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2年2期文献
  • 寰椎“椎弓根”三维CT重建测量及分型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通过三维CT重建测量正常状态下寰椎“椎弓根”形态及其相关解剖学数据,对其进行分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年龄18~52岁(平均32.3岁),排除相关上颈椎疾患,尤其局部骨性增生明显者.对其寰枢椎进行螺旋CT扫描,在CT 三维多平面重建下,取经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矢状线延长线与寰椎椎动脉沟底部下2mm处后弓的交点为A点,同时建立通过椎动脉沟底部下2mm处的寰椎横切面图,取寰椎后弓移行为侧块处椎动脉孔内壁与椎管外壁连线的中点为B点,AB连线的延长线与寰椎前弓的交点为C点,AC连线即为寰椎椎弓根钉道.取经AC连线建立寰椎椎弓根通道的矢状面切图.测量寰椎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参数:寰椎椎弓根的上倾角,椎动脉沟底椎弓根厚度(H1),寰椎椎弓根大厚度;根据H1数值的大小分型,探讨各分型与椎弓根钉选择的相符性.结果:钉道椎动脉沟底处骨质厚度为4.10±1.17mm.根据H1数值的大小,以直径4.00mm和3.50mm的螺钉为参照,分为四型:正常型:H1>4.00mm(92例,61.3%);相对狭窄型:3.50<H1≤4.00mm(33例,22%);狭窄型:3.00<H1≤3.50mm(15例,10%);无椎弓根型:H1≤3.00mm( 10例,6.7%).正常寰椎椎弓高度4.10±1.17mm,上倾角8.24°±1.31°.左右两侧比较无差异(P>0.05).正常型和相对狭窄型建议采用“椎弓根”螺钉技术.狭窄型和无椎弓根型者采用侧块螺钉技术.结论:三维CT重建能够准确提供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形态、解剖学参数,根据寰椎椎动脉沟处骨质的高度进行分类,可以较好的指导寰椎后路“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选择及螺钉直径的选择.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许正伟;郭华;刘团江;王晓东;郑永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伴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患者后路减压失败的再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伴有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后路减压失败的再手术对策.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9例在外院接受后颅窝减压手术术后症状加重的伴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患者,入院时患者均有站立或行走不稳,肢体麻木、无力,JOA评分7~11分,平均7.8±2.1分,影像学检查显示枕骨大孔周围大部分骨质均被咬除,且均有明显的寰枢椎脱位,枢椎齿状突向上脱入枕骨内并压迫脑干和延髓,脑干脊髓角105°~138°,平均125°±11°.均采用经口前路齿状突复位、钢板内固定、植骨治疗.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JOA评分,计算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在颈椎MRI片上测量脑干脊髓角,并与术前比较.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硬脊膜破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0~26个月,平均14个月,9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个月时JOA评分为13.7±1.8分,改善率为64.1%;脑干脊髓角改善至148°±1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4±2.1分,改善率为71.7%;脑干脊髓角维持良好.8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左右复查CT均显示植骨达到骨性融合;1例患者随访期间头部外伤致内固定松动,再次翻修,随访10个月植骨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后颅窝减压术不能解决寰枢椎脱位造成的脑干前方压迫问题,不适合治疗伴有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经口前路齿状突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可以将寰枢椎脱位有效复位,恢复枕颈交界区域的有效椎管直径,纠正脑干脊髓角度,可以作为后颅窝减压失败后的补救手术.

    作者:王建华;尹庆水;夏虹;吴增晖;艾福志;马向阳;章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后路寰椎有限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钉棒系统有限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0~60岁,平均37.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僵硬和颈部活动受限,均无神经损伤表现.双侧寰椎后弓并单侧寰椎前弓骨折(后3/4 Jefferson骨折,LandellsⅡ型)6例,单侧寰椎前后弓骨折(半环Jefferson骨折,LandellsⅡ型)4例;横韧带完整7例,横韧带附着处骨折和撕脱(DickmanⅡ型)3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稳定骨折块.结果:共置入螺钉20枚,其中1例在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后弓破裂,1例术前进钉点处后弓破裂,直接将螺钉固定在侧块上;1例患者寰椎后弓进钉点处的高度小于4mm,无法行椎弓根螺钉固定而改为侧块螺钉固定;其余7例均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间为60~90min,平均70.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00ml,平均150ml.术中1例患者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损伤静脉丛,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术后X线片及CT示1例一侧寰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椎动脉孔,1例一侧螺钉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但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未处理;其余螺钉位置良好.随访12~36个月,平均20.2个月,术后3~6个月枕颈部疼痛缓解,颈部活动范围基本接近伤前水平;术后6个月复查骨折断端达到骨性融合;随访期间颈椎序列良好,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C1-2失稳.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寰椎后路钉棒系统有限内固定是治疗寰椎不稳定性骨折的较好方法,能保留枕颈部活动功能.

    作者:徐荣明;赵红勇;胡勇;马维虎;顾勇杰;袁振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后路寰椎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

    目的:探讨后路钉板系统单纯寰椎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9年10月共收治外伤后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均有枕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VAS评分平均7.5分,4例伴随脊髓功能损伤表现,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均采用后路钉板系统单纯经寰椎椎弓根固定治疗,随访观察临床疗效、骨折复位及稳定性、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0~12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110~300ml,平均200ml,无脊髓损伤、硬膜破裂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枕颈部疼痛均明显减轻,术后VAS评分平均2.1分;伴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影像学复查示所有患者达解剖复位,螺钉位置良好.随访8 ~48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寰椎骨折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患者颈部的前屈与后伸35°~42°,平均38°;左右旋转60°~73°,平均66°;左右侧屈40°~45°,平均42°,颈椎活动度接近正常.结论:后路钉板系统单纯寰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具有复位效果好、融合率高、寰枢椎活动度保留完整、手术并发症少等特点,为Jefferson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

    作者:覃海飚;韦蒙;刘义斌;刘智;曾明义;朱耿贇;肖增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初步报告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可操作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11年3月对16例儿童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9例,女7例;年龄5~13岁,平均9.1岁.均有枕颈部疼痛、颈部僵硬;3例有高位颈脊髓病表现,ASIA分级:D级2例,C级1例.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CT和MRI检查,均诊断为寰枢椎脱位,其中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1例,先天性齿状突畸形12例,寰枢椎固定旋转半脱位2例;颈脊髓受压5例.寰椎后弓(椎弓根)高度2.5~3.8mm,平均3.0mm;寰齿前间隙6~14mm,平均9mm.术前常规行牵引1~2周复位,完全复位7例,部分复位5例,不能复位4例.术中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随访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定期行颈椎X线片及CT复查,了解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6例均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过程顺利,6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无术中、术后神经和血管并发症.术中出血150~650ml,平均300ml;手术时间100~190min,平均130min.12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后3~6个月寰枢椎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颈枕症状明显改善,3例术前有脊髓功能损害者均好转,2例术前ASIA分级D级者恢复到E级,1例术前ASIA分级C级者恢复到D级;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未发现曲轴现象.结论: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操作性强,置钉安全性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谭明生;唐向盛;王文军;张恩中;移平;杨峰;蒋欣;郝庆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应用Solis融合器置入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Solis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1月,我科采用经前路Solis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17例,术中应用颈椎牵开器牵开椎间,通过紧张韧带进一步复位骨折.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9~41岁,平均26.2岁,按Levine-Edwards分类法Ⅱ型11例,Ⅱa型6例.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片,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枢椎移位及成角数据,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创伤后颈椎临床评分、颈部疼痛的VAS评分观察临床疗效.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各数据间行t检验.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78min (55~13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2.5ml (10~50ml).术中无喉上神经、咽喉壁及血管损伤,术后无喉头水肿、血肿形成及伤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平均随访25.1个月(6~48个月),手术节段及骨折部位平均于3个月时骨性融合,未见畸形愈合,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无下沉、无移位、椎间无塌陷.创伤后颈椎临床评分:术前平均为48分(45~63分),末次随访时为92分(83~97分);颈部疼痛VAS评分术前平均为6.9分(6~9分),末次随访时为1.1分(0~2分);枢椎成角术前平均为-8.6°(-20~6°),末次随访时为+3.5°(0~+8°);枢椎移位术前平均为3.4mm( 1~5.5mm),末次随访时为1.2mm(0~2.0mm).以上两组数据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olis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Hangman骨折可行,手术操作简单、耗时短、创伤小、融合率高且有利于颈椎稳定.

    作者:黄阳亮;刘少喻;梁春祥;李浩淼;于滨生;龙厚清;韩国伟;张旭华;魏富鑫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1月~2011年5月,65例患者在我院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取出,其中行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患者30例,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患者35例.分别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行组间比较.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5±l0min,手术出血量64±25ml,术后出现皮下血肿3例,无脑脊液漏和神经、硬膜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传统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3±25min,手术出血量220±100ml;术后发生皮下血肿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脑脊液漏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传统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损伤较小的术式.

    作者:张啟维;路奎元;王强;孙常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寰枢椎脱位翻修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并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对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翻修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2001年10月~2011年10月对29例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行翻修手术,其中26例获得随访,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4~56岁,平均33.5岁,齿状突骨折不愈合6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横韧带断裂2例,先天性寰枕融合12例.翻修手术时年龄12~60岁,平均37.2岁.两次手术相隔11~158个月,平均44.2个月.8例初次手术后未复位,18例复位后因内固定失败再次脱位,脑干脊髓角平均101.8°.患者均有枕颈部持续性疼痛,其中19例伴脊髓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平均8.5分.均行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椎或枕颈固定融合术,其中12例行C1 -C2融合,6例C0-C2融合,3例C0-C3融合,3例C0-C4融合,2例C1-C4融合.随访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0~340min,平均290min;失血量500~1100ml,平均700ml.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和脊髓等损伤,术后无咽壁和椎管内感染发生.19例(73.1%)获得完全复位,7例不完全复位;脑干脊髓角恢复至平均143.0°,其中11例达到正常,15例小于正常.随访18~90个月,平均4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表现,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9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6分.按Macnab疗效评估标准评定:优10例,良6例,无改善3例.结论: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或枕颈固定融合术是一种具有较好临床疗效的寰枢椎脱位翻修术式.

    作者:谭明生;移平;杨峰;王文军;蒋欣;唐向盛;郝庆英;谭远超;孙英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手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时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CSEP)术中监测评价脊髓功能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行手术治疗患者,实施术中CSEP监测,观察并分析皮层体感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把相对于基准值的潜伏期延长超过10%和(或)波幅峰值下降50%定为异常判断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均行神经功能检查及JOA评分.结果:CSEP真阴性37例,手术操作完成后其中35例患者波幅升高和(或)潜伏期缩短,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无新的神经功能受损,其余2例神经功能与术前无明显变化.CSEP真阳性2例,其中1例术者停止正在进行的寰椎后弓减压,麻醉医生给予甲强龙40mg,5min后潜伏期及波幅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1例出现波幅降低60%,停止螺钉置入操作后波形有所恢复,术后出现右上肢麻木.CSEP假阴性1例,此患者术中波形未见异常,术后出现右下肢肌力减弱,JOA评分较术前降低.CSEP假阳性2例,1例麻醉师给予升高血压后波形恢复正常;1例未查明原因,伤口关闭后波形恢复正常;术后神经功能未受损,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82%.结论:术中CSEP能较好地反映脊髓功能状态,对预防寰枢椎脱位手术术中脊髓发生不可逆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吕超亮;罗超;宋跃明;刘立岷;孔清泉;刘浩;龚全;李涛;曾建成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多平面CT重建下个体化改良寰椎椎弓根进钉路径的测量

    目的:通过对寰椎椎弓根轴位、矢状位多平面CT重建,测量个体化改良椎弓根进钉路径数据,以期提高寰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方法:20具成人颈椎标本,男11具,女9具,年龄不详.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在寰椎椎弓根轴位像上建立改良的椎弓根进钉路径,即经椎管外缘和齿突孔外缘划切线L1线,经椎动脉孔内缘画L2线平行于L1线,经L1、L2线之间中点画A线平行于L1、L2线,A线即为改良的寰椎椎弓根进钉路径.根据A线确定并测量椎弓根进钉点、进钉方向等个体化置钉参数,根据测量的置钉参数在标本的寰椎椎弓根置入直径3.5mm皮质骨螺钉.置钉后行螺旋CT扫描,按Ludwing椎弓根置钉安全标准统计椎弓根螺钉误置率.结果:多平面CT重建后影像学测量表明,改良寰椎椎弓根进钉路径的进钉点距寰椎后结节:右侧25.8±1.9mm,左侧25.7±1.8mm,比传统的进钉点(距寰椎后结节18~20mm)更偏外;进钉内倾角度:右侧21.1°±4.6°,左侧20.0°±4.9°,比传统的内倾角(0~10°)更大.20具颈椎标本共置钉40枚,按照Ludwing椎弓根置钉安全标准:0级36枚(90%),1级4枚(10%).结论:寰椎椎弓根多平面CT重建下建立的改良椎弓根进钉路径,能够获取进钉点、进钉角度的个体化置钉参数.该路径比传统的方法进钉点更偏外,内倾角更大,能够提高寰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

    作者:李涛;朱裕成;马军;王德广;王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急性压力损伤后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结构变化

    目的:利用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体外机械压力损伤模型,探计单纯机械压力因素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效应,尤其是细胞膜骨架蛋白的变化情况.方法:新生SD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利用多功能全自动细胞压力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 200820030390.7),将培养细胞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为未施加机械压力损伤的对照组,B、C、D组分别给予0.3mPa、0.5mPa.、0.7mPa的压力损伤10min,每组观察细胞爬片6个,于加压后培养8h取细胞爬片固定,送原子力显微镜检测,观察神经元细胞的细胞膜骨架蛋白纳米级变化情况,获取并分析胞膜表面颗粒高度分布数据及原子力显微镜图片.结果:对照组细胞膜表面平滑,无明显粗糙颗粒;0.3mPa组细胞膜表面颗粒突起较对照组增多,膜颗粒总体高度增加,局部变粗糙,胞膜上蛋白高度分布直方图峰值右移;0.5mPa组较0.3mPa组胞膜粗糙度更加明显;0.7mPa组膜表面蛋白颗粒总体高度较0.3mPa及0.5mPa组降低,粗糙颗粒减少,但出现胞膜骨架蛋白解聚与构像变化,胞膜出现孔道样改变.胞膜颗粒高度分布峰值、分布宽度及高颗粒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压力损伤各组间及损伤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机械压力损伤因素可引起细胞膜骨架蛋白变化和表面颗粒高度变化,为压力损伤的细胞保护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

    作者:权鑫;叶正旭;王宇清;罗卓荆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虚拟手术系统支持下置入寰椎侧块螺钉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虚拟手术系统支持下经寰椎侧块内固定的标准体系及操作流程,探讨在其支持下置入寰椎侧块螺钉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8例成年无破损和畸形的寰椎(C1)防腐头颈标本,CT扫描后,数据导入虚拟手术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和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测量寰椎侧块数据;选择侧块与后弓根部下方交界区和横突孔的内侧缘与寰椎后弓内侧壁中点为进钉点,分别测量横突孔的内侧缘与寰椎后弓内侧壁的距离(L1),进钉点与侧块前缘高点的距离(L2),进钉点与侧块前缘的垂直距离(L3),进钉点的垂线与寰椎侧块上缘切线的角度(α),进钉点垂线与横突孔内侧缘切线的角度(β),进钉点垂线与侧块内侧缘切线的角度(γ),并计算内斜角度[δ=(β+γ)/2-β].左右两侧均测量3次,取其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虚拟手术系统测量结果,在标本上模拟手术置入寰椎侧块螺钉,然后虚拟手术系统进行重建,测量置钉准确性.结果:建立了虚拟手术系统手术流程,虚拟手术系统测量寰椎侧块相关参数L1左侧为9.82:±0.76mm,右侧为9.16±0.85mm; L2左侧为21.76±1.36mm,右侧为21.50±1.02mm; L3左侧为17.78±1.67mm,右侧为18.22±1.60mm;α左侧为36.78°±1.23°,右侧为35.78°±2.40°;β左侧为18.84°±1.80°,右侧为18.40°±1.71°;γ左侧为31.49°±0.60°,右侧为30.46°±1.56°;δ左侧为6.32°±1.08°,右侧为6.25°±1.11°;经统计学分析,左右侧测量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尸体标本置钉16枚,全部位于侧块内,未伤及毗邻组织.结论:虚拟手术系统支持下置入寰枢椎侧块螺钉可行且准确性高.

    作者:何建荣;李超;杨会武;何飞;黄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正常椎动脉解剖特点及其变异概况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体侧方第6~第1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行于延髓腹侧,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通常所称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1/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椎动脉与颈椎有着密切的关系,颈椎的横突孔保护着椎动脉,但颈椎的的病损也可以危及椎动脉.随着颈椎外科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手术操作或内置物置入过程损伤椎动脉是椎动脉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1-3],尤其在椎动脉有变异的情况下,损伤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作者:闫明;王超;王圣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PVP/PK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通过向椎体内注入填充材料以强化椎体,达到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国内外大量的文献报道了PVP和PKP治疗OVCFs的优良疗效[1-3],然而,在椎体强化术后,手术椎体仍有可能出现再发骨折.笔者对PVP或PK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提高对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认识,加强对其的防治措施.

    作者:余博臣;张亮;高梁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在脊柱创伤患者血栓预防中的应用进展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脊柱手术的严重并发症,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脊柱手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2].脊柱创伤尤其伴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患者,卧床及制动时间较长,因而VTE发生率明显高于择期脊柱手术(脊柱畸形及退行性改变)及无SCI的患者[3].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可减少VTE的发生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矫形、创伤等骨科大手术[4].然而LMWH可能增加脊柱手术后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EH)的风险,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因此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存在争议.目前关于LMWH在脊柱创伤患者抗凝策略的文献很少.笔者主要针对LMWH在脊柱创伤患者血栓预防中应用时的具体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罗凌;张运剑;夏国光;刘亚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组织工程髓核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

    颈肩痛和腰腿痛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临床常见病,据统计在人的一生中超过50%的人会出现腰痛的症状[1],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其主要病因.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应用组织工程学的技术与方法构建组织工程髓核,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路线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基本、关键的环节是种子细胞的选择.作者就脊索细胞、髓核细胞、软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在组织工程髓核种子细胞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张涛;阮狄克;王德利;王超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寰枢椎脱位应个性化治疗

    随着颈椎外科基础研究和相关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寰枢椎脱位的诊治技术在近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不仅寰枢椎脱位的原理、临床分型得以明晰,而且治疗手段也不断丰富,治疗效果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牵引复位,一般应用后路椎板钢丝固定,但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没有很好的办法.20世纪90年代初,刘景发等[2]采用经口咽前路松解术后牵引缓慢复位后头颈胸外固定或后路枕颈或寰枢椎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获得了较好疗效.2006年,谭明生等[3]将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用于寰枢椎脱位的治疗,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成为寰枢椎后路手术内固定技术的金标准.Wang等[4]结合经口咽前路松解,术中重力牵引下复位与后路寰枢椎或枕颈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取得了很好疗效.经口咽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nterior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近十年上颈椎外科技术的重要进展之一[5~7],该技术可以有效结合经口咽寰枢椎松解技术,通过一次性的前路手术方式,同时解决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松解-复位-固定问题,不仅简化了手术过程,而且显著提高了手术效果.目前,我国脊柱外科医师对各类复杂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诊治技术已经跻身于国际同行的先进行列.但是,继续探索的步伐远不能停止,对颅颈交界区疾病这一国际脊柱外科界和神经外科界均涉足的领域,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对合并各种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寰枢椎脱位治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作者:尹庆水;王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对上颈椎疾患传统外科治疗观念的改变

    上颈椎的创伤、畸形、炎症及肿瘤等外科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均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由于上颈椎和枕部解剖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引起了脊柱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创造了不少外科干预技术、器械、材料等成果.近年来由于应用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学、影像学及数字医学的迅速发展,上颈椎外科治疗手段得到了极大提高[1、2].但上颈椎外科学界仍存在学术见解观念及治疗方法不同,有必要对上颈椎疾患的传统外科治疗观念是否需要进一步转变作一讨论.

    作者:池永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原则

    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常累及延髓生命中枢与椎-基底动脉,导致严重残疾,甚至威胁生命.寰枢椎是颈椎中活动度大的节段,其旋转活动占整个颈椎旋转活动度( 120°~160°)的50%以上.因此,合理的寰枢椎脱位外科分型和治疗原则对其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和颈椎功能的保留具有重要意义.自从Zileli 等[1]2002年报道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以来,其基础和临床研究进步很快,例如:前路经口腔寰枢椎病灶清除、螺钉钢板复位内固定术[2],经口腔或内窥镜下行寰枢椎前方软组织松解、后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3],以及各类后路钉板和钉棒内固定系统[4~6]等技术已在国内广泛开展.但随着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的报道增多,需要再次手术翻修病例也有上升的趋势,应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在此,笔者针对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原则,谈谈自己的管见,与同道商榷.

    作者:谭明生;蒋欣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