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8年8期文献
  • 胰管结石伴发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临床诊治探讨

    目的 探讨胰管结石伴发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1998年1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11例胰管结石伴发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病人的临床资料,11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胰头部胰管切开加十二指肠乳头成形及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2例,胰管切开取石并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5例,胰体尾切除加胰断端面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2例.单纯胰尾切除2例.结果 术后疼痛治愈率54.54%(6/11),好转率45.45%(5/11),胰漏(瘘)或出血27.27%(3/11).9例平均随访时间(39.2±36.2)个月,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胰管结石伴发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者早期宜非手术治疗,3个月后接受适宜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肯定.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式根据结石部位、主胰管是否通畅决定.

    作者:卜双龙;魏玲;张树友;余枭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原发性肝癌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围手术期处理,以防止术后溃疡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伴消化性溃疡的原发性肝癌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胃镜检查枪出胃溃疡17例,十二指肠溃疡22例,复合性溃疡6例,其中活动期溃疡33例,愈合期3例,瘢痕期9例.32例活动期溃疡术前和术后使用奥美拉唑制酸治疗,术后均未发生溃疡出血;1例活动期复合性溃疡未积极治疗,术后发生溃疡大出血死亡.12例愈合期和瘢痕期溃疡术前未予处理,术后适当制酸治疗,无一例发生术后溃疡出血.结论 术前和术后应积极治疗活动期溃疡,术后适当治疗愈合期或瘢痕期溃疡.重视术前胃镜检查和术后胃肠减压的作用.

    作者:周飞国;严以群;黄亮;晏建军;张向化;曹杰;吴孟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分析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的真菌感染的类型、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5年216例原位肝移植病人送检的不同标本(包括痰、分泌物、胸水、腹水、血液等)的真菌检出情况、真菌种类并简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16例移植病人共检出真菌112株,常见检出部位为呼吸道标本,其次为切口分泌物及静脉导管,呼吸道标本及导管以念珠菌为主,切口分泌物以曲霉菌及毛霉菌为主.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及时送检痰等标本;密切注意切口组织变化,保持与检验科的经常性联系,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作者:梁慧;刘丽萍;王海燕;范冰;韩彬;张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的外科技巧

    目的 探讨肝脏移植肝动脉重建的外科技巧和影响肝动脉重建效果的因素.方法 对2004-2005年施行的368例同种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68例肝移植病人中与动脉相关的并发症共22例,发生率为5.9%(22/368);围手术期发生的15例动脉相关并发症中,12例为动脉血栓形成,3例为误伤右副肝动脉而继发的大面积肝坏死;术后远期发生的7例动脉相关并发症中,动脉血栓形成3例和动脉广泛狭窄4例.所有22例动脉相关的并发症中,接受再次肝脏移植者13例.因肝动脉并发症导致病人死亡11例,占该组肝移植病人死亡的30.5%(11/36).结论 保护供体肝动脉的完整性、正确选择受体动脉的吻合部位、显微外科血管重建技术的应用以及预防或及时纠正血液高凝状态等是提高肝动脉重建质量,降低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马毅;何晓顺;朱晓峰;王国栋;王东平;鞠卫强;巫林伟;胡安斌;邰强;黄洁夫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原发性肝透明细胞肝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分析:附43例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透明细胞肝癌(PCC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评价PCCCL的预后以及透明细胞比例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手术治疗的43例PCCCL病例临床病理学资料.对其发病特点,临床病理情况和术后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X2检验提示PCCCL组HCVAb阳性率为14.0%,有包膜形成的占88.4%,远高于同期手术的597例普通类型的肝细胞肝癌(commo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HCC)组的1.2%、6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0.005).同时,PCCCL组病人发生血管浸润的比例为53.4%,较CHCC组(65%)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9).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PCCCL组病人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53%和39%,而CHCC组病人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46%和32%,PCCCL组预后好于C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PCCCL组病人预后与肿瘤有无包膜、是否发生血管浸润、肝硬化背景和透明细胞比例相关;透明细胞<75%组(A组)和≥75%组(B组)病人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43%和23%与85%、77%和68%.高透明细胞比例组预后好于低透明细胞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PCCCL组病人有较高的HCV感染率,肿瘤容易形成包膜,较少的发生血管浸润,预后更好,且与透明细胞占肿瘤细胞的比例相关.

    作者:刘志升;马维东;李强;LI Qiang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肝脏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导管栓塞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CPS对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观察,了解CPS对TACE疗效的评价作用,并进一步指导TACE的治疗.方法 利用CPS对行TACE治疗的47例中晚期肝癌病人进行造影,观察肿瘤组织血供情况,了解肿瘤组织内部有无残留血供和遗漏病灶.结果 CPS结果提示:(1)单次TACE治疗病例中,病灶血供完全消失病例明显高于多次TACE治疗的病例(P<0.01),分别为17.39%、8.33%;肿瘤病灶遗漏也明显高于多次TACE治疗的病例(P<0.01),分别为34.78%、9.33%.(2)在单发病灶病人中,28.57%病人肿瘤血供完全消失,明显高于多发病灶病例(P<0.01).(3)10例CPS提示的肿瘤遗漏病人均为多发病灶(10/26,38.46%),同时有16例(61.54%)病人为血供残留.结论 CPS能够比较精确地反映TACE治疗后肿瘤血供阻断情况,客观地评价和反映了TACE治疗的疗效.这不仅说明TACE治疗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和重复治疗的必要性,同时也为进一步寻求新的HCC治疗手段和进行必要的补充治疗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为民;邹一平;萧荫祺;杜继东;刘浩润;郑方;黄辉;王瑞官;崔洪涛;曹兵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动脉造影初步分析肝脏Ⅸ段肿瘤肝动脉血供

    目的 研究肝脏Ⅸ段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肝脏Ⅸ段肿瘤病例的CT和DSA资料,由CT做出定位诊断,在DSA上观察肝脏Ⅸ段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情况.观察肝动脉的各级分支,统计这些分支向病灶供血的例数,分析肝脏Ⅸ段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来源.根据病灶染色情况,以积分法确定这些肝动脉分支向病灶供血的多少.结果 肝脏IX段肿瘤的肝动脉血供来源十分广泛,MHA、RPHA、RAHA、LMHA和CallA向病灶供血的例数分别是7、6、5、5和2例(X2=2.800,P=0.592,Chi-square test),积分分别是15、13、11、6和2分(X2=9.657,P=0.047,Kendall's W).RHA和LHA的积分分别是38和9分(Z=-2.243,P=0.025,Wilcoxon).未见CyA和LLHA向病灶供血的病例.结论 RHA和LHA系统都有可能向肝脏Ⅸ段肿瘤供血,RHA供血比LHA多.MHA、RPHA、RAHA、LMHA是主要的供血支.

    作者:陈骏;陈世晞;吴建达;徐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TRX与STAT-3在肝细胞肝癌高表达及相互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TRX、STAT-3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与肝细胞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瓦关系及在肝细胞肝癌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对30例肝细胞肝癌,相应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包括部分硬化组织中上述两种指标的mRNA及蛋白含量进行半定量分析,将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RX及STAT-3 mRNA和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癌旁、正常组织差异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性,mRNA结果为r=0.380,P=0.038;蛋白结果为r=0.468,P=0.009,(P<0.05).结论 TRX及STAT-3在肝细胞肝癌高表达并与其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单独或二者之间共同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肝细胞肝癌恶化的调控,为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的途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黄东胜;刘新;刘军伟;陈建峰;王建军;高卿;王耀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Livin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Livin在人原发性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CC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2例HCC及对应癌旁组织和12例正常肝组织内Livin的表达情况,观察Livin蛋白与HCC病理学特点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结果显示,Livi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中均不表达,而在42例HCC中的阳性表达率(73.8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76%)和正常肝脏组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39.13,P<0.05;X2=17.89,P<0.05);Livin蛋白在病理分级Ⅲ~Ⅳ组阳性表达率(85.12%)强度明显高于病理分级Ⅰ~Ⅱ组(53.3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4.690,P<0.05);Livin蛋白在有转移HCC中的阳性表达率(89.47%)明显高于无转移组(60.89%),有统计学意义(X2=4.404,P<0.05);Livin蛋白阳性表达HCC中的MVD值明显高于Livin蛋白阴性表达HCC中MVD值(23.56±5.12/17.63±4.86;P<0.05).结论 Livin蛋白基因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Livin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且与血管生成和浸润转移有关.

    作者:刘峰;李兴睿;陈钢;易继林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单基因人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MRP1)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意义

    目的 对抗肿瘤药的天然耐药和化疗过程中产生的继发性耐药是肝癌化疗敏感性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体外逆转肝癌多药耐药(muhidrug resistance,MDR)的新方法,笔者建立了单因素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模型HepG2/mrp1,并研究其牛物学特性.方法 双酶切克隆质粒pGEMmrp1获得人全长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mrp1),并将其插入哺乳动物表达载体pCI-neo的多克隆位点,构建重组载体,利用质脂体法将重组载体转入人肝癌细胞HepG2,建立单基因耐药细胞株HepG2/mrp1.观察细胞的生长规律;MTT法检测其多药耐药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的表达;RT-PCR检测MRP1 mRNA表达量.结果 与HepG2细胞相比较,HepG2/mrp1细胞的倍增时间延长30.86 h.该细胞对多种抗肿瘤药耐药,HepG2/mrp1对阿霉素和柔红霉素的耐药指数比亲本细胞增加了11.4倍和8倍,细胞表面MRPl的表达明显增加,mrp1 mRNA明显增加.结论 HepG2/mrp1细胞稳定高表达MRP1,具有多药耐药性,为进一步研究肝癌的多药耐药构建了一个技术平台.

    作者:王新平;严律南;潘光栋;夏冬;苟兴华;赵兰英;李德华;韩蕾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18例医源性创伤性胰腺炎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 探讨在上腹部手术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发生医源性创伤性胰腺炎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1992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收治18例医源性创伤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于上腹部胃十二指肠疾病手术后7例、胆道手术后5例、ERCP检查后6例.多发生于术后1~4 d.12例保守治疗(66.7%),6例再手术清创引流(33.3%).1例胆道探查术后、1例ERCP检查后重症胰腺炎经再次手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余均治愈.结论 在上腹部手术或ERCP检查中出现操作不当或失误是引发术后医源性创伤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术中操作规范、动作轻柔、技术熟练、选用抑制胰酶分泌的药物等是预防术后医源性创伤性胰腺炎发生的主要措施.治疗上应首选保守治疗,如出现病情变化或保守治疗无效则应及时手术.

    作者:赵登秋;赵军;邬叶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术中胃镜置鼻胆管在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术中胃镜放置鼻胆管在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术中胃镜放置鼻胆管一期缝合胆总管42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40例传统胆总管T管引流术相比较.所有病例术前经选择,术中证实无胆管残余结石、狭窄及胆总管远端通畅,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结果 鼻胆管组42例术中放置鼻胆管成功率97.6%(41/42).无一例发生胆漏,拔管时间(6.9±1.9)d、平均住院日(10.1±1.6)d,较T管组[分别为(39.4±11.3)d、(15.0±1.9)d]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鼻咽部不适感.结论 术中胃镜放置鼻胆管对预防一期缝合胆总管术后胆漏、胆管狭窄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胆总管一期缝合提供了安全保证.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有效.

    作者:徐立群;时坤;穆向明;蒋浩海;杨鸿梅;尤兵;孙鹏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腹腔镜切除肝脏良性肿瘤的初步经验

    目的 初步分析腹腔镜下肝脏良性疾病手术切除的疗效.方法 2005年4月至2006年12月共对15例肝脏良性肿瘤病人行腹腔镜下肝切除,可分为两类:肝囊肿(n=9例)和肝脏实质肿瘤(n=6例).包括肝孤屯性大囊肿4例、多发囊肿4例、多囊肝1例、血管瘤3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肝结核瘤1例、肝脂肪瘤I例.结果 所有操作均在全腹腔镜下完成,大囊肿平均大小13(7~27)cm,实质肿瘤平均大小4.3(2.5~7)cm,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无输血,平均手术时间88 min.无手术死亡.手术并发症包括手术区积液及肺炎1例(6.7%).术后平均住院天数4(2~7)d.结论 对于肝脏良性肿瘤腹腔镜下肝切除是安全的,腹腔镜外科的技术和器械的迅速发展改变肝脏良性肿瘤治疗模式.

    作者:王鲁;钦伦秀;孙惠川;叶青海;武金才;任宁;贾户亮;樊嘉;汤钊猷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急性胰腺炎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与差异性凋亡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胰腺炎(AP)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凋亡情况.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三色荧光分析对4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病人和3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发病第1、3、7天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两个亚群各自的比例变化与凋亡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与MAP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SAP组病人在整个观察期内CD4+T细胞明显减少,CD4+/CD8+比值明显下降;同时发现CD4+T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与上述二者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MAP组上述各指标呈一过性改变.而CD8+T细胞凋亡率在各组间及组内不同时点均无显著差别.结论 AP病人,特别是SAP病人病程中T淋巴细胞CD4+、CD8+两个亚群发生差异性凋亡,从而导致严重而持久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这可能是SAP病程中后期容易发生严重感染的重要原因.

    作者:寇丽;尤胜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大黄素对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Fas/FasL、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信号Fas/FasL、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大黄素对SIRS时PMN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6例健康志愿者及8例SIRS病人(均为急性胰腺炎病人)外周血液并从中分离PMN进行体外培养.分为3个实验组:正常组,SIRS组,大黄素干预组.观察各组PMN的凋亡情况;检测各组PMN Fas/FasL和Caspasc-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SIRS组PMN凋亡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大黄素干预后SIRS病人PMN凋亡百分率明显增加(P<0.05);SIRS组PMN Fas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大黄素能诱导SIRS病人PMN Fas和Caspase-3的表达(P<0.05).各组PMN在体外培养24 h后,经Western Blotting没有检测到FasL的表达.结论 SIRS病人外周血PMN凋亡存在异常,且与Fas和Caspase-3的表达降低有关;大黄素能通过诱导Fas和Caspase-3的表达,对SIRS时PMN凋亡延迟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王宝枝;尚东;李满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COX-2、NSAIDs与肝癌

    COX-2 mRNA和蛋白在HCC中呈普遍的高表达.COX-2可通过其抗凋亡、细胞周期阻滞、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COX-2是防治HCC的重要分子靶点,大量的体内外实验证实NSAIDs能通过多种机制抑制HCC细胞的生长.

    作者:许东奎;蔡建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生物人工肝中细胞材料的研究进展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类死亡率极高的综合症候群.近年来,虽然临床治疗手段不断改进,死亡率仍然高达50%~80%,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者甚至町达90%以上[1].

    作者:顾劲扬;施晓雷;丁义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起病隐匿、治疗困难、预后较差,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

    作者:何效东;董家鸿;赵晓雷;周振宇;崔泉;宋健;杨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细胞角质蛋白19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有关细胞角质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在HCC中的表达及其在HCC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行为作用备受关注[1].

    作者:张磊;钟锋;陈亚进;张红卫;徐国权;商昌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保留脾和脾动静脉的胰体尾切除体会

    脾脏和脾动静脉与胰体尾部毗邻密切,长久以来,胰腺体尾切除术常需同时切除脾脏.脾脏虽非生命必需,但并非随意可以切除.

    作者:戴存才;苗毅;刘训良;徐泽宽;钱祝银;蒋奎荣;吴峻立;褚朝顺;奚春华;郭峰;陈建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胆总管探查后T型管引流对胆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外科长期以来对胆管结石的病人行胆总管探查后常规放置T管引流.为了解T管引流对胆道菌群的影响,笔者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152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病人的术中、术后胆汁分别进行细菌培养,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厉学民;许龙堂;张家敏;毛根军;单小云;吴荣进;吴晓康;俞世安;沈蔚;郑樟栋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自身组织补贴在胆总管一期缝合中的应用

    2004年3月至2006年12月,江苏省金坛市人民医院对36例胆总管探查、取石的病人行一期缝合术,修剪已切除的胆囊浆肌层或切口旁腹膜作为补片,借助医用生物胶补贴于已缝合胆管切口,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有效的预防了胆总管一期缝合后发生胆漏等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虞立平;段建春;戴国芳;周林秋;徐涌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医源性胆总管下段损伤机制与处理

    医源性胆总管下段损伤常合并胰腺、十二指肠损伤,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治疗12例,报道如下.

    作者:雷正明;叶明新;周浩峰;黎靖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断和治疗:附28例

    延迟性脾破裂(delayed rupttire of spleen,DRS)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并不少见,占脾外伤的12%~15%[1].由于症状隐匿容易误诊,并发症和死亡率均高于一般的脾破裂.

    作者:邱云峰;许海民;陈虹;廖芝伟;王为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胆总管腺瘤癌变一例

    肝外胆管良性肿瘤比较少见.北京朝阳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近来收治一例胆总管腺瘤病人,报告如下.

    作者:赵昕;吴天鸣;贺强;陈大志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一例

    1.临床资料:病人,女,39岁.半月前在当地医院杳体B超发现肝脏多发占位而入院.查体: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

    作者:贺书杰;丛振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亲体肝移植治疗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病)一例

    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病)过去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变范围而定,通常在局限于某一叶时可手术切除,终多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治疗没有更好的办法.

    作者:舒清明;纪小龙;王美娥;李全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预防

    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肝脏肿瘤尤其是肝癌的佳治疗手段.由于肝癌患者多合并慢性肝病,对手术打击耐受差,术后易发生肝功能不全甚至肝功能衰竭.一旦发生则疗效差、死亡率高,因此有效地加以预防是肝癌手术成功的重要一环.

    作者:蔡建强;毕新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原子力显微镜新应用:单细胞诊断肝癌

    目的 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正常肝细胞、肝硬化细胞、肝癌细胞膜表面微细结构;绘出细胞膜表面蛋白变化图,并以此图作为诊断肝癌的标准.方法 选取正常肝细胞、肝硬化细胞、肝癌细胞各40组,利用AFM对标本扫描,将细胞膜表面扫描图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肝细胞、肝硬化细胞、肝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正常肝细胞到肝硬化细胞再到肝癌细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细胞膜表面的蛋白微细结构分布并不均匀,从膜表面蛋白分析数据中可看到它们存在差异.结论 依据细胞膜表面分析数据做出三组图形,我们可以以此为肝癌的诊断标准,只要获得一个细胞,即可做出肝癌的诊断.根据细胞膜表面蛋白分布的不同,将细胞膜表面分为功能活跃区和功能不活跃区.

    作者:李玉广;纪小龙;范丽娜;王美娥;关维;徐薪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