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术中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末(vancomycin powder,VP)预防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s)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2015年4月1日以前的文献,搜集关于脊柱手术中切口内局部应用VP的对照研究.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以及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终纳入11篇文献,包括10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和1项随机对照试验,共5155例患者.根据纳入文献提供的信息进行3项亚组分析,分别比较局部应用VP对脊柱常规手术和矫形手术术后感染率的影响,对脊柱内固定手术和非固定手术术后感染率的影响,以及对脊柱手术后浅表和深部切口感染率的影响,发现局部应用VP能显著降低脊柱常规手术后感染风险(OR=0.27,95% CI 0.12~0.57,P=0.0007)和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风险(OR=0.33,95% CI 0.17~0.66,P=0.001),并能有效预防术后深部切口感染(OR=0.33,95% CI 0.14~0.77,P=-0.01),但对于脊柱矫形手术、非内固定手术的术后感染以及浅表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则不明确(P>0.05).结论:术中局部应用VP能够降低脊柱常规手术和脊柱内固定手术的术后感染风险,并能有效预防术后深部切口感染.
作者:文海;吕国华;王孝宾;马泓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大剂量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脊柱畸形患者共66例,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及长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共7例被排除,终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均接受一期PVCR,其余患者均接受一期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患者被分为TXA组和对照组.TXA组中8例接受PVCR,18例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对照组中9例接受PVCR,24例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TXA组患者在切皮前20min静脉输入100mg/kg剂量的TXA,随后给予维持量10mg· kg-1·h-1的TXA直到切口关闭;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替代.统计患者的术中失血量、真实失血量、输血量等数据,并监测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同时监测药物相关并发症,包括潜在的肝、肾功能损伤,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及癫痫等.结果:TXA组中接受PVCR的患者术中失血量(4219±1386ml)、真实失血量[(134.2±36.4)%]及输血量(2986±1458ml)均少于对照组接受PVCR手术的患者[分别为9906±5251ml,(332.9±191.8)%,6255±3401ml,均P<0.05].TXA组中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患者的术中失血量、真实失血量及输血量也均小于对照组非PVCR矫形手术患者(P<0.05).TXA组中PVCR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PVCR减少57.4%,而非PVCR手术术中失血量减少39.8%,大剂量TXA减少术中失血的作用在PVCR术中更为明显.TXA组及对照组围手术期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TXA组中未出现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癫痫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大剂量TXA可有效减少脊柱矫形手术的术中失血与输血,尤其在PVCR手术中大剂量TXA的效果更为突出;大剂量TXA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作者:解京明;李韬;王迎松;赵智;张颖;毕尼;施志约;刘洲;陆秦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脊柱截骨矫形技术治疗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矫形术的安全性,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应用截骨技术治疗的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Cobb角、大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 C7PL-CSVL)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同时采用SF-36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SRS-22量表等评估其临床疗效,并使用AISA评分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共17例患者终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8~55岁(34.6±10.9)岁,术前侧凸Cobb角51°~97°(78.5°±13.1°),后凸Cobb角50°~112°(71.8°±19.8°),C7PL-CSVL为58.4±21.3mm,SVA为56.4±51.2mm.手术时间200~540min (406.1±82.2min);术中出血量l000~12000ml(4088.9±2546.9ml).术后侧凸Cobb角为37.7°±17.7°,后凸Cobb角为25.0°±16.4°,矫正率分别为51.9%±18.7%和67.2%±20.3%;C7PL-CSVL为18.0±9.4mm,SVA为27.6±16.9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24.3±1.8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后凸Cobb角分别为39.5°±16.6°和26.2°±17.6°,C7PL-CSVL为22.1±15.4mm,SVA为30.4±17.1mm,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丢失.术中监测均无诱发电位异常改变,无死亡、瘫痪等严重并发症,术后5例患者出现肢体远端一过性感觉功能减退,1例患者椎体前壁骨折,1例患者螺钉置钉不良,2例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内固定并发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2.9%.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SF-36、VAS、ODI、SRS-22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ASIA运动和感觉评分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后路脊柱截骨术治疗成人复杂脊柱侧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大,术后三维矫形效果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但存在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并发症多等风险.
作者:闫煌;邱勇;朱泽章;伍伟飞;王斌;俞杨;钱邦平;朱锋;孙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使用传统钛网支撑植骨的后路脊柱去松质骨截骨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PVCD)治疗Pott's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4年5月于我院行PVCD治疗且资料完整的26例Pott's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24.8±7.6岁(14~46岁).后凸顶点位于胸椎6例,胸腰段18例,腰椎2例.术前ASIA分级C级1例,D级4例,E级21例.记录并分析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顶椎区域前柱和后柱长度变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为306.2±59.5min (200~420min),术中出血量为2046.2±742.4ml(1000~4000ml).5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其中一过性神经症状2例,脑脊液漏3例.术前后凸Cobb角为91.3°±17.5° (66°~140°),术后为17.1 °±6.2°(4°~30°),矫正74.2°±18.1 °,矫正率为(80.9±6.6)%.截骨部位前柱增加3.6±3.1 cm (0~8.4cm),后柱短缩2.7±1.1cm(1.3~4.8cm).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0.8± 16.5个月(12~60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20.3°±6.1°(9°~33°),矫正平均丢失3%.末次随访ASIA分级C级患者恢复为D级,3例D级患者恢复为E级,l例D级患者无恢复.结论:不使用传统钛网支撑植骨的PVCD技术是治疗Pott's后凸畸形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郑国权;王岩;王景明;王征;张雪松;陆宁;毛克亚;崔赓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口学特征与脊柱退行性疾病(spinal degenerative diseases,SDD)的相关性,为脊柱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诊疗、降低患病率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根据2008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电子病历数据,纳入年龄≥18岁首次手术治疗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分析其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出生地、民族以及伴随疾病)与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性,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SDD患者22951例,男性12838例(55.9%),女性10113例(44.1%).平均年龄52.4± 11.6岁(18~86岁).其中颈椎退行性疾病(CDD) 10941例(47.7%),胸椎退行性疾病(TDD)588例(2.6%),腰椎退行性疾病(LDD) 11422例(49.8%);不同部位SDD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及地区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l),而民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DD患者中,以男性(55.9%)、50~54岁(18.2%)、办公室人员(22.2%)占比高;在TDD患者中,以男性(57.5%)、农民(26.5%)占比高;在<45岁的LDD患者中,男性占比高(x2=66.56,P<0.001),特别是在18~29岁年龄组中,男性占比明显增高(8.7%∶3.2%);然而,在>45岁的LDD患者中,女性占比高(x2=17.50,P<0.05).有伴随疾病者8160例,其中伴有骨质疏松(404例)和伴有膝关节炎(210例)的SDD患者以LDD占比高,分别为86.1% (348/404)和70.0%(147/210);伴有韧带肥厚/骨化(2645例)的SDD患者以CDD占比高,为79.9%(2114/2645).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SDD患者占比分别为20.8%(4749/22951)和9.7%(2230/22951).结论:SDD有着明显的人口学特征,在不同部位发病的人群特征不同.男性、50~54岁、办公室人员是CDD的高发人群;男性、农民是TDD的高发人群;<45岁的男性,特别是18~29岁的男性以及>45岁的女性是LDD的高发人群.此外,伴有骨质疏松或伴有膝关节炎是LDD的危险因素,伴有韧带肥厚/骨化是CDD的危险因素.针对上述高危人群进行有重点的干预和宣教可能是降低SDD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吴云霞;刘忠军;刘晓光;孙宇;陈仲强;党耕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术前和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影响术后肺功能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32例AS后凸畸形行PSO脊柱矫形术患者的资料.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36.4±7.8岁(22~52岁).随访时间为2年,随访的内容包括:肺功能检查,静息状态下憋气时间(breath-holding time,BHT),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后凸Cobb角(T1~S1).比较术后及术后2年随访时肺功能较术前是否有变化,并分析肺功能变化与性别、年龄、病程和脊柱矢状面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29例(男性25例,女性4例)患者完成了随访,失访率为9.3%.手术前BHT为32.5±10.1s,2年随访时增加至43.1±8.6s.术前肺功能检查结果:2例正常,17例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9例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例重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无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2年随访时肺功能检查结果:19例正常,10例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活量预测百分比(PredVC%)术前为68.4%±9.5%,2年随访时为79.4%±6.1%;用力肺活量预测百分比值(PredFVC%)术前为75.5%±6.4%,2年随访时为81.0%±6.9%.后凸Cobb角术前为63.0°±20.3°,术后为15.3°±10.3°,术后2年随访时为17.1°±10.9°.且PredVC%和PredFVC%的改善与AS后凸Cobb角的矫正成正相关性(r=-0.6328和0.8612,P<0.01).结论:AS后凸畸形PSO术后2年肺功能较术前改善明显,且肺功能的改善与T1~S1后凸Cobb角的矫正呈正相关性.
作者:郭鸿飞;付君;张永刚;宋凯;刘超;郑国权;张国莹;王征;崔赓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采用脊柱截骨手术治疗的23例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6例,女17例;手术时年龄16.9±3.4岁(10~23岁).腰骶部疼痛8例,其中5例仅表现为腰骶部疼痛,神经功能损害18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95.4°±25.2°(65°~156°).Ⅰ型脊髓纵裂9例,Ⅱ型脊髓纵裂14例.脊髓圆锥位置均在L3水平以下.对合并Ⅰ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采用骨性纵隔切除、一期脊柱截骨矫形;合并Ⅱ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单纯行一期脊柱截骨矫形(未处理纤维纵隔).其中行全脊椎截骨13例,经椎弓根截骨10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患者侧凸Cobb角,并按脊柱裂神经功能评分(SBNS)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71.1±136.5min (310~835min);术中失血量4888.3±2482.3ml (500~9600ml).随访38.9±18.3个月(24~79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33.7°±15.9°(3°~73°),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矫正率平均为(62.3±14.1)%;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37.4°±17.2°(5°~82°),矫正率平均为(58.1±14.7)%,较术后平均丢失4.2°±2.3°,与术后比较无明显矫形丢失(P>0.05),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神经损害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3例术前SBNS神经功能分级为Ⅱ级者术后恢复至Ⅰ级;2例Ⅲ级恢复至Ⅱ级;另外3例神经损害评分提高,SBNS分级维持不变,脊柱侧凸畸形及局部疼痛明显好转.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肌力下降,1例术后2周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另1例于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年随访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术中发现胸膜破裂1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感染1例.所有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永久性神经损害并发症.结论: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安全有效,且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刘明;陶惠人;段春光;李涛;张波波;马骏;苏薇;罗卓荆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患者应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共有36例行PSO的AS患者纳入本研究,男31例,女5例;年龄21~50岁(39±10岁);病程5~27年(17±6年),术前后凸Cobb角45.5°~108.8°(63.8°±22.4°).术前和术后1年时评测患者静息心率、活动能力评分(active capacity score,ACS),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左心室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峰)、舒张中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峰)、E/A比值、E峰减速时间(deceleration time,DT)、等容舒张时间(isovolumetric relaxation time,IVRT),根据美国和欧洲超声学会指南评估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结果:随访至术后1年,共有32例完成了随访,失访率为11.1%.术后后凸Cobb角5.1°~34.5°(18.1°±10.9°),矫正率43.8%~94.4%[(74.8±15)%].术前静息心率为85.9±12.5次/min,术后1年随访时降低至71.8±9.7次/min(P=-0.0000);术前ACS为47.4±18.2分,术后1年随访时增加至78.3±12.6分(P=0.0000).术前14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术后1年随访时25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其中2例术前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为左心室舒张功能轻度障碍,临床改善率为72.2% (13/18).E/A比值术前为1.02±0.36,术后1年随访时增加至1.24±0.27(P=0.0075),术后1年随访时DT由术前234.84±32.46ms缩短至211.56±26.74ms(P=0.0027),术前IVRT为102.50±19.86ms,术后1年随访时减少至87.92±13.12ms(P=0.0010).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LVEF和LVFS均正常,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S后凸畸形患者PSO术后1年随访时心功能较术前有改善.
作者:付君;张永刚;王征;宋凯;刘超;郑国权;张国莹;崔赓;张雪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测经椎弓根截骨(PSO)与Smith-Petersen截骨(SPO)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探讨截骨矫形术式选择.方法:2006年3月~2014年12月,对47例创伤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了截骨矫形手术.其中男30例,女17,年龄22~69岁,平均42.5±15.5岁.均为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导致的创伤性后凸畸形.47例患者主诉均为腰背部疼痛.针对不同病理特征和畸形程度,32例行PSO矫形,15例行SPO矫形.PSO手术在病椎行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SPO手术在病椎上下及相邻间隙做2~3节段SPO截骨矫形.通过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后凸畸形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SVA),分析两种方法矫形效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两种方法临床疗效.结果:47例中有42例获得随访,其中PSO手术29例,SPO手术13例.随访时间8~48个月,平均29.4±7.8个月.42例均获得骨性融合.后凸畸形Cobb角PSO组术前为41.8°±10.5°,术后为2.6°±1.2°,末次随访时为3.2°±1.3°,矫正率92.3%;SPO组术前为40.2°±9.6°,术后为4.9°±2.3°,末次随访时为5.3°±3.5°,矫正率86.8%.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SO组SVA术前为5.0±4.1 cm,术后为-0.6±2.2cm,末次随访时为1.2±1.5cm;SPO组SVA术前为3.5±2.2cm,术后为0.8±0.6cm,末次随访时为1.3±1.1cm.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SVA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SO组VAS术前为6.46±1.72,末次随访时为0.91±0.59,ODI术前为(69.4±12.1)%,末次随访时为(23.7±11.5)%;SPO组VAS术前为6.51±1.87,末次随访时为2.08±0.75,ODI术前为(68.1±16.3)%,末次随访时为(33.1±12.5)%,两组随访VAS和ODI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不同病理特征和畸形程度的胸腰椎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选用PSO或SPO矫治均可取得良好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
作者:王琨;杨操;杨述华;郜勇;吴星火;张宇坤;李帅;刘伟;宋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脊柱畸形矫形手术通过矫正矢状面和冠状面的畸形并进行长节段固定融合以重建躯干的平衡.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是发生在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矫形术后的一种特定的影像学表现,通常因手术近端内固定交界区的应力改变引起[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JK不仅是影像学改变,而且能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且部分患者需行翻修手术,众多学者也对此给予了更大的关注.笔者通过文献回顾,从PJK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发生机制以及对PJK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对目前PJK的相关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王天昊;赵永飞;王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指由于胎儿时期脊椎发育不良所造成的脊柱一个或多个节段的侧方弯曲.临床上将南于胚胎时期椎体结构异常导致脊柱弯曲>10°定义为CS.CS既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先天性畸形、器官缺陷综合征(如Alagille综合征、Klippel-Feil综合征和VACTERL综合征等)相伴发生[1].CS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生率约为1/1000,其病因未明,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发育异常密切相关[2、3].笔者综述近年来CS病因学研究方面的新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周航;周太峰;苏培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因具有取材方便、能够自体移植、无免疫源性、不受伦理学限制等特征成为治疗脊髓损伤的种子细胞之一[1、2],BMSCs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主要有分化为神经样细胞、抑制炎症反应、神经营养作用及促进轴突再生[3、4].早期临床实验表明B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安全、有一定疗效[5].笔者针对目前BMSCs治疗脊髓损伤中的出现新观点、新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李昂;李波;魏志坚;冯世庆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重度脊柱畸形存在多平面失平衡,畸形严重且僵硬,临床治疗十分困难.1922年,MacLennan[1]首次提出顸椎切除可以用于治疗僵硬型脊柱侧凸畸形,这是全脊椎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的理论雏形.1979年,Leatherman等[2]首次报告前后路联合椎体切除矫正严重脊柱多平面畸形,Bradford等[3]于1997年报告了该术式治疗僵硬性冠状面失衡的临床疗效.2002年起,Suk等[4、5]系统性地报道了一期后路VCR技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和后凸畸形,并将该术式标准化.近年来,后路VCR技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外科矫形.VCR技术的核心操作是后路对单个或多个椎体及其上下相邻椎间盘的完整切除,通过单次手术即可获得较高的侧凸和后凸矫正率,并且对术前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在截骨矫形的同时可行脊髓充分减压[5、6],因此VCR技术获得了极大的推崇,甚至被认为是重度脊柱畸形的终结者.笔者通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并总结临床应用VCR技术的经验体会,对VCR技术在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再认识、再思考,旨在为VCR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借鉴.
作者:朱泽章;邱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