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机辅助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脊柱长度的方法,评价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在前后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上选取每个椎体的四个顶点,基于Matlab 6.5软件,设定程序确定L4下终板至T1上终板的中线,将中线上点的距离和作为脊柱长度.由1名医师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和2名医师采用手工测量方法,随机选取5例AIS患者并对每例患者进行5次重复测量,计算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均值和标准差,评价计算机辅助测量脊柱长度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选取45例AIS患者,其中女38例,男7例,年龄10~16岁(13.5±1.5岁);Cobb角10°~45°(32.5°±8.7°).由同一骨科医师在前后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上分别采用手工测量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获得T1~L4脊柱长度,计算均值和标准差,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是否存在差异.应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测量计算出45例AIS患者L4~T1的脊柱长度,对同一医师应用该测量方法间隔4周的两次测量结果做比较,分析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时间的可重复性;对3名不同医师分别应用该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做比较,分析该方法不同观察者间的可重复性.结果:应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测量5例AIS患者的脊柱长度((x)± s)分别为325.8±0.46mm、391.3±0.43mm、476.7±0.04mm、441.3±0.79mm和432.8±0.50mm,2名医师应用手工测量方法测量5例AIS患者的脊柱长度分别为325.7±8.3mm、390.9±7.6mm、476.7±6.0mm、441.5±8.2mm、433.1±6.0mm和326.2±5.9mm、391.4±7.5mm、476.1±5.8mm、441.6±8.2mm、432.9±5.8mm,应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多次测量脊柱长度测得结果的标准差较手工测量结果低得多.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与手工测量方法测量45例AIS患者的脊柱长度((x)±s )分别为404.7±43.2mm和405.1±45.5mm,两组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测量AIS脊柱长度的同一观察者间隔4周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5(P<0.05),不同观察者间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42(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测量AIS患者脊柱长度的方法较传统的手工测量方法操作简单,并且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均较好.
作者:张勇;赵黎;刘洋;党晓谦;陶惠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对目前已发表的关于骨水泥椎体强化[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性评价,探讨椎体强化术后再发椎体骨折风险,为临床医疗和科研提供统计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收集由建库至2018年4月发表的关于骨水泥椎体强化与保守治疗OVCF安全性和再发骨折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文献;遵循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方法价纳入文献质量和可靠性,提取患者骨折椎体数、骨折平面、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以及再发椎体骨折相关数据;通过Review 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数据,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值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漏斗图对发表偏倚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样本总量为853例,其中437例行椎体强化手术,416例接受保守治疗.2篇为高质量文献,5篇为中等质量文献,2篇为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保守治疗相比,骨水泥椎体强化术后患者再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RR=1.13,95%CI(0.85,1.49),P=0.41]及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RR=0.93,95%CI(0.48,1.82),P=0.84]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水泥椎体强化术是治疗OVCF的有效方法,不会增加再发椎体骨折的风险,再发椎体骨折可能同骨质疏松症的自然进程相关.
作者:曹源;郭金超;马超;李冬;王振斌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术前腰椎硬膜外激素注射(lumbar 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LESI)是否增加后续腰椎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风险.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 Trail 数据库,检索时间均是从建库到2018年7月.筛选出比较腰椎术前行LESI及未行LESI患者术后90d内SSI发生率的对照研究,各研究的观察(暴露)组为接受LESI并后续相同节段行首次腰椎手术,对照(非暴露)组为未行LESI而于相同节段行首次腰椎手术.各组病例数均大于100,随访时间至少90d.评价指标为术后90d内SSI发生率.依据LESI注射距后续腰椎手术时间分亚组(1个月内,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合并SSI比值比(OR).使用Newcastle-Ottawa Quality Scale(NOS)评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分别行亚组分析探讨异质性,敏感性分析测定合并结果稳定性,Egger's回归检测发表偏倚.结果:共5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4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质量NOS评分均在6分以上.共纳入225801例患者,其中暴露组38452例,对照组187349例.经Meta分析,术前1个月内行LESI,暴露组与对照组术后90d内SSI发生率比较OR=2.15 (95%CI,1.30~3.55),P<0.05;术前1~3个月行LESI,暴露组与对照组术后90d内SSI发生率比较0R=1.54(95%CI,1.36~1.74),P<0.05;术前3~6个月行LESI,暴露组与对照组术后90d内SSI发生率比较OR=1.09(95%CI,0.94~1.26),P>0.05;术前6~12个月行LESI,暴露组与对照组术后90d内SSI发生率比较OR=1.30(95%CI,0.88~1.93),P>0.05.Meta分析亚组分析证实基线资料不匹配为显著异质性来源,敏感性分析证实Meta分析结果稳定,发表偏倚检测提示未见发表偏倚.结论:术前3个月内行LESI显著增加后续腰椎手术术后90d内SSI风险.
作者:王淼;张智;汪凡栋;陈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评估预弯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因脊髓型颈椎病在我科接受单节段ACCF的8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39例术中放置预弯钛网(预弯钛网组),43例术中放置普通直钛网(直钛网组).对比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钛网末端与椎体上终板和下终板贴合度的变化、椎体间高度变化、钛网沉降率、植骨融合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项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变化情况.结果:预弯钛网组和直钛网组平均随访17.7±2.1个月和18.4±2.4个月.末次随访时,尽管两组间植骨融合率均为100%,但预弯组钛网末端与椎体上终板和下终板角度的变化(1.0°±0.7°,1.1°±0.6°)均低于直钛网组(1.9°±0.4°,2.2°±0.8°),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预弯钛网组椎间前、后高度的丢失和钛网下沉率分别为-1.9±1.7mm、-1.5±1.6mm及28.2%,而直钛网组分别为-2.8±1.4mm、-2.7±2.2mm及53.4%,预弯钛网组均低于直钛网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但两组间的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项部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且预弯钛网组(2.5±1.2分)显著低于直钛网组(3.2±0.8分),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节段ACCF手术中,预弯钛网能够与邻近椎体上下终板达到较好的贴合度,减少钛网沉降率.
作者:武振方;刘晓伟;郭国栋;何鹏;王洋;许斌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显性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硬膜囊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腰椎手术治疗的1896例患者资料(初次手术1850例,翻修手术46例),术中发现硬膜囊撕裂86例(初次手术78例,翻修手术8例),其中男35例,女51例,年龄18~72(53.8±8.3)岁,所有硬膜囊破口术中均行缝合修补.根据是否适用止血海绵覆盖分为两组,A组(46例)术中使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B组(40例)术中常规皮下深筋膜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覆盖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类型、手术时间、硬膜囊撕裂长度、术中失血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每日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起床活动时间、术后脑脊液漏早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末次随访均复查腰椎MRI,观察术后脑脊液漏远期并发症,是否形成硬膜囊假性囊肿或脑脊液窦道形成.结果:A组与B组之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术中硬膜囊撕裂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15.2%(7/46)低于B组35.0% (14/4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3.5±1.3d)及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125.0±59.3 ml)明显低于B组(10.5±2.1d;329.0±103.1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起床活动时间7.5±1.6d,B组为14.5±2.2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出现低颅压性头痛(2/7)、切口渗漏不愈(0/7)、切口感染(0/7)等早期脑脊液漏并发症低于B组(8/14、2/14、1/14) (P<0.05).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术后随访复查腰椎MRI,A组未见明确硬膜外脑脊液囊肿或皮下窦道形成,B组存在硬膜外脑脊液囊肿1例,无皮下脑脊液窦道形成.结论:应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治疗后路腰椎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的显性脑脊液漏有效,可减少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引流量,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早期并发症.
作者:唐超;廖烨晖;唐强;马飞;罗宁;杨胜;何洪淳;钟德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群椎体成形术(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非手术椎体骨折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纳入198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关于中国人群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的文献.纳入标准为公开发表且可提取有效数据的文献.排除标准为病理性骨折以及NOS文献质量评分<6分的文献.2名研究员严格评价文献质量及提取文献资料.应用Revman 5.3软件统计分析提取的数据,研究指标有:性别、术前椎体骨折数量、未抗骨质疏松治疗、椎间盘骨水泥漏、BMI指数、后凸畸形矫正度、年龄、甲状旁腺素、骨密度(BMD)上述9项指标.结果:后纳入1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中文文献,7篇英文文献,共包含3177例患者,发生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58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中国人群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术前多个椎体骨折[OR=1.61,95%CI=(1.08,2.39),P<0.05]、骨水泥漏入椎间盘[R=2.44,95%CI=(1.32,4.51),P<0.05]、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R=3.47,95%CI=(2.36,5.09),P<0.05]、女性[OR=1.36,95%CI=(1.06,1.75),P<0.05]、高龄[WMD=0.86,95%CI=(0.10,1.62),P<0.051、低骨密度[WMD=-0.66,95%CI=(-1.09,-0.22),P<0.05]、高甲状旁腺素[WMD=4.67,95%CI=(4.22,5.13),P<0.05],而BMI指数[WMD=-0.13,95%CI=(-1.55,1.28),P>0.05]、后凸畸形矫正度[WMD=1.92,95%CI=(-1.16,4.99),P>0.05]与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发生率无关.结论:术前多个椎体骨折、骨水泥漏入椎间盘、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高龄、高甲状旁腺素、女性、低骨密度是国人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康;王诗尧;许少策;师政伟;武建超;雷栓虎;岳海源;汪玉良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褪黑素受体褪黑素1型受体(MT1)、褪黑素2型受体(MT2)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不同程度退变腰椎髓核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于我院住院患者31例(19例男性和12例女性,年龄47~62岁,平均56.9±4.9岁).采用MRI对髓核退变程度进行Pfirrmann分级并经手术收集髓核标本,其中Ⅳ级标本11例纳入退变Ⅰ组;V级标本12例纳入退变Ⅱ组;8例分级小于Ⅲ级标本纳入对照组.实时定量PCR检测髓核组织中MT1、MT2、NF-κB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T1、MT2、p65 NF-κB和磷酸化p65 (p-p65)NF-κB蛋白的表达,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退变髓核组织中MT1、MT2、NF-κB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对照组MT1和MT2 mRNA分别为1.00±0.04和1.00±0.04,退变Ⅰ组MT1和MT2 mRNA分别为0.68±0.06和0.77±0.04,退变Ⅱ组MT1和MT2 mRNA分别为0.52±0.03和0.68±0.06,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NF-κB mRNA分别为1.00±0.03、0.99±0.07、0.98±0.05,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对照组MT1和MT2蛋白表达分别为1.00±0.05和1.00±0.05,退变Ⅰ组为0.73±0.07和0.56±0.04,退变Ⅱ组别为0.62±0.05和0.55±0.04,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65 NF-κB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5、1.00±0.06、0.99±0.04,无统计学差异(P=0.920).对照组p-p65 NF-κB蛋白为1.00±0.07,退变Ⅰ组和退变Ⅱ组p-p65 NF-κB蛋白水平分别为1.43±0.08和1.49±0.08,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结果显示退变髓核组织MT1和MT2蛋白与p-p65蛋白表达具有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92和-0.6190.结论:髓核组织退变程度增加,褪黑素受体表达降低,而NF-κB活化增加,进而参与椎间盘组织退变过程.
作者:罗俊男;郭东明;温世峰;钟波夫;肖文德;王立;鞠洪斌;梁英杰;王业杨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对退变腰段脊柱尸体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探讨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在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39例腰骶椎(T12~S1)新鲜尸体标本进行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测量脊柱侧凸Cobb角、椎间隙楔形角(Cobb角)、关节突关节冠状位角,应用Ostrix Dicom Viewer影像系统对椎间盘、关节突退变程度分别根据Mimura及Lane评分标准评估.利用脊柱力学测试仪以±7.5Nm、0.005Hz对标本进行力学加载,获取每个椎间隙屈伸(flexion-extension,FE)、侧屈(lateral bending,LB)及旋转(axial torsion,AT)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 zone,NZ),每个测试模式的第三个周期测试结果用于数据分析.将ROM、NZ测试数据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将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椎间盘形态(椎间隙Cobb角)及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评分、关节突关节形态(不对称角)与ROM、NZ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39例腰骶椎标本均为退变型,按Cobb角分为3组:Cobb角>10°为退变性脊柱侧凸组(degenerative scoliosis group,DS 组),共5例;3°≤Cobb角≤10°为侧凸前组(pre-degenerative scoliosis group,PS组),共9例;Cobb角<3°为无侧凸组(none scoliosis group,NS组),共25例.总共187个脊柱功能单位,其中38例存在关节突关节不对称.PS组及DS组AT的ROM和NZ均显著性大于NS组(P<0.05),而FE和LB的ROM与NZ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盘退变程度与AT的ROM和NZ有显著相关性(P<0.05),椎间隙Cobb角即椎间盘的不对称与AT的ROM和NZ有显著相关性(P<0.0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与AT的ROM和NZ有显著相关性(P<0.05);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与脊柱ROM和NZ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退变均可使脊柱旋转增加,椎间盘退变的不对称可促使脊柱旋转而导致侧凸的形成及进展,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形态与侧凸的发生相关性不大.
作者:郑杰;杨永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不同感染复数结核分枝杆菌侵染的正常人成骨细胞表面CD40分子差异表达的实验研究,探讨CD40作为脊柱结核分子靶向治疗的靶标分子的可行性.方法:将冷冻保存的正常人成骨细胞按照美国模式菌种收集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的说明进行复苏和培养,传代至3代冻存备用;之后选择Middlebrooke7H9液体培养基对荧光结核分枝杆菌(H37Ra-GFP)进行培养,培养至对数中期备用.把传代后的人成骨细胞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为对照组,是未被结核分枝杆菌侵染的人成骨细胞组;B、C、D三组均为实验组,分别是被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1000、1:100、1:10浓度的结核分枝杆菌侵染的人成骨细胞组.然后采用实时定量PCR与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的方法,分别检测不同感染复数结核分枝杆菌诱导人成骨细胞中CD40 mRNA的表达变化及成骨细胞表面CD40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传代后的人成骨细胞经荧光结核分枝杆菌侵染后,观察发现各组细胞感染程度良好.A组实时定量PCR反应结果表现为人成骨细胞中存在CD40 mRNA的表达;A (1.0337±0.0715)、B(1.4083±0.1145)、C(1.7172±0.1294)、D(2.0378±0.1573)四组之间的表达存在差异(F=74.005,P<0.05);B、C、D三组分别与A组相比时,均存在差异(P<0.05),表现为结核分枝杆菌侵染组B、C、D三组成骨细胞中CD40 mRNA的表达均高于未侵染组A组;B、C、D三组,两两比较时,均存在差异(P<0.05),表现为从B组到D组成骨细胞中CD40mRNA的表达依次上调.而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成骨细胞表面CD40分子的表达结果发现与上述mRNA表达上调的结果完全吻合.结论:结核分枝杆菌侵染人成骨细胞后可诱导成骨细胞中CD40 mRNA以及成骨细胞表面CD40分子的表达增多,并且感染复数越高,细胞表面CD40分子的表达越多.而CD40分子可与其所对应的核酸适体特异结合,这就为使用CD40分子作为靶标分子,对脊柱结核进行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雷建;石仕元;金卫东;耿广起;梁强;郭龙;孙宇航;袁虎成;尹虎权;王自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发病率的逐渐上升.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病的传统经典手术方式,具有操作相对简单、临床疗效好、适应证广等优点.近年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artroplasty,CDA)的运用增加.该术式可达到传统融合手术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延缓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优点[1,2].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非正常骨结构中形成的成熟板层骨组织,为病理性改变,常发生于关节周围的皮肤、皮下、肌肉及纤维组织中[3、4].
作者:曾俊峰;刘浩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颈胸段后凸畸形(cervicothoracic kyphosis deformity,CKD)多由强直性脊柱炎引起,也可见于先天性或医源性因素,常导致患者视野严重受限、吞咽困难以及神经根压迫症状[1].颈椎截骨矫形手术(cervical osteotomy,CO)的目的是通过在颈椎部位截骨以恢复颈椎矢状位及冠状位平衡,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其适应证包括[2、3]:(1)重度CKD致平视功能受限;(2)脊柱后凸畸形经胸腰椎截骨术后平视功能仍受限;(3)脊柱畸形矫形术后颈胸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需再次手术.
作者:轩文彬;钱邦平;邱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髂总动脉损伤是一种腰椎融合术中罕见且异常凶险的并发症.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1945年Linton等[1]首次报道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并发大血管损伤,术后形成右髂动脉与下腔静脉瘘;此后,国内外偶有类似报道出现.文献统计[2,3],腰椎手术中并发大血管损伤发生率为0.14%~0.17%,死亡率却高达15%~61%.我院于2018年2月27日发生1例腰椎融合术置钉过程中损伤右侧髂总动脉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冯超帅;杨宝辉;王国毓;王杰;李浩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脱垂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脱离纤维环裂孔,在椎管内游离移动一定距离引起的相应神经根压迫症状[1].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脊柱病变的首选检查和金标准[2].在极少数情况下游离的椎间盘组织MRI表现与一些硬膜外肿瘤表现相似,如神经鞘瘤或脊膜瘤[3-5].由于术前CT、MRI平扫和增强MRI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所以文献[1-22]报道的类肿瘤样椎间盘突出的病例均接受了开放性手术治疗.我院通过磁共振神经根水成像技术在术前成功诊断2例类肿瘤样椎间盘突出症,2例均接受了脊柱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丁睿;刘诗琛;熊茜;程细高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