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探讨评价后凸曲度的可靠方法.方法:对23例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在矢状位X线片上测量C2 ~C7的后切线角及Cobb角、后凸节段后切线角及Cobb角、后凸累及椎体数、后凸顶点位置,计算颈椎曲度指数(CI)及后凸指数(KI),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后凸节段C2~C5 11例,C2~C6 5例,C3~C6 7例,后凸平均累及椎体4.2个(平均累及3.2个椎间隙);后凸顶点均位于椎体的后上缘,位于C4 16例(69.57%),C5 7例(30.43%);C2~C7后切线角9.8°~75.1°,平均37.1°±16.7°;C2~C7的Cobb角为4.7°~68.3°,平均35.6°±14.5°;后凸节段后切线角19.8°~120.6°,平均54.8°±23.9°;后凸节段Cobb角21.8°~96.3°,平均53.7°±19.7°;颈椎曲度指数(CI)8.6~79.8,平均37.7±20.5;后凸指数(K1)15.2~141.9,平均53.0±29.1.统计学分析显示,后凸指数与后凸角度呈高度正相关.结论: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后凸顶点位于椎体的后上缘,后凸范围仅累及部分颈椎节段,后凸节段的后凸指数可准确地反映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
作者:沈晓龙;田野;东人;曹鹏;周许辉;袁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评价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并探讨其融合固定节段的选择.方法:2007年4月~2010年3月收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14~22岁,平均17.1岁;半椎体均为单个完全分节型,T11 3例,T12 4例,L1 1例,L2 3例;术前侧凸Cobb角82°~125°,平均94.4°,侧凸柔韧性为17.4%~28.9%,平均24.8%;后凸Cobb角72°~145°,平均101.1°;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1.5~5.5cm,平均2.9cm.均行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形手术,以触及椎(touched vertebrae,TV)(指站立前后位像上被骶正中线触及的近端椎体)作为融合固定下端椎;1例合并脊髓拴系和脊髓纵裂者,术中一期行骨嵴切除,解除拴系.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松解3.0个椎间隙.手术时间5.5~10.0h,平均7.7h;术中出血量1000~7000ml,平均3500ml.无脊髓神经损伤.1例术中切除肋骨小头时引起左侧胸膜撕裂,发生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2周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螺钉穿破背部皮肤,1枚螺钉钉尾外露,术后3个月取出该枚螺钉.术后侧凸Cobb角7°~54°,平均28.0o,平均矫正率为70.9%;后凸Cobb角20°~36°,平均27.8°,平均矫正率为71.7%;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0.1 ~2.3cm,平均0.6cm,冠状位平衡平均矫正率为78.1%.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8°~57°,平均29.7°,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22°~38°,平均29.9°,丢失率为7.7%;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0.2~2.5cm,平均0.7cm;随访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选择TV作为远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e,LIV)比选择稳定椎(stable vertebrae,SV)平均节省了1.09个椎体,未发现失代偿现象.结论: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选择TV作为LIV可以减少融合节段.
作者:李海江;李超;付青松;周宇;赵刚;于海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牵引后伸交叉棒加压矫形治疗重度高位胸椎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1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牵引后伸交叉棒加压矫形治疗重度高位胸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4~44岁,平均17.7岁;其中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7例,陈旧性胸腰椎结核1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陈旧性T3骨折1例.角状后凸节段:T3、T4和T5各3例,T61例.术前矢状面角状后凸Cobb角73°~155°,平均98.9°;腰前凸角24°~81°,平均48.2°;矢状位偏移距离-5.0~5.5cm.7例合并侧凸畸形,冠状面侧凸Cobb角11°~110°,平均56.0°;冠状位偏移距离0.2~6.5cm,平均3.24cm.2例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和1例结核患者合并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例.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7.9~14.7h,平均10.6h;术中出血1400~5600ml,平均3750ml.切除椎体1~2个,平均1.5个.脊髓短缩1.6~2.6cm,平均2.1cm.融合固定5~12个椎体,平均8.7个.术后矢状面后凸Cobb角矫正至平均19.0°,矫正率80.3%;腰前凸角矫正至平均34.3°,矫正率33.5%;冠状面Cobb角矫正至平均12.0°,矫正率79.9%;躯干矢状位偏移距离矫正至-0.5~0.5cm,矫正率90.4%:冠状位偏移距离矫正至平均0.51cm,矫正率89.5%.术前2例Frankel C级和1例D级神经损害者,术后恢复到E级.随访25~69个月,平均38.2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无脊髓损伤和矫正度的显著丢失.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牵引后伸交叉棒加压矫治重度高位胸椎角状后凸畸形可提供安全有效的矫正力并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李超;付青松;周宇;于海洋;赵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研究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发生年龄、节段分布、形态变化等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以胸部症状来我院就诊的993例患者(男506,女487,年龄5~102岁,平均60岁)的胸部多排探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片、轴位片结合矢状位CT片,分析胸椎黄韧带骨化的患病率及发生的节段、厚度、位置、硬膜囊压迫等情况,观察性别、年龄及发生节段等与OLF的关系.患病率采用《北京市2008年人口年龄构成统计》进行人群标化.结果:总体标化患病率为63.9%;男性标化患病率(68.5%)高于女性(59.0%);50~59岁年龄组的患病率高(79.2%),但10~19岁人群也有OLF发生,其患病率为50.0%;T10~T11 (44.0%)和T11~T12(41.6%)节段OLF的患病率亦较高.结论:被调查人群中,胸椎OLF患病率较高,出现年龄较早,发生于下胸段多于中上胸段,患病率与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郎宁;袁慧书;王宏磊;廖晶;李曼;郭福新;史珊;陈仲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观察支具治疗对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001年2月~2009年12月283例女性AIS患者在我院接受矫形手术治疗,术前检测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记录预计值、实测值及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根据术前是否曾接受支具治疗分为2组,支具治疗组80例(A组),未接受支具治疗组203例(B组).分析2组患者术前肺功能参数的差异,同时对A组患者肺功能FVC及FEV1的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FVC%、FEV1%)与术时年龄、身高、主弯冠状面Cobb角、主侧凸累及节段数、主胸弯矢状面Cobb角、每日支具治疗时间、支具治疗总时长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A、B组患者FVC预计值分别为3.23±0.40L和3.20±0.40L,FEV1预计值分别为2.76±0.40L和2.73±0.30L,A组与B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FVC实测值分别为2.58 ±0.60L和2.72±0.60L,FEV1实测值分别为2.34±0.50L和2.49±0.50L,A、B组FVC%分别为(80.3±16.5)%和(85.4±16.5)%、FEV1%分别为(85.6±18.4)%和(91.3±16.9)%,A组FEV1实测值、FVC%及FEV1%较B组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主弯为胸弯患者(173例)明显(P<0.05),而主弯为胸腰弯/腰弯患者(110例)不明显(P>0.05).A组患者中,胸段侧凸矢状面Cobb角与FVC%、FEV1%呈正相关(P<0.05),支具治疗总时长与FEV1%呈负相关(P<0.05);而术时年龄、身高、主弯冠状面Cobb角、主侧凸累及节段数、每日支具治疗时间(8~23h,平均18.7h)与FVC%及FEV1%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支具治疗可使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段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FVC%及FEV1%下降,支具治疗总时长和胸段侧凸矢状面Cobb角可能是影响患者肺功能FVC%及FEV1%的相关因素.
作者:于斌;王以朋;邱贵兴;沈建雄;仉建国;赵丽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17例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患者,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42~78岁,平均56.5岁.17例患者均有颈痛,9例伴发热,6例伴脊髓损伤,5例伴神经根性损伤.影像学检查13例有硬膜外脓肿形成,4例椎前脓肿形成伴椎体广泛破坏.均于广谱或敏感抗菌素治疗7~14d后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术后抗菌素治疗12~14周,定期复查血白细胞计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术后12个月行MRI检查.结果:手术时间50~150min,平均110min,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发生;术后2例切口浅层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无食管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于术后1周内颈痛缓解,体温恢复正常.13例于术后12周前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4例白细胞计数正常,但血沉及C反应蛋白至术后9个月才降至正常.所有患者于术后12个月复查CT,16例植骨融合;1例融合失败,24个月随访时假关系形成.随访18~24个月,平均20.3个月,术前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感染均无复发.结论:在规范、有效、充分的围手术期抗菌素治疗期间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祝建光;亓东铎;李立钧;杨明杰;谭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总结分析下颈椎损伤并发急性颈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115例急性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损伤模式(高能量、低能量)、受伤至就诊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损伤节段、损伤类型(骨折/脱位类型)、合并损伤、椎管侵占率、伤后8h内是否使用激素、院前转运是否使用颈托保护、术前是否行颅骨牵引以及手术方式对手术治疗此类损伤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男98例,女17例;年龄16~80岁,平均40.1岁.完全性损伤(ASIA分级A级)54例(47.0%),不完全性损伤(ASIA分级B、C、D级)61例(53.0%).高能量损伤包括交通伤65例(56.5%)、高处坠落伤25例(21.7%)、重物砸伤8例(7.0%);低能量损伤摔伤17例(14.8%).颈椎外伤同时合并其他部位损伤28例(24.3%).随访12~69个月,平均25.3个月,失访28例,随访率75.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受伤至就诊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椎管侵占率、是否颈托保护、是否牵引和是否使用激素与急性脊髓损伤的预后相关(P<0.1);而与年龄、合并损伤等因素无明显相关(P>0.1).再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受伤至就诊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椎管侵占率和伤后8h内使用激素是影响脊髓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受伤至就诊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椎管侵占率和伤后8h内是否使用激素是影响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患者神功功能预后的主要因素.安全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充分的脊髓减压和伤后8h内激素冲击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的脊髓神经功能预后.
作者:杨欢;刘忠军;周方;党耕町;田耘;姬洪全;张志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探讨胸廓成形术对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脊柱外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胸弯Cobb角大于70°伴有肺功能障碍的脊柱侧凸且有完整资料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男12例,女18例;年龄11~34岁,平均18.8±6.2岁;术前Cobb角70°~140°,平均101.0°±19.9°.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矫形手术和凸侧胸廓成形术.术前、术后3个月和2年时应用肺功能检查(PFT)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况,分析肺功能变化率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关系.结果:侧凸Cobb角矫正至53.0°±20.9°,平均矫正率为49.2%.随访3~24个月,平均12.8个月,与术前肺功能参数相比,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肺活量(VC)下降了15.0%,VC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VC%)下降了15.8%,用力肺活量(FVC)下降了16.5%,FVC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VC%)下降了17.3%,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下降了12.7%,FEV1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下降了13.1%,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8例患者随访时间达到2年,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肺功能参数略高于术前的基础水平,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肺功能参数(VC、VC%、FVC、FVC%、FEV1、FEV1%)变化率均与手术后的恢复时间成正相关.结论: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同时进行胸廓成形术后肺功能在近期内会明显下降,但是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肺功能逐渐回到术前基础水平.
作者:张兴;邱勇;朱锋;俞扬;吕峰;丁旗;季明亮;林小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比较不同弯型、不同Cobb角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椎体和椎间盘楔形变及其对整体Cobb角构成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1月~2009年6月对收治的110例单弯型AIS患者按弯型分组,其中主胸弯39例(A组),胸腰弯33例(B组),主腰弯38例(C组).每组根据侧凸Cobb角大小再分为<40°和≥40°两个亚组.分别测量每个主弯范围内所有椎体和椎间盘的楔形变角(楔变角),并分别计算椎体与椎间盘楔变角之和分别占整个主弯Cobb角的百分比(楔变角所占Cobb角比率).结果:全部患者平均年龄13.6±1.9岁;平均Cobb角34.4°±10.5°;平均Risser征2.4±1.7.三组间平均年龄、Cobb角、Risser征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椎体楔变角及所占比率明显大于椎间盘(21.9°5.6°比13.7±5.9°,62.3%比37.7%,P<0.001),B组与C组椎间盘楔变角及所占比率明显大于椎体(24.1°±9.2°比10.4°±3.8°,69.0%比31.0%,P<0.001;25.1°±7.2°比7.7°±2.4°,76.6%比23.4%,P<0.001).各组内Cobb角≥40°患者的椎体与椎间盘楔变角均显著大于Cobb角<40°患者的楔变角(P<0.001).随Cobb角增加,A组患者椎体楔变角占整体Cobb角比率仍然大于椎间盘,而B组和C组患者椎间盘楔变角占整体Cobb角比率仍然大于椎体.三组顶椎楔变角均与相应Cobb角大小成显著线性正相关(P<0,001).结论:AIS各种弯型侧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椎体与椎间盘楔形变.主胸弯Cobb角构成以椎体楔形变为主,胸腰弯和主腰弯则以椎间盘楔形变为主,提示不同弯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物力学发生机制.
作者:丁旗;邱勇;孙旭;王斌;毛赛虎;季明亮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探讨颈部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6月~2011年4月在我院颈椎专家门诊就诊的颈部疼痛患者121例,男性56例,女性65例,年龄17~79岁,平均51.2±17.7岁.对所有患者的颈痛程度进行数字分级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分,根据中立位颈椎X线侧位片的颈椎曲度(颈椎角)分为4组,即前凸组、曲度变直组、反屈组和S型组,比较各组之间颈痛程度,并对颈痛程度与颈椎曲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1患者中颈椎前凸37例,曲度变直26例,反屈31例,S型27例,其NRS评分分别为4.81±1.90分,5.63±3.64分,5.15±2.47分,6.81±4.65分,颈椎曲度变直组和曲度S型组患者的颈痛程度NRS评分与颈椎前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颈痛程度与颈椎角成弱负相关(r=-0.218,P=0.039).结论:颈部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有关,颈痛程度与颈椎角成弱负相关,在治疗颈椎疾患时应注意对颈椎曲度的矫正.
作者:任龙喜;何玉宝;郭函;韩正锋;郭保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评估10岁及以下脊柱侧凸患儿侧凸矫正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08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10岁及以下脊柱侧凸4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CT检查,男26例,女15例,年龄2~10岁,平均5.4岁.先天性脊柱侧凸3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神经肌肉源性脊柱侧凸2例,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伴脊柱侧凸1例.术中根据解剖标志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在PACS系统上通过Pacs Client软件测量螺钉尖距椎弓根内壁、外壁、上壁、下壁以及椎体前缘的距离.若左侧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外壁或椎体前缘,测量钉尖与主动脉的距离.根据椎弓根螺钉所在位置(节段、凹凸侧、脊椎发育是否异常)分析其破壁率差别.不良置钉定义为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内、外壁或椎体前缘的距离超过2mm,和椎弓根螺钉进入椎间孔或穿破终板进入椎间盘.结果:本组病例共置入242枚椎弓根螺钉,胸椎128枚,腰椎114枚,平均每例患者置入5.8枚螺钉.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208枚,占86.0%.破壁34枚(占14.0%),其中不良置钉18枚(占7.4%),18枚中有5枚穿破外壁,8枚穿破内壁,5枚穿破椎体前缘.形态异常椎和凹侧的椎弓根螺钉的破壁率较高(分别为24.1%和17.9%).术中一枚螺钉拔出,未出现其他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穿破椎体前缘螺钉距离主动脉距离平均2.3mm.结论:10岁及以下儿童椎弓根螺钉的徒手置人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但在发育不良椎体及凹侧置钉时应谨慎.
作者:朱锋;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马薇薇;张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探讨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方法选择.方法:对2000年5月~2008年3月收治的因初次手术失败而行翻修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1例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6例.入院时年龄2~19岁,平均11.5岁.术前侧凸Cobb角15°~97°,平均52.2°;后凸Cobb角25°~105°,平均63.5°;C7铅垂线距骶骨中线距离为1.2~5.6cm,平均2.7cm.结果: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1)初次手术术式本身的局限性(3例);(2)内固定选择不当或固定范围选择不当,同时未行半椎体切除和植骨融合术(4例);(3)初次手术未切除致畸形的半椎体且未植骨(2例);(4)术中操作不当(1例);(5)内固定范围选择不当合并半椎体切除不彻底(1例).根据每例患者的初次手术方式及手术失败原因的不同,采用个体化的翻修方法.翻修手术无大血管损伤、感染、死亡等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原神经症状加重.术后侧凸Cobb角2°~66°(平均22.3°),平均矫正率为64%;后凸Cobb角2°~61°(平均26.1°),平均矫正率为59.6%; 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为0.7~2.5cm,平均1.4cm.随访1~5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4°~63°,平均23.8°;后凸Cobb角0°~59°,平均29.9°; 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为0.3~3.1cm,平均1.2cm.术后1年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未发现失代偿现象.结论:初次手术方法选择不当是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正确选择合适的翻修方案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朱泽章;邱勇;王斌;赵清华;俞杨;钱邦平;刘臻;朱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观察正常人肋骨头和相应椎体及椎管的解剖学及影像学关系.方法:解剖测量组(A组),解剖10具正常成人尸体脊柱标本,测量各节段肋骨头对椎体遮挡率(即双侧肋骨头前缘连线到椎管前壁距离与椎体前缘到椎管前缘距离百分比),以及胸椎前路置钉时大前方安全角度以及大后方安全角度(大前方安全角度即以肋骨头为参照物前路牢固置入螺钉时可向椎体前方形成的大夹角;大后方安全角度即以肋骨头为参照物置人螺钉时螺钉不进入椎管可向椎体后方形成的大夹角);影像测量组(B组),测量30例健康成人胸椎CT平扫片,测量CT照片上各节段肋骨头对相应椎体遮挡率、胸椎前路置钉时大前方安全角度以及大后方安全角度.结果:两组肋骨头对相应椎体遮挡率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从T4约30%到T12约-0.4%),越往头侧肋骨头相对于椎体越靠前,越往下胸椎肋骨头定位相对靠后;前方大安全角度渐增加(T4约27°到T12约38.3°,P<0.05),后方安全角度逐渐减小(T4约23°到T12约-9°,P<0.05),A、B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CT片的测量肋骨头和相应椎体椎管的关系可指导胸腔镜辅助下胸椎前路手术置钉,在上段胸椎椎体前路置入螺钉时可考虑部分去除肋骨头,在下段胸椎前路置入螺钉时在肋骨头前缘可安全置入螺钉.
作者:朱海涛;朱余龙;张烽;金国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不同方式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方法:基于DS患者T12~S1上段连续的CT扫描图像,导入Efeature Biomedical Modeler软件,从三维实体模型直接划分生成腰椎各节段的高质量体网格,根据DS的病理特点赋予模型特定的材料属性,将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12.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去除L4棘突、全椎板、部分关节突,行L4/5椎间融合后,分别采用L2~L4椎板融合+L2~L5 8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一)、L1~L4椎板融合+L1~L5 10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二)、L1~S1椎板融合+L1~S1 12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三),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六种工况下对术后模型进行加载,计算和分析三种手术方案术后脊柱的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并与术前DS模型进行比较.结果:三种手术方案固定融合后脊柱活动范围均减小,方案三<方案二<方案一;三种手术方案对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均有影响,前屈、旋转时三种方案均可使固定上位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减少,侧弯时三种方案均可使上位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增加,后伸时对上位椎间盘的应力减少明显;前屈、侧弯及左旋转时方案一、二均可使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后伸、右旋转时方案一、二均可使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减少,但三种方案对固定邻近上、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方案三的固定相邻节段关节突软骨大应力达到532.98MPa,方案二为494.08MPa,方案一为63.27MPa,即方案二、三固定相邻节段的关节突软骨容易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情况,方案一影响较小.结论:治疗DS固定融合的节段越多,对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影响越大,对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S时,在能够解除症状、达到脊柱稳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固定节段.
作者:郑杰;杨永宏;张冬生;楼肃亮;廖胜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支具治疗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保守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佩戴支具治疗,可以明显减轻AIS患者脊柱侧凸的程度或明显减缓脊柱侧凸的进展[1、2.随着支具治疗技术的发展,佩戴支具治疗AIS已被普遍接受.
作者:陶有平;吴继功;马华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Chiari畸形是一种以小脑扁桃体下疝为主要特征的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病理特征表现为小脑扁桃体下降至枕骨大孔水平以下,疝入椎管内致后脑诸结构、脑干、小脑及后组颅神经受挤压或者牵拉导致的一系列功能障碍[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Chiari畸形发病率约为1%,其中50%~75%的Chiari畸形患者合并存在脊髓空洞[2].
作者:吴涛;邱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是一类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疾病,由于椎间盘退变中晚期,髓核组织往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退变或损坏,常规的临床治疗手段较难恢复其结构和功能,而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重建具有生物学功能髓核组织成为研究方向之一.
作者:陈竹;刘康;林宏;罗栩伟;冯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任何原因造成的脊柱畸形不仅可影响患者的体态和心理健康,同时可对患者的身体机能造成危害,严重者可因伴发脊髓或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残废.因此脊柱畸形大多需要外科干预已成共识.手术治疗目的是在尽可能矫正畸形的同时,解除神经压迫,恢复脊柱的稳定性,纠正可能同时存在的脊柱失平衡等.故脊柱畸形矫治手术涉及的问题较多,需要每一位术者术前认真设计与思考.笔者就脊柱畸形的截骨矫正及退行性脊柱畸形治疗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王岩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54岁,汉族,因背部疼痛及右小腿外侧胀痛3个月,加重1个月人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腰背部疼痛,同时伴右侧腰部麻木和右小腿外侧胀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未进行诊治.1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行走易疲劳.来我院就诊,通过MRI检查发现T12椎体骨质破坏,以“T12椎体破坏,脊柱转移瘤”收住院.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健康,否认慢性病史.
作者:王炳强;杨雍提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