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674-7429
  • 国内刊号:11-9303/R
  • 影响因子:0.81
  • 创刊:200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510080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2009年1期文献
  • 覆膜支架治疗下肢创伤性动静脉瘘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覆膜支架治疗下肢创伤性动静脉瘘(TAVF)的方式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5例T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产覆膜支架(BARD(R))进行腔内修复术.结果 5例患者术后动静脉瘘口均封闭良好,动静脉血流状态完全恢复;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出现.随访6个月,5例患者支架均通畅,无支架移位及血栓形成.结论 TAVF应早期诊断,采用血管内覆膜支架治疗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海涛;姜维良;孙庆峰;张英男;张天华;吴旻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胸主动脉腔内治疗中左锁骨下动脉封闭前左椎动脉的功能评估

    目的 探讨更科学的左椎动脉功能评估方法,以减少胸主动脉腔内治疗中一期封堵左锁骨下动脉(LSA)引起后脑缺血而造成的致命风险.方法 患者清醒状态下,从左眩动脉人路用Fogarty 导管暂时封闭LSA开口15分钟,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脉搏、血压、呼吸,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及左上肢是否出现麻木、疼痛等急性缺血症状.从2006年至2008年,本院对4例瘤颈小于15 mm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的患者,在腔内治疗中封堵LSA,在手术前对左椎动脉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4例患者在暂时封堵试验中,无后脑及左上肢急性缺血症状,未出现生命体征改变,手术中一期封堵LSA,手术无内漏,术后无后脑及左上肢急性缺血表现.结论 暂时封堵LSA试验是对左椎动脉功能评估的有益尝试,是影像学评估的重要补充.

    作者:杨澄宇;骆曦图;唐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腔内修复术治疗感染性主动脉瘤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感染性主动脉瘤(IAA)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7年7月经腔内修复治疗7例I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均获得技术成功,术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无内漏,术后无并发症.随访8~22个月,瘤体无增大,人工血管支架通畅无移位、无内瘘及感染发生.结论 腔内修复术治疗IAA具有安全、微创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

    作者:周涛;王玉琦;符伟国;郭大乔;陈斌;蒋俊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动脉严重闭塞症

    目的 探讨静脉动脉化手术对下肢动脉严重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1994年3月至2007年9月对35例(37条)具有慢性缺血表现的下肢行Doppler超声与DSA、CTA或MRA影像检查,确诊为下肢动脉严重闭塞症.根据影像提示的病变部位不同,采用高位深组(13例共14条下肢)或低位深组(22例共23条下肢)静脉动脉化手术.术后予以抗凝、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复查.结果 术后大部分患肢症状不同程度好转、溃疡愈合、坏疽足趾截除后创面愈合;术后影像检查表明静脉动脉化术后动脉血可经转流静脉向远端灌注.术后28例(30条下肢)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5~13.5年.7条下肢行截肢手术,其中近期3条(2条为高位深组),远期4条.结论 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下肢动脉严重闭塞症具有一定疗效,低位深组术式疗效更理想.

    作者:陈幸生;林梃;官云彪;李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腔内射频闭合术联合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目的 评价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术联合静脉旋切术(TriVex)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对392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413条患肢的大隐静脉主干采用数控射频静脉闭合系统治疗,并联合TriVex术治疗属支曲张静脉.结果 下肢静脉曲张均临床治愈.随访12~48(平均32)个月,患者曲张静脉均未见复发.结论 腔内射频闭合术联合TriVex微创刨吸术是一种新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具有术式简单、微创、康复快且疗效可靠等优点.

    作者:林少芒;张智辉;吴伟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1、-9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血浆浓度及其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分析MMP-1、MMP-9的基因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MMP-1、MMP-9血浆水平.结果 CVI组MMP-1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在CVI组和正常对照中,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VI组MMP-9 CC基因型频率(80.1%)高于对照组(44.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30.4,P<0.01);MMP-1血浆浓度在CV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6.18±29.94)ng/ml和(98.57±28.86)ng/ml,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MMP-9血浆浓度在CV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7.2±36.97)ng/ml和(107.83±27.1)ng/m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MMP-1的1G/2G基因多态性及与CVI的遗传易感性无关,MMP-9基因1562C/T基因多态性可能是CVI遗传易感性的基因标记之一;MMP-9循环水平与CVI发病密切相关,与CVI临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易俊方;陈幸生;林梃;官云彪;李南;薛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经皮透光动力旋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

    目的 探讨经皮透光动力旋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49例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患者分为两组:动力旋吸术组(A组,76例),用激光行大隐静脉全程原位闭合,用经皮透光动力旋吸小腿曲张静脉和溃疡基底部;传统手术组(B组,73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小腿曲张静脉及交通支切除、结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传统手术组患者小腿皮肤麻木、大腿瘀斑、创口血肿等并发症多于旋吸术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旋吸术组患者术后2周、1个月下肢溃疡例数少于传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旋吸术组患者术后2周下肢肿胀、乏力症状的例数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切口感染.结论 经皮透光动力旋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简单可行,疗效确切.

    作者:杨国凯;杨镛;何晓明;万嘉;李国剑;马震寰;陆平;杨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化学性胸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雷诺综合征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并比较X线透视与CT定位下化学性胸交感神经节切除术(CTS)治疗雷诺综合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1年3月~2008年12月本院134例(259条上肢)雷诺综合征患者按照不同的定位方法分为两组:111例(213条上肢)患者在X线定位下经皮穿刺至T2或T3交感神经节处注射5%酚实施CTS(住院组);23例(46条上肢)在CT定位下经皮穿刺至T2或T3交感神经节处注射5%酚实施CTS(门诊组).结果 住院组及门诊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8%(187/213)、82.6%(38/46),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比较:住院组及门诊组气胸发生率分别为11.3%(24/213)、0(0/4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腋下痛肢体数(12条、5条)、窦性心动过缓(1例、0例)及Horner征(5例/条、0例)在两组中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CT定位下CTS的操作准确,可以避免气胸的发生,其疗效与X线透视定位方法相同,创伤极小,可在门诊治疗,是目前雷诺综合征保守治疗无效时较合理的治疗选择.

    作者:赵军;董国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疾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血管腔内成形术或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60例下肢动脉缺血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腔内治疗成功率为93%(335/360),术后静息痛消失、溃疡愈合,术前、后踝眩指数(ABI)分别为0.37±0.16和0.89±0.21,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5例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中5例术后1周截肢.312例(86.7%)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8年,术后5年一期通畅率为70%,二期通畅率为82%,糖尿病患者5年一期通畅率为59%,二期通畅率为76%.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孟庆义;刘兆轩;王瑞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救治

    目的 回顾总结17例破裂性腹主动脉瘤(RAAA)的救治经验.方法 对2002年5月至2008年3月救治的17例RAA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RAAA患者中的15例采用开腹手术救治,紧急应用球囊导尿管阻断动脉以止血,自体出血回输装置进行自体输血,人工血管置换;2例采用腔内血管外科技术行带膜支架植入,成功1例,另1例转为开腹手术后仍成功救治.死亡3例,存活14例.结论 腹主动脉瘤患者一旦出现腹痛等破裂先兆症状,必须尽快争取手术时间,球囊导尿管阻断动脉可以明显缩短失血性休克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舒畅;何昊;李全明;姜晓华;宫毅;黎明;郭媛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修复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是指发生在主动脉的真性、假性和夹层动脉瘤,通常以主动脉破裂、脏器和肢体缺血影响生命或生活质量.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可以是局限性,也可以是广泛性病变.

    作者:郭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变迁(百年回顾之一)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曾是全球常见的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其发病率迅速减少,在一些欧美国家已成为少见疾病;而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国家,TAO的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

    作者:王嘉桔;赵文光;孙思翘;张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动静脉疾病的抗栓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在周围血管外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合适的药物治疗,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患者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移植物通畅率和存活率;而抗凝疗法是治疗静脉疾病的基础,这一疗法分两个阶段:早期快速抗凝用于将血栓发展的危险性减至小;进一步的抗凝旨在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复发及其它并发症.

    作者:杨耀国;管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的思考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或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指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进入肺循环造成肺动脉或其分支阻塞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它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两种不同临床表现,其危险因素包括任何可导致静脉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系统内皮损伤的因素.

    作者:肖占祥;戚悠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1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经验探讨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外科治疗下肢ASO1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38例接受包括动脉旁路转流术、介入治疗、动脉内膜剥脱术、股深动脉成形术等在内的一种术式或多种术式联合的外科治疗172例(次).随访119例,随访率86.2%,平均随访18.2个月.围手术期死亡率43%.全组截肢率5.8%.腹主(髂)-股动脉旁路转流术后6个月、1年、2年的通畅率高于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差异有显著性(P<0.01);股-咽动脉旁路转流中应用自体大隐静脉转流病例术后6个月、1年、2年的通畅率高于应用人工血管转流病例,差异有显著性(P<0.01);原位大隐静脉旁路转流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倒置大隐静脉旁路转流低,但二者术后通畅率比较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下肢ASO病变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外科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且往往需要将各种外科治疗方法进行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赵文光;王琦;张华;陈光;程志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国产腔静脉滤器的临床评价

    目的 评价国产腔静脉滤器放置后的安全性及其预防肺动脉栓塞(PE)的有效性.方法 1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深静脉外科手术取栓或静脉介入溶栓前,放置国产腔静脉滤器,进行近期观察和长期随访.结果 135例(96.4%)1次放置成功,5例(3.6%)2次放置成功;术中未发生国产腔静脉滤器断裂、移位、腔静脉穿孑L等并发症.98例(70%)患者获得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4年,随访期间未发生PE、滤器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腔静脉滤器断裂及变形等现象.1例患者发生滤器移位至右心房,为当地医院介入手术操作昕致,与滤器放置无关.结论 国产腔静脉滤器可以有效地预防PE,其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作者:徐恒;王爱林;靖冬梅;于文慧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下肢人造血管闭塞的杂交手术治疗

    目的 研究杂交手术解决下肢人造血管闭塞的新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下肢人造血管闭塞15例17次杂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7次手术均行人造血管切开取栓加腔内成形术,经典的术式为人造血管切开取栓加流出道吻合口支架置入术.结果 2例(11.8%)手术失败;1例术后造影显示通畅良好,但第2天人造血管再次闭塞,总的手术成功率为82.4%.通畅18个月以上2例,通畅12个月以上3例,其余6例通畅3个月以上,1例观察不足3个月.结论 杂交手术具有创伤小、适应证宽,且术式简单、治疗效果好的特点,是一种治疗下肢人造血管闭塞的好方法.

    作者:苑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的治疗和护理

    目的 探讨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溃疡有效、简单的方法.方法 采用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SEPS)结扎交通支静脉和静脉旋切技术(TriVex)清除表浅曲张静脉,配合局部使用新型的保湿敷料处理创面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结果 36例共42条患肢经手术治疗患肢酸胀感消失,曲张的浅静脉消失,全部静脉性溃疡创面在7~32天内愈合.随访4~16个月,无溃疡复发.结论 运用SEPS和TriVex技术配合创面局部使用新型的保湿敷料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

    作者:刘金玲;林少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重视周围动脉瘤的治疗

    在血管外科医师经常要面对的周围动脉病变中,除了损伤以及闭塞性病变以外,常见的就是动脉瘤了.周围动脉瘤是指颈动脉瘤、内脏动脉瘤和四肢动脉瘤等.

    作者:王玉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腔静脉内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探讨

    腔静脉内肿瘤是指腔静脉外生长的肿瘤沿腔静脉的属支进入到腔静脉内或原发于腔静脉内的肿瘤,沿腔静脉向心脏生长,并占据和填塞腔静脉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1].

    作者:杨超;金毕;吕平;李毅清;赖传善;刘建勇;夏印;陈靖;胡国富;尚丹;吴汉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可回收滤器在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可引起急性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目前对DVT溶栓治疗中是否使用下腔静脉滤器及使用何种滤器尚无统一意见.

    作者:周兴立;陈翠菊;郭曙光;尹存平;方伟;张鹏;邱天;苏宏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