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用血栓弹力图( TEG)监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对患者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2年4月至12月患者48例,前瞻性随机分为CABG组( n=28)和OPCAB组( n=20)。分别于肝素化前5 min及鱼精蛋白中和后10 min经中心静脉导管采血,采用TEG 及Platelet Map-pingTM系统检测两组患者的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同时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 ACT)及血常规。记录术后出血量及同种异体输血量。结果两组患者鱼精蛋白中和后相比肝素化前 ACT、R 值、K 值及α角均无显著差异;但 MA 值、血小板抑制率(INHADP、INHAA)差异显著( P<0.05)。肝素化前两组患者的ACT值及TEG参数值相比无显著差异;鱼精蛋白中和后两组患者的R值、K值及α角相比差异不显著,但 MA值、INHADP、INHAA相比差异显著( P<0.05)。术后OPCAB组引流量及输血量明显少于CABG组( P<0.05)。结论血小板功能受损是导致CABG凝血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与CABG相比,OPCAB有益于保护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减少术后异常出血及输血量。
作者:崔华楠;吴明营;周自强;王妍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 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患儿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心脏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30例,年龄7个月~3岁,体重7~18 kg,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 D组)和对照组( C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D组给予初始剂量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给药时间大于10 min),继之以0.5μg/( kg·h)的速度维持直至手术结束, C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 T0)、停CPB后2 h( T1)、6 h( T2)及12 h( T3)采集桡动脉样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 IL)-6的浓度,并进行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 RI)、氧合指数( OI)和肺顺应性( CL)。结果T1~T3时D组 TNF-α、IL-6的浓度和RI明显低于C组、OI明显高于C组( P<0.05)。 C组CLT1低于T0且低于D组。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通过抑制CPB的炎性反应改善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患儿的肺功能。
作者:李远强;王志刚;宫本晶;李岱;李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应用右美托咪定预防体外循环( CPB)期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心脏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 NS组):CPB开始后泵注生理盐水50 ml;右美托咪定组( M组):右美托咪定1μg/kg+生理盐水稀释50 ml, CPB开始后即刻泵注,30 min泵注完毕。观察两组患者CPB期间的平均动脉压(MAP)变化。结果 NS组发生高血压16例,M组2例;CPB开始后45 min、60 min、75 min时点的MAP,NS组明显高于M组(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有效预防心脏手术CPB期间的高血压。
作者:丁孟瑶;田月霞;冯继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在婴幼儿体外循环( CPB)中采用自制微量晶体心肌保护灌注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 kg以下择期在CPB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心肌保护均采用顺行灌注高K+含血停搏液,试验组采用微量晶体灌注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储血罐灌注方法。分别于麻醉诱导后( T1)、CPB 20 min( T2)、主动脉开放后( T3)、手术结束即刻( T4)检测动脉血气的K+离子浓度、红细胞比容( Hct)、乳酸( Lac)并进行比较,比较患儿术前和术后一般情况、左室射血分数( EF)、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复苏、术中超滤量、CPB预充总量、围术期用血量,肌酸激酶( 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等数据。结果①两组患儿术前一般情况、术前和术后EF值、CPB时间、阻断时间、心脏复苏率、术中超滤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②T1、T2、T3、T4的动脉血气K+、Hct、Lac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③两组患儿CK、CKMB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但CK、CKMB在术后1天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术后3天较术后1天明显下降( P<0.01),但仍高于术前水平( P<0.05)。④试验组较对照组CPB预充总量和围术期用血量均明显减少( P<0.05)。结论在婴幼儿CPB中的心肌保护使用微量晶体灌注方法能获得与储血罐灌注法相同的效果,但预充液总量和围术期用血量明显减少。
作者:陈祥舟;刘梅;肖颖彬;王学锋;王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 CPB)前后桡动脉压与股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监测50例心脏手术患者切皮前、CPB停机5 min、1 h、2 h、4 h和8 h等不同时点的桡动脉和股动脉平均压以及心指数( CI)、体循环阻力指数( SVRI)、中心静脉压(CVP)。结果在CPB前所有患者桡动脉与股动脉平均压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在CPB停机早期有7例患者桡动脉平均压小于股动脉平均压且超过10 mm Hg,个别患者超过20 mm Hg。结论心脏手术CPB后早期,在有些患者桡动脉压力低估了中心动脉的压力,而股动脉压力更能反映中心动脉的压力。
作者:郭晓纲;曹忠明;黄卫;柴云飞;王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运用近红外光谱仪(NIRS)监测超滤期间脑组织血氧参数的变化,比较不同改良超滤(MUF)方式的效率,提高婴幼儿改良超滤质量。方法20例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改良超滤方式( tMUF),实验组采用优化改良超滤方式( mMUF)。在体外循环术后行MUF 8~12 min。 MUF期间,用近红外光谱仪( NIRS)实时、连续监测两组患儿脑组织氧合指数( TOI)、脑组织血红蛋白浓度指数( THI)、氧合血红蛋白变化量(△O2 Hb)、以及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和血细胞比容(Hct)等指标。结果两种MUF方式都能显著提高脑血氧参数,较开始MUF时的各项参数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 THI与脑组织的血红蛋白总浓度成正比,超滤期间,mMUF 组THI变化幅度为(0.91±0.60)mM/cm,tMUF 组为(0.46±0.30)mM/cm,mMUF组THI上升速度显著快于tMUF组( P =0.033)。 mMUF组△O2Hb提高(7.42±2.94)mM,且避免了tMUF组在超滤初期的低效超滤时间。两组TOI呈缓慢上升趋势。 mMUF组红细胞比容( Hct)上升更显著,MUF结束,Hct达到(0.369±0.018)( P =0.001),无需再输血。 MUF期间,患儿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结论使用优化改良超滤方式,能显著提高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改良超滤的效率和质量,并能够改善脑组织血氧参数,稳定术后血流动力学,达到节约用血的目的。
作者:沈佳;张蔚;唐嘉忠;姜磊;傅惟定;朱德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降低体外循环预充量,减少低体重成人患者库存红细胞用量的方法。方法将60例体重在40~60 kg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 Dideco905膜式氧合器,儿童管道), B组(希健成人膜式氧合器,儿童管道), C组( JostraVK-MO70000膜式氧合器,成人管道)。观察三组患者实际预充量、复温时间、术中用血例数、ICU 24 h内用血例数、术后带管时间,监测转机前( T0)、转中( T1)、复温( T2)、停机( T3)、ICU 0 h( T4)、ICU 1 h( T5)、ICU 3 h( T6)血气指标。结果三组在复温时间、术后带管时间,术中及术后ICU 24 h内用血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 C组预充量大于A,B两组( P<0.05)。血红蛋白浓度在T1、T2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 P<0.05),其余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 P>0.05),T1、T2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C组低于A、B两组( P<0.05)。结论通过改良体外循环预充管道,减少了预充液对低体重患者血红蛋白稀释的影响,减少了围术期库存红细胞的应用机率。
作者:王会颖;朱向辉;龙村;李景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体外循环( ECC)中,使用心肌保护麻痹溶液( HTK液)进行心肌保护时,患者血浆渗透压及血钠浓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13年01月至2013年3月68例在本科行ECC下CABG的患者,其中男55例,女13例,年龄39~81岁,体重50~99 kg。常规采用浅低温ECC,滚压泵单次灌注4℃ HTK液1500~3000 ml行心肌保护。分别于ECC前( T1)、ECC开始后( T2)、HTK液灌注结束后( T3)、ECC 30 min时( T4)、停机前( T5)、拔除主动脉插管后( T6)及出手术室前( T7)抽取动脉血检测血Na+浓度及血浆渗透压。记录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内输血量、术后24 h内心包纵隔引流量、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等术后一般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无死亡,均痊愈出院,未见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血Na+浓度T1与T2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HTK液灌注结束后( T3)显著降低(与T1、T2相比P<0.001),之后在T4、T5及T6时间点逐渐回升,至T7时间点基本回升至基础水平;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与血Na+浓度变化基本类似,T1与T2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HTK液灌注结束后( T3)显著降低(与T1、T2相比P<0.001),之后在T4、T5及T6时间点逐渐回升,至T7时间点基本回升至基础水平。结论 HTK液作为心脏停搏液用于CABG中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但同时也会导致血Na+浓度及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应给予足够重视并积极处理。
作者:张涛;高长青;王加利;李佳春;骆荩;马兰;文宇;肖苍松;王嵘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围术期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对体外循环( CPB)手术婴幼儿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在西京医院接受心脏手术的300例婴幼儿,平均分为3组。对照组:术前不给予任何雾化吸入治疗;常规雾化组:术前3天给予传统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雾化组:术前3天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术后常规静脉注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结果三组婴幼儿术前一般资料、CPB时间及主动脉阻闭时间无差异。三组婴幼儿呼吸力学指标在CPB后均出现改变,表现为肺顺应性的下降、平台压及气道阻力升高。其中对照组变化大,表现为肺静态顺应性(Cstat)较术前显著下降( P<0.05),气道阻力(R)显著升高( P<0.05)。常规雾化组上述改变较小。盐酸氨溴索雾化组术后的Cstat及R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三组婴幼儿血氧分压/氧浓度(PaO2/FiO2)在CPB结束时显著下降( P<0.05~ P<0.01),而两个雾化组术后PaO2/FiO2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P<0.01)。两个雾化组婴儿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P<0.01)。而CPB术后盐酸氨溴索雾化组的PaO2/FiO2、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时间明显优于常规雾化组( P<0.05)。结论围术期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不仅改善CPB后婴幼儿氧合状态而且对呼吸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金艳;赵堃;陈敏;郑霄;崔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脏复跳期间不同氧浓度灌流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和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通过调整氧浓度使升主动脉开放前1 min至开放后10 min两组患者体外循环灌注氧分压(PaO2)分别维持在200 mm Hg(A组)和400 mm Hg(B组)左右。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前(T0)、升主动脉开放前(T1)、升主动脉开放10 min(T2)、升主动脉开放30 min(T3)、术后6 h(T4)及24 h(T5)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心肌钙蛋白T( cTnT)浓度,记录两组患者气管导管带管时间、ICU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T1时两组患者CKMB和cTnT即显著高于T0( P<0.01),至T4时达到高峰,T5时两组患者CKMB水平均下降至T1水平。 T0时两组患者CKMB和cTnT基础值无显著差异( P>0.05),T1~T5时A组CKMB水平显著低于B组( P<0.05);T2~T5时A组cTnT水平显著低于B组( P<0.05)。 A组患者术后气管导管带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B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PaO2复灌停跳心脏,可以导致术后短期内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的升高,但临床上未表现出对早期预后的不良影响。
作者:黎笔熙;宋晓阳;王玮;张艳;程旺生;程大新;陶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 ECC)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二尖瓣置换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 P组)和单纯全麻组( G组),每组28例。 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经T3、T4间隙行双侧胸椎旁间隙穿刺置管,两侧分别注射试验剂量0.375%罗哌卡因5 ml,5 min后分别给予首次量0.375%罗哌卡因15 ml。于ECC前、术毕、术后12 h及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 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浓度。记录两组心脏复跳情况、术后正性肌力药使用率、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肺炎发生率、心衰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与ECC前比较,IL-6、IL-8及TNF-α水平从术毕至术后24 h均较ECC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1)。 IL-6水平在术后24 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其它各时点P组IL-6、IL-8及TNF-α水平均低于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组患者术后24 h多巴胺使用量、机械通气时间、心衰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 P<0.05)。结论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一定程度上抑制ECC下二尖瓣置换术炎性因子释放。
作者:孙立新;潘巍巍;王明山;时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在机器人二尖瓣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机器人二尖瓣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治疗组( TG组)和对照组( CG组),每组各20例。 TG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完成后用时10 min给予氨甲环酸负荷剂量15 mg/kg,然后以10 mg/( kg·h)持续静滴至体外循环结束;CG组患者术中不使用该药。记录患者基本资料、输液量、尿量、出血量、体外循环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带管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24 h 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 APTT)、肌酐( Cr)和血尿素氮( BUN)的数值。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拔管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分别为(215.4±42.2)ml和(226±127)ml均明显少于CG组的(285.6±51.6)ml和(361±237)ml,( P<0.05);TG组术后24 h的PT和APTT分别为(15.23±1.58)s和(40.98±7.00)s,较CG组的(16.98±2.26)s和(54.50±26.53)s也明显缩短( P<0.05);术前和术后24 h相比,两组患者的Cr和BUN值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氨甲环酸可明显减少机器人二尖瓣手术中出血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且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冯龙;陈婷婷;周琪;王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一种类似于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的、具有自主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多能性干细胞。 iPSCs可以由各种不同动物的不同体细胞重编程转化而来,能增殖并分化成各种体细胞,其中包括具有收缩和兴奋功能的心肌细胞。截止目前,iPSCs分化的心肌细胞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及心肌梗死;在体外建立遗传性心脏病模型,研究其发病机制;检测药物心脏毒性,筛选患者特异性个体化药物;构建心脏生物起搏器。
作者:王帅飞;王军;郎希龙;张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体外膜肺氧合(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以体外循环系统为基本设备,采用人工心肺支持技术进行操作和管理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可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支持,近年来正得到广泛关注。 ECMO患者病情严重,在ICU停留时间久,机体经历高度应激反应,在营养代谢、营养状态、营养需求和摄取途径等方面与普通患者有很大差异,因此,探究ECMO 患者的营养支持特点,了解营养管理的措施对促进患者机体恢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 ECMO 营养支持的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胜男(综述);黑飞龙(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如同在各个行业领域中,质量控制在体外循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质量控制是一抽象概念,现代管理学中被定义为一个或多个潜在特征变量的组合。如何选择这些变量、变量在质量评价中的权重以及变量组合的实际意义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挑战。
作者:荣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2011年Kim等[1]的研究中描述了使用康斯特( HTK)心脏停搏液后小儿心脏病患者血钠浓度的波动情况。在其研究中回顾了628例小儿患者,其血钠水平下降幅度超过15 mmol/L,从而引起了血钠浓度的显著波动;研究同时指出18例患儿术后癫痫发作与血钠浓度显著减低之间是明显相关的。作者认为给予HTK液后引起严重的低血钠,随之在术后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笔者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在小儿心脏外科迫切需有一个有关溶液相关性低血钠的发生与治疗的原则。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首先必须分清引起术后低血钠(定义为血钠低于135 mmol/L)的两个主要原因之间的区别:①低渗性脱水(由于体液的大量丢失,如长时间呕吐、进食减少、严重腹泻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代谢紊乱);②细胞内液型心脏停搏液( HTK液)的大量应用。
作者:德国波昂大学心脏外科;Lueck Sabrina;Welz Armin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浙江省体外循环专业的质量控制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本省行业现状。方法2014年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参照上海市体外循环专业质量控制督查评分表设置调查内容,内容主要包括人员资质、规章制度、临床操作和设施设备。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发放,结果汇总后进行统一评分。结果共电邮调查问卷28份,回复19份,回复率57.8%。19家医院平均得分82.9分,得分高的是年手术量300台以上医院(平均分:89),低的是50台以下医院(平均分:80.77)。各医院在应急预案、技术培训、耗材选择和存放、节约用血措施、药物管理方面完全达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培训记录和考核、监测设备配置不足、新技术开展少、没有统一记录单。结论调查结果能够反映浙江省体外循环专业基本状况。总体状况较好,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尽早出台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督查制度,提高整体体外循环专业安全性、技术和管理水平。
作者:叶莉芬;舒强;林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 ECC)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对手术患者的影响,提高体外循环的安全性和效率。方法对开展心脏手术的10家医院2012年发生的ECC不安全事件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结果32621例ECC心脏手术共报告ECC相关不安全事件85例,其中耗材问题、装备故障、人为因素、气源问题分别为36、12、33和4例;导致患者不同程度损害11例,5例死亡,其中3例为不安全事件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结论建立不安全事件的报告制度、建立涵盖ECC设备及人员要求制度、完善ECC各种操作常规,将有效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ECC不安全事件。
作者:章晓华;朱德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于2013年底向各地区委员和联络员发出调查2013年全国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手术数据的通知,至2014年3月,陆续回收了发出的电子调查表格。
作者:朱德明;龙村;黑飞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4名,随机分为双语教学组和完全中文教学组。结束一学期的专业课学习后,发放问卷匿名调查双语教学的效果。在另一学期将34名研究生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问题导向学习( 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束一学期的临床专业技能培训后,采用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结合的方法,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88.2%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模式对学习有帮助,仅有5.9%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方法对学习无明显帮助。大部分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更好地培养了自学、思维、表达能力,并充分调动了英语学习热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PBL教学法41.2%学生综合成绩优秀,47.1%良好,而传统教学法学生综合成绩优秀率仅为11.8%,良好占35.3%,5.9%学生成绩差。结论重视研究生双语教学及PBL教学法,加强培养研究生临床专业技能,并注重训练研究生科研思维,提高了研究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心血管病研究生培养质量。
作者:孙阳;易蔚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