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脊椎楔形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5月~2007年10月采用经后路胸膜外松解凸侧胸椎间隙、顶椎区楔形截骨、凹侧肋椎关节松解及椎弓根螺钉同定矫正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14~39岁,平均18.9岁.术前侧凸Cobb角890~132°,平均107°;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3~5.7cm,平均4.1cm;侧凸柔韧性为16.1%~29.6%,平均24.2%;12例合并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56°-89°,平均67°.结果:平均松解椎间隙5.2个,楔形截骨平均2.1个椎体.手术时间平均8.9h,术中出血量1200~4700ml,平均3100ml.无脊髓损伤.1例术中发生血气胸,术毕行胸腔闭式引流,2周后痊愈;1例术后第4d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采取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左侧卧位,术后2周痊愈.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至12°~59°,平均24.1°,矫正率为77.5%;12例后凸Cobb角22°~460°,平均35.6°,矫正率为46.9%;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3~1.3cm,平均0.7cm.随访8~41个月,平均17.2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15°~67°,平均27.9.,丢失3.6%;12例后凸Cobb角25°~51°,平均39.4°,丢失5.7%;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0.4~1.6cm,平均为0.9cm.所有患者植骨愈合良好,内固定无断裂及松动.结论: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脊椎楔形截骨与胸廓成形及后路脊柱矫形使用同一个手术切口,创伤小,节省了前路经胸的手术时间,对心肺干扰小,降低了手术风险.应用此方法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安全性好,能获得较好的脊柱三维矫正.
作者:李超;周宇;付青松;于海洋;赵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是否存在差异,探讨椎旁肌改变与脊柱侧凸的关系.方法:IS患者31例,女20例,男11例,年龄12~18岁,Cobb角范围28°~76°,平均53°±12°,在CT片上测量上终椎、顶椎、下终椎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同龄非脊柱畸形患者(对照组)20例,女8例,男12例,年龄5~15岁,在CT片上测量T8、T10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较两组双侧椎旁肌的横截面积.结果:IS患者上终椎、顶椎、下终椎凸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均大于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顶椎>上终椎>下终椎;Cobb角>50°和<50°患者顶椎水平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水平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与Cobb角无显著相关性.对照组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双侧椎旁肌发育不对称,凸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大于凹侧,且在顶椎水平差异大,但顶椎水平椎旁肌横截面积凸,凹侧比值与Cobb角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贾惊宇;孙英伟;张立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常用胸腰段骨折侧位X线片不同测量方法测量后凸角度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方法:40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的侧位X线片,让3位脊柱外科医师应用6种测量方法测量后凸角度,(1)伤椎头侧邻近椎体上终板和尾侧邻近椎体下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2)伤椎下终板和头侧邻近椎体上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3)伤椎头侧和尾侧邻近椎体后壁平行线的垂线夹角;(4)伤椎头侧邻近椎体下终板和尾侧邻近椎体上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5)伤椎上终板和下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6)后凸比率,即伤椎头侧邻近椎体前下缘至尾侧邻近椎体前上缘距离(a)/伤椎头侧邻近椎体后下缘至尾侧邻近椎体后上缘距离(b).以3周为间隔分别独自测量两次后凸角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方法1组内相关系数高度一致(r=0.84~0.95),其次是方法4(r=-0.75~0.90).各种测量方法三位测量医师所得结果组内一致性(重复测量5°以内变化)为76%~98.5%,方法1显示较好的一致性(92.4%~98.5%).配对检验显示,不同观察者之间,组间可信度相关系数为O.53~0.90,方法1显示高组间可信度相关系数(0.85,范围0.75~0.92),其次是方法4(0.81.范围0.71~0.89).结论:测量伤椎头侧椎体上终板和尾侧椎体下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作为骨折椎体后凸角具有佳组内和组间可信度.
作者:赵栋;邓树才;孙志明;马毅;赵合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胸椎右侧凸畸形患者行经胸前路手术时不缝合胸膜对主动脉偏移的影响.方法:20例青少年特发性胸椎右侧凸畸形行经胸前路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13例,均为女性患者,平均14.0岁,胸弯Cobb角平均45.1°,术中均缝合胸膜.B组7例,均为女性,平均14.8岁,胸弯Cobb角平均64.6°,术中不缝合胸膜.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及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均行胸椎T5~T12节段CT扫描,在每个节段测量右侧肋骨头至主动脉后壁的切线与双侧肋骨头连线的夹角(α)、椎管前缘中点与主动脉中心连线和双侧肋骨头连线的夹角(β)、主动脉与椎体间距离(a)以及与左侧肋骨头前缘的垂直距离(b),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术后置钉安全角(α)、主动脉相对椎管前缘旋转角(β)较术前增大,在T8、T9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主动脉与椎体间距离(a)减小,主动脉后壁与右侧肋骨头间距离(b)增大,和术前相比在T9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平均胸腔引流量220ml,平均拔管时间6d.B组患者手术后α、β角减小,a值增大、b值减小,所有术后指标的改变在多数节段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平均胸腔引流量350ml,平均拔管时间8d.结论:特发性胸椎右侧凸患者经胸前路矫形术时缝合胸膜后主动脉相对椎体向前方偏移并靠近椎体,而不缝合胸膜者主动脉相对椎体向后方偏移并远离椎体,不缝合胸膜可给予前路或后路置钉更大的安全空间.
作者:陈文俊;邱勇;王渭君;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朱锋;孙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评估规范化支具治疗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女孩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积累的影响,分析治疗期间影响BMD积累的可能因素.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49例骨骼发育未成熟的AIS女孩,年龄为13.2±1.5岁,主弯Cobb角为27.8°±5.8°,均接受规范化支具治疗,平均随访1.1年.治疗前及支具治疗1年时测定患者腰椎(LS)和非优势侧股骨颈(FN)BMD,分析其积累速率与患者初诊时骨量状态、生长发育等指标和支具佩戴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支具治疗1年时,有46例(94%)和47例(96%)患者分别表现为LS BMD和FN BMD的正性积累,LS BMD和FN BMD均值均显著高于初诊时(P<0.001).KS BMD和FN BMD的平均年积累速率分别为0.54g/(cm2·Y)和0.076#(cm2·Y).LSBMD和FN BMD的年积累速率与初诊时骨量状态和支具佩戴时间均无显著相关性,而LS BMD年积累速率与初诊时年龄、月经状态、Risser征、身高和体重等呈负相关(分别为:r=-0.467.P=0.001;r=-0.295,P=0.032;r=-0.261,P=0.038;r=-0.276,p=0.039;r=-0.293,P=0.041),并与身高和体重的变化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511,P<0.001;r=0.380,P=0.007).结论:在支具治疗期间绝大多数AIS女孩表现为BMD的正性积累,支具佩戴和初诊时骨量状态对AIS女孩支具治疗后的BMD积累均无显著影响,而患者的生长潜能可能是影响BMD积累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旭;邱勇;郑振耀;朱泽章;朱锋;李卫国;俞杨;王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选择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患者57例,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4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2例,马凡综合征1例.根据患者术前CT设计拟固定胸椎的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并用于指导术中的进钉点选择,术后根据螺钉是否突破椎弓根的皮质壁来判断置钉准确性.结果:全部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591枚,胸椎417枚,腰椎174枚,术后530枚螺钉的轴线完全位于椎弓根皮质内,准确率为89.7%, 其中胸椎置钉准确率为86.8%(362,417).61枚螺钉的轴线突破椎弓根皮质壁,胸椎55枚,腰椎6枚.55枚偏置的胸椎椎弓根螺钉中52枚螺钉的实际进钉点与术前设计一致,其中19枚钉尖位于椎体内;3枚螺钉为术中实际进钉点选择失误,螺钉轴线突破椎弓根皮质壁的距离均不超过4mm.无脊髓、大血管及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个体化选择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可提高脊柱侧凸患者胸椎置钉的准确率,减少术中进钉点选择失误所致的并发症.
作者:殷海东;黄明光;黄东生;苏培强;彭焰;杜庆均;张文通;杜开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软骨细胞中褪黑素受体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与AIS病因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22例AIS患者及8例非脊柱侧凸(肿瘤、外伤等)患者(对照组).AIS组患者年龄10~16岁,平均12.7岁,平均Cobb角60.1°,其中10例在术中取髂软骨,12例取棘突软骨.对照组患者年龄10~15岁,平均12.9岁,其中7例在术中取髂软骨,1例取棘突软骨.对髂软骨和棘突软骨标本进行细胞培养至二代,取二代细胞用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软骨细胞表型鉴定,并抽提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软骨细胞中褪黑素受体两种亚型MTNR1A、MTNR1B的mRNA表达量.结果:两组患者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表达.AIS组软骨细胞中MTNR1A、MTNR1B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0.29和0.54±0.31,对照组分别为0.69±0.18和0.83±0.30,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软骨细胞中MTNR1A、MTNR1B的mRNA表达均减少,这可能与AIS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孙光权;邱勇;黄爱兵;李海波;邱旭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从成骨细胞(osteoblast,OB)水平探讨核因子KB受体活化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ligand,RANKL)、骨保护蛋白(osteopmtegerin,OPG)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骨量降低的关系.方法:AIS患者(AIS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11~19岁,平均14.75岁,Cobb角40°~96°,平均59.65°;同年龄非脊柱畸形患者(对照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0~19岁,平均15.25岁.两组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量部位包括非优势侧股骨近端及腰椎.所有受试者术中取适量髂前上嵴的松质骨,运用植块法培养成骨细胞.培养过程中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法、钙结节染色法和RT-PCR检测骨钙素表达,并进行表型鉴定.取P2代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RANKL和OPG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植块法培养可以获得较多的原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染色及RT-PCR检测骨钙素表达证实所培养的细胞表现成骨细胞特性.AIS组腰椎(L2~L4)及股骨近端的BM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RANKL的核酸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高(P<0.01):OPG的核酸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ANKL/OPG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成骨细胞中RANKL及OPG在核酸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异常可能与AIS患者骨量降低的分子机制相关.
作者:殷刚;邱勇;黄爱兵;刘臻;李海波;孙光权;曹兴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我国汉族人群HAITRY-AND-ENHANCER-OF-SPLIT-7(HES7)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关联性.方法:2005年9月~2007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性别与年龄完全匹配的CS患者和非发育性畸形疾病患者(对照组)各123例,均为汉族,从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选取HES7基因rs3027279和rs1442849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采用超高通量SNP分型系统对这两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对检测的结果进行Hardy-Weinberg(H-W)平衡检验、卡方(X2:)检验、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单位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位点单倍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HES7多态性与CS易感性是否存在关联性.结果:两个SNP位点都具有多态性,且均符合H-W平衡.rs3027279位点中,C和A两种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对照组和CS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X2=4.651,P<0.05);C/C和C/A两种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X2=5.857,P<0.05).rs1442849位点中,A和G两种等位基凶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X2=7.963,P<0.05);G/G、G/A和MA 三种基因型在两组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19,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1442849位点的A/A基因型对CS可能具有保护作用(P=0.018<0.05,OR=0.35.95%CI=0.17~0.74),而rs3027279位点的C/A基因型可能会增加CS的发病风险(P=0.015<0.05,OR=1.93,95%CI=1.13~3.30).LD分析示该两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关系(D'=0.923,r2=0.3812),单倍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单倍型Hap3-GA可能会增加CS的发病风险(P=0.008<0.01,OR=2.14,95%CI=1.23~3.74).结论:中国汉族人群HES7的rs3027279和rs1442849两个位点存在多态性,该两个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CS的易感性有一定关联性.
作者:原所茂;吴志宏;魏斌;邱贵兴;仉建国;沈建雄;王以朋;赵宏;赵丽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通常是指5岁以前发病的特发性脊柱侧凸[1].研究表明,EOS的发生与双亲的年龄无关,智力发育迟缓、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癫痫家族和子宫内发育异常综合征者常易合并EOS,而环境、地域、婴幼儿抚育习惯等因素亦可能导致EOS的发生.Wynne-Davies[2]发现88%的EOS为左胸弯,男女发病比率为5:4.EOS一旦发生进展,较容易形成大角度的畸形,限制肺的生长发育,造成低氧血症、肺动脉高压与肺心病,并终导致患者心功能衰竭.因此,了解EOS自然史对于判断侧凸进展以及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吕国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对脊柱侧凸三维畸形的深入理解和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手术矫正效果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对于仍有较大生长发育潜力的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仍然是脊柱外科领域的一个难题[1].对于这部分患者,不仅需要有效矫正脊柱畸形,还需要保持脊柱的生长能力.大部分患者早期都会尝试支具治疗,然而由于支具治疗的种种弊端及大多数患儿年龄较小难以配合,导致支具治疗常难以奏效,一旦支具治疗失败,手术就成了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海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在新的非融合技术诞生前,生长棒技术在矫治早发进展性脊柱侧凸患者中,仍具有一定地位.而做好术前评估,掌握好适应证,选择合适的病例,是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
作者:王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ly onset scoliosis,EOS)一般指5岁以前发生的脊柱侧凸.此类患儿的真正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其进展往往较迅速,造成比较严重的畸形.由于呼吸系统发育在8岁左右完成,因此,严重EOS的脊柱和胸廓畸形会对患儿心肺发育造成较大影响,常常伴有心肺器质性病变和功能障碍.EOS对肺组织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肺形态结构和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宋跃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具有发病早、畸形重、进展快等特点,其治疗困难,对脊柱外科医生具有挑战性.过去往往通过支具或管型石膏治疗以期延缓畸形进展和推迟手术年龄,但其治疗作用有限,且经常因各种禁忌证或患儿不能坚持而致治疗失败,手术干预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王以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thoracic insufficiency syndrome,TIS)是指胸廓不足以支持正常的呼吸和肺脏生长的一类综合征的统称,多见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这类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常合并有并肋、肋骨缺如等胸廓发育畸形.
作者:邱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9世纪90年代早期,德国外科医生Hermann Kümmell描述了这样一种临床情况:患者有轻微脊柱外伤史,受伤后几周到几个月没有任何症状,但慢慢发展成有症状的、进展性的脊柱后凸畸形[1].
作者:郑召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920年Scheuermann首先报告了青少年驼背畸形(kyphosis deformans juvenalis),这种特有畸形是以胸椎椎体为主要部位的骨骺环发育明显不规则造成的胸腰椎后凸畸形.后来有很多学者相继报道此病,并称之为Scheuermann病.其发生率约占总人群的0.4%~8.3%[1、2],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4):1,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近年来,在临床上常见到青少年驼背畸形,有些年轻医师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识,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现就该病的相关问题做一简介,以资参考.
作者:贾连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占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的80%,约占青少年人口的2%~3%[1、2].
作者:汪学松;吴志宏;阎家智;刑泽军;王储;邱贵兴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