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674-7429
  • 国内刊号:11-9303/R
  • 影响因子:0.81
  • 创刊:200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510080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2011年2期文献
  • 血管腔内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静脉动脉化仍有价值吗?

    目的 探讨静脉动脉化治疗肢体严重缺血症(CL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6月42例施行静脉动脉化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7例,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5例.术前踝/肱指数(ABI)0~4.5(平均3.2).本组术式:采用高位深组10例,低位深组23例,浅组9例(其中双向血流组6例;直接转流组3例).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100%.随访1~58个月,38例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无静息痛存在,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或跛行距离大于500 m.1例行高位深组患者,在术后1年4个月移植物闭塞,症状复发而行截肢处理.随访期内,经临床或超声检查,有3例患者出现移植物闭塞,但无症状复发.总救肢率95%(40/42);有效率92.6%(39/42);移植物长期通畅率88.1%(37/42).结论 静脉动脉化术是应用于下肢动脉广泛性闭塞,远端无良好流出道而无法进行常规动脉重建,肢体濒临坏死患者的手术方法;该术式是一种非常规的救肢手术,如适应证选择恰当,手术操作规范,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黄新天;殷敏毅;刘晓兵;陆信武;黄英;李维敏;陆民;蒋米尔;张培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操作技巧与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与操作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lO年6月,89例(113条患肢)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对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累计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开通病变肢体共106条,技术成功率93.8%.36条(34.0%)患肢出现并发症.75例患者(共92条下肢)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6.8%.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平均ABI分别为0.74±0.39、0.68±0.38和0.66±0.31,与术前比较(0.43±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4.6%、72.4%和81.5%.结论 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术后指导是提高技术成功率和维持动脉早中期通畅的关键.

    作者:殷敏毅;黄新天;陆信武;李维敏;黄英;陆民;蒋米尔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股动脉长段病变腔内治疗325例体会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股动脉长段闭塞的技术问题.方法 2005年3月~2011年2月采用腔内介入治疗股动脉长段闭塞(闭塞长度均≥10.0 cm)患者325例(381条肢体);将其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进行比较,并对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动脉通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297例,技术成功率91.4%,15例(4.6%)单纯球扩,282例同时置人支架,术前、术后A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1±0.10vs0.72±0.15,P<0.01).出院时症状明显缓解者276例.随访206例,随访时间30天至50个月,症状复发55例,复发率26.7%,6例膝上截肢,5例膝下截肢,15例足趾截趾,保肢率88.9%;1、3年累积通畅率分别为62.3%、37.2%.结论 腔内治疗股动脉长段闭塞微创、安全,近期疗效确切,注意介入技巧可以提高腔内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孟庆友;李晓强;钱爱民;桑宏飞;段鹏飞;戎建杰;张晔青;朱礼炜;于小滨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干扰索调节因子(IRFs)对小鼠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对IRF-1缺陷和野生型C57BL/6J的小鼠用聚乙烯材料在左股动脉处外包,建立血管损伤模型.血管增生内膜的变化通过分析软件测量切片组织上内膜和中层的厚度,计算新生内膜的横断面积.通过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血管损伤模型中IRF-1、IRF-2、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白介素-1β转换酶(ICE)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结果 血管损伤后IRF-1缺陷小鼠较野生型小鼠血管内膜增生明显(P<0.05).损伤动脉新生内膜和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TUNEL染色阳性细胞的表达,IRF-1缺陷小鼠明显弱于野生型小鼠(P<0.05).AT2受体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因子ICE、iNOS相同,在野生型小鼠体内因血管损伤呈增量调节,但这种效应在IRF-1缺陷小鼠中却明显减弱.结论 血管损伤后IRF-1通过诱导VSMC凋亡来抑制动脉新生内膜形成,这与血管损伤后AT2受体、ICE和iNOS的表达呈增量调节相关.

    作者:王雷永;李震;霍小森;季锋;汪忠镐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TAGC C、D级髂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

    目的 探讨腔内技术治疗TASC C、D级髂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77例TASCC、D级(共89条髂动脉)行腔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ASC C级病变63例,TASC D级病变14例.结果 3条髂动脉未能开通闭塞段,开通率为96.6%.23条髂动脉行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其余63条髂动脉置人支架.共置入支架104枚.踝肱指数由术前0.20±0.14增至术后7天的0.71±0.21(P=0.0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3.9%.64例(78条髂动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3.1%;平均随访时间23(6-53)个月,其1、2、4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88%、84%和70%.结论 腔内治疗TASC C、D级髂动脉病变安全微创,其短期效果较好.

    作者:吴丹明;张立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流出道对于股-腘人工血管旁路术后重度狭窄闭塞的影响

    目的 探讨流出道对于人工血管旁路术后重度狭窄闭塞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115例外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流出道情况分为两组:膝下仅1条流出道通畅者为一组;膝下l条以上流出道通畅者为另一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6、12、24个月人工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 随访24个月,膝下仅1条流出道通畅组与膝下1条以上流出道通畅组患者的人工血管原发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5%vs 63%,P<0.05).结论 流出道对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旁路术长期通畅率有所影响,近期通畅率影响不大.

    作者:黄俊杰;栗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的外科一站式治疗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外科一站式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175例(206条肢体)糖尿病足患者,根据患肢的不同情况,灵活组合应用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成形术、局部清创术、持续负压引流术、特殊敷料换药、人工血管旁路术、自体静脉旁路术、杂交手术、截肢(趾)术、单纯保守治疗等各种治疗措施.结果 腔内治疗和旁路术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术后1个月时患足症状缓解率为96.97%,溃疡愈合率为87.88%;术后1年缓解率为96.97%,溃疡愈合率为91.92%.围手术期死亡2例;保守治疗患者中3例死亡.结论 糖尿病足病情复杂多样,外科一站式治疗方法多样,可灵活组合应用,特别适合糖尿病足临床诊疗要求.

    作者:张健;赵珺;梅家才;邵明哲;潘烨;刘芳;李连喜;贾伟平;曾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方法的演变和现状(百年回顾之三)

    在认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的初50年内,因缺医少药而治疗乏术.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专著中,仍记载着一些令人惊异的治疗方法.例如使用商业化的伤寒和副伤寒混合菌苗和异型血液进行多次静脉注射,引起机体39℃的发热反应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或者使用2.5%乙醚、白酒等来治疗严重缺血性坏疽和溃疡.此后又有采用3%~5%高张盐水、2.5%硫酸镁液、亚甲兰和普鲁卡因等静脉注射;以及使用具有一定改善血液循环的口服药来治疗.有些方法因对机体有害、作用差或者副反应重而相继弃之不用;但有些治疗方法、经验和理念得以肯定.本文在此将近50年来TAO治疗方法的演变和现状予以综述.

    作者:王嘉桔;赵文光;孙思翘;张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治疗及内膜下成形术的应用

    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特别是闭塞长度大于5 cm者,根据TASC和TASCⅡ指南分型大部分属于C级和D级病变,其推荐和经典的治疗手段是进行开放性旁路手术[1].但CTO患者往往高龄伴有严重的合并症,许多患者无法耐受开放性手术和麻醉,有些患者即使能耐受开放性手术却因病变范围广泛、无可供移植的自体静脉,开放性旁路手术无法施行、或勉强施行效果并不理想[1,2].

    作者:陆信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肾动脉狭窄的腔内治疗现状及进展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成为危害国人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ARAS)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Holley等[1]在尸检中发现在非高血压人群中的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的比例为10%,而在高血压患者人群中,RAS(>50%)的比例可高达56.4%.在接受冠状动脉治疗的患者中,RAS的比例在11%~28%[2],而在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比例可高达40%.同时,由RAS引起的缺血性肾病在透析患者中的比例也由20世纪80年代的8%升至16.5%[3].

    作者:叶志东;樊雪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提高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远期疗效

    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腔内治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法,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新器材、新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使得更多的复杂型病变采用腔内治疗方式获得成功.当下肢股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膝下远端小动脉病变等技术难题被突破而不再是腔内治疗禁忌时,如何提高腔内治疗的远期疗效已成为我国血管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作者:李晓强;桑宏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接近1亿[1].一般来讲,在发病5-8年后就会陆续出现一些并发症,糖尿病的严重性不在糖尿病本身,而在其并发症[2].糖尿病足就是其中容易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而糖尿病所致的血管病变是形成并发症的基础.

    作者:谷涌泉;张建;汪忠镐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进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可累及髂、股、胴动脉及小腿的三支动脉.对于管径较粗的膝上动脉ASO的处理无论是采用腔内还是开放性手术治疗,目前均已相当成熟.然而,膝下动脉病变一直是血管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近年来,随着腔内血管外科新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显示出腔内治疗的优势.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胡钢;吴茂松;陆信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椎动脉病变的手术和介入治疗进展

    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诊断技术的进步,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病变的发病情况逐渐被认识.对于手术、介入方式,本文对于VA重建术、VA腔内治疗、VA狭窄、夹层等治疗进展加以综述.VA解剖上分为V1~V4四段,由于V2和V4显露的难度,外科手术主要集中在V1和V3段.VA常见病变有栓塞、粥样硬化、夹层、大动脉炎、巨细胞性动脉炎、肌纤维发育不良、外力压迫改变及钝性或锐性创伤,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及相应症状.

    作者:任华亮;郑月宏;李汇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血管搭桥在肝移植血管重建中的临床价值

    肝移植血管重建的血管搭桥技术如同胃肠外科中实施的Roux-en-Y一样,成功解决了移植术中血管吻合时出现的众多难题.从1963年美国Starzl 进行第1例人体原位肝移植以来,历经近48年发展,我国肝移植技术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在整个植入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血管重建进行,而血管吻合的通畅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作者:孙宁东;郭徐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双侧坐骨动脉未闭导致慢性下肢缺血一例

    患者,女性,15岁.因双下肢乏力7年,加重伴间歇性跛行1年于2009年11月28日人院.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剧烈运动后加剧,休息后缓解.近1年来,患者双下肢乏力加重,并伴有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约500米.既往无外伤史.查体:双下肢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未及,双足皮肤苍白,皮温低.下肢动脉彩超提示双侧股浅动脉血流信号低.入院后,经肱动脉双下肢动脉造影提示:双侧髂内动脉明显较髂外动脉增粗;双侧坐骨动脉未闭(见图1),双侧髂动脉、股总动脉和近端股浅动脉发育不良(见图2),坐骨动脉向下延续与腘动脉交通(见图3).考虑到患者年龄及下肢缺血症状,予以门诊定期随访.

    作者:刘震杰;沈来根;杨进;朱越锋;高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肱深动脉瘤一例

    患者,男,76岁,因发现左腋窝搏动性肿块2年,左上臂肿块1年于2010年9月27日人院.近1年来出现左上臂外展时腋窝部轻度疼痛,左上肢运动及感觉均无异常.既往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无左上肢外伤史,无结缔组织病史,吸烟50余年,20支,天左右.

    作者:李大林;颜京强;张鲲;陈允惠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颈外动脉替代颈总动脉作为旁路血管输入口的尝试

    患者1,女性,76岁.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1周,呈持续性,曾在其他医院就诊,诊断为弓降部主动脉夹层,后转入我院.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提示:主动脉内膜撕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后缘.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有变异:仅有左侧锥动脉自左锁骨下动脉发出;右锁骨下动脉及主动脉弓未发现右锥动脉(见图1).

    作者:师天雄;胡锡祥;缪建航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经颅多普勒在颈动脉转流管选择上的应用

    目的 总结经颅多普勒(TCD)指导颈动脉临时转流管的使用经验.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6月对60例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中使用TCD对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进行监测.结果 49例患者阻断前后大脑中动脉MV下降未超过50%未放置转流管;11例患者阻断前后大脑中动脉MV下降超过50%而放置了转流管,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TCD可以有效的指导CEA术中转流管的选择使用,并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潘仲杰;栗力;于国涛;刘洪;崔若昱;冯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重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防治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msis obliteans,ASO)是中老年人慢性下肢缺血引起的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日益老龄化,ASO的发病率逐年增加[1].尤其伴有糖尿病的ASO患者远端血管病变更为多见,预后差.ASO常合并心、脑、肾和代谢等多学科疾病,由于受累肢体动脉病变广泛,下肢缺血,常导致下肢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或坏疽,治疗困难,被迫截肢,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提高对ASO防治非常必要.

    作者:陈翠菊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