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6年3期文献
  • 胆囊管低汇流的ERCP诊断及临床价值

    目的加深对胆囊管低汇流的认识,提高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我院ERCP检查中132例胆囊管低汇流病例,将其分为两型,并分析了胆囊管汇入胆总管的方向,胆囊管长度、内径及弯曲数目等.结果全部病人中,Ⅰ型42例,Ⅱ型90例.胆囊管过长116例,胆囊管增宽99例,胆囊管出现弯曲72例.结论胆囊管低汇流增加了胆囊结石及胆囊炎的发生率,增加了胆囊切除术特别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复杂性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越巍;孙振兴;宋茂民;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脾切除术在成人不明原因发热伴明显脾肿大诊治中的意义

    目的分析总结脾切除术在成人不明原因发热伴明显脾脏肿大病人诊治中的意义及其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统计分析1993-2004年我院22例成人不明原因发热伴明显脾肿大并接受脾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热的时间、脾脏大小、肝脾功能、术后肝脾病理结果、血小板变化、术后发热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等.结果术后有7例病人不再发热(31.8%),体温逐渐降至正常.3例病人住院期间死亡,其中,2例死亡原因与手术有关,故手术相关的死亡率为9.0%(2/22).另外1例脾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人在术后2个月死于化疗引起的感染.22例术后病理分别是:5例脾单纯性的淤血肿大、5例脾非何杰金氏淋巴瘤、3例脾中性粒细胞白血病、5例不明原因的脾髓外造血、2例脾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脾结节病和1例脾嗜酸细胞浸润.22例术后血小板计数都显著上升(124.7±81.4)×109/L vs(332.5±152.6)×109/L(P=0.0024,ANOVA).结论对于长期发热和脾脏肿大病人,脾切除有积极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明确诊断、纠正脾亢,同时,切除脾脏本身也是去除了一个巨大的病灶,还可以解除巨脾对腹腔的压力.但要重视这类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作者:刘跃武;李小毅;高维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61例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经验.结果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死亡率为4.9%(3/61),并发症发生率为18%(11/61).获随访的47例胰腺癌病人,术后生存5~36个月,平均18个月.有9例血管受侵病人术后存活超过24个月,1例已生存42个月至今,无肿瘤复发.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不增加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作者:胡先贵;邵成浩;张怡杰;刘瑞;周颖奇;金钢;唐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段胰腺切除术(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中段胰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3年10月间10例中段胰腺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6.6岁.本组病例中病理诊断胰腺内分泌肿瘤5例,胰腺囊腺瘤4例,慢性胰腺炎伴胰石症1例.2例行中段胰腺切除+胰头空肠、胰体空肠、空肠空肠吻合术,8例行中段胰腺切除+胰体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果术后均无死亡.术后发生胰瘘2例,经保守治疗2个月和2周后均痊愈.仅1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病人术后出现血糖轻度增高,随访1年血糖无变化.10例病人中8例随访至2004年4月均健在,无复发.结论中段胰腺切除术适用于位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左侧和近脾静脉与肠系膜下静脉汇合处之间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该术式有利于降低胰腺术后糖尿病的发生和维持胃肠道的功能.

    作者:刘瑞;唐岩;胡先贵;张怡杰;胡志浩;邵成浩;金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胆囊结石形成与胆盐转运子BSEP、MRP2、NTCP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的胆盐转运子(BSEP、MRP2、NTCP)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胆囊结石病人的肝组织标本2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10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SEP、MRP2、NTCP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胆囊结石病人的肝组织中的BSEP、MRP2和NTCP mRNA的表达较正常肝组织减少,光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47±0.18、1.12±0.39和0.56±0.31,而正常肝的组织中相应的光密度值分别为0.90±0.42、2.48±0.89和0.76±0.28.统计分析结果显示,BSEP、MRP2在两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NTCP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所有组织中BSEP、MRP2蛋白均有表达,但胆囊结石病人的肝组织中BSEP、MRP2蛋白的表达要显著低于正常的肝组织(P<0.01).结论胆囊结石病人肝组织中BSEP、MRP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下降,BSEP、MRP2的表达降低可能与胆囊结石的形成有关.NTCP可能与结石的形成无关.

    作者:孔凡民;隋春阳;李航宇;李昱骥;胡勇;郭仁宣;郭克建;田雨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术中氩氦刀治疗晚期胰腺癌

    目的探讨术中氩靶向冷冻治疗系统(即氩氦刀)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1-2002年期间8例晚期胰腺癌使用了术中氩氦刀治疗.结果8例晚期胰腺癌病人中,平均生存期为8.6个月,1例目前仍然存活.5例腹痛病人,3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腰背痛病人,疼痛部分缓解.结论术中氩氦刀治疗尽管不能明显延长晚期胰腺癌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但能明显缓解病人的疼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治疗方法.

    作者:易峰涛;宋华志;李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特点及诊治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管损伤的特点及诊断和处理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LC胆管损伤的诊治情况.结果主胆管损伤12例,其中胆总管横断6例,肝总管横断2例,右肝管横断1例,胆总管横行夹闭1例,胆总管和肝总管裂孔各1例.副肝管损伤11例,其中迷走胆管损伤1例,细小副肝管损伤7例,较粗大的副肝管损伤3例.本组病例全部治愈.结论LC较OC(开腹胆囊切除术)更易发生胆管损伤,且损伤更为隐蔽、复杂,处理困难,预后差.首先要争取早期发现,尤其是术中及时发现,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避免废弃Oddi括约肌用细薄的正常胆管行胆肠吻合.有分期手术指征的,不勉强行一期手术.胆管吻合后须T管支撑至少6个月.对副肝管的处理须谨慎,不能仅根据其直径粗细作决定,有条件的医院应行术中胆道造影,引流范围小的副肝管才能结扎处理,否则应予修复或重建.不能行术中胆道造影或修复重建困难的,建议先采取副肝管近断端插管外引流的方法.

    作者:吴广川;胡先典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583例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583例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经验.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4年2月,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共583例,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经十二指肠镜EST立即取石71.35%(416/583),结石直径0.5~2.5 cm.在1周内总排石率84.04%(490/583),在2周内总排石率94.17%(549/583),34例取石失败,其中25例结石病人放置了塑料内支架引流促排石治疗3个月,有8例(32%)病人结石溶解消失,14例病人结石直径明显缩小,再次行ERCP取石成功.EST术后9.95%(58/583)发生切口部位出血,十二指肠穿孔2例(0.34%),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12.18%和2.74%,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13.65±6.37)d.结论十二指肠镜胆总管取石效果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经十二指肠镜取石后,为病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创造了条件.放置塑料内支架对于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有效.

    作者:范震;张啸;张筱凤;吕文;林秀英;郭英辉;黄平;赵幼安;郝洪升;李延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重组人DNMT1真核表达质粒对胆管癌细胞DNMT1基因mRNA水平及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组人DNMT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对胆管癌细胞DNMT1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方法将构建好的正义和反义DNMT1真核表达质粒用脂质体转染入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然后用G418进行筛选,得到阳性克隆细胞株后,用半定量RT-PCR检测DNMT1基因的mRNA水平的变化,用MTT法观察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正义DNMT1真核表达质粒能使QBC-939细胞中的DNMT1基因的mRNA水平增加,而反义DNMT1真核表达质粒则使其mRNA水平降低;正义质粒可使QBC-939细胞增殖速度加快,反义质粒使其增殖速度减慢.结论重组人DNMT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能影响胆管癌细胞DNMT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和细胞生长曲线.

    作者:左石;汤聪;徐立宁;邹声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信号调节蛋白α1在胆管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目的观察信号调节蛋白Sirpα1在胆管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方法选取手术切除胆管癌和癌旁组织24例,10%甲醛固定24 h后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胆管癌和癌旁组织Sirpα1表达.结果Sirpα1在胆管癌细胞胞浆散在淡黄色表达,癌旁胆管细胞胞浆棕黄色表达,表达差异显著(P<0.05),其表达程度与胆管癌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有无癌栓和子灶和淋巴结转移与否有关,肿瘤越大和分化程度越差,伴有子灶、胆管和门静脉癌栓者,Sirpα1表达越低(P<0.05),而与血AFP和CA19-9高低无关(P>0.05).结论Sirpα1作为一种负向调控因子参与了胆管细胞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但关于其详细调控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秦建民;刘淑琴;万兴旺;曾锦章;吴孟超;王红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慢性肝病、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肝组织纳米细菌的检测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和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组织中纳米细菌(NB)感染,为其发生机制提供新的认识.方法55例慢性肝病(25例慢性乙肝和30例肝炎后肝硬化)、43例肝癌病人和336例健康人血清采用ELISA、免疫组化和钙染色;53例慢性肝病(28例慢性乙肝和25例肝硬化)、43例肝癌和15例对照肝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部分阳性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慢性肝病、肝癌病人和健康人血清ELIS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0.0%、9.3%和8.0%,慢性肝病NB感染率高于健康人(P<0.05).免疫组化染色感染率分别为14.5%、4.7%和5.7%(P<0.05).钙染色分别为7.3%、4.7%和6.5%(P>0.05).(2)慢性肝病、癌及癌旁、对照组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20.8%、16.3%、14.0%和0%(P>0.05).部分肝癌和癌旁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纳米细菌样微生物结构(3/5).结论部分慢性肝病、肝癌病人血清、组织中存在纳米细菌感染,慢性肝病血清中纳米细菌感染率高于健康人.

    作者:王学军;杨竹林;文宇;魏红;刘威;李永国;E.Olavi Kajander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预防

    胆管损伤被称为肝胆外科永久的议题[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管损伤(BDI)是严重的并发症.其原因主要为胆道结构的复杂变异及肝外胆管的不可直视性.为降低BDI的发生率,国内外学者一直在进行不懈的努力,现综述如下.

    作者:徐方;徐德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肝细胞L-02/聚丙烯杂化界面的初步研究:肝细胞球形聚集体培养

    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在肝功能衰竭中的治疗价值已得到肯定[1~4],大量高活性的人肝细胞是细胞型体外BAL支持系统的核心原材料[2,5,6].

    作者:彭承宏;韩宝三;高长有;马祖伟;王涌;刘宏;赵之明;唐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胆囊癌组织浸润的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研究

    有研究证实,保护自身正常组织免受自身免疫破坏的机制同样被肿瘤组织用于清除企图攻击肿瘤细胞的活性淋巴细胞,这个机制可以参与逃避机体对恶性肿瘤的免疫监视.本研究探讨在胆囊癌组织浸润的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其凋亡状况,并探讨其在胆囊癌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徐立宁;臧金林;张林;邹声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三孔线扎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探索

    2003年4月至2004年7月,我院采用三孔线扎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pic cholecystecomy,LC)256例,成功率99.6%,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载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危险胆囊切除术五例临床分析

    胆囊的位置较深,肝门处血管和胆管常有各种不可预测的解剖学变异.解剖变异和病理因素的存在是导致胆管和血管损伤的重要原因.因而,提高对危险胆道手术的认识,谨慎对待每一例手术是降低医源性胆管和血管损伤发生率的先决条件.我科1997年10月至2004年10月共行胆囊切除术462例,其中有5例存在高危因素,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东;胡冬平;王新力;施海雁;文立新;林洪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狗带蒂胃壁修补胆总管术后的病理观察

    材料与方法1.术前准备:选取体重15~21kg的实验用狗13条.2.麻醉:用3%戊巴比妥以1 ml/kg剂量静脉缓慢注入.

    作者:康春博;王世龙;顾锋;孟庆成;许洪斌;吴玉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原因分析及对策

    LC中转开腹是保证LC安全的重要手段,我们分析我院LC中转开腹的原因,探讨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如何降低中转开腹率.

    作者:陈波;洪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损伤的术中非影像诊断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逐渐普及,临床上胆管损伤的病例时有发生,为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及时处理术后损伤,现将我们近年来经治的6例术中发现的病人加以报告,重点就损伤后的术中即时诊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杨彤翰;刘锡能;李靖;高明发;丁生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胆囊动脉走行研究及其意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胆囊动脉(cystic artery,CA)及其分支大出血是一较为棘手的问题,增加了中转开腹的比率,若处理不当可导致腹内脏器及肝外胆管的损伤.LC下CA的解剖所见不同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我们对LC时CA的走行进行研究,提出一种腹腔镜下CA的分型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佑铭;王卫星;谭海燕;万頴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胆囊切除术中平行胆囊管的处理体会

    外科医师对胆道的解剖变异已有所认识,但平行胆囊管的异常如何发现、处理;其外科临床意义如何,有待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对手术所证实的13例平行胆囊管进行分析、讨论,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俊;张维康;刘绍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尾叶肝管原发性胆固醇性结石的诊断和外科处理

    尾叶肝管为肝内结石的好发部之一,各种常规检查方法几乎对其都不敏感,特别是原发性胆固醇性结石术前、术中更极易于漏诊,同时外科处理也极其复杂.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8例尾叶肝管原发性胆固醇结石的诊断和外科处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秉璋;吴金术;刘初平;蒋波;王俊;尹新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损伤副肝管的预防和处理

    我院1993-2003年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6000余例,损伤副肝管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双海;李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腔镜导致胆管损伤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280例,其中胆道损伤者5例,约占1.7%,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才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后再狭窄的处理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重建后再狭窄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年收治的医源性胆管损伤171例,院外会诊18例,共180例,其中28例胆管损伤修复或重建后再狭窄,对其再狭窄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本组28例中LC 13例,OC 15例经过再次手术,26例效果良好,另2例LC损伤,修复后再狭窄再手术后效果欠满意.结论胆管损伤重在预防,损伤后需及时正确处理,处理后再狭窄需再次手术矫正狭窄,大口吻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高志清;付由池;刘正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肝胆管结石并发复发性胆管炎时择期手术处理的关键

    目的探讨提高肝胆管结石并发复发性胆管炎病人治疗水平的方法.方法报告3例肝胆管结石并发复发性胆管炎病人的手术中发现及胆树的主要梗阻部位.结果例1是右后肝管与右前肝管汇入左肝管横部的胆管变异致右肝管狭窄继以结石形成、右肝叶萎缩;例2胆树的主要梗阻部位是肝尾叶结石及右肝动脉对肝总管的压迫性狭窄;例3总肝管狭窄及嵌顿结石是主要的梗阻部位,并采用了相应的手术方式治疗.结论掌握影像诊断如BUS、CT、ERCP、MRCP提供的资料,术中仔细探查胆道,加上术中胆道镜运用,消除与胆管炎密切相关的主要梗阻是手术处理肝胆管结石并发复发性胆管炎病人的关键.

    作者:何振平;马宽生;陈平;董家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胆囊癌确定治疗的思维程序

    1976年,Nevin等首先提出了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和分级方案,其依据是胆囊癌组织浸润生长和扩散的范围以及细胞的分化程度.由于其简便实用,很快为广大外科学者认同并广泛采用.具体分为5期3级,分期和分级与预后单独相关,分期和分级的相加值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数值越高,预后越差[1].

    作者:石景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微创外科的兴起、发展与未来

    外科一直是以手的操作来治疗疾病,所以,手术刀便成为外科学的标志.随着外科学的发展也同时推动了整个医学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外科学更臻于成熟.

    作者:王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微创的理念和腹腔镜及其它微创手术在肝胆胰脾的应用

    一、什么是微创手术微创手术是现代科技和创新外科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手术,是以微小创伤手段达到外科目的的步骤,包括诊断、分期、解剖分离、修补、切除和吻合等.

    作者:刘允怡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