2%Ⅱ型胶原酶分离髓核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FBS)的F12培养液培养细胞,取传1~7代次细胞进行光镜、电镜检查,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对细胞计数、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唑溴盐(MTT)摄取进行比较,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细胞的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Ⅰ型和Ⅱ型胶原蛋白信使RNA(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培养条件下,传3代之前的细胞形态正常,胞浆丰富;传4代起.部分细胞的形态逐渐向长梭形演化.与传1代细胞相比,传2、3代细胞数量增殖无明显减缓(P>0.05),传4代细胞第4天开始生长减慢(P<0.05),传5Ⅰ7代细胞第2天即较转1代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传1Ⅰ3代细胞的MTT摄取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传1代相比,传4代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传5Ⅰ7代的差异更显著(P<0.01).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在传3代之前各代次的mRNA表达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和传1代相比,Ⅱ型胶原从第4代起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聚集蛋白聚糖从第5代起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而从传5代起髓核软骨样细胞开始表达Ⅰ型胶原:结论:髓核细胞传代后前3代细胞形态良好,增殖能力强,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良好,适合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种子细胞.

    作者:张荣峰;阮狄克;张超;辛洪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椎体加压钉固定对脊柱侧凸山羊椎体生长板影响的组织学观察

    目的:定量分析椎体加压钉(Staple)固定矫正山羊脊柱侧凸后椎体生长板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Staple同定对侧凸椎体生长板的影响.方法:用单侧椎弓根螺钉不对称拴系的方法对10只7~10周龄雌性山羊建立脊柱侧凸模型.术前、术后均行脊柱后前位和侧位X线平片检查,术后每4周检查一次,观察山羊脊柱弯曲情况.8~10周后,将成功建立脊柱侧凸模型的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taple治疗组,两组山羊均取出后路拴系,Staple治疗组取出拴系后在大弯曲椎体的凸侧前路置入记忆合金Staple.继续观察8周后完整获取两组山羊的顶椎上生长板、顶椎上一个椎体的下生长板以及两者之间的椎间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包埋,不脱钙切片,甲苯胺蓝染色,镜下测量生长板生长方向上增殖层、肥大层高度.结果:10只山羊中有9只术后8~10周内进展为明显的脊柱侧凸,Staple治疗组(n=5)和对照组(n=4)的Cobb角分别为47.2°±11.2°、51.0°±17.7°,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taple治疗组在Staple置入后即刻Cobb角为34.8°±12.4°,与置入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置入后8周为15.6°±11.7°,与置入后即刻比较明显变小(P<0.05);对照组在拴系取出术后即刻和术后8周Cobb角无明显变化(P>0.05).Staple治疗组生长板凸侧肥大层高度为29.17±4.38μm.凹侧为42.46±8.43μm,两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凸侧增殖层高度为75.70±18.36μm,凹侧为81.65±12.49μm,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生长板肥大层与增殖层高度两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taple固定矫正脊柱侧凸重要的细胞学机制可能是逆转了生长板肥大层两侧原有的差异,使凸侧高度低于凹侧.

    作者:郑国权;宋迪煜;孟传龙;张巍;张如意;白林;张永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成人脊髓拴系综合征

    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症状多种多样[1~3].简而言之为各种原因致脊髓不能正常上升导致低位圆锥[4].

    作者:吴军;孙天胜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经口咽入路植骨内固定治疗双分寰椎畸形1例报告

    先天性双分寰椎畸形(寰椎前、后弓断裂畸形)临床很少见.儿童期常无症状,多数在成年后出现症状,一般在检查中无意发现[1],未见与其他发育畸形密切相关的报道.对其诊治策略也少有述及.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胡勇;马维虎;徐荣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以腰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起病急,常有发热、贫血、出血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表现.症状不典型时临床容易误诊.我院收治1例以腰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报告如下.

    作者:孔金海;韩莹松;康意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第二届全国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由<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主办,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第二届全国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于2008年8月29日~31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