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颈椎牵引预矫形结合手术矫形与单纯手术矫形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探讨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大于40°的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共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5.9~63.4岁,平均19.5±12.2岁.根据治疗方案是否行牵引预矫形分为牵引组及非牵引组.牵引组26例,其中4例为颅骨牵引,22例为颈椎平衡悬吊牵引,6例先行颈椎松解手术、而后采用牵引预矫形,后进行颈椎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非牵引组6例,单纯采用颈椎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测量及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矫形手术(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人路矫形融合内固定手术)后出院前(术后2周左右)、末次随访时,以及牵引组患者牵引后(矫形手术前)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后凸节段的后凸角、JOA脊髓功能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32例后凸角由治疗前73.5°±26.5°矫正至术后16.6°±17.2°,终矫正率平均(79.8±19.0)%,术后与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JOA评分11.9±4.5分,术后JOA评分15.2±2.9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牵引组的后凸角(77.9°±26.5°)明显大于非牵引组(54.7°±18.2°,P<0.05),但是牵引组的手术矫正率(81.7±17.9)%高于非牵引组(73.4±25.8)%,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平衡悬吊牵引的牵引预矫正率(70.3±18.7)%及手术后的终矫正率(83.8±144)%与采用颅骨牵引的相应指标(52.2±21.8)%、(70.4±32.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颈椎后凸畸形,采用颈椎牵引预矫形,结合前路、后路或者前后联合入路矫形固定融合手术,可以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作者:张立;孙宇;张凤山;刘忠军;潘胜发;刁垠泽;陈欣;周非非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术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与邻近椎体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AVF)的相关性,分析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位置及渗漏量对AVF的影响.方法:对151例经PVA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随访1~3年,获取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椎体部位、手术方式及骨水泥注入量等临床资料,记录PVA术中是否存在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渗漏位置,计算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分析上述各因素与AVF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检验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对AVF的预测效能,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AVF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51例患者手术椎体共192节,55节在PVA时发生了骨水泥渗漏(55/192,28.6%),其中23节发生AVF;137节无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其中32节发生AVF,骨水泥渗漏与无骨水泥渗漏AVF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41.8% vs 20.4%,P=0.002).AVF组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为(24.4±11.0)%,无AVF组的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为(13.7%±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7,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取值为16.1%时,其预测AVF的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72.2%.AVF组的年龄为75.8±7.8岁,高于无AVF组的73.0±8.3岁(P=0.036).110节椎体骨水泥注入量<5ml,其中22节发生AVF,骨水泥注入量≥5ml的82节椎体有29节发生AVF,两组AVF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0.0% vs 35.4%,P=0.017).骨水泥注入量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37,取骨水泥注入量5.25ml作为阈值时,其预测AVF的敏感性为58.3%,特异性为63.9%.二分类Logistics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是AV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是AVF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且与渗漏至椎间盘的骨水泥量呈正相关,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对AVF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作为PVA术后评价AVF风险的参考指标.
作者:蔡金辉;刘庆余;阮耀钦;曾玉蓉;刘志锋;郭栋华;伍志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一期极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闭式冲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6年6月收治的23例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16~78岁(55.2±17.0岁).均为单一腰椎间隙感染,其中L1/2 3例,L2/3 5例,L3/4 8例,L4/5 7例.均经保守治疗2周无效或效果不佳,均行一期极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闭式冲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术中留取病灶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病理学检查,术后感染椎间隙持续闭式冲洗引流2~3周,术后抗生素应用4~6周.手术前后采用VAS评分评价腰痛程度,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术后定期复查腰椎X线片、CT,评价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均成功实施手术,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灶组织细菌培养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肺炎克雷白杆菌1例、缓症链球菌1例,余18例均为阴性;病理检查结果均符合急慢性炎性反应表现.随访12~24个月(18.0±3.5个月).术后1、3、6、12个月腰痛VAS评分、JOA评分、BI、ESR、CRP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无感染复发,无内固定松动,术后3~12个月(6.0±1.7个月)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一期极外侧人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闭式冲洗引流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临床疗效满意,具有病灶清除彻底、植骨充分、操作安全的特点.
作者:马向阳;杨浩志;邹小宝;王宾宾;杨进城;夏虹;吴增晖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并获得至少1年随访的39例80岁以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8例;年龄80~90岁(82.4±3.1岁).术前13例伴有一种合并症,12例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合并症.按相关科室会诊意见处理合并疾病,应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状态分级评估患者可耐受全麻下手术.12例根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症状为主、无明显腰椎不稳者,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术(单纯减压组);27例明确存在腰椎不稳/腰椎滑脱或术中需要手术切除小关节突、椎板范围较大发生继发性不稳者采用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TLIF)(融合内固定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39例患者均完成手术.12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单纯减压组3例(肺炎1例,尿路感染1例,肺炎合并术后贫血1例),融合内固定组9例(肺炎3例,硬膜撕裂、尿潴留、心律失常、术后贫血、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各1例,尿路感染合并认知功能障碍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单纯减压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0.8±2.3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9.0±4.8分,融合内固定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1.8±2.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1.8±3.4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单纯减压组3.2±1.7分和3.5±2.1分,融合内固定组3.0±1.2分和2.9±1.2分)与术前(单纯减压组7.4±0.9分和7.8±1.0分,融合内固定组7.4±1.7分和7.7±1.1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高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积极处理合并疾病后,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确定责任节段及致病因素,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梁海峰;陆顺一;刘书豪;张键;姜晓幸;董健;费琴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手术部位深部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7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4例腰椎术后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方法、随访结果.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3.0±13.1岁(19~73岁);早期感染(<30d)13例,迟发感染(≥30d)1例;应用内固定物13例,未应用内固定物1例.患者出现感染征象后,立即留取标本送检并经验性静脉应用抗生素,随后根据细菌培养结果与病情变化调整抗生素种类,待主要炎症指标正常后改为口服抗生素.12例单纯抗生素治疗后病情未见改善者,予全麻下彻底清创;其中4例清创术后采用对口持续灌洗引流,另8例清创术后采用VSD负压引流,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共7例患者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其中单一细菌感染6例,混合感染1例.所有患者均应用抗生素治疗;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平均39.7±13.2d(24~77d),口服抗生素使用时间平均32.9±3.1d(28~38d).13例内固定置人术后感染患者中11例内固定物得以保留,2例因多次清创无效后移除部分内固定物.14例患者均逐渐好转、终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51.4±13.1d.所有患者经平均32.4±18.6个月(4~67个月)随访,至末次随访时未见感染复发,且均主诉满意.结论:抗生索治疗、外科彻底清创是腰椎术后深部感染的有效治疗手段;对于有内固定物者,早期感染获得积极治疗后可保留内固定.
作者:曾俊凯;谢幼专;赵鑫;管捷;何雨舟;赵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行后路长节段矫形术后远端附加现象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胸段CS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43例;年龄10~18岁,平均12.6±3.0岁.随访24~96个月,平均42.4±27.3个月.收集术前MRI资料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收集患者性别、年龄、Risser征、体重指数(BMI)、骨移植材料、融合节段,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远端附加现象(末次随访时术后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满足以下之一者:术后下固定椎偏离骶骨中垂线10mm以上;下固定椎以下第一个椎间隙成角增加5°以上;下固定椎下第一个椎体偏离骶骨中垂线5mm以上),将患者分为远端附加现象组与非远端附加现象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主弯Cobb角、主弯矫正幅度、头侧代偿弯Cobb角、尾侧代偿弯、冠状面平衡距离、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肩高度、顶椎偏距、远端固定椎位置、远端固定椎椎间隙成角、术后主弯/尾侧代偿弯比、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等可能对远端附加现象发生有影响的因素.应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远端附加现象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相关危险因素的佳截断点.结果:共7例发生冠状面远端附加现象,发生率为8.97%.两组比较,术前冠状面平衡距离(-0.3±1.6mm vs 2.3±2.7mm)、LIV是否触及稳定椎(59/12 vs 0/7)、术后主弯Cobb角(19.0°±7.8°vs 28.7°±9.5°)、术后头侧代偿弯Cobb角(5.9°±3.6°vs 9.1°±7.4°)、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0.9±1.6mm vs 3.4±1.7mm)、术后LIV椎间隙成角(1.4°±1.7°vs 3.5°±3.1°)有统计学差异(火0.05),而性别比(32/29 vs 3/4)、年龄(12.5±2.8岁vs 13.2±5.2岁)、Risser征比(18/53 vs 2/5)、体重指数(17.8±3.8kg/m2vs 18.5±5.1kg/m2)、融合节段数(7.9±3.4个vs 8.3±3.0个)、自体骨移植/人工骨移植(40/31 vs 4/3)、术前主弯Cobb角(47.4°±14.0°vs 55.1°±12.0°)、术前头侧代偿弯Cobb角(16.5°±12.6°vs 24.5°±13.7°)、术前尾侧代偿弯Cobb角(19.1°±12.3°vs 26.1°±14.3°)、术前肩高度(0.4±1.4mm vs 0.0±1.4mm)、术前顶椎偏距(1.7±2.7mm vs2.0±2.7mm)、术前Pfirrmann分级(64/7 vs 4/3)及术后尾侧代偿弯Cobb角(5.9°±5.0°vs 8.4°±6.3°)、术后冠状面平衡距离(0.7±0.9mm vs-1.1±1.2mm)、术后肩高度(0.2±2.3mm vs 0.7±0.9mm)、术后顶椎偏距(1.0±1.2mmvs 2.2±1.8mm)、术后主胸弯/尾侧代偿弯比(5.8°±6.7°vs 6.8°±12.2°)、主弯矫正幅度(28.4°±17.0°vs 34.5°±15.1°)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端附加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后远端固定椎椎间隙成角过度(LIV disc angle)(OR=1.72,P=0.003),远端固定椎未触及稳定椎(0R=2.31,P=0.007),术后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过度(pre-post CBD) (0R=1.21,P=0.014).ROC曲线显示,术后LIV椎间隙成角佳截断点为8.05°(敏感性71.4%,特异性81.7%,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95%CI:0.669~0.972,P=0.005),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佳截断点为3.45cm(敏感性85.7%,特异性88.7%,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95%CI:0.808~0.999,P<0.001).结论:LIV未触及稳定椎、术后LIV椎间隙成角过大和术后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过度是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凸行后路长节段矫形术后远端附加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蒋彬;王冰;吕国华;徐洁涛;李亚伟;王孝宾;李磊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SSPI-f)治疗后内固定取出前及内固定取出后再发后凸畸形(kyphosis recurrence,KR)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研究合作单位行SSPI-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资料,获取患者年龄、骨折节段后凸Cobb角(Cobb angle,CA)、局部Cobb角(regional angle,RA)、椎体楔形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n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AVH)、椎体后缘高度比值(pos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PVH)、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anteroposterior ratio,A/P)、上位椎间盘角(upper intervertebral angle,UIVA)、下位椎间盘角(lower intervertebral angle,LIVA)、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评分、载荷评分(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糖尿病病史.将术后矫正度丢失>10°定义为术后KR.按照术后有无KR将其分为KR组与无KR组(NKR组),并将其按照取出内固定前以及取出内固定后分别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阈值.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中心的196例患者,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 14例(KR组),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年龄(P<0.001)、BMI(P<0.001)为取出内固定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8.5岁[曲线下面积(AUC)=0.885],BMI临界值为29.1kg/m2(AUC=0.962).内固定取出后总体矫正度丢失7.5°±4.4°,其中65例(33.2%)患者出现KR;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女性(P<0.001)、年龄(P<0.001)、BMI(P<0.001)、L1骨折(P<0.001)、A3.3型骨折(P=0.001)、术前UIVA(P=0.014)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P<0.001)、A3.1型骨折(P<0.001)、术前AVH大(P<0.001)为保护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0.5岁(AUC=0.789),BMI临界值为26.6kg/m2(AUC=0.740),术前UIVA临界值为-4.2°(AUC=0.650),术前AVH临界值为60.5% (AUC=0.254).结论:年龄>58.5岁、BMI>29.1kg/m2为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50.5岁、BMI>26.6kg/m2、L1骨折、A3.3型骨折、术前UIVA>-4.2°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A3.1型骨折、术前AVH>60.5%为保护因素.
作者:孙祥耀;鲁世保;张庆明;孔超;海涌;洪毅;李放;陈学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性118例,女性15例,年龄35.1±9.8岁(18~63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截骨方式和椎体融合节段.术前、术后及每次随访拍摄全脊柱正侧位片,并测量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incidence,PI)和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HA将患者分为HK组和非HK组,利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对比两组间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结果:133例患者平均随访3.6±2.2年(2.0~15.0年),11例发生PJK,平均在术后随访3.7年(0.3~15.0年)发生,PJA从术前5.5°±9.7°进展至21.2°±9.5°.PJK组手术年龄低于非PJK组(P<0.01),PJK组行SP0人数比例高于非PJK组(P<0.01).PJK组术前PJA和SVA均低于非PJK组(P<0.05).两组间TK、LL、SS、PT和P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1例PJK患者中,有3种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2例)、压缩性骨折(3例)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6例).末次随访时,1例假关节PJK患者自发性愈合,1例AS胸椎后凸畸形自然进展的PJK患者行翻修手术,其余患者均予以随访观察.结论:AS术后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压缩性骨折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初次手术年龄、手术方式、术前PJA及SVA影响PJK的发生.
作者:赵师州;钱邦平;邱勇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模拟人椎间盘髓核(nucleus pulposus,NP)酸性环境,研究酸诱导的内质网应激活化以及内质网应激在酸诱导的髓核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单层培养人正常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系,以pH值7.4为对照,pH值7.0和6.5分别模拟正常和退变椎间盘酸性环境,培养12~72h,建立酸诱导的髓核细胞损伤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髓核细胞增殖情况,透射电镜检测髓核细胞中内质网应激活化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内质网应激特异性标志物糖调节蛋白78 (78 kDa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GRP78)和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表达.应用4-PBA(内质网应激阻断剂)阻断内质网应激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老化.Western blot检测LC3、GATA4、p53、p21、p16、Bax、Bcl-2和Caspase3蛋白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酸刺激下(pH6.5组)髓核细胞整体增殖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透射电镜下可见内质网扩张明显,膜表面积增加,内质网线粒体膜结构形成,伴线粒体肿胀;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提示GRP78和CHOP表达明显增加(P<0.05).应用4-PBA后,细胞凋亡率增加,且能够显著增加酸诱导的G1期停滞及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酸刺激下,髓核细胞LC3、GATA4、p53、p21、p16、Bax和Caspase3表达增高(P<0.05),Bcl-2表达降低(P<0.05);应用4-PBA后可降低LC3比值和Bcl-2表达水平,并显著升高GATA4、p53、p21、p16、Bax和Caspase3(P<0.05).结论:酸性微环境能够活化内质网应激,在酸诱导的人髓核细胞急性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作者:谢志阳;陈露;张聪;王锋;刘磊;洪鑫;吴小涛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构建靶向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因的短发卡RNA (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载体,观察其对结核菌素(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诱导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方法:双酶切法构建TNF-α-shRNA,经脂质体转染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TNF-α-shRNA的转染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观察转染前及转染后第1、3、5、7天TNF-α基因的表达情况;以RAW264.7细胞为空白组、RAW264.7细胞+1IU· ml-1PPD为对照组、RAW264.7细胞+TNF-α-shRNA+1 IU· ml-1pPD为转染观察组、RAW264.7细胞+空载质粒+1 IU· ml-TPD为阴性转染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各组第3天TNF-α基因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计数各组第7天破骨细胞形成的数量.结果:TNF-α-shRNA经脂质体成功转染RAW264.7细胞,转染效率达70%~80%.RT-PCR显示转染后第3天TNF-α基因的表达少,第5天次之,第1天、第7天和转染前比较差异不大.转染后第3天转染观察组TNF-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0.46±0.03,同时间点空白组为1.00±0.00,对照组为1.43±0.09,阴性转染组为1.38±0.06.转染后第3天转染观察组TNF-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55.34±0.82,同时间点空白组为59.13±1.43,对照组为82.72±1.84,阴性转染组为84.62±0.97.转染后第7天转染观察组破骨细胞形成的数量为19.33±1.53个,同时间点空白组为5.67±1.53个,对照组为56.67±3.79个,阴性转染组为59.67±3.51个.转染观察组的TNF-α基因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及破骨细胞数量与空白组、对照组、阴性转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阴性转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shRNA可以特异性地沉默RAW264.7细胞内TNF-α基因的表达,使TNF-α的产生减少,抑制PPD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
作者:梁思敏;马荣;马赫;于洋;殷飞;吴鹏;范凤龙;戈朝晖 刊期: 2018年第08期
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PJF)是发生在脊柱畸形矫形术后的一种特定的近端交界区病变,是一种伴有临床症状的严重的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也是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手术的严重并发症.近年,国内外学者对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区病变做了大量的研究,笔者通过文献回顾,从PJF的定义、发生率、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对目前PJF的相关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孟亚轲;郭永飞;杨勇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早发型脊柱侧凸是指发生于10岁以前且有较大进展风险的脊柱侧凸畸形,其病因学常包括先天性、特发性以及神经肌源性等[1~3].其中,先天性早发型脊柱侧凸具有脊柱发育差、侧凸进展迅速、侧凸累及节段长等特点,目前已成为早发型侧凸中难处理的一类畸形[4、5].对于该类患者,当存在非手术治疗禁忌证或非手术治疗失败时常需要手术治疗.
作者:徐亮;史本龙;孙旭;邱勇;朱泽章 刊期: 2018年第08期
颅内积气简称气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气体从外界进入颅内,并积存在脑实质、脑室、脑池及硬脑膜下的间隙内.主要由开放性颅脑外伤、颅内血肿、肿瘤、感染、硬膜外麻醉、胸腰椎穿刺术或医源性颅内操作不当引起[1],临床多见.腰椎滑脱手术引起的颅内积气的病例临床罕见,我院于2018年1月25日收治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出现颅内积气,报道如下.
作者:赵继荣;陈文;邓强;马同;薛旭 刊期: 2018年第08期
黑色素性神经鞘瘤(melanotic schwannoma,MS)是一种缓慢生长的神经鞘瘤,生物学行为不是一种纯良性肿瘤.由不同的黑色素产生施万细胞组成,并且具有转移潜能.MS罕见,占所有神经鞘瘤的1%以下,偏好于脊神经受累[1].黑色素性神经鞘瘤可发生在10~92岁的患者,其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无性别优势[2].我科于2017年11月收治1例颈椎椎管内髓外黑色素性神经鞘瘤复发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候宗斌;李广润;耿云航;史腾;田林;刘晓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脊膜瘤(meningioma)是一种良性脊髓肿瘤,起源于蛛网膜的帽状细胞或硬脊膜的成纤维细胞[1].脊膜瘤占椎管内肿瘤的10%~30%[2].85%的肿瘤位于髓外硬脊膜下[3],硬膜外的脊膜瘤少见,而椎管外合并骨质破坏的脊膜瘤罕见,仅有1例相关报道[4].我们收治1例颈椎管外脊膜瘤合并颈椎骨质破坏的病例,报道如下.患者女,22岁.曾因“右上肢疼痛”于2015年7月在外院住院,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示:C6椎体右侧信号改变,右侧横突孔破坏,C6/7椎间孔及椎旁占位,椎动脉被病变组织包绕(图1),行C5/6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椎旁肿瘤部分切除术,术后患者右上肢疼痛明显减轻,但C6右侧横突病变和椎间孔病变并未完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纤维组织细胞瘤.
作者:刘科;邓珏;张正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晚期患者常合并脊柱后凸畸形[1].根据后凸畸形的顶椎位置,AS后凸畸形可分为五种类型:腰椎后凸、胸腰椎后凸、胸椎后凸、颈胸段后凸、颈胸段后凸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2].重度AS颈胸段后凸畸形会形成“颌触胸”畸形,严重影响患者平视、平卧功能,甚至造成呼吸、吞咽困难等[3-6].然而,对AS颈胸段后凸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者,两处畸形是否均需矫正,应先行颈椎还是胸腰椎截骨,尚存争议.
作者:钱邦平;邱勇 刊期: 201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