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年11期文献
  • 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月采用侧前方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7~58岁.平均35.8岁.L4~L5 8例,L5 5例,L5~S1 8例,L4~S1 3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2例,E级18例.术前腰骶角为19°±3.5°.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120~180ra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量500~900ml,平均700ml.无血管、神经及输尿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患者即可佩戴支具站立及下地行走.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平均时间为7.8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者中,1例B级恢复到D级,1例C级恢复到D级,2例C级恢复到E级,2例D级恢复到E级;腰骶角为26°±6.5°;结核病灶无复发,无断钉及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经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有效方法,具有矫正畸形、稳定脊柱、预防植骨块移位、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

    作者:贺茂林;肖增明;李世德;黄成彬;李挺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50岁以上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50~61岁,平均54.5岁,累及T11~L2共36个椎体.均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填充物均应用MIIGX3人工骨.采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止痛药使用评分、伤椎高度及胸腰椎后凸角度等指标评估PKP术的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32.5min/椎,出血量平均38.5ml,椎,MIIGX3填充量平均5.0ml/椎,无肺栓塞、MIIGX3渗漏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2年6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8.5±0.8分,术后2d时降低到2.2±0.8分,末次随访时为2.5±0.8分;止痛药使用评分由术前的1.8±0.6分下降到术后2d的0.2±0.6分,末次随访时为0.3±0.5分;伤椎椎体前、中柱高度分别由术前的21.5±3.1mm、20.3±2.9mm,改善到术后2d的24.6±2.8mm、24.3±2.1mm,末次随访时为24.4±2.6mm、24.1±2.5mm:脊柱后凸Cobb角术前18.5°±4.5°,术后2d改善为13.5°±3.5°,末次随访时为14.0°±4.5°.各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影像学复查示术后MIIGX3充填均匀,术后3个月时已基本吸收.为自体松质骨替代.结论:PKP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安全、复位可靠、止痛效果确切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作者:孙强;徐杰;邹雪琴;王黎明;曾逸文;王钢锐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后路内固定结合~(125)I置入治疗脊柱转移瘤

    目的:探讨经后路内同定结合放射性粒子~(125)I置入近距离照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的近期效果.方法:2004年7月~2008年3月收治17例脊柱转移肿瘤致脊柱不稳伴顽固性腰背部疼痛或神经根性疼痛不宜行肿瘤切除的患者,先经后路脊柱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再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置入~(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7~39个月,平均21.3个月.术后3~26d起效,12例疼痛缓解(VAS评分<20mm),3例减轻(VAS评分20-40ram),2例无改善.11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8例明显改善,2例无改善,1例加重.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8个月死于肝脏衰竭,1例于术后15个月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14例患者末次随访时仍存活.5例复查肿瘤生长得到抑制,无再发椎体转移.结论:对于转移瘤致脊柱不稳定,有顽同性疼痛又不宜行肿瘤切除者,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置入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延缓肿瘤生长,同时避免脊柱的稳定性丧失.

    作者:王少飞;王宇飞;杨克敏;张国志;侯开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椎间盘置换联合邻近节段cage融合治疗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

    目的:探讨椎问盘置换联合邻近节段cage融合治疗双节段颈椎问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5月~2008年11月手术治疗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35~60岁,平均47岁:以脊髓受压表现为主者6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者7例;病变节段C4/5、C5/6 8例,C5/6、C6/7 3例,C4/5、C6/7 2例.均一期行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和邻近节段cage融合,置换节段和融合节段为相邻间隙11例.非相邻间隙2例.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17分法)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l)评定,术后进行Odom标准评定,随访观察椎间盘似体稳定性、假体活动度、cage融合状态及cage位移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30min;术中m血量50~400ml,平均130ml.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3年,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9.2±3.2分增加至13.5±1.8分(P<0.01),NDI评分由术前40.8±4.7分降至28.5±5.4分(P<0.01),Odom评定结果优6例,良3例,尚可2例,差2例.人工椎间盘稳定,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为9.5°,cage植骨全部融合,无cage松动和沉陷.结论:颈椎间盘置换加邻近节段cage融合为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式,兼顾了颈椎的稳定和运动功能,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任先军;王卫东;初同伟;王建;李长青;蒋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K线用于选择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策略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验证颈椎侧位X线片上C2与C7椎管中点的连线(K线)用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n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手术方式选择的作用.方法:2000年5月至2008年4月,我科通过后路减压手术治疗颁椎OPLL引起的脊髓病患者35例.男25例,女10例,手术时平均年龄为54.6岁(35~73岁).根据OPLL范围相对于K线的位置,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OPLL范围未超过K线者为K线阳性组,超过K线者为K线阴性组.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alt)anese On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算出恢复率.结果:K线阳性组24例,K线阴性组11例.K线阳性组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分提高到术后1年时的13.8分.平均提高5.2分;K线阴性组南术前的6.6分提高到术后1年时的9.8分,平均提高3.2分:K线阳性组的平均恢复率为64.2%,K线阴性组为30.8%.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术前利用K线这一简单实用的指标能有效预测OPLL后路减压手术的疗效,从而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超;王岩;张雪松;肖嵩华;张永刚;刘郑生;王征;毛克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单枚椎间融合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症

    目的:评价单枚椎问融合器植骨融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7年8月我院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症患者中资料完整的病例149例,男83例,女66例,年龄32~68岁,平均46.7岁.失稳节段:L3/4 7例,L4/5 50例,L5/S1 92例.采用NaKai评定标准判定术后疗效,观察术后失稳椎体间有无移位,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位置情况;测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16个月失稳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间隙高度的比值.结果:手术时间1.5~3h,平均1.8h;术中出血量200~600ml,平均490ml.并发硬膜囊撕裂5例,神经根牵拉伤4例.随访16个月~6年9个月,平均39个月,术后腰椎序列恢复正常;术后1周失稳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间隙高度的比值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6个月时按NaKai标准评定,优115例,良26例,可8例,优良率94.5%;术后16个月时,按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无失稳复发,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均无松动、移位等.结论:单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失稳症比较可靠的方法,能很好地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和节段的稳定.

    作者:邵诗泽;付松;谭远超;侯海涛;刘海军;孙秀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前方经胸骨或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手术治疗上胸椎结核

    目的:探讨前方经胸骨或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治疗上胸椎(T1~T4)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上胸椎结核患者26例,其中16例采用经胸骨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A组),年龄37~72岁,平均48.6岁,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6例,E级5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s角为15°~40°,平均22°±3.5°;10例采用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B组),年龄33~69岁,平均45.3岁,术前按Frankal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1例,D级4例,E级3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s角为13°~39°~平均2l°±3.7°.结果:两组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手术.A组患者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120~150min,术中出血量为300~60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考虑为喉返神经牵拉伤.术后2周恢复正常:术后胸椎后凸Cobb's角为10°~25°,平均17°±2.5°;随访6~72个月,末次随访时1例A级恢复到D级,1例B级恢复到C级,2例C级恢复到D级,4例D级恢复到E级,余无变化.B组患者不能完全显露对侧,病灶清除不易彻底,手术时间为150~220min,术中出血量为500~900ml,1例发生胸导管损伤,经对症治疗1周后痊愈;术后胸椎后凸Cobb's角90°~24°,平均为16°±2.3°,均有肩关节活动障碍;随访12~96个月,末次随访时4例仍有肩关节轻度障碍:1例A级恢复到C级,1例B级恢复到C级,1例C级恢复到D级,4例D级恢复到E级,其余患者神经功能无变化.两组均无结核复发,无内同定物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植骨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4个月.结论:与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相比,经胸骨入路町以更清楚地显露上胸椎,创伤小,能达到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的目的.

    作者:詹新立;肖增明;贺茂林;陈前芬;宫德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胸腰椎转移瘤后路手术中骨水泥的应用

    目的:探讨骨水泥在胸腰椎转移瘤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3月~21208年12月,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26例,原发肿瘤:肺癌9例,乳腺癌7例,肝癌4例,前列腺癌2例,肾癌1例,来源不明3例.病灶累及单节段17例,两节段9例.23例伴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6例,C级7例,D级11例,E级2例.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椎弓根螺钉重建脊柱稳定性,其中骨水泥填塞15个椎体,骨水泥前方重建9个椎体,骨水泥椎体成形11个椎体,10例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同时采用骨水泥加强椎弓根钉道.结果:术中未发现骨水泥放热效应引起的神经功能受损.24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42个月,平均18.2个月,23例术前有不同程度腰背疼痛者术后疼痛消失6例,缓解14例;术前伴神经功能障碍者17例(77%)获得神经功能改善.随访期间未发现骨水泥下沉、椎节塌陷及向前成角.1例骨水泥填塞术后3个月骨水泥界面出现松动,但未引起神经压迫症状.15例随访期间死亡.结论: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后路手术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预期寿命、肿瘤类型、转移椎体位置及骨密度,充分利用骨水泥独特的理化特性,进行多种不同方式的应用,可以减小手术创伤,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毛宁方;朱晓东;张晔;吴云刚;白玉树;李明;石志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腰痛患者MRI上各节段腰椎间盘退变形式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腰痛患者MRI上各节段腰椎间盘退变形式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共529例就诊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Santa Moniea骨科医院脊柱外科中心的腰痛伴或不伴有腿痛患者(男191例,女338例)的腰椎MRI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5组,≤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及≥60岁组.按Pfirrmann's分级系统对每例患者腰椎各节段的椎间盘(LI/2~L5/S1)退变程度进行分级,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其退变模式.结果:71例(13.4%)患者LI/2~L5/Si椎间盘退变程度表现为1-1-1-1-1,为正常椎间盘,是所有组合中常见的.低年龄组发生严重退变(4级)的几率低,L1/2、L2/3、L3,4椎间盘退变程度较IA/5、L5/S1低;1-1-1-1-1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降低,而1-1-1-1-2和1-1-1-1-3与之相反,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40岁以前,1-1-1-1-1的发生率高;在40~49岁年龄组中.1-1-1-1-3的发生几率高,为7.6%,而超过50岁,3-3-3-3-3发生的几率高.单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而所有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结论:在腰痛患者中,腰椎单一节段退变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减小,而所有节段退变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作者:蒋欣;Yuichiro Morishita;Hymanson Henry;Jeffrey C.Wang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腰骶神经吻合对自主性神经原性膀胱排尿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通过腰骶神经吻合恢复或改善神经原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可行性.方法:10只家犬手术前先行尿流动力(包括膀胱容量、压力、顺应性)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MG)测定,作为对照组数据.检测完后处死2只.取其S1、S2神经根,共8根作为对照组,行HE染色观察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数量.其余8只犬为实验组,将L4与S1、L5与S2神经根分别端端吻合.术后4个月行尿流动力学测定,术后7个月再次行尿流动力学测定后处死动物,取L4、L5和S1、S2神经根吻合口段和骶神经干段行HE染色,观察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数量.结果:术后4个月,实验组犬膀胱容量、顺应性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膀胱压力、肛门括约肌EMG的电压明显降低(P<0.05).术后7个月,实验组犬膀胱压力和肛门括约肌EMG的电压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降低(P>0.05);而膀胱容量和顺应性明显增加(P关键词:骶髓损伤神经原性膀胱尿流动力学犬

    作者:马虎升;孙正义;王栓科;夏亚一;张俊;李志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腰椎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动力内固定装置的临床应用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现有的研究表明,腰椎融合所引起的相邻节段退变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显著,相关生物力学研究已经证实,腰椎融合会使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压力明显增高[1].

    作者:郑晓勇;侯树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改变的研究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0.5%~1%,女性多于男性,在我国女性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大约为3%~4%,其发病机理目前仍然不明确.与AIS病因学相关的假说包括基因遗传、神经系统平衡功能异常、神经内分泌异常以及躯干生长不平衡等.

    作者:束昊;邱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腰椎棘突间撑开系统研究进展

    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所致腰痛和间歇性跛行的重要方法.然而传统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融合节段运动能力的完全丧失使邻近节段承载的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退变;手术创伤较大,住院时间较长.与器械相关的并发症时有发生;随着融合技术的发展,融合率已接近100%,但临床症状的改善并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

    作者:杜敬曾;齐强;陈仲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颈椎间盘突出致Brown-Sequard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颈椎间盘突出致Brown-Seguard综合征在临床少见.2005年5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4例颈椎间盘突出致Brown-Sequard综合征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王松;王清;康建平;钟德君;王高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失稳

    我们于2003年6月~2008年12月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19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左春光;王新虎;王建顺;刘继军;姚福东;张国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策略

    脊柱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病之一,占骨与关节结核的50%~60%,占全部结核病的3%左右.脊柱结核易导致畸形及脊髓神经损害,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十几年来,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和观念不断更新.治疗效果大大提高[1~3].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是目前骨科领域的一个热点,有大量文献报道.但目前国内对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原则、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化疗方案等仍存在争议[1~6];由于耐药和复治、复发的病例不断出现.脊柱结核的治疗面临着新的挑战.

    作者:马远征;薛海滨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