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xiaLIF)治疗L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17例L5椎体滑脱症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33~58岁,平均43.7岁。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11例,创伤性腰椎滑脱1例;17例均为Ⅱ度以内L5椎体滑脱。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观察Taillard指数、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效果。结果:17例手术时间110~190min,平均140min;术中出血60~150ml,平均70ml;全部病例随访9~27个月,平均14.5个月。 Taillard指数由术前0.1632±0.0325改善至术后1周0.0716±0.007,末次随访为0.0732±0.008。滑脱角由术前5.32°±1.37°改善至术后1周2.14°±0.60°,末次随访为2.33°±0.50°。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4.78±1.43)mm 改善至术后1周(9.72±1.69)mm,末次随访为(9.68±1.18)mm。 Taillard指数、滑脱角及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1周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后6个月薄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可见完全的骨小梁连接,达到骨性融合。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34±1.56分、0.73±0.68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单侧的下肢疼痛2例,感染2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余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近期手术效果好,是一种治疗Ⅱ度以内L5椎体滑脱症的有效组合微创方法。
作者:宋西正;王文军;薛静波;姚女兆;晏怡果;王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期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局部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腰椎结核伴椎旁脓肿的有效性。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腰椎结核并椎旁巨大脓肿的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1~65岁,平均44.6岁。病变累及节段:L1~L21例,L2~L39例,L3~L47例,L4~L51例。脓肿范围:L1~L31例,L2~L46例,L2~L53例,L3~L55例,L3~S13例。17例伴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4例。术前Barthel指数50~75分,平均65±10分;JOA评分12~23分,平均18±4分。血沉(ESR)57±16.2mm/h;C反应蛋白(CRP)22.4±5.6mg/L。椎管狭窄率(35.0±13.1)%,脊柱后凸Cobb角为25.3°±7.1°。均在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下行一期侧前方入路病灶清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应用异烟肼生理盐水持续局部闭式冲洗引流,并继续全身抗结核治疗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比较术前、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arthel指数(BI)、腰椎JOA评分以及术前、术后、随访时Cobb角、椎管狭窄率、ESR和CRP水平。结果:手术时间2.5~5.0h (平均3.0h),术中出血270~750ml(平均450ml),均未发生严重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术后异烟肼生理盐水持续局部闭式冲洗引流时间10~16d(平均14d)。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0个月。1例C级患者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13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1例无变化;1例E级患者术后无神经损害。术后BI为75~90分,平均85±5分,15例达到显效(83.3%);JOA评分17~29分,平均23±5分,17例达到显效(94.4%)。椎管狭窄率纠正至(1.4±3.5)%,脊柱后凸Cobb角为8.7°±2.6°,平均纠正16.6°。 ESR及CRP在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至正常,X线显示获得骨性融合时间为4~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1年随访期内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有1°~4°丢失;所有病例至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复发。结论:在全身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一期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局部闭式冲洗引流术治疗腰椎结核伴椎旁脓肿安全有效,临床效果确切,是治疗腰椎结核伴椎旁脓肿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福立;张明友;刘永恒;周其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系统评价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HIZ)与椎间盘造影阳性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73年1月~2013年4月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First Quarter 2013)、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文献为腰痛患者接受腰椎MRI和椎间盘造影检查、并对MRI所观察到的HIZ与椎间盘造影检查椎间盘形态学变化和疼痛复制现象进行相关性比较的临床观察性研究,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 5.1.1(下载于Cochrane Library)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HIZ阳性与椎间盘造影中椎间盘形态不正常存在显著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OR=47.79,95%CI(17.07,133.77),P<0.00001];HIZ阳性的椎间盘在造影中产生一致性疼痛的发生率(79%,309/393)高,与HIZ 阴性(29%,237/8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OR=8.65,95%CI (4.92,15.23),P<0.00001];HIZ 阳性且椎间盘形态异常的节段产生一致性疼痛的发生率高(90%,211/235),与HIZ阴性(34%,87/257)比较有统计学差异[OR=8.65,95%CI(4.92,15.23),P=0.007]。结论:腰椎间盘MRI HIZ的出现预示着椎间盘形态的异常,HIZ阳性与椎间盘造影疼痛复制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HIZ可作为临床责任间隙判断及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的一个有效指标。
作者:臧加成;马信龙;王涛;马剑雄;田鹏;韩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两种自控镇痛方式对脊柱融合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发表于1985年5月~2013年7月在接受脊柱融合术后行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后,按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文献的术后VAS评分和使用镇痛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取整理成电子基线表,通过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482例患者,其中3篇文献质量等级为A级,5篇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术后第1、2天VAS评分分析[加权均数差值(WMD)=-0.47,95%CI (-0.74,-0.20);WMD=-0.66,95%CI (-1.14,-0.19)],硬膜外镇痛较静脉镇痛的镇痛效果好(P<0.05);术后第3天VAS评分[WMD=-0.58,95%CI(-1.38,0.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良反应:硬膜外镇痛在术后皮肤瘙痒[相对危险度(RR)=1.53,95%CI(1.08,2.16)]、感觉异常[RR=3.34,95%CI(1.12,9.98)]的发生率较静脉镇痛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恶心[RR=1.05,95%CI(0.79,1.40)]、呕吐[RR=0.80,95%CI(0.48,1.31)]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融合术后第1、2天硬膜外镇痛的镇痛效果较静脉镇痛好,但皮肤瘙痒、感觉异常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静脉镇痛。
作者:梁林;姜为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不同防护距离对X线辐射防护的影响,以探讨临床工作中适用的辐射防护方式。方法:将45例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辐射防护:A组,术者手术全程处于手术台旁; B组,术者透视时处于手术台旁1.5m(手术室内);C组,术者透视时处于手术台旁4m(手术室外)。三组患者均接受由同一术者进行的PKP手术治疗,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并使用PRM-1200辐射仪监测记录术者眼睛、甲状腺、前胸、右手腕的辐射剂量与术前、术后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的手术时间与C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术中辐射时间及骨水泥注射量无明显差异(P>0.05)。3组的手术前及手术后VAS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得出,与手术前相比,各组患者的手术后VA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 A组术者眼睛、甲状腺、前胸、右手腕的辐射剂量分别为0.362±0.087mSv,0.435±0.064mSv,0.494±0.106mSv,1.542±0.179mSv;B 组分别为0.138±0.055mSv,0.156±0.031mSv,0.158±0.075mSv,0.204±0.121mSv;C 组分别为0.112±0.039mSv,0.129±0.052mSv,0.120±0.083mSv,0.292±0.046mSv。各部位B、C两组的辐射值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相比,各个部位辐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病例术后均无神经损伤、肺栓塞等术后并发症。结论:PKP术中透视时远离放射源是较好的辐射防护方式;距离放射源1.5m既可以有效地降低辐射量,又不会增加手术时间,是较适用于临床且简便易行的方式。
作者:王建儒;张奎渤;刘辉;王华;杨豪;李泽民;李秉学;李思贝;郑召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患者12例,包括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33±9.4岁(21~47岁)。所有患者首先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2周后接受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采用自行设计的工作通道,融合节段包括T11/124例,T12/L1节段5例,L1/2节段3例。分别记录前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在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ASIA 2011标准以及Cobb角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以及矫正维持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后路手术时间平均125.8±29.0min,手术出血量平均460.5±88.1ml;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手术时间平均127.1±21.7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85.8±62.3ml。侧入路椎间融合相关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后穿刺侧血胸1例,穿刺侧神经根损伤1例。随访时间平均12.75±4.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31°±8.7°,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后平均 Cobb 角5.1°±3.5°,随访过程中平均矫正丢失4.3°±2.1°。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8例(66.7%),可疑融合4例(33.3%),无植骨不融合及假关节病例;术前不完全损伤者中有5例出现至少1个级别的神经功能提高,其他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否可作为传统前后路开放手术的替代或补充有待更多病例更长时间观察。
作者:李想;洪毅;张军卫;唐和虎;吕振;陈世铮;关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神经功能损害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0年12月~2013年10月对18例伴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在全麻下行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后正中小切口进行神经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骨折复位固定术,并加装横连接(微创手术组)。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0~58岁,平均42.8岁;T123例,L16例,L24例,L35例;AO分型A3型3例,C1型14例,C2型2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9例,C级2例,D级2例。记录肌肉剥离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伤口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及减压等并与同期20例传统开放手术患者(开放手术组)情况比较。结果:微创手术组肌肉剥离长度为6.9±1.2cm,术中出血量为538.3±188.7ml,术后引流量为116.4±55.0ml,术后伤口疼痛VAS评分为2.5±1.4分,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比例为16.7%;开放手术组分别为18.6±2.8cm,735.8±252.2ml,233.5±95.8ml,4.4±1.8分和7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椎管得到有效减压。两组均获得少6个月以上随访,两组不完全瘫患者术后均获得1级及以上神经功能恢复。结论:后正中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确保良好神经减压的同时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创伤,且能安放横连接,是治疗伴神经功能损害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长青;张伟;常献;周跃;王建;初同伟;张正丰;郑文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三维打印技术制备个体化枕骨髁螺钉导航模板的可行性,并对该方法辅助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具成人尸体的枕颈部标本,将其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枕骨至枢椎水平行选择性三维重建,观察并测量枕骨髁相关解剖结构以确定置钉参数。在计算机三维模型上虚拟枕骨髁螺钉钉道及其导向通道,设计与枕骨后部结构相贴合的阴模,将阴模与导向通道整合后利用三维打印技术成型,制作出枕骨髁模型及对应的个体化导航模板。然后导航模板辅助下分别于模型和尸体标本置入双侧枕骨髁螺钉,并通过解剖观察及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性。结果:枕骨髁的大体形态及毗邻解剖结构个体差异较大,虚拟置钉后测得置钉轴位内倾角、矢状位倾角和进钉点至寰枕关节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30.2°±6.3°、8.1°±2.6°和3.69±0.42mm。根据置钉参数设计并打印出20个枕骨髁模型及对应的个体化导航模板,在其辅助下成功置入双侧枕骨髁螺钉共40枚,置钉耗时(60.1±9.3)s。术后解剖观察及CT扫描提示所有螺钉均准确置入枕骨髁内。结论:使用Mimics软件能够根据CT扫描结果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出个体化枕骨髁螺钉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为枕骨髁螺钉的精确置入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黄轩;李凤宁;张帆;王琨;陈智;阳青松;党瑞山;沈洪兴;李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来源于正常与退变髓核的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PMSCs)的细胞代谢活性及干性基因表达情况。方法:收集6例非退变患者髓核组织(正常组)与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退变组),采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应用标准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standard MSC culture medium)进行细胞培养并观察细胞形态。两组内各取1例分离得到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蛋白分子标记CD90、CD105、CD73、CD45、CD34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表达情况;并进行成骨、成脂及成软骨诱导分化,诱导28d后分别应用茜素红染色鉴定细胞成骨能力、油红O染色鉴定细胞成脂能力、甲苯胺蓝染色鉴定细胞成软骨分化能力,并按照国际干细胞治疗协会(ISCT)提出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判定标准,对分离得到的细胞进行综合评估鉴定。采用CCK-8检测两组P2代NPMSCs的代谢活力。提取两组每例P2代细胞总RNA,行RT-PCR检测P2代细胞“干性维持”相关基因Oct4及Nanog表达情况。结果:两组P0代细胞均贴壁生长,形态学方面两组并无明显差异。免疫表型鉴定显示正常组和退变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CD90、CD105、CD73表达比例分别高达96%、98%、95%以上,两组均低表达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CD34、HLA-DR(均低于4%)。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分别证实正常组与退变组细胞均可向骨、脂肪及软骨细胞三系诱导分化。上述结果证实分离得到的细胞即NPMSCs。细胞代谢活性测定示P2代细胞在培养后5d、7d、9d、11d、13d正常组细胞活性均强于退变组,两组细胞活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干性维持”相关基因Oct4及Nanog表达量分别为退变组的4.63±1.17、7.36±1.19倍,正常组均明显高于退变组(P<0.05)。结论:正常与退变髓核组织内均存在NPMSCs,但正常椎间盘来源的NPMSCs具有较强的细胞代谢活性,较”强的“干性维持”基因表达。
作者:阳普山;刘子双一;陶晖;姜刚强;吴剑宏;阮狄克;王德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启动子-85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S)易感性的关联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3年10月,收集TNF-α-85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S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利用Revman 5.2和Stata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933例患者(AS组)和1094例对照(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CC基因型[OR=0.46,95%CI(0.26,0.81),P=0.007]、C等位基因[OR=0.61,95%CI(0.41,0.91),P=0.02]、T等位基因[OR=1.64,95%CI(1.10,2.43),P=0.02]在AS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TT基因型[OR=1.49,95%CI(0.95,2.34),P=0.08]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TT 基因型(P=0.09,I2=42%)外,CC 基因型(P<0.00001,I2=87%)、C 等位基因(P<0.00001,I2=84%)和T等位基因(P<0.00001,I2=84%)在各研究间均有较明显的异质性。采用逐一剔除纳入研究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各研究间仍有明显异质性。除TT基因型外,CC基因型、C等位基因、T等位基因与AS易感性的漏斗图均对称。 CC基因型[Begg′s检验(z=0.52,P=0.602);Egger′s检验(t=0.23,P=0.825)]、TT基因型[Begg′s检验(z=0.94,P=0.348);Egger′s检验(t=1.26,P=0.248)]、C等位基因[Begg′s检验(z=0.31,P=0.754); Eg-ger′s检验(t=0.72,P=0.494)]、T等位基因[Begg′s检验(z=0.31,P=0.754);Egger′s检验(t=-0.72,P=0.494)]的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基因启动子-857位点CC基因型、C和T等位基因与AS易感性有关联性,携有T等位基因者患AS的风险增高。
作者:陈银河;刘晓敏;申才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近年来,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以简便、微创、经济等诸多优点在全世界内得到广泛开展,治疗成功率介于70%~89%[1]。然而,目前对于PLDD操作中的激光参数选择各家报道不一,尚存混乱[2~6],该现状不利于PLDD成功经验的复制和交流,也为其临床疗效评估造成很大困难。如何选择激光参数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并建立标准的PLDD临床治疗程序,是该微创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现有的医用激光仪中Nd:YAG激光(1064nm)已被证实适于PLDD的治疗应用[7~9],且国内外关于PLDD的临床报道亦普遍采用该类激光仪,现就1064nm Nd:YAG激光在PLDD术中激光参数选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函;任龙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上颈椎通常指C1、C2,即寰、枢椎,其上连头颅,下接下位颈椎,在脊柱中的力学作用非常复杂,超过50%的颈椎损伤发生在C1和C2[1、2],而上颈椎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又是临床治疗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限元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较之传统动物实验或尸体实验具有可动态反映外部载荷下实验模型内部应力/应变变化,以及通过改变参数可重复模拟实验进行持续性研究等方面的突出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上颈椎生物力学研究。笔者对近年来有限元技术在上颈椎损伤机制、内固定治疗等方面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综述。
作者:王威;蔡贤华;赵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1982年Harms等[1]首次提出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2003年Foley等[2]首次报道了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 TLIF。经过不断改良和完善,目前MIS-T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内固定的目的在于提供节段的即刻稳定,促进融合。目前MIS-TLIF手术中常用的内固定方法有:(1)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 BPS)固定,对侧经皮固定;(2)单侧椎弓根螺钉(unilateral pedicle screw,UPS)固定,对侧不固定;(3)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皮关节突螺钉(unilateral pedicle and contralat-eral facet screw,UPCFS)固定。笔者就MIS-TLIF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及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汤红伟;梁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传统开放手术有确切疗效[1]。经椎板间入路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椎间盘摘除术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是临床上用于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较常用的微创手术方法,并获得了满意疗效[2-5]。此两种方法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5]。但这两种微创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有何异同,目前报道较少。本研究对2010年12月~2012年5月我院采用上述两种微创手术治疗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这两种微创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创伤与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李茂;王博;杨群;周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常伴有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害,保守治疗效果差,多数需行手术治疗。后路减压手术因术中不可避免牵拉脊髓、神经,使得术中、术后出现脊髓损害的风险加大,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采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1~3]。前路手术视野较好,减压充分,但存在手术创伤大、手术操作难度高、并发症较多等不足[4、5]。我们根据胸腰段脊柱的解剖结构及力学承载特点,自2009年12月~2011年12月,采用脊柱后外侧减压、椎间融合、同侧椎弓根和椎体钉棒系统联合固定术治疗14例胸腰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早期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许科峰;汪建良;肖俊;卢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在临床上较少见,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常常因为认识不足导致误诊而错过佳治疗时机,影响预后,甚至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我们收治1例自发性颈椎硬膜外血肿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蓝涛;陈扬;钱文彬;郭伟壮;赵忠玮;杨欣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于1982年由Harms[1]首先介绍并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该技术通过切除一侧关节突关节,从椎间孔进入椎间盘,减压完成后在椎间放置结构性支撑物,来恢复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及促进植骨融合。与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相比,TLIF能够有效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因而得到了脊柱外科医生的青睐。然而,传统TLIF仍然存在开放腰椎后路手术类似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良TLIF,使之成为成一种疗效好、恢复快和费用低的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作者:王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病变的标准术式。考虑到国人椎管直径相对较小,临床实践中通常进行的后路融合是介于传统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之间的手术方式。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微创减压融合术[1],在腰椎病变治疗中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2]。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在操作过程中较少破坏椎旁肌附着点,使椎旁肌萎缩明显减少[3],或许可以避免术后慢性腰痛的发生。笔者对微创与开放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的荟萃分析结果发现,两者术后短中期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改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因而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这一微创技术究竟有没有实现其预期的疗效和优势?是否值得耗费高昂的器械费用和经历陡峭的学习曲线[4],盲目跟随“西方领航者”,来极力追求和推崇迅猛发展的这一微创技术?
作者:郑召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腰椎的椎体间融合手术是目前临床脊柱外科的常用术式,根据手术入路不同一般分为经后路的腰椎椎体间融合和经椎间孔的腰椎椎体间融合,即常说的PLIF和TLIF。 PLIF术式起于1952年(Cloward等[1]),而TLIF术式起源于1982年(Harms等[2])。两种术式均经历了几十年的临床应用,成为经典术式。而微创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起于2003年(Foley等[3])。近十年来“开放”与“微创”的优劣势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热议话题,笔者认为目前微创椎间融合在许多方面仍不可完全取代开放腰椎椎体间融合。
作者:刘晓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由 Harms 和Jeszenszky于1998年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基础上发展而来。2002年Khoo 和Foley 开始应用管状通道技术实施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近10年来,我国众多医院都已开展了这项微创技术,其优良疗效和微创优势已为众多脊柱外科医生认可。但是,由于脊柱外科医生在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的观念和认识不同,以及患者地域和经济的差异,对于MIS-TLIF治疗原则、方法等,还存在诸多争议。
作者:钱济先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以小的手术创伤达到好的治疗效果,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改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但在脊柱微创外科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1~4],如对微创脊柱外科涵义的理解;微创外科技术个体化问题;对某一种脊柱疾患,何种微创技术优;微创技术是否代替传统开放手术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冷静地、认真地对微创脊柱外科进行再认识。
作者:池永龙;王向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越来越多地在传统手术领域中获得成功应用,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已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理性、正确地看待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是我们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笔者就此抛砖引玉谈谈个人浅见,以供参考。
作者:吕国华;周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骨科主办的“2014年全国脊柱外科新理念、新进展学习班暨研讨会”拟定于2014年6月5日~8日在北京远望楼宾馆举办。北医三院骨科是国内早开展脊柱外科治疗与研究的学科之一,五十多年来治疗各类脊柱疾患数以百万计,目前年脊柱疾病门、急诊量逾十万人次,年脊柱外科手术五千多例。本次学习班我们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们共同分享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并着重介绍和交流在脊柱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方面的新理念和新进展。会议将以疑难病例讨论、专家点评、手术录像演示及专题演讲等形式就目前脊柱外科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办的“第四届脊柱骨盆肿瘤外科治疗学习班”将于2014年8月29~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行。本届学习班是继2010、2012和2013年三次成功举办后的第四次举办。脊柱和骨盆肿瘤,由于解剖结构复杂、肿瘤切除及重建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目前仍是骨肿瘤外科治疗领域的难点,能够开展此类手术的单位仅限于国内规模较大的几个骨肿瘤治疗中心。由于缺乏规范化治疗流程和手术方式,该类肿瘤的外科治疗技术一直没得到普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近十余年来在该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治疗了大量脊柱、骨盆肿瘤患者,积累了丰富的外科经验,解决了若干技术难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外科分区、分型体系,使得脊柱、骶骨和骨盆肿瘤的外科治疗在大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并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的诊治流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脊柱畸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水平,推动脊柱畸形外科的深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畸形研究学组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和《中国脊柱畸形杂志》协办,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和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承办的2014年中国脊柱侧凸年会,将于2014年8月29~31日在北京康源瑞廷酒店召开。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轴向腰椎间融合术由Cragg等于2004年提出,作为一种新兴的微创腰骶椎间融合技术,其优点显而易见。但目前该术式适应证的选择远未统一,对伴有持续根性症状或椎管狭窄症状者并不适合,能否用于创伤性腰椎滑脱亦值得商榷;围手术期入路相关并发症是业内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应用该术式组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根性症状的L5/S1轻度滑脱17例,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超过20%(17例中有4例)。作者文中论及所有17例患者均有“机械性腰痛”,但是据文献报道轻度腰椎滑脱“机械性腰痛”发生率较低,且很少出现顽固性机械腰痛。该文所述L5/S1轻度滑脱所致“机械性腰痛”,其诊断究竟如何确立?仅凭影像学所示峽部不连或轻度滑脱,恐怕不足以为据。该术式特有的“术中直肠、大血管损伤等灾难性并发症”更是存在于其他研究报道中。对于初期应用者而言,具备一定的普外手术经验或术中有普外医生的协助,术前精确骶前间隙解剖结构影像学评价与肠道准备、术中精准操作和术后严密观察,则有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另外,附加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确可以提高即刻稳定性并有助滑脱的有限复位,但应用在L5/S1部位有陡峭的学习曲线,由此造成的螺钉误置问题应予高度重视。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融合技术,为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主要适应证为 L5/S1腰椎不稳、严重的椎间盘源性腰痛、小于Ⅱ度腰椎滑脱、传统椎间融合失败的翻修以及成人后路长节段脊柱矫形需要前路L5/S1融合支撑者。由于该术式不能同时对神经进行减压,所以适应证较狭窄。对于合并下肢根性症状或马尾神经症状,需要直接减压的患者,该技术应用价值有限。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融合技术,为腰骶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主要适应证为 L5/S1腰椎不稳、严重的椎间盘源性腰痛、小于Ⅱ度腰椎滑脱、传统椎间融合失败的翻修以及成人后路长节段脊柱矫形需要前路L5/S1融合支撑者。由于该术式不能同时对神经进行减压,所以适应证较狭窄。对于合并下肢根性症状或马尾神经症状,需要直接减压的患者,该技术应用价值有限。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