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年12期文献
  • 前路小切口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的远期效果

    目的:分析前路经小切口行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的远期效果.方法:2003年6月~2004年9月共行前路L4/5单间隙PDN置换术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8~42岁,平均28.5±8.4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2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应用MacNab 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影像学观察假体位置、手术及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和腰椎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0~89个月,平均73.6±8.3个月,腿痛与腰痛VAS、ODI评分术后3个月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有显著性增加(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ROM术后3个月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有显著性减少(P<0.05).随访过程中无假体脱入椎管、移位和位置不良,末次随访时MacNab优良率为83.3%,MRI T2加权像显示手术节段椎体终板均出现Modic改变.结论:通过前路小切口进行PDN置换可有效防止假体脱入椎管,长期改善临床症状、恢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维持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但手术节段终板损伤较为常见.

    作者:王冰;吕国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正常成人下腰椎神经根磁共振选择性激励技术成像的特点

    目的:利用磁共振选择性激励技术(principle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PROSET)成像观察正常成人下腰椎神经根及其毗邻结构的在体影像学特点.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3月在我院体检人群中选取50例(男24例,女26例)志愿者,年龄30~75岁,平均52.5岁.均采用3.0T超导型磁共振PROSET行腰椎冠状位扫描,用Mimics 14.0软件系统测量下腰椎神经根的直径(RD),神经根与硬膜囊之夹角(根囊角,RA),神经根与相邻上下位椎弓根之间的距离(神经根上缘与上位椎弓根下缘的距离,PSRD;神经根下缘与下位椎弓根上缘的距离,PIRD),神经根出硬膜囊的位置到椎弓根下缘的距离(PD).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同一节段RD、RA、PSRD、PIRD及PD的左右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将各指标的左右侧数据合并统计.L3至L5的RD为3.90±0.46mm( 1.7 ~6.4mm) ~5.70±0.61 mm( 3.2~9.0mm),由上至下逐渐增粗;RA为26.70°±3.78°( 19.7°~35.1°)~28.50°±3.54°( 23.0°~38.5°),由上至下逐渐增大;PSRD为6.50±3.35mm(2.0~10.0mm)~4.60±2.31 mm( 1.2~9.7mm),PIRD为12.60±3.34mm(8.2~22.4mm)~12.90±3.87mm(5.8~26.1mm),即L5神经根较L3和L4更贴近椎弓根下缘走行,远离椎弓根的上缘;PD为8.40±2.34mm (8.2~27.6mm)~25.90±4.78mm (12.1~54.5mm),从上至下神经根出硬膜囊的位置与椎弓根的距离逐渐变远.结论:磁共振PROSET成像能无创、快速、全面提供下腰椎神经根及其毗邻结构的形态学特点,有助于临床对腰椎疾患的诊疗.

    作者:巴兆玉;黄宇峰;沈彬;张琰;刘炬;于彬;席秉勇;赵卫东;赵江民;吴德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动态磁共振成像参数与腰椎不稳的关系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与脊柱功能单元中的动态磁共振成像参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骨关节炎及黄韧带肥厚)之间关系.方法:按Kong的标准诊断为腰椎不稳患者79例(237个脊柱功能单元),采用动态MRI在患者中立及过屈、过伸3个体位成像.测定L3/L4、L4/L5及L5/S1椎间盘退变(Ⅰ~Ⅴ级)、小关节骨关节炎(1~4级)、黄韧带肥厚(>3mm为黄韧带肥厚阳性)参数,评估其与腰椎不稳的相关性.结果:L4/L5节段不稳(36个)的发生较L3/L4(18个)及L5/S1节段多(25个).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骨关节炎以及黄韧带肥厚(+)均与L3/L4 、L4/L5、L5/S1 3个节段腰椎不稳相关(P<0.05).结论:Ⅳ级椎间盘退变、3级小关节骨关节炎及黄韧带肥厚(+)分别与腰椎不稳的形成有关,在诊断腰椎不稳时,动态MRI及其3个参数具有辅助诊断的作用.

    作者:沈忆新;李生文;汪益;金志高;王义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成人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固定钉道的CT测量

    目的:对成人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固定钉道各参数进行CT测量,探讨S2AI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骨盆正常的50例腰椎病变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46.1岁,其中男25例,女25例.对其骨盆行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采用Light Speed工作站模拟理想的S2AI螺钉固定钉道.选择S1骶孔L外缘1mm的垂线和下缘1mm的水平线的交点为进钉点,前后旋转三维骨盆图像,得到骨髓腔长与宽的骨盆横断面,在此横断面穿过髂骨中央部位的直线即为理想的S2AI螺钉固定钉道,测量此钉道在矢状面上尾向偏角(sagittal angle,SA)、在横断面上与正中线的夹角(transverse angle,TA)、钉道大长度(maximal length,ML)、钉道在骶骨内的长度(sacral length,SL)、横断面上髂骨髓腔的窄宽度(iliac width,IW)及进钉点与皮肤的垂直距离(skin distance,SD).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理想的S2AI螺钉固定钉道,该钉道穿过骶骨侧块和骶髂关节,穿行于髂骨内.SA、TA、ML、SL、IW及SD在男性分别为29.56°±8.38°、36.11°±3.38°、120.94±7.89mm、26.56±4.08mm、17.00±3.16mm和44.01±12.10mm,在女性分别为35.11°±7.03°、36.69°±3.21°、115.21±8.80mm、27.85±5.56mm、14.85±2.51mm和47.97±13.39mm,女性钉道SA、ML和IW与男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女性TA、SL和SD与男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应用S2AI螺钉固定具有可行性,但要注意置钉方向、长度以及性别间的差异等;术前骨盆CT三维重建及钉道模拟有助于术中S2AI螺钉的准确置入.

    作者:袁硕;邱勇;朱锋;朱泽章;刘学光;赵清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各段Cobb角变化及其对主弯矫形的意义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各段Cobb角变化、对主弯矫形的意义及主弯置钉情况对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对应用PVC治疗的46例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及术后所摄标准脊柱全长前后位X线片,在冠状面将畸形主弯划分为主弯上段、主弯中段及主弯下段.采用标准Cobb角测量方法分别对术前、术后主弯及主弯各分段Cobb角进行测量.比较主弯及主弯各分段Cobb角的变化、计算主弯各分段对主弯矫形的贡献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观察主弯段椎弓根置钉情况及切除椎紧邻上下椎体的置钉情况与矫形率的关系.结果: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为110.1°±18.1°,术后平均减小59.1°±16.4°(P<0.05),主弯矫形率为(54.1±12.2)%.其中,主弯中段平均减小28.1°±14.7°(P<0.05),对主弯矫形的贡献率为(49.1±27.3)%,主弯上段平均减小15.7°±13.1 ° (P<0.05),对主弯矫形贡献率为(25.2±16.6)%,主弯下段平均减小15.3°± 12.4° (P<0.05),对主弯的矫形贡献率为(26.3±22.6)%.主弯上、下两段的矫形度数及矫形贡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切除椎的相邻的上下椎体至少各置入一枚椎弓根螺钉的患者有22例,该组患者主弯中段的矫形度要明显优于上、下椎体无钉的24例患者(P<0.05).同时发现主弯节段置钉比率与主弯矫形率密切相关(r=0.82,P<0.05).结论:主弯中段对主弯矫形的贡献率大,主弯内椎弓根螺钉置钉数对矫形起重要作用,尤其在切除椎的邻近椎体置钉对脊柱矫形及重建更重要.

    作者:李韬;解京明;王迎松;赵智;张颖;毕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双侧肌间隙入路Quadrant系统下行腰椎翻修术

    目的:探讨后正中皮肤切口椎旁双侧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HF)技术在腰椎翻修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手术后行腰椎翻修患者24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后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单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后10例、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术后6例.其中L4/5 13例、L5/S1 11例.均采用后正中皮肤切口椎旁双侧肌间隙入路,在Quadrant可扩张管道系统下行微创TLIF手术.采用JOA(29分法)功能评分对患者再次手术前、手术后1年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计算改善率.结果:随访时间14~26个月,平均16个月.患者均无脑脊液漏、无神经根损伤.术前JOA评分为13.91±1.44分,术后1年JOA评分为23.70±1.33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改善率评估临床效果,其中优17例、良5例、可2例.结论:后正中切口双侧肌间隙入路在Quadrant可扩张管道系统下行微创TLIF是腰椎翻修的一种可行方法.

    作者:康辉;蔡贤华;徐峰;黄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不同参数Nd:YAG激光对椎间盘髓核组织消融能力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参数Nd:YAG激光(1064nm)对髓核组织的消融能力.方法:新鲜山羊腰椎标本制作成脊柱功能单位144个,随机分为18组,每组8个.前9组采用间断发射激光行髓核消融术(A方法),消融总能量和脉冲频率分别为250J/10Hz(A1组)、250J/20Hz(A2组)、250J/30Hz(A3组),500J/10Hz(A4组)、500J/20Hz(A5组)、500J/30Hz(A6组),750J/10Hz(A7组)、750J/20Hz(A8组)、750J/30Hz(A9组);后9组采用连续发射激光行髓核消融术(B方法),消融总能量和脉冲频率分别与A方法各组对应.采用1064nm Nd∶YAG激光,脉宽0.4ms,激光发射功率为10W.A方法激光每次发射持续时间1s,再次重复发射的间歇时间1s.测量消融前后标本的质量,并用游标卡尺测量汽化腔大小.结果:A方法在相同总能量条件下,脉冲频率20Hz时,消融量及汽化腔长、宽轴大于10Hz与30Hz组;脉冲频率相同条件下,能量750J时的消融量和汽化腔长、宽轴大于250J与500J组;频率与能量无交互作用.B方法在脉冲频率相同条件,能量750J时的消融量和汽化腔宽轴均大于250J与500J组,频率与能量无交互作用;频率20Hz、能量750J时,汽化腔长轴大.相同参数激光消融量除750J/30Hz时B方法大于A方法,其余各组两种方法均无统计学差异;汽化腔长轴250J/30Hz、750J/20Hz、750J/30Hz时两种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汽化腔长轴B方法均大于A方法;汽化腔宽轴500J/10Hz、500J/30Hz时B方法大于A方法,其余各组两种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相同参数下,Nd:YAG激光发射方式影响激光对山羊髓核的消融量及汽化腔形态.相同发射方式下改变激光参数可影响激光的消融能力,相同能量下,激光脉冲频率影响激光的消融能力;相同脉冲频率下,激光能量越大消融能力越强.

    作者:任龙喜;张向飞;张彤童;韩正锋;梁喜斌;郭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骶2椎弓根前外侧置钉法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观察S2椎弓根的解剖特点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探讨以第一骶后孔与骶外侧嵴为解剖标志的S2椎弓根前外侧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取20具成人于燥骶骨标本,其中15具分别从S1-S2和S2-S3椎体融合遗迹(骶横线)处平行骶骨底平面截断骶骨,观察S2椎弓根的形态;在第一骶后孔下缘低切迹处平行骶骨底平面截断骶骨.在S2椎弓根前部(即盆面),截面与骶前孔外侧缘连线的交点为A点,与耳状面前缘(即骶髂关节处)的交点为B点.在截面上测量骶外侧嵴(X点)与A、B两点连线即XA线、XB线长度及其与正中矢状面夹角α角、β角;在截面上测量骶中间嵴(Y点)与A、B两点连线即YA线、YB线长度及其与正中矢状面夹角y角、θ角;在5具完整的干燥骶骨标本上于X点向前外侧置入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为矢状面平行骶骨底,角度在α角与β角之间,并行CT扫描观察螺钉的位置.在10具经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骶骨前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观察骶前孔、骶髂关节与骶前交感干、髂内动静脉的关系.并按照上述测量结果分别在X、Y点向前外侧置入S2椎弓根螺钉,使螺钉穿出骶骨前方,落在骶前孔外侧缘与耳状面前缘之间.观察螺钉的出钉点与骶前血管神经的关系.结果:S2前方有大量的骨质可供螺钉置入.XA为26.0±1.7mm,XB为33.1±1.1mm,α角为22.1°±2.0°,β角为36.0°±3.7°;YA为30.1 ±0.8mm,YB为35.5:±1.0mm,γ角为36.7°±1.5°,θ角43.8°±1.3°.在骶髂关节前方从骶前孔外侧缘开始向外侧依次有髂内静脉、髂内动脉、髂外静脉、髂外动脉.第1骶前孔与第2骶前孔之间的前外侧有S1神经通过.骶前交感干走形在骶前孔内侧缘,出钉点在骶前孔外侧,髂内动静脉后方.结论:S2椎弓根前外侧置钉安全可行,向前外侧固定时螺钉不能突破前方骨皮质,以免伤及骶前血管及神经.以骶外侧嵴与第一骶后孔下缘低切迹水平面交点(X点)为进钉点,前外侧置钉更适用.

    作者:刘景臣;李野;李刚;武云涛;刘波;王建华;朱庆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腰骶部硬膜背部膜椎韧带的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腰骶部硬膜背部膜椎韧带的性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30具正常成人腰骶部防腐标本(年龄40~70岁,平均52岁),先利用内窥镜探入椎管观察硬膜背部膜椎韧带的形态,随后打开椎管,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韧带形态、走行方向、附着点位置及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其长度、宽度或横径及厚度.结果:腰骶部硬膜背部膜椎韧带将硬膜连于黄韧带及椎板,黄韧带上附着点相对较多,其中以L5/51黄韧带处出现率高,达97%.在L5及S1、S2水平,韧带的厚度厚.长度多变,自6.02~40.24mm都有.同一节段韧带以一束者居多,呈前上后下走行,质地较为坚韧.其形态可分为5种类型:条带型,条索型,“Y”字型,网格型,薄片型.结论:腰骶部硬膜背部与黄韧带及椎板间分布有正常连接的膜椎韧带,此韧带的分布及形态具有一定解剖特点,为减少腰椎后路手术中硬膜撕裂及硬膜外出血的发生,术中应先行辨别并予以切断.

    作者:史本超;李宏亮;丁自海;张西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颈椎小关节的形态学研究进展

    颈椎小关节(cervical facet joints,CFJ)又称颈椎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eal joints),由相邻上、下颈椎关节突的关节面组成,CFJ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及在一定范围内的伸屈和旋转运动功能[1].每个颈椎节段,均包括三个不同的关节,即双侧的关节突关节与前方的椎间关节,共同维持颈椎的稳定.颈椎退行性疾病也包括两侧小关节的退变,如小关节骨质增生等,此外,CFJ也在继发于低速追尾撞车事故而造成的脊髓功能不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C(o)té等[3]研究证实在加拿大人群里,一生中颈部疼痛的发生率为67%,强烈疼痛伴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14%.而在英国的一项对7669名不伴有颈部疼痛的18~75岁人群调查中发现,随后的一年中颈痛的发生率为17.9%[4].研究表明,颈椎的小关节病变是导致颈部疼痛常见原因[5],CFJ增生退变是引起颈椎不稳和神经根受压的重要原因[6].笔者就CFJ形态结构特点、生物力学特点、小关节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黄袁迟;邹德威;马华松;吴继功;陈志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颅骨牵引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研究进展

    下颈椎(C3~C7)脱位是临床常见的颈椎损伤,根据暴力种类、大小、有无旋转等因素不同,常致颈椎关节突关节(小关节)单侧或双侧的半脱位或全脱位及合并椎体、椎板、棘突的骨折,同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迅速、简便而有效的针对性治疗至关重要.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如枕颌带牵引、颈托或颈围固定、颅骨牵引、Halo装置固定等和较少使用的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包括开放复位、前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颅骨牵引复位快速高效,廉价简易,在下颈椎脱位治疗中应用广泛.大多数学者认为简单有效和安全可靠的是采用轴向颅骨牵引复位[1].现将近年来颅骨牵引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科;靳安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PV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因创伤小、操作简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然而,PVP术后椎体骨折在临床并不少见,包括手术椎体再骨折(椎体高度丢失或再次塌陷)和非手术椎体的新骨折(相邻椎体和非相邻椎体骨折).其中强化椎相邻椎体骨折较为多见,93.1%发生于术后1年内[1],1~3个月是危险期[2],其骨折原因复杂.笔者就PV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唐晓军;曹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与腰椎椎弓根钉相关的顽固性腰痛

    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远期可出现腰痛,其疼痛原因较多,包括腰椎不稳定、邻近节段退变、感染、肿瘤及腰背肌无力等等.我院自2006年8月~2009年6月共收治腰椎内固定术后半年仍有顽固性腰痛的患者6例,严重者不能下地行走,患者均经口服消炎止痛药、理疗、局部封闭等治疗方法,腰痛不缓解,采取取出内固定后,患者疼痛缓解,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刘宪义;李淳德;邑晓东;刘洪;林景荣;卢海霖;于峥嵘;李宏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