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小剂量口服联合外涂普萘洛尔和595nm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8例临床诊断为婴幼儿体表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2组,其中PDL治疗组(34例)和普萘洛尔组(34例).PDL治疗组行595nmPDL进行治疗;普萘洛尔组采用口服普萘洛尔加外涂普萘洛尔凝胶.结果 普萘洛尔组均按计划完成治疗;PDL治疗组中31例按计划完成治疗.普萘洛尔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94.12%,PDL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按Achauer分级标准比较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剂量口服联合外涂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的疗效优于PDL治疗,可减少口服的药物剂量,缩短治疗时间,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黄建强;陈剑伟;许靖熠;张再重;陈淑明;黄庆锦;王烈;黎成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及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两名评价人员按照标准独立筛选文献、 提取资料、 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0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从908篇文献筛选12篇符合纳入标准,样本量为2430例,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患者为489例,主动脉夹层生存患者为1941例,结果发现D-二聚体、主动脉大直径、超敏C-反应蛋白、意识障碍、心包压塞、低血压/休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是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手术或介入治疗是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其他危险因素研究证据尚不足,仍需更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进行分析.
作者:张欢欢;杨玉金;郑春艳;侯御;冷卫阳;王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miR-17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中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调控作用,以及对增殖效应的影响.方法 培养HA-VSMCs并诱导其增殖,应用芯片技术筛选出差异表达水平显著的微小RNA(miR).在293T细胞应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的miR-17与RB的靶向结合作用.分别向VSMC转染miR-17 mimic和miR-17 inhibitor并建立阴性对照,检测RB水平及细胞增殖相关指标PCNA表达水平.结果 荧光素酶报告分析证实miR-17与RB mRNA-3'UTR具有靶向结合效应.转染miR-17 mimic促进VSMC增殖相关指标PCNA表达上调,并且可以下调RB蛋白及mRNA水平,转染miR-17 inhibitor后下调PCNA表达且可上调RB表达(P<0.05).结论 miR-17通过靶向结合RB mRNA-3'UTR调控RB表达从而调控VSMCs增殖.
作者:林若然;杨栋;张晶;林姝;赵琳;王仑;吕俊远;辛世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机械血栓切除系统Rotarex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经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4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诊断明确,急诊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并评估手术疗效.结果4例患者肠缺血症状术后均得到缓解,顺利出院,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无围术期并发症.结论对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特别是主干血管栓塞,机械血栓切除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房杰;陈学明;李晨宇;冯海;于宏志;朱仁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对比布加综合征经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5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手术治疗组(27例)和保守治疗组(28例),分别对两组的疗效、生存时间及并发症进行随访并对比分析.结果 55例患者失访4例,随访时间1~9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7例(13.7%).手术治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95.5%,保守治疗组5年生存率为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有3例复发,5年复发率为19.1%,通畅率为80.1%.手术治疗组的门脉高压症状以及乏力、食欲欠佳症状明显缓解,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壁静脉曲张、下肢肿胀、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性溃疡、色素沉着、恶心、呕吐等下腔静脉高压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加综合征患者在排除手术禁忌证时,应结合患者病情,及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唐前辉;杨晗;胡明;陈靖;覃晓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导管直接溶栓(CDT)联合腔内治疗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本科收治的27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307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对单纯抗凝治疗组和CDT联合腔内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DT联合腔内治疗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15.6%)明显低于单纯抗凝治疗组(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925.500,P<0.001).CDT联合腔内治疗组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CIVIQ)、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静脉瓣膜功能优于单纯抗凝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5639.500、5951.000、2718.000,P均<0.001).两组的血栓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0,P=0.256).结论 CDT联合腔内治疗较单纯抗凝治疗能更好地改善DVT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急性下肢DVT转归为PTS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强;林少芒;李阳勇;王俊伟;萧剑彬;艾文佳;刘金玲;张智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和总结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ASMAI)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总结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08例ASMAI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栓形成、夹层、栓塞和动脉瘤四个类型),分析病例特点、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58例患者接受开放或腔内手术治疗,50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治疗总有效率87.04%.动脉血栓形成、动脉夹层、动脉瘤组的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动脉栓塞组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及时有效干预ASMAI是避免肠管坏死和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不同的患者治疗方法有一定差异,需注意个体化治疗.
作者:王学虎;刘洪;李凤贺;赵渝;代远斌;成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49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技术,持续泵入尿激酶溶栓(80万U/天),应用健患侧肢体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及静脉通畅率指标评估疗效.结果本组49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溶栓前后健患侧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及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静脉通畅率为(57.29±11.38)%.37例(75.5%)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瓣膜保存率达86.5%.随访期间没有血栓复发及肺栓塞病例.结论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并发症少、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芮清峰;孙振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硫酸乙酰肝素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糖尿病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实验组(n=18)采用皮下注射0.5ml硫酸乙酰肝素(0.3mg/ml),对照组(n=18)则皮下注射0.5ml生理盐水.两组大鼠麻醉成功后在其背部制作一直径为20 mm的圆形伤口,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通过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两组大鼠伤口肉芽组织厚度和炎症反应情况.结果术后第4、6、8、10、12和14天时实验组伤口愈合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天中性粒细胞相对于对照组较少,肉芽组织无明显水肿;术后7天时中性粒细胞较前减少,伴有局部毛细血管的增生;术后14天时新生肉芽组织基本修复完成,而对照组伤口仍伴有轻度炎症反应.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术后第14天实验组伤口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面积较对照组明显降低(561.4±18.7 vs 685.0±31.6,P=0.00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升高(688.1±19.3 vs 584.2±14.6,P=0.002).结论硫酸乙酰肝素可能通过增加血管新生和抑制伤口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创面的愈合.
作者:于敏;张健;赵珺;梅家才;邵明哲;潘烨;吴海生;汪涛;杨文超;蒋玉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miR-17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CM)增殖中的作用,以及转录因子核因子(NF)-κB调控miR-17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miR-17mimics转染人VSCM,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生物信息学预测NF-κB p65与miR-17启动子区存在结合位点,将pcDNA3.1-p65与报告基因载体pGL3-miR-17启动子区共转染至293T细胞中,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活性分析NF-κB p65对miR-17启动子区的影响.脂多糖(LPS)刺激细胞后,检测NF-κB p65、miR-17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miR-NC组相比,转染miR-17 mimics后,VSMC增殖能力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G0/G1期明显减少,S与G2/M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iR-17启动子区结合位点突变型(Mutant)组相比,转染miR-17启动子区野生型(Wild)组荧光素酶Luc活性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细胞后,NF-κB p65、miR-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通过直接结合miR-17启动子区,促进miR-17的表达从而促进VSMC的增殖.
作者:段力仁;杨栋;张晶;林姝;赵琳;王仑;吕俊远;辛世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以序贯法内膜剥脱手术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2008年8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66例下肢TAO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两组采用序贯法内膜剥脱术(32例)和序贯法联合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34例),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来分析其疗效.结果 序贯法内膜剥脱组和联合组术后随访6、12和24个月ABI值均明显升高(P<0.05),Rutherford分级值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12、24个月ABI高于序贯法内膜剥脱组(P<0.05),术后24个月Rutherford分级值低于序贯法内膜剥脱组(P<0.05).结论 以序贯法内膜剥脱手术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能使患者明显获益,增加保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黄任平;陈刚;刘冰;关英辉;蒋喜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风险因素,以及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下肢DV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医院2001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发生与未发生术后下肢DVT患者的相关数据,利用双变量分析探讨术后DVT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经腹入路、腹腔镜以及经阴道入路3种术式对子宫切除术后DVT的影响.结果 术后DVT的发病率为2%(220/10248).术后下肢DVT的发生与体重指数(BMI)、经腹子宫切除术、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时间和术后卧床时间密切相关(P<0.05);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在经腹入路相较非经腹入路的似然比为2.69,95%可信区间为1.46~4.95;但腹腔镜术后下肢DVT患者中漂浮型血栓比率(67%)较经腹开放术后下肢DVT患者(29%)显著增高.结论BMI、经腹子宫切除术、手术时间、妇科恶性肿瘤和术后卧床时间是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较开放手术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但更需要早期预防降低肺梗塞发生的风险.
作者:朱新贤;初磊;董健;白丽君;童晓文;赵志青;李怀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分为传统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近年来腔内治疗在保持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的同时,技术及器械也不断完善.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已经成为主流,但腔内治疗后再狭窄是其发展的瓶颈. 近几年随着药物涂层球囊 (drug-coated balloon,DCB)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为下肢动脉缺血病变的治疗带来希望和曙光.
作者:袁时芳;崔风强;陈江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graphy,PTA)包括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斑块旋切术等,已成为AS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支架植入术长期受限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 BMS) 植入术后 20%~30%的患者会发生ISR,成为介入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1].研究表明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能进一步降低ISR的发生率[2],但DES仍面临着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late stents thrombosis,LST)、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 (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VLST)[3] 等问题,影响治疗疗效.目前并无DES植入后对全身影响的大规模研究,安全性未知.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外周血管支架均为BMS , 外周血管DES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而冠脉DES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有大量的冠脉DES投入临床使用及研究, 借鉴冠脉DES的研究进展, 能为外周血管DES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参考作用.
作者:赵琪;冉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