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2-1403
  • 国内刊号:11-4941/R
  • 影响因子:0.54
  • 创刊:2003
  • 周期:季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33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3年3期文献
  • 肝素涂层膜肺对体外循环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体外循环(CPB)各时段炎症因子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探讨肝素涂层膜肺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双瓣置换术的患者2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肝素化膜肺组,B组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前、主动脉阻断开放前、开放主动脉后30min和术后2h时取血测定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的浓度.并且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和术后2h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血液中的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浓度,于CPB开始后即迅速上升.在CPB过程中IL-1β、IL-6、IL-8和TNF的浓度均处于较高水平,且与麻醉诱导前相比部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IL-1β和IL-6的浓度在术后2h时仍有缓慢上升,IL-8和TNF的浓度则在术后稍有下降.A组(肝素化膜肺组)和B组(对照组)相比较,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浓度上升的程度均较小.开放30 min时IL-1β和IL-8的浓度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h时IL-6的浓度在两组间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但TNF的浓度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素化膜肺能改善CPB管路与血液的生物相容性,减少血液与异物表面接触引起的炎症反应.

    作者:胡克俭;程玥;赵赟;庄杏妹;刘祖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血糖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CPB)前和停机后各时间点的血糖变化 .方法 12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按CPB时间分为四组,即非CPB组(A组)、CPB时间<60min组(B组),CPB时间 60~120min组(C组),CPB时间>120min组(D组).按体重分组为体重≤8kg组(a组)和体重>8kg组(b组).结果 CPB时间越长,体重越轻的患者的各时间点血糖波动就越大,其血糖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越久.结论停机后胰岛素分泌受抑制,导致血糖升高,大多数病例血糖随时间推迟能够恢复正常,少数病例需要临床干预.

    作者:沈华;陈张根;叶明;诸冰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体外循环对乙肝阳性患者肝损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HBsAg 阳性(+)患者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肝功能的变化.方法依术前HBsAg检查,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检测术前、术中、术后24,术后7天的谷丙转氨酶(GPT)、总胆红素(TBIL).结果 CPB术后HBsAg(+)患者GPT、TBIL比HBsAg (-)患者明显升高.结论 GABG术CPB对HBsAg(+)患者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对此类患者围术期应注意保肝治疗;术中防止CPB低灌注压,加强心肌保护,防止右心衰所致的肝淤血,并尽可能减少库血预充.

    作者:鲍乐乐;龙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超滤在10公斤以下小儿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体外循环(CPB)中进行超滤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至2002年,共进行10kg以下小儿CHD心内直视手术1494例,其中复杂畸形625例,所有病例都在手术中使用超滤.超滤方法包括常规超滤(CUF)、改良超滤(MUF)、平衡超滤(BUF)以及联合应用等形式.部分病例测量转流前,转流结束和MUF结束时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8(IL-8)和E-选择素(E-selectin)浓度.结果 1494例患儿中未发现同超滤有关的并发症.采用CUF 21例,MUF 811例,BUF 20例,常规结合MUF 589例,BUF+MUF 53例.三种超滤方法时间分别为(11.49±6.61)min,(11.35±2.58)min和(46.04±22.41)min,分别滤出液体(135.75±40.56)ml,(332.66±112.99)ml和(527.27±353.65)ml.全组患者术中红细胞比积(Hct)(0.246±0.026)L/L,CUF结束时Hct(0.261±0.025)L/L,MUF结束Hct为(0.339±0.034)L/L.TNF,IL-8和E-选择素测量结果显示,BUF能降低转流过程中炎症因子上升的幅度,MUF在浓缩血液的同时也增加了炎症因子的浓度.结论超滤能够滤出炎性介质等有害物质.BUF法依靠置换作用可降低炎性介质的浓度.CUF和MUF都可浓缩血液,但MUF的效果明显优于CUF.MUF还具有迅速滤出体内多余水分,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的效果.此外,超滤法还可能具有抑制CPB后鱼精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的作用.

    作者:朱德明;王伟;黄惠民;陈虹;张蔚;付惟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电视胸腔镜用于体外循环心内畸形纠治的前景

    目的对电视胸腔镜(VATS)下心内畸形纠治术的前景作初步评估.方法 17例VATS下心内畸形纠治术,房间隔缺损(ASD) 13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年龄13~45岁,体重31.5~60kg与同时期成人先心病常规体外循环(CPB)病例16例(ASD和VSD各8例)分为A,B两组行多参数对比t检验.结果年龄,体重,心胸比例,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上腔静脉阻断时间,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术后在ICU带管时间和滞留时间,术后到出院时间A、B两组间无差别.而停机后关胸时间、术后主诉伤口疼痛例数,镇痛药用量及术后24h胸腔引流量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A组显著优于B组.33例无死亡.结论 VATS心内畸形纠治术是一项较新的技术,与传统心脏外科相比已显示其优越性,但此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熟练和完善.

    作者:阮秀璇;江国健;郑振雄;张和英;林榕;翁国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体外循环期间氧供/氧耗平衡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心脏手术时体外循环(CPB)期间全身氧供(DO2)与氧耗(VO2)之间的变化和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随机选取风湿性心脏病(RHD)、先天性心脏病(CH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共42例.全组患者采用静脉加吸入全身麻醉.CPB温度30~32℃、流量(2.4~3.0)L/(min·m2).监测有创挠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直肠温、动、静脉血气.测量及计算:DO2=CI×CaO2×10ml/(min·m-2);VO2=CI×(CaO2-CVO2)×10 ml/(min·m-2);氧摄取率(O2ER) =(CaO2-CVO2)/CaO2或O2ER=VO2/DO2.结果本组病例当中VO2,DO2、O2ER各病种组、年龄、体重之间无差异.两种温度条件下DO2无差异.平均直肠温度为32.2℃时 VO2为(77.8±22.65)ml/(min·m2);34.56℃时 VO2为(129.62±46.87)ml/(min·m2);32.2℃时 O2ER<22%占同组的40%,34.5℃时O2ER>30%占同组的71.34%.结论 CBP降温期间是形成氧债的时期,VO2随降温而下降,DO2无明显变化;VO2的变化与中心温度上升有关,复温期间能够偿还氧债.使DO2、VO2得以平衡,CPB过程则是安全的.

    作者:于军;刘燕;陈谨;张达雄;王中;王红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国产抑肽酶抗炎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国产抑肽酶(赫肽林)的抗炎作用.方法 32例患者随机分成抑肽酶组及对照组,抑肽酶组给予大剂量抑肽酶(500万KIU),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盐水,分别在术前、转机开始后15min、开升主动脉后10min、术后4h及术后一日晨抽取血标本测定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髓过氧化酶(MPO),并且记录了两组患者术后4h的呼吸指数.所得数据已经稀释校正,统计学分析由spss软件处理.结果抑肽酶组TNF-α、IL-8转机后的升高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在各时间点没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IL-8转机开始后15min较术前明显升高 (p<0.05).抑肽酶组的MPO转机后的升高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4h抑肽酶组MPO(0.62±0.68)U/ml明显低于对照组(2.5±3.2)U/ml,p<0.05.两组患者术后4h的呼吸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国产抑肽酶在体外循环(CPB)中可能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论证.

    作者:贾在申;龚庆成;董培青;杨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体外循环对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静脉血气的影响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直视手术对电解质、酸碱平衡及静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I~II级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28例,术前一般情况好.以咪唑安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快速诱导插管,以安氟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在劈胸骨前、转流前、转流后、停机后15min、关胸前和术后24h从中心静脉抽取血样,立即用i-STAT分析仪检测Na+、K+、Ca2+、二氧化碳总量(TCO2)、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pH、PCO2、PO2、HCO3-、BE和SvO2的变化.结果与劈胸骨前相比,转流后及术后24h的血钾浓度明显升高(p<0.05);转流后TCO2和PCO2明显下降(p<0.05),停机后至术后24h,PCO2明显升高(p<0.05);Hct和Hb在转流后和停机后明显降低(分别为p<0.01和p<0.05),而术后24h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 CPB可导致血液稀释、血钾升高、二氧化碳总量和分压增加.提醒我们在转流后,应注意监测电解质和Hb的变化,并在转流结束后,及时加大通气量,以降低PCO2.

    作者:王力甚;倪蓉;王年云;向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乌司他丁对瓣膜置换术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linastatin)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 20例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风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乌司他丁组应用12 000 U/kg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推注,对照组不加乌司他丁.分别在麻醉诱导后、CPB30min、手术结束时、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抽取血标本,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和CD11b/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内皮细胞表达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结果 CPB30min直至术后第二天,对照组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和CD11b/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均较乌司他丁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二天,对照组血清ICAM-1含量较乌司他丁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明显抑制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CD11b/CD18以及血清ICAM-1的表达,从而有效降低瓣膜置换术患者由CPB引发的炎症反应.

    作者:张凤伟;吴树明;邢西忠;孙培玉;张秀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风心病与冠心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的变化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与冠心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的变化.方法 47例行风湿性瓣膜置换术及41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前常规取血,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AT-Ⅲ:A值,并与正常对照值进行比较.结果风心组与冠心组的AT-Ⅲ: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值,但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两组患者血浆AT-Ⅲ:A值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与临床抗凝效果不符,其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程学军;文其祥;张旭升;王乃欣;杨彭;耿立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体外循环对脑电图双频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非搏动性血流灌注、流量、灌注压、温度、低温停循环和脑缺血再灌注对脑电图(EEG)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EP)的影响.方法 20例低温停循环患者分为Ⅰ组高流量和Ⅱ组低流量.每组设麻醉前、麻醉后等15个观测点.在平稳的麻醉状态下观察CPB非搏动性灌注、流量、灌注压、温度和低温停循环对BIS、AEP的影响.结果体外转流时、主动脉阻断时BIS、AEP明显下降(p<0.05).低温停循环时BIS、AEF显著下降(p<0.01).恢复循环后显著上升(p<0.01).心脏复跳后,体外停机后BIS、AEP明显上升(p<0.05). 结论 CPB非搏动性血流灌注对脑电活动和意识有明显的抑制.CPB低流量、低灌注压、低温均对BIS和AEP有明显的抑制.低温停循环亦可引起脑缺血再灌注δ脑电波.

    作者:丁伟;孟雷;曾因明;刘功俭;马正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离心泵辅助循环5例报告

    目的评估离心泵在临床辅助循环手术中的使用价值.方法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应用离心泵进行辅助循环的病例资料.其中心脏移植术后行右心辅助1例;左心转流下行降主动脉手术4例.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脱离辅助循环,其中右心辅助时间长达120小时.结论离心泵辅助循环的应用,使心脏移植术后肺动脉高压、降主动脉瘤和一些晚期食管癌侵及降主动脉的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

    作者:廖祥丽;范士志;蒋耀光;陈建明;李志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急诊体外循环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应用急诊CPB抢救危重患者的效果,并探讨急诊CPB的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应用CPB抢救危重患者共10例,其中心脏病患者7例,非心脏病患者3例.结果 10例患者顺利脱机,3例术后死亡,7例术后随访1-2年,生存良好.结论严格选择适应证,尽快建立CPB,能够在急诊抢救中发挥较好疗效.

    作者:张永健;蒋锡初;常建华;谢宗涛;胡克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液灌流对家兔毒气吸入性肺损伤的肺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活性炭血液灌流 (charcoal hemoperfusion, CHP)对家兔全氟异丁烯(perfluoroisobutylene, PFIB)吸入性急性肺损伤(actue lung injury, ALI)的肺治疗作用.方法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21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染毒组及治疗组.建立家兔PFIB吸入ALI模型.治疗组染毒后4h开始CHP,转流量(50~100)ml/min, 时间2h.监测染毒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和PaO2, PaCO2;检测基础值及染毒后2、4、8、12h血浆Interleukin-8、红细胞压积(Hct)及白细胞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 BALF)总蛋白浓度、IL-8、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水平;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力;计算肺组织含水率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取右下肺缘组织及心、肝、肾组织行光镜下病理学检查.结果 (1) 治疗组MAP、心率在CHP初期分别显著下降和上升(p<0.05),20min内逐渐回复并保持平稳.(2)各组12h内PaO2、PaCO2保持平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8、12h血液白细胞计数、血浆IL-8水平以及BALF IL-8水平与染毒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4) 治疗组BALF中总蛋白浓度、NE水平,肺水肿参数及肺组织MPO活力与染毒组相比均显著性下降(p<0.05).(5) 染毒组肺组织发生严重肺水肿、出血等病理改变,治疗组肺组织病理改变较染毒组明显减轻.各组心、肝、肾组织结构未见异常.结论 CHP对PFIB吸入ALI有良好的肺保护作用.

    作者:江朝光;张雁华;李佳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组织酶的活性影响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体外循环(CPB)中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磷酯酶A2(PLA2)和ATPase活性的影响,评价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在猫CPB模型的基础上,比较IPC组和缺血再灌注组CPB中心肌组织PLA2及Na+-K+-ATPase、Ca2+-Mg2+-ATPase、Ca2+-ATPase活性.结果 IPC处理组可明显减轻CPB中缺血再灌注导致的PLA2活性升高和ATPase活性下降.结论 IPC可能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期间的Ca2+超载及抑制细胞膜磷脂水解而发挥其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曾志勇;王志农;徐志云;王军;何斌;张宝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移植术后神经并发症

    随着人类老龄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患者也越来越多.目前作为冠心病外科治疗主要手段的冠状动脉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广为开展.但CABG术后的患者仍面临着神经系统并发症,异常出血等众多并发症的威胁.

    作者:胡强;龙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逆行灌注保护心肌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心肌保护是体外循环(CPB)下心脏手术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心脏停搏液的均衡灌注是心肌保护的一个重要条件.为获得均衡灌注和更好的心肌保护,灌注的佳途径一直存有争议.许多研究证明,对于冠状动脉阻塞或严重狭窄、主动脉瓣功能不全致冠脉灌流减少,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期间发生冠脉栓塞以及瓣膜手术患者,逆行灌注较顺行灌注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1-3]

    作者:郑传东;闵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心肌基因治疗与基因转入方式

    基因治疗是应用基因工程和细胞生物学技术,将正常基因转移到体内,以期通过导入外源目的基因的表达,补充缺失或失去正常功能的蛋白质或细胞因子,或者抑制体内某些基因过盛表达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类方法.基因治疗初是治疗有基因缺陷的疾病,现已扩展为治疗后天获得性疾病和一些主要致病因子导致的疾病.除了可导入机体原有的具正常功能的基因外,还可将人类没有的,或正常情况下不表达的基因转移到机体内,赋予机体抗病的能力.涉及心血管外科的基因治疗包括心肌的血管再生[1],心衰的治疗[2],预防冠状动静脉移植物的疾病[5,6],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7,8],阻止急性和慢性心脏移植排斥反应[9]等.近十几年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中关于基因转移方式并如何取得佳的心肌保护和转染效率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对心肌基因治疗中的基因载体和基因转入方式作一介绍.

    作者:李永顺;龙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和提高灌注水平

    体外循环(CPB)技术,经过五十年的临床实践和改进,已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医疗器械工业的进步使CPB装置日益完善,因此才有现在CPB活跃在医学许多领域的局面,包括神经外科,意外抢救,脏器移植,气管手术,恶性肿瘤等各方面的治疗都取得令人瞩目和令人鼓舞的结果.CPB更使心血管外科突飞猛进,不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成年的瓣膜病到中、老年的冠心病、大血管病,在CPB的可靠保证下,施展心外科医生优秀的技术,并不断取得成果.

    作者:胡小琴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蚕豆病患者行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身高163cm,体重50kg.反复胸闷、心慌30年,加重1个月入院.有肝炎病史及蚕豆病.查体全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45g/L,红细胞压积(Hct)0.430L/L,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35%,网织红细胞升高,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电解质结果在正常范围;总胆红素明显升高80.0umol/L,直接胆红素15.0 umol/L;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严重缺乏且活性明显降低.术前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房颤,心功能Ⅲ级,蚕豆病.

    作者:王军;陆方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