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手术并发症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126例颈椎OPLL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所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干预措施及恢复情况.结果:前路组51例患者中,脑脊液漏7例(13.7%),均因对骨化的后纵韧带进行打磨、分离所致,经腰大池置管并在切口局部加压后愈合,3例术后出现轻微头痛,余4例无特殊症状;喉返神经损伤4例(7.8%),未予特殊治疗,均在术后10d~3周内恢复正常,短期吞咽困难2例(3.9%),均于1周内缓解,其原因与术中显露术野时过度牵拉有关;喉上神经损伤1例(2%),限制患者进水及含水食物,加强护理,2周后恢复,主要原因与手术节段位置较高、显露困难和操作粗暴有关:食管瘘1例(2%),予禁食水、静脉加强营养.局部保持通畅引流等治疗,于术后6周痊愈,可能与牵托过度和操作不慎有关;2年随访时发现邻近节段退变8例和内置物下沉2例,均无临床症状,继续密切观察.后路组75例患者中,颈项部疼痛9例(12%),给予对症治疗,2年随访时均有所缓解,其原因与后方软组织剥离或椎小关节破坏有关;颈部屈伸活动明显受限7例(9.3%),主要因为长节段内固定所致,未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未特殊处理;C5神经根麻痹6例(8%),通过加强患肢力量训练,辅以神经营养药物,术后3~8个月恢复.主要与减压后脊髓持续移位对C5的牵拉效应有关:骨化明显进展5例(6.7%),发生机制包括术后局部应力改变、不稳等,颈椎生理前凸消失3例(4%),二者均未诱发或加重症状,继续密切随访;硬膜外血肿1例(1.3%),术后13h及时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后症状迅速缓解,主要原因与第一次手术止血不佳有关.结论:颈椎OPLL上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均可发生多种并发症,术前仔细分析病情,术中细心操作,术后加强管理,才能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超;王岩;张雪松;肖嵩华;张永刚;刘郑生;王征;毛克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临床上诊断为CSA的患者共21例(CSA组),对其CTA上显示的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增生情况进行观测,并与21例非CSA患者(对照组)的CTA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SA组中椎动脉正常者4例,管腔变细者7例,走行异常者1例,椎动脉硬化者2例,管腔局限性狭窄者4例.血管走行迂曲者3例,无血管闭塞的患者.对照组中14例椎动脉表现正常.管腔变细者4例,走行迂曲者3例.两组中血管正常、局限性狭窄出现比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X~2分别为9.72、1.21).CSA组中11例(52.4%)患者共有36个钩椎关节增生,以C4~C7增生(28个,77.8%)为常见,32个(88.9%)为轻度增生,3个(8.3%)为中度增生,1个(2.8%)为重度增生.对照组中,6例(28.6%)患者共有19个钩椎关节增生,只有1个(5.3%)表现为中度增生,其余均为轻度增生.结论:CTA可以较好地显示椎动脉异常、局限性狭窄及钩椎关节的增生情况,在CSA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牛宁奎;王自立;冯世庆;李峰坦;陈仁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总结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治疗新鲜胸腰椎Magerl A3型骨折的疗效.并与传统跨伤椎4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比较.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8月.对54例Maged A3型胸腰段(T12~L2)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后路传统跨伤椎4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术(A组)或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压复位、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术(B组)治疗.A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8~54岁,平均43.9岁;T12 8例,L1 15例,L2 7例;Cobb角18.2°~27.4°,平均22.30°;伤椎前缘高度46.2%~68-4%,平均51.9%;椎管占位率18.8%~48.9%,平均24.1%;3例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均为Frankel D级.B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9~61岁,平均41.0岁;T12 5例,L1 10例,L2 9例;Cobb角18.4°~28.90°平均19.8°;伤椎前缘高度47.6%~70.5%,平均52.4%;椎管占位率19.7%~49.6%,平均24.9:3例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Frankel C级1例,D级2例.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A组手术时间86~131min,平均102min;B组72~123min,平均94min.术中失血量A组215~1005ml,平均485ml:B组100~880ml,平均420ml.两组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A组Cobb角矫正至5.1°±1.3°,B组矫正至3.2°±1.5°;椎体前缘高度A组恢复至80.7%,B组恢复至89.7%;椎管占位率A组为(8.2±1.6)%,B组为(4.9±1.8)%.两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率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后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A组平均随访34个月,B组32.6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Cobb角为8.2°±1.5°,B组4.1°±1.6°;椎体前缘高度A组79.3%,B组88.1%;椎管占位率A组为7.8%,B组为4.2%.末次随访时A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率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有2例在末次随访时后凸角度丢失>100°,3例内固定失败,而B组没有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经伤椎置钉能有效地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重建可有效维持复位,减少后凸畸形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作者:胡生庭;丁真奇;康两期;郭林新;沙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127例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患者随访12~46个月,平均20.4±7.0个月,均获骨性融合.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钢板上端至头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late-to-disc distance,PDD)和钢板下端至尾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DD<5mm为A组,PDD≥5mm为B组.观察末次随访时钢板相邻节段骨质增生情况,并按严重程度分为0级(无骨质增生)到2级(完全骨桥形成).结果:头侧127例相邻节段中,65例(51.2%)出现骨质增生,其中9例(7.1%)有骨桥形成;20例患者尾侧椎间隙被肩部结构阻挡无法观察,其余107例尾侧相邻节段中,40例(37.4%)有骨质增生,其中6例(5.6%)有骨桥形成.头侧A组83例相邻节段中50例(60.2%)出现骨质增生,其中7例(8.4%)有骨桥形成:B组44例相邻节段中仅15例(34.1%)出现骨质增生,其中2例(4.6%)有骨桥形成,A组骨质增生发生率及骨桥形成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尾侧A组66例相邻节段中30例(45.5%)出现骨质增生,其中5例(7.6%)有骨桥形成;B组41例相邻节段中仅10例(24.4%)出现骨质增生,其中1例(2.4%)有骨有桥形成,A组骨质增生发生率及骨桥形成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相邻节段退变是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后常见并发症,钢板放置的位置不当可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升高.
作者:马志兵;冯虎;袁峰;龚维成;齐祥如;郭开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6年11月~2008年12月采用PKP治疗53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男20例,女33例;年龄56~76岁,平均65.3岁;单椎体骨折34例,双椎体骨折16例,三椎体骨折3例,共75个椎体,其中T12 22个,T11 19个,T10 7个,T7 1个,L1 18个,L2 4个,L3 3个,L4 1个.回顾总结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18例(34.0%)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骨水泥相关并发症16例(30.2%),其中骨水泥渗漏7例,渗漏至椎间隙2例、椎旁软组织2例(1例引起左股神经症状)、椎体前方2例、椎弓根穿刺通道1例;骨水泥毒性反应4例,表现为短暂胸闷气短、血压下降,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等处理后好转;手术椎体疼痛加重5例.非骨水泥相关并发症2例(3.8%),皆为穿刺引发神经症状,1例表现为右股前皮肤感觉减退,1例为左肋间神经痛.所有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未导致严重后果.结论: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并不少见,但有严重后果的并发症较少,应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积极预防和处理.
作者:杨益民;任志伟;张智;李萌;王金堂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6年8月,共收治不同原因所致腰痛患者29例,其中腰椎间蕊突出症13例,腰椎不稳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MED术后复发3例,均采用可扩张管道系统经椎间孔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应用Kim方法评价临床效果,应用Schulte方法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再次手术行神经根管减压和内固定后症状缓解.随访21~36个月,平均31.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7±0.6分,术后3个月时为1.9±0.9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3个月时Kim优良率为89.7%,末次随访时Kim优良率为96.6%,满意率为96.6%.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为93.1%,1例可能融合和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腰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刘涛;李长青;周跃;王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及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及枢椎椎板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上颈椎不稳患者43例,其中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组(A组)21例,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B组)22例.所有患者均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均使用颈椎后路Vertex钉棒系统固定.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无神经、血管、脊髓损伤和内固定松动、断裂失败并发症,是否出现复位丢失和植骨融合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1~3h,平均1.5h,出血量100~650ml,平均240ml.B组手术时间1.2~3h,平均2h,出血量120~800ml,平均350ml.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有2例、B组有3例术中在剥离时损伤C1-2间静脉丛.均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成功.术后CT显示B组1例单侧枢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横突孔,但无症状,余枢椎椎弓根螺钉和椎板螺钉均位置良好,未见椎动脉、神经损伤及脑脊液漏并发症.43例术后获12个月~3年随访,平均20.3个月,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4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术后X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未见复位丢失,亦未见内固定松动退出或断裂.结论:对创伤性上颈椎不稳患者应用寰椎椎弓根螺钉及枢椎椎板螺钉固定不仅具有椎弓根螺钉同等的固定疗效,而且相对安全、简单,可以作为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作者:马维虎;刘观燚;徐荣明;孙韶华;胡勇;朱颜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期后路一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5例,均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均发现颈髓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再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及骨化物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前及第一、第二次术后(末次随访时)行JOA(17分法)评分,分析比较术前、术后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一期后路手术后3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保守治疗后l例症状消失,2例有所减轻,二期前路手术后症状消失.2例患者前路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适当加压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本组平均随访时间21.5±5.0个月,术前JOA评分6.9±2.3分.第一次后路手术后JOA评分11.2±4.2分,改善率为(43±22)%;二期前路手术后JOA评分14.0±3.8分,改善率为(48±20)%,与未治疗之前相比改善率为(70±21)%.第一次后路手术后改善率≤35%的患者(17例),二期前路手术后均取得较好的改善率,54%~68%,平均(60±16)%.结论:对于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手术后3~6个月,若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者,尤其是后路手术改善率≤35%的患者,二期前路手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改善率,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作者:李阳;张颖;袁文;王新伟;周许辉;陈华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后路单开门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治疗前后受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的手术适应证.方法:1996年2月至2007年12月,对67例前后方均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后路单开门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术(A组,36例)或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术(B组,31例)治疗.随访患者临床和影像学情况,手术前后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计算改善率,比较两组l临床疗效.结果:A组手术时间1~1.5h,平均72min;术中出血量110~500ml,平均370ml;无明显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1例出现肩部放射痛.B组手术时间3~5h,平均3.6h;术中出血量400~1300ml,平均710ml;术中出现脑脊液漏4例.随访6个月~8年,平均28个月,前路植骨及后路门轴全部骨性愈合.A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2.4%.优良率为80.1%;MRI检查显示34例脊髓明显后移、前后方软性压迫解除、脑脊液通畅,2例显示脊髓明显后移、前方仍存在骨化块轻度压迫、予以二期前路骨化块切除减压、内固定术,随访时21例显示前方椎间盘突出明显消失或缩小;CT显示椎管扩大充分,开门度数平均为63.2°.B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4.1%,优良率为80.6%;MRI显示31例脊髓前后方压迫均解除、脑脊液通畅;CT显示椎管扩大充分.开门度数平均为53.3°.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和优良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后路单开门减压治疗前方软性压迫的前后受压脊髓型颈椎病可使脊髓充分后移躲避前方的压迫,术后脊髓前方的软性压迫缩小或消失,疗效肯定;但对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前方超过椎管50%的骨性压迫者疗效欠佳,应采用一期或二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治疗.
作者:李玉伟;王海蛟;王玉记;谢广田;王齐超;周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前后路一期手术时应用自体C7棘突骨行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至2008年12月,对30例脊髓前后方均有压迫的CSM患者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9~70岁,平均54.5岁;术前JOA评分4~13分,平均7.6±2.5分.后路手术时切取C7棘突骨作为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的材料.观察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3.0~5.0h,平均3.5h;术中出血量270~600ml,平均380ml.未发生脊髓神经症状加重、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6~50个月,平均24.2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9~15分,平均13.7±1.8分,平均改善率为72%,其中优7例,良18例,好转5例.椎间植骨全部获得融合,未见植骨块塌陷和移位,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结论:对脊髓前后方均有压迫的CSM患者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将后路手术时切取的自体C7棘突骨用于前路椎间植骨具有取骨简便、融合率高及相对节省治疗费用的优点.
作者:李忠;马金柱;杨增敏;刘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人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段及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月收治严重胸腰段及腰椎骨折患者62例,其中T11 2例,T12 13例,L1 28例,L2 10例,L3 6例,L4 3例.新鲜骨折58例,陈旧骨折4例.Denis分类:压缩型12例,爆裂型33例,骨折脱位型17例.脊柱载荷评分均≥7分,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UCS)评分均≥15分.19例伴脊髓损伤,术前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5例,C级7例.均采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其中前路减压52例,均行前路植骨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50~210min,平均170min;术中出血量400~2900ml,平均819ml.无医源性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切口疝、脑脊液漏、脓胸及植骨块移位等并发症.术前后凸Cobb角为8°~40°,平均23.9°;术后57例完全纠正,5例残留2°~100(平均4.7°).术前椎体压缩率为20%~95%,平均54.5%;术后47例完全纠正,15例残留2%~30%(平均16.9%).术前椎管狭窄率为5%~90%,平均51.1%;术后为0~30%,平均4.7%.上述3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2~72个月,平均31个月,前路植骨均骨性融合.术后11~12个月时,后凸Cobb角为0°~15°,平均0.62°;椎体压缩率为0~30%,平均4.6%,与术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19例术前脊髓损伤患者中15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4例神经功能无变化(仍为A级);43例术前无神经损伤者采用我院自制功能评价法评定,优30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6%.1例术后钛网塌陷、椎弓根螺钉切割,出现较明显后凸畸形,患者出现较顽固慢性背部酸痛症状;其余病例均无腰背部顽同性疼痛.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段及腰椎骨折能使伤椎得到即时的三柱稳定,且减压彻底,固定坚强可靠,适应症选择适当近期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张振武;饶小华;田纪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下端椎(lower end vertebra,LEV)、首个前凸椎(first lordotic vertebra,FLV)与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的相互关系.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休门氏病胸椎或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4~53岁,平均22.1岁;胸椎后凸17例,胸腰椎后凸9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LEV、FLV和SSV.根据测量结果,统计分析LEV、FLV和SSV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7例胸椎后凸中,LEV=FLV 3例,LEV=FLV-1 12例,LEV=FLV-2 2例:FLV=SSV 6例,FLV=SSV-1 8例,FLV=SSV-2 3例;LEV=SSV 1例,LEV=SSV-1 4例,LEV=SSV-2 11例,LEV=SSV-3 1例.9例胸腰椎后凸中,LEV=FLV 3例,LEV=FLV-1 6例;FLV=SSV 3例,FLV=SSV-1 6例;LEV=SSV-1 6例,LEV=SSV-2 3例.结论:休门氏病胸椎或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远端融合水平延至SSV与固定到FLV相比,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增加融合节段或仅增加1个节段.
作者:朱泽章;邱勇;王斌;俞杨;钱邦平;马薇薇;朱锋;孙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在临床时有发生.文献报道的发生率从0.7%到12%不等~([1~10]).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可预防的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将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有时不得不进行清创术,甚至翻修手术.从而导致住院时间、术后康复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大大增加.
作者:缪锦浩;陈德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吞咽困难一直被认为是颈椎前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不同文献中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各不相同,从小于2%到大于50%不等~([1~14]).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与患者自身因素、内置物因素、手术椎体节段数、术中拉钩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笔者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陈智;沈洪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及其引起的骨折逐渐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美国,有24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1]).骨质疏松患者经常在很小或根本没有创伤的情况下就可以发生骨折.
作者:赵宇驰;孙常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经皮椎体穿刺活检是目前常用的活检方法.但受到脊柱解剖、活检组织量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穿刺活检的应用~([1]).近几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椎体转移瘤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2,3]).2007年4月~12月我们在应用经皮球囊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17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时术中取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林二虎;镇万新;杨大志;高国勇;徐亮;刘洪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Kummell病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多于轻微创伤后逐渐出现椎体塌陷、后凸畸形加重,其发生与椎体缺血坏死相关,常表现为顽固性腰背痛,严重者可伴有神经损伤,X线片、CT检查显示椎体内存在真空性裂隙或MRI提示椎体内局限性液体充填,亦有文献称其为迟发性创伤后椎体塌陷病、椎体骨折不愈合、椎体缺血性坏死~([1~4]).
作者:梁德;江晓兵;姚珍松;张顺聪;杨志东;晋大祥;庄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脊髓型颈椎病(CSM)多需手术治疗.3个或3个以上节段受压者多行后路手术;1~2个节段受压且不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者选择前路手术,而合并DCS者则主张后前联合入路手术~([1~3]).自2002年8月~2008年7月我科采用一期或分期后前人路手术治疗CSM合并DCS患者31例,总结如下.
作者:刘子祯;王成江;张静;宋世江;张玉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脊髓肠源性囊肿是椎管内少见的先天性良性病变.好发于青少年.我院收治1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报告如下.
作者:李洪强;周维才;柯银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性,60岁.因马鞍区麻木伴肛门紧缩感5个月人院.患者5个月前开始出现马鞍区麻木,自诉小便时无力,肛门紧缩.无肢体麻痛、乏力等不适.半个月前曾在我院就诊,自带腰椎X线片示腰椎严重退行性改变.椎体前后缘不等程度骨赘增生(图1a、b);MRI片示腰椎间盘多节段退变膨出,硬膜囊前方轻度受压(图1c、d、e).
作者:李战友;潘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在国人中发生率相对较高,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均有很多报告,当OPLL发展至引起显著脊髓或神经根损害症状时,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也已经在脊柱外科医生中得到普遍认可.
作者:刘忠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症是指颈椎后纵韧带增生、肥厚、异位骨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从而产生脊髓病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1、2]).
作者:姜建元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起源于后纵韧带组织的异位骨化性病变,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系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从而产生四肢及躯干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的疾患.
作者:陈德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颈椎病作为脊柱外科的一类重要疾病,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就诊断而言,早在1824年,OUivier等就描述了椎间盘突出是产生慢性脊髓受压的原因,意识到颈部椎间盘的退变与临床症状的相互关系.1892年10月,Horsely等对1例颈椎外伤的建筑工人的第6颈椎椎板进行减压手术,成为世界上公认的首例颈椎椎板切除术,奠定了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基础.
作者:袁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脑脊液漏在颈椎手术并不少.其总发生率为0.4%~9.1%~([1~3]).近年来其发生率有明显增加趋势,而且处理并不尽人意.由于部位特殊,处理比较困难.若早期处理不当,很可能导致切口延迟愈合、不愈合、切口感染,严重者导致化脓性脑膜炎,甚至死亡等.应该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做到尽量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作者:贾连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0岁,右上肢疼痛7年,加重4年,疼痛沿上臂后外侧、前臂背侧放射至右环指、小指:同时感左上肢疼痛、麻木1年,沿前臂尺侧放射至左环指、小指.患者双手活动不灵活.但可勉强持筷:近半年出现行走不稳、踩棉花感,无束带感;大小便正常;无颈痛、头晕等.
作者:孙宇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