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年4期文献
  • 影响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因素

    目的:观察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7例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正侧位和伸屈位X线检查,分析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拟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和FSU后凸角度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1)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0.8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0.8的患者平均为9.2°,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前拟置换节段活动度<6°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为6.8°,≥6°的患者平均为9.7°,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置换节段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下降≥0.05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增加0.190°,<0.05的患者平均增加2.13°,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术后FSU后凸角度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0.73°,后凸角度无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1.90°,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FSU高度下降影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和(或)屈伸活动度之和<6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作者:赵衍斌;周非非;孙宇;刘忠军;张凤山;潘胜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经胸椎椎弓根-肋骨途径置入螺钉安全角度的CT测量

    目的:探讨胸椎T1-T10经椎弓根一肋骨途径置人螺钉的安全角度及变化规律.方法:选取156例正常成人的胸椎CT薄层扫描资料,其中男96例,女60例;年龄18~54岁.平均39岁.在胸椎CT片上测量TI~T10椎弓根-肋骨的横径、经椎弓根-肋骨途径置入的螺钉与矢状面的小与大安全成角及安全角度范围.结果:从T1~T4椎弓根-肋骨的横径逐渐减小,T5~T10逐渐增大:置钉安全角度范围T1与T2比较及T5-T10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2与T3及T4与T5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1、T2置钉安全角度范围大,T5-T10次之,T3、T4小;男性与女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1~T10胸椎的椎弓根-肋骨横径大小不同,经此途径置钉安全角度的大小亦不完全相同.

    作者:刘红光;吴小涛;孔翔飞;张绍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伸肌附着点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疾患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8月~2004年10月应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疾患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53~68岁,平均58.5岁.脊髓型颈椎病(CSM)18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9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7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2~C7角)、活动范围(ROM).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8.6分,中立位C2~C7角平均8.6.,ROM平均43.5°.术后平均随访2.5年,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5分,与手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善率46-4%;中立位C2~C7角平均9.4°.与手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OM平均33.8°,与手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重建颈伸肌群附着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术后可有效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作者:王伟;任龙喜;高成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感型颈椎病

    目的:总结和分析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2月~2007年1月共收治经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23例,影像学资料显示患者均有颈椎间盘退变和骨质增生,8例伴有颈椎不稳,1例有先天性骨结构异常,均采用手术治疗,行前路单个或多个(≤3)椎体次全切除,彻底清除增生的骨赘和退变椎间盘,用充填有自体椎体碎骨的钛笼或自体髂骨椎间融合,钛板螺钉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根据术后X线片、JOA评分和临床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综合评定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75~150 min,术中出血量30~350 ml,平均70ml.随访3~36个月,平均13.5个月,其中7例术后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全部消失,12例主要交感神经症状消失,3例症状改善,1例症状无变化,有效率为95.7%,优良率为82.6%.JOA评分术前平均10.2±1.1分,术后3个月时平均14.3±1.3分,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9.4%;13例术后10个月复查X线片示钛笼或髂骨块均与上下椎体达骨性融合,无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移位和钛笼沉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交感型颈椎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吴广森;马远征;陈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近期并发症分析

    目的:分析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近期并发症及其原因.方法:2004年lO月至2007年1月,对30例患者的33个节段进行了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男13例,女17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统计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2 例发生喉上和喉返神经损伤,可能与术中过度牵拉有关,术后1个月自行恢复:1 例颈部切口血肿形成,可能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有关,经颈部伤口引流、抗感染等处理后痊愈:1例神经根型患者术后根性疼痛缓解不明显,可能与术中减压不彻底有关,患者拒绝再次手术,给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全部病例随访9个月~2年,平均15.6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为8.34±1.22分,末次随访时为16.11±1.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例术后1年随访时发现假体周围异位骨化形成,2年随访时出现自发融合,原因不明;2例术后置换节段后凸,可能与术后椎间高度的丢失及椎间角度的改变有关,患者无临床症状,未予处理.结论: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手术操作复杂,有其特有的并发症,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严格手术操作规范.

    作者:杨大龙;申勇;曹俊明;董玉昌;孟宪国;丁文元;姚晓光;孟宪中;张为;李宝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前路椎间过度撑开与术后颈肩痛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过度撑开与术后颈肩痛的相关性.方法:65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节段分为单节段、双节段和三节段组,统计每组术后出现和未出现颈肩痛患者的椎体间高度和成角变化、颈部VAS疼痛评分和NDI(颈椎功能指数)评分情况,分析出现颈肩痛与颈部长度和术中是否切开后纵韧带的相关性,同时观察术后颈肩痛的性质、部位、诱发因素、持续时间、缓解时间和方法.结果:在各组中,术后出现和未出现颈肩痛患者颈部VAS疼痛评分和NDI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节段手术患者椎间成角变化,双节段和三节段手术患者椎间高度变化在有症状和无症状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颈部长度以及术中是否切开后纵韧带与术后颈肩痛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术后颈肩痛多为无明显诱因局部不适疲劳感,多位于颈中线两侧,出现时间多为术后6h内,每次持续时间约为30min.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在术后约1.8个月缓解.结论:颈前路术中椎问过度撑开致术后椎间隙高度增加过多或椎间成角过大与术后颈肩部疼痛相关.

    作者:于淼;王少波;刘忠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6例,C级20例,D级10例;JOA评分平均5.5±3.5分.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依据术前、术后Frailkel分级情况及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除1例Frankel分级B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患者恢复l一4个等级.随访4~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个月时JOA评分为12.2±3.2分,改善率为59.9%±17.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4±3.6分.改善率为68.0%±17.0%.随访中未见内置物松动、脱落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型脊髓损伤可获得较理想的脊髓功能恢复效果.

    作者:宋玉林;郑启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月~2006年7月对8例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先行颅环弓牵引7~16 d,平均10d,待后凸畸形矫正率超过30%时,再行后路小关节松解植骨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根据人院时、牵引后、术后10d、术后6个月时颈椎的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以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9.4个月,所有病例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均获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0.3分改善至术后6个月时的14.0分,改善率为55.2%.人院时颈椎平均Cobb角为44.4°,牵引后平均Cobb角为26°.术后10d平均Cobb角为-4.1°,术后6个月随访时平均Cobb角为-3.6°.牵引后Cobb角与人院时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0d时Cobb角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Cobb角与术后10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先进行规范的颈椎牵引,后行小关节松解植骨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作者:张宏其;袁丹;刘少华;郭超峰;陈凌强;陈静;葛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神经干细胞与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联合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轴浆运输功能的修复作用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与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PAS)联合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轴浆运输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制成L1~L2左侧脊髓半切空洞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损伤组(A组),损伤后移植队S组(B组)、移植NSC组(C组)、NSC和PAS按2:1比例联合移植组(D组),每组10只.4周及8周后行损伤部位神经丝-200(NF-200)染色观察NSC在体内的分化情况,腓肠肌胆碱酯酶染色观察运动终板的反应和核黄逆行示踪观察轴浆运输的恢复情况.结果:(1)4周时D组和C组移植部位可见少量NF-200阳性标记的神经元,8周时数量明显增多,D组多于C组;4周及8周时A、B组均未见到明显阳性标记的神经元.(2)4周时,A、B组胆碱酯酶染色示运动终板均出现退变,终板染色变浅;8周时A组终板明显退变.出现大片染色空白区,甚至终板消失,只剩下模糊的轮廓;B组终板退变程度轻于A组,着色淡,轮廓欠清晰,周边呈浅棕红色淡染,但未出现大片染色空白区;C、D组4周时终板边缘发生皱缩,呈颗粒样改变.无明显染色缺失:8周时C组较4周时变化不明显,D组受损终板皱缩明显好转,颗粒样改变消失.(3)4周时,B、C、D组核黄染色的神经元散在位于脊髓的前、后、侧角,其中D组阳性标记的神经元的数量及荧光强度大于B、C组,C组又稍强于B;8周时B、C、D组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增多,神经元的数量及荧光强度仍是D组>C组>B组:A组4周及8周时均未见到明显阳性染色的神经元.结论:联合移植NSC和PAS(2:1)能更好地修复损伤脊髓的轴浆运输功能并能较好地防治其后肢肌肉运动终板的溃变.

    作者:曾琳;李民;刘媛;龙在云;李应玉;伍亚民;廖维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寰枢关节后路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寰枢椎后路手术中常用的Gallie、Brooks、Magerl双螺钉、Maged单螺钉等内固定方法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时的力学稳定性,为临床选择治疗术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5具新鲜冷冻人体颈椎(C1~C5)标本,固定C1和C2~C5,仅保留C1~C2之间活动.切断寰椎横韧带和齿状突,造成寰枢关节不稳定.每个标本依次行Maged单螺钉、Maged双螺钉、Gallie、Maged单螺钉+Gallie、Maged双螺钉+Gallie、Brooks固定.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应用位移控制法测定各组的稳定性,前屈和侧屈的位移定为lmm,旋转角度为30°测定正常组、损伤组及内固定各组在前屈、双侧侧屈和旋转状态下的刚度,比较内固定各组的稳定性.结果:在各组内固定中,Maged双侧侧块螺钉+GaUie刚度大,稳定.Magerl单螺钉+Gallie和Maged双螺钉相比.在各种状态下.二者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旋转状态下,其刚度值分别为1.55+0.07Nm/3°和1.44+0.13Nm/3°(P>0.05);而Maged单螺钉的刚度在各种状态下均明显低于Magerl双螺钉(P<0.05),其中在旋转状态下分别为0.96±0.17Nm/3°和1.44±0.13Nrn/3°(P<0.05).结论:Maged单螺钉+Gallie钢丝固定稳定性好,可替代Magerl双螺钉,而Maged单螺钉固定效果不佳,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

    作者:鲁世保;池永龙;海涌;徐华梓;毛方敏;黄其衫;王胜;方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异烟肼聚乳酸缓释体的制备及体内外释药特性

    目的:探讨异烟肼聚乳酸微球的制备方法和体内外释药特性.方法:用复乳法制备异烟肼聚乳酸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包封率、载药率;用溶出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体外释药特性.观测第3、6、9、12、15、18、25、32、39、42、49、56天的释药情况,并计算其日均释药率、累计释药率:将异烟肼聚乳酸微球、异烟肼(INH)分别置入24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左右股骨粗隆间髓腔内,测定微球在体内3、7、14、28、42、56d时的释药情况;实验组将第42、49、56天时的异烟肼聚乳酸微球洗涤液(空白组用磷酸缓冲液)与结核菌、钛块一起共同培养7d,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核菌生长情况.结果:异烟肼聚乳酸微球呈比较完整的球形且分散性好,无明显聚集现象;微球平均直径为59.4±2.9μm,包封率为(67.51±0.57)%,载药率为(32.82±0.65)%.体外释药结果显示,初14d累计释药达3.784±0.359mg,约占总量的30%,日平均释药0.270±0.024mg;随后42d累计释药5.328±0.203mg,约占总量的50%,日平均释药0.126±0.013mg,第56天时释药0.032±0.009mg.体内释药实验显示,3d时右侧股骨粗隆间骨质内INH浓度明显高于左侧(P<0.01);7~56d右侧INH浓度明显降低并低于左侧(P<0.01);7~56d左侧股骨粗隆间骨质内INH浓度持续在20±g/s以上.空白组钛块表面有大量结核菌生长,实验组钛块表面几乎无结核菌生长.结论:异烟肼聚乳酸微球具有缓慢释放药物的特性.可以作为持久抗结核治疗的缓释体置入骨结核病灶清除术后病灶局部.

    作者:刘江涛;王永清;夏侃;段袆;夏仁云;阎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后VEGF165的表达

    目的:观察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后VEGF165在体外的表达.方法:将PcDNA3.1-VEGF165质粒应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到SH-SY5Y(I组),同时建立空白对照组(Ⅱ组),两组其他试验条件均保持一致.脂转48h后,用ELISA和Westem-blot定量检测VEGF165可溶性产物.应用RT-PCR对SH-SY5Y产生的mRNA进行定性检测.对两组EUSA的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脂转组(I组)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48h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即有VEGF165高效表达,RT-PCR可扩增到一条特异性的泳带,Western-blot显示转基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上清液中有一分子量为23kD的特异性条带.空白对照组(Ⅱ组)有微量的 VEGF165表达(84.14±33.89ng/ml),脂转组的VEGF165表达量(1005.15±185.50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体外培养有微量VEGF165表达,PcDNA3.1-VEGF165质粒可通过脂质体转染体外培养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被转染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能够高效表达VEGF165.

    作者:王冰;吕国华;尹刚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下颈椎侧块安全置钉内固定的解剖学测量

    目的:测量成人C3~C7颈椎侧块干骨标本,选择下颈椎侧块安全、稳定、简便的进钉区间.方法:成人颈椎干骨标本30套,每套均按C3~C7顺序排列,分别测量侧块的上关节面长径(A)、前后径(B)、长径与矢状面的夹角(α)、神经根通道与矢状面的夹角(β)、上关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γ)、侧块高度(H).结果:C3~C7侧块上关节面长径逐渐增大(10.7±1.0~12.0±1.2 mm);前后径为7.O±1.2~8.2±1.7 mm,其中C3~C6接近,C7短;侧块长径与矢状面的夹角为48.8°±4.6°~50.°±3.7°;神经根通道与矢状面的夹角为59.4°±5.5°~62.9°±4.7°;侧块上关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C3~C6较为接近,为48.4°±8.3°~53.2°±5.9°,C7较大为62.7°~5.4°;侧块高度从C3~C7呈增大趋势.为12.3±1.8~15.7±2.0mm.C3~C7进钉点靠近侧块的中点内侧,进钉途径愈趋向于和上关节面长径平行,螺钉在侧块内的通道愈长;从C3~C7与矢状面夹角大于10.并趋向于相应节段α之间,与水平面夹角大于15°并趋向于相应节段γ之间的进钉角度为安全、稳定的进钉角度.结论:C3~C7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存在一个安全、稳定的进钉区间.

    作者:吉立新;陈仲强;范明富;于晓东;路明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齿状突游离小骨研究新进展

    齿状突游离小骨是齿状突畸形常见的类型,是指周边为皮质骨的小骨取代了正常的齿状突,与枢椎椎体之间无骨性连接.由于齿状突游离小骨的临床症候多样,且该处解剖结构复杂,在影像学上相互重叠遮挡,临床上容易漏诊或误诊.

    作者:周风金;倪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死亡受体介导的椎间盘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是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细胞减少的主要因素.椎间盘退变与细胞凋亡引起的细胞基质代谢障碍有关.死亡受体(deatIl receptor,DR)家族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的一员,死亡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可以转导凋亡或生存信号.

    作者:马斌;陈伯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症状性骶管内囊肿的外科治疗

    骶管内囊肿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是慢性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其临床特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退变性疾病有许多相似之处.我院于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症状性骶管内囊肿共20例,报告如下.

    作者:潘兵;符楚迪;代燎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例报告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疾病,容易与脊柱结核、脊柱肿瘤等混淆而造成误诊旧.我院于2006年7月收治1例较为复杂的颈椎化脓性骨髓炎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郝杰;胡侦明;唐海;段国勐;戴贺;高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椎管内巨大脂肪瘤1例报告

    患者男性,37岁.因全身麻木伴双下肢无力1年、不能行走1个月于2007年7月3日人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麻木,伴双下肢无力,仍能行走,无明显感觉减退,当时未在意.

    作者:胡国章;王锐;李朝晖;张文学;田增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关于轴性症状

    轴性症状的定义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发育性、退变性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经典术式,但是有些患者在手术后可以出现长期的颈项部及肩背部疼痛,伴有酸胀、僵硬、沉重感和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Kawaguchit[1]把它定义为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单开门术后有长期颈背痛的患者占45%~80%.

    作者:孙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椎外科干预的失误与教训

    近年来,颈椎外科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颈椎疾患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特点认识不够充分甚至偏颇.造成颈椎手术指征选择和技术上的失误与日俱增,其结果手术后常需要翻修,给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也给脊柱外科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与困难.

    作者:贾连顺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