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年1期文献
  • 凸侧共平面矫形技术与凹侧平移技术对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矫形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凸侧共平面(Coplanar)矫形技术与传统凹侧平移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胸弯患者的远期随访结果,评估凸侧Coplanar矫形技术在IS胸弯患者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2年9月分别应用凸侧Coplanar技术(Coplanar组)和凹侧平移技术(传统组)行后路矫形术治疗IS胸弯患者94例.Coplanar组47例,其中女42例,男5例,年龄17.9±6.5岁,术前主弯Cobb角72.8°±14.8°,Risser征3.7±1.5,随访时间82.0±5.9个月.传统技术组47例,其中女43例,男4例,年龄16.1±5.7岁,术前主弯Cobb角75.4°±15.4°,Risser征3.5±1.3,随访时间76.0±7.2个月.记录两患者初诊、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TK),术前和术后时的椎体旋转角(RAsac)、顶椎区椎体胸廓比(AVB-R)、剃刀背(RH),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初始主弯Cobb角、Risser征、随访时间等均相匹配.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后主弯Cobb角20.7°±8.9°,矫正率为71.6%,末次随访矫正丢失率为6.6%;传统组术后主弯Cobb角为22.3°±7.8°,矫正率为70.4%,末次随访时矫正丢失率为5.2%,两组矫正率和矫正丢失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前RAsac、AVB-R、RH分别为33.6°±15.6°、1.8±0.5、43.0±15.8mm,术后分别为14.2°±16.2°、1.2±10.3、15.2±16.8mm;传统组术前分别为28.4°±14.9°、1.7±0.4、39±14.6mm,术后分别为17.3°±6.9°、1.1±0.4、18.3±7.2mm;两组术后RAsac和RH有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TK分别15.8°±12.4°、27.4°±11.4°和25.8°±12.5°;传统组分别为17.8°±13.4°、20.2°±11.6°和9.3°±12.1°,两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凹侧平移技术相比,应用凸侧Colpanar矫形技术治疗IS主胸弯患者可获得与其相似的冠状面矫形,并能更好地去旋转和更好地重建矢状面平衡,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作者:盛飞;夏超;薛冰川;江龙;徐磊磊;邱勇;朱泽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患者63例,其中男55例,女8例,年龄21~73岁(48.8±12.2岁).脱位节段:C3/4 4例,C4/5 9例,C5/6 26例,C6/7 22例,C7/T1 2例;单侧脱位22例,双侧脱位41例.合并创伤性椎间盘突出18例,椎体骨折20例,关节突骨折14例.伤后ASIA分级:A级17例,B级3例,C级3例,D级23例,E级17例.从受伤至手术的间隔时间为3~64d(9.5±8.5d).复位成功后,椎间置入装满自体骨的cage并用前路钢板椎体钉固定.术后随访9~24个月(15.7±5.1个月).分析其复位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出院后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SIA分级)、融合率等指标.结果: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直接复位成功52例(82.5%),其中包括单侧小关节脱位22例,双侧脱位30例;合并椎体骨折15例,关节突骨折7例;受伤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在2周以内46例、2~4周6例;手术时间为76.2±21.9min,术中出血量为66.3±37.0ml.复位失败的11例患者辅以前路小关节突切除术,终均成功复位.末次随访时,经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复位成功的52例患者中,20例(38.5%)的ASIA分级至少升高1级(3例术前A级患者末次随访时升至B级2例、C级1例,3例由术前C级升至D级,14例由术前D级升至E级),其余32例的ASIA分级保持不变(包括9例A级,2例B级,7例D级及14例E级);融合率为100%,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复位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成功率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有效.

    作者:刘科;邓珏;张正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患者中脊髓畸形和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继发于腰骶部半椎体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脊髓畸形及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7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者,其中男35例,女40例,平均年龄13.8±9.1岁(3~41岁).术前均行全脊髓MRI、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多普勒超声检查,统计腰骶部半椎体患者脊髓畸形及脊髓外畸形的发生情况.脊髓畸形包括脊髓纵裂、脊髓空洞、Chiari畸形、脊髓拴系、低位圆锥等.脊髓外畸形包括心脏异常、泌尿生殖系统异常、骶骨发育不良、双下肢不等长.分别按患者性别(男性与女性)、半椎体所处侧别(左侧与右侧)、半椎体分节情况(完全分节、半分节与未分节)及是否伴发其他部位半椎体(单发半椎体与多发半椎体)分组比较脊髓畸形及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结果:脊髓畸形的发生率为14.67%(11/75),其中脊髓纵裂6.67% (5/75),脊髓拴系5.33% (4/75),脊髓空洞4.0% (3/75),Chiari畸形1.33%(1/75),低位圆锥1.33%(1/75);3例(4.0%)患者同时合并两种脊髓畸形.按性别、半椎体所处侧别、半椎体分节情况及是否伴发其他部位半椎体比较脊髓畸形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为20%(15/75),其中心脏异常6.67% (5/75),泌尿生殖系统异常4.0% (3/75),双下肢不等长4% (3/75),骶骨发育不良6.67% (5/75).按性别、半椎体所处侧别、半椎体分节情况及是否伴发其他部位半椎体分组比较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腰骶部半椎体患者中,脊髓畸形的发生率为14.67%,脊髓外畸形的发生率为20%.骶骨发育不良、双下肢不等长、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异常是发生率较高的脊髓外畸形.

    作者:王玉;刘臻;孙旭;李洋;王斌;钱邦平;邱勇;朱泽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脊髓锐器伤患者中长期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脊髓锐器伤患者中长期神经功能恢复特点,为临床康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200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脊髓锐器伤患者61例,其中男49例,女12例,受伤年龄28.9±11.7岁(8~53岁).颈脊髓损伤15例,胸脊髓损伤39例,腰脊髓损伤7例,均进行了无差别的全面系统的康复治疗.平均随访时间8.6±5.4年(2~30年).通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Cord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标准评估其伤后1个月内、2年以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照运动与感觉损伤完全性与否评估伤后1个月和2年以上的损伤程度分级(ASIA impairment scale,AIS),统计各分级患者例数;并且评估伤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以上的运动评分(ASIA motor score,AMS)、轻触觉(light touch,LT)、针刺觉(pin prick,PP),比较其与前一次随访数据的差异.同时收集患者随访期内脊髓MRI资料,观察其是否出现脊髓空洞.结果:各损伤程度AIS分级内脊髓锐器伤患者例数为,伤后1个月内A级21例、B级16例、C级7例、D级17例,受伤2年后A级16例、B级9例、C级11例、D级24例、E级1例.伤后1个月AMS、LT、PP评分分别为57.6±22.5、69.9±25.2、68.0±25.3;3个月AMS、LT、PP分数分别为60.8±23.1,71.5±25.3,70.0±25.1;6个月AMS、LT、PP分数分别为68.3±23.2、74.9±24.9、72.9±24.7;1年AMS、LT、PP分数分别为69.6±23.2、75.3±25.1、73.2±24.8;2年后分数AMS、LT、PP分别为67.9±23.4、73.7±26.1、71.7±26.2.患者受伤2年后与伤后1个月内AIS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前6个月AMS、LT、PP改变有统计学差异(P<0.05),1年后与6个月时ASI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年后与1年时ASI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到完整MRI资料19例,其中6例出现脊髓空洞,脊髓空洞发生率为31.58%(6/19).发现脊髓空洞的时间为2个月~10年.本组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脊髓锐器伤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多发生在伤后半年内,随时间延长神经功能各项指标改善趋于停滞,部分患者出现脊髓空洞改变.

    作者:蔡亚飞;王方永;洪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站立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目的:探讨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站立位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的24例Lenke 1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5岁(13.0±1.8岁).Lenke 1A型12例,Lenke 1B型5例,Lenke 1C型7例.根据手术融合节段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融合组(STF组,n=13,下端融合至L1 8例,L25例)和非选择性融合组(NSTF组,n=11,下端融合至L3).随访6~17个月(14.0±4.2个月),所有患者均拍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和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L3/4、L4/5及L5/S1的椎间角、骶椎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以及骨盆倾斜角(PT)等影像学参数,分别比较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和坐位的矢状面参数变化.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填写22项脊柱侧凸研究学会调查问卷(SRS-22)评估其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由站立位改为坐位时,L3/4、L4/5、L5/S1椎间角以及SS均减小,而PT增加(P<0.05);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PI基本不变(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相应的矢状面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STF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时站立位与坐位PT和S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NSTF组中手术前站立位与坐位PT和SS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STF组与NSTF组患者SRS-22评分在四个项目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STF组与NSTF组患者在功能与疼痛两个项目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及术后满意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Lenke 1型AIS患者,与非选择性融合相比,选择性融合不仅在维持腰椎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保留了从站位到坐位时骨盆后旋的代偿功能.

    作者:袁倚文;刘臻;胡宗杉;李劼;曾昌淳;邱勇;朱泽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OVF)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5年12月41例OVF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37例,男4例;年龄72.0±5.8岁(66~88岁);病程6.75±3.20个月(8h~27个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平均T值为-3.80± 1.12SD(-2.9~-5.4SD);52个椎体受累,责任椎体位于T5~L5,合并椎体内假关节33个(63.46%),陈旧骨折畸形愈合3个(5.77%),合并重度塌陷12个(23.08%),椎体大塌陷率为(72.0±15.2)%(32%~95%),椎管占位率为(42.3±11.4)%(22.1%~71.4%);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C级8例,D级10例,E级23例.手术方式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再根据骨折类型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或椎管减压或截骨矫形等.记录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末次随访时伤椎局部后凸角,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8.9±29.0个月(24~108个月),2例患者去世,4例患者失访,35例患者完成末次随访.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分别为8.07±1.52分、3.26±2.40分及2.66±1.49分,ODI分别为(72.30± 11.80)%、(46.70±16.28)%及(35.89±11.90)%,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局部后凸角分别为26.85°±17.32°、7.64°±9.61°、11.18°±9.57°及11.43°±1.93°,三项指标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时ODI与术后1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VAS、后凸角在术后各随访点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其中术前ASIA分级C级恢复至D级3例、E级5例,术前D级恢复至E级3例、余7例仍为D级,8例术前E级患者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明显减轻.13例(31.71%)出现无症状骨水泥渗漏,术后未予以特殊处理.术后新发椎体骨折6例10个(24.39%),其中相邻节段5例5个(12.20%).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骨水泥脱落、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治疗OVF临床疗效满意,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纠正后凸畸形,在中长期随访中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作者:郭丹青;张顺聪;梁德;于淼;莫国业;李大星;李永贤;郭惠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的特点及对腰椎侧凸的影响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特点及其对腰椎侧凸的影响,探讨矢状面平衡参数改变在退变性腰椎侧凸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7年3月经我院诊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病例组)90例,男37例,女53例,年龄51 ~77岁(57.1±5.8岁).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的无腰椎侧凸的5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照组(对照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50~76岁(56.8±6.1岁).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全长X线检查,同时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量表.测量矢状面平衡相关参数:(1)脊柱参数,脊柱矢状轴(sagittal vertical axia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2)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rlbrv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3)脊柱-骨盆参数,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L1骨盆角(L1pelvic angle,LPA).比较两组患者各矢状面平衡参数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各矢状面平衡参数与生活质量及腰椎侧凸Cobb角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SVA、TK、PI、PT及T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LL及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DI、VAS及SRS-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资料相关性分析显示,ODI、VAS及SRS-2与矢状面平衡参数SS、LL及LPA有显著相关性(-1<r<1,P<0.05),与SVA、TK、PI、PT及TPA无显著相关性(P>0.05);侧凸Cobb角与LL呈负相关(-1<r<0,P<0.05);与SS及LPA均呈正相关(0<r<1,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侧凸Cobb角与SS、LL及LPA存在直线回归关系(F=417.331,P<0.01),其回归方程为Cobb角=19.526-8.223×LL+3.727×SS+1.618×LPA.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参数以LL和SS改变为主,表现为LL减小及SS增大并随侧凸的加重而进展,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海龙;郭尔斐;张帅;梁丙寅;张斌;武建忠;张立兴;丁文元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腹主动脉与腰椎椎体相对位置的影像学测量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IS)患者腰椎左侧凸和右侧凸情况下,腹主动脉与腰椎椎体的解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142例DIS患者和132例无脊柱侧凸的正常人群(对照组),DIS患者包含80例左侧凸患者(左侧凸组)和62例右侧凸患者(右侧凸组),观察对象均处于矢状位平衡,两组在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上与对照组匹配.通过X线片测量DIS患者腰椎侧凸方向、Cobb角、顶椎位置及冠状位偏移距离;通过MRI T1加权像建立笛卡尔坐标系,测量主动脉-椎体角度(α)、旋转角度(γ)、主动脉-椎体距离(d)及主动脉后壁-椎体前缘间隙(Int).α、γ、d和Int分别在左侧凸组与对照组、右侧凸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Cobb角及冠状位偏移距离与α、γ、d和Int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左侧凸组Cobb角为23.7°±12.7°(10.4°~42.5°),冠状位偏移距离为45.2±10.7mm (25.5~77.7mm);右侧凸组Cobb角为20.8°±10.4°(11.0°~48.4°),冠状位偏移距离为47.8±15.1 mm (25.4~77.5mm),两侧凸组的顶椎分布(P=0.280)、Cobb角(P=0.311)和冠状位偏移距离(P=0.394)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α平均为-2.96°±6.40°,从T12~L4逐渐减小,而左侧凸组α(-2.57°±6.14°)无该规律,两组α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54);左侧凸组γ平均为5.57°±5.32°;左侧凸组d(4.62±0.57cm)自T12~L4逐渐增大,且与对照组(4.44±0.43cm)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左侧凸组In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32),即相对于正常人群,DLS左侧凸患者腹主动脉相对于椎体角度无改变,但距离稍远离左侧椎体.右侧凸组α(-3.41°±9.44°)自T12~L4逐渐减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62);γ为-9.02°±6.71°;d为4.54±1.84cm,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30);In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07),即相对于对照组,DLS右侧凸患者腹主动脉与椎体的角度和距离无明显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左侧凸组和右侧凸组Cobb角和冠状位偏倚距离与γ均存在相关性(均为P<0.001),而与α、d和Int无明确相关性.结论:DLS右侧凸患者腹主动脉与椎体相对位置维持正常的解剖关系,左侧凸患者腹主动脉稍远离左侧椎弓根.DLS患者腹主动脉与腰椎相对解剖关系较正常人变化不大,但腰椎手术尤其是侧凸矫形过程中仍需要警惕腹主动脉损伤.

    作者:徐帅;梁彦;朱震奇;夏威威;刘海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异时连体共生对小鼠椎旁肌肉衰老退变的影响

    目的:通过异时连体共生(heterochronic parabiosis,HP)模型检测年轻小鼠血液循环环境对年老小鼠脊柱椎旁肌肉的影响.方法:选择4月龄的年轻小鼠及18月龄年老雌性小鼠,通过手术建立年轻和年老小鼠同时(isochronic parabiosis,IP)、异时连体共生模型.连体8周后将小鼠分成同时连体年轻小鼠组(young isochronic,YI),异时连体年轻小鼠组(young heterochronic,YH);同时连体年老小鼠(old isochronic,OI)和异时连体年老小鼠组(old heterochronic,OH)4组,解剖并提取椎旁肌肉.通过流式细胞仪吸光度检测各组椎旁肌肉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及各组DNA的含量,提取肌肉组织蛋白行蛋白印痕(Western blot)检测衰老基因P53、P21、P16及自噬基因LC3、金属蛋白酶MMP13基因的表达.取脊柱椎旁肌肉组织进行组织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Aggrecan、P16及炎症因子IL8的表达差异性.结果:GAG定量分析显示YI、YH、OH、OI各组分别为2.91±0.17、2.01±0.21、2.23±0.36、1.18±0.09,其中YI与YH、OH与OI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IF检测Aggrecan表达呈下降趋势,YI、YH、OH、OI各组分别为717.25±64.44、611.59±28.45、683.04±17.95、570.34±31.81,其中OH与OI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YI与YH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I8基因表达YI、YH、OH、OI各组分别为494.20±28.35、561.62±44.72、602.35±45.57、726.36±58.40;P16基因表达YI、YH、OH、OI各组分别为701.30±27.21、695.92±31.06、754.82±25.78、815.54±24.70,有上升趋势但YI与YH、OH与OI组间无明显差异(D0.05).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基因LC3Ⅱ/Ⅰ蛋白表达呈下降趋势YI、YH、OH、OI各组分别为0.39±0.09、0.29±0.05、0.26±0.04、0.16±0.01;衰老基因P21蛋白表达YI、YH、OH、OI各组分别为1.09±0.23、1.32±0.12、1.54±0.03、1.86±0.06;金属蛋白酶MMP13蛋白表达YI、YH、OH、OI组分别为0.59±0.11、0.68±0.13、0.88±0.15、1.11±0.18.在LC3Ⅱ/Ⅰ、P21、MMP13表达中,YI与YH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OH与OI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身血液循环可以影响椎旁肌肉退变,年轻血液环境可以延缓年老小鼠脊柱椎旁肌肉衰老退变.

    作者:雷昌斌;王东;林宏生;唐新文;黄长兵;蔡永得;王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基于CT/MRI融合建立的Kambin三角三维模型与标本测量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基于CT/MRI融合图像建立的Kambin三角三维(3D)模型与标本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0例新鲜成人腰椎标本,女6具,男4具,年龄39~76岁,平均59.5±13.0岁.先进行3D模型数据测量:将标本分别进行CT和MRI扫描,获取腰椎标本的CT及MRI影像数据并对腰椎Kambin三角行3D融合重建,在3D模型上测量腰椎神经根出口处直径(d)、神经节大直径(D)、神经根与硬脊膜之间的夹角(A)、上关节突与椎弓根交界外侧缘点与神经根发出点之间的距离(11)以及上关节突与椎弓根交界外侧缘点与硬脊膜的水平距离(12).再进行解剖数据测量:暴露硬脊膜和神经根,且在神经根和椎体之间留有少量软组织以确保神经根和椎体之间的解剖关系,用游标卡尺以及量角器测量与3D模型相同的测量参数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图对标本测量数据与Kambin三角模型测量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基于CT/MRI融合图像建立的Kamin三角三维模型可清晰展现行走神经根与椎间孔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两组间各测量指标(d、D、A、11、12)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41±0.24mm、0.43±0.22mm、3.54°±1.72°、1.56±0.81mm和1.56±1.03mm;两组各测量指标的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1.03,P=0.31),D(t=-1.26,P=0.21),A(t=-1.54,P=0.13),11 (t=-1.26,P=0.50)和12(t=-1.22,P=0.23)];两组各测量指标的组内相关系数(ICC)表明了标本测量数据与Kambin三角模型测量数据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d(r=0.87),D(r=0.92),A(r=0.87),11 (r=0.98),12(r=0.97);Bland-Altman图显示代表差值的点几乎在差值平均线附近波动,几乎所有的差值点都落在95%的一致性区间内.结论:基于CT/MRI图像融合的3D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展现出腰椎Kambin三角内行走神经根与椎间孔区域的空间关系,对经皮椎间孔镜的手术风险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可靠依据,有助于外科医生减少术中对行走神经根的损伤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实现精准、微创和个体化治疗.

    作者:王敏;赵庆豪;苏志海;黎庆初;丁自海;吕海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大鼠髓核细胞来源外泌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髓核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尾椎椎间盘髓核细胞和BMSCs,流式细胞术和三系分化实验鉴定BM-SCs.差速离心法分离髓核细胞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并使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标志物CD81、Tsg101.分别使用荧光探针CM-DIO和CM-DIL标记BMSCs和髓核细胞外泌体,将两者共培养24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SCs对髓核细胞外泌体摄取情况.将第三代BMSCs分为三组:外泌体组,加入髓核细胞外泌体(50μg/ml);共培养组,与髓核细胞非接触式共培养;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分别于7、14、21d时应用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外泌体组和对照组Ⅱ型胶原(COL2A1)、蛋白多糖(ACAN)、SOX9的mRNA表达量.14d时应用qRT-PCR检测3组的COL2A1、ACAN、SOX9的mRNA表达量.结果:提取的第三代大鼠髓核细胞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状,第三代BMSCs呈形态均一的长梭形.BMSCs高表达CD29 (99.77%)、CD44(93.97%)、CD90(99.67%),低表达CD34(0.82%)、CD45 (0.68%).BMSCs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后染色均为阳性.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为30~100nm类圆形双层膜结构,其表达CD81、Tsg101蛋白,不表达Calnexin蛋白.荧光显微镜下CM-DIL标记的外泌体可被CM-DIO标记的BMSCs摄取.诱导7、14、21d后,外泌体组的COL2A1、ACAN、SOX9 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4d时共培养组COL2A1、ACAN、SOX9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低于外泌体组(P<0.05).结论:大鼠髓核细胞外泌体可在体外诱导BMSCs向髓核样细胞分化,且诱导效果优于与髓核细胞的非接触式共培养,可为椎间盘组织工程提供一种有效的髓核细胞来源.

    作者:蓝蔚仁;潘赛;孙超;李海音;蒋长青;周跃;李长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虚拟现实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现状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由Sutherland提出[1],是一种以计算机生成的3D图像数据文件为基础,通过感官聚焦或者剥夺装置,使操作者能够沉浸在设备传送的预编程数字化世界中的数字技术.VR技术有着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三个重要基本特征[2].VR技术常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和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混淆,三者联系紧密但又有区别.AR技术指的是将虚拟的数字信息与操作者的现实重叠并融合,这就像在现实之上添加了一个透明层,并在其上闪烁数字信息,透明背景使数字图像看上去像是现实的一部分,但是操作者能够分辨出虚拟和现实.

    作者:郑少立;李宗泽;姚欣强;张晋元;朱永健;陈建庭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颈椎后凸畸形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颈椎后凸畸形的形成与局部的颈椎退变、创伤、肿瘤、发育畸形以及医源性(颈椎前后路手术)因素有关,系统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也会导致本病的发生[1].其临床表现因原发疾病不同而表现各异,主要为颈痛、肩痛和神经压迫症状,严重的出现chin-on-chest(下颌-胸)畸形,导致患者不能平视,呼吸和吞咽困难[2].现代生活方式的智能化使得低头屈颈人群变得普遍,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发病率呈增加趋势[3].

    作者:赖金良;郑天胜;方加虎;姬广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累及脊柱的Rosai Dorfman病3例报告

    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又称伴巨大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1961年由Lennert首先报道,1969年Rosai和Dorfman对该病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将其正式命名.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特发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患者通常表现为颈部无痛性巨大淋巴结肿大、发热及炎症性指标上升[1,2];好发部位为皮肤及皮下组织,常见于四肢、头面部及躯干等部位的皮下组织[3].结外RDD不常见,多累及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单独累及骨骼系统者少见,累及脊柱者罕见.2011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3例累及脊柱的RDD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王军;孙亦雯;曲华毅;汤小东;杨毅;梁海杰;沈丹华;郭卫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TLIDF)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5年6月我院采用TLIDF治疗28例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患者,术前口服抗布鲁杆菌药物3周,27例采用TLIDF,1例采用TLIDF+前路腰大肌脓肿清除术.术后继续规律口服抗布鲁杆菌药物6周,定期随访.从临床及影像学评价手术疗效,临床评价包括:术前、术后1周内、末次随访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术前、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评价包括:定期行腰椎X线片、CT及MRI检查,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CT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MRI评估感染椎体、椎管及椎旁脓肿清除及炎症愈合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局部窦道形成,无脊髓、马尾或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前ESR为39.3 ±24.9mm/h,CRP为36.2±27.6mg/L;术后1周ESR为49.8 ±21.6mm/h,CRP为53.1±22.1 mg/L,较术前显著性增高(P<0.05).末次随访时ESR为9.4±5.8mm/h,CRP为6.1 ±3.4mg/L,与术前和术后1周相比ESR与CRP显著性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6.28±1.36 vs 2.53±1.26、6.74±2.83 vs 2.05±1.35、37.59±5.85 vs 7.59±2.17,P<0.05).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TLIDF可有效清除布鲁杆菌脊柱炎病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在配合抗布鲁杆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作者:原杰;赵斌;王智权;赵伟;王少伟;赵轶波;陆向东;王永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轻、中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应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Direct (SDOS)数据库中关于TLIF与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文献,检索时限均是从各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17年8月.纳入文献包含以下参考指标中的两项以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例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并发症例数、末次随访椎间高度、再手术例数.使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8篇队列研究.共纳入患者757例,其中TLIF组386例,PLIF组371例.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例数方面,TLIF组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VAS评分、ODI评分、融合例数、恢复椎间高度、再手术例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在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融合例数、恢复椎间高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临床疗效相当.TLIF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体并发症例数方面均少于PLIF,其安全性较高.

    作者:高松森;曹云;陶晖;李伟;张银顺;杨庆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对椎间孔孔径的影响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对椎间孔孔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术的29例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0~66岁(54.2±6.9岁);手术节段:C3/4 3例,C4/5 9例,C5/6 17例.将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颈椎CT平扫数据导入Aquarius iNtuition Viewer 4.4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测量层面,运用软件所带测量工具对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和下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孔径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包括椎间孔上对角线、下对角线、高度和面积,对术前和术后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的上对角线、下对角线、高度和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同一节段双侧椎间孔的测量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统计.术前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椎间孔的上对角线和下对角线分别为5.55±0.81mm、5.64±1.00mm、5.48±0.95mm和6.11±0.99mm、5.91±1.02mm、6.07±1.02mm,术后分别5.49±0.92mm、5.73±0.94mm、5.45±0.81mm和6.04±1.06mm、6.06±0.96mm、6.01±1.01mm,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和面积分别为8.70±1.08mm、9.60±0.98mm、9.20±1.0mm和0.35±0.08cm2、0.41±0.12cm2、0.36±0.09cm2;术后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和面积分别是9.35±1.02mm、9.02±1.15mm、8.62±1.08mm和0.38±0.08cm2、0.39±0.12cm2、0.34±0.09cm2.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和面积较术前均显著性增大(P<0.05),上位相邻节段和下位相邻节段椎间孔的高度和面积较术前显著性减小(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可以增大手术节段椎间孔的高度和面积,减小上位相邻节段和下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和面积.

    作者:孙鹏飞;谢雁春;张昊聪;项良碧;于海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中长期疗效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32例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8例,年龄69.95±7.72岁(56~87岁),骨密度T值-3.43±0.22SD(-2.5~-5.1SD).记录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椎体中线高度、伤椎局部矢状位Cobb角、骨水泥强化椎体形态学改变等.结果:7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随访时间为2.81±0.97年(2~6年).椎体强化术后3d伤椎椎体高度和局部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复位的椎体出现再塌陷,局部后凸角度加重(P<0.05).术后3dVAS评分和ODI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骨水泥椎体均与相邻椎体自发性融合,6例出现骨水泥碎裂和移位,8例骨水泥周围出现透亮线.结论: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Kümmell病术后即刻疗效显著,但中长期随访时,骨水泥强化椎体出现塌陷及后凸角度增大,不能提供足够的稳定.

    作者:唐永超;莫国业;张顺聪;梁德;郭丹青;李永贤;杨志东;江晓兵;李大星;郭惠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脊髓损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伴发静脉血栓的临床相关因素,以更好地防治脊髓损伤患者的静脉血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1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165例脊髓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有无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VT)分为VT组和非VT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原因、既往史、骨折情况(无骨折、单纯椎体骨折及多发骨折)、脊髓损伤程度(ASIA分级)及平面(C1~C7、T1~T12及L1~S5)、并发症、手术开展时间、康复介入时间等临床指标,并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X列表的卡方检验,检验标准α=0.05,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采用两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患者165例,VT组82例,非VT组83例,其年龄、既往史、性别、临床并发症等基线指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开展时间单因素分析时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x2=8.682,P=0.034),但在回归分析中显示无统计学差异(OR=0.432,P=0.149);骨折情况(OR=2.526)、脊髓损伤程度(OR=-0.637)、康复介入时间(OR=-0.706)方面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损伤程度重、多发骨折的脊髓损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相对较高,早期康复介入并采用综合预防和管理措施有利于减少静脉血栓形成,更有利于后期功能康复.

    作者:潘红霞;丁明甫;魏全;何成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远隔节段跳跃型胸椎管狭窄症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回顾性研究远隔节段跳跃型胸椎管狭窄症的一期手术和分期手术治疗效果,为远隔节段跳跃型胸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远隔节段跳跃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确诊时年龄37~80岁,平均52.8±10.9岁.病程1~120个月,平均22.5±28.1个月.根据患者的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及改善情况、手术情况(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长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一期手术组15例;分期手术组19例.随访时间为11~113个月,平均40.0±29.7个月.两组JOA评分术前分别为4.7±1.1分、4.3±2.2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4±1.1分、7.5±2.0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7.1±21.6)%、(46.0±25.8)%,两组间上述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手术时长分别为166.8±50.3min、326.6±121.8min,手术平均失血量分别为484.0±286.1 ml、1694.2±1532.4ml,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失血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术后平均总住院时间分别为7.5±4.0d、19.9±8.7d,有统计学差异(P<0.01).根据手术疗效评定标准,一期手术组术后优良率60.0%,分期手术组术后优良率52.6%,两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分期手术组当中,手术间隔1年以内和1年以上,术后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共14例(41.2%)发生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CSFL),其中一期手术组5例,分期手术组9例.共有10例(29.4%)发生其他方面并发症,其中一期手术组4例,分期手术组6例.两组在CSFL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统计学无明显差异.结论:远隔节段跳跃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可采用一期手术和分期手术.对于涉及的手术复杂程度低和身体状态好者,可选择一期手术;反之,建议分期手术.按上述既定方案,两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区别.

    作者:吴昌远;刘晓光;刘忠军;孙垂国;陈仲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国人脊柱原发肿瘤流行病学特征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脊柱原发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Ovid、ScienceDirect、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vipcitation databases,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80年1月~2017年6月,收集有关中国地区脊柱原发肿瘤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病例分析的研究,对文献所报道的各肿瘤占比、男女比例、年龄分布、解剖学部位分布等数据进行提取,按照澳大利亚循证护理中心推荐的标准(JBI-criteria)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中英文文献23篇,文献质量评分均在7分以上.对文献中报道的3462例脊柱原发肿瘤进行Meta合并分析,结果显示:(1)在脊柱原发肿瘤中,良性肿瘤所占比例为61%(95%CI:56%~66%),恶性肿瘤所占比例为39%(95%CI:34%~44%).(2)良、恶性肿瘤分类中,男性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但骨巨细胞瘤中女性所占比例为52% (95%CI:47%~58%),男性为48%(95%CI:42%~53%).(3)良性肿瘤21~40岁患者占40%(95%CI:35%~45%),恶性肿瘤41~60岁患者占44%(95%CI:40%~48%),超过70%的脊柱原发肿瘤患者年龄在21~60岁.(4)颈、胸、腰、骶椎肿瘤分别占25% 、26%、22% 、27%,良性肿瘤好发于颈椎,恶性肿瘤以骶椎多见.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Meta分析结果可靠,除解剖学分布外漏斗图基本对称,不存在较大发表偏倚.结论:中国人脊柱原发肿瘤中,良性肿瘤比例高于恶性,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良性肿瘤好发于21~40岁,恶性肿瘤好发于41~60岁;脊柱原发肿瘤在颈、胸、腰、骶节段的分布大致相当,良性肿瘤颈椎居多,恶性肿瘤骶椎居多.

    作者:鲁亚杰;李明辉;龙作尧;张浩强;陈国景;刘冬;王臻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后路通道下与开放式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后路通道下椎管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组)与开放式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开放组)治疗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6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66例,微创组31例,男23例,女8例;开放组35例,男25例,女10例.整理分析两组病例基础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比、受伤机制、伤椎分布、Denis分型、ASIA分级及术前VAS评分)、术后及各阶段随访的影像学参数(伤椎椎管通畅率、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结果: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神经损伤恢复良好,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微创组随访26.58±5.98(14~38)个月,开放组为27.09±6.73(16~44)个月(P>0.05).两组手术时间、植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中出血(359.68±159.22ml vs 514.86±246.09ml)、自体血回输(7 vs 17例)、止痛药使用(12 vs 23例)、住院时间(9.48±2.72d vs 11.51±3.27d)及术后1周VAS评分(3.77±1.28 vs 4.97±1.44分)微创组均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椎管通畅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Cobb角分别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椎管通畅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Cobb角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严重椎管狭窄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病例,微创置钉联合小切口入路椎板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术式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微创术式在减少手术创伤、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更具优势.

    作者:王翀;覃建朴;曹广如;陈林;敖俊;廖文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