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7年7期文献
  • 新型二代Kyphon球囊与一代Kyphon球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应用新型二代Kyphon球囊与一代Kyphon球囊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 F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的61例OVCFs患者共70节手术椎体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中应用球囊不同分为Kyphon Ⅰ组与KyphonⅡ组.影像学测量患者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计算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术后伤椎高度的恢复及再塌陷程度,评价伤椎的撑开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结果:Kyphon Ⅰ组共33例患者38节手术椎体,男性9例,女性24例,年龄66.31±7.85岁;KyphonⅡ组共28例患者32节手术椎体,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68.01±8.63岁.两组患者的术前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ODI评分、住院日、手术时间、平均单节椎体注入骨水泥量及出血量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KyphonⅡ组术中的球囊撑开压力(374.14±165.15Psi),明显高于Kyphon Ⅰ组(171.45±97.81 Psi) (P<0.05).两组术后1d及术后12个月的Cobb角度、伤椎前缘高度及前缘高度比值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意义(P<0.05).此外,KyphonⅡ组术后1d伤椎提升高度与Cobb改善角度明显优于Kyphon Ⅰ组(P<0.05);术后12个月Kyphon Ⅰ组Cobb角的再丢失程度较明显(P<0.05).Kyphon Ⅰ组出现8节椎体(21.05%)骨水泥渗漏,KyphonⅡ组出现1节椎体(3.13%).术后邻近椎体骨折Kyphon Ⅰ组出现3例(9.09%),KyphonⅡ组出现0例,所有并发症均未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对于伴有前壁或侧壁破裂的严重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新型二代Kyphon球囊相比于一代Kyphon球囊的椎体撑开及稳定效果更加显著,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更低.

    作者:刘冰川;田耘;祝腾蛟;杨钟玮;周方;刘晓光;姬洪全;张志山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远期并发症的Meta分析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远期并发症,为临床应用j提供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7年第2期)、Wiley Onli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 Direct (SDOS)数据库,检索时间均是从建库到2017年2月.收集PKP与保守、治疗OVCF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经X线、CT及MRI确定诊断为胸腰椎压缩骨折;骨密度测量仪测量确定存在胸腰椎骨质疏松(T≤-2.5);年龄≥50岁,病程<6个月;术后结局指标至少包括以下指标中的一项:新发椎体骨折、邻近节段椎体骨折、严重并发症、视觉模拟评分 参考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0.1提供的针对随机对照试验的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5篇RCT研究,4篇为英文文献,1篇为中文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4篇文献为4分及以上,1篇文献为3分.PKP组共计417例,保守治疗组共计458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PKP组治疗后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与保守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MD=-0.36,95%Cl(-0.65,-0.07),P=0.02];在新发椎体骨折、邻近节段椎体再发骨折、严重并发症三个方面PKP组与保守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PKP治疗OVCF可以降低患者疼痛VAS评分,并且不会提高新发椎体骨折、邻近节段椎体冉发骨折、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作者:李惠民;陈银河;申才良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逼尿肌漏尿点压及膀胱安全容量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性导尿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估逼尿肌漏尿点压(detrusor leak point pressure,DLPP)及膀胱安全容量(safety bladder capacity,SBC)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性导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接受间歇导尿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间歇导尿,根据残余尿量确定间歇导尿次数 观察组患者抽血查肾功能并行泌尿系B超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明确患者的上尿路情况,同时测量其DLPP及SBC,进行间歇导尿时,依据饮水计划及排尿日记找到排尿规律,在接近SBC的时间测量膀胱内的尿量,严格在SBC内实施间歇导尿.40例患者均有漏尿,均进行床旁盆底肌训练 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两组患者于干预前、干预1年时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包括DLPP、SBC、残余尿量(residual urine volume,RUV)]、肾功能检查(包括血尿素氮、肌酐),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分别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包括饮食、精神、睡眠及心理4个维度)评分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每组患者干预1年时的DLPP、SBC、RUV、血尿素氮和肌酐、SAS和SDS评分及饮食、精神、睡眠、心理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干预前,上述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年时,观察组患者的DLPP、RU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BC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尿素氮、肌酐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饮食、精神、睡眠、心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依据DLPP及SBC进行个性化的间歇导尿,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促进其肾功能的恢复,同时消除患者心理不良情绪,且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申红梅;王莹;张平;宋朝霞;张国胜;沙可夫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应用弯角装置单侧穿刺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弯角装置单侧穿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应用弯角装置行单侧穿刺PVP治疗的47例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33例;年龄53~89岁(66.4±6.5岁).36例为单节段椎体骨折,11例为双节段椎体骨折;骨折椎体:T97节,T10 7节,T11 9节,T12 13节,L1 12节,L2 9节,L3 1节.记录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用量,采用VAS评分、ODI评估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情况;测量计算手术前后伤椎相对高度,观察局部后凸Cobb角恢复情况;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静脉渗漏及椎体周围渗漏)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透视时间1.6±0.3min;骨水泥用量6.7±1.2ml,骨水泥分布均匀;11例患者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率为23.4%.术后随访3~12个月(6.5±1.3个月),术前、术后2d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伤椎相对高度及局部后凸Cobb角分别为:7.6±1.3分、(71.4±3.2)%、0.48±0.21、15.5°±4.2°;2.2±1.0分、(27.2±2.6)%、0.82±0.17、7.2°±2.8°;1.7±0.7分、(26.5±2.7)%、0.80±0.15、7.5°±3.7°;术后2d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和局部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伤椎相对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弯角装置行单侧穿刺PVP治疗OVCFs可使骨水泥分布均匀,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张大鹏;强晓军;杨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顶椎区置钉/钩对1型神经纤维瘤病萎缩性脊柱侧凸患者脱位肋骨头椎管内迁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顶椎区脱位肋骨头相应胸椎置钉/钩对1型神经纤维瘤病萎缩性脊柱侧凸(dystrophic scoliosis secondary to type 1 neurofibromatosis,NF1-DS)患者脱位肋骨头椎管内迁移的影响.方法:2007年12月~2014年4月共收治18例伴肋骨头脱位的NF1-DS患者,男女各9例,年龄8~23岁(13.3±3.7岁).其中7例接受单纯后路矫形手术,4例后路矫形术前行Halo轮椅牵引,3例一期同时行前路骨骺阻滞术及后路矫形手术,2例在后路矫形术后二期行前路补充性融合,1例行一期前路松解+骨骺阻滞及二期后路矫形手术,1例在多次生长棒治疗后行后路矫形.脱位侵入椎管的肋骨共计24处,分布在顶椎(apex)11处(45.8%),apex+1(尾端)8处(33.3%),apex-1(头端)5处(20.9%),均未行肋骨头切除或旷置手术.根据顶椎区脱位肋骨头相应胸椎置钉/钩与否分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间脱位肋骨头侵入椎管长度(intraspinal rib length,IRL)的矫正率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同归法评估Cobb角矫正、脱位肋骨头相应椎体平移(vertebral translation,VT)和去旋转(vertebral rotation,VR)的矫正对脱位肋骨头椎管内迁移即IRL矫正的影响.结果:8例患者行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10例为钉钩混合系统内固定,平均固定节段数为11.7,置入物密度63%.主胸弯Cobb角和全脊柱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分别由术前的66.6°±15.4°、56.4°±17.3°矫正至术后即刻的36.1°±16.7°、35.1°±16.6°(P<0.001).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IRL显著减小(9.4±3.8mm vs.5.1±3.8mm,P<0.001).顶椎区脱位肋骨头相应胸椎置钉/钩组共17处,其IRL矫正率和Cobb角矫正率显著大于未置钉/钩组(7处)[(56.1±23.9)% vs.(32.6±8.0)%,P<0.05;(48.9±15.7)% vs.(33.5±16.3)%,P<0.05],两组VT和VR矫正率均无统计学差异[(31.6±27.6)% vs.(22.6±11.7)%,P>0.05;(13.8±23.4)% vs.(7.4±12.3)%,P>0.05].多元线性同归分析显示Cobb角矫正率对IRL矫正率有显著影响(β=0.602,P=0.029).结论:顶椎区伴肋骨头脱位的NF1-DS患者胸椎置钉/钩及增大Cobb角矫正率可增加脱位肋骨头自发性迁移退出椎管的复位程度.

    作者:毛赛虎;钱邦平;邱勇;王斌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数字化三维重建模拟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枕骨髁螺钉的佳置钉参数,探讨后路枕骨髁螺钉萱入的安全性及各置钉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枕颈部形态正常者的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25例,女25例,年龄25 ~60岁(38.5±7.6岁).排除骨折脱位、感染、肿瘤、畸形及退行性变,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枕骨及寰椎进行三维CT重建,模拟置入直径3.5mm的枕骨髁螺钉,测量枕骨髁长、宽、高、进钉点至枕骨内侧缘和颅底部的距离,并通过3-matic软件测量枕骨髁螺钉进钉长度、头倾角、内倾角及与枕骨切线间的切线角,比较枕骨髁解剖学参数与螺钉置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共模拟置入100枚枕骨髁螺钉,三维模型大体观察均无舌下神经管、寰枕关节面和枕骨髁内外侧壁的损伤.男、女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进钉点参数、置钉后枕骨髁螺钉置钉参数左右两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枕骨髁解剖学长、宽、高、进钉点距枕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及距颅底垂直距离分别为22.00± 1.67mm、11.27±1.21mm、10.72± 1.13mm、5.37±0.10mm及2.95±0.47mm,女性分别为21.07± 1.43mm、10.64±0.81 mm、9.62±0.95mm、5.05-±0.10mm及3.04±0.48mm,女性枕骨髁长、宽、高及进钉点距枕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均显著性小于男性(P<0.05),进钉点距颅底垂直距离与男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置钉后男性头倾角、颅底切线角、内倾角及进钉长度分别为3.90°±2.01 °、12.45°±4.73°、28.15°±4.53°、22.47± 1.48mm,女性分别4.19°±2.01°、11.25°±4.61°、30.00°±4.70°、21.59±1.62mm,女性进钉长度较男性短(P<0.05),头倾角、颅底切线角及内倾角男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头倾角与切线角间存在正相关性(r=0.519,P<0.05),与其余置钉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国人女性枕骨髁解剖学参数与男性存在差异,枕骨髁三维重建下模拟螺钉置入显示男女性枕骨髁均可安全容纳螺钉置入固定,理论上切线角可结合进钉点及内倾角指导枕骨髁螺钉的安全置入.

    作者:娄桢祺;马维虎;王扬;李国庆;阮超越;赵华国;蒋伟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4年5月于我院行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手术、年龄≥45岁、随访时间≥2年的DLS患者共60例.将随访时出现HK的患者纳入PJK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用单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个体资料、手术资料和影像学参数间的差异,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然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个体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和T-值.手术资料包括固定融合椎体数、上端固定椎(UIV)位置、下端固定椎(U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影像学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F)、骶骨倾斜角(SS)、总矢状位序列(GSA)、矢状位平衡(SVA)和交界区后凸角(PJA,为UIV+1上终板与UIV下终板的夹角;PJA2为UIV+2上终板与UIV下1终板的夹角)等.结果:研究共纳入DLS患者60例,年龄63.2±6.4岁(45~74岁),术前Cobb角28.51°±10.94°(10.7°~55.1°),手术平均固定融合节段6.7±1.3个(5~9个).随访40.3±11.1个月(24~59个月),末次随方时11例患者发生PJK(PJK组),49例患者未发生PJK(对照组),PJK发生率为18.3%.与对照组相比,PJK组有更多的BMD<0.850g/cm2例数(100.0% vs 36.1%,P=0.005);更多的UIV位于T11-L1例数(100.0% vs 69.4%,P=0.030);更多的术前PJA1>9°例数(45.5% vs 10.2%,P=0.013)、术前TLK≥15°例数(63.6% vs 22.4%,P=0.012)、术前SS<25°例数(90.9% vs 46.9%,P=0.016)、术后即刻PJA2≥5°例数(100.0% vs 46.9%,P=0.001)和术后即刻PJA2增长≥3°例数(90.9% vs 46.9%,P=0.016). 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PJA1>9°(OR=19.432,P=0.017)、术前SS<25°(OR=23.131,P=0.022)和术后即刻PJA2增长≥3°(OR=22.382,P=0.025)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JA1>9°、术前SS<25°和术后即刻PJA2增大≥3°是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BMD<0.850g/cm2、UIV位于T11-L1、术前TLK≥15°和术后即刻PJA2≥5°是发生PJK的潜在危险因素.

    作者:陈萧霖;曾岩;陈仲强;于淼;袁磊;齐强;郭昭庆;李危石;孙垂国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辛伐他汀对大鼠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分泌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ucleus pulposus-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NPMSC)的生物学特性和辛伐他汀对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8周龄SD大鼠尾椎髓核组织,采用胶原酶及胰酶序贯消化法分离NPMSC并进行体外扩增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并通过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及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检测干细胞基因表达进行NPMCS的鉴定.取第3代NPMSC施加不同浓度辛伐他汀干预(0μmol/L 、0.01 μmol/L、0.1μmol/L、1 μmol/L),在干预1d、3d、7d、14d、21d后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RT-PCR检测蛋白多糖、Ⅱ型胶原、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mRNA表达.结果:原代细胞早期可形成葵花样细胞集落,克隆样生长,传代后细胞生长较原代细胞明显加快,细胞形态以纺锤形为主.第3代细胞高表达干细胞相关阳性表面抗原分子CD73、CD90及CD105,低表达干细胞相关阴性表面抗原分子CD45及CD11b,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干细胞转录因子Sox2、Oct-4及Nanog表达水平.适当浓度的辛伐他汀(0.01 μmol/L~0.1 μmol/L)可促进NPMSC增殖及HIF-1α 、GLUT-1、VEGF的mRNA表达,且浓度为0.1μmol/L时达到强,而高浓度辛伐他汀(1tμmol/L)对细胞增殖能力及HIF-1α、GLUT-1、VEGF的mRNA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辛伐他汀可使NPMSC中出现并促进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mRNA的表达,0.1μmol/L浓度达到强.结论:大鼠的髓核组织培养出的NPMSC能够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的干性基因,适当浓度(0.01 μmol/L~0.1μmol/L)的辛伐他汀可促进NPMSC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分泌.

    作者:黄泽楠;刘忠军;王静成;冯新民;陈涛;毕松超;张亮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野战方舱内施行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在野战方舱内施行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2只实验猪,于方舱内施行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统计分析实验猪的体重、手术节段、置钉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肢体活动情况.结果:本组12只实验猪体重为21~30kg,平均26.32±3.45kg;手术节段L1~L3节段8只,L2~L4节段4只,手术时间70~96min,平均80.45±2.45min,失血量2.5~7.7ml,平均5.73±0.37ml.本研究共置入72枚椎弓根螺钉,均成功置钉;共72个切口,术后2周时随访发现仅有1只实验猪的切口出现红肿,均未见切口感染发生,均术后2周拆除缝线.所有12只动物麻醉苏醒后均可正常行走,且步态未见异常.结论: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少的特点,在野战方舱内施行该手术具有可行性.

    作者:谢雁春;项良碧;刘军;轩安武;李卓;赵阳阳;于海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基因芯片表达谱在椎间盘退变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是指椎间盘自然老化、退化的生理病理过程,它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可引起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骨赘形成,导致腰腿痛、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或脊髓压迫.对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柱疾患可采用保守或手术治疗.脊柱融合术是目前治疗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相关疾病的“金标准”,但会改变脊柱生物力学结构,加速邻近节段退变,甚至有再次手术的风险.

    作者:于彬;李新华;陈兆雄;巴兆玉;刘忠汉;袁静;祝建光;吴德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Kümmell病的分期、分型与治疗进展

    Kümmell病指轻微脊柱创伤后迟发的椎体塌陷及进行性脊柱后凸[J].该病早由德国外科医生Kümmell于1891年描述[2],他报道了5例经历轻微脊柱创伤的患者,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无症状期,后出现胸腰段疼痛及进行性后凸畸形 Kümmell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比较公认的假说是创伤后椎体骨缺血坏死[3-5].椎体迟发性塌陷在X线片上被发现后[10],多数学者均认为椎体内真空裂隙征(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3~]是Kümmell病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拓源;郝定均;葛朝元;董亮;王栋琪;杨彦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终板软骨细胞退变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研究认为,影响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因素有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机械应力等[13].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软骨终板发生病理性改变,出现终板钙化,导致营养物质弥散障碍,是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4],而终板软骨细胞肥大、凋亡在终板钙化中起主要作用[5].但目前对软骨细胞退变的研究多集中在膝骨关节炎,对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退变相关信号通路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笔者就终板软骨细胞退变主要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任东成;丁金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术中超声成像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进展

    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及内固定装置的不断更新进步,脊柱外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脊柱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血管神经,手术操作复杂、风险性高….术中超声成像技术能短时间内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对手术过程可进行实时动态成像,从而更精准地实施手术操作[2].相对于X线及计算机辅助导航等设备,超声成像技术无辐射危害,是目前脊柱外科领域非常有前景的成像技术.笔者就术中超声成像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谢成龙;林仲可;黄其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上胸段椎管内血管脂肪瘤伴截瘫1例报告

    血管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包含成熟脂肪组织和异常血管成分的良性肿瘤,通常出现在躯干或肢体的皮下、肾脏等部位,发生于椎管内罕见;其病程一般较长,发展缓慢,如症状突然加重,一般考虑肿瘤血管破裂出血可能[J].我院收治1例,5年间症状多次出现,未获明确诊断,病情急剧恶化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学光;付强;孙振中;宋升;谷晓川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脊柱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并脊柱结核1例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脊柱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指在无内置物材料30d内或有内置物材料手术12个月内发生的与手术相关的感染[1],包括表浅切口感染、切口深部感染及邻近器官和组织间隙的感染[2].临床上,脊柱术后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45.2%),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31.4%),其他常见的致病菌还有肠球菌、大肠杆菌、消化链球菌等[3].笔者所在医院收治了1例脊柱内固定术后SSI合并脊柱结核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吴仁森;孟晓源;郭瑞;李坤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技术要点

    胸椎管狭窄症是脊柱外科的低发高危疾病,一般认为以手术治疗为主.目前手术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术后发生脊髓损伤甚至截瘫的几率远高于其他脊柱疾患,手术并发症多,术后临床满意度低.笔者就本院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两种主要术式即“揭盖式”胸椎后壁整块切除术和“涵洞塌陷法”36()o胸脊髓环形减压术的适应证、技术操作要点、围手术期处理原则等做一简介,供广大同道参考.

    作者:刘晓光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