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移植联合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115只;随机分为4组.A组(自体肋间神经移植组;n=30):在T9水平横行切断脊髓并切除3mm;植入自体肋间神经;B组(自体肋间神经联合aFGF移植组;n=30):同法制备脊髓横断模型;脊髓缺损处植入自体肋间神经和含aFGF的纤维蛋白凝胶;C组(脊髓横断组;n=30):同法制备脊髓横断模
作者:于占革;杨洪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介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1;TIMP1)对人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单层培养并鉴定人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细胞.采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腺相关病毒(rAAV2-EGFP)检测其对髓核细胞的转染效率.应用构建的rAAV2-TIMP1转染髓核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35S标记氨基酸整合法检测rAAV2-TIMP1对人退变腰椎问盘髓核细胞基质合成的影响.在35S检测中;以未转染的退变髓核细胞做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光镜下观察所培养的细胞类型以成纤维样细胞为主;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和番红O染色鉴定培养细胞为髓核细胞.AAV转染人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的转染效率为12%.35S标记整合法检测rAAV2-TIMP1转染组每分钟计数值为341.43±42.85;正常对照组为224.20±29.2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MP1能够促进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蛋白多糖的合成.
作者:魏见伟;王德春;胡有谷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评价骶骨部分切除对骶髂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明确骶骨切除范围与稳定重建的关系.方法:7具成人尸体L5-骨盆标本;分别在完整状态、S2以下切除(A组)、1/2 S2以下切除(B组)、S1以下切除(C组)、1/2 S1以下切除(D组)、右侧骶髂关节切除(E组)等情况下通过858型MTS材料实验机给标本施加800N轴向压缩和7Nm轴向扭转载荷;记录完整状态及残留骶髂关节刚度;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轴向压缩时;A组~E组残留骶髂关节刚度分别是完整状态组的98.7%、97.1%、94.4%、82.9%和55.2%;完整状态组、A组、B组和C组间的压缩刚度无显著性差异;D组和E组的轴向压缩刚度显著低于完整状态组.轴向旋转时;A组~E组残留骶髂关节刚度分别为完整状态刚度的90.7%、88.5%、81.9%、71.9%和44.5%;完整状态组、A组和B组间的旋转刚度值无显著性差异;C组、D组和E组的轴向旋转刚度显著低于完整状态组和A组.结论:骶骨切除范围与骶髂关节稳定性相关.骶骨向上切除至S1将导致骶髂关节旋转失稳.切除至1/2 S1将进一步引起残留骶髂关节的轴向压缩失稳.骶骨切除超过上述范围时应考虑局部稳定性重建.
作者:于滨生;郑召民;陈辉;庄新明;梁春祥;韩国伟;张旭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研制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并评估其制作脊髓分级挫伤动物模型的稳定性.方法:依据重物坠落致伤原理;设计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将50只SD大鼠;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该打击器以质量为20g的打击棒在不同高度实施打击:12.5mm组(A组;n=12);25mm组(B组;n=12);50mm组(C组;n=14);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打击(n=12);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1周至6周进行大鼠BBB运动评分.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术后1周和6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用Photoshop CS软件直方图命令处理连续切片中大受损面积的图像;计算大鼠脊髓大受损面积比;对BBB评分与大鼠脊髓大受损面积比进行相关分析.取4只国产家猪;应用该打击器以50g×150mm打击能量打击后制备胸髓半侧挫伤模型;于术前、术后第2天和第7天行改良Tarlov分级法评价猪后肢功能;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通用型脊髓打击器能够准确定点、定高打击制作动物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分级脊髓挫伤模型在各个时间点上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术后1周后肢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而C组至术后6周均无明显恢复;对照组无功能障碍.大鼠和猪脊髓组织学表现均为以打击震中为中心的离心纵向损伤.大鼠脊髓大受损面积比在各损伤组组内齐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大受损面积比与BBB评分呈密切负相关关系(r=0.89807;P<0.001).猪脊髓半侧挫伤后Tarlov分级法评价显示为中重度损伤.结论:研制的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可成功建立不同损伤程度、稳定性高的大鼠急性脊髓挫伤模型;并可用于建立猪脊髓挫伤模型.
作者:黄霖;唐勇;杨睿;史玉朋;贺晓玉;叶记超;刘鹄;吴燕峰;沈慧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终板软骨的组织学形态;探讨其与AI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20例AIS患者;前路手术时分别获取20份顶椎及18份下端椎终板软骨;每份均包含凸侧与凹侧.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终板软骨组织形态;采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终板软骨肥大区的厚度、细胞巢面积、巢内细胞数及增殖区细胞数(个/视野).参照Enileking法设定曲度因子(factor of curve;FC);将顶椎标本分为FC≤6组(11例)和FC>6组(9例).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部位、不同FC分组下的差异.结果:顶椎凸侧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凹侧(P<0.05);下端椎仅凸侧肥大区细胞巢平均面积显著大于凹侧(P<0.05);顶椎与下端椎间同侧比较;仅下端椎凹侧肥大区的细胞数显著大于顶椎(P<0.05).FC>6组的顶椎凸侧和凹侧终板软骨肥大区的巢内细胞数显著小于FC≤6组(P<0.05);FC>6组的凸侧增殖区细胞数也显著小于FC≤6组(P<0.05).结论:AIS患者终板软骨的组织学变化特征更倾向于与脊柱不同部位、不同状态下机械应力差异有关的继发性改变;但组织学变化与机械应力变化之间不完全平行;AIS的发生、发展可能伴有生物力学以外的因素.
作者:马兆龙;邱勇;朱锋;王守丰;吴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比较经胸椎椎弓根-肋骨单元(pedicle rib unit;PRU)置钉与传统经椎弓根置钉技术的相关径线;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患者脊柱T1~T10节段进行薄层CT扫描;层厚为1mm;选择有完整PRU结构的CT横断面图像进行以下指标测量:(1)PRU宽度(PRU-W);椎弓根宽度(PW);(2)PRU钉道长度(PRU-L);椎弓根钉道长度(PL);(3)PRU中轴与矢状面夹角(PRU-A);椎弓根中轴与矢状面夹角(PA);(4)经PRU置钉的安全角度范围(△A).结果:PRU-W和PW均以T5小;以T1为大;由T1至T5逐渐减小;由T5至T10逐渐增大.PRU-L和PL以T1为小;以T10为大;由T1至T10逐渐增大.PRU-A和PA以T1为大;以T10小;由T1至T10逐渐缩小.PRU-L与PL、PRU-W与PW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RU-W、PRU-L在男女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RU置钉的安全角度范围△A为20°~30°.结论:胸椎PRU的横径、钉道长度均较同节段的椎弓根大;经PRU可置入更粗更长的螺钉;有更大的内倾角;安全置钉角度范围也较大.
作者:谢陶敢;陈其昕;李方才;郦志文;方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上、下端椎和顶椎椎体生长板凸、凹侧软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差异;探讨其在AIS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在对12例AIS患者行胸椎侧凸前路松解手术或前路矫形手术时获取上、下终椎和顶椎椎体生长板;分成凸、凹侧2组;共72枚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unx2和Ⅹ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Runx2 mRNA表达.所有染色结果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AIS患者顶椎椎体生长板凸、凹两侧的Ⅹ型胶原、Runx2和Runx2 mRNA表达总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Ⅹ型胶原的表达总量低于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的表达总量(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Runx2的表达总量低于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的表达总量(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单一软骨细胞Runx2表达量高于凸侧和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单一软骨细胞的表达(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高倍视野下平均Runx2 mRNA表达总量低于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的凹侧(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凸侧单一细胞Runx2 mRNA表达量低于凹侧(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高倍视野下平均Ⅹ型胶原阳性细胞密度和Runx2阳性细胞密度低于凸侧和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阳性细胞密度(P<0.05).结论:AIS患者上、下终椎和顶椎椎体生长板凸、凹侧软骨细胞存在不同的生物活性和细胞动力学;这可能是力学条件改变后的一种继发性改变;但其可能在AIS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俞扬;王守丰;邱勇;王斌;朱泽章;朱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整合素α1、α5、αv、β1、β3亚基在人退变椎间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椎间盘退变中的意义.方法:术中收集人椎间盘髓核标本28个;其中6个来自6例脊柱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n=6);22个来自20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10个(突出组;n=10);脱出12个(脱出组;n=12).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沉淀技术测定整合素α1、α5、αv、β1、β3和整合素的配体——胶原蛋白(Ⅰ和Ⅱ型)、纤维结合蛋白在三组椎间盘髓核内的表达情况.结果:整合素α1、α5、αv、α1、α3在三组椎问盘髓核内都有表达;整合素α5在脱出组和突出组的表达分别是正常组的2.2倍和1.5倍;整合素β1在脱出组和突出组的表达分别是正常组的2.5倍和1.6倍;纤维结合蛋白的表达同样有升高的趋势.整合素α1、αv、β3在三组内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退变的椎间盘髓核内整合素α5和β1亚基的表达增加;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相关.
作者:夏茂盛;朱悦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应用羟基磷灰石;甲基丙烯酸甲酯(HA/PMMA)骨水泥行颈椎椎体成形后椎体抗压缩力和刚度的变化情况.方法:3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C4~C6标本;解离成9个脊椎节段标本;去除所有软组织;切除脊椎后部结构;仅剩下椎体部分;在MTS试验机上以5mm/min的加载速率加载椎体中心处;压缩3mm或椎体负载压力出现下降时记录压缩力、大压缩力、大压缩力的位移和刚度.自椎体前正中用11G的骨穿针刺人椎体1~1.5cm.注射10%HA/PMMA骨水泥2ml;固化2h后再次行压缩测试;记录存位移3mm时的压缩力、大压缩力;大压缩力的位移和刚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状态的数据.结果:抗压力初始/成形后平均数值为1051.8/2033N;大抗压力1237.2/2774.3N;大压力位移3.42/4.13mm.刚度405.8/1274.2N/mm.成形后刚度和抗压缩力明显增强.成形后椎体负载的大抗压力增大到约2.2倍;在压缩3mm时压力大到约1.9倍;刚度增加到3.1倍;同时达到大压力的位移也平均增加0.71mm.没有发现渗漏现象.结论:注射2ml HA/PMMA骨水泥对颈椎体成形后可明显增强其抗压缩力和刚度.
作者:吴继功;邹德威;马华松;靳安民;赵卫东;欧阳钧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建立胸腰段脑脊液漏的动物模型;探讨胸腰椎前路手术后脑脊液漏的预后与转归.方法:32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行胸腰前路手术;术中造成不同类型的脊膜损伤:A组;单纯线性切开脊膜0.5cm;B组;单纯线性切开脊膜1.0cm;C组;使脊膜缺损0.25cm2;D组;使脊膜缺损0.5cm2.均用明胶海绵及止血纱填塞脊膜缺损处;并用生物蛋白胶1支封闭;放置引流管;2d后拔除引流管;缝合引流口.术后30d行椎管造影CT扫描、美蓝灌注试验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引流管均引流出脑脊液.A组术后第3天1只家兔死于肠梗阻;C组术后第7天1只家兔死于腹腔内化脓性感染;D组术后第2天1只家兔死于失血性休克;术后第6天1只家兔死于肠梗阻.术后30d时;A组脊膜均愈合;B组脊膜愈合4例;漏口缩小但未闭合2例;假性脊膜囊肿形成2例;C组脊膜愈合2例;漏口缩小但未闭合3例;假性脊膜囊肿形成2例;D组漏口缩小但未闭合5例;假性脊膜囊肿形成1例.各组造模切口上下1cm脊膜均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脊膜变厚;可见非坏死性炎性浸润.结论:胸腰椎前路手术中脊膜损伤后小的线性切割伤可自行愈合;但大的片状缺损则难以自行修复.
作者:文睿;王清;何仁建;卿佩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颈椎椎间孔建立适合影像学研究的颈脊髓压迫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0只12~16月龄健康山羊;体重20~25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手术显露左侧C2/3椎间孔;将自制的导管球囊通过椎间孔置入硬膜外腔;达C2/3椎间盘水平;实验组术后第10天经导管缓慢注射生理盐水0.2ml使球囊膨胀;注射时间为5min;持续压迫40d;对照组不注水.两组动物在术后11d、50d分别进行MRI检查、脊髓运动功能评分;术后50d进行颈脊髓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11d;MRI检查显示球囊位于脊髓的左前方;实验组球囊呈椭圆形;脊髓受压变扁、信号无异常;对照组球囊所在部位蛛网膜下腔变窄;脊髓无明显受压、信号无异常;每组术后50d与术后11d比较无差别:所有MRI图像显示清楚.无明显伪影.术后11d和50d时脊髓运动功能评分;实验组分别为3.6±0.5分、3.8±0.4分;对照组均为5分;同一时间点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示实验组受压中心部位脊髓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肿胀、变性、坏死;对照组脊髓正常.结论:采用经颈椎椎间孔置入导管球囊制作羊颈脊髓压迫模型保留了椎管的完整性.能获得较满意的MRI图像;适合影像学研究.
作者:刘记存;刘怀军;徐英进;张为;贺丹;王志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椎间盘内窥镜下置入自行设计的下腰椎微创椎间融合器的可行性.方法:自行设计的下腰椎椎间融合器宽度女性为7mm;男性为8mm.72具年龄32~66岁的成人腰骶椎干骨标本;将L4、L5和S1的上关节突由内向外分作3等份后分别测量上关节突内缘点及另外2个等份点与脊椎中线的距离.获得保留小关节与小关节切除1/3及2/3后的骨窗宽度.结果:保留小关节时;L3/4、L4/5、L5/S1的骨窗宽度男性分别为7.2±1.7mm、8.8±1.7mm、10.6±2.2mm;其中>8ram者分别占83.3%、88.9%、94.4%;女性分别为6.1±1.7mm、7.5±1.7mm、9.7±2.4mm;其中>7mm者分别占75.0%、88.9%、91.7%;将小关节切除1/3后;男性骨窗宽度分别为9.3±1.5mm、11.8±1.5mm、13.1±2.1mm.其中>8mm者分别占91.7%、100%、100%;女性分别为8.2±1.3mm、10.7±1.7mm、12.1±2.3mm;其中>7mm者分别占88.9%、100%、100%;小关节切除2/3后;男性骨窗宽度分别为11.8±2.1mm、14.1±2.4mm、16.1±3.3mm;均>8mm;女性分别为10.7±2.2mm、13.2±2.1mm、15.2±3.5mm;均>7mm.结论:新设计的融合器可以通过内窥镜工作管道;理论上可在椎板小开窗条件下置入L4/5、L5/S1椎间隙.
作者:王建华;尹庆水;夏虹;吴增晖;王善琛;刘启宇;赖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利用植块法与酶消化法相结合培养大鼠原代雪旺细胞的可行性;并研究其增殖规律.方法:取10只新生2~3d的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剥除神经外膜;剪成约1mm3大小的碎块;用0.03%胶原酶和0.25%胰蛋白酶按1:2对神经碎块消化12min;加入少量含10%胎牛血清的DMED培养基小心吹打细胞及组织块;再植于培养皿中培养.用S-100免疫组化染色鉴定雪旺细胞;结合Hoechst3342染色计算其纯度;在显微镜下确定细胞数量.结果:在植块培养24h后即有大量细胞迁出;2~6d细胞生长迅速;10d以后生长较为缓慢;其倍增时间为2-3d.经S-100染色证实所培养细胞为雪旺细胞;结合Hoechst3342染色可得其培养8d时纯度为95.1%;传代后纯度可达96.3%.10只新生鼠培养12d后可得细胞数约为4.8×106个.结论:利用植块法与酶消化法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迅速获得大量高纯度的雪旺细胞;其增殖速度在前6d快;倍增时间为2.3d.
作者:连小峰;侯铁胜;傅强;袁健东;金根洋;陈元贵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s stromal cells;BMSCs)褪黑素受体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10例12~18岁志愿者;分别从髂前上棘处穿刺抽取10ml骨髓;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体外培养并传至P3代进行表型鉴定.抽提细胞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褪黑素受体MT1、MT2 mRNA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细胞MT1、MT2蛋白的表达.结果: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经培养至P3代;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体外培养细胞的表型与BMSCs的表面标志相符.细胞抽提总RNA以MT1和MT2两种受体的RT-PCR扩增产物电泳呈阳性条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存在MT1和MT2蛋白的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和细胞浆;呈棕褐色阳性颗粒;而细胞核上未见阳性颗粒.结论:人BMSCs中存在褪黑素受体MT1、MT2的表达;它是褪黑素作用的靶细胞.这为进一步研究BMSCs褪黑索信号通路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李海波;邱勇;李卫国;孙光权;黄爱兵;邱旭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随着年龄增加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其退变的病理因素之一为纤维环的应力损伤;导致纤维环的微断裂;使髓核突出.近几年随着对椎间盘退变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和一些新观念的提出;在预防和治疗椎间盘退变中;纤维环的生物学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修复和维持纤维环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尝试用组织工程学的方法重建椎间盘提供了契机.笔者就目前纤维环退变及其修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张福勇;吴小涛;王运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颈腰综合征是指脊椎退行性变所致的颈椎病与腰椎病合并存在的病病[1].
作者:熊建;薛峰;党育;李堃源;付中国;张殿英;姜保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度不仅受限于患者的病情和自身条件;同时还与矫正方法和手术医师对手术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关.只有充分了解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提高脊柱侧凸矫正率;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史亚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脊柱侧凸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畸形;它不仅包含冠状面的侧向弯曲;也包括横断面的轴向旋转和矢状面的前凸或后凸畸形.脊柱侧凸多发生于胸椎;位于凸侧的肋骨由于发生移位和旋转;导致凸侧胸廓隆起、肋骨成角;进而导致该侧胸腔的冠状径缩短;而凹侧肋骨塌陷;使该侧胸腔矢状径缩短.这些骨性结构的畸形改变;不仅使胸腔容积缩小;压迫肺实质;而且可导致气道弯曲受压;肺通气受阻;影响气道的通畅;进而降低肺活量和呼气流速;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作者:王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脊柱侧凸常见的类型;尤其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多见.20世纪60年代;Harrington技术的应用开创了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新时代;使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手术并发症;包括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与内固定相关的并发症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分为严重神经损伤和轻度神经损伤;前者为脊髓损伤;后者为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并发症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虽然低;但后果严重.随着内固定器械和手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矫形率也逐渐提高;但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是否也有增加的趋势呢?
作者:仉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以脊柱在冠状面上的侧凸、矢状面上的胸椎后凸减少甚至前凸和脊柱在水平面上的旋转为特征的三维畸形;它不仅表现为脊柱的三维畸形;还可导致患者身体外观的畸形.
作者:邱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随着三维矫形理论和内固定器械的发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全椎弓螺钉固定技术的出现;更是大大提高了AIS手术的矫正率.使用全椎弓螺钉固定技术治疗AIS患者的主弯矫正率可以达到70%以上[1].长期以来;对AIS患者医疗结局(medical outcome)的评价主要根据影像学指标;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片面追求侧凸矫正率的趋势.为了提高侧凸矫正率;往往需要选择创伤更大的手术方式;通常也必须增加融合节段.更加重要的是;追求更高的矫正率;往往是以牺牲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代价的.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必须将生存质量作为AIS患者医疗结局评价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明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