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2年9期文献
  • 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结核

    目的:总结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采用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结核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6~62岁,平均38.2岁.L1~L2 2例,L2~L3 5例,L3~L4 4例,L2~L4 2例,L3~L51例,L31例,L41例;均有椎旁脓肿,单侧12例,双侧4例.12例合并腰椎后凸畸形,Cobb角5°~20°,平均11.2°±3.6°.神经功能受损2例,ASIA分级C级1例,D级1例.均采用腹膜后入路,其中4例双侧脓肿选择左侧入路,12例单侧脓肿选择脓肿侧入路.5例破坏L1或椎体破坏超过50%患者,采用传统腹腔镜技术操作,行前路单纯病灶清除及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9例病变累及2个椎体(椎体保留50%以上)者采用单孔腹腔镜技术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及内固定;2例病变累及2个以上椎体(椎体保留50%以上)者采用改良单孔腹腔镜技术,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及内固定.术前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四联抗结核化疗2周,术后抗结核治疗9~12个月.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40~365min,平均280min;术中出血量50~400ml,平均112ml.无术中并发症.2例术前神经功能受损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ASIA分级均为E级.1例右侧入路患者术后即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侧下肢皮肤温度高于对侧,未行特殊处理,术后1周症状消失.1例L4~L5前路内固定患者术后3个月摔倒后出现L5椎体螺钉松动,予内固定拆除,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2周Cobb角-10°~5°,平均-5.1°±2.7°,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3 ~22个月,平均12.1个月.末次随访Cobb角-10°~8°,平均-4.2°±2.1°,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Cobb角丢失2.6°±1.8°.末次随访植骨融合11例,融合时间6~12个月.11例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者,末次随访均未见结核复发.结论: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安全,近期效果良好.

    作者:唐勇;沈慧勇;高梁斌;黄霖;王鹏;叶记超;陈铿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气囊漏气试验指导TARP内固定术后拔除气管导管的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气囊漏气试验(cuff-leak test)对确定经口入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手术后患者拔除气管导管时机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TARP内固定手术后入OICU监护并拔除气管导管的患者.按判断拔管时机方式的不同分为气囊漏气试验指导拔管组(65例)和经验性拔管组(87例),前者主要根据气管导管气囊放松后以呼吸囊通气时咽喉部的气流声音决定患者能否拔管;后者通过观察患者舌体和咽后壁的肿胀程度决定能否拔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再插管率及术后带管时间.结果:气囊漏气试验指导拔管组再插管率为1.50%,经验性拔管组再插管率为3.4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漏气试验指导拔管组术后带管时间为:<24h者27例、24~48h者29例、>48h者9例,经验性拔管组术后带管时间为:<24h者15例、24~48h者36例、>48h者36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对于TARP内固定术后患者,采用气囊漏气试验可以更为准确地判定拔管时机,较经验性拔管方法有效地缩短术后带管时间.

    作者:刘云松;古正涛;许文平;戴建强;邓小玲;尹庆水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5月收治的20例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一期手术治疗效果.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36岁.5例寰椎粉碎性骨折合并有寰椎侧块内侧骨性结构附着处横韧带撕裂(DickmanⅡ型),3例双侧前弓骨折(前1/2 Jefferson骨折),5例单侧前后弓双骨折(半环Jefferson骨折),2例前3/4 Jefferson骨折(前弓二处、后弓一处骨折),5例后3/4 Jefferson骨折(前弓一处、后弓二处骨折).其中并存下颈椎骨折脱位按Allen分型:屈曲压缩型5例,牵张压缩型3例,垂直压缩型8例,屈曲牵张型2例,伸展牵张型2例.20例患者均行上、下颈椎一期手术治疗:5例行后路C1-C2固定融合术,7例行口咽入路钢板内固定术,8例行单纯C1后路螺钉固定术;9例并发脊髓不完全损伤来自于下颈椎骨折脱位者,先行下颈椎融合固定,无脊髓损伤11例患者,先固定相对不稳定节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00min( 180~240min);平均失血量760ml(500~1600ml).2例因电刀灼伤C1-C2间血管静脉丛导致出血,行止血纱布、脑棉片填塞止血,未出现颅脑缺血症状;其他病例未出现与手术直接相关并发症及长期卧床所导致的并发症.患者均于术后3d颈托固定后下地行走.随访8~42个月,平均26个月.9例合并脊髓不完全损伤者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有1个级别恢复.复查X线片和CT,未发现患者颈椎失稳或复位丢失,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寰椎骨折及下颈椎骨折脱位均获骨性愈合.结论:手术治疗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胡勇;徐荣明;赵红勇;马维虎;顾勇杰;袁振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在术中评价腰骶神经根减压效果的价值

    目的:探讨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ermatom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DSEP)术中评价腰骶神经根减压效果的适用指标及其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5月~2011年12月对46例以感觉障碍为主诉,经查体、腰椎MRI及术前DSEP检查证实存在单侧腰骶神经根(L5或S1神经根)受压而接受神经根减压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DSEP监测,男34例,女12例;年龄20~63岁,平均41.2岁.其中L5神经根受累36例,S1神经根受累10例,MRI显示为旁侧型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管狭窄.记录并比较麻醉后至减压前及减压后受累神经根的P40潜伏期和波幅,术中结合自发肌电(EMG)监测相应节段神经支配肌肉,作为可能出现即时神经根医源性损伤的预警.术前、术后采用VAS评分和ODI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术前、术后的VAS及ODI评分.结果:术中自发EMG均未提示神经根医源性损伤.减压后32例患者潜伏期延长<0.1,14例潜伏期缩短,其中8例改善率≥0.1.根据潜伏期改善率分为三组:无改善组(改善率≤0)、改善组(0<改善率<0.1)以及明显改善组(改善率≥0.1),无改善组的VAS改善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明显改善组与改善组的VAS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三组之间的ODI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减压后所有患者P40波幅均无降低,其中明显改善(改善率≥0.5)37例,改善(0.3≤改善率<0.5)4例,无明显改善(改善率<0.3)5例,明显改善组术后VAS改善率显著性大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明显改善组和改善组的ODI改善率均显著性大于无明显改善组(P<0.05),而前两组之间的ODI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40波幅改善率与VAS改善率和病程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对于病史较短且有典型相应皮区感觉症状的单侧腰骶神经根压迫患者,减压术中受累神经根DSEP P40波幅改善率可预示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可作为评估减压效果的指标.

    作者:高维涛;李放;章建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经前路枕颈融合术斜坡置钉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探讨经前路枕颈融合术斜坡置钉的影像学参数.方法:2006年5月~2011年4月在我院行颅颈区多层螺旋CT扫描的患者中,排除:(1)<20岁;(2)术后CT扫描;(3)枕颈部解剖异常,如先天性颅寰枕融合、颅底凹陷等;(4)肿瘤、外伤或感染患者.共有30例患者入选,男19例,女11例,年龄20~64岁,平均38.8岁.将30例患者的颅颈区CT扫描原始数据输入MXV工作站,进行多平面二维重建(MPR),重建好的图像保存于PACS系统并进行分析测量:在矢状位上确定颅底斜坡佳进钉点A2再作水平线即为A线,斜坡高点水平线即为C线,两线中点等距水平线即为B线,三线上分别有3个相距为3.5mm(即Zephir钢板螺钉孔直径)的进钉点,A线3个点作为佳进钉点,B线3个点为候选进钉点,C线3个点为极限进钉点;在其矢状位图像上测量每个进钉点分别以水平角度(HA)、垂直角度(VA)以及极限向上倾斜角度(LA)进钉的安全角度和螺钉长度范围,并测量颅颈区内固定钢板或钛笼所需的折弯角度.结果:斜坡置钉相对安全的进钉范围呈一个不规则的梯形区域,在分别以A、B和C线的点为进钉点、以佳进钉角度(VA)进钉时,平均钉道长度为(7.57±1.38)mm、(10.13±2.46)mm和(15.60±3.12)mm,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重建矢状位图像测量斜坡螺钉结果显示,29例患者在B线达到了VA,13例在C1和C2达到VA,12例在C3达到VA,其中1例在C1达到VA而在C2和C3处未达到,1例在C1和C2处达到但C3处未达到VA.矢状位图像测量中佳进钉点、候补进钉点及极限进钉点的大安全进钉角度分别为130.19°±8.00°、125.23°±13.24°和85.72°±24.33°,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内固定钢板或者钛笼所需的折弯角度为121.36°~140.18°(130.19°±8.00°).结论:经前路枕颈融合术在颅颈区斜坡置钉内固定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并且存在一个安全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范围.

    作者:季伟;赵浩增;王向阳;徐华梓;池永龙;林焱;黄其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lt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男54例,女59例,L2/3~L3/4 6例,L3/4~L4/5 27例,L4/5~L5/S1 80例,年龄43~84岁,平均57岁;术前ODI为(59.16±21.47)%,腰痛VAS评分6.1±3.0分,腿痛VAS评分4.1±2.3分.102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B组),男50例,女52例,L2/3~L3/4 5例,L3/4~L4/5 30例,L4/5~L5/S1 67例,年龄48~76岁,平均55岁;术前ODI为(53.14±20.32)%,腰痛VAS评分5.4±2.9分,腿痛VAS评分4.3±2.2分.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随访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和ODI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手术节段构成比、术前ODI和腰腿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19个月,B组平均随访21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ODI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40~190min (165±37min)、(13.20±7.9)%和1.1±0.9分;B组分别为130~220min(155±46min)、(15.20±6.72)%和1.3±1.1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末次随访时腰背痛残留率和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5cm(4.5±1.1cm)、140~400ml (260±215ml)、1.2±1.1分和2.7%,B组分别11~18cm(14.2±2.4cm)、300~1200ml(420±437ml)、1.9±1.5分和18.6%,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微创Wilt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能达到良好的减压效果,但微创Wiltse入路手术损伤小,术后腰背痛残留率低.

    作者:黎庆初;尹刚辉;张忠民;闫慧博;刘则征;金大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

    目的:评价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0年12月对8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5~63岁,平均41.6岁.急性外伤性脱位2例,陈旧外伤性脱位3例,先天性畸形致脱位3例.术前枕颈部疼痛5例,斜颈4例,有高位脊髓受压症状5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5例,E级3例.术前动力位X线片显示寰枢椎不能复位者3例,行常规颅骨牵引,隔日行床旁X线片检查显示,1例获得复位,2例纵向牵引至大重量仍复位不佳,再换成双向牵引,复位满意后再行手术治疗.均采用UCSS螺钉进行Magerl手术;4例同时采用Apofix椎板夹固定,4例同时采用Vertex椎板夹固定.结果:手术时间75~160min,平均106min;术中出血量80~550ml,平均200ml.术中和术后无脑脊液漏发生,无神经损伤加重;术后切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颈痛、斜颈消失;5例术前Frankel分级D级患者中,术后2例恢复至E级,3例仍为D级.随访10~35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5.6±0.5个月.随访期间无螺钉断裂和椎板夹松脱.结论: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Magerl技术联合单侧椎板夹固定融合术,操作相对简单,早中期疗效较满意.

    作者:李浩淼;刘少喻;梁春祥;龙厚清;于滨生;韩国伟;陈克冰;张旭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块状骨支撑植骨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寰枢椎脱位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均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前寰齿间隙(ADI)3.8~12.1mm (7.9±3.9mm),齿状突顶部与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DCL) 3.0~15.6mm (9.3±6.2mm),寰枢椎垂直脱位指数(VAAI)0.35~0.51 (0.46±0.07),颈髓延髓角(CMA)112°~145°(127°±13°),JOA评分7~10分.均采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TARP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1.5个月,复查影像学评价寰枢椎脱位复位和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改善率对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在CT扫描图像上观察螺钉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0~185min (145±35min),出血量35~85ml(58±18ml).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66枚,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41枚,枢椎椎体螺钉25枚.术后钉道扫描显示,寰椎螺钉均位于侧块内,2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偏外进入椎动脉孔,导致椎动脉孔闭塞,小脑缺血梗死,其余枢椎螺钉均无偏差.术后发生咽后壁感染1例,将钢板取出后改行后路手术获得愈合.术后CT重建图像显示陷入枕骨大孔的齿状突获得较理想复位,脊髓受压解除,ADI改善为0.2~4.5mm( 2.3±2.1 mm),VAAI改善为0.6~0.84(0.74±0.08),CMA改善为140°~178°(157°±15°),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植骨块镶嵌在寰枢侧块关节间隙,术后6~11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JOA评分恢复至13~16分(15.2±0.9分),末次随访时为13~17分(15.3±0.8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有效方法,但有一定风险和难度,应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严格围手术期处理的条件下合理应用.

    作者:王建华;夏虹;尹庆水;吴增晖;艾福志;马向阳;章凯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颅脊交界疾患经口手术的枕寰枢置钉策略

    目的:探讨颅脊交界疾患经口手术枕寰枢螺钉固定的置钉策略.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30例颅脊交界疾患病例(包括寰枢椎脱位12例,颅底凹陷症15例和先天性颅脊交界畸形3例)均采用第三代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Ⅲ,TARP-Ⅲ)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前均有颈部不适和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无力等高位脊髓受压表现,影像学检查均存在脊髓腹侧受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5例,D级25例.ASIA运动评分为42~96分,平均77.2±14.4分.所有病例均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rapid prototype,CAD-RP)技术制作颅脊交界区的1∶1三维模型实物,13例复杂病例术前在模型实物上模拟手术进钉.枕寰枢螺钉的选择主要采用四种方法:A,C0/C1融合者(存在先天性寰椎枕骨化畸形的患者)采用寰椎侧块枕骨髁融合体螺钉;B,C0/C1未融合者(C1侧块完整的患者)采用寰椎侧块螺钉;C,无颅底凹陷且枢椎椎弓根发育正常的患者采用枢椎经口逆向椎弓根螺钉;D,存在颅底凹陷或虽无颅底凹陷但枢椎椎弓根发育狭小或存在椎动脉高跨等无法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患者,采用枢椎经口逆向关节突螺钉.本组颅底凹陷症患者TARP-Ⅲ内固定时采用AC或AD的螺钉组合,寰枢椎脱位和先天性颅脊交界畸形患者采用BC或BD的螺钉组合,从而形成TARP固定的4种螺钉组合方式:AC、AD、BC或BD.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术后颈部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有短暂头晕,术后2周~1个月自愈.术后影像学检查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术后25例ASIA分级D级患者中的8例改善至E级,其余17例分级无变化,但术后运动评分改善至87~100分(96.4±4.2分);5例C级患者均改善至D级.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30例计120枚螺钉(包括寰椎侧块枕骨髁融合体螺钉30枚,寰椎侧块螺钉30枚,枢椎经口逆向椎弓根螺钉16枚和枢椎经口逆向关节突螺钉44枚)均位置理想.结论:不同的颅脊交界疾患病例行经口入路手术时,应选择不同的螺钉固定方法,通过枕寰枢螺钉的多种组合方式,可达到使TARP坚强固定寰枢关节的作用.

    作者:艾福志;尹庆水;夏虹;张宇;麦小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犬同种异体椎间盘复合髓核细胞移植初探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椎间盘复合髓核细胞移植的转归,观察转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基因髓核细胞介入椎间盘移植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常规分离8周龄比格犬髓核细胞,将PKH-26标记的传2代髓核细胞(NPc)和转hTERT基因髓核细胞(hTERT-NPc)分别注射入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椎间盘内构建组织工程化同种异体椎间盘.选择12月龄同种犬18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hTERT-NPc组织工程化的同种异体椎间盘(A组)、NPc组织工程化的同种异体椎间盘(B组)以及未组织工程化的同种异体椎间盘(C组).每只犬于术后4、8、12周行正侧位X线片及MRI检查,观察移植椎间盘同宿主椎体愈合情况、移植椎间盘高度和信号变化情况;手术后12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实验动物取L1 ~L7段脊柱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取移植椎间盘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X线及MRI检查结果显示3组移植椎间盘与宿主椎体均实现了良好的骨性融合,其中C组椎间盘术后出现了呈进展趋势的退行性改变,至移植后12周,其椎间盘高度及髓核信号比灰度值明显低于A、B两组(P<0.05).生物力学显示术后12周时,C组移植椎间盘在屈伸和旋转方向的活动度显著性大于A、B两组(P<0.05),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A、B组移植椎间盘髓核区域内有红色荧光细胞;光学显微镜下观察A、B两组移植椎间盘结构保持较好,外形类似软骨细胞的髓核细胞数量较多,排列较为规则;C组髓核形态保持欠佳,结构较为紊乱,髓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形态欠饱满,退行性改变明显.RT-PCR分析显示术后12周时A组髓核内可检测到hTERTmRNA的阳性表达.结论:犬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后可在宿主体内存活,通过复合NPc可延缓椎间盘移植后的退行性改变;hTERT-NPc介入具有更好的保持异体椎间盘功能的潜力,有望保证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的远期疗效.

    作者:辛洪奎;张超;王德利;吴剑宏;王超峰;何勍;阮狄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转染对人髓核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mediated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rAAV-hTERT)转染对体外培养人髓核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机械与酶消化的方法获得均一性的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将构建好的rAAV-hTERT转染P2代体外单层培养的髓核细胞.用重组腺相关病毒-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mediated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rAAV-EGFP)作为标记基因观察细胞转染效率,按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 103、104、105病毒基因组拷贝数/细胞(vector genomes/cell,v.g/cell)设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筛选病毒转染的佳MOI;设立rAAV-hTERT转染组、AAV空病毒转染组及空白细胞对照组,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reaction,RT-PCR)及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检测rAAVhTERT转染后hTERT基因在髓核细胞内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及酶联免疫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ELISA)检测髓核细胞合成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能力的变化.结果:rAAV-EGFP转染细胞后第7天时,MOI为105 v.g/cell组转染效率可达73.9%,明显高于MOI 103、104 v.g/cell组(P<0.05);rAAV-hTERT转染组在转染后的第7、60、90、120天均可检测到hTERT基因的表达,而其他两组则无表达;转染rAAV-hTERT后120d之前,rAAV-hTERT转染组分泌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较其他两组均明显增高(P<0.05),而两对照组之间则始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AAV-hTERT能成功转染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并正确表达,rAAV-hTERT转染能有效延长髓核细胞分泌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功能.

    作者:吴剑宏;阮狄克;王德利;张超;何勍;王超锋;张燕;辛洪奎;顾韬;徐成;刘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A型肉毒毒素一侧椎旁肌注射建立双足直立鼠脊柱侧凸模型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A型肉毒毒素(BTX-A)建立双足直立鼠脊柱侧凸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56只4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C、D、E、F、G组,每组8只.将所有大鼠截除双前肢,予高笼喂养,建立双足直立鼠模型,同时行全脊柱前后位X线片检查,剔除存在脊柱侧凸的大鼠,并及时补充.截肢后3d,A~F组大鼠于胸椎后凸区域右侧椎旁肌多点注射BTX-A,注射剂量分别为100U、50U、25U、12.5U、6.25U、3.125U,注射体积为0.5ml,G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后2周,存活大鼠行全脊柱前后位X线片检查,明确各组大鼠是否存在脊柱侧凸,若脊柱向右侧侧凸成角定义为正值,若脊柱向左侧侧凸成角定义为负值;麻醉下切开背部皮肤,肉眼观察大鼠背部肌肉形态变化,留取注射区域椎旁肌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双足直立鼠模型全部建立成功,大鼠麻醉苏醒后可竖直站立取水.A~D组大鼠于BTX-A注射后5d内相继死亡,E、F、G组大鼠全部存活.注射后2周全脊柱前后位X线片检查,E、F组大鼠均存在脊柱侧凸,且注射侧为凸侧,E组侧凸Cobb角为37.5°~46.8°,平均(41.9±3.4)°;F组为28.3°~37.3°,平均(33.1±3.2)°;G组侧凸Cobb角为-8.2°~12.0°,平均(2.9±6.8)°;E、F、G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注射后2周,E、F组大鼠切开背部皮肤,见大鼠脊柱向注射侧侧凸,肉眼及光镜下见注射BTX-A区域的椎旁肌明显萎缩;G组肌肉无明显变化.结论:BTX-A 6.25U及3.125U一侧椎旁肌注射可建立双足直立鼠脊柱侧凸模型,椎旁肌肌力失衡可导致双足直立鼠脊柱侧凸发生.

    作者:沈晓龙;周许辉;刘洋;田野;东人;袁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显微CT旋转步长对牛腰椎松质骨重建图像及数据的影响

    目的:探讨显微CT对牛腰椎松质骨扫描时不同旋转步长对扫描时间、磁盘占用、重建图像质量及骨形态计量学数据的影响,为松质骨扫描设定旋转步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牛同一腰椎的8块矩形离体松质骨,尺寸为4×2×2mm,依次设定旋转步长为0.25°、0.30°、0.40°、0.50°、0.75°、1.0°、1.5°、2.0°进行显微CT扫描,将步长0.25°设为对照组,比较其他7个步长组的三维重建图像质量、扫描时间、占用磁盘空间情况;分析骨体积(bone volume,BV)、骨表面积(bone surface,BS)、骨表面积密度(bone surface/volume ratio,BS/BV)、板状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plate model),Tb.Th(pl)]、板状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plate model),Tb.Sp(pl)]、板状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 (plate model),Tb.N(pl)]、杆状骨小梁直径[trabecular diameter (rod model),Tb.Dm (rd)]、杆状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 (rod model),Tb.Sp (rd)]、杆状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rod model),Tb.N(rd)]、骨小梁模式因子(trabecular bone pattern factor,TBPf)共10项骨形态学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与步长0.25°组比较:(1)步长0.30°~1.5°的6组三维重建图像质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辨,仍可较好反映松质骨标本的解剖学特征,而步长2.0°组骨小梁结构模糊,图像质量明显下降;(2)随着旋转步长的增大扫描时间、磁盘占用均呈线性降低;(3)骨形态计量学10项数据分析表明,步长0.30°、0.40°组各项数据与步长0.25°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V值自步长2.0°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Tb.Sp(rd)、TBPf值自步长0.50°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BS、BS/BV、Tb.Th(pl)、Tb.Sp(pl)、Tb.N(pl)、Tb.Dm(rd)、Tb.N(rd)7组数据自步长0.75°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牛腰椎松质骨进行显微CT扫描时,旋转步长0.4°扫描时,在保证重建图像清晰、数据精确的前提下,扫描时间短、磁盘空间占用低,适用于精确分析椎体骨形态计量学三维数据;1.5°扫描时,虽数据结果存在误差,但扫描时间快,磁盘占用低,且重建图像清晰、骨小梁完整,适用于快速观测椎体骨小梁影像学信息;2.0°扫描时,图像模糊、数据误差显著,不推荐选用.

    作者:陶剑锋;赵丹慧;吴成爱;綦慧;王宏刚;王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平山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HD)又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juvecusculr atrophy of distal upper extremity),早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Keizo Hirayama)在1959年报道.目前全球报道本病约1500例,主要发生在日本等亚洲国家及欧美国家,多为散发,罕见家族史.平山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但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以及预后与运动神经元病完全不同.笔者就平山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鑫;孙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髓核细胞鉴定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等,这些方法不能阻止或延缓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进程,如腰椎融合术反而可能促进相邻椎间盘的退变病理进程.干细胞移植可以分化为髓核样细胞或/和可以促进退变椎间盘内髓核细胞的增殖,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是,髓核细胞和关节软骨细胞表型非常相似,这些细胞均表达Ⅱ型胶原、SOX-9和聚集糖胺聚糖(目前常用这三个指标来鉴定这些细胞),如何准确地区分干细胞是向髓核细胞方向分化还是向关节软骨细胞方向分化,这是研究椎间盘及关节疾病的基础,特别是我们如何准确高效地鉴定出髓核细胞是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关键.现就如何准确高效地鉴定出髓核细胞综述如下.

    作者:董俊文;李浩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重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监测技术包括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以及肌电图(EMG),其不仅已作为脊柱外科手术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的重要评估依据和手段,而且已逐渐地应用于颈、胸椎手术术中脊髓功能监测,成为减少神经损伤、提高手术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及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高维涛;李放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恰当选择脊柱结核手术入路

    长期以来脊柱结核从前方入路进行病灶清除几乎已成常规选择,然而,近年在国内外从后方入路进行前方椎体病灶清除的报道逐年增多.如何客观地评价、恰当地选择脊柱结核手术入路,是目前外科治疗中存有争议的问题.1前路病灶清除术

    作者:王自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关于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的入路问题

    药物治疗是治疗脊柱结核的基石,病灶清除术是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合理的手术入路是影响病灶清除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的病灶清除入路到底是采用前方入路还是后方入路,文献报道不一,多数学者主张前路病灶清除,通过前方入路实现病灶清除、前方植骨、内固定似乎也代表了目前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主流.笔者认为,脊柱结核病灶发生部位绝大多数为椎体(占99%以上),从清理病灶角度来看,经前路手术病灶清除避免了后路手术经未受结核杆菌破坏部位病灶清除的缺点,同时后路手术会不同程度破坏附件结构的完整性.但具体病灶清除入路应根据患者病灶部位、椎体破坏程度、椎管累及程度、

    作者:马远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胸椎结核后入路手术的优点与适应证

    脊柱结核以胸腰段脊柱结核为常见,其主要累及部位为脊柱的前、中柱.鉴于脊柱结核的特点,Hodgson和Stock于20世纪六十年代首先提出了脊柱前路手术术式,而且多年来前路手术已成为治疗脊柱结核常用术式.该入路视野开阔,直接显露病变椎体,可以对病灶内的死骨、椎旁脓肿作彻底的清除,且术中不会造成后柱结构的破坏,能大限度保留脊柱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但对于开胸手术或胸骨劈开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术中需单肺通气、手术对肺脏刺激大、术后并发症多,且对于有严重胸膜粘连和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为禁忌.对于多节段脊柱结核,有学者[1、2]主张采用一期或分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该术式的优点是在完成病灶清除、减压、植骨、畸形矫正的同时能较好解决多个病变椎体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问题,其缺点是需两个切口,手术创伤大.

    作者:张宏其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