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3027/R
  • 国内刊号:11-3027/R
  • 影响因子:1.60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 卫生部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05首届)
  • 外科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8年4期文献
  • 国人青年人群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研究

    目的:通过对正常国人青年人群进行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研究,观察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变化特点,探讨坐位下躯干矢状位平衡的调节机制.方法:在医院周边高校招募青年志愿者,共145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1人,女94人,平均年龄23.1 ±2.3岁(19~29岁).所有志愿者行站立位-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应用院内PACS系统,测量如下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倾斜角(LT)、脊柱矢状位平衡(SVA)、T1骨盆角(T1P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分析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结果:PI平均值为46.6°±9.1°.当体位由站立位改为坐位后,除胸腰段曲度外,脊柱-骨盆矢状位位置参数均发生显著改变.PT增大(11.8°±6.5°vs28.4°±10.0°),SS减小(34.9°±7.1°vs 19.7°±8.7°),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中心向后旋转.LL(50.4°±10.0°vs 25.3°±11.8°)、TK(26.1°±10.2°vs 20.0°±8.9°)显著减小,LT(-5.0°±5.0°vs-1.8°±5.8°)显著增大,腰弯、胸弯代偿减小,曲度变得平直,同时腰椎相对骶骨向前倾斜.SVA(-20.1±22.4mm vs 26.9±28.6mm)、T1PA(5.6°±6.0°Vs23.7°±9.3°)均明显增大,躯体矢状位平衡轴向前移动.由站立位改变为坐位后,PI、LL与矢状位平衡参数SVA、T1PA相关性进一步增强.结论:坐位时腰骶部矢状位序列会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骨盆后倾旋转,腰椎与胸椎曲度变得平直,腰椎向前倾斜,躯干矢状位轴向前移动.这种调节与代偿的变化,需要在胸腰椎固定融合手术特别是长节段固定融合和矫形手术中充分考量.

    作者:孙卓然;姜帅;邹达;周柏林;李危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在C1-2水平椎动脉变异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对C1-2水平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因脑出血、脑肿瘤等明确与椎动脉变异无关的疾病而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08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为59.5±14.7岁(20~88岁).对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明确是否存在C2椎动脉高跨、节段型椎动脉、窗口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起点下移及寰椎骨桥形成等椎动脉变异情况及发生率.结果:171例患者中共有78例(45.6%)患者在C1-2水平椎动脉存在变异,部分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变异.C2椎动脉高跨有58例(33.9%),其中19例位于左侧,15例位于右侧,24例双侧存在;节段型椎动脉有2例(1.2%),均位于左侧;窗口型椎动脉有4例(2.3%),2例位于左侧,2例位于右侧;未发现小脑后下动脉从C1-2水平的椎动脉发出,但有16例(9.4%)患者小脑后下动脉的起点位于寰椎与枕骨大孔之间,其中13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此外,寰椎骨桥形成有32例(18.7%),其中11例位于左侧,5例位于右侧,16例双侧都存在.结论:C2椎动脉高跨是C1-2水平常见的椎动脉变异,其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三维重建CTA检查可清楚显示C1-2水平各种类型的椎动脉变异,对椎动脉变异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学良;朱双芳;林雨聪;周初松;张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中应用的中期效果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n-HA/PA66 cage)重建颈椎前中柱稳定性的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患者.根据术中所用的植骨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n-HA/PA66 cage植骨融合,124例;B组采用PEEK cage植骨融合,50例.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影像学和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包括颈椎曲度、融合节段曲度、融合节段高度,采用Brantigan评分判断植骨融合和cage下沉、移位等情况.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术前VAS评分、JOA评分、NDI,术前颈椎曲度、融合节段高度、融合节段曲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B组2例患者出现短暂的咽喉部不适,术后72h消失,无吞咽困难发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漏、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52.10±24.30个月,B组随访49.50±26.50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NDI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高度、融合节段曲度、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2例患者cage出现下沉,B组3例患者cage 出现下沉,两组下沉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患者未发现cage移位、破裂以及其他内固定并发症.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获得满意融合(Brantigan评分均≥3分),融合时间分别为4.2±1.8个月及4.1±2.0个月(P>0.05).结论:应用n-HA/PA66 cage行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的骨融合率与PEEK cage相似,可维持融合节段高度及曲度,是一种较理想的颈椎前中柱重建材料.

    作者:梁欣洁;钟伟洋;权正学;蒋电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可视化椎间孔镜技术与纤维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可视化椎间孔镜技术(可视化经皮经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visualization of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VPTED)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49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21例接受VPTED治疗,28例接受MED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手术疗效,应用Oswestry功能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末次随访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男女比例、随访时间、腰痛症状、肌力减退、感觉障碍及腱反射、突出节段(L3/4、L4/5、L5/S1)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术后与术前VAS、ODI评分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VAS、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VPTED组手术切口长度(0.78±0.06cm)较MED组(1.95±0.12cm)小,手术时间(87.51±30.46min)较MED组(47.53±13.61min)长,透视次数(15.86±2.66)较MED组(2.18±0.38)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VPTED组优1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4%;MED组优22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2.8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化椎间孔镜技术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近期疗效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作者:徐峰;李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中横突定位法置钉的影像学评价

    目的:探讨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中采用横突定位法置钉的可行性及术后影像学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行MISTLIF手术患者82例,根据置钉位置进行分组,其中治疗组(40例)按横突定位法置钉,其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4±5.0岁(46~67岁).对照组(42例)以“人字嵴”顶点法置钉,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56.2±5.5岁(47~70岁),术后平均随访24.0±3.5个月.分别记录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1年复查腰椎CT平扫+三维重建.按照Rao分级评估椎弓根螺钉穿出情况,CT轴位测量椎弓根螺钉水平角(transverse section angle,TSA),CT矢状位测量矢状角(sagittal section angle,SSA).CT轴位评估椎弓根螺钉对头侧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破坏(facet joint violation,FJV)情况.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为95.0±10.5min,出血量为120.0±11.2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50.0±10.5min,出血量150.0±11.5ml,两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o分级法评估椎弓根螺钉穿出情况两组椎弓根螺钉穿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SSA无统计学差异(P>0.05),TSA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JV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横突定位法,与“人字嵴”顶点法相比,均具有较高的置钉准确率,横突置钉法头侧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破坏率低,且有利于通道下操作、缩短了置钉时间,但横突定位法置钉时进钉点偏外,术中需适当增大TSA.

    作者:王润生;毛克亚;黄承军;钟睿;姜威;刘义灏;陈彬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伴与不伴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骨盆参数的比较

    目的:探讨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对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手术的伴DISH的LSS患者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1~75岁(65.1±7.3岁).同时选取年龄及性别匹配且接受相同术式的不伴DISH的LSS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1~75岁(64.7±7.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责任节段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骶角(lumbar-sacral angle,LSA)、腰5入射角(L5 incidence,L5I)等脊柱骨盆参数,并用术前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估入选对象的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伴DISH的LSS患者的术前SVA显著低于不伴DISH的LSS患者(20.0±38.7mm vs.40.0±46.3mm,P=0.039),而TK(27.2°±10.7° vs 25.5°±16.0°)、LL(48.1°±13.7° vs 47.1°±13.5°)、PI(51.4°±14.1°vs 52.5°±13.9°)、PT(18.0°±8.0° vs 19.0°±7.6°)、SS(33.6°±9.5° vs 34.4°±7.8°)、LSA(17.0°±12.0° vs 18.4°±6.7°)及L5I(22.4°±9.8° vs 24.7°±11.9°)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伴DISH患者术前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分别为5.6±1.0,6.5±1.3,36.9±4.9)均高于不伴DISH组患者(分别为5.4±1.2,6.2±1.7,36.8±5.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不伴DISH的LSS患者相比,伴DISH的LSS患者SVA显著降低,TK、LL、PI、PT、SS、LSA及L5I等其他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无显著差异.

    作者:丰成;徐亮;史本龙;施建东;朱泽章;邱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伴有椎动脉优势的下颈椎椎弓根形态学的CT观察

    目的:观察存在椎动脉优势(一侧直径较对侧大0.8mm以上)的下颈椎椎弓根的形态学特点,探讨其对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月1日~2017年7月1日因颈椎疾患行椎动脉CT造影(CT angiography,C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CT三维重建上测量椎动脉直径(vertebral artery diameter, VAD),将存在椎动脉优势患者纳入研究,VAD较大的一侧为椎动脉优势侧,较小的一侧分为椎动脉非优势侧.共纳入存在椎动脉优势患者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12~81岁,平均56.3±13.0岁.在CT 三维重建上测量C3~C6椎体双侧的以下参数:VAD、椎弓根宽度(pedicle outer width,POW)、椎弓根外侧壁到椎动脉内侧距离(lateral pedicle border to vertebral artery,LPVA)、横突孔面积(area of transverse foramen,ATF),并计算:椎动脉横截面积(area of vertebral artery,AVA)=π×(VAD/2)2;横突孔占用率(occupation ratio of transverse foramen,ORTF) =AVA/ATF.比较优势侧与非优各参数的差异,分析与椎动脉优势的相关性;统计双侧POW<4mm比例,并纵向比较优势侧各椎体参数差异,判断椎弓根螺钉置钉风险.结果:存在椎动脉优势患者中,左侧优势占75%,右侧优势占25%.VAD优势侧平均为3.78±0.49mm,非优势侧为2.29±0.53mm;POW优势侧宽度为5.070.98mm,非优势侧为5.46±0.94mm,LPVA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分别为1.04±0.50mm和1.18±0.56mm,ATF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分别为29.00±6.87mm2和20.41±5.40mm2,ORTF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分别为(40.5±8.5)%和(22.6±8.9)%.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相比,POW、LPVA及ATF、ORTF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OW<4mm的比例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分别为9.9%和4%.优势侧纵向对比,各参数在C3、C4较小,C5、C6较大.结论:椎动脉优势侧POW、LPVA小于非优势侧,POW<4mm的比例及ORTF大于非优势侧,优势侧椎弓根螺钉置钉风险高于非优势侧.

    作者:李涛;杨进;徐双;王高举;王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颈椎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2月采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椎板,其中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66.2± 10.0岁)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9例(男36例,女3例,年龄57.3±10.5岁)采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收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随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曲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改良组平均手术费用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两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改良组为(60.46±9.65)%,传统组为(46.41 ±24.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时颈椎曲度丢失4.7°±1.9°,颈椎曲度指数丢失(3.09±.14)%,颈椎活动度丢失7.3°±2.3°;传统组颈椎曲度丢失8.9°±5.6°,颈椎曲度指数丢失(6.27±3.42)%,颈椎活动度丢失13.0°±3.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疼痛症状患者3例,传统组为1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再关门发生,两组均无钛板、螺钉松动移位.结论:与颈椎后路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手术费用,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利于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的维持.

    作者:杨宝林;张绍东;王小虎;刘磊;吴小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超声骨刀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的病例51例.根据术中切除椎体的工具分为两组.超声骨刀组(A组)应用超声骨刀切除椎体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52.7±7.3岁(37~66岁);传统工具组(B组)应用咬骨钳及高速磨钻切除椎体25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50.5±7.9岁(38~67岁).记录两组患者椎体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d的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住院时间等.结果:A组切除每节椎体的平均时间为8.3±1.5min,显著低于B组的11.3±1.5min(P<0.05).手术出血量A组为122.6±28.0ml,显著低于B组的163.4±39.0ml(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脊髓损伤或硬膜撕裂,A组出现吞咽困难1例;B组出现喉上神经损伤1例、泌尿系感染1例.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分别为7.2±1.6分与6.8±1.4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3d的JOA评分11.3±1.5分,B组患者术后3d的JOA评分10.9±1.3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两组分别为(41.7±13.6)%与(40.4±9.3)%,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6.80±0.89d与6.84±1.06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安全有效,与传统的咬骨钳与高速磨钻相比,应用超声骨刀可以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

    作者:刘鑫;王翔宇;温冰涛;陈仲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同步辐射技术对大鼠腰椎小关节退变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目的:利用同步辐射相衬成像技术(synchrotron radiation propagation phase contrast micro-tomography, SR-PPCT)对大鼠腰椎小关节(lumbar facet joint,LFJ)的解剖微结构进行三维可视化观测及量化分析,探讨小关节源性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潜在机制.方法:取成年(对照组)和老化(实验组)SD大鼠L4/5小关节,经多聚甲醛固定、梯度脱水后于上海光源X射线成像与生物医学应用(BL13W1)光束线站进行扫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大鼠LFJ间软骨、软骨下骨板、松质骨、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成年组大鼠LFJ关节间隙为38.00±4.50μm,软骨厚度为15.6±0.63μm,软骨体积为(51.25±1.49)×104μm3,软骨下骨板厚度为16.37±1.23μm,软骨下骨骨体积分数(BV/TV)为(60±5)%,表面积体积分数(BS/TV)为180±20mm-1,松质骨骨小梁数量(TbN)为6.85±0.31 mm-1;老化组LFJ关节间隙为16.25±0.85 μm,软骨厚度为18.90±2.14μm,软骨体积为(37.00±1.83)×104μm3,软骨下骨板厚度为72.48±3.14μm,软骨下骨骨体积分数(BV/TV)为(87±4)%,表面积体积分数(BS/TV)为0.97±0.08mm-1,松质骨骨小梁数量(TbN)为2.07±0.21 mm-1;与成年组相比,老化组大鼠LFJ关节间隙变窄(P<0.05)、软骨容量减低(P<0.05),软骨厚度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软骨下骨骨板增厚(P<0.05),孔隙状结构消失,松质骨骨小梁数量减少(P<0.05).结论:SR-PPCT可实现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同时高精度三维可视化观测;LFJ退变过程中软骨和软骨下骨形态均发生明显改变.

    作者:罗子翔;胡建中;吕红斌;段春岳;姜力元;曹勇;陈华斌;肖体乔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810nm弱激光对M1型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体外建立M1型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BMDM)-弱激光照射模型,探讨弱激光照射对M1型BMDM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BALB/c小鼠BMDM,应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条件性培养基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的表达,确定所获得细胞为纯度较高的BMDM.应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24h诱导原代BMDM向M1型BMDM方向极化.将细胞随机分为弱激光治疗(low level laser therapy, LLLT)组和对照组,LLLT组采用810nm波长激光照射,光斑面积4.5cm2,照射功率密度2mW/cm2,照射持续440s,终获得照射能量为4J,对照组置于暗箱,不进行照射.应用CCK8实验测定细胞活性,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ukin-1β,IL-1β)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NOS)的mRNA表达情况,ELISA检测TNF-o及IL-Iβ蛋白分泌,Western blot测定iNOS和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重要转录因子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 p65)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PS刺激后,使用弱激光照射的M1型BMDM细胞活性显著提高,升高至对照组的2.313±0.630倍(P<0.05).LLLT组IL-1β mRNA表达为0.586±0.145,对照组为1.000±0.0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LLLT组TNF-α的mRNA表达为0.862±0.152,对照组为1.000±0.08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2);LLLT组iNOS的mRNA表达为0.720±0.039,对照组为1.000±0.02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TNF-α为270.478±26.831 pg/ml,LLLT组为209.365±5.600p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IL-1β为98.941±12.430pg/ml,LLLT组为77.076±2.023p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iNOS蛋白表达为1.005±0.075,LLLT组为0.210±0.01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NF-κB p65蛋白表达为1.006±0.260,LLLT组为0.428 ±0.16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10nm LLLT M1型BMDM可抑制其炎性因子IL-1β及iNOS的mRNA表达,下调炎性因子IL-1β及TNF-α的分泌,降低M1型BMDM表面标志物iNOS的表达,同时显著下调M1型巨噬细胞经典极化转录因子NF-κB p65的表达.810nm LLLT可调控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抑制其炎性因子分泌,该调控作用和其下调M1型巨噬细胞经典极化转录因子NF-κB p65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鲲;宋基伟;张家玮;孙嘉锴;梁卓文;胡学昱;王哲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整合素在腰椎间盘退变中表达和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腰背部疼痛疾病在许多国家中均有极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经济负担,是许多国家健康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焦点[1、2].随着人口老龄化,腰背部疼痛患者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3].研究表明,腰椎间盘退变是导致腰背部疼痛的潜在性原因[4],当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超过一定自然退变的程度时可造成腰背部疼痛[5].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是一种在组成成分、结构以及细胞形态等方面有差异的复杂性组织[6,7].

    作者:孙荣祥;王国华;刘斌;黄象望;刘宏哲;常磊;彭帅;阮闻洋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表观遗传学修饰对轴突再生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轴突是神经冲动传递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无论在中枢抑或是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诱导有效的轴突再生过程是改善神经功能的基础.现已证实,脊髓损伤后轴突能否再生不仅取决于其固有的生长能力,还取决于轴突所处的环境[1].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细胞对轴突再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动员能力及细胞骨架原料的形成能力是决定轴突固有生长能力的主要内在因素[2].此外,损伤后病灶微环境内的抑制或促进介质对轴突再生的导向与干预作用作为轴突再生的外因,也同样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表观遗传学修饰系指在保持核苷酸序列稳定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状态发生可遗传变化的调节方式,包含非编码RNA、组蛋白共价修饰以及DNA甲基化修饰等[3].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技术的优化与发展,与轴突再生密切相关的表观修饰靶点被发现,这有望为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论据.笔者就轴突再生相关的表观调控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本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张伯寅;高忠文;顾锐;朱庆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急性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进展

    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是一种由于外伤、肿瘤、血肿及感染等原因所致急性脊髓受压,出现肢体感觉障碍及运动功能受损的临床常见疾病[1、2].Sekhon等[3]指出全球范围内每百万人中每年新增ASCI的患者为14~40例.ASCI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4].Krueger等[5]指出在加拿大每年与脊髓损伤相关的财政支出就高达26.7亿加元.由于损伤阶段的不同,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和继发性脊髓损伤[6,7].原发性脊髓损伤由受伤即刻的暴力直接产生,暴力的大小与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从病理学上讲,损伤后脊髓可出现广泛的水肿,由于受到椎管的骨性限制、硬脊膜及软脊膜的束缚,神经压迫及髓内水肿可进一步加重,导致脊髓与椎管之间的硬膜外静脉、脊髓动静脉的循环障碍,引起脊髓缺血、水肿、出血及坏死.

    作者:杨俊松;郝定均;刘团江;刘鹏;贺宝荣;闫亮;许晓舟;拓源;薛鹏;李广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骶骨发育不全合并脊柱骨盆分离1例报告

    骶骨发育不全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影像学表现为骶骨畸形,临床主要表现为脊柱骨盆不稳或明显的脊柱骨盆分离,骶骨缺损侧半侧骨盆出现漂浮,同时可伴有脊柱旋转侧凸畸形,行走困难或跛行.手术治疗旨在阻止畸形继续发展,改善患者行走功能.但是由于发育不全骶骨与髂骨的缺损处较大,骨皮质大量缺乏,植骨量需求较大,很难达到坚强融合,手术易失败而致畸形继续加重.目前文献报道的关于融合脊柱骨盆治疗骶骨发育不全的技术创伤较大,涉及腰椎固定而丧失其活动度,感染发生率较高,并有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1-6].我们通过简单的髂骨-骶骨-髂骨固定手术成功治疗1例骶骨发育不全合并脊柱骨盆分离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张海平;郝定均;郭华;何思敏;惠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