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6年11期文献
  • 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的骶骨矢状面形态

    目的:研究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的骶骨矢状面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6年3月入院手术治疗的13例青少年L5/5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男2例,女11例,年龄12.2±3.1岁(9~18岁).以年龄匹配的30例正常青少年为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骶骨形态、姿势等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滑脱组和对照组以及滑脱组内低度发育不良亚组和高度发育不良亚组的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滑脱组患者中,10例存在S1上终板拱顶样改变,6例L5椎体楔形变,9例L5-S1后凸成角畸形.其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和S1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骶骨形态也异于对照组,骶骨角和S1上角显著小于对照组,骶骨头端(S1)曲度减小,然而骶骨的整体后凸角度显著大于对照组(Cobb法:50.1°±10.6°比18.1 °±10.4°;Ferguson法:40.5°±9.9°比23.1°±11.5°).滑脱组矢状面平衡显著大于对照组(46.5±42.3mm比-25.6±21.8mm),且其骨盆入射角、L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骨盆矢状面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而骶骨倾斜角却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滑脱组呈现出躯干明显前倾、骨盆后旋、骶骨直立的姿态.滑脱组中高度发育不良8例,低度发育不良5例.高度发育不良组与低度发育不良组相比,其滑脱程度、骶骨后凸角及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均显著增大[(67.3±18.6)%比(45.4±12.5)%;45.8°±8.4°比32.2°±5.1°;52.6±24.7mm比21.6±9.5mm (P<0.05).结论: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患者除腰骶局部发育不良外,骶骨呈明显后凸形态.因躯干前倾,骨盆后旋和骶骨垂直化以代偿矢状面失衡,而这些异常形态受发育不良程度影响.

    作者:杜长志;孙旭;王斌;朱泽章;钱邦平;邱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脊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特点,探讨DTI在评价颈脊髓慢性损伤的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2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20例CSM患者(CSM组),并选择年龄匹配的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椎磁共振DTI,测量CSM组病变节段以及对照组C2/3~C6/7节段颈脊髓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ostropy,FA).比较对照组不同节段颈脊髓的ADC值和FA值,将CSM组和对照组颈脊髓的ADC值和FA值分别进行比较,并对CSM患者颈脊髓ADC、FA评分和颈椎改良JOA(mJOA)评分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颈脊髓的ADC值自C2/3~C6/7节段呈上升趋势,而FA值呈下降趋势,C2/3节段颈脊髓的ADC值较C5/6和C6/7节段明显低,而FA值明显高(ADC:F=3.546,P=0.008;FA:F=13.82,P<0.001).CSM组颈脊髓的FA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性减小(P<0.001),而ADC值则显著性增加(P<0.001).CSM组颈脊髓的ADC值与mJOA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287,P=0.220),而颈脊髓的FA值与mJOA评分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359,P=0.005).结论:CSM患者颈脊髓DTI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其ADC值较正常人群升高,而FA值则明显降低;mJOA评分与FA值呈正相关.

    作者:孔超;陈学明;关骅;于振山;崔利宾;王彦辉;许崧杰;袁鑫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家族聚集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通过对家族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家系成员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揭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家族聚集性的遗传特点.方法:从2011年1月~2016年2月被诊断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住院患者中通过询问家族史筛选出五个明显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的后纵韧带骨化家系.收集患者和其家系中每一位成员的颈椎X线或颈椎CT检查结果,观察是否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本研究中将影像学发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定义为影像学阳性表现.结果:(1)五个家族共49位成员,其中17位表现为影像学阳性.总体阳性率为35%(17/49).各个家族的阳性率介于17%~57%之间.(2)影像学阳性率男性为36%,女性为33%,无明显性别差异.(3)家族性后纵韧带骨化好发于C4~C6节段,其中以C6椎体发生率高(21%),并向上、下方向依次递减.(4)局灶型、节段型、连续型、混合型的比例为4:3:3:7,混合型所占比例较高.(5)各型对应平均年龄:局灶型38岁、节段型52岁、连续型54岁、混合型57岁,其中晚辈中阳性成员全部为局灶型.男性阳性者平均年龄49.5岁,女性阳性者平均年龄仅52.3岁.(6)40岁以上影像学阳性者C5及C6节段对应年龄值低,而上、下两侧节段对应年龄值逐渐增加.结论:家族聚集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学阳性率较高,无明显性别差异.以混合型为常见,并且通常以局灶型的形式率先发生于第三代成员的C5、C6椎体,之后逐渐向上下节椎体进展.男性成员后纵韧带骨化发病年龄较早或骨化长度进展速度较快.

    作者:陈振;陈欣;孙宇;张凤山;张立;王少波;潘胜发;刁垠泽;周非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生物活性支撑体联合自体骨在颈前路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n-HA/PA66)生物活性支撑体+自体骨应用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损伤的临床效果,并与自体髂骨植骨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及兰州军区总医院收治的62例下颈椎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损伤均为单一颈椎椎体骨折并颈髓损伤.入选的患者均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术;根据术中支撑融合所用的植骨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A组,应用自体髂骨植骨融合30例;B组,应用n-HA/PA66支撑体+自体骨植骨融合32例.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包括影像学评价及临床疗效评价,影像学评价以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评估颈椎曲度、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术后支撑体下沉率,以CT三维重建(3D CT)评估骨融合率;临床疗效评价采用JOA评分评价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2.2个月.A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大于B组(P<0.05).两组均无排斥反应出现,A组8例出现取骨区感染,16例出现取骨区疼痛、麻木不适;B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A、B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及0%,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17.12,P=0.00);术后6个月两组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6个月两组间比较JOA评分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骨性融合分别为A组100%,B组96.9%,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术后6个月两组的植骨下沉率分别为0%及3.1%(P=0.20),两组的术后植骨下沉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矫正角度及椎间矫正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相对应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生物活性支撑体能有效恢复并维持颈椎融合节段生理高度及生理曲度,其骨融合率同自体髂骨相似,且不影响术后手术节段的影像学观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颈椎前路重建植骨替代材料.

    作者:叶向阳;甄平;汤立新;赵玉果;王华磊;程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C2-3后路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

    目的:探讨C2-3后路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2015年8月,对7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患者行C2-3内固定椎间融合术,男5例,女2例,年龄27~62岁(平均43±12.7岁),HangmanⅡ型骨折6例,ⅡA型骨折1例.术前均行X线片、CT和MRI检查.7例患者均行C2-3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骨移植术.术后和随访时均行颈椎动力位X线片和CT检查观察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术前、术后采用JOA (Japanese OahopedicAsscciation)评分及轴性症状等级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症状.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15个月,平均为10.5±1.6个月.术后X线片和CT显示所有患者复位满意,随访期间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及螺钉松动,动力位X线片未见失稳出现;末次随访CT示植骨块连续性骨小梁通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为5~10个月(7.1±1.3个月),术后1周和6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23.1±10.5)%和(50.2±15.7)%.术后轴性症状3例为优,4例为良.结论:C2-3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骨移植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临床可行,能重建颈后肌群结构,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作者:赵华国;马维虎;蒋伟宇;李国庆;竺亚斌;王力冉;阮超越;王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已婚脊髓损伤患者婚姻结局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已婚脊髓损伤患者的婚姻状况及伤后夫妻关系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1日~2016年5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已婚脊髓损伤患者为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纳入标准(①经CT或MRI确诊脊髓损伤合并截瘫或四肢瘫患者;②伤前结婚的患者,性别、年龄不限;③愿意参与本研究)和排除标准[①受伤时合并有脑外伤、精神疾病(如认知功能障碍);②伤后结婚的患者],共有11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资料的收集.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受伤时的结婚年限、受伤前的家庭月收入、伤前子女个数、伤后性生活满意度、伤后夫妻关系变化及神经损伤的平面.将伤后婚姻关系按“感情升温、无变化、下降、离异”四个分类计数,对四组间定性资料采用有序多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对性生活满意度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按“升温或无变化、下降或离异”两个分类计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已婚脊髓损伤患者婚姻结局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115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3例(11.3%)伤后感情升温,43例(37.4%)感情无变化,40例(34.8%)感情下降,19例(16.5%)离异.按四分类计数进行分析,受伤时的不同结婚年限会影响伤后夫妻关系分布,经组间两两比较,仅4~6年组与10年及以上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这两组的平均秩次,10年及以上组的伤后夫妻关系较好;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神经损伤的平面、受伤前的家庭月收入、伤前子女个数的伤后夫妻关系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伤后患者的性生活满意度平均为3.2,表现为比较不满意,“升温、无变化、下降、离异”四种夫妻关系的性生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变化组的性生活满意度均高于感情下降组和离异组(P<0.05),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两分类计数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神经损伤的平面、受伤前的家庭月收入、伤后性生活满意度对婚姻关系有影响(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神经损伤的平面、伤后性生活满意度(均P<0.05)对婚姻关系有影响.以颈椎为参照,胸椎、腰椎损伤的伤后夫妻关系恶化的概率分别是颈椎损伤的4.126倍和3.619倍.结论:已婚脊髓损伤患者的离婚率为16.5%,婚姻结局受到多因素影响,其中性生活满意度和神经损伤的平面是较为重要的因素.

    作者:杨晓姗;李会;林岳卿;谢束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丹参酮ⅡA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Sham组)、模型组(SCI组)、丹参酮ⅡA组(TⅡA组)、甲泼尼龙组(MP组).Sham组仅切除椎板,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d,连续7d;其他3组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动物模型(用NYU脊髓打击器选择25mm高度打击T9节段脊髓背侧),SCI组造模成功后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d,连续7d;TⅡA组造模成功后予尾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20mg/kg/d,连续给药7d;MP组造模成功后予尾静脉注射甲泼尼龙30mg/kg,仅给药1次.术后2周,每组大鼠取8只行尿动力学检查,记录膀胱内压力变化曲线并行相关参数测量;心脏灌注固定后取材T9节段脊髓组织并分离双侧L6-S1背根神经节,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的结构并使用Image Pro-Plus (IPP)6.0病理分析软件测量脊髓背侧出血灶的面积占正常脊髓组织的比例,分离L6-S1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后用TUNEL法(terminal deoxynue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assay)标记凋亡细胞,用IPP 6.0测得各组大鼠DRG中凋亡细胞的累积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术后2周,各损伤组与Sham组比较膀胱基础压、大排尿压和排尿阈均显著升高(P<0.05);TⅡA组、MP组与SCI组相比膀胱内基础压力明显下降(P<0.05),大排尿压和排尿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ⅡA组与M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各组与Sham组相比,残余尿量明显增加,排尿量明显减小,排尿效率显著降低(P<0.05);TⅡA组、MP组与SCI组相比残余尿量明显减小,排尿量明显增加,排尿效率显著提高(P<0.05);TⅡA组残余尿量较MP组明显下降,同时TⅡA组排尿效率较MP组显著升高(P<0.05).损伤各组与Sham组相比收缩间期明显减小,无排尿性收缩明显增加(P<0.05);TⅡA组、MP组与SCI组相比,收缩间期明显增加,无排尿性收缩明显减少(P<0.05);TⅡA组、MP组相比收缩间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TⅡA组较MP组无排尿性收缩明显减少(P<0.05).(2)术后2周,损伤各组脊髓背侧出血灶面积占正常组织面积的比例分别为:SCI组0.048±0.001,TⅡA组0.006±0.003,MP组0.012±0.001,TⅡA组、MP组与SCI组比较损伤面积占比显著减小(P<0.05),TⅡA组和M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2周,Sham组凋亡细胞IOD为0.67±0.37,SCI组为2.92±0.35,TⅡA组为1.81±0.27,MP组为2.16±-0.18,损伤各组IOD与Sham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TⅡA组和MP组IOD与SCI组相比显著减小(P<0.05),TⅡA组和M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尿动力学评价指标,改善膀胱功能并减少膀胱传入神经元细胞凋亡,其作用与甲泼尼龙相近,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杨永栋;俞兴;熊洋;赵赫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3D打印导航模板引导双侧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可行性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及骨科数字化技术制作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导航模板,观察模板辅助下置钉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颈椎湿性标本10具(男、女各5具),将椎前软组织剔除,采用64排薄层CT扫描后获取其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后三维建模并为颈前路椎弓根螺钉选取理想钉道,设计建立螺钉导航模板后导出其STL数据,通过3D打印机快速打印成型.在导航导板引导下进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通过X线及CT评价螺钉的准确性.结果:10具尸体分别于C3~T1每节段置入2枚螺钉,共计120枚,根据螺钉的位置将其分为4级:0级,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共115枚;1级,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穿出部分小于螺钉直径的25%,1枚;2级,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穿出部分为螺钉直径的25%~50%,3枚;3级,螺钉穿出椎弓根部分大于螺钉直径的50%,1枚.5枚穿破椎弓根皮质者2枚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3枚穿破外侧皮质,总体准确性为95.8%.结论:在湿性尸体颈椎标本上应用3D打印及骨科数字化技术制作的导航模板辅助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高,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王力冉;赵刘军;顾勇杰;于亮;赵华国;洪锦炯;祁峰;陈建清;张吉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兔急性脊髓损伤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参数与血小板活化因子表达的关系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与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含量的相关性,探讨DTI对急性脊髓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2只中国大耳白兔,随机抽取6只作为实验组,另6只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切除T10椎板,采用Allen's打击法制成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仅切开背部肌肉,暴露脊膜,不损伤脊髓.两组兔在造模后1d、3d、5d、7d行MRI平扫、DTI扫描,并测定股静脉血及脑脊液PAF含量,用Neuro 3D软件在FA图及ADC图上测量FA值及ADC值,对实验组的FA值及ADC值与PAF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时间点ADC值明显升高,FA值明显降低(P<0.01).随着时间点的推移,实验组ADC值逐渐升高,FA值逐渐降低(P<0.01),对照组各时间点ADC值、FA值未见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血浆及脑脊液PAF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实验组血浆及脑脊液PAF含量在造模后1d、3d、5d逐渐升高(P<0.01),7d降低(P<0.01);对照组各时间点PAF值未见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造模后1d、3d、5d血浆及脑脊液PAF值与ADC值呈明显正相关,7d呈负相关(|r|>0.8,P<0.05);与FA值1d、3d、5d呈明显负相关,7d呈正相关(|r|>0.8,P<0.05).结论:ADC值、FA值与PAF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DTI参数能反映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作者:赵细辉;陈昆涛;王荣品;王骋;孙斯琴;毛锐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快速交换球囊扩张导管技术制备兔急性脊髓压迫损伤模型

    目的:探讨快速交换球囊扩张导管技术制备兔单纯脊髓压迫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麻醉成功后备皮,以T10为中心取背部正中切口,长约4cm,显露T8~T11,假手术组(A组)行T8一侧椎板切除,不置入球囊;对照组(B组)将T8一侧椎板切除后置入球囊达T10水平,不扩张球囊;实验组(C组)行T8一侧椎板切除后,将球囊通过T8置入达T10水平,将球囊快速充起,占据椎管前后径约30%,术中采用CT平扫确定球囊位置并记录球囊扩张达到占位程度时的压强值并维持此压强值压迫48h.术前和术后48h行体感诱发电位(SSEP)检查并记录图形和数值变化,采用改良Tarlov评分记录各组术后48h动物后肢活动情况.同时记录各组兔术后ld、2d体重下降值和饮食量.术后2d各组随机选取5只实验兔取出以T10为中心脊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每组剩余3只均以T8为中心上下约0.5cm范围进行拆线,B、C组将球囊内压力减为负压后将球囊轻轻抽出,后缝合切口,继续观察并记录术后4d、7d、14d时体重下降值及饮食量.结果:C组造模球囊扩张达到椎管前后径30%占位程度时球囊内压强为67.23±22.34kPa,95%置信区间为(48.55~85.91)kPa.造模术后C组SSEP波幅显著性降低,与A、B组术后及C组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8h改良Tarlov评分A组(6.00±0.00分)与B组(5.88±0.3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1.13±0.3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2d、4d、7d、14d时3组兔体重下降值及饮食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d时体重恢复至正常体重,术后7d时饮食恢复正常.结论:快速交换球囊扩张导管技术制备兔单纯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可模拟临床急性脊髓压迫损伤的状态.

    作者:周建;艾力夏提;车立新;李坤;周圣泉;张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再手术策略的研究进展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是指腰椎融合术后在融合节段的头端和/或尾端出现椎间盘退变、不稳、滑脱等退变表现,甚至出现相应的临床症候群,包括“影像学”ASD和“症状学”ASD[1],是腰椎融合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目前针对ASD发生的原因尚存争议.腰椎退变的自然史和(或)腰椎融合术本身都可能导致其发生.随着ASD的不断发展,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往往需要通过再次手术来缓解症状.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是处理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常见方式之一;随着脊柱微创外科的发展,侧方融合技术、经皮内窥镜下手术等也得以应用.笔者拟对目前腰椎融合术后ASD的手术翻修策略综述如下.

    作者:马俊;席焱海;叶晓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实验性脊髓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在美国以10000人/年的速度递增,法国1000人/年,德国2000人/年[1].SCI可由多种不同原因的损伤机制引起[2].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学者对SCI进行了大量研究,涌现出了各种新的治疗措施,脊髓再生实验也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前景,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结于实验性SCI模型的建立和发展[3].为此,笔者就有关实验性SCI模型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吴狄;郑超;伍骥;黄蓉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Nogo蛋白及其抗体在脊髓损伤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多指南于外界直接或间接机械创伤因素导致的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包括创伤引起的原发性损伤,以及继发性缺血、炎症及神经退变等继发性损伤,脊髓损伤会导致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减退或丧失,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作者:王自强;刘彦;宋科冉;唐家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

    据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每100万人口中约有750人遭受创伤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主要原因是机动车事故、跌倒、暴力和运动等,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1].几乎所有SCI患者都经历了某种形式的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GB)[2],NGB常引起排尿功能障碍致尿潴留,患者因膀胱内压升高、留置导尿等危险因素常致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UTI是SCI患者所有感染中常见的感染[3],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据报道,22%的急性SCI患者在损伤后前50d内会发生UTI;20%的慢性SCI患者会发生UTI;未及时治疗的UTI患者大多数终会发展成败血症,死亡率高达15%[4].

    作者:于潮将;冯虎;高啸;常步青;黄凯;孙春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颈椎前方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

    急性下颈椎损伤合并关节突绞锁的患者在临床中较常见,多伴颈髓损伤,病情较重.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复位及植骨融合固定、牵引复位和手法复位,但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是否需要手术以及选择何种术式尚存在一定的争议[1].脊柱的大部分功能由前柱承担,而颈椎骨折脱位则以前中柱结构损伤为主,因此对于合并关节突绞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选择前路手术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对2012年3月~2015年11月期间于本科就诊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的28例患者通过一期单纯前路减压、撑开或撬拔复位技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童哲;李钧;梁水彬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伤椎影像学变化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在老年人群中十分普遍[1].OVCFs导致的疼痛和矢状位失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亦会增加死亡率[2].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通过球囊扩张椎体后注入骨水泥,能够有效加固椎体,恢复椎体高度,减小后凸畸形,同时能够缓解疼痛症状,成为OVCFs主要的治疗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骨科行PKP手术且随访1年以上的OVCFs患者27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观察PKP治疗OVCFs的临床疗效和伤椎影像学变化情况.

    作者:汪文龙;海涌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