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探讨引起再骨折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VP治疗的264例(394个椎体)OVCF患者,分为A组(再发骨折组)34例,B组(未再发骨折组)230例.随访时间6~35个月,平均20.5±8.8个月,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后再发骨折的时间、部位、发生率,空腔样椎体数目,终末随访定量CT(QCT)值,骨水泥渗漏的部位及渗漏率,手术前后VAS评分等因素并对以上因素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结果:PVP后首次再发邻近椎体骨折与跨跃式椎体骨折的总发生率为13%(共34例),时间为11.7±9.2个月,有21例患者第2、3次再发骨折发生在3个月内.年龄、性别、空腔样椎体数目等因素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QCT值在A组和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术后第3天VAS评分在A组、B组各组内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两组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水泥渗漏共34例36个椎体,骨水泥渗漏率为9%,渗漏后均无临床相关症状;骨水泥渗漏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和B组两组间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不管是椎间隙渗漏还是其他部位渗漏,均提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的患者间在VAS评分(术前、术后、末次随访)对比,均提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OVCF患者行PVP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年龄、性别、空腔样椎体数目、骨水泥渗漏与PVP后再发骨折无明显相关性,骨质疏松可能是引发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一个主要因素.
作者:李智斐;付拴虎;张家立;伍亮;周劲衍;莫怡;钟远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9年10月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8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单侧固定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34~68岁,平均52.4岁;双侧固定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32~75岁,平均53.7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价疗效,通过影像学测量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并评估末次随访时椎体间融合情况以及分析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8年,平均6.8年.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VAS评分、ODI评分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无显著差异(P>0.05),但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在手术前后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无显著差异(P>0.05).影像学检查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单侧固定较双侧固定降低(P<0.05),椎旁肌纤维化发生率单侧固定较双侧固定明显降低(P<0.05).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cage移位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
作者:王翀;方明桥;项光恒;楼超;徐华梓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青年人颈椎间盘髓核MRI T2弛豫时间的特点,探讨其量化椎间盘髓核信号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6~8月对4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年龄18~30岁,平均25.8±3.1岁)行颈椎传统MR矢状位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es,T2WI),并采用T2弛豫时间成像技术扫描,生成正中矢状T2弛豫伪彩图.在MRT2WI序列上对颈椎间盘按Pfirrmann标准进行分级,再在C2~C7各节段椎间盘髓核内选取5个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s):前点、前中点、中点、中后点、后点,并复制和粘贴到T2弛豫伪彩图上,分别测量各节段椎间盘髓核内各区域T2弛豫值,并对不同Pfirrmann分级椎间盘、不同节段、不同区域的T2弛豫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志愿者200个颈椎间盘中,Pfirrmann分级Ⅰ级87个(43.5%),Ⅱ级113个(56.5%).相同节段Ⅰ级和Ⅱ级椎间盘髓核不同区域的T2弛豫值均从前点到中点有增大趋势,中点到后点有减少趋势.Ⅰ级椎间盘各节段髓核不同区域内T2弛豫值均比Ⅱ级椎间盘相应节段和部位高(P<0.05).Ⅰ级和Ⅱ级椎间盘各节段髓核前点和后点(除C5/6)的T2弛豫值均小于其他区域(P<0.05),前中点、中点均高于其他区域的T2弛豫值(P<0.05).Ⅰ级椎间盘各节段髓核T2弛豫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C2/3 67.71~80.92ms,C3/4 65.06~72.29ms,C4/5 68.92~76.07ms,C5/6 67.32~75.46ms,C6/7 69.86~76.05ms,Ⅱ级椎间盘各节段髓核T2弛豫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C2/3 51.07~55.26ms,C3/4 52.87~56.1 1ms,C4/5 55.24~58.30ms,C5/6 56.39~60.38ms,C6/7 60.91~63.92ms.结论:青年人颈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不同、节段及区域不同,其髓核内T2弛豫值不同;T2弛豫值能准确反映颈椎间盘髓核信号变化,可用来量化椎间盘髓核信号.
作者:陈春;黄敏华;韩志华;何勃;王德利;任爱军;郭勇;阮狄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heneau支具佩戴依从性与高侧凸进展风险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scoliosis,AIS)患者侧凸进展的关系,比较不同依从性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Cheneau支具治疗的高侧凸进展风险AIS患者73例,初诊时平均年龄为12.8±1.2岁,平均主弯Cobb角31.4°±6.0°,平均Risser征为0.7±0.8级.所有患者每3~6个月定期复查,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在末次随访时每位患者填写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问卷量表.侧凸进展定义为末次随访Cobb角大于初诊6°以上或治疗期间建议行矫形手术(Cobb角>45°),其余为非进展.依从定义为患者每天坚持佩戴支具时间≥22h直至随访终止,否则视为不依从.随访结束后根据患者依从性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依从性对患者侧凸进展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8±0.8年.根据依从性定义,47例(64%)患者被纳入依从组,26例(36%)纳入不依从组.依从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28.9°±11.7°)明显小于不依从组(38.6°±11.6°),有统计学差异(P<0.01).依从组侧凸进展率明显低于不依从组(OR 5.7,95%CI 1.9~16.8,P<0.01).末次随访时不依从组自我形象/外观、精神健康、治疗满意度三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依从组(P<0.01);不依从组患者欧洲五维健康量表得分亦明显低于依从组(P<0.01).结论:良好的支具佩戴依从性可降低高侧凸进展风险AIS患者的侧凸进展率,提高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作者:方明桥;王翀;项光恒;楼超;金永龙;朱思品;徐华梓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分析青少年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Ⅰ,CMⅠ)合并脊髓空洞患者颈椎管矢状面锥度大小.方法:2007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科入院治疗且以胸椎侧凸为主首诊的青少年CM Ⅰ合并脊髓空洞患者共61例,男28例,女33例,年龄10~18岁,平均13.7±2.1岁,胸椎侧凸Cobb角42°~78°,平均51.5°±16.5°;以胸椎侧凸为主的AIS患者共75例,男35例,女40例,年龄11~18岁,平均14.8±1.8岁,胸椎侧凸Cobb角40°~69°,平均47.4°±15.3°.选取正常青少年志愿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11~18岁,平均15.6±2.6岁.3组研究对象年龄与性别分布、CM Ⅰ组与AIS组胸椎侧凸Cobb角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MR T2加权像正中矢状位扫描层面上测量颈椎管前后径,绘制散点图及趋势线,趋势线的斜率计为C1~C7椎管矢状面锥度.应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研究对象颈椎管矢状面锥度的大小,并分析不同年龄分组(≤14岁与>14岁)和性别分组间颈椎管矢状面锥度的差异.结果:CM Ⅰ组、AIS组和正常对照组颈椎管平均矢状面锥度分别为-0.58±0.42mm/节段(-1.38~0.98mm/节段),-0.28±0.15mm/节段(-0.02~-0.70mm/节段)和-0.29±0.28mm/节段(-0.79~0.33mm/节段),CM Ⅰ组颈椎管矢状面锥度显著大于AIS组(P<0.05)和止常对照组(P<0.05),而AI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颈椎管矢状面锥度在年龄、性别分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AIS患者和正常青少年相比,青少年CM Ⅰ合并脊髓空洞患者具有较大的颈椎管矢状面锥度,表明其颈椎管矢状面发育存在异常.
作者:朱卫国;朱泽章;邱勇;沙士甫;刘臻;谢丁丁;江龙;闫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总结扩大“蛋壳”结合闭合-张开技术治疗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2月采用扩大“蛋壳”结合闭合-张开技术治疗13例胸椎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15~47岁,平均33.5岁;完全分节后方半脊椎畸形3例,陈旧性胸椎及腰椎骨折后凸畸形6例,陈旧性脊柱结核后凸畸形4例(其中1例为T3~T5畸形愈合).后凸顶椎部位:T3~T5 1例,T7/8 1例,T8/9 1例,T11/121例,T12 4例,L1 5例.10例病变节段位于T11~L1水平者均存在严重腰背部疼痛,VAS评分8~10分,平均8.7±1.1分;3例胸段后凸畸形者均合并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 C级2例,D级1例.术前局部后凸角度62.0°~75.0°,平均67.3°.采用扩大“蛋壳”结合闭合-张开技术矫正后凸畸形,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0±60min,术中失血为960±120ml.术中无节段血管、神经损伤,无硬膜撕裂、胸膜破裂和/或血气胸等并发症.术后局部后凸角矫正至18.0°~24.5°,平均20.3°±2.5°,平均矫正率为68.7%.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9.6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角为19.0°~24.2°,平均21.0°±3.3°,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矢状面失平衡者.术前胸背部疼痛患者VAS评分改善至2.1±1.9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2例Frankel C级患者1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1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植骨均融合.结论:扩大“蛋壳”结合闭合-张开技术治疗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手术相对安全,矫正率较高,疗效可靠.
作者:刘新宇;原所茂;田永昊;王连雷;周超;郑燕平;李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椎间盘内注射医用臭氧对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动物模型自身免疫反应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D、E共5组,其中A组为正常组,不作处理;B组为假手术组,仅暴露纤维环而不穿刺;C、D、E组采用后外侧纤维环穿刺的方法建立腰椎间盘退变模型(L6/7),在造模后14dD组模拟临床手术椎间盘内注射臭氧干预,E组椎间盘内注射医用纯氧,于造模后14d、21d对5组动物进行自由行走疼痛行为学评分,并于21d获取各组动物外周血,L6、L7神经根及L6/7髓核,运用透射比浊法测定各组动物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髓核中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情况,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记录染色阳性细胞的累积光密度值(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BCA蛋白定量法检测腰神经根中PLA2的活性.结果:造模后1周左右(平均7.4d)C、D、E组动物手术侧后肢活动减少,并在爬行前进时明显偏离手术侧,行走疼痛学评分分别为2.81±0.13分、2.69±0.11分、2.64±0.31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注射臭氧后上述异常行为逐渐减轻,处死前行走疼痛学评分为0.54±0.12分,低于C组(2.75±0.17分)及E组(2.52±0.96分)(P<0.05);D组动物血清中IgG、IgM水平(6.05±0.49g/L,1.98±0.28g/L)低于C组(8.98±0.77g/L,2.40±0.25g/L)及E组(8.52±0.63g/L,2.91±0.3 1g/L) (P<0.05),与A组(5.43±0.29g/L,1.72±0.15g/L)及B组(4.97±0.35g/L,1.66±0.27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IL-6的含量(98±11pg/ml,247±21pg/ml,149±23.4pg/ml)亦低于C组(256±39pg/ml,404±19pg/ml,231±41.3pg/ml)及E组(244±45pg/ml,410±15pg/ml,249±21.7pg/ml) (P<0.05),与A组(70±6pg/ml,223±17pg/ml,141±12.6pg/ml)及B组(79±1 1pg/ml,238±32pg/ml,138±17.4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髓核中抗原抗体复合物阳性沉积光密度值(7.40±3.56)小于C组(27.49±12.84)及E组(29.55±10.38)(P<0.05),其相应节段腰神经根PLA2活性(0.0189±0.0072μmol/min·L)较C组(0.1685±0.0103μmol/min·L)及E组(0.1994 ±0.080μmol/min·L)明显下降(P<0.01),与A组(0.0036±0.0081μmol/min·L和B组(0.0098±0.0043 μmoL/min·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臭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腰椎间盘退变模型中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这可能是臭氧治疗椎问盘退变引起的腰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陈荣涛;寿康全;付纳新;黄晖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Connexin43(Cx43)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韧带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成骨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12月期间在我科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1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骨化组)与15例不伴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疾病患者(非骨化组).术中切取两组患者韧带标本并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细胞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胞浆内波形蛋白进行细胞鉴定.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内成骨特异指标骨钙素(OCN)、碱性磷酸酶(ALP)及Ⅰ型胶原(COL Ⅰ)mRNA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两组细胞Cx43蛋白表达,评估其成骨活性.采用siRNA技术对骨化组第3代细胞之Cx43抑制72h,检测抑制组与非抑制组OCN、ALP及COL Ⅰ的表达变化.结果:经鉴定培养出的细胞为成纤维细胞.韧带骨化组细胞OCN、ALP与COL Ⅰ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1.36±0.21、0.53±0.18、1.64±0.37,明显高于非骨化组(0.78±0.21、0.29±0.13、1.01±0.26);骨化组Cx43蛋白表达量(1.00±0.30)亦明显高于非骨化组(0.48±0.18).对骨化组细胞Cx43抑制72h后,其蛋白表达下调69%(P<0.01);非抑制组OCN、ALP及COL Ⅰ的mRNA表达量为1.54±0.33、1.32±0.36、1.86±0.44,抑制组分别为0.91±0.32、0.47±0.21、0.88±0.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韧带成纤维细胞中存在较高水平的Cx43,并在其成骨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作者:杨海松;陈德玉;卢旭华;王新伟;石磊;刘洋;杨立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检测他汀类药物预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损伤脊髓组织中microRNA(miRNA,miR)表达谱的影响,探讨他汀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和药物组,每组6只,其中手术组和药物组以阻断腹主动脉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在开腹后于腹主动脉上绕线而不阻断动脉.药物组大鼠给予胃内灌注10mg/kg/d阿托伐他汀14d后再行建模手术,手术组在建模术前仅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对各组分别在术后6、12、24和48h应用BBB评分评价脊髓神经功能.在术后48h处死动物,取腰骶段脊髓组织.对组织切片后采用HE染色和2,3,5,-triphenyltetrazoliumchloride (TTC)染色明确神经组织病理变化及损伤情况,对缺血面积和脊髓横断面面积行定量检测并计算缺血百分比;应用miRNA芯片检测组织中miRNA表达谱;分别用假手术组和手术组RNA为模板,采用实时定量PCR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手术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BBB评分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P<0.05),药物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均较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HE染色显示手术组和药物组均存在脊髓缺血性损伤,但药物组较手术组减轻.TTC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手术组和药物组的缺血百分比分别为(2.1±0.1)%、(77.3±5.1)%和(43±3.2)%,手术组缺血百分比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大(P<0.05),而药物组缺血百分比与手术组比较显著缩小(P<0.05)但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芯片检测miRNA表达谱显示,手术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中48种miRNA表达明显改变,38种上调1.6~4.9倍,另有10种miRNA表达下调;与手术组相比,药物组有13种miRNA表达发生改变,并可逆转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8种miRNA,包括miR-365、miR-323、miR-672*、miR-760-5p、miR-376b-5p、miR-369-5p、miR-210和miR-199a.miRNA表达的实时定量PCR结果和芯片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可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对miRNA的调控有关.
作者:胡嘉瑞;吕国华;李晶;王冰;邓幼文;康意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腰1(L1)椎体在不同载荷作用下椎体内应力分布情况,探讨其应力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例27岁健康男性志愿者,以层厚1 mm进行T12~L2脊柱节段CT扫描,将原始数据存盘.运用3D软件、Auto CAD系统及ANSYS 6.0有限元软件建立正常人体胸腰段(T12~L2)运动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T12椎体上表面施加不同等级的压力(400N、600N、800N、1000N、1200N),模拟脊柱的轴向压缩载荷;在T12椎体上表面施加不同等级压力(400N、600N、800N、1000N、1200N)的同时再施30N·m的弯矩,模拟脊柱的屈曲压缩载荷.将连接L1椎体上下终板凹面低点的连线7等份,在此基础上将T1椎体中的松质骨划分为7个具有统计节点的层面,每个统计层面划分成9个统计区(椎体前部A1、A2和A3区,椎体中部M1、M2和M3区,椎体后部P1、P2和P3区).测量L1椎体松质骨中间3个层面9个统计区的平均应力值,将9个统计区划分成6个组,分别为Ⅰ组A1、A2、A3,Ⅱ组M1、M2、M3,Ⅲ组P1、P2、P3,Ⅳ组A1、M1、P1Ⅴ组A2、M2、P2,Ⅵ组A3、M3、P3.比较同一等级载荷下9个统计区的应力分布情况,并对6个组内的松质骨应力值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分析L1椎体内不同载荷作用下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轴向加载时同一等级载荷下,Ⅲ组内P2松质骨平均应力值与P1、P3比较,Ⅳ组内P1与A1、M1比较,Ⅴ组内P2与A2、M2比较,Ⅵ组内P3与A3、M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Ⅱ组内的数据经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后部P区(P1,P2,P3)的应力值与M区、A区比较大,其中P2区应力大.屈曲加载时同一等级载荷下,Ⅰ组内A2与A1、A3比较,Ⅱ组内M2与M1、M3比较,Ⅲ组内P2与P1、P3比较,Ⅳ组内A1与M1、P1比较,Ⅴ组内A2与M2、P2比较,Ⅵ组内A3与M3、P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内A1与A3比较,Ⅱ组内M1与M3比较,Ⅲ组内P1与P3比较,Ⅳ组内M1与P1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前部A区(A1,A2,A3)的应力值与M区、P区比较大,A2区应力大.结论:L1椎体在不同载荷作用下,松质骨内存在着应力分布的集中趋势;轴向加载时应力集中的部位靠近椎体后缘中央,屈曲加载时应力集中的部位靠近椎体前缘中央.
作者:刘延东;毛景松;石先明;刘景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测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局部解剖,为L5/S1前路手术提供术前血管解剖学评估依据.方法:62例正常成年人,男32例、女30例,行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察髂血管间隙双侧髂血管的构成情况,测量髂间三角解剖参数: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L5椎体下缘、S1椎体上缘髂血管间距;髂间三角顶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距离;L5/S1椎间隙宽度.根据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1.2cm;0.6~1.2cm;<0.6cm且>0;≤0)定义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计算髂间三角面积、L5/S1椎间盘显露百分比.结果:髂血管间隙由左侧髂静脉、右侧髂动脉组成占54例(87%);双侧均为髂动脉或髂静脉各占4例(6.45%)、2例(3.23%);左侧髂动脉、右侧髂静脉占2例(3.23%).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分别为42(67.7%)、11(17.7%)、7(11.3%)、2(1.6%)例.Ⅰ、Ⅱ、Ⅲ型各解剖参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5/S1椎间隙宽度为5.3±0.6cm.Ⅰ、Ⅱ、Ⅲ型髂间三角显露面积分别为5.00cm2 (1.42~11.90cm2)、1.04cm2(0.49~2.12cm2)、0.33cm2(0.10~0.92cm2),椎间盘显露百分比分别为78.3%、59.4%、42.5%.结论:腹部血管成像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走行及分布情况,有助于L5/S1前路手术策略的制定.
作者:刘列华;成仕明;周强;梁勇;王浩明;侯天勇;甘翼博;吴庆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嗅鞘细胞(OEC)非接触共培养时,OEC对BMSC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5~6周龄、体重100g左右的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 (SD)品系大鼠20只,分离培养大鼠BMSC和OEC,BMSC取自双侧股骨,OEC取自嗅上皮.使用6孔0.4μm的Transwell共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将2×104/cm2的第3代OEC置于共培养系统上层,3×104/cm2的第3代BMSC置于下层.对共培养7d和14d后的BMSC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蛋白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类型Ⅲβ-微管蛋白(Tuj-1)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Nestin、Tuj-1和GFAP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所占的比例.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共培养7d和14d后BMSC均表达Nestin、Tuj-1和GFAP.流式细胞仪分析,共培养7d后Nestin、Tuj-1和GFAP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46.3%、76.5%和23.2%,共培养14d后分别为27.7%、89.1%和50%.结论: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OEC能诱导BMSC向神经样细胞分化.
作者:高瑞;袁文;王新伟;杨立利;陈华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牙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神经修复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培养取材第2代来源于第三磨牙的人牙髓于细胞,鉴定其表面标记物,应用B27、碱性呈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转铁蛋白硒进行神经诱导,并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改良Allen's法制作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3d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0只大鼠.分别于脊髓损伤处注入人牙髓干细胞及生理盐水,于造模后1d、治疗前1d、治疗后3d、治疗后7、14、28d进行动物后肢运动功能检测.28d时脊髓取材进行HE染色,观察脊髓空洞形成,计算空洞面积;Tunnel法检测两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法标记HuNu-NeuN和HuNu-GFAP,观察人牙髓干细胞体内生长分化情况.结果:细胞培养传代后呈长梭形,细胞形态均匀,胞浆丰富、胞核增大,细胞平行排列呈漩涡状或螺旋状.流式细胞仪分析人牙髓干细胞诱导分化后高表达CD44、CD90和CD146,低表达STRO-1,CD34、CD45表达阴性.人牙髓干细胞神经诱导14d,免疫荧光标记GFAP、NeuN呈阳性.细胞移植3d、7d,两组间BBB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细胞移植14d及28d实验组BBB评分分别为3.8±0.8、7.2±1.6,对照组BBB评分为2.2±0.8、3.6±1.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8d时HE染色两组均可见脊髓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小血管增生及空洞形成.实验组脊髓空洞面积百分比(26.75±2.50)%,对照组为(49.50±6.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nel法检测实验组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32.33±1.54)%,对照组为(46.33±1.53)%,实验组显著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P<0.05).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到部分细胞为带有HuNu-NeuN和HuNu-GFAP双抗体细胞.结论:人牙髓干细胞能够在体外特定条件下及移植入脊髓损伤大鼠体内可分化为神经细胞,用于治疗脊髓损伤时可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胡资兵;曾荣;魏波;孙欣;吴少科;陈海聪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伴随微创理念的创新和医学思维模式的进步,为了减少手术入路中的组织损伤、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疗效,脊柱外科医生开始涉足更多的手术方法.随着光纤、内窥镜、可视成像及微创设备的发展,在过去20年里微创脊柱外科发展迅速,各种脊柱微创术式相继出现,新技术的“学习曲线”应运而生.如何正确认识微创脊柱外科中的学习曲线已成为当代外科临床研究的焦点.笔者就学习曲线的历史及其在微创脊柱外科中的意义、影响因素、评价标准、面临的困境等综述如下.
作者:刘丰平;赵红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神经双卡综合征(double crush syndrome,DCS)即神经局部损伤后引起神经对压迫等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导致轻微的损伤性刺激即会造成神经的其余部位出现明显损伤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神经双卡综合征早由Upton 和Mccomas两位学者提出并为之命名,并认为神经损伤后的轴浆运输减少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1].但自这一假说提出至今相关争议便从未停止过,2010年的一项涉及528名临床医师的国际性网上调查显示:仅有58%的学者支持这一假说,而21%的学者并不认同这一假说,其余21%的学者则持保留态度;且不同专业领域的医师所表现出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存运动治疗师中有85%的学者支持这一假说,而在手外科领域这一数值则只有51%,而仅有24%的神经内科医师表示赞同这一假说[2].
作者:郑超君;姜建元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椎管内肿瘤绝大部分为软组织性肿物,在X线上无法直接显影,术前借助X线透视进行肿瘤体表定位有时会遇到困难或出现失误,尤其在中段胸椎.笔者自行设计了一种简易标记器,于术前MRI检查时进行肿瘤体表定位,报告如下.自制标记器的设计与制作 自制标记器基底面为矩形透明塑料板,标记物为3条充填鱼肝油圆形塑料管,内径2mm,呈“N”形固定在基底板凹槽内(图1),两侧斜形管(a及c管)长度为14.4cm,中间管(b管)线长度为12cm,斜管与中间管宽距离(即底边)为6cm.标记器共有3个刻度线,左右两侧刻度为相应水平面ab及bc间距,中间刻度为相应平面ab间距/bc间距比值.
作者:卢照应;邱永荣;卢海川;杨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腰椎间盘囊肿是一种少见的腰椎硬膜外占位性病变,文献报道较少,其症状类似于相同层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2],可表现为腰背痛及下肢放射痛.我科经手术治疗及术后病理结果证实3例腰椎间盘囊肿患者,将其诊断、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例1,患者男,27岁,运动员.6个月前患者出现腰背部钝痛,未行特殊治疗.3个月前因咳嗽突然出现左下肢放射痛,由腰背部沿左侧臀部外侧、大腿后部至小腿外侧,并逐渐加重.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自行服用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效果欠佳,疼痛难耐,行走困难,遂来我院门诊就诊,并于2013年7月31日入院治疗.
作者:陈垒垒;李书忠;刘少停;刘风霞;王亭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