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6年12期文献
  • 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筛选应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各研究中观察组术式为TDR(TDR组),对照组术式为ACDF(ACDF组);两组病例数均不少于10例;随访时间均不少于2年;术后疗效评价指标至少包括以下指标中的一项:颈痛及上肢痛VAS评分(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SF-36),术后不良事件(AE)等指标.采用Doowns-Black评分及NOS评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结果:共纳入5篇英文文献,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RCT),3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质量Doowns-Black评分均在18分及以上,NOS评价前瞻性队列研究质量均为6星.共纳入593例患者,其中TDR组314例,ACDF组279例.经Meta分析合并效应指标,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及不良事件发生相对危险度(RR)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DR组上肢痛VAS评分、NDI评分、邻近上节段和下节段屈伸ROM、邻近节段退变低于ACDF组(P<0.05),SF36-PCS躯体健康评分及手术节段屈伸ROM SMD高于ACDF组(P<0.05).结论: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行TDR的疗效较ACDF具有优势,安全性较高,但需要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及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来验证.

    作者:李佳鸿;杨旭辉;吴永乐;姚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青少年特发性胸腰弯脊柱侧凸伴结构性腰弯患者腰椎椎体磁共振弥散成像参数的变化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胸腰弯脊柱侧凸伴结构性腰弯患者腰椎(L1 ~L5)椎体凹凸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青少年特发性胸腰弯脊柱侧凸伴结构性腰弯的女性患者共30例,年龄10~18岁,Cobb角40°~60°.对患者(侧凸组)及10例同年龄段健康青少年(对照组)腰椎(L1~L5)椎体进行磁共振DWI,测量侧凸患者腰椎椎体凹凸侧及对照组腰椎椎体左右侧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分别对侧凸患者腰椎椎体凹凸侧及对照组腰椎椎体左右侧ADC值进行比较,同时对侧凸患者和对照组腰椎椎体ADC均值进行比较,分析顶椎椎体凹凸侧ADC差值与Cobb角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腰椎各节段间椎体(L1~L5)左侧/右侧的AD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F=0.752,P=0.559;F=0.604,P=0.661);侧凸组腰椎各节段间椎体凹侧/凸侧的ADC值亦无显著性差异性(F=1.268,P=0.301;F=1.250,P=0.291).对照组腰椎椎体左侧ADC值与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0.439±0.041)×10-3mm2/s vs (0.423±0.042)×10-3mm2/s,t=1.047,P=0.288];侧凸组腰椎椎体凹侧ADC值与凸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391±0.012)×10-3mm2/s vs (0.553±0.037)×10-3mm2/s,P<0.01],凸侧ADC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性增大,凹侧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性减小.顶椎椎体凹凸侧ADC差值与Cobb角无显著相关性(r=0.024,P=0.721).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胸腰弯脊柱侧凸伴结构性腰弯患者腰椎(L1~L5)椎体凹凸侧DWI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作者:高瑶;王冬梅;周正扬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和中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宽度的CT观察

    目的:观察胸腰椎(T11-LS)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OVF)和中青年椎体骨折患者椎弓根宽度及变化特点.方法:将2012年6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OVF患者152例作A组,年龄60~95岁平均72.5±7.0岁,BMD-2.5~-5.4SD,平均-3.5±0.65SD;同期收治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92例作为B组,年龄26~50岁,平均33.5±4.6岁,BMD未测.均采用CT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测量T11~L5各对应脊椎椎弓根宽度(pedicle outer width,POW).观察两组患者各对应脊椎POW及两组男女性别间各对应脊椎POW差异.两组各对应脊椎POW<5mm及<7mm的百分比.结果:两组男性T11~L3各对应脊椎POW大于女性(P<0.01).A组男性T11~L3各对应脊椎POW均小于B组男性(P<0.01),A组女性T11~L3各对应脊椎POW均小于B组女性(P<0.01).无论组别及性别L4、L5脊椎POW无显著性差异(P>0.05).POW<5mm的百分比:A组占该组椎弓根测量数的11%,分布于T11~L3,其中男性占椎弓根测量数5%,女性占椎弓根测量数13%;B组占椎弓根测量总数的7%,分布于T12~L2,其中男性占椎弓根测量数5%,B组女性占椎弓根测量数11%.POW<7mm百分比:A组占所测椎弓根总数的53%,分布于T11~L4,其中男性占椎弓根测量数39%,女性占57%;B组占椎弓根测量数的14%,分布于T11~L3,其中男性占该组椎弓根测量数12%,女性占该组椎弓根测量数19%.结论;在胸腰椎尤其是T11-L3部位,老年OVF组椎弓根宽度明显小于中青年组,女性的椎弓根宽度比男性更小.

    作者:王高举;谢胜荣;杨进;徐双;王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伤椎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像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52岁,平均37.8±7.5岁.所有患者为Tll~L2单椎体骨折(AO分型为A型),且无严重的神经脊髓症状(ASIA分级为D、E级).均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伤椎固定组(A组,n=37)、跨伤椎固定组(B组,n=30).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X线侧位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Ha)、椎体中央高度(Hm)、椎体后缘高度(Hp)及后凸Cobb角,计算Ha压缩率、Hm压缩率,比较术前、术后l周、末次随访时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观察术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4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5±8.9个月.无论经伤椎固定还是跨伤椎固定,术后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减少(P<0.05),其中A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44.8±10.3)%,术后l周时为(31.6±7.1)%,末次随访时为(31.3±6.8)%.B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38.6±8.3)%,术后l周时为(32.0±8.4)%,末次随访时为(31.7±8.6)%.A、B两组患者术后椎体中央高度均有约30%的压缩残留.结论: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促进骨折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的恢复,改善节段后凸角度,但术后伤椎椎体中央高度有明显压缩残留.

    作者:王翔;瞿东滨;蔡毅;姚欣强;任涛;冯仕烽;郑明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分析

    目的: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D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探讨与DS患者冠状面影像学参数与矢状面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DS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冠状位Cobb角、顶椎椎体/椎间盘的位置、侧凸的方向、顶椎旋转度、侧凸节段、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骶骨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矢状位垂直轴(SVA)和PI-LL.根据矢状面平衡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失平衡组(A组),SVA>5cm;平衡组(B组),SVA≤5cm,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和影像学参数.结果:99例患者中女83例,男16例;年龄41~92岁(中位数为67岁);冠状位Cobb角10°~75°(中位数为23°);侧凸长度3~7个椎体(中位数为5个椎体).顶椎常见的位置在L2/3(81%),顶椎椎体旋转程度的中位数为Ⅱ度(Ⅰ~Ⅲ度).冠状位Cobb角和侧凸节段相关(r=0.23,P<0.005),和顶椎旋转亦相关(r=0.53,P<0.005).A组33例,B组66例;两组间年龄、LL、PT、冠状位Cobb角、顶椎旋转度和PI-LL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性别、TK、TL、SS和P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S患者冠状位Cobb角与侧凸节段和顶椎旋转间有相关关系;矢状位平衡和失衡患者的年龄、冠状位Cobb角、LL、PT和PI-LL均不同.

    作者:李彦明;李明;杨长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一期后路手术切除Toyama 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可行性与疗效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手术切除Toyama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可行性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例Toyama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0~65岁,平均56.2±7.8岁.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2例.肿瘤位于C1/25例,C2/3 3例,C3/4 2例.ToyamaⅢb型7例,Ⅵ型3例.术前行MRI测量椎管外肿瘤距离硬膜囊边缘的大径为4.0~6.5cm,平均4.8±0.7cm;JOA评分平均为9.5±3.5分;ASIA分级,B级1例,C级1例,D级2例,E级6例.均采用一期后路手术切除肿瘤及单侧内固定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术后行JOA评分及ASIA残损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复查X线评估颈椎的稳定性.结果:所有的肿瘤均一期后路完全切除,其中椎管外瘤体均是完整的整块切除,无椎动脉损伤、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手术时间为210~270min(231.0±18.5min),术中出血量为400~700ml (550.0±87.9ml),住院时间为6~8d(7.2±0.8d).随访6~15个月,平均12.0±3.0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者,患者的神经症状及阳性体征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半年的平均JOA评分为15.4±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分级D级1例,E级9例,末次随访时D级1例也恢复到E级,末次随访与术前ASIA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结论:ToyamaⅢb和Ⅵ型上颈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可经一期后路手术切除并恢复颈椎的稳定性,短期的临床疗效较满意.

    作者:张涛;郑超;伍骥;吴迪;黄蓉蓉;杜俊杰;付理强;周兴;王亮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 2016年6月于西京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95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合并椎管内占位.男5例,女2例;年龄11~31岁,平均19.14±7.52岁.MRI检查示7例全部位于胸段椎管内.5例位于髓内,1例位于髓外硬膜内,1例髓内及髓外硬膜内均有侵及.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诊断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7例患者均行一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及椎管内占位切除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指标包括侧凸矫正率、手术并发症、椎管内占位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7~99个月,平均49.7±32.9个月.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患者占本单位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1.41%.术前行MRI检查,椎管内占位均准确定位;4例定性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7例均行术后病理学检查,示畸胎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皮样囊肿1例,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术后冠状面主弯矫正率(55.05±18.75)%,术后矢状面主弯矫正率为(41.53±19.43)%.末次随访未见明显矫形丢失.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暂时性神经损害,半年后恢复;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引流7d后治愈.1例患者于术后5年随访时发现椎管内占位复发,再次行椎管内占位切除术.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对其诊断均有重要价值.一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波波;陶惠人;段春光;王林;李涛;杨卫周;吴太林;李锋;马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CT神经同层显示技术对腰骶神经根变异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神经同层显示技术对腰骶神经根变异(lumbosacral nerve root anomalies,LSNRA)的诊断价值.方法:顺序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5月在我院医学影像科因腰腿痛(除外腰椎术后、肿瘤或炎症引起疼痛者)而行腰椎CT检查的100例患者,男54例,女46例,年龄27~88岁(65.0±15.6岁).采用Philips(Ingenuity CT)64排螺旋CT机行常规腰椎容积扫描,同时进行常规图像重组和神经重组(重组双侧L2神经根至S2神经根),并分别观察腰骶神经根形态.变异的神经根按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的标准分为6型.结果:97例图像显示满意.常规图像(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与神经重组图像各发现LSNRA 3例和13例,显示率分别为3.09%和13.40%,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2).在13例变异神经根中,Ⅱ型变异11例(84.62%),Ⅴ型变异2例(15.38%).结论:CT神经同层显示技术可以完整、直观地显示神经根变异形态、走行及与相邻神经根的关系,是诊断LSNRA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作者:吕喆;刘正;杨帆;张滨;史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局部应用万古霉素预防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及对融合率的影响

    目的:评价局部应用万古霉素预防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及对融合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的569例患者.排除标准:无内置物微创手术;胸腰段畸形手术;入院前3个月内有感染史;头孢类及万古霉素过敏等;随访少于12个月;术后未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采用常规腰椎后路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方案(术前1h静脉应用头孢呋辛钠2.0g,术中每隔4h追加2.0g,术后24h内给予2.0g)患者纳入对照组(A组,n=363),男195例,女168例,年龄51.5±19.4岁,其中≥55岁162例,<55岁201例,平均体重指数(BMI)28.1-±6.7kg/m2,吸烟80例,不吸烟283例;采用常规预防感染方案的同时在关闭切口前术野局部应用万古霉素1g患者纳入万古霉素组(B组,n=206),男98例,女108例,年龄53.7±18.6岁,其中≥55岁99例,<55岁107例,平均BMI 30.2±7.1kg/m2,吸烟37例,不吸烟169例.两组比较,性别、年龄、BMI、吸烟情况、并存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病)、既往腰椎手术史、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置管率、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引流量、融合节段数、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情况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B组共感染8例(3.88%),显著低于A组的30例(8.26%)(P=0.044).B组中葡萄球菌4例(1.9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0.49%),显著少于A组的20例(5.51%)及13例(3.58%)(P<0.05);感染非葡萄球菌中,B组4例(1.94%)与A组10例(2.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椎间融合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未出现肾毒性及耳毒性并发症.结论:局部预防性应用万古霉素能显著降低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率,同时对术后融合率没有影响.

    作者:李修璨;秦颖;王旭翾;毛克亚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CT值比较

    目的:比较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的平均CT值,为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21~70岁男女性腰椎高分辨率CT扫描影像资料,每10岁一个年龄组,单组随机抽取30例共300例数据.将各组数据导入Mimics 18.0中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在L4和L5椎体上模拟椎弓根皮质骨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分割出各模拟螺钉与骨质相交的感兴趣区域并测量其平均CT值.结果:同年龄段同性别同种置钉方式L4、L5椎体感兴趣区域平均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皮质骨螺钉置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置钉钉道周围感兴趣区域的平均CT值21~30岁组男性分别为547.4±48.2Hu和311.1±20.3Hu,女性为517.3±56.0Hu和279.1±41.7Hu;31~40岁组男性分别为519.6±48.9Hu和258.7±26.5Hu,女性为521.5±58.8Hu和287.8±33.2Hu;41~50岁组男性分别为490.9±69.8Hu和249.7±37.5Hu,女性为500.7±81.0和262.0Hu±72.1Hu;51~60岁组男性分别为436.5±65.7Hu和217.4±20.8Hu,女性为438.8±45.8Hu和222.1±22.6Hu;61~70岁组男性分别为396.1±40.0Hu和204.0±36.4Hu,女性为364.5±73.6Hu和153.5±27.1Hu;两种置钉方式各年龄组同性别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皮质骨螺钉为传统螺钉的1.7~2.3倍.同种置钉方式不同性别间平均CT值比较,传统螺钉置钉在21~30岁、31~40岁和61~70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皮质骨螺钉置钉在21~30岁和61~70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CT值明显高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同定具有更高骨-螺钉界面强度.

    作者:金海明;徐道亮;潘翔翔;王向阳;徐华梓;池永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可扩张性通道在颈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991年Faubert和Caspar[11]首次应用通道行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发现此术式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手术瘢痕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开创了利用通道系统进行腰椎手术的先河.1997年Foley和Smith[2]首次应用通道系统在显微内窥镜直视下行椎间盘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该术式能够直接观察椎管内组织,使得手术更加安全有效.随着工业和内窥镜技术的飞速发展,通道已广泛应用于腰椎手术,但由于颈椎毗邻结构解剖复杂,通道在颈椎手术的应用相对滞后.笔者就近年来通道在颈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张军;谢幼专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位失衡评估与矫正策略的研究进展

    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人体骨骼发育成熟后,除外脊柱本身的疾病,例如创伤、肿瘤、感染等以及原有侧凸进展,因椎间盘、双侧的椎间小关节严重退变引发椎间隙非对称性塌陷、椎体旋转性半脱位或是侧方滑移,冠状面上形成大于10°的侧凸,矢状面上则表现为腰椎前凸消失及节段性后凸[1].目前,DS在老年人群的发生率已高达68%[2-4],对于保守治疗后仍存在腰痛、下肢放射痛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责任间隙的减压融合,解除疼痛.DS患者脊柱矢状位的失平衡同样是导致患者腰痛加重、临床功能下降的关键因素.如何评估矢状位的失衡以及矢状位失衡如何矫正,是目前关于DS手术治疗的研究热点.2009年Schwab等[5]提出良好的脊柱矢状位力线决定好的术后功能,使得DS患者矢状位平衡成为骨科手术医师关注的焦点.笔者拟对DS矢状位失衡评估与矫正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昊聪;张子方;成俊遥;吴运昌;王兆瀚;王征;王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后路矫形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脊柱术后症状性硬膜外血肿(symptomatic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可导致术后神经功能恶化,是脊柱术后少见但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1%~ 1.0%[1-6].脊柱术后SSEH的发生与高龄、长节段手术、术中失血量大等因素有关[4、7、8],而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常合并上述这些危险因素.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分析,总结脊柱术后SSEH的原因十分重要.我院共收治3例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后路矫形术后SSEH患者,现结合文献,总结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刘少强;陈伟;吴彬彬;廖忠;梁珪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CT引导下微创治疗椎管内硬膜外巨大脓肿1例报告

    脊髓硬膜外脓肿(spinal epidural abscess)是硬脊膜外间隙的化脓性感染,由于大量脓液积聚及肉芽组织增生导致脊髓受压,致残率较高.该病临床少见,发病率为住院患者的1~2/10000[1].目前,硬膜外脓肿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开放手术行椎板切除减压、清除脓液[2,31.2016年7月,我们对1例椎管内硬膜外巨大脓肿患者进行CT引导下微创椎管内冲洗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新荣;冉兵;税俊文;魏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腰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症,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每年由腰背痛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据统计,仅1998年,美国因腰背痛治疗的总医疗支出较上一年增加了263亿美元[1],每年用于支付腰背部损伤性疼痛的劳动赔偿费用占年度总赔偿额度的2%[2].

    作者: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专家组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