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体位变化对L1~L5腰椎前斜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通道大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在仰卧位及右侧卧位进行L1~L5 MRI扫描.在位于椎间盘中点的图像内定义椎间盘中心点为O;A(平卧位)/A'(右侧卧位)点以及B(平卧位)/B'(右侧卧位)点为∠AOB(∠A'OB')达到小值时主动脉(或髂血管)左侧壁以及腰大肌前内侧壁上的点,记录各节段AB及A'B'的距离,并在各节段将AB与A'B'比较;将L1 ~L5各节段的A'B'进行节段间比较,并探讨其与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腰大肌截面积(relative psoas cross-sectional area,PCSA)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志愿者的BMI值为18.4~26.5,6例存在主动脉高分叉现象;各节段AB和A'B'(mm):L1/2为14.80±3.89和12.37±3.62,L2/3为12.85±4.16和9.96±3.37,L3/4为12.24±4.10和10.85±3.30,L4/5为9.78±4.69和9.72±4.37;主动脉高分叉者L4/5为7.72±3.56和6.71±2.86.在L1/2、L2/3、L3/4节段A'B'值显著小于AB(P=0.005,0.003,0.020);L4/5节段无论是否存在主动脉高分叉现象均无统计学差异(P=0.946,0.097);不同节段间A'B'值存在显著差异(P=0.046),通道大小趋势为L1/2>L3/4>L2/3>L4/5>主动脉高分叉者L4/5(其中L1/2显著>主动脉高分叉者L4/5,P=0.003);男女性间A'B'在各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MI与PCSA在L3/4与A'B'呈负线性相关(P=0.015,0.000),而PCSA在L1/2也与A'B'呈负线性相关(P=0.024).结论:右侧卧位时,OLIF通道解剖空间在L1/2、L2/3、L3/4水平显著减少,平卧位MRI对通道空间评估价值有限;而且OLIF通道大小与腰椎节段水平有关,并且受BMI值和腰大肌横截面积影响.
作者:张帆;马晓生;夏新雷;王洪立;吕飞舟;姜建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2005年4月~2014年2月共手术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1~74岁,平均43.3±29.0岁.新鲜骨折43例,陈旧骨折5例.按Grauer分型:Ⅱa型12例,Ⅱb型13例,Ⅱc型11例,浅Ⅲ型12例.术前均有外伤史,伴有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牵引后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选择手术方式,22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齿状突螺钉固定,其中1例因C6椎体骨折同时行C6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钢板固定.24例采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其中1例行一期后路C1/2椎弓根螺钉植骨融合+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置入钢板内固定术,4例因椎动脉骑跨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2例高龄患者因体质差合并骨质疏松,不能耐受全麻手术,行Halo-vest架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融合率、颈椎活动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手术患者中2例在术后1周复查CT时发现骨折移位,1例行翻修手术,取出内固定后重新置钉,再次复查CT示骨折复位满意,6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改为后路C1/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后4个月植骨融合;2例发生喉上神经损伤,出现饮水呛咳,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后路手术患者1例术中出现椎动脉破裂,置入螺钉后出血停止,未特殊处理;1例枢椎椎弓根螺钉进入椎管,无神经损伤症状,未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访12~120个月,平均25±7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前路手术组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后路手术组颈椎旋转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崔西龙;于海洋;姜济世;干阜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2007年6月~2013年7月接受MIS-TLIF治疗的52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1例,女292例,年龄53.1±8.4岁(31~83岁).其中腰椎滑脱症194例,腰椎管狭窄症128例,腰椎不稳症62例,巨大腰椎间盘脱出症59例,腰椎术后复发52例(开放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26例,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17例,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9例),退变性椎间盘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 28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定义为手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持久并发症指手术导致新的损害术后持续大于30d无改善,短暂并发症指手术导致新的损害在术后30d内获得改善.统计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本组523例平均随访47.5±8.2个月(24~81个月).92例患者共计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96例次,其中持久并发症2例次,分别为1例因为椎弓根解剖结构畸形在螺钉置入时造成神经根损伤和1例操作失误导致出行神经根损伤,神经功能部分恢复.90例发生短暂性并发症94例次,其中常见为下肢麻木不适,发生率为10.71%(56/523),发生硬膜撕裂21例,表浅感染9例,局部血肿4例,神经卡压2例,深部感染1例,植骨移位1例.88例患者发生单项并发症,4例发生2项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7.59%(92/523).不同疾病并发症率分别为:腰椎滑脱症17.53%,腰椎管狭窄症17.19%,腰椎不稳14.52%,巨大腰椎间盘脱出13.56%,腰椎术后翻修30.77%,退变性椎间盘病10.71%.单节段融合并发症率(17.53%)和双节段融合并发症发生率(18.42%)统计学差异不显著(x2=0.02,P>0.05).结论:MIS-TLIF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神经根损伤、硬膜撕裂、切口感染和短暂性下肢麻木等,短暂性下肢麻木是常见并发症.
作者:朱晓龙;王建;周跃;张正丰;李长青;郑文杰;潘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nucleoplasty,PC DN)治疗颈性眩晕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4月~2013年3月我科采用PCDN治疗颈椎病患者295例,其中颈性眩晕患者92例,61例获得2~3.9年(平均2.7±0.52年)随访,男性20例,女性41例,年龄33~81岁,平均(57.28±10.55)岁,采用改良颈性眩晕及伴随症状评估量表评价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有效率.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61例患者的眩晕及伴随症状的平均改良评分分别为21.75±1.76、25.00±4.00、24.82±4.38、24.64±4.12分,均较术前(18.06±3.25分)明显上升,有效率分别为96.7%、75.4%、72.1%、72.1%.末次随访时,眩晕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的患者占72.1%(44/61),其中治疗节段包含C3/4或C4/5节段者43例(C4/5 30例,C3/4 4例,C3/4、C4/5 9例);C5/6、C6/7 1例.4例患者于术后12个月前后眩晕症状复发,复发率占6.6%,其中3例予以保守治疗,另1例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经治疗后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17例随访无效的患者中,4例患者术前TCD显示椎-基底动脉狭窄或椎动脉狭窄;5例患者年龄偏高,术前均合并有高血压病3级;其他患者原因不明.结论:利用PCDN治疗颈性眩晕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选择C3/4和/或C4/5节段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作者:李春根;江泽辉;李鹏洋;叶超;元小红;赵赫;伍绍明;刘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估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联合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MEPs)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7月在鼓楼医院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63例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均行术中SSEPs监测,其中50例患者行TCeMEPs监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术中SSEPs和TCeMEPs等神经电生理监测资料.分别计算单模式SSEPs、单模式TCeMEPs和联合应用SSEPs与TCeMEPs的成功率、报警率、真假阳性率、真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三种监测模式的监测结果.结果:单模式SSEPs监测成功率为95%,单模式TCeMEPs监测成功率为96%,联合应用SSEPs和TCeMEPs监测成功率为100%;单模式SSEPs监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单模式TCeMEPs监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联合应用SSEPs和TCeMEPs监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三种监测模式的阴性预测值均为100%;三种模式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模式SS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25%,单模式TCeM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50%,联合应用SSEPs和TCeM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100%;三种模式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SEPs和TCeMEPs监测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联合应用两种监测方法可提高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中监护的预警价值,获得满意的监护成功率、敏感性及特异性.
作者:刘海雁;朱泽章;史本龙;邱俊荫;邱勇;马正良;顾小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估行支具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儿青春期生长高峰参数及生长高峰时的脊柱侧凸Cobb角进展速率(angle velocity,AV)变化情况,评估正性和负性AV组之间支具疗效的差异及不同支具疗效组之间生长参数的差异.方法:选取初诊时Y三角软骨未闭、以3~6个月为周期随访至停止支具治疗或因侧凸进展而行手术治疗的女性IS患儿35例.随访时测量的指标包括实足年龄、Y三角软骨闭合状态、Risser征、身高、脊柱长度、主弯Cobb角和尺桡骨远端骨龄(digital radius and ulnar,DRU)分级.根据纵向数据判定身高和脊柱生长速率峰值(peak height growth velocity,PHGV;peak spinal growth velocity,PSGV)及相应年龄,分析AV在该阶段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支具疗效的影响.支具治疗失败定义为主弯Cobb角进展≥5°或进展至超过40°需行手术治疗.结果:35例患儿初诊年龄为10.2±1.5岁(8~12.5岁),初诊Cobb角为26.5°±5.0°(20°~38°),20例主胸弯或胸腰双弯患儿接受Milwaukee支具治疗,15例胸腰弯及腰弯患儿接受Boston支具治疗.随访时间为5.1±2.1年(4.0~6.2年),末次随访年龄15.3±2.2岁(12~18岁),末次随访Cobb角为34.0°±12.6°(9°~59°).支具治疗成功15例(42.9%);支具治疗失败20例(57.1%),其中转为手术16例(45.7%).支具治疗失败组患儿PHGV年龄、PSGV年龄均较治疗成功组患儿更小(P<0.05),而支具治疗失败组的末次随访Cobb角、胸弯百分率及PSGV时AV均高于成功组(P<0.05),PHGV和PSGV的值、初诊Cobb角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SGV时负性AV组19例(54.3%),正性AV组16例(45.7%),负性AV组的支具治疗失败率、手术率、PSGV时AV及末次随访Cobb角均显著低于正性AV组(P<0.05).结论:行支具治疗的IS患儿生长高峰期时AV变化与支具疗效显著相关.处于生长加速期的IS患儿,其支具治疗失败率较高,尤其是脊柱生长高峰发生时间较早的胸弯型患儿.生长高峰时负性AV预示着更好的远期支具治疗效果.
作者:毛赛虎;史本龙;孙旭;刘臻;朱泽章;钱邦平;朱锋;邱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α型半水硫酸钙/纳米羟基磷灰石(α-CSH/nHA)复合植骨材料的成骨性能.方法:制备可注射性α-CSH/nHA/rhBMP-2复合材料,取12只成年绵羊,分别经左侧椎弓根在L1~L6椎体上制作直径6mm、深15mm的6个洞形缺损,第一只绵羊的椎体缺损随机分为3组,其余羊的椎体都按此进行分组,即L2、L5为实验组,L1、L4为对照组,L3、L6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植入α-CSH/nHA/rhBMP-2复合材料;对照组植入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CPC);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各处死4只动物,取椎体标本分别行X线及micro-CT扫描,观察缺损修复情况;行生物力学检查,测定椎体压缩强度和压缩模量;行组织学观察比较新骨生成率.结果:术后4周时,实验组压缩强度及压缩模量与CP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显著性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术后8周和12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显著性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实验组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影像学及组织学结果显示,术后4周时,实验组复合材料大部分已降解,密度稍低于正常骨,可见大量纤细短小、尚未塑形的新生骨小梁,边缘有大量成骨细胞环绕;对照组CPC材料呈高密度充满整个缺损,未见明显降解吸收征象,材料与骨的界限明显,缺损边缘有少量幼稚骨小梁形成;空白对照组缺损较大,边缘整齐,几乎看不到有新骨生成.术后8周时,实验组复合材料完全降解,缺损内新生骨小梁数量增多,增粗变长,且开始早期塑形;对照组材料开始部分降解,在边缘和中心降解区可见明显新骨形成,新生骨小梁数量较实验组少;空白对照组缺损修复不明显,边缘只可见少量新生骨小梁.术后12周时,实验组缺损完全被新生骨小梁充满,骨小梁趋于成熟,结构与正常骨小梁相似,密度与正常骨接近,很难与正常部位区分;对照组CPC大量降解,只残留一小团块状和零星的材料,缺损边缘修复明显,新生骨小梁长入残余材料内,将其分割成岛屿状;空白对照组缺损依然较大,呈低密度影清晰可见,新骨生成很少.结论:α-CSH/nHA/rhBMP-2复合材料在绵羊体内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是较好的微创植骨材料.
作者:罗有福;高金鉴;高浩然;张恩尉;薛为高;文艳华;钱济先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SCIRI)后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表达、血-脊髓屏障(blood-spinal cord barrier,BSCB)结构及其相关结构蛋白occludin的影响.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Dex预处理组(Dex组)和Dex+阿替美唑(ATIP)预处理组(Dex+ATIP组),Sham组和IR组分别于造模前3d开始鞘内生理盐水30μl、Dex组鞘内注射10μg DEX(30μl);Dex+ATIP组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10μg+阿替美唑10μg(共30μl),1次/d,连续3d.Sham组仅暴露主动脉弓而不结扎,其他3组开胸后用无创动脉夹夹闭主动脉弓14min后再开放,建立SCIRI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2h和48h取L4~L6脊髓,采用干湿法测定脊髓含水量;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染色测定BSCB完整性;Weston blot和RT-PCR测定脊髓组织中FGFR3和occludin含量.结果:造模后12h和48h,与Sham组比较,IR组、Dex组和Dex+ATIP组相应时间点脊髓组织中含水量、EB含量、FGFR3蛋白和基因表达均显著性增加,occludin表达显著性下降(P<0.05);Dex组与相应时间点与IR组和Dex+ATIP组相比脊髓组织中含水量、EB含量和FGFR3蛋白和基因表达均显著性降低,而occludin表达增加(P<0.05);Dex+ATIP组与IR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造模后12h和48h,EB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Sham组脊髓实质内几乎未见红色荧光,Dex组红色荧光有所增加,而IR组和Dex+ATIP组红色荧光显著增加,48h变化较12h更为显著.结论:鞘内注射Dex可下调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脊髓组织中FGFR3蛋白表达,维持occludin蛋白含量,对血-脊髓屏障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李晓倩;张再莉;马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微环境中不同浓度葡萄糖是否可通过蛋白质O位氮乙酰葡糖胺(O-GlcNAc)糖基化修饰影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及衰老.方法:构建常规浓度葡萄糖(A组)(5.5mmol/L)、高浓度葡萄糖(B组)(25mmol/L)微环境模型及常糖糖基化(C组)(常糖+Thiamet-G 1.0mmol/L)、高糖糖基化(D组)(高糖+Thiamet-G 1.0mmol/L)细胞模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各组中培养,于第3、5、7天用WST-1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情况;于第5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于第7天用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衰老情况;于第5天用Real-time PCR、Westen-bolt检测不同处理组Cyclin D1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第3、5、7天时细胞增殖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细胞增殖明显下降(P<0.05).细胞周期结果显示,B组、C组和D组相较于A组细胞周期G1期阻滞(P<0.05).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凋亡明显增多(P<0.05).细胞衰老染色显示,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细胞衰老明显增多(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Cyclin D1的mRNA相对值A组、B组、C组和D组分别为1.01±0.31、0.31±0.07、0.42±0.1、0.18±0.04,其他三组显著低于A组(P<0.05);caspase-3的mRNA相对值A组、B组、C组和D组分别为1.09±0.82、5.73±1.54、3.43±0.59、6.82±2.13,其他三组显著高于A组(P<0.05).Westen-bolt结果显示,A组hBMSCs内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水平高于B组;Cyclin D1的蛋白水平表达B组、C组和D组低于A组(P<0.05),caspase-3的蛋白质水平表达B组、C组和D组高于A组(P<0.05).结论:微环境中高浓度葡萄糖和细胞蛋白质高水平O-GlcNAc糖基化修饰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及衰老.微环境中高浓度葡萄糖可诱导胞内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水平升高.微环境中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水平升高可能是其抑制增值促进凋亡和衰老的机制之一.
作者:孙超;王言;邢辉;尹晓红;姚远;刘欢;周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L5/S1椎间孔内韧带的形态、分布规律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取5具防腐和5具新鲜冰冻正常成人腰骶部标本(年龄42~80岁,平均51岁).仔细剔除脊柱周围的软组织,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脊柱.找出LS/S1神经根并沿椎间孔小心去除周围脂肪和筋膜等软组织.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韧带的形态、走行、起始位置及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其长度、宽度及直径或厚度.用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法分析对比不同类型韧带的组织学类型.结果:在20个L5/S1椎间孔内共发现215条韧带,其中条带形90条,条索形125条;连接神经根到横突或椎间孔内壁的放射状韧带181条(84.2%),连接椎间孔周围组织横跨在椎间孔内的横跨状韧带34条(15.8%);放射状韧带出现率与横跨状韧带出现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3.928,P=0.000).在L5/S1椎间孔内口(73条,34.0%)、中间(102条,47.4%)及外口(40条,18.6%)区域均有分布.韧带长度多变,为1.43~19.01mm;厚度厚处达3.46mm.光镜下,HE染色提示椎间孔内韧带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且部分韧带内包含小血管组织,Masson三色法染色提示椎间孔内韧带由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少量的弹性纤维构成.放射状韧带与横跨状韧带组织学表现无明显差异.结论:L5/S1椎间孔内韧带主要分为条带形和条索形两种形状.椎间孔内放射状韧带比横跨状韧带出现率高.经骶骨裂孔硬膜外腔导管粘连松解术前应掌握其分布规律并在术中辨别并予以正确松解,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庆豪;史本超;钟恩意;丁自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广泛应用,包括拟诊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在内的许多脊柱侧凸畸形被发现合并有脊髓病变[1,2].目前,关于脊髓病变与脊柱侧凸之间的伴发关系仍不清楚.此外,对于此类合并脊髓病变的脊柱侧凸,在进行脊柱畸形矫正时是否需要处理伴发的脊髓病变、如何处理及何时处理等尚未达成共识.笔者就此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林鹏程;王华锋;梁珪清;郑召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双侧的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组成的三关节复合体是维持脊柱运动节段稳定的重要结构.脊柱固定时椎弓根螺钉置入导致的头端关节突关节损伤可增加相邻节段椎间盘的压力和关节突关节负荷[1],同时降低脊柱的稳定性[2],加快相邻节段的退变,被认为是脊柱融合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3-6].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方式可分为开放置钉和经皮置钉,不同的置钉方式对头端关节突关节的影响亦不相同.笔者就开放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头端关节突关节的影响综述如下.
作者:张军;谢幼专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继发的脊柱不稳与椎管狭窄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1].老化的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广泛聚集,这些老化的NPCs能诱导并加速IDD[2].与细胞程序性凋亡不同,老化细胞仍有代谢活性,却停止分裂增殖,同时上调炎症因子和基质降解酶的表达,通过形成老化分泌表型(senescent-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SASP)来恶化邻近细胞生存的微环境[2].髓核组织中的NPCs面临缺氧、营养匮乏、高渗、偏酸以及周期性力学负荷等微环境因素刺激[3].与此同时,遗传背景、椎间盘损伤、氧化应激、糖尿病、长期吸烟、肥胖等因素与IDD密切相关[1,4].这些因素极有可能通过恶化椎间盘局部微环境诱导或加速NPCs老化,破坏内环境稳态并终导致IDD.笔者查阅了NPCs老化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年龄增加、低氧、营养匮乏、机械应力、DNA损伤等角度综述NPCs老化的微环境因素.
作者:康新桂;吴小涛;时睿;蔡峰;王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随着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扩张通道系统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逐渐应用于临床,与传统术式相比,MIS-TLIF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利于患者恢复等优点[1-3].但是,传统扩张通道系统均为金属制成,不利于术中透视,且存在电传导性,另外由于通道下操作视野狭小,无影灯下操作存在视野盲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院采用一次性可透视S-tube系统并配合使用LED光源(图1),辅助MIS-TLIF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54例,同期对比金属扩张通道辅助MIS-TLIF 5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作者:张大鹏;毛克亚;强晓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梅毒是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神经梅毒系由TP感染人体后出现的大脑、脑膜或脊髓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约10%可发展为神经梅毒[2].梅毒性脊髓炎是神经梅毒的一种,是TP累及脊膜引起的炎症反应,是梅毒性神经损害的早期表现,多发生于TP感染后2~10年,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如下肢瘫痪或无力、感觉障碍、膀胱功能异常等,在临床上少见.我院收治1例梅毒性脊髓炎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胡越;杨雪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病例简介 患者女,55岁,2010年7月出现腰骶部阵发性疼痛,平卧时明显加重,侧卧或休息时缓解,每次发作约10min.不伴有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于当地医院就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中医药治疗,疼痛未见明显好转.2011年7月行腰椎MRI及骨盆CT检查,发现S2骶骨以下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图1、2),考虑占位性病变,脊索瘤可能性大.行穿刺活检,病理会诊结果诊断为浆细胞瘤.随即进一步行骨髓穿刺检查及M蛋白测定,均未发现异常,骨扫描提示S2至尾骨不均匀放射浓聚,符合原发病变,除外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为骶骨孤立性浆细胞瘤.
作者:杜心如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挖掘国内椎间盘退变相关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和学术团队,分析其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方法:将检索词“退变”、“退行性改变”与检索词“腰椎”、“椎间盘”、“颈椎”、“胸椎”、“腰”等自由组合,检索三大中文电子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出版时间不作限定,检索日期为2015年5月4日.数据信息的提取采用RegexBuddy软件,核心作者和学术团队的评定采用普莱斯定律和综合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数据挖掘的结果以Netdraw软件进行可视化表达.分析各团队的学术思想、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研究共纳入3361篇中文文献,挖掘核心作者54人、学术团队10个.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大热门方向:发病机制及药物作用机理研究(1964篇,占总量的58.43%);手术相关研究(1035篇,占总量的30.79%);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979篇,占总量的29.13%);生物力学相关研究(854篇,占总量的25.41%);动物学研究(686篇,占总量的20.41%);影像学相关研究(348篇,占总量的10.35%).结论:机制研究是目前椎间盘退变领域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已从整体动物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等多层次对退变的发生和发展机理进行了探讨,如何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干预手段,切实有效地延缓甚至逆转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作者:朱立国;李玲慧;魏戌;王尚全;于杰;冯敏山;陈忻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