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年09期文献
  • 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分析

    目的:分析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置钉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53例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患者,男31例,女22例;年龄18~73岁,平均51.2岁.腰椎退变性疾病24例,胸腰椎骨折29例.置钉节段为T8~S1.根据术后CT轴位扫描图像以及患者是否出现椎弓根螺钉相关并发症,将椎弓根螺钉位置分级:0级,螺钉位于椎弓根皮质内;1级,螺钉突破椎弓根骨壁但≤2mm;2级,螺钉突破椎弓根骨壁>2mm,但无神经受压等症状;3级,出现螺钉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12枚,平均4.0枚/例.212枚螺钉中,0级175枚(82.5%);1级32枚(15.1%);2级4枚(1.9%);3级1枚(0.5%),患者出现神经受压症状,行翻修术.37枚位置不佳的螺钉中,24枚向内侧切出椎弓根,13枚向外侧切出.结论: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虽置钉位置欠佳率较高,但很少发生2级以上置钉位置不佳者.

    作者:夏天;董双海;王雷;赵庆华;田纪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术前影像学评估在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术前影像学评估在制定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案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191例采用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间盘突出节段、突出位置、髂嵴高度、髂嵴高点和S1椎弓根内侧缘所连直线与S1椎体上缘水平线的夹角(α)、L5椎弓根下缘5mm(即L5椎弓根下缘距穿刺针的距离)与髂嵴高点之间的连线(d)、椎间隙后缘高度(H1)、椎间孔的垂直高度(H2).将d与S1椎体上缘相交的位置分为3个区域,1区:L5/S1椎间隙中点以及对侧区域;2区:L5/S1椎间隙中点(不含此点)到S1椎弓根内侧缘;3区:S1椎弓根内侧缘以外的区域.所有患者均观察椎间盘突出节段、突出位置并测量H1、H2,其中L5/S1椎间盘突出者加测髂嵴高度、α、d、d所落手术区域.Hl≤4mm及H2≤15mm为椎间孔狭窄.记录术中18G穿刺针穿刺达到靶向手术区域的次数.结果:L5/S1椎间盘突出85例(44.50%),L4/5及以上突出106例(55.50%).突出位置在中央区17例(8.90%),在侧隐窝区146例(76.44%),在椎间孔区24例(12.57%),在椎间孔外侧区(极外侧区)4例(2.09%);椎间孔狭窄9例(4.71%).85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髂嵴高度平对L4椎体中、上1/3者3例(3.53%),平对L4椎体下1/3及以下者82例(96.47%);α≤30°者69例(81.18%),30°<α≤40°者16例(18.82%);d落在1区68例(80.00%),2区14例(16.47%),3区3例(3.53%).当髂嵴高度平对L5椎体及以下者时,穿刺次数平均为16次(12~41次);平对L4椎体下1/3~L4/5椎间隙时,穿刺次数平均为29次(16~46次);平对L4椎体中、上1/3时,穿刺次数平均为39次(36~44次).结论:髂嵴高度、α、d及d所落手术区域主要影响L5/S1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操作,对于突出节段在L4/5及以上者,穿刺针可水平进入而基本上不受上述影像学因素的影响.椎间盘突出节段、突出位置、H1、H2则对所有节段操作均有影响.

    作者:贾云兵;杨进;孔清泉;幸嵘;宋跃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青年峡部裂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青年峡部裂症患者28例,其中L3 4例,L48例,L5 16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峡部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其中14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14例经后正中入路(B组),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节段分布、VAS评分和ODI均无显著性差异.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d、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后腰部疼痛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采用ODI评估腰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采用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100~140min,平均104min,术中出血80~150ml,平均124ml,术后引流35~85ml,平均54ml;B组手术时间120~160min,平均133min,术中出血120~210ml,平均197ml,术后引流53~122ml,平均80ml.A组较B组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少(P<0.05).术后3d时A组患者VAS评分(6.31±0.9分)明显高于B组(4.79±1.1分)(P<0.05),但3个月和6个月时A组VAS评分及ODI(VAS:1.13±1.2分、1.07±1.4分;ODI:0.135±0.099、0.137±0.041)低于B组(VAS:2.93±1.7分、2.36±1.3分;ODI:0.187±0.112 0.179±0.029)(P<0.05),12个月及2年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三维CT重建两组各有13例峡部裂处形成连续骨桥,植骨融合率均为92.8%,均未见内固定松动、脱出.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植骨融合钉钩内固定治疗青年峡部裂症较经后正中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胡慧敏;王哲;郭云杉;刘志恒;杜俊杰;陶惠人;李新奎;杨柳;罗卓荆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翻修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与开放(Open)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进行单节段腰椎翻修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单节段腰椎翻修手术患者45例,其中21例患者采用MIS-TLIF手术,24例患者采用常规开放TLIF手术(Open-TLIF).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日,并分别于术前1d、术后5d及术后3、6个月和1年随访时采用腰痛和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治疗效果.根据术后1年腰椎X线片和CT平扫+三维重建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优于Open-TLIF组(P<0.05),而手术时间MIS-TLIF组长于Open-TLIF 组(P<0.05).两组均有2例患者硬膜撕裂.术后3、6个月和1年两组腰、腿痛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除术后5d腰痛VAS评分MIS-TLIF组优于Open-TLIF组(P<0.05)外,术后3、6个月和1年VAS评分和ODI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随访,MIS-TLIF组融合率为66.7%,OpenTLIF组为62.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进行单节段腰椎翻修手术时,采用MIS-TLIF可以获得与Open-TLIF相似的安全、有效的治疗结果,并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毛克亚;王岩;肖嵩华;张永刚;刘保卫;王征;张西峰;崔庚;张雪松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MR弥散加权成像骨髓对比率与核素骨显像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对比MR弥散加权成像(DWI)骨髓对比率与核素骨显像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脊柱转移瘤患者40例,21例经骨穿刺检查、13例手术病理证实,其余6例经MRI、CT(或X线)、核素骨显像综合分析和随访证实为转移瘤.均进行b=500s/mm2的DWI扫描,在DWI图上描出感兴趣区(ROI),ROI应尽量包括典型病灶并避开坏死部分,于病灶ROI上测量异常骨髓信号强度值为SIA,并与相邻椎体ROI上测量的正常骨髓信号强度值SIN比较,骨髓对比率的计算公式为(SIA-SIN)/SIN,测量得出脊柱转移瘤DWI上典型病灶的骨髓对比率.观察DWI信号变化,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计算骨髓对比率;并同时进行核素骨显像检查对比.结果:4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中,DWI阳性共39例,其中颈椎5例,胸椎14例,腰椎20例;并在病变椎体上发现高信号病灶162个;核素骨显像检查共31例阳性,并在脊柱发现病灶131个.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转移瘤的阳性检出率磁共振DWI(97.5%)高于核素骨显像检查(77.5%)(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病灶腰椎体的ADC值[(1.37±0.51)×10-3mm2/s]明显高于邻近正常腰椎体[(0.534±0.23)×10-3mm2/s],DWI病灶与邻近正常腰椎体信号强度的骨髓对比率(1.65±1.38)差异大.椎体转移瘤病灶的高信号(162个)和骨髓对比率变化检出比核素骨显像(131个)阳性率高,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核素骨显像比较,DWI的高信号或骨髓对比率在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赵应满;陈峰;许琴;戴儒奇;李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采用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8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其中37例采用单侧切口完成双侧混合内固定(A组),45例采用双侧切口完成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均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3、6及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分,采用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腰椎功能评分,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情况和融合情况等临床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节段、患病侧、随访时间和术前VAS及O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日分别为110±24min、68±19ml、29±3mm、23±7h、2.9±1.0d;B组分别为155±35min、96±27ml、59±5mm、27±9h、3.4±1.2d,两组间比较A组均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腿痛VAS、ODI评分及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1d腰痛VAS评分A组(4.1±0.8)优于B组(4.8±1.0)(P<0.05).结论: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双侧混合内固定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完成MIS-TLIF手术均能达到良好的疗效,但前者更加微创.

    作者:徐教;毛克亚;王岩;肖嵩华;李鹏;毛克政;肖波;王义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前瞻性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窥镜下L5/S1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男36例,女36例;年龄18~78岁,平均40.5岁;脱出型51例,游离型21例.将椎管内L5/S1椎间盘非包含型突出按照突出物与同侧S1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分为腋型(30例)、腹型(28例)及肩型(14例).对于腋型突出采用腋路,将内窥镜及工作套管直接置入S1神经根腋部进行脱出物及椎间盘内松动髓核的摘除;对肩型及腹型突出采用肩路,将内窥镜及工作套管置入S1神经根肩部进行手术.术后第2天及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突出物切除的彻底性.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腿痛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评估术后12个月时MacNab腰椎功能评分及S1神经根功能状态.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0~80min,平均45min.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第2天复查MRI显示致压突出物完全切除率为100%.1例术后2个月椎间盘突出复发,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其余71例术后3个月腰椎MRI显示椎间盘后缘获良好塑形.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时MacNab评分,优44例,良26例,可1例,差1例.术后1年随访S1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肌力明显恢复(P<0.01),跟腱反射无明显恢复(P>0.05).结论: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选择腋路或肩路经椎板间隙完全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管内非包含型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合理,短期疗效较好.

    作者:李振宙;侯树勋;宋科冉;商卫林;吴闻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SRS-22简体中文版问卷评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及影像学参数对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侧凸研究协会22项(SRS-22)量表简体中文版问卷评分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109例无支具及手术治疗史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SRS-22简体中文版的问卷调查.男17例,女92例;年龄19~40岁,平均24.8岁.冠状面主弯Cobb角16°~102°,平均37.3°.分析SRS-22各维度得分及亚总分与年龄、体重指数、主弯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间的相关性,并分别比较年轻(<30岁)与年长(≥30岁)、小角度(Cobb角<40°)与大角度(Cobb角≥40°)、胸弯与胸腰/腰弯以及男性与女性患者间SRS-22评分差异.结果:年龄与SRS-22亚总分、疼痛、心理状况及功能维度得分负相关(r分别为-0.35、-0.50、-0.31、-0.21,P<0.05);体重指数与疼痛得分负相关(r=-0.23,P<0.05);主弯Cobb角与SRS-22亚总分、自我形象及功能维度得分负相关(r分别为-0.31、-0.49、-0.30,P<0.05);矢状面平衡与功能维度得分负相关(r=-0.26,P<0.05).年长患者SRS-22亚总分、疼痛及心理得分低于年轻患者(P<0.05).大角度患者SRS-22亚总分、自我形象及功能维度得分低于小角度患者(P<0.05).胸弯患者自我形象及心理维度得分低于胸腰/腰弯患者(P<0.05).女性患者的疼痛维度得分明显低于男性(P<0.05),其余参数及得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侧凸Cobb角、体重指数、躯干矢状面平衡可影响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SRS-22简体中文版问卷不同维度得分.胸弯患者自我形象及心理受侧凸的影响较腰弯患者更大,女性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低于男性.

    作者:汪飞;孙旭;朱锋;朱泽章;王斌;乔军;伍伟飞;邱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胸腰椎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原因.方法:2005年1月~2010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胸腰椎GCT共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11~49岁,平均34.0岁,<30岁者7例,30~60岁者13例.病变位于胸椎13例,腰椎7例;病灶仅累及单节段脊椎15例,双节段1例,3个节段4例;均为Enneking S3期.15例为首次手术治疗,5例因复发而再次手术.行刮除术9例,经瘤包膜外彻底切除术7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4例.手术时间168~690min,平均440.5min;术中出血量为1050~8500ml,平均3286ml.术后放疗7例.采用卡方Fisher精确检验,分析术后GCT复发率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首次手术与否、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放疗与否的相关性.结果:3例失访,17例随访18~86个月,平均48.0个月.11例患者未见复发,6例患者局部复发.病灶累及胸椎者的术后复发率为3/11,腰椎为3/6;男性患者术后复发率为2/9,女性为4/8;年龄<30岁者术后复发率为1/6,30~60岁者为5/11;首次手术治疗的术后复发率为5/13,因复发再次手术的复发率为1/4;手术时间<7h者复发率为4/6,≥7h者为2/11;术中出血量<3000ml者术后复发率为2/7,≥3000ml者为4/10;采用刮除术者术后复发率为6/7,采用经瘤包膜外彻底切除术及整块切除术者无复发,采用刮除术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术后放疗者复发率为5/7,未行放疗者为1/10.局部复发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受累节段、手术次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未复发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方式及术后放疗与否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腰椎GCT手术治疗后的复发与手术方式直接相关,整块切除或经瘤的包膜外彻底切除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作者:石磊;姜亮;刘晓光;刘忠军;韦峰;于淼;吴奉梁;党镭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

    目的:探讨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6~59岁,平均45岁.病变累及L5/S1节段17例,L4/5与L5/S1双节段6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腰痛及单侧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均采用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50~160ml,平均8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骶前血肿,予以伤口局部换药、引流1周后血肿吸收.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6个月时椎体植骨融合率82.6%,4例患者术后骨融合时间延迟,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均已获得坚强融合,其余患者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19±1.04分、0.69±0.5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27± 1.96分、0.87±0.49分,JOA评分分别为13.01±2.03分、26.62±1.25分,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联合显微内窥镜下后入路椎间盘摘除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手术效果好,是一种治疗腰骶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宋西正;王文军;薛静波;晏怡果;王麓山;王俊玲;王程;宋林章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的时空分布

    目的:观察Wistar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表达及分布变化,探讨SDF-1α在脊髓损伤后脊髓中的时空分布特点.方法:取成年雌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n=10),假手术组(单纯椎板切除,n=10)和损伤组(n=70).损伤组根据损伤后取材时间点不同分为1、2、3、4、7、14、28d组.损伤组按改良的Impactor modelⅡ法,暴露T10脊髓节段,将10g条形重物从2.5cm高度垂直打击该段脊髓,制作脊髓损伤模型.按设定的时间点将大鼠在多聚甲醛灌注下取以T10为中心的2cm脊髓组织,取离损伤中心2mm和7mm处脊髓组织横断切片,使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染色,观察并分析脊髓形态学变化和SDF-1α表达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脊髓形态结构完整,损伤组中灰质神经元数量减少,白质纤维结构紊乱.免疫组化染色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脊髓中均匀分布少量SDF-1α,损伤组脊髓损伤中心近端(2mm)和远端(7mm)SDF-1α表达量都明显上升,损伤近端的SDF-1α阳性细胞数量增幅远多于远端;脊髓灰质中阳性细胞明显多于白质(P<0.05).在大鼠脊髓损伤后1d脊髓组织中的SDF-1α阳性细胞数量开始上升,到损伤后2d时脊髓灰质中SDF-1α阳性细胞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损伤后7d时损伤近端SDF-1 α阳性细胞数量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远端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到损伤后14d和28d时近端和远端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DF-1α在Wistar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表达活跃,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

    作者:姚立炜;冯世庆;孔晓红;张亮;王奇;张彬;张衍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伴肌动蛋白相关锚定蛋白(N-RAP)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从蛋白质及核酸水平研究伴肌动蛋白相关锚定蛋白(N-RAP)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表达,探讨其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2010年间行手术治疗的2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OPLL组)及10例因外伤行颈椎手术患者(对照组)的颈椎后纵韧带标本.所有标本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以N-RAP兔抗人多克隆抗体作为Ⅰ抗免疫组化SP法制片,DAB显色.选择染色满意的标本切片,观察表达N-RAP的细胞(棕黄染色)在两组样本中的数量及分布特点.5例骨化样本及5例对照样本冰浴匀浆、提取总RNA,行实时定量PCR检测.观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及对照病例后纵韧带组织中N-RAP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骨化韧带标本中,16例染色满意;10例对照组后纵韧带标本中,6例染色满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RAP表达于韧带组织中细胞的胞浆中,呈棕黄色染色.在OPLL组的后纵韧带组织中,可见多个黄染细胞及少量蓝色无N-RAP表达的细胞.而在对照组后纵韧带中,仅可见蓝色无N-RAP表达的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N-RAP在对照组标本中平均表达量为14.29±4.70,在OPLL组标本中为161.29±60.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OPLL韧带组织中存在较高水平的N-RAP,其可能参与了韧带骨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张竞;张颖;王良哲;孙其志;袁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L5/S1和骶髂关节对腰-髂固定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

    目的:探讨L5/S1和骶髂关节对腰-髂固定稳定性的影响,为腰-髂稳定性理想重建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7具成年新鲜尸体L2-骨盆标本,先行L3~L5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将此结构定义为腰-髂部稳定初始状态.初始状态测试后,在同一标本上实施连续性操作如下:使用髂骨钉的L3-髂骨固定(A组)、L5/S1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B组)、L5/S1椎间盘切除(C组)、左侧骶髂关节切除(D组).在MTS材料实验机上,给标本头侧分别施加600N轴向压缩和7Nm轴向扭转载荷,计算并比较各组结构压缩和扭转刚度.结果:初始状态组的压缩刚度值为(332±103)N/mm,A~D组腰-髂固定结构的压缩刚度分别为初始状态组的(122±15.5)%、(118.3±10.5)%、(81.1±7.7)%和(59.2±8.6)%.A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压缩刚度均显著高于初始状态组(P<0.05);C组和D组的压缩刚度均显著低于A、B组及初始状态组(P<0.05),C组和D组间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初始状态组的扭转刚度值为(2.47±0.88)Nm/deg,A~D组固定结构的扭转刚度分别为初始状态组的(128±14.3)%、(120±12.6)%、(78.4±13.2)%和(62.9±11.3)%,A组和B组获得同等的扭转刚度(P>0.05),而且此两组的扭转刚度均显著高于初始状态、C组和D组(P<0.05),C、D组和初始状态三组彼此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L5/S1椎间盘切除和单侧骶髂关节切除均显著降低腰-髂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在腰-髂稳定性重建中,获得脊柱前方支撑和恢复骨盆环完整性是提高腰-髂固定结构稳定性的关键.

    作者:潘鹤海;王丽冰;于滨生;魏富鑫;黄阳亮;梁春祥;韩国伟;张旭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脊柱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方案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脊柱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不同方案放疗过程中放疗区域脊髓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为IGRT优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雄性成年比格犬36只,根据放疗方案中照射野数(A,5、7、9野)、单次剂量(B,16、20Gy)、放射剂量率(C,4、6Gy/min)及照射角度(D,等角度、不等角度)4个临床放疗常用因素,按L12(3×23)正交实验表共12种方案对T7~T12椎体及其附件进行IGRT,每周1次,总剂量均为80Gy.每种方案3只犬.分别于放疗前、开始放疗后每2周进行放疗区域脊髓ADC值检测,并对所测得ADC值进行正交实验的方差分析,从而得出脊柱IGRT的较优方案.结果:放疗前各方案组间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不同方案的放疗后,各方案组ADC值均出现升高,开始放疗后6周出现ADC大值,至放疗结束后第3个月时所测ADC值均仍高于放疗前自身水平.相同时间点不同放疗方案脊髓ADC值存在差异(P<0.05),各时间点照射野5野、单次剂量20Gy,放射剂量率6Gy/min、等角度照射时的ADC大,而照射野9野、单次剂量16Gy,放射剂量率4Gy/min、等角度照射时的ADC值小.照射野数、单次剂量和放射剂量率对放疗区域脊髓ADC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角度对ADC值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因素对脊髓损伤影响的主效应排序为单次剂量>放射剂量率>照射野数.结论:照射野数、单次剂量、放射剂量率及照射角度会影响脊柱IGRT放疗区域脊髓的损伤程度,应用IGRT时应选择优化方案.

    作者:沈永刚;徐万龙;杨辉;赵腾;白靖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脊髓病变的临床应用进展

    常规MRI可以清晰显示脊髓占位、水肿、出血或受压等征象,成为目前临床诊断脊髓病变的重要手段,但对脊髓微结构及病变真实范围显示的敏感性低,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不符,损伤程度难以量化,且对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无法直观显示[1].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DTI)技术是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着重研究活体内水分子的扩散特性,以三维立体角度分解、量化组织弥散各向异性的信号数据,使微结构显示更加精细,并通过纤维束失踪成像(fiber tractography,FT)技术重建纤维束微观方向图,分析中枢神经纤维网络的完整性和方向性.

    作者:郑淞文;谭晓天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脊髓损伤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防治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围手术期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主要包括:呼吸系统并发症、血管并发症、泌尿系统并发症、电解质紊乱和褥疮等[1].针对脊髓损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和治疗对患者手术效果、预后以及生活质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宇飞;罗卓荆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由于其固定坚强、可促进融合等优点而广泛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但随之出现的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也日渐增多.有研究发现,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糖尿病、肥胖症、皮下脂肪厚度、电刀的使用及缝合技术等与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有关[1~3].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导致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

    作者:宋通渠;袁峰;郭开今;葛保健;陈宏亮;郁有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马凡氏综合征伴脊柱侧凸一家系3例报告

    马凡氏综合征(Marian syndrome,MFS)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由法国医生Antoine Marfan在1896年首先描述[1].它是一组因先天性间质组织缺陷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视觉系统、肺及中枢神经系统等.MFS常合并脊柱畸形,其中以脊柱侧凸为常见,且偶可累及同一家族中多名成员.目前国内关于MFS伴发脊柱侧凸的家系报道较少,现将我院诊断为MFS伴脊柱侧凸的一家系3例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沙士甫;朱泽章;邱勇;邱旭升;刘臻;钱邦平;闫煌;江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的几点认识

    Harms和Rolinger于1982年首先介绍了经单侧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1],此后许多学者围绕该术式进行了临床研究.Foley等[2]开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之先河,探讨减少手术入路创伤、改进临床结果、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的外科方法.在近20年MIS-TLIF临床研究及应用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就这一技术进行了广泛探索,获得诸多共识,也不乏争论[3-8].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对MIS-TLIF临床应用观察的初浅经验,谈几点认识.

    作者:王建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