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年9期文献
  • 颈椎骨样骨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颈椎骨样骨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9年12月~2008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颈椎骨样骨瘤患者6例,男、女各3例,年龄7~37岁,平均17.8岁.均有颈痛,伴斜颈畸形2例,上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3例.颈椎X线平片仅2例发现病灶.均行颈椎CT扫描显示肿瘤为局部膨胀性病变、低密度或不均密度,伴有边缘硬化.4例患者行核索骨扫描检查,病损均有放射性浓聚.寰椎侧块1例;下颈椎5例,其中C5 1例、C6 3例、C7 1例;1例累及C6椎体,其余均累及椎弓根、椎板和/或关节突等后方结构.均行手术切除肿瘤,边缘切除5例,其中后路侧块固定4例,前路椎间植骨钛板固定1例;瘤内刮除植骨1例.结果:手术时间1.5~4.5h,平均2.8h;术中出血量50~400ml,平均233ml.术后颈痛和神经根损害表现均消失,斜颈畸形得到纠正,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12~108个月,平均42.5个月,均无颈痛症状,末次随访时CT检查无肿瘤复发;5例内固定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其中1例术后2年拆除侧块固定;2例植骨患者植骨块均融合.结论:颈椎骨样骨瘤多发于年轻患者,除颈痛外,亦可有斜颈、神经功能受损表现;颈椎CT联合核素骨扫描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有长期颈痛、神经功能受损或斜颈时应积极手术治疗,边缘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韦峰;赵旻暐;姜亮;刘晓光;马庆军;党耕町;刘忠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颈脊髓损伤患者感觉平面与运动平面的差异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颈脊髓损伤患者感觉平面与运动平面差异特点,探讨其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的意义.方法:对93例颈脊髓损伤(运动水平C5及以下)患者的感觉、运动及神经平面的差异性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Kappa检验分析平面一致性.结果:患者神经平面与运动平面的一致性较小(Kappa值0.21),而与感觉平面几乎完全一致(Kappa值0.84);两侧感觉平面及两侧运动平面的一致性较大(Kappa值分别为0.78、0.79);左侧感觉平面与运动平面、右侧感觉平面与运动平面均存在明显差别(Kappa值分别0.08、0.10),相差1个节段多,感觉平面多高于运动平面.结论:颈脊髓损伤患者感觉平面与运动平面多存在差异,在确定其损伤平面时至少应将感觉、运动平面分开记录.

    作者:陈世铮;关骅;洪毅;张军卫;白金柱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新鲜齿状突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式选择

    目的:总结新鲜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不同类型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54例.按Grauer改良的Anderson-D'Alonzo分型,ⅡA型7例,ⅡB型23例,ⅡC型8例,Ⅲ型16例.4例伴有脊髓损伤(ⅡB型3例,ⅡC型1例).ⅡA型、2例合并相邻椎体骨折的ⅡB型、6例ⅡC型和Ⅲ型患者采用Halo-vest外固定;16例ⅡB型采用齿状突螺钉固定,5例移位严重的ⅡB型和2例ⅡC型采用后路寰枢固定融合术.随访时间均超过24周,拍摄颈椎侧位、开口位X线片并行CT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31例Halo-vest外固定治疗者中,30例在12周时获得骨折愈合,其中4例(ⅡB型1例,Ⅲ型3例)原始骨折有前移位者,在牵引复位、Halo-vest固定后发生再移位,畸形愈合,但无神经压迫表现;1例2周时复查骨折前移位,改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后获骨性融合.16例采用齿状突螺钉固定的ⅡB型骨折患者13例骨折愈合,3例在24周时骨折仍未愈合,骨折端有明显骨质吸收;7例寰枢关节固定融合患者在12周时均获得骨性融合.4例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Halo-vest外固定适合治疗ⅡA型、无或轻度移位ⅡC型和Ⅲ型齿状突骨折,但原始有前移位的骨折在固定过程中容易出现再移位.可复位的ⅡB型骨折适合齿状突螺钉固定,但骨折移位大的ⅡB型和粉碎性骨折宜及早采用寰枢固定融合术.

    作者:闫明;王超;王圣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脊髓损伤后并发肾积水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与处理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发生肾积水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与处理原则,为脊髓损伤后并发肾积水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2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科对1393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肾脏B超检查,发现肾积水患者169例,男157例,女12例.对这些患者进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其特点,并按其特点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结果:肾积水占本组脊髓损伤患者的12%.5例因输尿管结石梗阻引起肾积水,影像尿动力学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伴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经碎石治疗后积水消失.164例因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引起肾积水,其中57例有膀胱输尿管返流.107例无返流(52例为低顺应性膀胱,52例过早出现或持续逼尿肌收缩型明显协同失调,3例为输尿管壁段梗阻).47例返流性肾积水者采用经膀胱引流处理(留置尿管或膀胱造瘘,括约肌注射肉毒毒素或括约肌切断),75例非返流性积水采用经膀胱储尿(口服抗胆碱能制剂,膀胱壁注射肉毒毒素,膀胱扩大加输尿管抗返流再植术)配合间歇导尿,肾积水均得到缓解或消失.10例有返流患者因个人意愿选择膀胱储尿配合间歇导尿,32例无返流患者因不接受间歇导尿选择膀胱引流处理,肾积水也均缓解或消失.结论:脊髓损伤后发生肾积水的患者影像尿动力学特点不尽相同,依据引起肾积水的不同机制特点进行处理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鞠彦合;廖利民;李东;付光;熊宗胜;韩春生;吴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通道的CT测量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CT扫描测量指导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置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具干燥枢椎标本行椎弓根螺钉置入,然后应用CT测量进针的角度、钉道长度以确定佳进钉点,并根据测量数据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10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前路寰枢椎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寰枢椎复位及螺钉位置情况.结果:枢椎椎弓根的平均长度为25mm,进针点距离枢椎正中线6.6mm,安全进钉的角度向外倾斜21°±2°,下倾10°±2°.10例患者寰枢椎均完全复位,枢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于椎弓根钉道内.结论:前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行CT扫描对于前路寰枢椎内固定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郑轶;吴增晖;章凯;尹吉林;马向阳;尹庆水;殷一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显微内窥镜与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与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因腰椎管狭窄症采用显微内窥镜(A组,97例)与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病例(B组,9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情况、疗效、并发症及腰椎稳定性等方面的指标.术前及术后8个月时应用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定,并进行综合满意度评估.结果:A组中7例术中转为开放手术,其余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A组平均82.2±5.2min,B组平均80.2±4.3min;术中出血A组平均83.1±4.1ml,B组平均80.0±6.7ml,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各有3例患者发生硬脊膜破裂,予以修补,填塞压迫等相应处理后痊愈,术后无神经根损伤、感染等并发症.A组术中转开放手术者术后4年发生腰椎失稳2例,经腰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愈.两组均获得8个月以上随访.A组ODI评分术前平均79.2±15.4分,术后8个月时平均31.2±13.3分;B组术前平均78.7±16.9分,术后8个月时平均30.1±15.3分.两组手术前后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综合满意程度评估,A组优68例,良15例,可7例,优良率92.2%;B组优74例,良15例,可6例,优良率93.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与显微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等优点.

    作者:陆晓生;彭昊;韦文;凌尚准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41例,前脊髓损伤综合征12例,脊髓中央综合征23例,Brown-Sequard综合征6例.JOA评分3~11分,平均6.6分.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CT扫描和MRI检查,根据脊髓损伤特点和影像学表现采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期前路椎间融合固定术.记录术中颈椎周围软组织及骨韧带损伤情况.将MRI检查发现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随访该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MRI显示颈脊髓信号异常37例41个部位;前后纵韧带和椎间盘(APLLD)损伤信号28例35处;颈椎后方软组织(EBCT)损伤信号11例;椎前间隙软组织(EBC)损伤信号14例,硬膜囊前间隙(EH)损伤信号12例.术中见EBCT损伤18例加处,EBC损伤20例23处.APLLD损伤34例44处,椎间有不稳定而无APLLD损伤7例10处.MRI显示脊髓信号异常的37例中单节段者33例(89.2%),双节段者4例(10.8%);APLLD信号异常的28例中单节段21例(75.0%),双节段7例(25.0%).术中发现APLLD损伤的34患者中25例(73.5%)为单一节段平面脊髓损伤和椎间盘及韧带损伤,8患者(23.5%)为双节段,1例(3.0%)为三节段;C3~C4节段平面 APLLD损伤为该类患者常见损伤部位(20例,占58.8%).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早期发生并发症14例23例次.33例随访5个月~6年,平均2.2年,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完全恢复正常者23例,末次随访时JOA评分6~17分,平均13.8分.结论:MRI显示单或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前后纵韧带损伤以及颈椎不稳定是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主要致病因素.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同期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固定术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王清;钟德君;王高举;王松;兰永树;韩福刚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低骨量与成骨细胞中BMP-2的关系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2)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骨量降低的关系.方法:AIS患者27例,年龄12~18岁,平均14.7岁,Cobb角40°~94°,平均57.1°.8例非脊柱畸形青少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12~18岁,平均15.1岁.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v absorptiometry,DEXA)测量非优势侧股骨近端及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将AIS患者按BMD值分为两组,A组14例,为骨量正常患者;B组13例,为骨量减低患者.对照组8例定为C组.3组患者均需取自体髂骨植骨,取髂骨时获取适量髂前上嵴的松质骨.应用植块法培养OB.培养至P2代后行表型鉴定,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IS组和对照组OB中BMP-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A、B、C三组患者OB中BMP-2的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67±0.22、0.62±0.21、0.51±0.13,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MP-2蛋白表达强度分别为0.63±0.26、0.58±0.20、0.70±0.13,三组间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OB中BMP-2 mRNA及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改变,AIS骨量降低可能不是山成骨细胞中BMP-2所致.

    作者:孙超;邱勇;束昊;刘臻;殷刚;王信华;刘文军;李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微囊化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预防兔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磁粒子标记的微囊化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移植预防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性.方法:选用6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A、B、C、D、E 5组,每组12只.A、B、C、D组应用髓核抽吸法制作L2/3、L3/4、L4/5椎间盘退变模型,取同种异体兔bMMSCs行体外培养,并在体外纯化扩增,用SHO标记后行微囊化,于造模手术当时植入(A组)兔手术节段椎间盘内;B组植入未微囊化bMMSCs;C组移植空微囊;D组仅制作模型,不移植;E组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建模后2、4、6、8周时用MRI扫描对标记干细胞在椎间盘内分布进行示踪,并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后取L2/3、L3/4、L4/5髓核组织,用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胶原含量的变化.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MMSCs能被SPIO有效标记,应用MRI扫描可观察到其在体内的分布,8周时MRI图像与4周时相比,干细胞由注射部位向周边发生了迁徙.建模后2、4、6、8周各时间点.A组髓核中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均高于B组、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均高于C组及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E组与B组、C组及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周时A组与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C组和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囊化bMMSCs移植后能恢复兔髓核中细胞外基质含量,其效果优于单纯bMMSCs移植.

    作者:曹烨;吴小涛;王运涛;严慧深;邵建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对山羊腰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测试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对正常山羊腰椎问盘髓核汽化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正常新鲜山羊腰椎标本40具,截取L1~L6节段,剔除肌肉组织.两端用牙托粉固定.随机分为A、B、C、D、E共5组,每组8个标本.A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对椎间盘进行处理;B组L3/4(单节段组),C组L3/4和L4/5(相邻双节段组),D组L2/3和LA/5(间隔双节段组),E组L2/3、L3/4和L4/5(3节段组)椎间盘分别行激光汽化,每个椎间盘总能量为500J.所有标本处理后在生物力学测定仪上测定轴向拉伸、轴向加压、前方加压、后方加压、左侧加压及右侧加压试验,分别记录负荷加载力为20N、40N、60N、80N和100N时标本的位移.结果:在不同负荷下,各组标本在相同加载方式的位移量均随负荷增大而增加;在相同负荷相同加载方式时,A组与B、C、D、E组标本位移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E组标本位移量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汽化3个节段及3个节段以内的椎间盘组织对山羊腰椎的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任龙喜;焦守国;尹建;张童彤;王海奎;曲光;史可强;许仁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抑肽酶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抑肽酶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抑肽酶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月龄国产大耳白兔39只,随机分为A组(15只)、B组(15只)和C组(9只).A、B组动物于左肾动脉下用主动脉环扎器环扎腹主动脉,缺血60min后开放,再灌注24h.A组于缺血前10min静脉注射抑肽酶3×107IU/kg,继而用Graseby 3500微量泵持续注入抑肽酶1×107IU/(kg·h)至处死动物时;B组用生理盐水代替A组的抑肽酶,其余同A组;C组只暴露不夹闭腹主动脉,不给药.A、B组缺血前,缺血5、10、20、60min及再灌注后8h、24h,C组相应时间点,测定各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A、B组缺血前,缺血再灌注后8h、24h,C组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取L2~L4脊髓行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测定,取L3~L4脊髓灰质切片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神经无形态变化.结果:A、B两组缺血5min时CSEP的P1波和N1波潜伏期较缺血前延长、波幅降低(P<0.05),缺血20min时两波潜伏期及波幅消失,缺血冉灌注后8h两波潜伏期及波幅有所恢复,但较缺血前及缺血后5min、10min时明显延长和降低(P<0.01),缺血再灌注后24h两波潜伏期及波幅较前面各时间点延长和降低(P<0.01);缺血再灌注后8h、24h,A组较B组P1波和N1波潜伏期短、波峰高(P<0.05),而C组较A、B组潜伏期短、波峰高(P<0.01).A、B两组NO、总NOS及诱导型NOS(iNOS)在缺血再灌注后8h明显升高,24h时更高(P<0.05),在缺血再灌注后8h、24h时A组的NO、总NOS及iNOS较B组低(P<0.01).各时间点C组P1波和N1波潜伏期及波幅不变,NO、总NOS及iNOS量均不变(P>0.05).A、B组脊髓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均有损伤,但在再灌注后8h、24h时A组神经元损伤程度均较B组为轻:C组神经元正常.结论:抑肽酶预处理可以改善脊髓缺血再灌注早期的CSEP,减少NO含量,从而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李锋涛;程斌;贺西京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嗅鞘细胞和雪旺细胞混合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和雪旺细胞混合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75±1d雌性SD大鼠35只.随机取3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剩下5只作正常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均制作成T10段脊髓损伤模型,实验组在造模后2周接受嗅鞘细胞和雪旺细胞混合移植,移植部位为距离损伤中心0.5mm处的头侧和尾侧的脊髓中线上,每个部位注射4个点,深度为1.75mm、1.25mm、1mm、0.5mm;每点移植0.5μl含嗅鞘细胞和雪旺细胞各0.5×105个的DMEM悬液;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DMEM.造模后每周应用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移植后6周每组大鼠在大脑运动皮层后肢代表区注射10%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移植后8周取包含损伤部位(对照组)和移植部位(实验组)的脊髓进行HE染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I神经丝(NF)免疫荧光双染、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检测及显微荧光照相.结果:造模后1-4周两组大鼠后肢BBB评分未见明显差异,造模后5~8周实验组大鼠后肢BBB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9、10周时两组无明显差异.伤后10周(移植后8周)时,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瘢痕和损伤范围较对照组小;实验组脊髓损伤部位NF阳性纤维计数为31~8.12根/切片,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7.80~2.58根/切片(P<0.01);实验组脊髓损伤部位GAP-43的相对表达量为1.27±0.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0±0.58(P<0.05);两组损伤部位尾侧脊髓均未见BDA标记的皮质脊髓束.结论:嗅鞘细胞和雪旺细胞混合移植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修复的作用,但未能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改善.

    作者:叶超群;孙天胜;蔡艳华;岳峰;刘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Nogo/Ng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及其在脊髓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据估计,全球脊髓损伤(spinall cotd injury,SCI)的年发生率为22/100万,人数约250万,且主要发生于20~30岁的青年人.

    作者:杨志高;沈洪兴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

    颈髓损伤的死亡率为11.11%~40%[1,2].其中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和并发呼吸道感染,可高达81.3% [3].越高位的颈髓损伤越容易影响呼吸系统,损伤在C4以上时死亡率明显高于在C5~C7的6.45%和C8~T1的2.78%,可达42.86%(P=0.000) [1].

    作者:李昕;温竣翔;李立钧;谭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目前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随着对脊髓损伤及其修复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体内和离体的情况下都有维持损伤脊髓神经元的存活、促使轴突延伸等功能,在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及促进其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作者:李士;曾晗冰;徐华梓;李万里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膀胱容量及压力监测器的研究进展

    膀胱功能包括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使机体产生尿意,告知机体何时排尿:运动功能包括贮尿和排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功能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贮尿功能障碍和/或排尿功能障碍.

    作者:王剑火;侯春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合并Tarlov囊肿6例

    根据囊肿内是否有神经纤维或细胞,骶管囊肿可分为单纯型和神经根型,神经根型骶管囊肿又称Tarlov囊肿,Tarlov [1]通过对30例终丝标本研究后首先描述了这种病理改变.

    作者:乔军;邱勇;朱锋;孙旭;王斌;马薇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脊柱术后感染的治疗策略

    脊柱术后感染临床并不多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7%~8.5% [1].由于感染部位深,常波及硬脊膜、脑脊液及椎间隙,且伤口内常有内固定装置,是脊柱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作者:田永刚;江毅;肖联平;尹庆伟;韩立强;李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以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的脊髓动静脉畸形

    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在临床相对少见,发病率仅为脑AVM的十分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及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脊髓内血肿,而以颅内SAH为表现的SAVM非常少见 [1~5].

    作者:罗天宝;杜建新;吴浩;凌锋;张鸿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关注颈椎损伤外科治疗后颈部运动功能的康复

    颈椎是脊椎动物进化到爬行动物阶段,因适应陆上生活需要而分化出现的.人类直立活动后要求颈椎有良好的活动性及稳定性,以完成支撑头颅、保护神经及颈部运动的功能.颈部三维运动是保障位于人体头部的重要特殊感觉器官(视、听、嗅等)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基础,对维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有重要影响,对合并颈髓损伤的四肢瘫患者的全面康复更有重要意义.

    作者:关骅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