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大鼠马尾受压后腰骶部脊髓中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c receptor.P75NTR)的表达,探讨P75NTR与前角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48只雌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对照组(n=6)和实验组(n=36),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行假手术,实验组在L4平面置人半圆柱体硅胶棒,占椎管截面积约75%~80%,造成马尾急性受压.实验组分别于造模后1d、3d、5d、7d、14d、28d时取L4压迫节段近端脊髓组织(L2水平脊髓),正常组和对照组在第7天时处死取相应部位脊髓组织,切片后进行P75NT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75NTR的表达;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凋亡情况.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组和对照组脊髓前角有少量P75NTR表达:实验组造模后1d脊髓前角即有P75NTR表达,7d达到峰值,14d、28d表达呈减少趋势,实验组除1d时外其余各时间点与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和对照组脊髓组织中可见少量神经元凋亡,实验组造模后1d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增多,7d达到峰值,14d、28d凋亡呈减少趋势,实验组各个时间点与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元凋亡率与P75NTR表达存在平行变化关系.结论:马尾受压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表达P75NTR,其表达量与神经元凋亡率呈正相关.
作者:李浩鹏;陈杰;贺西京;徐思越;刘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建立一种可用于体外研究椎间盘退变的椎间盘器官培养模型,探讨渗透压负荷对模型椎间盘细胞活力和代谢的影响.方法:4~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0只,均分为两组,处死后立即手术切取胸腰段椎间盘,每只9个,分别在等渗(300mOsm/kg,等渗组)或高渗(410mOsm/kg,高渗组)培养基中进行整体器官培养,在培养前和培养后第7、14、21、28天,利用Mitotracker Green荧光探针、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评估两组椎间盘髓核细胞的活力、结构的完整性以及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结果:取材后培养前椎间盘髓核细胞的荧光强度为11503±402,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高渗组第14天荧光强度为9202±907,与培养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7、21和28天分别为10504±710、10860±711、10713±953,与培养前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等渗组第7、14、21、28天分别为11350±351、11207±385、10914±300、10862±229,与培养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第7、21和28天时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培养过程中,两组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的组织结构能够基本保持完整,髓核蛋白多糖含量在培养第7天高渗组和等渗组分别为3.33±0.28m/100mg和2.83±0.25m/100mg,均较培养前(5.03±0.37m/100mg)明显降低(P<0.01),第14、21、28天时与第7天相比下降不明显(P>0.05).两组相同时间点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器官培养模型可以在等渗或高渗环境中有效维持兔椎间盘结构的完整性和髓核细胞的活力至少4周.
作者:牛朋彦;熊伟;李锋;周松;陈文坚;霍喜卫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壳聚楮衍生物--羟丁基壳聚糖对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2%羟丁基壳聚糖组(A组)、3%羟丁基壳聚糖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12只.三组大鼠行L2椎板切除术后.A、B组于硬脊膜外分别注入2ml浓度为2%、3%羟丁基壳聚糖溶液,C组旷置,然后缝合切口.术后6周取材,大体观察硬膜外粘连情况,进行Rydell分级;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计算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切片行HE染色,观察硬膜外瘢痕增生情况,并行成纤维细胞计数.结果:术后6周A组及B组硬膜外粘连程度均较C组轻,Rvdell评分差异显著(P<0.05),而A、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硬膜外瘢痕组织中Hyp含量分别为0.284±0.065μg/mg、0.302±0.109μg/mg、0.963±0.188μg/mg,A、B组含量均较C组少,差异显著(P<0.05),而A、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见A组及B组与C组比较硬脊膜外胶原增生较少,瘢痕组织结构疏松,但三组成纤维细胞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羟丁基壳聚糖能够有效阻隔大鼠硬膜外瘢痕组织,明显减少胶原组织增生,具有良好的预防硬膜外粘连的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型防粘连生物医学材料.
作者:刘双利;侯春林;魏长征;郭兴锋;尹刚;徐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比较波长1064nm的Nd:YAC激光和波长980nm的半导体激光对椎间盘髓核组织的生物热效应.方法:选取新鲜山羊完整脊柱80具,将其L6/7节段制作成脊柱功能单位标本80个,分为波长1064nm的Nd:YAG激光椎间盘照射组(A组)和波长980nm的半导体激光椎间盘照射组(B组),每组4|D个标本,再按激光终照射能量的不同各分为200J、400J、600J、800J、1000J 5个亚组,每个亚组8个标本.观察照射前后标本的质量差和照射过程中椎间盘周边的温度变化情况,操作结束后水平切开椎间盘观察汽化腔形态,测量汽化腔的长、宽轴.结果:两组照射后标本的质量减少量随照射能量的增大而增加;在相同能量下,B组激光照射后标本的质量减少量大于A组,在能量分别为200J、400J时比较P<0.05,能量为600J、800J、1000J时比较P<0.01.照射过程中椎间盘前缘、后缘、椎间孔内侧壁的温度升高值随激光能量的增加而升高,当以同一能量进行照射时,B组激光照射过程中椎间盘周边的温度升高值高于A组激光相同位点处的温度升高值(P<0.01).A组激光照射后肉眼观察汽化腔大致呈圆形或卵圆形,B组激光照射后的汽化腔形态接近于椭圆形,相同能量照射时B组激光的汽化腔长轴大于A组(P<0.01);能量为200J、400J时A组激光汽化腔的宽轴均大于B组(分别为P<0.05,P<0.01),能量为600~1000J时两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波长980nm的半导体激光对山羊椎间盘髓核组织的消融能力优于波长1064nm的Nd:YAG激光,但Nd:YAG激光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作者:任龙喜;尹建;焦守国;韩正峰;张彤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脊髓爆震伤后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凋亡细胞的时空分布特点.方法:9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6)、Allen's撞击组(B组,n=42)和爆震损伤组(C组,n=42).用改良Allen's法造成B组不完全性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而用0.7g单质金属炸药黑索金(cyclotrimethylene trinitramine)在垂直距离动物T9~T10节段4cm处引爆造成C组脊髓爆震伤模型,5h后B、C组动物均用诱发电位仪刺激下肢的MEP以筛选造模成功的动物.B、C两组分别于损伤后8h、1d、3d、7d、14d和30d取材(损伤段脊髓2cm).每组每个时间点取材7只,而A组动物不作任何处理,统一于30d取材.通过HE染色、透射电镜检测、DNA电泳分析和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各组脊髓中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凋亡细胞的时空分布.结果:HE染色显示,A组为正常组织学表现;B组损伤后8h即出现大片的出血坏死灶,白质呈严重的脱髓鞘样改变,1、3d时前角运动神经元大量减少,7d时白质中空洞形成,而且空洞逐渐融合.到14、30d时,可见部分巨大空洞:而C组爆震后8h仅出现散在的小型出血点,但病变进展迅速,1d时前角运动神经元即明显减少并伴有大量微型空洞形成,3、7d时整个白质结构松散,可见液化坏死灶及广泛的脱髓鞘样改变,而且透射电镜证实这种髓鞘损伤还具有方向性特征,到14、30d时,脊髓可见巨大空洞及散在的小空洞,但面积明显小于B组.B组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在8h时的降低幅度比C组要大(P<0.05),而到损伤7d后.两组却无明显差异.DNA电泳显示B、C两组损伤后3d均出现明显的DNA梯形条带和Smearing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逐渐向邻近节段扩散.TUNEL检测显示,B、C两组于损伤后的灰质和白质中均能检测到阳性细胞,而且分布于灰质内的阳性细胞数均于1d时达到高峰(P<0.001),但是在白质内的阳性细胞数量,B组于3d时达到高峰(P<0.001),C组却于7d时才达到高峰(P<0.001).结论:与脊髓Allen's撞击模型相比,脊髓爆震伤后同样存在神经细胞的凋亡现象,而且有其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
作者:王宇清;叶正旭;胡学昱;黄景辉;罗卓荆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方法测量腰椎峡部裂模型上位脊椎三维活动范围,分析峡部裂上位脊椎稳定性,为腰椎峡部裂外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9具成人新鲜腰椎标本,切断L5双侧椎弓峡部制成实验模型,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对造模前(正常组)及造模后(峡部裂组)标本施加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10N·m力矩,由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分析比较峡部裂组及正常组上位及同序脊椎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9具标本峡部裂组上位脊椎(L4)在前屈、后伸及旋转活动范围均值分别是12.71°、4.79°、3.71°,正常组均值分别为10.41°、3.70°、2.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峡部裂组分别增加了22.1%、29.4%、33.8%,而侧屈活动范围峡部裂组均值为7.74°,正常组为7.6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峡部裂同序脊椎(L5)在前屈、后伸及旋转活动范围均值分别为12.69°、6.29°、4.10°,正常组均值分别为10.12°、5.19°、3.0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峡部裂组分别增加25.4%、44.1%、36.4%,而侧屈活动范围峡部裂组为6.12°,正常组为6.0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峡部裂对上位脊椎稳定也有重要影响,可导致上位脊椎在前屈、后伸和旋转方向失稳.
作者:刘晖;何明长;林斌;赵卫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应用褪黑素拮抗剂luzindole建立双足大鼠脊柱侧凸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健康刚断乳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B、C、D、E共5组.每组6只.A、B、C、D四组通过截去双前肢和尾巴建立双足大鼠模型,A、B、C三组每天18:00~20:00点间腹腔注射褪黑素拮抗剂luzindole,剂量分别为0.2mg/kg、0.5mg/kg、1mg/kg;D组每天相同时间腹腔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E组作为空白对照组.观察3个月,每只大鼠每天称重,每间隔1个月摄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变化及侧凸发生情况.结果:A、B、C三组共有7只大鼠发生了脊柱侧凸,发生率为38.9%,其中A组有3只发生了脊柱侧凸,Cobb角为29°~34°,较B、C两组显著(P<0.05):D、E两组均未发生脊柱侧凸.不同时间点5组大鼠体重均有增加,体重增加多的是注射褪黑素拮抗剂剂量大的C组.结论:对双足大鼠使用0.2mg/kg褪黑素拮抗剂luzindole能成功建立脊柱侧凸模型;并且可促进大鼠的生长.
作者:马晓生;吕飞舟;吴俊哲;陈誉;接健;马天文;张权;姜建元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测定人腰椎黄韧带的生物力学指标,为研究黄韧带退变的力学机制提供依据.方法:30例腰椎退变患者为退变组,同时期的15例年轻腰椎外伤患者为对照组,黄韧带标本均取自两组患者L4/5间黄韧带.标本清洗、修剪后测量初始长度和横截面积.将标本固定在力学试验机上的夹具后,调零处理,对标本施加拉伸载荷,直至标本断裂,计算机自动输出实验数据,根据直接获得的位移、载荷数据.通过计算得出应变、应力以及弹性模量的数值,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所能承受的大拉力载荷为65.98±6.58N,退变组为81.39±8.32N;对照组位移为3.74±0.37mm,退变组为3.08±0.29mm:对照组应力为32.99±5.48MPa.退变组为41.59±3.72MPa;对照组应变为0.209±0.09,退变组为0.183±0.02;对照组弹性模量为157.79±5.76MPa,退变组为229.32±21.95MPa.各指标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退变黄韧带与正常黄韧带相比,应力增加,应变降低,弹性模量增加.说明退变黄韧带抗拉伸作用增强,但弹性却降低.这可能与腰椎退变导致黄韧带受力改变有关.
作者:上官磊;樊星;仲霄鹏;罗卓荆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与腰椎间盘MRI高信号的关系.方法:26例经椎间盘造影诊断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26~65岁,疼痛源性椎间盘MRIT2像均可见高信号区(HIZ区),均行手术治疗,取手术切除的椎间盘组织行TNF-α和PGP9.5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与4例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手术时取出的椎间盘组织进行对比.结果:椎间盘源腰痛患者椎间盘HIZ区对应部位的椎间盘组织表现为血管化肉芽组织和不同退变程度的髓核,可见大量增生的软骨样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均可观察到TNF-α免疫染色阳性细胞和PGP9.5免疫阳性细胞:对照组没有观察到TNF-α免疫染色阳性细胞和PGP9.5免疫染色阳性细胞.H亿区TNF-α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多于HIZ区周边纤维环组织和对照组(P<0.05),PGP9.5免疫阳性细胞亦明显多于HIZ区周边纤维环组织和对照组(P<0.05).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腰椎间盘MRI的HIZ区中有大量TNF-α免疫阳性细胞和PGP9.5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其可能是HIZ作为致痛源性椎间盘特异性影像标志物的基础.
作者:任东风;侯树勋;吴文闻;商卫林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评价骨质疏松程度对骶骨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25具骨质疏松成人新鲜尸体骶骨标本,按尸体腰椎骨密度(BMD)值分为A组(n=9,BMD 0.70~0.79g/cm2)、B组(n=8,BMD 0.60~0.69异/cm2)和C组(n=8,BMD<0.60g,cm2).在同一标本的S1左侧置入双皮质椎弓根螺钉,右侧置入单皮质椎弓根螺钉时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强化.4h后使用MTS实验机对螺钉尾部进行30~250N的头尾方向循环加载2000次后,测定椎弓根螺钉的下沉位移和轴向拔出力.2000次载荷中螺钉下沉超过2mm定义为锚定失败.结果:A组和B组螺钉均未出现锚定失败;C组双皮质椎弓根螺钉锚定失败6例(75%),PMMA强化单皮质椎弓根螺钉锚定失败5例(63%).A组双皮质螺钉固定的下沉位移和轴向大拔出力与PMMA强化螺钉固定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PMMA强化螺钉固定的下沉位移显著低于双皮质螺钉固定,轴向大拔出力显著高于双皮质固定(P<0.05).A组双皮质螺钉固定和PMMA强化螺钉固定的下沉位移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双皮质螺钉同定的轴向大拔出力显著高于B组(P<0.05).A组PMMA强化螺钉固定的轴向大拔出力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内同定失败病例中,PMMA强化螺钉固定的承载次数显著高于双皮质螺钉固定(P<0.05).结论:BMD≥0.70g/cm2时双皮质骶骨椎弓根螺钉同定和PMMA强化单皮质骶骨椎弓根螺钉固定可获得同等的锚定强度,BMD值为0.60~0.69g/cm2时PMMA强化单皮质骶骨椎弓根螺钉同定的锚定强度显著高于双皮质螺钉固定,BMD值<0.60g/cm2时两种锚定方式均容易导致早期松动.术前行腰椎BMD检查可指导选择骶骨螺钉同定方式.
作者:于滨生;郑召民;庄新明;张加芳;李泽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由于脊柱解剖结构的复杂性,CT、MRI、X线片等医学影像资料有时难于为复杂的脊柱外科手术提供足够的解剖学信息.对于那些由于解剖畸变而导致病理形态改变的脊柱尤其如此.尽管二维、三维重建医学影像能使复杂的脊柱解剖结构获得更好的显示[1-4],但有时仍然难以满足复杂脊柱外科的手术需要.
作者:陈玉兵;陆声;徐永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脊髓损伤(SCI)后的再生修复一直是当前医学的难胚.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发展,许多新方法、新策略已经开始用于脊髓损伤修复,其中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利用组织工程学的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已逐渐成为当前新的研究热点.组织工程技术的核心是支架材料和种子细胞,其基本策略是体外预先构建一个有生物活性的种植体植入体内,替代、修复损伤脊髓部分或全部功能.笔者就组织工程技术在脊髓损伤修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燕;阮狄克;张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脊髓损伤(SCI)治疗的关键在于神经传导束的恢复,郎轴突的再生.而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在损伤后难以自发再生,主要原因包括中枢神经元很弱的再生能力和神经细胞周围抑制性内环境的存在.
作者:祁全;毕郑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据估计,全球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年发生率为22/100万.人数约250万,且主要发生于20~30岁的青年人,虽然他们大多有接近正常的寿命,但往往留有严重残疾,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给个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
作者:杨志高;沈洪兴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前通常采用后正中全椎板切除人路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但此方法对脊柱的后部结构破坏较大,影响脊柱的稳定性.为了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的解剖生理功能和稳定性,我院从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29例,21例获得随访.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石鑫;姜梅;郝玉军;买买提江;姜磊;柳琛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腰腿痛常见的致病因素.国内外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机制、病理、生物治疗等方面在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些基础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但另一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很棘手的问题,使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受到很大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侯树勋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主办、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和陕西省医学会承办的第九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于2009年9月10~13日在西安雅高人民大厦索菲特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作者:刘忠军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