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6年7期文献
  •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应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量评价手术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腰痛情况,应用Roland-Morris功能障碍(RDQ)评分评价患者腰椎障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及不同分型(Denis分型A、B、C、D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融合率为87.9%,治疗有效率为93.3%,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分别为77.9±1.5min、387.4±9.4ml和115.8±6.4ml.术前、术后1d和术后3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9±1.0分、7.6±1.0分和3.5±0.5分;RDQ评分分别为21.8±1.8分、18.4±1.1分和11.8±0.9分.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分别为65.6±1.7min、309.4±7.1ml和103.2±6.3ml.术前、术后1d和术后3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6±1.7分、7.2±1.1分和3.9±0.6分,RDQ评分分别为22.1±1.7分、19.4±1.0分和15.5±1.1分.两组患者间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术后1d和术后3个月的RDQ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enis分型A、B、C和D型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8.1±0.9分、7.3±1.2分、7.8±0.9分和7.9±0.8分;术后1d时分别为4.1±1.0分、7.6±1.1分、7.7±1.0分和7.8±1.0分;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3.5±0.8分、3.6±0.6分、3.7±0.5分和3.8±0.5分,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B、C和D型患者术后1d时VAS评分均显著高于A型患者(P<0.05).A、B、C和D型患者术前RDQ评分分别为17.8±1.9分、23.1±2.0分、23.4±2.1分和22.8±1.9分;术后1d时分别为12.4±1.1分、17.3±1.4分、18.3±1.8分和18.9±1.5分;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11.9±1.9分、11.4±1.3分、11.5±1.9分和12.4±1.9分,患者经治疗后RDQ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B、C和D型患者术前和术后1d时RDQ评分均显著高于A型患者(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疗效确切,能够快速缓解Denis A型患者疼痛和脊柱功能障碍,并恢复损伤严重的Denis B、C和D型患者脊柱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适用范围广,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何建华;冯大雄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MRI T2WI高信号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脊髓MRI T2WI高信号的危险因素.方法:2014年1月~2014年4月因CSM于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85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将脊髓MRI T2WI高信号分为3级:0级,无高信号;1级,T2WI有模糊而边界不清的高信号,且高信号范围局限于一个节段;2级,T2WI有明亮而边界清晰的高信号或高信号范围超过一个节段.在MRI T2WI横断位上测量脊髓压迫程度,在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节段和整体活动度.对可能影响高信号的因素(性别、年龄、病程、术前mJOA评分、脊髓压迫程度、颈椎活动度、椎间盘退变程度)行单因素分析,挑选出有意义指标(P<0.1)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脊髓MRIT2WI高信号的发生率为72.4%.按照分级标准,0级51例(27.6%),1级86例(46.5%),2级48例(25.9%).性别和脊髓压迫程度对高信号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相对于男性的OR=0.366,脊髓压迫比值的OR=0.904,P<0.05),而年龄、病程、术前mJOA评分、椎间盘退变程度、颈椎活动度与高信号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男性、脊髓压迫程度重为CSM患者脊髓MRI T2WI高信号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雷宇;于淼;刘晓光;曾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腰椎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

    目的:评价腰椎退变性疾病应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治疗的再手术发生情况,探讨其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9月~2015年7月,29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我院接受减压及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手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本组患者术后再手术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再手术原因和处理方法,并对所有再手术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再手术效果.结果:295例患者中,再次手术患者共16例,再手术率为5.4%.所有再手术患者二次手术时间距离首次手术15.1 ±23.4个月(0.1~60个月).16例再手术患者中,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者6例(37.5%),其中切口感染2例、伤口深层血肿形成4例,均采取感染清创或血肿清除(1例因行棘突切除取出Coflex)治疗后痊愈;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者10例(62.5%),其中2例Topping-off术后患者再手术原因为融合节段内固定松动或神经根粘连,更换内固定及神经根松解后症状缓解;另8例单节段Coflex置入患者主要原因为原手术节段或邻近节段退变,接受再次探查减压、融合后症状缓解,其中1例为新发节段症状,予以减压融合后症状缓解.本组所有再手术患者中,无1例因Coflex内固定直接相关并发症(内固定移位、松动、脱出或棘突骨折)再次手术.所有再手术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8.6±12.6个月(6~4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主观满意度总体优良率为93.8%.结论: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再手术原因与Coflex装置无直接相关,主要影响因素与切口感染、深层血肿及原手术或邻近节段退变有关.

    作者:张扬璞;海涌;杨晋才;周立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新型胸腰椎骨折损伤AO分型系统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研究

    目的:评价新型胸腰椎骨折损伤AO分型系统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探讨影响分型一致性的主要原因.方法:选取5名医师,根据术前正侧位X线片、CT、MRI影像,用新型AO分型系统独立对收治的70例胸腰椎骨折损伤患者进行分型.对同一例患者,5名医师在一次分型中只要有1名医师分型不同即认定为不一致.6周后,打乱资料顺序再次分型.全部资料均不含与分型有关的任何标记,应用加权Cohen's Kappa系数(unweighted Cohen Kappa coefficients)评价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内可重复性.结果:新型AO分型系统的可信度Kappa系数为0.602,可重复性平均Kappa系数为0.782.在3大骨折类型中,压缩型(A型)和分离移位型(C型)损伤的判定具有中、高度的可信度和极好的可重复性,可信度Kappa系数分别为0.604、0.662,可重复性平均Kappa系数分别为0.787、0.761;牵张型损伤(B型)判定的一致性相对较差,可信度Kappa系数为0.362,可重复性平均Kappa系数为0.657.损伤各亚型整体一致性,可信度Kappa系数为0.526,可重复性平均Kappa系数为0.701;其中B2型一致性差,可信度Kappa系数为0.214,可重复性平均Kappa系数为0.633;其次为A4型,可信度Kappa系数为0.322,可重复性平均Kappa系数为0.685.结论:新型胸腰椎骨折损伤AO分型系统具有中、高度的一致性和极好的可重复性,但对A4和B2型骨折判定的可信度较差.

    作者:王丙超;徐韬;甫拉提·买买提;曹锐;邓强;荀传辉;王健;盛伟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中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善情况.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颈椎OPLL患者,男17例,女16例;年龄41~78岁(58.6±8.8岁).其中16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及以内者通过ACCF切除骨化块减压(A组);17例骨化块累及2个节段以上、前路切除有困难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和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时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管狭窄率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1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B组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切口感染.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A组随访48.56±8.02个月,B组随访52.59±8.8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明显大于术后(P<0.05),B组末次随访骨化块面积较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颈椎OPLL,ACC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均为有效且安全的术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前者通过切除或“漂浮”骨化块达到有效减压;后者能够扩大椎管缓解脊髓压迫,中期随访椎管狭窄率维持稳定.

    作者:汪文龙;海涌;关立;刘玉增;陈小龙;朱文艺;陈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01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初次手术患者的病史资料,根据是否并发脑脊液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方式[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或经椎间孑L椎间融合(TLIF)]、滑脱部位、滑脱程度(Meyerding分度)、手术时间及术者年资与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的关系.结果:201例患者中共有20例并发脑脊液漏,发生率为9.95%(20/2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手术方式、滑脱程度、手术时间、术者年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PLIF与TLIF相比:OR=4.572,95% CI=1.192~17.534)、滑脱程度(Ⅰ度滑脱与Ⅱ度及Ⅱ度以上滑脱相比:OR=0.172,95% CI=0.059~0.500)是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方式和滑脱程度影响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

    作者:王飞;关凯;文天林;单建林;张思萌;李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与X线片矢状位参数的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与颈椎X线片矢状位参数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我院脊柱外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颈椎MRI及X线片上测量T1倾斜角(T1-Slope,T1S)、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颈倾斜角(neck nilting NT)、C2-C7 Cobb角(Cobb角)等矢状位参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测量方式的差异性,利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两种测量方式测量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线性回归建立两种测量方式各参数的线性模型.结果:X线片上测量的NT、Cobb角与MRI上测量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T1S、TIA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MRI上,TIA与T1S(r=0.677)、NT(r=0.547)、Cobb角(r=0.50)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T1S与TIA (r=0.677)及Cobb角(r=0.514)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NT不存在相关性.在X线片上TIA与T1S X(r=0.706)、NT(r=0.361)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Cobb角之间无显著相关性;T1S与NT(r=-0.325)、TIA (r=0.706)及Cobb角(r=0.370)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MRI上T1S、NT、TIA和Cobb角与X线片上T1S (r=0.660)、NT(r=0.624)、TIA (r=0.746)和Cobb角(r=0.547)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Cobb (X)=8.12+0.59Cobb (MRI),T1S (X) =10.12+0.58T1S (MRI),TIA (X) =25.74+0.64TIA (MRI);NT(X)=23.55 +0.51NT(MRI).结论:颈椎MRI上测量的TIA及TIS与X线片上相近,NT和Cobb角与X线片有显著相关性,可以用MRI测量的参数来评价颈椎矢状位平衡情况.

    作者:程招军;彭兵;范俊超;任志帅;张黎龙;崔子健;张洪杰;张学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临时单侧经皮椎弓根螺钉撑开联合PKP治疗椎体后壁破裂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评价临时单侧椎弓根螺钉撑开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椎体后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5例单节段伴椎体后壁破裂且无神经功能损害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女性30例,男性5例,年龄55~80岁(平均65.5±7.13岁).损伤节段从T11~L4共35个骨折椎体.均采用术中临时单侧椎弓根螺钉撑开,结合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影像学观测术前、术后伤椎Cobb角及椎体高度变化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和功能状况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问平均78.33±13.94min,每个病椎注入骨水泥量平均5.10±1.13ml.术巾出血平均18.80±5.29ml.术巾有2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方向为椎体侧方1例,椎间隙1例,均无椎管内渗漏.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5.50个月).术前伤椎Cobb角为16.25°±6.50°,伤椎前缘高度为0.62±0.17,伤椎中央高度为0.63±0.0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2.26°±5.14°,0.71±0.11和0.70±0.14,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VAS为8.03±1.61分,ODI为0.73±0.17;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60±0.74分和0.10±0.04,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伴有椎体后壁骨折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应用经皮邻椎临时椎弓根螺钉撑开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恢复椎体高度满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田耘;祝腾蛟;杨钟玮;吕扬;郭琰;张志山;姬洪全;周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复合三联抗结核药涂层材料(HRZ/PLGA)在大鼠体内释药特性观察

    目的:观察复合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三联抗结核药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涂层材料(HRZ/PLGA)在大鼠体内的释药特性.方法:将8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8只.A组为复合抗结核药HRZ/PLGA涂层材料植入组;B组为抗结核药HRZ植入组;C组为空白未载药PLGA涂层材料植入组,于术后1d、3d 、1w、2w、4w、6w、8w时分别麻醉各组大鼠4只,抽取腹腔静脉血液5ml,处死后取体内植入材料或药物周边1cm的肌肉组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肌肉组织及血清中H、R、Z三种药物的浓度,并于1w、4w时取血检测肝、肾功(AST、ALT、Ur、Cr),2w及6w时取植入局部肌肉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A组在术后3d时HRZ/PLGA涂层材料周边肌肉组织中三药浓度均达高,2w后药物浓度下降趋势平稳,8w时H、R、Z三药平均浓度分别为0.87、0.92、1.61μg/g,均能达到各自10倍低抑菌浓度(MIC);B组在术后3d时植入HRZ周边肌肉组织中三药物浓度均达高,但药物浓度下降较快,4w时三种药物均不能检测到;C组不能检测到三种药物.A组肌肉检测药物浓度曲线较B组明显平稳、长程.A组静脉血中三种药物浓度明显低于植入HRZ/PLGA涂层材料周边的肌肉组织(P<0.05).术后1w、4w时各组AST、ALT、Ur、Cr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w时A组及C组植入局部肌肉组织HE染色观察镜下见炎症细胞及PLGA降解产生空泡存在,6w时炎症细胞及空泡减少,A、B、C三组未见明显细胞坏死.结论:HRZ/PLGA涂层材料在SD大鼠体内释药平稳,持续时间较长,可实现体内局部用药的有效缓释;直接植入体内后组织生物相容性及可塑形性良好,为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复合自体骨的局部有效给药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赵晨;王骞;施建党;杨宗强;何胤;岳学锋;王鹏;王自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神经调节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脊髓MMP-9和TIMP-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神经调节素-1β(neuregulin-1β,NRG-1β)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脊髓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与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n=16)、NRG-1β治疗组(n=16),对照组仅分离暴露腹主动脉,其余两组采用腹主动脉阻断法制备动物模型.治疗组在打开动脉夹后立即经尾静脉注射NRG-1β(10μg/kg),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在打开动脉夹后立即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的0.1 mol/L的PBS缓冲液.于取材前3min根据改良Tadov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于术后3h、6h、12h、24h取材(每个时间点4只),HE染色观察脊髓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分别检测MMP-9、TIMP-1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Tarlov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在术后6h、12h、24h的Tarlov评分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和治疗组均存在脊髓组织损伤,但治疗组较模型组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未见MMP-9、TIMP-1阳性表达细胞;模型组MMP-9免疫阳性细胞数(个/高倍视野)在术后3h、6h、12h、24h分别为9.00±1.63、23.80±1.71、28.30±1.50、34.80±2.63,治疗组分别为8.50±0.58、17.80±0.96、20.80±3.50、30.00±2.16,其中6h、12h、24h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模型组TIMP-1免疫阳性细胞数(个/高倍视野)在术后3h、6h、12h、24h分别为11.80±0.96、12.30±1.50、7.80±0.96、7.80±1.50,治疗组分别为12.30±0.96、13.80±0.96、10.50±1.73、10.30±0.96,其中12h、24h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对照组MMP-9在术后3h、6h、12h、24h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4.93±0.21、4.95±0.24、4.96±0.25、4.98±0.23,模型组分别为5.38±0.25、6.53±0.31、6.87±0.29、7.53±0.33,治疗组分别为5.35±0.26、5.56±0.22、5.74±0.27、5.90±0.31,其中6h、12h、24h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MMP-9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6h、12h、24h治疗组MMP-9的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TIMP-1在术后3h、6h、12h、24h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4.74±0.23、4.76±0.21、4.73±0.25、4.76±0.24,模型组分别为4.53±0.32、4.62±0.21、3.83±0.20、3.65±0.32,治疗组分别为4.55±0.26、4.65±0.27、4.28±0.22、4.25±0.24,其中12h、24h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TIMP-1的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12h、24h治疗组TIMP-1的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神经调节素可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该作用的实现可能与MMP-9的表达下调和TIMP-1的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张同星;井万里;张涛;姜文学;高中玉;许财元;张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基于CT测量的腰椎间融合器长度选择分析

    目的:通过CT测量分析国人腰骶椎L1~S1终板各径线及相应骨突环等解剖学参数,探讨后方入路腰椎融合手术椎间融合器长度的选择.方法:招募24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2名,女12名,行腰椎CT扫描及矢状面、终板面二维重建.于L1~S1各终板面测量终板中线斜径、大斜径、大倾斜角、侧矢状径及相应径线所覆盖前后骨突环长度,计算均值及标准差.比较同性别同节段上下终板中线斜径、大斜径、大倾斜角及侧矢状径,计算不同手术方式下的融合器长度.结果:中线斜径男性大值为39.58±2.60mm,小值为33.38±3.26mm;女性大值为34.89±1.55mm,小值为30.93±2.99mm;前后覆盖骨突环长度为6~8mm.大斜径男性大值为48.05±4.62mm,小值为42.83±2.28mm;女性大值为43.26±3.31mm,小值为38.00±2.53mm;自L1至S1逐渐变大.侧矢状径男性大值为36.48±3.26mm,小值为32.11±2.50mm;女性大值为31.75±1.64mm,小值为28.36±2.32mm;前后覆盖骨突环长度为5.5~7.5mm.L2~L5较L1/2、L5/S1同节段上下终板对应参数均保持较好一致性,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L5/S1节段上下终板四对参数中只有大斜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P=0.0522;女性,P=0.6410).根据拟定融合器计算公式,TLIF融合器长度男性L1~L4各节段应≥31mm,L4/5为30~38mm,L5/S1为25~38mm;女性L1~L4各节段应≥27mm,L4/5为26~34mm,L5/S1为23~33mm.TLIF入路下融合器置入角度应尽量达到大倾斜角以选用更长融合器.PLIF融合器长度男性L1~L5各节段为28~30mm,L5/S1为26mm;女性L1~L5各节段为24~26mm,L5/S1为22mm.结论:CT测量分析可为腰椎间融合器长度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根据终板斜径、侧矢状径及骨突环长度可初步预测手术节段椎间融合器长度.

    作者:孙驰;王洪立;姜建元;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参数的研究进展

    枕颈不稳通常由外伤、先天畸形、肿瘤、炎症等因素引起,一般需行枕颈融合术[1].目前临床常用的手术同定方式为枕骨螺钉固定技术,该同定融合系统要求患者枕骨完整且无解剖变异[1、2],保证有足够面积和厚度供枕骨钢板固定,术中不可避免剥离大量软组织以暴露钢板螺钉附着处,且存在软组织损伤、硬膜外血肿、神经系统受损等严重并发症[3、4].随着固定技术和三维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解剖研究的深入,脊柱外科医生已不满足于该融合同定技术.

    作者:王扬;马维虎;李国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O型臂导航系统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近些年,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及内置物的不断更新进步,脊柱外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脊柱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血管神经,手术的复杂性、高风险性也越来越明显.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应运而生,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术野的可视度,使手术操作更加微创、安全、精准[1].O型臂导航系统可短时间内获得较高质量的三维CT图像,直接输入到导航计算机中自动匹配、注册,使术者能够近乎“直视下”精准的完成手术操作,被公认为是目前脊柱外科领域先进的导航技术[2].笔者就O型臂导航系统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亚明;童通;申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先天性脊柱侧凸遗传学病因的研究进展

    脊柱侧凸分为特发性、先天性、伴随其他症状的继发性三种类型[1].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脊柱侧凸的常见类型,每1000个新生婴儿中即有1例患儿[2].遗传因素参与了CS的形成,然而脊柱侧凸确切的遗传学病因仍不清楚.笔者就近年来CS遗传学病因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寇瑶;杜柏均;田静;祝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相邻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植骨置钉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骨折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经后路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良好[1],但远期随访发生椎体高度丢失、螺钉断裂等较多[2].日前临床上因骨质疏松导致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日益增多.而骨质疏松影响螺钉的把持力,术中或术后容易导致螺钉松动、退出甚至断裂[3],尤其是重度骨质疏松对螺钉稳定性的影响更为严重,曾经是脊柱内固定手术的禁忌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许多学者通过向钉道内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 MA)骨水泥来强化螺钉的稳定性[4~6],以期降低螺钉松动的风险;还有学者采用经伤椎植骨、置钉的方法来实现骨折椎体的有效复位和同定,显著降低了远期椎体高度丢失及断钉的风险,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7、8].

    作者:刘达;罗杨;郑伟;盛珺;廖冬发;谢庆云;周江军;巴晶晶;伍红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参照法穿刺技术在老年下胸椎及腰椎压缩骨折PVP和PKP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发生率明显升高[1],长期卧床等保守治疗,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护理成本高,且有较高病死率[2];而老年患者若行开放手术治疗,创伤大,风险也较高,因骨质疏松易出现内固定失效并发症,且有些高龄患者不能耐受开放手术.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OVCF具有创伤小且止痛效果良好的特点[3~8].PVP和PKP 均为经皮闭合穿刺,需在医学影像设备监视下进行.目前,大多在普通C型臂X线机透视下体表投影定位下进行进行手术,在其监视下穿刺精度相对较差,对术者经验要求较高,穿刺次数及透视次数相对较多.本组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靶点细针参照法引导穿刺行PVP和PKP治疗37例OVCF患者,穿刺精度明显提高,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叶彬;陈令斌;陈伟;刘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颈椎及腰椎双处痛风石1例报告

    痛风是由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系统性疾病,多累积全身各处关节,以跖趾关节多见,易于观察,容易诊断.近些年,少数国内外报道显示,痛风可累及脊柱相关组织并造成髓性神经症状、根性神经症状甚至截瘫等.脊柱痛风的发病率极低,单处脊柱痛风案例国内外少有报道,多处发病案例未查及.脊柱痛风缺乏有效的诊治措施及标准,且症状及影像表现极易与椎间盘突出性疾病混淆,为脊柱痛风诊治带来困难.我院收治1例颈椎合并腰椎椎管内痛风石患者,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唐晓东;李龙云;周学颖;邓志洋;孙岩;武汉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