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回顾性分析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9月~2006年12月共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患者172例,其中获得长期随访者41例.病变部位:L3/4节段7个,L4/5节段38个,L5/S1节段13个;单间隙病变者28例,多间隙病变13例(2间隙病变9例,3间隙病变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进行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3年、术后5年采用患者主观满意度(Macnab标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患者术后发生椎间盘炎,再次入院保守治疗56d后出院.随访60~84个月,平均67个月.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3年及5年VAS评分分别为7.9±0.7分、3.4±0.5分、2.5±0.7分、2.9±0.4分、2.5±0.4分.对应时间点的ODI评分分别为58.9±6.1分、42.1±4.2分、25.8±3.8分、25.4±4.0分、23.0±2.9分;术后1周时优良率为87.9%,术后1年优良率72.4%,术后3年优良率67.7%,末次随访优良率为63.1%,其中单间隙患者优良率81%,多间隙优良率为42%.结论: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基础上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短期、中期临床疗效,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优良率下降.
作者:任大江;李放;杜随勇;张志成;孙天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分级A级)患者行人工膀胱反射弧重建,其中28例脊髓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痉挛性膀胱),切断并显微吻合单侧S1前根与支配膀胱强的神经根(一般为S2或S3)前根;8例脊髓圆锥损伤患者(弛缓性膀胱)采用腓肠神经移植并显微吻合T10/T11神经根前根及支配膀胱强的神经根前根.通过对34例(2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死亡)患者术前、术后6、12、18个月随访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无菌生理盐水灌注速度25ml/s),评估痉挛性和弛缓性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两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均选其具有代表意义的尿流动力学检查指标,整理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6例痉挛性膀胱患者,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3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尿量、膀胱顺应性不同时间点间比较两两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8例弛缓性膀胱患者,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残尿量由术前的495.1±56.6ml降至术后18个月时的264.4±30.8ml,且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逼尿肌压力由术前的6.3±3.9cmH2O升高到术后18个月时的82.9±4.3cmH2O,且术后3个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未发现一例通过搔抓下腹部皮肤引起排尿.结论: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神经原性膀胱人工反射弧改善膀胱功能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武富明;牛浩;李江涛;宋连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比,研究一种减少剥离范围、保留小关节囊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技术,以减少腰椎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损伤.方法:对2008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需行单节段腰椎间盘切除、椎板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10例患者,根据患者的手术当日日期为单双号,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自正中口剥离至双侧小关节外侧)行腰椎减压融合手术(PLIF) 100例,B组采用新技术(自正中切口剥离至小关节突内缘,保护小关节囊)行腰椎减压融合手术(PLIF) 110例,其中A组年龄为48.4±0.7岁,男56例,女44例,B组年龄为47.3±0.9岁,男63例,女4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置钉准确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A组为143±12min,B组为120±13min,B组明显少于A组(P<0.05);术中出血量A组为280±10ml,B组为170±7.5ml,B组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引流量A组为216±10ml,B组为125±8ml,B组明显少于A组(P<0.05);两组间年龄、性别、置钉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平均19个月随访,A组融合率96.0%,B组融合率93.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比,保留小关节囊的改良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是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对椎旁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的优点.
作者:牛云峰;许金松;刘金榜;邹群;邱利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8月对我院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需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入院后随机采用下颈 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椎板成形术或Centerpiece钉板系统椎板成形术,其中16例患者开门侧采用下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A组),20例患者采用Centerpiece钉板系统固定(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JOA分值及颈痛VAS分值,观察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α),以中立侧位X线片的α为颈椎曲度,以过伸过屈位α的差异计算颈椎活动度,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β).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发生,A、B组术后各有1例出现严重轴性症状,B组2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治疗后均缓解,A组无C5神经根麻痹出现.A组随访11~23个月,平均18.5±2.7个月;B组随访10~22个月,平均17.9±3.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JOA分值平均改善率为(55.78±1.23)%,B组为(54.25±1.4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2周颈痛VAS分值增加1.10±0.31,与B组(1.20±0.2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分值为2.13±0.16,与术前(3.23±1.2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B组VAS分值为2.07±0.21,与术前(3.35±1.1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颈椎曲度分别为16.3°±5.7°和15.6°±6.6°,与术前(16.5°±4.1 °和15.8°±5.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5.6°±3.6°,与B组(48.4°±5.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平均颈椎活动度减少5.78°±4.35°,与B组减少5.91°±3.1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能在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上有一定价值.
作者:胡勇;赵红勇;董伟鑫;袁振山;徐荣明;马维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不同椎板固定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2例,均采用颈椎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椎板固定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丝线悬吊椎板,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58.0±13.6岁,病程11.3 ±6.7个月;术前JOA评分8.23±1.21分,颈椎曲度18.2°±6.4°,VAS评分4.46±1.64分.B组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43例,男32例,女11例,年龄56.6±14.7岁,病程10.9±8.5个月,术前JOA评分8.12±1.56分,颈椎曲度17.9°±8.3°,VAS评分为4.65±1.12分.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随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7例、B组8例出现肩部放射痛,给予脱水剂、物理治疗等治疗1周后消失,两组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随访24~47个月,平均38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A组JOA评分为14.57±2.95分、改善率为72.29%,B组JOA评分为14.31±2.86分、改善率为69.4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个月A组颈椎曲度为15.9°±5.7°,B组为18.1°±7.9°,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时A组VAS评分为2.12±1.92分,B组为1.82±0.6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2个月时A组VAS评分为1.32±0.88分,B组为0.79±0.5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再关门发生,B组无钛板、螺钉松动移位.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丝线悬吊与微型钛板固定椎板均能有效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但微型钛板可减轻术后远期颈部疼痛不适症状,并有利于颈椎曲度的维持.
作者:李玉伟;王海蛟;严晓云;王玉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通过与传统骨水泥(PMMA)增强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的对比,分析使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2011年6月间在我科接受腰椎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45例,其中24例患者采用传统的骨水泥增强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照组),平均年龄71.2岁(59~86岁),平均骨密度为0.60±0.16g/cm2;21例采用骨水泥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TangoRS系统)固定(观察组),平均年龄72.0岁(58~87岁),平均骨密度0.57±0.24g/cm2.应用术前及术后ODI及JOA评分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应用术后CT及X线评价椎体的融合融合情况及螺钉位置;通过统计术后并发症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58±43min,术中出血量233±23ml,平均住院时间12.3±4.6天;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46±34min,术中出血量225±36ml,平均住院时间13.2±6.5d;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随访20.5个月,有3例患者PMMA渗漏至椎管内,1例PMMA由于椎体前壁破裂而穿出椎体前壁,未出现相应的神经并发症.有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且未形成融合.观察组平均随访18.4个月,有1例患者PMMA渗漏至椎体前侧方,1例患者PMMA渗漏至椎管内,均未出现相应的神经并发症.对照组患者JOA评分术前为10.21±2.27分、术后为21.32±2.80分,ODI评分术前为47.34±6.30分、术后为18.47±4.89分;观察组患者JOA评分术前为10.12±2.64分、术后为21.83±2.43分,ODI评分术前为48.07±5.06分、术后为17.67±3.64,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及ODI评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组内术后术前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采用PMMA增强的多孔中空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退变性腰椎疾病与传统的骨水泥加强方式同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好,且采用注射的方式操作更为简单方便.
作者:梁昌详;詹世强;柯雨洪;昌耘冰;郑晓青;顾宏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自行研制一种新型可调式椎体后凸成形装置,探讨其在胸腰椎椎体骨折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钛合金材料制成具有超弹性特性的灯笼状弹性金属球,通过旋进器与套筒使金属球撑开及回收,采用自行设计的测试装置于INSTRON 5544生物力学测试机上测试单片金属片的大应力载荷和应力变化.取正常成年新鲜尸体胸腰椎脊柱(T12~L2)标本5具,用自凝牙托粉包埋标本的上下两端并暴露L1椎体及上下椎间盘,包埋时使标本前屈10°,将试件置于INSTRON 8874生物力学试验机底座上,采用滚珠液压加载,准静态加载方式,将标本制作成L1椎体创伤性骨折模型,然后经两侧椎弓根扩孔,透视下达椎体内骨折终板下,将可调式后凸成形装置置入,旋转尾端可调式装置撑开灯笼状金属球至大直径,X线正侧位片观察金属球位置、撑开状态及椎体复位状态,反复操作直到撑开和复位状态达正常L1椎体高度后回旋,推进外套筒拔出后凸成形装置.采用自制的材料推注器将丙烯酸树脂骨水泥Ⅲ经扩大的双侧椎弓根通道填充行椎体重建术.结果:(1)由钛合金钢片组成的灯笼球状金属球初始直径为6.0mm,通过尾端可调式旋进装置调节可使金属球膨胀,大直径可达12mm;其单片金属片大应力载荷为56.96±3.21N,应力为9.48±0.53MPa.(2)经直径6.5mm扩孔椎扩孔后,直径为6mm的后凸成形装置可以通过椎弓根至椎体内部,经尾端可调式旋进器调节可使灯笼状球形结构膨胀,撑开复位后回旋能使金属球复位,推进外套筒可拔出装置,完成后凸成形术.5具标本实验操作均成功,椎体高度恢复平均达98.95%.结论:可调式后凸成形装置利用钛合金的弹性及柔韧性,可完成撑开和回收,在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中安全可行.
作者:赵斌;赵轶波;赵晓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经蛛网膜下腔给予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A组)仅切除椎板;对照组(B组)SCI后,蛛网膜下腔注射同体积载体溶液;10mg/kgEGCG治疗组(C组)SCI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EGCG 10mg/kg;20mg/kg EGCG治疗组(D组)SCI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射EGCG 20mg/kg.改良Allen法(40g·cm)制作T10节段SCI模型,L4水平蛛网膜下腔注射EGCG或载体溶液.术前、术后1d、术后3d及术后1、2、3、4周进行盲法BBB评分、斜板试验;术后4周时处死大鼠,病理学检查(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部位残余髓鞘情况;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结果:A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分,斜板试验角度无明显变化;术后各时间点B、C组和D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均小于A组(P<0.05);术后1d、3d时,B、C组和D组BBB评分以及斜板试验角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3、4周时,C、D组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均大于B组(P<0.05),C组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角度与D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周时,B、C、D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的髓鞘残余面积均小于A组(P<0.05),C、D组明显大于B组(P<0.05),在损伤脊髓中心D组明显大于C组(P<0.05).术后4周时免疫组化检查,B、C、D组的BDNF、GDNF、Bcl-2和Bax的阳性表达强于A组,C、D组的BDNF、GDNF和Bcl-2的阳性表达强于B组,Bax的阳性表达弱于B组.术后4周时Western blot法检测,B、C、D组的BDNF、GDNF、Bcl-2和Bax的表达高于A组(P<0.05);C、D组的BDNF和GDNF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C组与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D组的Bcl-2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C组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和D组的Bax表达明显低于B组(P<0.05),D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EGCG可有效促进大鼠SCI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其机理可能与髓鞘的丢失减少、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GDNF的表达上调及细胞凋亡被抑制等有关.
作者:韩晓光;田伟;刘波;刘亚军;徐云峰;靳培浩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由各种原因(如外伤、缺血及医源性损伤等)所致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常造成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现行的修复方法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进展缓慢,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永久性缺失,致残率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随着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细胞移植为代表的生物治疗为SCI的修复带来了曙光,尤其是近年来直接转分化的发现,显示出诱人的研究价值.笔者就SCI修复的现状、直接转分化细胞的获取及其应用于SCI修复的潜在价值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刘丰;王欢;方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患.早期、全面的医疗干预和康复治疗对减轻脊髓损伤程度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急性SCI存在两种机制:机械压迫导致的初次损伤和其后多种生物机制导致的二次损伤[1],受伤当时的暴力性质决定初次损伤的程度,随后启动包括自由基损伤、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二次损伤,其具体分子机制、如何减轻并逆转二次损伤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2].
作者:宋庆鑫;张帆;王琨;沈洪兴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布鲁杆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系统性变态反应性传染病,易侵袭骨与关节引起感染性病变.当侵袭脊柱引起椎间盘炎或椎体炎时称为布鲁杆菌病感染性脊柱炎或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简称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rucellosis spondylitis,BS).1932年Kulowski和Vinke首次描述了该病,此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随着布鲁杆菌病从一种主要职业相关性疾病变成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BS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约为患布鲁杆菌病人数的2%~53%[1~4];复发比较常见,约占6%~10%,而且容易误诊为脊柱结核[1~6].笔者就BS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章鹏;杨新明;孟宪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neurogenic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NHO)是在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关节周围不存在骨的部位有新生骨的形成,其主要原因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ed,SCI)和外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1].NHO作为SC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6%~53%[2],进行性发展的NHO会影响SCI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引起康复治疗延迟或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以及时明确NHO的发病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提高早期诊断率,完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对NHO的研究和防治,现就SCI后NHO的病理改变、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综述.
作者:董利薇;张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至今仍是再生医学急需攻克的难题.尽管各种治疗手段较之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终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丧失.近几十年来,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为SCI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向.传统的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移植缺乏足够的供体来源并涉及伦理问题和免疫排斥,而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有着近似ESCs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1],避免了免疫排斥反应及伦理问题.iPSCs作为一种可直接从组织中获取并应用于自体移植的来源细胞,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干细胞领域研究的热点[2].笔者就iPSCs移植在SCI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姚帅辉;钟德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步行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及其他神经系统损伤性疾患的主要表现,步行能力的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的社会、职业、休闲娱乐活动参与能力不同程度下降.因此,提高肌肉骨骼系统的运动控制、恢复步行功能是SCI康复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1].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逐渐应用于神经损伤如脑卒中、SCI的康复治疗中,笔者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在SCI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潘钰;郄淑燕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对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DF)后需接受再次减压处理的患者,多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和颈后路单开门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减压同时,又可避免经前方入路对重要结构的损伤,并保留部分颈椎活动度.但目前关于颈后路手术作为ADF后再次手术效果评价的研究极少,且尚未检索到关于两种手术效果比较的报道.
作者:刘晓伟;陈德玉;陈宇;王新伟;廖心远;杨海松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上胸椎骨折在脊柱骨折中较少见,多见于高能量损伤.中上胸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由于前方压迫及后凸畸形使脊髓受压,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手术治疗风险及难度较大.自2007年3月至2011年11月,我们收治5例中上胸椎陈旧性骨折患者,采用肩胛下经胸前路椎体切除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陈勇;陈佳明;孙彦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脊髓是含水分丰富的柔软组织,对外来机械压力及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差,脊髓一旦受到压迫或者牵拉,可引起截瘫等并发症,后果非常严重.如何准确评价脊髓的损伤程度,评估术后患者恢复情况,把握术中撑开、加压情况成为脊柱外科医生的一个难点.测量脊髓容积可了解脊髓可存储空间情况,可用于更准确评估椎管狭窄程度,指导预后[1~3],并可为手术中撑开加压的范围提供指导依据.
作者:邱锋;马向阳;杨进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对于骨折脱位型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可以进行安全、有效地复位,是处理这类损伤的首选措施[1],但对于脱位程度严重者仍存在术中复位困难,复位过程易加重神经损伤等情况[2].我们于2006年2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长-短棒交替复位并进行长节段固定的方法治疗了11例严重骨折脱位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冠华;崔志明;李卫东;保国锋;孙郁雨;王玲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胸腰段爆裂骨折常为高能量损伤,严重者可累及三柱、椎体高度丢失一半以上、椎管占位50%以上、同时有椎板骨折塌陷.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科应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及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16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13例,女3例,年龄28~55岁,平均38.12±7.35岁.受伤原因:坠落伤9例,重物压伤6例,车祸伤1例.均为单一椎体骨折,其中T112例,T127例,L15例,L22例.合并颅脑损伤1例,肋骨骨折、血气胸2例,股骨干骨折2例,肾挫伤2例,跟骨骨折4例.
作者:郭晓辉;刘兰泽;逯强;项力源;安毅;郭玉芬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胸腰椎骨折占脊柱损伤的首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已广泛用于脊柱骨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传统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人路,术中需大范围剥离、牵拉椎旁肌肉和关节突附着肌肉,尤其置入椎弓根螺钉时需一定的外倾角而持续牵拉压迫椎旁肌肉,导致椎旁肌缺血水肿甚至坏死,引发患者术后腰痛和肌肉萎缩[1、2];术后远期伤椎塌陷及脊柱后凸畸形的再发生[3、4].为克服以上弊端,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对收治的42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21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玉伟;严晓云;王海蛟;王玉记;谢广田;张永辉;周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由各种意外导致的严重胸部外伤合并胸腰椎骨折患者在基层医院较为常见,早期进行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对于此类患者有积极意义.由于多数基层医院没有脊柱手术专用手术床,在进行脊柱手术治疗过程中,普通骨科手术床无法满足对伴有胸骨骨折、多发肋骨骨折的胸部创伤患者的保护,容易引起骨折移位,加重胸部创伤.我们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种胸腹部体位架,在俯卧手术体位中可以减少对胸廓的挤压,避免胸部创伤加重,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少飞;胡迪;杨嘉;杨永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被认为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有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后因生物力学改变导致相邻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退变加速而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被称为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1].随着ACDF手术量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ASD的报道日益增多,若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要手术治疗[2].由于存在手术切口瘢痕粘连及内置物阻挡等因素,二次手术较为困难,治疗上颇为棘手.
作者:盛斌;黄象望;向铁城;肖晟;刘向阳;张毅;王国平;刘宏哲;沈雄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也称为绿色瘤,是原始粒细胞在髓外组织中局部大量浸润而形成的实体性肿瘤,多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常见部位在软组织、骨骼、皮肤等,累及脊髓的病例极其少见.我们收治1例硬脊膜外粒细胞肉瘤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侯哲;范涛;赵新岗;盖起飞;邱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外科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其以骨科手术常见,轻者影响患者的康复,重者危及生命.脊柱疾病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大多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等),往往接受较长时间的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的同时,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乃至PE的风险大大增加.对于此类患者术前完善的栓塞风险筛查能够发现栓塞高危患者,预防性采用有效处理措施能够大大减少术中、术后PE的发生.我科遇到1例腰椎疾病拟手术前即发生PE的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范海涛;申才良;申才佳;赵勇;马仰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