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7年9期文献
  • 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联合空心螺钉固定在胸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空心钉重建脊柱后柱结构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5年10月,对31例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并应用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联合空心钉置入重建脊柱后柱结构.其中26例患者获得随访,男11例,女15例,年龄29~76岁(46.5±8.4岁).所有随访的患者均行X线、CT检查观察脊柱稳定性及椎管成形情况,MRI检查评价肿瘤的切除情况,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定法进行效果评定.结果:成功置入64枚空心螺钉,手术时间为75~148min(96±21min),术中出血量为170~305ml (225±32ml),4例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脊髓损伤、感染等相关并发症.随访6~28个月(13.5±2.1个月),术后动力位X线片提示脊柱活动度基本得以保留,无椎体失稳或滑脱;末次随访CT评估发现2个节段的空心螺钉累及关节突关节,没有观察到螺钉断裂或位移现象,20例(76.9%)患者达到骨性愈合;MRI示肿瘤无复发;腰椎JOA评分从术前11.2±2.1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24.6±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达80.8%.结论: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空心钉固定棘突椎板复合体可以有效重建脊柱后柱结构,固定可靠,能有效避免术后医源性椎管狭窄,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术式.

    作者:王林锋;陆成武;陈小杰;叶宏;邱必成;吴建斌;赖必华;林伟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脊柱转移瘤全脊椎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行全脊椎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复发率及临床疗效.方法: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的共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本研究纳入其中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32例患者,整块切除14例,分块切除18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8~71岁,平均53.4±12.4岁.肿瘤原发灶:肺癌10例,乳腺癌3例,肾癌3例,前列腺癌2例,甲状腺癌2例,宫颈癌2例,胃肠道来源3例,神经系统来源(脑膜瘤、神经母细胞瘤)2例,肝癌1例,未知来源4例.随访并分析手术一般情况,术前、术后VAS评分和Frankel分级,以及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56.9±77.1 min(130~40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160.0±1174.3ml(600~5000ml).总体生存时间17.4±3.0个月(2~60个月),3个月生存率为96.8%,6个月生存率为73.3%,12个月生存率为44.8%.整块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时问长于分块切除者(P<0.05).术后1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0±1.3分降至0.9±1.0分(P<0.05),疼痛缓解率达100%.25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改善率为96% (24/25).3例(9.4%)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12个月复发.6例(18.8%)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9例(28.1%)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内固定失败,2例术后感染(伤口处),2例脑脊液漏,1例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吸入性肺炎,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好转.结论:全脊椎切除术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神经功能并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能有效控制肿瘤复发,但其仍是一种高风险、高难度、高手术并发症的手术方式.

    作者:杨立;伦登兴;张浩;王丰;杨雄刚;于秀淳;张国川;胡永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儿童脊柱肿瘤就诊及诊断延误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脊柱肿瘤患者就诊、诊断延误情况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1月就诊于我科的16岁以下脊柱肿瘤患者,收集其临床病例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侵袭性、病变节段、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首次就诊医院的级别、是否受到错误诊断8个可能对就诊延误及诊断延误有影响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以上影响因素与就诊延误、诊断延误的关系.结果:共51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28例,女23例,平均年龄9.5±4.1岁,就诊间期:1.3,(0~24)个月,就诊延误率为39.2%;诊断间期:1.0,(0~12)个月,诊断延误率为5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和患儿居住地与延误就诊显著相关(P<0.05),首诊医院级别、患儿居住地与延误诊断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龄患儿、病变位于腰骶椎为就诊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首诊医院级别为二级以下、患儿居于农村为诊断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大龄儿童、病变位于腰、骶椎患儿更易延误就诊;居住于农村、首诊为二级以下医院的患儿更易延误诊断.

    作者:吴杰;郭征;石磊;李小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脊柱转移瘤481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对国内3家医院(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2007年1月~2016年12月所有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原发灶来源、侵犯部位、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经临床、影像和病理检查确诊为脊柱转移瘤且医疗资料收录完整.排除标准:仅有临床、影像证据,无明确病理诊断者;不能明确排除脊柱原发肿瘤、结核、退行性病变可能的病例.对复发病例按单例计算.结果: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287例(59.7%),女194例(40.3%);发病年龄18~86岁,中位年龄60.0岁,以50~69岁为高发年龄,平均59.2±11.1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9.6±11.5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8.5±10.5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P>0.05).原发肿瘤为肺癌181例,肾癌40例,女性乳腺癌29例,肝癌25例,胃肠肿瘤23例,前列腺癌20例,甲状腺癌、食管癌等肿瘤病例数均小于20例(共70例),来源不明的肿瘤93例;单纯侵及颈椎37例,胸椎135例,腰椎130例,骶椎42例,跨节段(同时累及颈、胸、腰、骶两个及以上节段)的患者137例;就诊时,出现脊髓受压症状及脊柱转移部位局部疼痛的患者281例,单纯脊柱转移部位疼痛128例,只有脊髓受压症状33例,无转移部位症状而在体检中发现脊柱转移39例;有原发肿瘤病史者75例.手术治疗314例,其中266例行开放性手术,4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保守治疗167例,应用磷酸盐等抗骨质破坏药物、放射性核素治疗、放疗及止痛、全身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结论:脊柱转移瘤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为50~69岁.患者多因脊柱转移病变所致症状就诊,有明确原发肿瘤病史者较少.原发灶多为上皮或腺体来源的脏器肿瘤,尤以肺癌多见,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较少.常见侵袭部位为胸椎、腰椎,临床上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等姑息性治疗方法为主.

    作者:王丰;伦登兴;张浩;杨立;杨雄刚;胡永成;于秀淳;张国川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多椎节脊柱肿瘤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多椎节脊柱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5年9月因多椎节脊柱肿瘤于我院行全脊椎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且资料完整的9例患者,男8例,女l例;年龄42.0±13.7岁(24~64岁).原发肿瘤5例,其中骨巨细胞瘤2例,恶性神经鞘膜瘤、造釉细胞瘤、间叶源性肿瘤各l例;转移性肿瘤4例,其中肾癌、肝癌、前列腺癌、脂肪肉瘤各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并发症、住院天数、术前及术后疼痛程度、神经功能情况.术后随访观察肿瘤是否复发、远处转移以及患者存活情况.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接受一期后路多椎节全脊椎切除术,其中2椎节切除6例,3椎节2例,4椎节1例.手术时间8.9±2.8h(7~16h)、术中出血量3422.2±1342.4ml (1700~6000ml)、输血量2200.0±842.6ml(1000~4000ml)、住院时间31.1±20.3d(14~73d).3例患者术中硬膜撕裂,1例胸膜破裂,3例患者术后出现胸腔积液,1例4椎体切除患者术后出现胸腔感染,无神经、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钛网下沉,其他无内固定并发症.术后VAS评分(0.9±1.1分)较术前(7.1±1.2分)明显下降(P<0.05).术前脊髓神经功能5例ASIA分级为E级,术后仍为E级;3例术前D级,2例恢复至E级,1例仍为D级;1例术前C级,术后恢复至D级.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9.8±15.2个月(12~61个月),随访期内6例患者局部无肿瘤复发,另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8个月、18个月、28个月时发现手术部位局部肿瘤复发.4例死亡,其中3例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1例死于肿瘤复发引起的并发症,中位生存期为34.75个月.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多椎节脊柱肿瘤仍是高风险、高难度手术,但是可以术后即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作者:梁运;刘鹏;周晓岗;李熙雷;林红;董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应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溶骨性转移瘤

    目的:探讨应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溶骨性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0月~2016年10月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溶骨性转移瘤病例48例,共77个椎体.其中23例37个椎体行传统PVP(传统PVP组),25例40个椎体应用骨填充网袋(bone filling mesh container,BFMCs)行PVP(BFMCs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和椎体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在C型臂透视下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第3天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活动能力改善进行评估,出院前复查X线、CT观察受累椎体高度复位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穿刺成功率为100%,术中未出现肺栓塞、截瘫或围手术期死亡.传统PVP组术中18个椎体(48.6%,18/37)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患者均无骨水泥渗漏的临床症状,BFMCs组术中无1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术后3d内疼痛缓解,传统PVP组VAS评分由术前7.8±1.3分(5~10分)降至2.4±1.4分(1~4分),BFMCs组VAS评分由术前7.9±1.1分(6~10分)降至2.5±1.3分(1~4分);ODI传统PVP组由术前(73.4±4.6)%降至(23.6±4.3)%,BFMCs组由术前(74.6±4.9)%降至(23.9±4.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病椎前缘和中部高度抬升百分比传统PVP组分别为(3.2±2.6)%、(5.4±4.1)%,BFMCs组分别为(11.8±11.6)%、(22.1±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溶骨性转移瘤患者应用骨填充网袋行PVP可明显降低骨水泥椎体外渗漏率,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在疼痛缓解与活动能力改善方面与传统PVP相似.

    作者:盛斌;袁友超;刘向阳;张毅;刘斌;彭帅;常磊;张明彦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Tomita及改良Tokuhashi结合脊柱肿瘤不稳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决策中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研究

    目的:分析Tomita评分结合脊柱肿瘤不稳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和改良Tokuhashi评分结合SINS评分用于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决策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评价两套评分系统临床运用价值.方法:3名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对4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这3名脊柱外科医生用Tomita评分、改良Tokuhashi评分、SINS评分对每位患者进行评分,并运用改良Tokuhashi结合SINS评分及Tomita结合SINS评分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间隔20天后对上述病例进行重复分析,分析观察者间一致性和观察者内一致性.结果:Tomita结合SINS评分用于治疗决策时,平均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值为0.78(0.75~0.81),平均观察者内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79(0.77~0.82).改良Tokuhashi结合SINS评分用于治疗决策时,平均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值为0.68 (0.65~0.72),平均观察者内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73 (0.72~0.75).有17.9%的患者在两组系统评估后而得出不同治疗方案.结论:Tomita结合SINS评分和改良Tokuhashi结合SINS评分均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作者:王玉玞;祖佳宁;由长城;奚春阳;姬烨;闫景龙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165例,依据术后早期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65例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者24例,发生率为14.5%.与非DVT组相比较,单因素x2检验显示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6.444,95%CI=2.116~19.628)、体重指数≥24kg/m2 (OR=4.463,95%CI=1.603~12.426)、术中输血(OR=3.484,95%CI=1.110~10.932)、术后卧床天数≥5d(OR=3.155,95%CI=1.027~9.695)是腰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d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早期易出现下肢DVT形成.

    作者:易伟林;梁斌;陈峰;丘德赞;韦建勋;韦敏克;楚野;黎帅宏;李东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脊髓损伤营养筛查量表和营养不良通用筛查量表在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评价脊髓损伤营养筛查量表(spinal nutrition screening tool,SNST)和营养不良通用筛查量表(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MUST)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早期康复治疗患者营养筛查情况,并探讨两种工具临床适用性.方法:采用连续定点抽样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入住康复科的脊髓损伤患者共101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21例,年龄54.1±.14.4岁,颈髓节段损伤81例,非颈髓节段损伤20例,使用SNST和MUST两种方法进行营养不良风险评估,比较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结果:入组患者营养不良评估中度风险检出率SNST为50例(49.5%)、MUST为45例(44.5%),营养不良评估高度风险检查率SNST为18例(17.8%)、MUST为17例(16.8%),SNST与MUST判定结果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x2=1.100,P=0.677).结论:SCI早期康复治疗患者应用SNST和MUST营养不良风险的检出率较高(>60%)且无统计学差异,两种工具对SCI早期康复治疗患者均具有适用性.

    作者:周静;陈伟;胡汝均;钟跃勤;廖文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LINGO-1在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中的表达及影响

    目的:观察L1NGO-1在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spinal cord derived neural stem cells,SpNSCs)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Sp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在体外分离培养3只10周龄Fischer 344大鼠SpNSCs,培养至第3代对其进行干性Nestin表达鉴定和观察在其分化过程中LINGO-1的表达量(分化第0、1、3、5天).随后用包装好的LINGO-1 shRNA慢病毒及Scramble shRNA慢病毒感染SpNSCs,观察感染效率及对比感染后下调LINGO-1蛋白表达的效果.在确定LINGO-1 shRNA的下调效果后,将第4代SpNSCs分为干扰组及对照组,干扰组感染LINGO-1 shRNA慢病毒,对照组感染Scramble-shRNA慢病毒,于分化5d后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SpNSCs表达Nestin阳性.LINGO-1蛋白的积分光密度(integrated option density,IOD)在第0、1、3、5天分别为514±45、715±68、1017±92、654±61,LINGO-1从SpNSCs分化第1天起表达量上升,为第0天表达量的1.39倍,至分化第3天为第0天表达量的1.98倍,随后表达下降,至第5天为第0天表达量的1.36倍,以上4个时间点LINGO-1蛋白表达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LINGO-1 shRNA慢病毒感染效率>90%,感染LINGO-1 shRNA慢病毒的SpNSCs的LINGO-1蛋白表达量为感染Scramble-shRNA慢病毒SpNSCs的26%.干扰组神经元分化比例为对照组的3.85倍,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比例为对照组的0.65倍,两组神经元分化比例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NGO-1在大鼠SpNSCs分化初期表达上升,抑制LINGO-1表达可促进SpN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减少其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

    作者:赵晨光;许刚;琚芬;孙玮;袁华;牟翔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颈后路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研究进展

    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laminoplasty)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重要方法之一[1].在传统的单开门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需切断棘突上附着的颈后肌肉和韧带,损害了肌肉韧带复合体[2],容易导致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颈椎节段性不稳、颈部肌肉萎缩,表现为术后出现轴性症状(颈痛、僵硬等)[3、4].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对传统术式的改进[5-10],而如何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减少轴性症状是研究的热点.国内外研究者已改良出多种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术式,但尚未达成共识.笔者对各类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分类和综述.

    作者:余翔;姜亮;刘忠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射频消融治疗转移性脊柱肿瘤的研究进展

    骨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1],在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中约有80%发生骨转移[2],其中约有50%为脊柱转移[3].脊柱转移瘤常见的症状是难以忍受的慢性疼痛(占90%以上)[4],导致患者卧床不起或依靠轮椅生活的情况[5],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中位生存期不长的转移性脊柱肿瘤患者,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往往陷于两难境地,既要解决患者症状,又没有必要行开放性手术让患者面临创伤及并发症等风险[6].

    作者:刘永刚;曹佳实;刘超;刘铁龙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妊娠期胸椎骨巨细胞瘤的治疗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常见的原发性良性骨肿瘤,好发于20 ~40岁的中青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好发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胫骨远端,脊柱骨巨细胞瘤发病率低,约占全身骨巨细胞瘤的2%~15%[1-6].针对妊娠期合并骨巨细胞瘤的患者较为罕见,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其临床治疗、转归及预后等方面均未形成共识.我院收治3例妊娠期胸椎骨巨细胞瘤病例,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探索骨巨细胞瘤发生、复发与妊娠之间关系,总结妊娠期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方案,为今后类似病例的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李明辉;鲁亚杰;陈国景;石磊;付军;栗向东;李靖;范宏斌;王臻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化学感受器瘤颈椎转移1例报告

    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是指颈动脉化学感受器及其同类组织细胞发生的肿瘤.1950年由Mulhgan首次命名报道,又称为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ur)或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这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仅占全部嗜铬细胞瘤10%~15%[1].化学感受器瘤大多为非功能性,以良性居多,仅有5%~10%为恶性,可经淋巴或血行转移至中纵隔及后纵隔的脊柱旁沟,后者相对较多,脊柱转移较为少见,颈椎转移更为罕见.在近30年文献中,国内可见2例报道[2、3],国外可见2例报道[4、5].我院骨科于2016年5月收治化学感受器瘤颈椎转移患者1例,报告如下.

    作者:齐双;焦鹰;夏茂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单发腰椎管内硬膜下肺癌转移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恶性肿瘤的脊柱转移多位于椎体,而椎管内的转移瘤少见,且绝大多数发生在硬膜外,发生于硬膜下髓外的情况罕见[1],且易被误诊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我院脊柱外科收治1例单发腰椎管内硬膜下肺癌转移瘤患者并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徐冠华;崔志明;李卫东;保国锋;孙郁雨;王玲玲;陈佳佳;张金龙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颅内及椎管内卵黄囊瘤1例

    卵黄囊瘤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生殖细胞的生殖细胞瘤,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发于卵巢、睾丸及骶尾部,主要沿身体中线分布,发生于其他部位少见,颅内及椎管内者极为罕见.我们收治1例颅内及椎管内髓外卵黄囊瘤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李学森;褚言琛;邹云雯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正确认识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脊柱转移性肿瘤在临床并不少见,大部分恶性肿瘤可以转移至其他部位,其中约一半发生在脊柱.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既往认为的一些高难度、高风险的肿瘤外科手术报道也越来越多.但仍存在手术指征不明确,制定治疗方案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以及对脊柱肿瘤疾病认识不深刻等问题,进而势必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

    作者:董健;李熙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手术教程

    随着肿瘤性疾病的逐年高发,以及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脊柱肿瘤也越来越容易被诊断.同时,随着治疗理念及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能在肿瘤边界外整块切除受累病椎,降低局部复发率,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应运而生.TES属于肿瘤的边缘切除或广泛切除,是肿瘤学意义上的整块切除.

    作者:林红;董健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