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年10期文献
  • 改良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中,对17例连续2个节段病变的患者采用改良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短节段内固定术.T12~L1 4例,L1~L2 7例,L2~L3 6例.影像学检查均有椎旁小脓肿;术前后凸Cobb角22°~50°,平均31.2°;均伴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C级9例,D级8例.术前、术后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脊髓、大血管及重要脏器损伤.手术时间155.4+21.6min,出血量511.8±98.2ml,输血量164.7±157.9ml,住院时间14.7±1.Od.术后2例患者出现神经根性刺激症状,1~2周后症状缓解;1例术后半年原切口皮下寒性脓肿形成并溃破,经换药治疗后痊愈.随访13~47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分别为13.0°±5.6°和14.8°±5.8°,矫正率和丢失率分别为58.3%、5.8%.术后4~7个月植骨均愈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及脱落,均无结核复发.末次随访时3例术前ASIA C级患者恢复至D级,余均恢复至E级.结论:对连续2节段胸腰椎(T12~L3)结核患者在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采用改良后路病灶清除打压植骨内固定术安全、有效.

    作者:王丛;陈根元;杨成业;萧文耀;侯卫华;胡龙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分期后路短节段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钉钩棒短节段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8年2月共收治儿童下腰椎结核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11岁,平均7.8岁.术前腰椎局部前凸角- 18°~4°,平均-8.6°±7.4°.均无明显的腰椎后凸畸形.病变累及一个椎体1例,累及2个椎体7例,累及3个椎体1例.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5例.均采用一期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局部前凸角,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53个月,平均41.0±7.8个月.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5°~11o,平均8.8°±1.7°,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腰椎局部前凸角为5°~10°,平均7.3°±1.7°,较术后无明显角度丢失(P>0.05).1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仍为D级,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正常.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植骨获得满意融合,无结核复发.结论:对于无明显后凸畸形的儿童下腰椎结核患者,一期后路钉钩棒系统短节段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宏其;李劲松;郭超峰;林旻中;高琪乐;郭虎兵;陈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脊柱结核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36例督导下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脊柱结核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方案为联合用药(3HRZS/1~15HRZ),疗程4~18个月.随诊观察临床表现、影像学(椎体愈合、后凸畸形)变化、神经功能改变及抗结核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根据疗效情况及时调整疗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5年.36例中,在完成4个月的超短程化疗疗程后,16例达到治愈;未愈者用药延长至9个月,14例治愈;其余6例通过长程化疗18个月获得治愈.8例(22%)出现药物副作用,通过暂停用抗结核药物并配以相应药物治疗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患者全身低热消失、体重增加;局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椎体骨性融合;6例后凸畸形轻度加重(均<30°,支具制动);血沉下降至正常范围.结论:对于早期脊柱结核病例,单纯应用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施建党;王自立;耿广起;王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原则.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方的胸腰椎和腰骶段结核患者57例,男28例,女29例;年龄11~68岁,平均43岁.胸椎20例,胸腰段25例,腰椎9例,腰骶段3例;病灶侵犯1个椎体2例,2个椎体46例,3个椎体6例,4个椎体3例.患者均有胸腰背部疼痛史,5例伴脊髓受压症状,按照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4例.术前、术后按标准化疗方案进行化疗.根据结核病灶的部位、椎体破坏程度、患者一般情况等选择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其中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术3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一期或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26例(一期手术11例,二期手术15例),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7例,后路病灶清除三柱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例.20例采用切除的肋骨植骨,34例取髂骨植骨(其中1例同时应用异体骨).随访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70~34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100~2600m1,平均520ml.术后无神经损伤加重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2例腹部切口形成窦道,经切口换药1例5个月后愈合,1例7个月后愈合.随访2~6年,平均3.4年,患者症状明显改善,5例伴有脊髓受压症状者术后6个月均恢复至E级.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4~11个月,平均5.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临床治愈,随访期间结核无复发、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13例后路内固定患者术后3~6年取出内固定物.结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结核病灶的部位、椎体破坏程度、患者的一般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霍洪军;邢文华;杨学军;肖宇龙;赵岩;付裕;李峰;辛大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上颈椎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上颈椎结核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例上颈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11例;年龄2~64岁,平均33.6岁.其中9例有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 C级3例,D级6例.C1 8例,C2 11例,C1、C2 10例;骨质破坏29例,寰枢椎脱位10例,椎前脓肿13例.27例患者术前在CT引导下行病灶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结核;另2例患者因年龄小,CT引导下穿刺有困难,影像学诊断为上颈椎结核,术中活检确诊为结核.均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8个月并经不同的外科方法治疗.按照我院新制定的上颈椎结核分级系统(Ⅰ级:骨质轻、中度破坏;Ⅱ级:骨质重度破坏,寰枢椎脱位;Ⅲ级:骨质破坏或寰枢椎脱位合并神经功能障碍)对上述患者进行分级,观察不同分级患者的外科干预疗效.结果:I级12例,其中11例行Halo架外固定5~8个月,1例因骨质破坏轻微仅予颈围领外固定3个月.Ⅱ级:8例,均颅骨牵引复位后行Halo架外固定,其中6例手术清除死骨并行植骨融合,术后Halo架外固定3个月;另2例未行手术,持续外固定6个月.Ⅲ级:9例,均行手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后Halo架外固定3~6个月.15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结核.随访18个月~7年,平均30个月,有神经功能障碍者Frankel分级均恢复至E级.复查X线片及CT显示椎前脓肿消失、骨质愈合、植骨融合,寰枢椎脱位患者均复位良好.上颈椎结核均治愈,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上颈椎结核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有神经功能障碍者,确定压迫因素后应通过手术或牵引复位减压;无神经功能障碍者,即便有寰枢椎脱位,经颅骨牵引复位后行Halo架外固定亦可达到良好效果.结核的终治愈要依靠规范的化疗.

    作者:韦峰;刘晓光;刘忠军;姜亮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Meta分析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与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7年1月~2011年1月的Ovid medline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及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2011年第1期),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搜集关于PKP与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比较的对照研究.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0.2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终纳入9个非随机前瞻性对照试验,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49例患者.两组(PKP组及PVP组)病例术后疼痛症状均得到缓解,随访1年内患者,PKP组疼痛缓解效果略高于PVP组(P<0.05);随访大于1年者,PKP组效果明显高于PVP组(P<0.05);两组病例术后疼痛功能障碍均得到缓解,但两组间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大多数研究表明PVP组在矫正畸形和恢复椎体高度方面更有优势(P<0.05),但亦有部分研究认为2组间无差异性(P>0.05);两组病例在生活质量改善上效果相似(P>0.05):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PKP组小于PVP组(P<0.05).结论:PKP在缓解疼痛、增加椎体高度及纠正畸形方面较PVP更有优势,且更为安全,但不能完全否定PVP的作用.

    作者:朱佳俊;屠冠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步行负荷试验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步行负荷试验在诊断腰椎管狭窄症中与腰椎MRI检查及下肢肌电图检查的相符情况,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住院患者35例,临床表现均为症状重但查体定位体征不明显.所有入选病例均对其影像学(腰椎正侧位、腰椎动力位、腰椎MRI、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下肢肌电图及步行负荷试验结果进行双盲检测及评估.观察比较步行负荷试验后出现特定阳性体征(感觉、肌力、反射等变化)所对应的神经受累节段,与腰椎MRI及肌电图检查所反应的腰椎管狭窄部位的相符情况.结果:步行负荷试验后有29例患者主诉出现下肢麻木、酸痛,其中体格检查显示L1/2、L2/3、L3/4、L4/5、L5/Sl节段神经根受累节段数分别为1个、1个、12个、23个、16个,其中单节段神经根受累10例(34.5%),双节段神经根受累14例(48.3%),三节段神经根受累5例(17.2%);影像学检查显示的L1/2、L2/3、L3/4、L4/5、L5/S1节段神经受累节段数分别为2个、2个、15个、25个、18个,其中单节段神经根受累14例(40%),双节段神经根受累15例(42.9%),三节段神经根受累6例(17.1%).31例(88.6%)患者肌电图检查有阳性发现,4例(11.4%)无异常发现,步行负荷试验阳性发现的患者肌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100%).步行负荷试验在L3/4、L4/5、L5/S1节段诊断椎管狭窄与腰椎MRI检查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步行负荷试验诊断低位节段(L3~S1)的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MRI检查及肌电图检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临床上对腰椎管狭窄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刁振斌;史峰军;王冬;初海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3.O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应用3.0T高场强磁共振DTI成像序列,观察22例健康志愿者88个节段(A组)和69例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分B、C两组,B组39例患者,硬膜囊98个节段受压、颈髓信号正常:C组30例患者,颈髓65个节段受压、颈髓信号正常)颈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及分数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分析3组颈髓ADC值、FA值之间差异.结果:A组(C3/C4、C4/C5、C5/C6、C6/C7)共88个节段之间ADC值及FA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故合并88个椎体数据;A、B及C组ADC值分别为0.91 ±0.34、1.17±0.35及1.32±0.36,组间比较,ADC值A组低,B组次之,C组高(P值均<0.05);三组平均FA值分别为0.71±0.16、0.62±0.15及0.54±0.14,A组高,B组次之,C组低(P值均<0.05).结论:颈髓DTI较常规MRI能够早期、准确地量化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颈髓微结构改变,可以为临床医生更早诊断治疗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由长城;朱凯;闫景龙;关国发;徐公平;张志鹏;赵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一期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5年以上随访结果

    目的:观察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的5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3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5~58岁,平均39岁.结核病灶共累及32个椎体,其中累及2个椎体13例(4例C3~C4、3例C4~C5、5例C5~C6、1例C6~C7),3个椎体2例(1例C3~C5、1例C4~C6).术前颈部疼痛VAS评分6~10分,平均8分;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7例,E级2例;颈椎后凸Cobb角15°~50°,平均28.0°.术前、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总疗程为10~15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1例术后第2天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随访61~88个月,平均72个月.颈部疼痛VAS评分术后1周为1~5分,平均3.5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年0~1分,平均0.4分,较术后1周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0~4分,平均2分,较术后1年时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13例术前有神经症状患者中9例Frankel分级改善1级,4例改善2级.颈椎后凸Cobb角术后1周为-8°~2°,平均为-2.4°,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为-7°~2°,平均-2.1°,与术后1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4.5个月.3例术后出现取髂骨处疼痛,末次随访仍有1例诉髂骨供区不适.末次随访时,6例出现相邻节段椎体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3例植骨块下沉(下沉均小于2mm),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均无结核病复发.结论:对下颈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患者,在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积极进行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矫形手术,5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作者:毛宁方;赵颖川;陈自强;王传锋;倪海健;吴云刚;朱晓东;李明;石志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一期病灶清除经椎弓根截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陈旧结核伴后凸畸形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内固定治疗腰骶段陈旧结核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10年6月我院采取一期病灶清除、PSO技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及髂骨钉内固定治疗14例腰骶段陈旧结核伴后凸畸形患者,男5例、女9例,平均年龄45.2岁.术前及术后分别测量脊柱腰椎前凸角、腰骶角、后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偏移距离,并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定,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5.4h,术中出血平均2045ml.随访6个月~3年,平均23.4个月.术前腰椎前凸角、腰骶角、后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面偏移距离分别为17.0°±8.4°、10.0°±6.1°、11.0°±4.7°、5.3±0.5c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8.0°+7.9°、25.0°±7.6°、4.1 °±3.5°、-3.2±0.8cm,矫正率分别为(52.0±:4.2)%、(61.3±5.7)%、(68.3±3.6)%、(58.0±1.4)%.术前合并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 C及D级各2例,末次随访时1例C级恢复到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术前VAS评分平均8.7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52分,疼痛改善率71.2%.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死亡或神经损伤并发症,2例窦道形成、1例血肿形成,对症治疗后愈合;平均7.3个月植骨节段骨性融合.结论:一期病灶清除PSO内固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清除脊柱结核病灶,并同期完成后凸畸形矫正,可重建腰骶段稳定、恢复躯体矢状面平衡.

    作者:曹奇;唐晓军;唐国军;陈亮元;廖雄;杨铁军;陈小明;颜学亮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疗效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成人胸腰椎与腰骶段结核患者241例,其中181例非跳跃性结核患者获得平均37个月(22~72个月)的随访.25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D级14例,C级11例.连续4个椎体(均为胸椎)受累11例,3个椎体45例,2个椎体98例,1个椎体27例.CT或MRI显示有明显死骨132例,椎旁脓肿153例.后凸Cobb角-23°~30°者104例,31°~60°者49例,61°~70°者28例.血沉升高169例.据病灶部位和病变程度采用4种手术方式:A组(74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B组(70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一期或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C组(10例)行侧前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D组(27例)行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25例伴脊髓受压症状者入院6~18h应用抗结核药物后急诊手术,其余156例患者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3~6周,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总疗程12个月.结果:A组手术时间平均3.5h,术中出血量平均450ml,B组分别为4.5h、640ml,C组和D组均为3.0h、350ml.4组患者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8~12周血沉均恢复正常.A组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为(47.5±11.8)%,B组为(61.5±18.6)%,C组为(58.7±15.9)%,D组为(59.9±17.4)%.末次随访时,A组矫正角度丢失率为(64.8±19.3)%,B组为(53.6±15.6)%,C组为(56.9±11.8)%,D组为(54.9±15.4)%.25例术前脊髓功能损害患者末次随访时,18例Frankel分级改善1级,7例改善2级.A、B、C组各1例分别于术后半个月、1个月和1个半月切口形成窦道,换药治疗1~2个月后治愈.A组1例术后1年随访时发现内固定松动,但植骨已融合,未处理.末次随访时均无结核复发.结论: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脊柱结核都能达到清除病灶、脊髓减压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的目的;但后路固定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维持矫形方面优于前路固定.

    作者:崔旭;马远征;陈兴;才晓军;郭立新;薛海滨;胡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高应力导致兔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兔腰椎小关节加载应力后小关节在应力作用下的病理变化,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将4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椎间盘退变组(B组)、小关节加力组(C组)及椎间盘退变及小关节加力组(D组).对B组和D组动物采用针刺抽吸髓核法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建模6周后分别对C组和D组的L3/4、L5/6小关节加载拉簧造成高应力模型,对A组和B组仅行小关节暴露,分别于术后4个月、8个月取腰椎小关节,采用番红O-快绿染色,进行Mankin评分判断软骨退变程度并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在小关节软骨中的表达.结果:不同组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有显著性差异(F=92.77,P=O.000),组内比较,各组8个月时小关节退变程度较4个月时严重(P<0.05);同一时间段不同组间比较,小关节加力组(C组和D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较小关节未加力组(A组和B组)严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B组间及C、D组间比较,小关节退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细胞因子随着软骨退变程度的增加而表达增强,而严重退变的软骨由于软骨细胞数减少表达反而有所下降.结论:高应力可导致腰椎小关节退变,应力作用时间越长,小关节退变越严重.腰椎小关节软骨细胞的退变伴随着炎性细胞因子合成、分泌的改变.

    作者:张继业;王吉兴;张斌;蔡迎峰;杨德鸿;杨贤玉;郑帅;姜欢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磁共振波谱成像及其在脊髓疾患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是脊柱脊髓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特别是椎管内病变和脊髓病变,MRI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但是MRI只能提供形态学的信息,不能反映脊柱脊髓的生化信息和功能状态[ 1].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ic imaging,MRSI)技术是在磁共振成像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以表示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分布和频率分布信息的技术总称,是一种无创性获得活体生理及病理物质代谢的检查方法,将影像学检查深入到生物化学甚至基因水平,被称为“虚拟活检”[1].

    作者:张琥;田铁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骨代谢相关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在脊柱后纵韧带骨化发生中的作用

    脊柱韧带骨化症是以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与黄韧带骨化为代表的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4].该病呈进展性,可导致脊髓压迫及神经功能障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基因研究的深化,发现该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考虑为多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变异为特征的家族病.作者就其相关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郭洪刚;马信龙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生物力学测试方法的研究进展

    随着材料学和生物力学发展,传统的脊柱内固定方法不断改进,新型内固定器械不断涌现.而新的内固定器械在临床应用前应该在实验室进行生物力学综合评价,从而选出合适的内固定器.因此,对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研究已成为目前脊柱外科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非融合技术成为国内外脊柱外科界的研究热点,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作者就其生物力学测试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宋超;刘祖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在椎间盘中表达与作用的研究进展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目前发现总共有22种,但在椎间盘领域主要涉及的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1].因为FGF2呈碱性,故亦称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FGF2是一种具有促有丝分裂作用的活性多肽分子,在体内具有广泛的作用.在椎间盘中基本的病理变化是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其本质就是一种基质代谢的失稳态[2].

    作者:江立波;徐华梓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局部给药在高龄脊柱结核中的应用

    脊柱结核占骨与关节结核的50%~75%[1].有效的全身化疗联合传统的病灶清除及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可取得较好效果,但对于高龄患者全身抗结核药物化疗的副作用及手术创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于2009年1月~2010年6月对29例年龄70岁以上的脊柱结核患者在全身化疗的同时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局部给药治疗,取得了较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武士科;高文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棘突椎板复合体揭盖式回植在治疗原发性腰椎管内良性肿瘤中的应用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一旦诊断明确,手术切除是唯一选择.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后路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手术暴露充分,但易导致术后脊柱不稳[,1,2]、瘢痕粘连,并引起医源性椎管狭窄,影响远期疗效.我院从2005年1月~2010年1月采用棘突椎板复合体揭盖式掀起、肿瘤切除后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腰椎管内肿瘤1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谢垒;陶勇;邱勇钢;俞国成;赵建峰;侯铁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椎弓根螺钉穿越胸椎管无神经并发症2例报告

    椎弓根螺钉因其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和临床疗效在治疗脊柱侧凸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内固定相比,后路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更大,并能有效地矫正侧凸和椎体的旋转.但由于脊柱侧凸患者存在椎体旋转及椎弓根变形,使得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存在一定风险,误置入椎管可引起脊髓、神经损伤[1].文献报道胸椎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内壁无神经并发症的距离多在1.0~4.0mm之间[2-4],而椎弓根螺钉穿越胸椎椎管而无神经并发症者罕见,现报告2例如下.

    作者:赵清华;朱泽章;邱勇;乔军;蒋军;毛赛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并发一过性神经损伤3例报告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微创治疗技术,已广泛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肿瘤的治疗,其主要并发症有肺栓塞[1]、骨水泥热损伤[2]、椎管内渗漏、椎旁渗漏和硬脊膜渗漏等[3].并发一过性神经系统损伤未见报道,我们遇到3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寰;唐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选择性行病变运动单元融合内固定是可行的

    近十余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治疗方法及其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在病灶清除、畸形矫正、植骨融合之后行器械内固定已成为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常规术式.无庸置疑,内固定的应用在重建和维持脊柱稳定性、加速植骨愈合、矫正畸形和减少脊髓受压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脊柱结核内固定节段的选择较为混乱,并存在着争议.

    作者:王自立;袁海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合理应用内固定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时应用内固定器械可以预防和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增加病灶清除及减压后的脊柱稳定性,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促进植骨融合,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但随着内固定的广泛应用,内固定节段过长的问题逐步突显.坚强内固定牺牲了脊柱的运动节段,不同程度增加邻近节段活动度和载荷,容易引起邻近节段退变,尤其长节段固定更是如此[1].

    作者:马远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脊柱结核内固定节段选择应满足节段稳定性和载荷的要求

    在病灶彻底清除基础上,通过植骨融合及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已经成为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的通用术式.内固定技术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均已得到充分肯定.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之处在于,如何合理选择内固定节段,既要保证可靠的脊柱结核手术疗效,又要避免无谓牺牲正常节段,增加邻近节段病的风险.

    作者:瞿东滨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个体化选择内固定节段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脊柱结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目前国内外学者主张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1-3],即在有效规范化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采用一期手术完成结核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以及稳定性重建等,内固定的使用日益广泛.但因为脊柱结核病灶表现多样化,内固定的选择,要从病灶的侵犯范围和程度结合术者各种术式的熟练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考虑.

    作者:王文军;姚女兆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