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7年5期文献
  • 胸腰骶椎结核术后早期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评估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应用Clavien-Dindo (C-D)并发症分类系统对胸腰骶椎结核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因脊柱结核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187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12例,女75例;年龄18~85岁,平均45.7±16.0岁.7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术前存在合并症29例.病变部位依次为胸椎40例(21.4%)、胸腰段51例(27.3%)、腰椎74例(39.6%)和腰骶椎22例(11.8%).采用前路手术55例、后路手术98例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34例.使用C-D分类系统对患者术后住院期间(≤30d)并发症进行分级评估,先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年龄、性别、吸烟史、术前ASIA分级、术前合并症、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病变部位、病变范围、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术前血沉、手术入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并发症的相关性,并对P<0.2的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7.4%(70/187),按照C-D并发症分类,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1%、8.0%、2.7%、2.1%和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病变范围、术前血红蛋白和术前白蛋白与总体并发症相关,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前抗结核时间、术前白蛋白和手术时间与Ⅱ级或以上级别并发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白蛋白低为总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4),而术前合并症和手术时间长为Ⅱ级或以上级别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4和P=0.015).结论:C-D并发症分类系统简单、可以提示并发症严重程度,是评估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术前白蛋白低是胸腰骶椎结核术后早期总体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合并症和手术时间长是脊柱结核术后早期发生C-D分级Ⅱ级或以上级别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蔡毅;郑明辉;王翔;任涛;冯仕烽;瞿东滨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治疗上颈椎结核

    目的:探讨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1.9±8.3岁(6~71岁).其中寰椎结核11例,寰枢椎结核6例,寰椎并寰枕关节结核2例,病灶均破坏累及寰枕关节或寰枢椎侧块,均伴有寰枢关节脱位,病灶周围脓肿形成.采用JOA评分评价脊髓神经功能,VAS评分评价枕颈部疼痛症状,寰齿间隙(ADI)评价复位情况,定时随访并复查X线片、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9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其中行枕颈融合11例,寰枢椎融合7例,C1~C3融合1例.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3.2±7.2个月(24~48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CT显示椎前脓肿消失、寰枢椎复位良好,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等;17例术后3个月实现后路骨性融合或前路骨缺损部植骨骨性愈合,另2例术后6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结核杆菌感染病灶,术后抗结核药物平均用药时间16.9±1.3个月.随访期间结核无复发,术后18个月结核病变均达到临床治愈.JOA评分由术前的7.9±1.1分上升到末次随访时的14.7±1.2分(P<0.05);枕颈部VAS评分由术前的6.5±0.4分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0±0.5分(P<0.05),ADI由术前5.6±1.3mm减小至术后1.6±0.9mm(P<0.05),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经口咽病灶清除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树金;马向阳;杨进城;杨敏;邹小宝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估分析弯角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curved vertebroplasty,PC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128节病椎,将其分为弯角组(36例,43节)、单侧组(32例,42节)及双侧组(28例,43节),分别行PCVP及单侧、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及病椎节段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3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及术前、术后24h、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复查CT评价骨水泥渗漏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弯角组与单侧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均明显少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弯角组和单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弯角组、单侧组、双侧组的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双侧组多(6.2±1.5ml),弯角组次之(4.5±1.3ml),单侧组少(3.4±1.2m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弯角组、单侧组、双侧组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单侧组(28.6%,12/42)高,双侧组(18.6%,8/43)次之,弯角组(9.3%,4/43)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24h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24h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VP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X线透视次数少、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林玉江;林茜;杨利民;杨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超声骨刀与传统工具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减压截骨术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减压截骨术中应用超声骨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减压、Ponte截骨、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术且年龄不小于45岁的54例DLS患者,根据减压截骨操作主力工具的不同分为超声骨刀组(28例)和传统工具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器械并发症例数、出院时神经功能恶化例数、手术时问、估算出血量、单个融合椎体出血量和自体血回收量等指标.结果:虽然超声骨刀组减压椎板数、Ponte截骨数和切除间盘数显著多于传统工具组(P<0.05),但是两组的器械并发症例数和出院时神经功能恶化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尸>0.05),且超声骨刀组估算出血量、单个融合椎体出血量和自体血回收量显著低于传统工具组(834.0±354.4ml vs 1467.3±804.9ml,P=0.002)(120.8±57.2ml vs 191.4±88.4ml,P=0.003)(342.3±179.9ml vs552.2±295.2ml,P=0.003).结论:应用超声骨刀完成DLS减压截骨手术安全、有效,超声骨刀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在安全性方面至少不亚于传统工具.

    作者:陈萧霖;曾岩;陈仲强;袁磊;钟少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成人新鲜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新鲜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成人新鲜齿状突骨折23例,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7例,浅Ⅲ型6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5 ~68岁(41.2±15.1岁).患者入院时均有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其中5例有不同程度脊髓神经损伤表现,术前JOA评分10~14分(12.8±1.6分).13例齿状突骨折无移位或牵引后复位良好的Ⅱa型、Ⅱb型、浅Ⅲ型患者行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8例牵引后复位不理想及2例Ⅱc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23例患者均未出现血管、食道损伤及脊髓神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术后23例患者随访8~30个月(18.0±6.4个月).5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半年JOA评分14~17分(16.3±1.3分),平均改善率为83.3%.术后影像学复查寰枢椎对应关系良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1例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患者随访至8个月时骨折端尚未愈合,其余12例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均骨性愈合.10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患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新鲜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固定牢固,愈合率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嘉坤;贾世青;刘昌生;黄开;陈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经骶2髂骨螺钉内固定在腰骶段结核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徒手置入骶2髂骨(S2AI)螺钉的安全性,评估其在腰骶段结核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采用病灶清除、腰椎椎弓根-S2AI螺钉内固定、椎问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16例,女9例,男7例,年龄38~73岁(63.5±14.3岁),其中11例大于60岁.10例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查T值<-3.5.术前、术后均规范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治疗,术后采用X线片和CT评价S2AI螺钉的位置,观察螺钉的相关并发症以及结核愈合情况.结果:10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病灶清除术,6例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的手术方式.徒手置入30枚S2AI螺钉,冠状面螺钉的外展角(α)为50°~80°(65°±14°),矢状面螺钉与S1上终板的夹角(β)为-15°~16°(0°±12°),横断面上螺钉与中垂线的夹角(θ)为45°~57°(50°±9°).术后CT检查发现1枚(3.3%)螺钉穿破髂骨内皮质,2枚(6.7%)螺钉穿破髂骨外皮质,穿破均小于5mm,没有神经、血管损伤的情况发生.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1例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的2枚(6.7%)S2AI螺钉周围出现明显透光带(screw halo).所有患者结核症状得到控制,术后6个月时血沉、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内同定断裂的情况发生,植骨均获得融合.腰背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7±2.1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3.2±0.7分(P=0.03).结论:徒手置入S2AI螺钉是可行且相对安全的,可用于腰骶段结核患者的稳定性重建,为结核病灶治愈提供条件.

    作者:王孝宾;王冰;李晶;吕国华;卢畅;康意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肌电图对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定位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估肌电图(elcctromyography,EMG)对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342例,男174例,女168例;平均年龄69.2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80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95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滑脱症55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退行性侧凸12例.根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节段224例,行神经根阻滞术确定责任节段118例.行单节段减压手术95例,双节段减压手术212例,3节段减压手术35例.术前对患者下肢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进行神经传导检测,对下肢肌肉和腰骶部椎旁肌进行针电极EMG检测,对比目鱼肌进行H反射检测.所检测肌肉的针电极EMG出现失神经电位即纤颤电位、正锐波及复合重复放电(complex repetitive discharge,CRD)时,提示有神经损害;神经传导检测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的异常标准:MCV<40rm/s,SCV<39m/s;患侧H反射消失或双侧潜伏期差值>1.5ms,提示存在S1神经根病变损害可能.EMG检测的灵敏度=EMG检测结果阳性与手术减压吻合的节段数/EMG检测所有节段中手术减压的节段总数,特异性=EMG检测结果阴性与未手术减压吻合的节段数/EMG检测所有节段中未手术减压的节段总数.结果:针电极EMG部分,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72.5%,特异性为87.2%;CRD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8.7%,特异性为100%;宽大和多相的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92.2%,特异性为18.2%.神经传导检测部分,342例患者中,89例患者胫神经、101例患者腓总神经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幅值降低,其中45例患者(病程>3年)在趾短伸肌记录不到CMAP,但在胫前肌可记录到低幅值、速度正常的CMAP;所有患者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正常.217例患者H反射消失,54例患者H反射潜伏期较健侧延长1.5ms.结论:CRD、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对诊断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而MUP对责任节段的诊断价值较小.

    作者:金翔;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郑超君;姜建元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成人寰椎骨折的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成人寰椎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2013年5月~2015年12月我科共收治成人单纯寰椎骨折患者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龄18~72岁(45.3±14.0岁).7例稳定寰椎骨折患者采用硬颈围固定;22例不伴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采用头颈胸支具固定20例,halo支具固定2例;29例伴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20例,后路寰椎单椎节内固定术9例.对患者进行常规随访,记录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治疗相关并发症.采用CT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采用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寰枢椎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14.3±4.0个月).随访CT示,采用硬颈围固定的7例稳定寰椎骨折及采用头颈胸支具或halo架固定的22例不伴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20例行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的伴有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有18例获得骨性融合,2例未融合但内固定仍牢靠.颈椎动力位X线片示9例行后路寰椎单椎节内固定术的患者均无寰枢椎失稳征象.治疗前ASIA分级D级4例,E级54例;末次随访ASIA分级均为E级(Z=-2.000,P=0.046).治疗前VAS评分为4~8分(6.6±1.0分),末次随访为0~2分(0.4±0.7分)(Z=-6.682,P<0.001).保守治疗者有2例枕部发生皮肤压疮;手术者术中均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2例发生切口感染.结论:对于稳定的寰椎骨折,采用硬颈围固定即可;对于不伴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采用头颈胸支具或halo架固定可取得良好疗效;对于伴有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或后路寰椎单椎节内固定术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黄大耿;贺宝荣;郝定均;刘团江;吴起宁;王晓东;郭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大鼠脊髓损伤节段线粒体自噬蛋白及凋亡因子的表达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节段线粒体自噬蛋白与凋亡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将5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损伤组(39只)和对照组(11只),损伤组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并分为5个不同时间点(损伤后1h、6h、24h、48h、72h),每个时间点7只,在损伤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并截取损伤区域约1cm长脊髓节段,通过Westem 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蛋白(LC3、NIX)及凋亡蛋白(BNIP3、cleaved caspase-3、cytochrome c)表达水平;另取4只大鼠在损伤后24h截取损伤组织,用透射电镜观察损伤后神经元自噬体结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中7只大鼠用于Western blot分析,4只用于电镜检测.结果:对照组及损伤后1h、6h、24h、48h、72h脊髓损伤组大鼠LC3表达水平分别为0.2893±0.0325、0.3002±0.0474、0.3943±0.1154、0.4818±0.0426、0.5430±0.0865、0.5790±0.0892;NIX表达分别为0.1392±0.0171、0.1431±0.0325、0.1955±0.1379、0.3841±0.1136、0.4043±0.1059、0.4506±0.0174;BNIP3表达水平分别为0.1354±0.0547、0.1896±0.1264、0.2654±0.1341、0.7220±0.1030、0.4713 ±0.1041、0.3975±0.1505;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分别为0.2806±0.0999、0.4158±0.1137、0.7865±0.4056、0.9354±0.2659、1.0152±0.3441、1.1608±0.2488;细胞色素C表达水平分别为0.1489±0.0300、0.2196±0.0762、0.3162±0.1656、0.4456±0.1180、0.5407±0.1029、0.5812±0.1388. LC3、NIX、cleaved caspase-3和细胞色素C在24h、48h、72h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BNIP3在24h、48h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迸一步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损伤后24h细胞超微结构,可观察到双层膜结构自噬体,其内包裹有受损线粒体等细胞器结构.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可能通过促进NIX蛋白与LC3结合诱导线粒体自噬,减少凋亡水平,从而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周林泉;王振宇;李建东;陈刚;刘文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L4/5关节突关节融合后椎间盘应力变化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建立正常人L3~L5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分析L4.5双侧关节突关节未融合与融合后L4/5椎间盘的应力分布情况和L4/5节段活动度.方法:选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年龄27岁,身高175cm,体重70kg,既往无腰痛病史.采用64排螺旋CT对T12~S1行薄层平扫,得到Dicom格式数据,经Mimics软件选取L3~L5椎体二维图像数据,再经Geomagic软件简化、光滑处理,3-matic软件划分面网格和体网格,Mimics软件赋值,终导入Ansys软件中重建腰椎关节突关节未融合和融合(融合L4.5双侧关节突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软件约束L5椎体下表面各向活动度,给予L3椎体上表面垂直向下的面载荷500N,并给予7.5N·m的力矩模拟正常人体垂直压缩、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7种运动状态,对L4/5双侧关节突未融合与融合后L4/5椎间盘的应力分布情况和L4/5节段活动度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正常人L3~L5关节突关节未融合和融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未融合模型L3/4、L4/5节段活动度与既往文献中腰椎活动度趋势一致.与未融合模型比较,关节突关节融合模型在各运动状态下L4/5椎间盘后方应力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方应力未见明显改变.关节突关节融合模型L4.5节段活动度明显减小.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可以降低融合节段椎间盘后方应力,减少融合节段的活动度,有利于维持节段的稳定性.

    作者:姜伟;李威;袁峰;平杰;王振华;陈鹏宇;朱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缺氧和营养缺乏对软骨终板干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目的:观察缺氧和营养缺乏对软骨终板干细胞(cartilage endplate-derived stem ceils,CESCs)凋亡的影响,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腺病毒E1B 19-kDa结合蛋白3(Bcl-2/adenovirus E1B 19-kDa-interactingprotein 3,BNIP3)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从临床获取退变椎间盘软骨终板标本,分离培养软骨终板细胞,使用琼脂糖筛选获得CESCs并进行干细胞标志物鉴定,将第三代细胞分别在常氧/完全培养基(对照组)与缺氧和营养缺乏(实验组)条件下培养48h,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WesternBlot检测BNIP3、Bcl-2关联x蛋白(Bax)、Bcl-2关联k蛋白(Bak)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使用BNIP3小干扰RNA(siRNA)干扰CESCs中BNIP3基因,同时设置阴性干扰对照组(Scramble siRNA),同前分组处理后再次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活性及BNIP3、Bax、Ba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对5例标本获得的CESCs进行了干细胞标志物鉴定,其中细胞表面粘附分子44 (CD44)、CD73、CD90和CD105为阳性,CD34、CD45、CD11b、CD19和HLA-DR为阴性,提示CESCs具有干细胞特性.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为(29.12±0.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87±2.03)%(P<0.05);实验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为对照组的56.18% (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BNIP3、Bax、Bak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使用BNIP3 siRNA干扰后,缺氧和营养缺乏引起的细胞凋亡增加和细胞增殖活力下降均被明显抑制;同时,缺氧和营养缺乏导致CESCs中BNIP3、Bax和Bak的蛋白表达升高也被显著逆转(P<0.05).结论:缺氧和营养缺乏能够诱导CESCs发生凋亡,此过程可能是通过上调BNIP3、Bax和Bak蛋白表达而发挥作用的.

    作者:浦路桥;刘杰;袁超;贾敏;王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后纵韧带起自第2颈椎,沿诸椎体后面抵于骶管.颈椎后纵韧带自腹侧至背侧分为两层,其背侧浅层(椎管侧)为一坚强连续韧带自颅底垂直下行、并在侧方延伸达椎间孔;其腹侧深层(紧贴椎体和后纤维环)呈齿状并呈节段分布,椎体钩椎关节关节囊的一些纤维即始于此层,一般深层纤维可以延伸至上、下椎体后缘约3~5mm.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um,OPLL)是指颈椎后纵韧带异常增殖并骨化为特点的病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由于遗传及环境等因素作用,后纵韧带组织中新生异位骨结构形成而逐渐发生骨化,导致椎管、椎间孔狭窄,产生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1].现就颈椎OPLL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振;孙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经皮椎间孔镜定位穿刺技术及导航辅助设备的研究进展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属于脊柱微创外科中的内窥镜辅助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局麻下操作等优点[1].安全准确的定位穿刺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核心步骤,是决定手术难度和术后临床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2,3].目前临床上使用的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穿刺,不能提供准确的穿刺深度及穿刺旁开角等参数,定位穿刺过程中需要术者将有限的信息进行整合,对术者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手术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学习曲线陡峭[4、5],年轻医生往往因缺乏良好的空间想像能力和临床穿刺操作经验,导致定位穿刺困难、手术时间延长、多次穿刺增加患者痛苦且增加术者和患者的辐射暴露量[6-8]、增大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风险[9],甚至造成手术失败的后果.如何快速、准确、安全的定位穿刺仍是目前临床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在探索安全精确且简便易行的定位穿刺技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为便于更多脊柱外科医生掌握这项技术,笔者结合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就经皮椎间孔镜定位穿刺技术及导航辅助设备做如下综述.

    作者:何凡;李新华;韩应超;张云帆;胡舟扬;闫帅峰;谭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脊柱脊髓冲击伤的研究进展

    由于武装冲突的日益增加和城市恐怖主义的持续扩张,爆炸事件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断增长[1].在平时,化工厂、仓库、矿井等爆炸事故也屡见不鲜.由爆炸所致冲击伤已成为一种常见伤[2].脊柱脊髓冲击伤是指脊柱脊髓受爆炸冲击波直接或间接作用而产生的损伤.其机制包括:(1)爆炸冲击波导致的原发性损伤,由脊柱脊髓在冲击波产生的剪应力和动压作用、空腔效应、惯性效应下造成;(2)爆炸时高能量的破片导致的脊柱脊髓继发性穿通伤;(3)冲击波产生的抛掷与位移所致的钝性损伤;(4)爆炸时局部高温、有毒气体、电磁波所致脊柱脊髓损伤[2~6].与此对应分别为第一、二、三、四级冲击伤[7],脊柱脊髓冲击伤多为第一级冲击伤[2、3].由于其独特的致伤机制,脊柱脊髓冲击伤不同于日常打击、牵拉、压迫等脊髓损伤[8~11],且往往涉及多个节段[12].从20世纪60年代脊柱脊髓冲击伤提出到现在,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滕海军;王严;谢东;姜永田;郭志良;张大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腰椎是整个脊柱中承载负荷和运动范围大的一段,其力学性质极其复杂.腰椎关节突关节(lumbar facet joint,LFJ)是腰椎运动节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的生物力学特性对腰椎的稳定有重要的意义[1].1972年开始,Markolf[2]在尸体标本上进行了外载荷下LFJ的生物力学研究,首先认识到小关节复杂的解剖和结构力学特性对腰椎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LFJ不仅承载着腰椎活动中产生的拉伸、压缩、剪切、扭转等不同类型载荷,且承受负荷的数值因腰椎的不同运动而变化[3、4];1986年,Shiraziadl等[5]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率先开展了针对LFJ的有限元建模研究,对其生物力学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众多学者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来研究LFJ的微观结构成分与其生物力学特性,更进一步真实反映了LFJ的生物力学特性及生理功能.掌握其力学特性对制定有针对性的组织工程修复技术和外科术式来干预腰椎疾患的发生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笔者结合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对LFJ不同解剖结构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综述.

    作者:苏少亭;周红海;梁栋;余进爵;陆延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颈椎肿瘤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颈椎肿瘤常累及重要解剖结构如椎动脉、脊髓和神经根等,手术风险高,常伴有较高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1~4].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医院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报道[5],颈椎疾病(121例)手术总的早期并发症率为47.1%,其中肿瘤(10例)、创伤(31例)、退变性疾病(75例)和感染(5例)的手术并发症率分别为70.0%、48.4%、44.0%和40.0%,颈椎肿瘤并发症率高.笔者针对颈椎肿瘤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文华;姜亮;刘忠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