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7年1期文献
  • 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中长期随访报告

    目的:评估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在我院接受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术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4例;年龄25~65岁(44±9.4岁).寰椎爆裂性骨折19例,C1、2旋转脱位畸形16例,齿状突骨折26例,齿状突游离15例,寰椎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脱位9例.通过Ranawat分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颈部/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X线片、MRI、CT三维重建等资料中,提取以下影像学数据: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有效椎管容积(space available for cord,SAC)、C1-2角、C2-7角,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5年以上的随访.末次随访时24例术前存在脊髓压迫症状患者的Ranawat分级有所改善;95%的患者颈部疼痛得到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56± 1.03分下降至2.53±0.53分(P<0.05);NDI由术前34.76±5.45分降至13.13±1.21分(P<0.05).ADI由术前6.5±1.0mm降至2.4±0.9mm (P<0.05);SAC由术前13.37±2.1 1mm增大至19.93±2.20mm (P<0.05).手术前C1-2角为21.9°±1.2°,末次随访时为26.6°±6.9°;手术前C2-7角为19.8°±9.2°,末次随访时为15.5°±5.9°.术后6个月,81例(95.3%)患者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4例患者出现植骨延迟愈合.结论: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长期疗效优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技术.

    作者:杨珺;倪斌;郭翔;郭群锋;杨军;赵文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寰枢椎脱位不同后路融合术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目的:观察寰枢椎脱位不同后路融合术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0年6月~2010年6月共纳入4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照后路融合方式分为寰枢融合组(23例)和枕颈融合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C2-3半脱位(SAS)的出现率及活动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2/3椎间隙高度与C3椎体高度的比值(S值)及C2-7矢状位角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术前的JOA评分、S值及C2-7矢状位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融合组随访时间为7.40±1.51年,枕颈融合组随访时间为6.97±1.32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3例行寰枢融合术者出现2例SAS(8.7%),20例行枕颈融合术者出现7例SAS(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融合组和枕颈融合组末次随访时S值均较术前减小,枕颈融合组S值减小更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寰枢融合组及枕颈融合组C2-3活动度分别为3.78°±3.01°和1.45°±1.7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寰枢融合组C2-7矢状位角度由术前的15.16°±5.66°降至末次随访的12.40°±9.34°,枕颈融合组由术前的15.54°±6.54°降至末次随访的-0.22°±12.45°,两组末次随访的C2-7矢状位角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寰枢融合术比枕颈融合术的颈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低、程度轻,临床上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不要轻易行枕颈融合.

    作者:唐向盛;谭明生;移平;杨峰;郝庆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术前判别寰枢椎解剖类型对上颈椎后路置钉策略的意义

    目的:探讨术前判别寰枢椎解剖类型对上颈椎后路置钉策略的意义.方法:2012年3月~2015年10月对86例上颈椎疾病患者实施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手术,其中颅颈交界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33例,创伤性寰枢椎脱位18例,寰枢椎椎管内肿瘤14例,寰枢椎结核合并寰枢椎脱位9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寰枢椎脱位12例.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寰椎后弓的高度,对后弓高度≥3.5mm的A型寰椎选择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后弓高度<3.5mm的B型寰椎选择寰椎椎板钩固定.CT薄层扫描测量枢椎椎动脉孔入口至枢椎椎管内壁的距离(a),数层法识别椎动脉孔球部开始出现的层数,计算e值(层数×层厚);根据a、e值确定枢椎椎动脉孔的类型:a>4.5mm、e≥ 4.5mm为Ⅰ型,a≤4.5mm、e<4.5mm为Ⅱ型,a≤4.5mm、e≥4.5mm为Ⅲ型,a>4.5mm、e<4.5mm为Ⅳ型;Ⅱ型选择枢椎椎板螺钉固定,Ⅰ、Ⅲ、Ⅳ型选择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86例患者中,寰椎后弓A型146侧,B型26侧;枢椎椎动脉孔Ⅱ型32侧,Ⅰ、Ⅲ、Ⅳ型140侧.手术共置入寰椎椎板钩26枚,寰椎椎弓根螺钉146枚,枢椎椎板螺钉32枚,枢椎椎弓根螺钉140枚;施行寰椎椎弓根螺钉-棒-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57例)、寰椎椎弓根螺钉-棒-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术(16例)和寰椎椎板钩-棒-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3例)三种类型的个性化内固定组合手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5~156min(130±25min),手术出血量105~188m1(150±35ml).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寰枢椎均达到理想复位,随访8~18个月(13±5.5个月),末次随访CT检查结果显示,除1例寰椎椎板钩固定病例出现内固定松动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术前应用影像技术对患者寰枢椎解剖类型进行综合判断并制定个性化的置钉策略和固定方式,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夏虹;王建华;吴增晖;马向阳;艾福志;章凯;尹庆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例患者采用前路单枚中空拉力螺钉固定,6例采用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40例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26例采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术前ASIA分级D级32例,E级45例;术前JOA评分12.9±2.4分.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CT,评价齿状突骨折愈合、寰枢椎复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颈项部疼痛、四肢麻木及肌力下降等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前32例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20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患者分级无变化;术后JOA评分改善至15.2±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1,P=0.000).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27.0±9.6个月),1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者齿状突骨折呈纤维/瘢痕愈合,4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及6例寰枢椎后路钉棒临时固定者的齿状突骨折均获复位及骨折端的骨性愈合,40例后路及26例前路固定植骨融合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复位及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结论: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根据骨折时间及骨折复位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马向阳;杨进城;邹小宝;许俊杰;夏虹;尹庆水;吴增晖;章凯;王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in-out-in”多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in-out-in”多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融合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in-out-in”多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6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患者资料,男17例,女9例,年龄25~63岁,平均43±9岁;单侧椎动脉高跨10例,双侧高跨2例,C2/3融合致单侧枢椎椎弓根发育不良12例,双侧发育不良2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疼痛,VAS评分1~6分,平均3.12±2.13分;23例伴肌力下降及感觉异常,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5~11分,平均7.9±2.1分.术前行X线、CT和MRI检查,术后7d及3、6、12个月行X线和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比较各时间点VAS及JOA评分.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25~215min (153.7±27.9min);出血量160~650ml(263.1 ±68.5 ml),3侧椎弓根钉应用“in-out-in”技术置钉过程中,出血多,改为椎板钉;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8~20个月随访,平均12±4个月,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见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术后7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1.13±0.72、1.11±0.93、1.09±0.98及1.07±0.81分,较术前明显减轻(P<0.05);术后7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2.9±1.8、13.4±2.3、13.6±1.9及13.8±2.1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结论:“in-out-in”多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融合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或不稳,临床疗效肯定.

    作者:高延征;高坤;余正红;陈书连;王红强;张广泉;张敬乙;施新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3D打印导航模板在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三维(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3例寰枢椎骨折和/或脱位患者,均行后路寰枢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D打印导航模板组(19例)和传统置钉组(24例).3D打印导航模板组术前将患者的颈椎CT数据导入Mimics 17.0软件,行3D重建并设计带钉道的导航模板后打印、消毒;术中将导航模板与置钉椎体贴合紧密后,通过定位孔钻孔、置钉.传统置钉组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徒手置钉.统计并对比两种置钉方法的准确率,通过测量并比较术前预设钉道角度与术后实际钉道角度差异评估进针角度的精确性.比较两组的置钉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及患者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合并症及术前是否牵引复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9例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68枚,置钉准确率94.1%,置钉时间2.2±0.4min/枚,透视次数4.6±1.1次,手术时间197±41min,术中出血量395±64ml;传统徒手置钉组置入椎弓根螺钉76枚,置钉准确率76.3%,置钉时间3.4±0.7min/枚,透视次数9.4±2.7次,手术时间245±67min,术中出血量552±79ml.两组置钉准确率、置钉时间、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D打印导航模板组的内倾角及头倾角与预设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置钉角度的精确性明显优于徒手置钉组(P<0.05).术后3d、6个月及12个月患者颈肩部VAS及颈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而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间颈肩部VAS及颈椎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可提高置钉准确率,同时还可缩短置钉时间、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

    作者:王飞;刘志斌;张建华;李长红;贺永进;刘军;屈晓鹏;刘延雄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改良植骨方法在后路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植骨方法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32例因齿状突不连(21例)、寰椎横韧带断裂或松弛导致寰枢关节不稳(6例)以及颅底凹陷(5例)的病例,施行了后路经C1侧块或椎弓根螺钉和C2椎弓根或Magerl螺钉固定术(27例)或枕颈固定术(5例).术中植骨时在C1和C2后弓或C2和枕骨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压实后将少许稍长的皮质骨条铺在表面,再放置明胶海绵2条,用可吸收线缠绕在两侧内置物上或缝合于两侧软组织上,形成网状结构,术后颈托固定,随访观察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经口咽前路松解复位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出现术后咽后间隙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于术后2周恢复.术中无内固定或植骨困难,术后随访未见复位丢失或假关节形成.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个月~3年2个月,平均19.1±7.2个月,全部患者手术后3~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改良植骨方法,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

    作者:闫应朝;王雍立;王向阳;池永龙;徐华梓;林焱;倪文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枕颈角与下颈椎曲度的关系

    目的:评估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合并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患者枕颈角(O-C2角)与下颈椎曲度(C2-7 Cobb角)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21例于我院因BI合并AAD行后路复位枕颈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1~65岁(41.6±10.7岁);病程4个月~18年(4.3±3.9年).于手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中立位侧位X线片上测量O-C2及C2-7 Cobb角(C2-7角),并计算O-C2角及C2-7角的变化量dO-C2角和dC2-7角,前凸为“+”值,后凸为“-”值.根据O-C2角的大小,将21例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分为10°≤O-C2角≤20°组、O-C2角<10°组及O-C2角>20°组.观测手术前后不同O-C2角组C2-7角的差异,分析手术前后O-C2角与C2-7角的相关性.结果:21例患者中,12例患者固定节段为C0-C3,9例患者为C0-C4.随访时间为10~32个月(18.3±6.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O-C2角较术前平均增大6.3°,C2-7角较术前平均减小6°,手术前后两指标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6例(28.6%)患者O-C2角在10°~20°间,12例(57.1%)<10°,3例(14.3%)>20°.O-C2角<10°组C2-7角显著大于O-C2角10°~20°组及>20°组(P<0.05),O-C2角10°~20°组与>20°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10例(47.6%)患者O-C2角在10°~20°间,4例(19.0%)>20°,7例(33.4%)<10°,O-C2角>20°组C2-7角显著小于O-C2角10°~20°组及<10°组(P<0.05),O-C2角10°~20°组与<10°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O-C2角与C2-7角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术前r=-0.732,P<0.05;术后r=-0.603,P<0.05);dO-C2角及dC2-7角亦存在显著性负相关(r=-0.721,P<0.05).结论:BI合并AAD患者枕颈角与下颈椎曲度关系密切,行后路复位枕颈融合术时需监测枕颈角的固定角度,若枕颈角过大有可能导致术后下颈椎曲度出现代偿性减小.

    作者:孟阳;刘浩;戎鑫;陈华;娄继刚;王贝宇;邓宇晓;丁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枢椎板钩固定融合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治疗的74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钉钩组)的临床资料,以同时期相同纳入标准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的63例患者(钉棒组)作为对照.记录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脊髓功能(ASIA分级)、颈部僵硬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VAS评分、ASIA分级、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评价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和术前VAS评分、NDI、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钉钩组随访时间为76.3±14.0 (48~110)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126.1±8.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7.8±34.2ml,植骨融合率为100%,平均融合时间为4.6±0.9个月;钉棒组随访时间为72.0±12.0 (48~9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129.8±7.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5.8±30.0ml,植骨融合率为98%,平均融合时间为4.8±1.2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植骨融合率和融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钩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与钉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NDI和颈部僵硬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有神经症状的患者,钉钩组的49例与钉棒组的37例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SIA分级、颈部僵硬度、患者满意度及NDI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固定融合与寰枢椎榷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术中出血量更少.

    作者:赵文龙;倪斌;郭群峰;郭翔;杨军;杨珺;陈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

    目的:总结应用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9月~2015年12月共收治42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16~67岁,平均43.8±12.2岁.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31例,Ⅲ型骨折11例.42例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及枕颈部疼痛,35例有颈椎活动受限,30例有不同程度颈髓受压的症状和体征.患者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行颅骨牵引术,27例有不同程度的复位,15例无复位.所有病例均接受经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观察内置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并采用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 SAC)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5~220min,平均123±18min,术中失血量30~350ml,平均110±80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34.1±14.8个月.42例患者的枕颈部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末次随访时NDI及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术后各随访点影像学检查均提示35例复位满意,另外7例为部分复位,SAC由术前的8.5±3.3mm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14.9±3.0mm(P<0.001).1例患者植骨颗粒部分吸收,并于术后12个月出现线缆断裂,刺入脊髓导致了相应的症状体征,取出内固定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7.6%.1例患者术后出现脂肪液化,导致了切口延迟2周愈合.另有2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延长引流管安置时间、预防感染等处理,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未出现椎动脉损伤、螺钉钛棒松动、移位、断裂以及寰枢椎再脱位、失稳等并发症.结论: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融合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风险低、术中复位、固定可靠等优势,采用该术式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等导致的寰枢椎脱位可获得优良的疗效.

    作者:丁琛;洪瑛;龚全;李涛;马立泰;王贝宇;邓宇骁;刘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学龄期儿童寰枢椎数字化三维形态测量研究

    目的:通过CT 三维影像观测学龄期儿童(7~12岁)寰、枢椎形态结构,探索学龄期儿童寰、枢椎形态特征和增龄变化规律,为学龄期儿童寰、枢椎疾病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赤峰市第二医院2013~2014年行颈椎CT扫描的学龄期儿童影像资料,排除寰枢椎骨折、畸形、结核等疾病.将收集到的原始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6.0进行三维重建,运用软件的三维测量工具在重建的三维模型上对其寰、枢椎侧块及椎弓根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包括寰椎的侧块横径(LMD)、侧块内倾角(d角)、侧块前后径(LMB)、侧块上倾角(e角)、椎弓根宽度(AW)、椎弓根全长(AL)、椎弓根外偏角(b角)、椎弓根高度(AH)及椎弓根尾偏角(c角);枢椎的椎弓根全长(APL)、椎弓根宽度(APW)、椎弓根外偏角(f角)、椎弓根高度(APH)及椎弓根尾偏角(g角).将观测对象按年龄每两岁为一组共分三组,即A组(7~8岁)、B组(9~10岁)、C组(11~12岁),并行统计分析.结果:LMD随年龄递增呈递增趋势,A组左侧为13.91±1.95mm,右侧为14.11±1.95mm;B组左侧为14.31±2.24mm,右侧为14.36±2.39mm;C组左侧为17.18±2.32mm,右侧为17.10±2.41mm;LMD左侧C组与A、B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LMD在各组左、右侧间比较有差异(P<0.05).其他指标也随年龄呈递增趋势,同侧C组与A组比较除f角外均有显著差异(P<0.05);同侧C组与B组比较仅AH、APW及APH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侧A组与B组比较仅AL、AW、APL、APH及g角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组左、右侧间比较仅LMB和d角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学龄期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及侧块形态结构复杂,且发育未完全,对各骨性结构发育规律的三维结构形态进行观测,可为临床及进一步研究其周围毗邻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于永涛;张少杰;刘颖;王星;李志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脊柱外伤中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损伤节段以下严重的功能障碍,是青壮年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由于其致伤机制复杂,临床尚无有效干预手段.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细胞的死亡是SCI复杂的病理进程中的核心环节[2].其中,各种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方式因其有可调控性而成为神经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3].笔者对SCI后神经细胞的PCD方式及关键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探索更为有效的干预靶点提供参考.

    作者:马宁;杨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脊柱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脊柱感染(spinal infections)是指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椎体、椎间盘及椎体周围软组织的感染[1].文献报道成人脊柱感染的年发病率约为0.83/10万[2].脊柱感染通常发病隐匿,严重者会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脊柱畸形、瘫痪甚至死亡等.近年来,脊柱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使脊柱感染的诊断与治疗面临新的挑战.现就脊柱感染的分型、诊断以及治疗相关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杨波;李玉琳;刘菲菲;宁广智;冯世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寰椎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寰椎位于人类脊柱的上段,因其结构特点而具有特殊的功能.寰椎骨折早由Cooper报道于1822年,在其进行尸体解剖时发现.虽然寰椎骨折发现较早,但对其较深入的研究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长期以来,对于寰椎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一直存在争议.准确的分型与对骨折机制的把握有助于寰椎骨折的诊断,故笔者首先对寰椎骨折的分型以及致伤机制进行了复习归纳,着重对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及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了临床使用时的选择原则.

    作者:陈诚;王新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术在高颈段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血管化的良性肿瘤,首选手术治疗,肿瘤全切者可达根治.但是手术中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造成视野不清,盲目地切瘤和止血容易造成脊髓严重损伤.神经外科医师一直致力于寻找安全切除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的辅助工具,包括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术前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术中B超、术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这些技术在手术的实时同步性上存在局限性,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技术在手术中可以为术者提供更实时、动态的影像,能与手术实现同步性.笔者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使用该方法辅助切除8例高颈段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初步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俊;肖爵贤;吕世刚;沈亚徐;祝新根;蒋秋华;程祖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对寰枢椎脱位外科分型及治疗策略的思考

    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是指创伤、先天畸形、退变、肿瘤、炎症或手术等因素造成关节面失去正常对合关系、关节功能障碍和/或神经受压的解剖学异常状态,是上颈椎创伤和疾病的病理转归.寰枢椎关节是颈椎中活动功能重要的关节之一,活动度大,灵活性高,稳定性相对差,是颈椎诸椎节中容易受损伤的部位.同时,寰枢椎毗邻延髓生命中枢,脱位可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受医疗科技水平、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的限制,至20世纪末,我国对襄枢椎脱位多采用保守治疗(如颅骨牵引、Halo支架固定)或Brooks钢丝[1]、Halifax椎板夹[2]、Apofix夹等非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而对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几乎缺少良好对策.

    作者:谭明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基础及置钉技术

    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长足进步,对寰枢椎脱位治疗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技术也不断改进,早期有Gallie、Brooks-Jenkins等钢丝内固定法、Apofix椎板夹固定等;1987年Magerl等[1]提出了寰枢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1994年Goel等[2]提出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均需处理寰枢椎侧块关节后方的静脉丛方可显露进钉点,容易造成出血、神经根损伤等.2002年谭明生等[3、4]提出了经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即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进钉点位于后弓的背侧,由于其牢靠的三维固定效果、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置钉点易于显露、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手术方式[5].但由于寰椎解剖结构特殊且变异性大,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组织,安全置钉是其难点,必须个性化制定置钉方案,才能避免出现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应全面认识,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移平;谭明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