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8年10期文献
  • 成人脊柱畸形术前冠状面失平衡及其与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的关系

    目的:测量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患者术前脊柱-骨盆参数,探讨ASD患者术前脊柱-骨盆参数与冠状面失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61例ASD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在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影像学参数,冠状位参数包括主弯角度(Cobb角)、代偿弯角度(compensatory angle,C-Cobb角)、侧凸方向(左或右)、侧凸累及椎体数(vertebra number,VN)、侧凸椎体半脱位程度(subluxation degree,SD)、侧凸顶椎旋转度(apex rotation,AR)、顶椎位置、C7铅垂线(C7PL)到S1中点的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骶骨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矢状面平衡(SVA).将患者分为失衡组(CBD>30.00mm,A组)和平衡组(CBD<30.00mm,B组),x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比例参数,t检验比较两组影像学参数.结果:161例ASD患者的年龄为45~79岁(63.9±8.4岁),男女比为29:132(M:F),侧凸方向106:55(左∶右),冠状面失衡组31例(男8例,女23例),平衡组130例(男21例,女109例),总失衡率为19.25%(31/161).侧凸顶椎大多处于L2~L3节段,约占75.16%(121/161).失衡组和平衡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左右侧凸比例、TK、TLK、LL、SS、PT、PI及SV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侧凸顶椎位置有显著性差异(X2=12.692,P<0.001),失衡组顶椎位置均处于L2~L3节段;两组患者主弯及代偿弯Cobb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失衡组患者NV少于平衡组(3.87±0.85vs 4.36±0.95;t=2.639,P=0.009);失衡组患者AR大干平衡组(2.81±0.60 vs 2.32±0.77;t=-3.796,P<0.001),TLK大于平衡组(t=-2.445,P=0.017).将顶椎处于L2~L3节段的121例患者分为失衡组(CBD>30.00mm,A'组,31例)和平衡组(CBD<30.00mm,B'组,90例),两组主弯Cobb角、C-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主弯累及椎体数明显少于B'组(3.87±0.85 vs 4.23±0.85;t=2.052,P=0.04);A'组患者AR明显大于B'组(2.81±0.60 vs 2.27±0.68;t=-3.905,P<0.001).结论:约1/5的ASD患者术前冠状面失平衡,且侧凸顶椎均位于L2~L3节段;侧凸角度相似、顶椎旋转度较大、侧凸累及椎体数目较少的患者更易出现冠状位失平衡.

    作者:张子方;王征;宋凯;吴兵;张国莹;迟鹏飞;王兆翰;王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腰椎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毗邻关系的CT观察

    目的:通过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技术测量腰椎椎间孔内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之间的距离,为临床经皮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1月~2月在我院行腰骶部多层螺旋CT连续断层扫描的60例健康志愿者,排除既往有腰椎疾病史及腰椎手术史者,男、女各30例,年龄21~73岁(50.8±13.2岁).将扫描得到的CT图像进行MPR,测量L1~L5椎间孔内出口神经根分别与上关节突尖部、前缘中点及根部之间的短距离.结果:①L1~L5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之间的距离在男、女性之间以及左右两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间距离从L1~L5逐渐增大,但仅相差约1 mm,其中L5出口神经根与S1上关节突尖部、前缘中点及根部的距离大,分别为3.9 1±0.50mm、4.67±0.57mm、5.77±0.56mm;③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尖部、前缘中点及根部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神经根与上关节突距离大值为神经根与上关节根部的距离,分别为LI 4.29±0.20mm,L2 4.36±0.27mm,L3 4.61±0.44mm,L44.92±0.39mm,L5 5.77±0.56mm;④L1~L5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之间距离从尖部至根部逐渐增大,根部与尖部的距离差值范围为0.92±0.31 mm~ 1.86±0.57mm,呈近端窄远端宽的“梯形”.结论:腰椎椎间孔内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之间的“骨-神经间隙”在三维空间内呈近似平行或近端窄远端宽的梯形;在椎间孔内置入脊柱内窥镜工作通道时为避免对出口神经根的损伤,应适当进行椎间孔扩大成形.

    作者:杨晋才;张黎明;尹鹏;刘畅;丁一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微创经口咽复位内固定钢板在儿童寰枢椎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微创经口咽复位内固定钢板(slim transoral anterior reduction plate,Slim-TARP)在儿童寰枢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2015年2月~2017年6月应用Slim-TARP内固定治疗8例寰枢椎疾病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7.2~15.3岁.先天游离齿突合并寰枢椎脱位3例,寰枢椎脱位合并颅底凹陷症3例,寰枢椎旋转脱位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行经口咽松解复位Slim-TARP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术中血管损伤和术后切口裂开、吞咽障碍、发音异常、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观察寰枢椎脱位复位及融合情况,通过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8例患儿手术顺利,未发生术中大出血、椎动脉损伤、脊髓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随访8~14个月,平均11.5个月.咽后壁切口均顺利愈合,其中1例患儿术后2个月复查发现咽后壁切口附近有息肉样组织增生,予以镜下摘除,恢复良好.未发生切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未出现吞咽困难、发音异常等并发症.术后复查颈椎线X线片、CT和MRI显示寰枢椎脱位均获理想复位,术后3~5.5个月获得骨性融合(平均4.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4.4分改善末次随访时的16.6分.结论:应用Slim-TARP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王建华;夏虹;吴增晖;马向阳;艾福志;章凯;张东升;李洪吉;尹庆水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椎终板矢状面形态特征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下腰椎(L3~S1)终板矢状面形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7月就诊我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无明确腰椎疾病的志愿者.共纳入LDH患者141例,其中男61例,女80例,年龄61.6±10.1岁(41~79岁),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6.3±3.4(18.3~33.2).对照组纳入志愿者109例,其中男47名,女62名,年龄55.4±12.2岁(40~87岁),BMI为25.3±3.6 (17.6~32.5).在腰椎CT正中矢状面重建图像上测量LDH患者椎间盘突出节段的终板形态和志愿者腰椎L3下终板至S1上终板的终板形态学参数,包括终板屈曲深度(ECD)、矢状面屈曲角(SCA)和终板屈曲顶点位置(ECA);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在MRI上通过Pfirrmann分级进行评估.应用t检验比较LDH组与对照组终板矢状面形态学参数;选择L4/5和LS/S1两节段中相同退变程度(PfirrmannⅢ级,PfirrmannⅣ级)的椎间盘,比较LDH组患者和对照组志愿者的终板矢状面形态.将LDH组患者和对照组志愿者终板数据合并后按照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组(PfirrmannⅡ级~Pfirrmann Ⅴ级),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退变程度椎间盘终板形态参数的组间差异.结果:LDH组各节段终板EC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4上终板P=0.016,其余终板P<0.01),SCA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除L3下终板外(P=0.014),所有节段终板ECA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和L5/S1节段中Pfirrmann Ⅲ级和Ⅳ级椎间盘终板,相同节段和退变分级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LDH组终板ECD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SCA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ECA未出现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退变程度椎间盘终板形态参数组间比较显示,随着椎间盘退变进展,各节段ECD降低(P<0.01),SCA增大(P<0.01),ECA未出现一致的组间变化趋势.结论:LDH患者相比对照组志愿者,其下腰椎终板矢状面屈曲程度较低,退变程度较高的椎间盘其终板屈曲程度较小.

    作者:丁浚哲;孔超;孙祥耀;鲁世保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腰椎后路融合术隐性失血的研究

    目的: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行单纯腰椎后路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PLIF联合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ior lateral fusion,PLF)的隐性失血(hidden blood loss,HBL)和RA活动性的关系,以及改良HBL (modified HBL,mHBL)相对于HBL,能否提供更加准确的计算失血量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单纯行PLIF或PLIF联合PLF手术的RA患者共61例,男性9例,女性52例,年龄66.0±8.0岁,RA平均病程为16.8±12.7年(0.4~60年).提取人口统计学信息、RA相关指标(治疗时间、抗RA药物、Steinbrocker分级)、手术节段、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通过Nadler公式计算血容量(patient volume blood,PVB),通过PVB和Gross公式计算得出TBL.分别通过经典公式[总失血量(total blood loss,TBL)-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改良公式[TBL-术中失血量-引流液中的血液量(drainageblood loss,DBL)]计算HBL和mHBL.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比HBL、mHBL及其TBL在不同手术节段(1节段、2节段和≥3节段)和不同Steinbrocker分级之间的差异,比较术后引流量、HBL和mHBL在是否口服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两组中的差异,对比HBL和mHBL两者之间以及两者所占TBL的比例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Steinbroker分级为Ⅰ级14例、Ⅱ级34例、Ⅲ级13例,在抗RA药物中常见的为单独应用或联合其他药物一起服用DMARDs(71.4%).平均手术时间为161.4±52.6min,平均手术节段数为2.9±1.7,平均TBL为907.5±332.4ml,术中失血量平均454.4±386.7ml,平均术后引流量和DBL分别为497.0±273.7ml和300.6±178.3ml,平均HBL和mHBL分别为408.8±288.1ml和612.2±220.8ml.在不同节段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DBL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HBL和mHBL在不同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RA患者Steinbroker分级之间HBL和mHBL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口服DMARDs组中引流液中失血量小于未服药组(P<0.05),HBL和mHBL在两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HBL和mHBL之间(P<0.05)以及两者所占TBL比值对比(P<0.05)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mHBL要大于HBL.结论:隐性失血与RA活动性无明确相关性,改良mHBL要大于HBL,为评估失血量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提示观察术后引流的重要性.

    作者:王金玉;徐帅;郭强;邵文;马建林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低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低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转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SD大鼠10只,体重55.6±4.2(50~60)g,通过改良全骨髓贴壁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进行并进行细胞纯度和分化能力鉴定.应用0、10、50、100、200和300μM的二氯化钴(CoCl2)低氧预处理BMSCs后,通过CCK-8法检测低氧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血清剥夺培养0、6、12和24h后,流式细胞法检测血清剥夺对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低氧对BM-MSCs培养6、12、24h后细胞迁移的影响,流式细胞法检测低氧对细胞凋亡的影响,PCR法检测相关分子通路,找出合适的低氧处理条件.体内实验,使用Allen法垂直打击建立SCI模型,实验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对照组)、C组(BMSCs组)和D组(H-BMSCs组)(n=20).A组的大鼠进行外科手术,但不锤击脊髓,B、C和D组均进行锤击脊髓行SCI造模和蛛网膜下腔注射注射生理盐水和低氧预处理前后的BMSCs.通过术前,术后1、3、7、10、14、21、28天BBB评分研究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术后72h免疫荧光染色法确定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和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术后72h和28dHE染色评估脊髓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CCK-8结果表明CoCl2浓度越高对BMSCs增值能力抑制越大,100μM CoCl2培养24h可以明显降低BMSCs增殖(P<0.05),提高BMSCs的凋亡(P<0.05),但能够显著增强预处理后BMSCs 6和12h后的细胞迁移的数量(P<0.05),显著降低细胞血清剥夺培养24h后细胞凋亡率(P<0.05).动物实验,与B组相比,C组的治疗可显著提高14d、21d和28d的BBB评分(P<0.05).D组的BBB评分在21d和28d时明显高于C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BMSC移植可以显著减少脊髓损伤部位细胞死亡,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而与C组相比,D组中的脊髓病理学损伤更轻微.细胞移植72h后,在C组和D组中均可见绿色荧光细胞,且绿色荧光的细胞数量D组(254.0±35.5)中明显高于C组(143.2±22.3,P<0.05).SCI 72h后Iba-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B组(759.0±114.3)相比,BMSC (544.8±37.1)和D组(422.4±56.0)小胶质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且D组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的能力更强(P<0.05).结论:低氧预处理BMSCs通过提高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增强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能力,提高了SCI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机制为低氧预处理能够增强细胞的抗损伤和迁移能力,是一种提高BMSCs移植治疗SCI疗效的有效手段.

    作者:孟庆溪;王伟恒;孟庆美;孙子杰;罗盛昌;余将明;席焱海;叶晓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AMPA谷氨酸受体亚基-2在大鼠脊髓损伤急性期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AMPA谷氨酸受体亚基-2 (AMPA-GluR2)在大鼠脊髓损伤急性期对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凋亡的影响.方法:6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5),脊髓损伤组(SCI组,n=15),AMPA受体拮抗剂NBQX组(n=15)和Ca2+通透性AMPA受体拮抗剂JSTx组(n=15).SCI组、NBQX组和JSTx组应用Allen's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T9)损伤模型.采用BBB评分评估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AMPA-GluR2在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标记OPCs并应用TUNEL法检测其在各组中的凋亡情况.结果:SCI组BBB评分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脊髓损伤后3d NBQX组(3.60±0.65)和JSTx组(3.80±0.76)BBB评分较SCI组(1.50±0.35)高(P<0.05),NBQX组和JSTx组之间无差异(P>0.05).HE染色结果显示SCI组和两个拮抗剂组的脊髓组织均存在损伤,脊髓组织腹侧和腹外侧白质病理学损伤评分显示NBQX组(1.60±0.42)与JSTx组(1.50±0.35)评分较SCI组(2.30±0.20)低(P<0.05).AMPA-GluR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3d SCI组阳性细胞数(6.15±0.52)较假手术组(13.25±0.21)明显减少(P<0.05),NBQX组(2.10±0.42)和JSTx组(4.45±0.54)阳性细胞数较SCI组少(P<0.05),NBQX组阳性细胞数少,与JSTx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3d SCI组和两个拮抗剂组AMPA-GluR2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0.94±0.07)降低(P<0.05),NBQX组(0.37±0.07)及JSTx组(0.54±0.12)较SCI组(0.69±0.03)低(P<0.05),且NBQX组AMPA-GluR2表达水平低(P<0.05).免疫荧光显示,脊髓损伤后3d各组大鼠脊髓组织均存在免疫荧光标记的OPCs;TUNEL法检测OPCs凋亡指数表明,NBQX组(0.21±0.02)和JSTx组(0.17±0.01)较SCI组(0.42±0.02)均降低(P<0.05),且JSTx组较NBQX组降低(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急性期OPCs凋亡与脊髓组织中AMPA-GluR2表达下降有关.

    作者:王学辉;李超;项明源;张同星;张辉;周强;张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HRZ三联抗结核药/TGF-β1siRNA纳米脂质体对体外BCG感染的人巨噬细胞中Ag85A及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HRZ)三联抗结核药/表皮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siRNA纳米脂质体对体外BCG感染的人巨噬细胞中Ag85A及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单核细胞株THP-1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分为4组,空白组为单纯巨噬细胞培养;模型组为巨噬细胞与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以1∶5的比例共培养3h,制备BCG感染的巨噬细胞模型;对照组为BCG感染的巨噬细胞与HRZ三联抗结核药纳米脂质体共培养;实验组为BCG感染的巨噬细胞与三种不同浓度的HRZ三联抗结核药/TGF-β1 siRNA纳米脂质体(C1组为35mg/ml,C2组为40mg/ml,C3组为50mg/ml)共培养.采用RT-PCR检测各组人巨噬细胞中Ag85A及TGF-β1的mRNA表达量,Western-blot方法检测Ag85A及TGF-β1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g85A和TGF-β1的mRNA及蛋白量表达明显上调(P<0.05);对照组中Ag85A的mRNA及蛋白量和TGF-β1的mRNA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明显下调(P<0.05);实验组3种不同浓度(C1组、C2组、C3组)HRZ三联抗结核药/TGF-β1 siRNA纳米脂质体处理后,Ag85A和TGF-β1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进一步下调(P<0.05),随着纳米脂质体浓度的增加,Ag85A和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量有明显下降趋势,C1组与C3组相比Ag85A mRNA及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与C2组、C3组相比TGF-β1 mRNA及蛋白量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C2组与C3组相比Ag85A mRNA和TGF-β1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Z三联抗结核药/TGF-β1 siRNA纳米脂质体对体外BCG感染的人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下调Ag85A基因表达作用及TGF-β1基因沉默作用.

    作者:牛宁奎;吴龙云;何进文;王立楠;杨宗强;师志云;施建党;王自立;丁惠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多配体蛋白聚糖-4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

    腰背痛常发生在下腰部,研究显示,在美国一生中有过下腰痛的人多达70%~85%,一年内曾患过下腰痛的人约有15%~45%,而且有约12%~30%的人长期饱受下腰痛折磨[1],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2].现代医学认为,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脊柱退变性疾病发生的条件和基础,是造成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的根本原因,导致椎间盘退变的因素有很多,老龄化、遗传因素、代谢异常、外伤均可导致椎间盘退变[3].从微观角度来说,细胞外基质的大分子胶原、降解酶、蛋白多糖和细胞因子等表达水平的变化,及髓核细胞数量减少、活性下降,都可以导致椎间盘细胞功能的减退[4-6].目前认为导致椎间盘退变的主流观点是椎间盘组织基质的合成和代谢平衡的失调[7],即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稳态被破坏.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也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病理特征,具有吸收水分功能的聚蛋白聚糖的减少是这一过程的早期表现[8].椎间盘组织的细胞外基质是由椎间盘细胞分泌的,所以椎间盘细胞分泌能力的下降及过量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都会破坏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稳态[9],相关研究表明,多配体蛋白聚糖-4(syndecan-4,SDC4)通过影响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稳态在诱导椎间盘退变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0].

    作者:刁志君;姜宏;刘锦涛;李红卫;李晓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马尾神经冗余征的研究进展

    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是指马尾神经在椎管内表现为松弛、迂曲以及匍行等现象[1].早由Verbiest在1954年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X线脊髓造影时发现并描述[2];1968年Cressmen和Pawl[3]将其命名为RNRs,并一直沿用至今.国内亦有文献称之为马尾神经松弛征[4].腰椎管狭窄症是引起该征象的常见原因,其次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创伤、脊柱肿瘤等.有研究认为RNRs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5].RNRs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手术减压后偶有残留神经功能障碍[5、6].所以应重视该征象,做到早期发现及有效处置.现就RNRs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任涛;瞿东滨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miRNA影响椎间盘退变的机制研究进展

    在当今社会,腰痛(low back pain,LBP)患者数量庞大,LBP患者也因此饱受病痛折磨,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作为LBP的主要病因,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已知的就有基因、年龄和包括职业因素、吸烟、酗酒在内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1].据统计,作为腰痛的主要病因的IDD疾病一年会给全球的经济造成超过700亿欧元的损失[2],并且IDD目前暂无较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这很大程度上与IDD具体机制不明,缺乏有效特异性靶点密切相关.随着近年来针对IDD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退变相关基因在IDD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异常表达机制仍不明确.而微小RNA (microRNA,miRNA)作为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分子之一,被证明在多种疾病起始及进展阶段发挥关键作用,因此认为其可能在椎间盘退变中亦发挥重要作用[3].目前对于miRNA影响椎间盘退变的研究发现,多种miRNA主要通过作用于细胞凋亡、炎症信号反应、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等环节参与影响IDD的发生发展[4],笔者就此对miRNA影响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睿哲;徐辰;李真;钟华建;袁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食管型颈椎病1例报道

    食管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以颈椎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压迫咽部和食管,造成以咽部异物感或吞咽困难为特点一种颈椎病.该病临床少见,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2%[1].我院收治了1例食管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亚奇;赵子义;俞兴;王统正;王小天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