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提高对食管结核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分析国内164例经内镜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确诊的食管结核病例.结果本组食管结核男女比为1∶1.3, 81.9%的患者年龄低于45岁,所有病例均有吞咽困难或胸痛症状,69.5%的病灶位于食管中段.63.2%的患者有结核病史或其他部位结核.术前误诊者占65.7%,其中误诊为食管肿瘤占96.6%.有治疗记录者151例,47例经内科抗结核治疗,104例经手术后抗结核治疗,全部治愈.结论食管结核好发于食管中段,以中青年女性多见,其主要症状为吞咽困难或胸痛.食管结核易误诊为食管肿瘤,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食管结核预后良好.
作者:蒋迎九;罗永艾;李朝先;向小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种抗结核分支杆菌抗体和胸膜活检术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价值.方法对121例结核性胸膜炎(合并肺结核60例),44例癌性胸液患者进行血清、胸液四项抗结核抗体测定(抗PPD-IgG、LAM-IgG卡、TB-Dot卡、ICT-TB卡),对72例结核性胸膜炎病人进行胸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血清四项抗体检测结核组阳性率分别为75.6%、30.7%、44.7%、35.1%;癌性组为43.2%、17.1%、11.4%、2.6%.胸液四项抗体检测结核组阳性率分别为81.7%、24.0%、27.1%、22.7%;癌性组为51.2%、14.7%、5.9%、2.8%.血清和胸液结核组均比癌性组高,合并肺结核高于单纯性胸膜炎组.敏感性以抗PPD-IgG为高,但特异性差(血清56.8%,胸液48.8%),与癌性胸水存在明显交叉;LAM-IgG卡、TB-Dot卡、ICT-TB卡,特异性血清分别为82.9%、88.6%、97.4%,胸液为85.3%、94.1%、97.2%,比抗PPD-IgG高,但敏感性较低.胸液抗体检测阳性率除抗PPD-IgG外略低于血清.以抗PPD-IgG加TB-Dot卡(A组)或抗PPD-IgG与ICT-TB卡(B组)两项阳性组合,且两项均阳性时,特异性,血清可达94.3%~100%,胸液可达91.4%~97.2%.阳性率,血清为43.0%~42.98%,胸液为23.7%~17.2%,可提供临床鉴别诊断参考.胸膜活检72例,阳性34例(47.2%),活检阳性与病程密切相关,发病2个月内活检阳性率高75.5%(25/34).结论胸膜活检病理学诊断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多项抗体联合测定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作者:赵剑平;孔文琴;常占平;朱新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预后关系的意义.方法以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对79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规律化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动态观察,并在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识别全T细胞(CD+3)、识别T辅助/诱导细胞(CD+4)值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识别T抑制/杀伤细胞(CD+8)无明显变化.治疗前有空洞者CD+3、CD+4值低于无空洞者,治疗后有空洞者CD+3、CD+4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CD+8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疗程结束后12个月内有4例复发.结论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病情变化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并可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宋小冬;任彦薇;张宏娟;朱红;曹淑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城市综合医院在肺结核病人发现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加强行政干预,充分利用现有医疗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在石嘴山市防疫站设立结核病中心登记室,在综合医院的传染科或肺科设立结核病发现治疗管理分中心.结果石嘴山市新发涂阳登记率从1993年的3.42/10万上升到2000年的17/10万.结论综合医院在结核病控制工作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晓;栾相明;李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糖尿病合并结核的动物模型.方法腹腔一次性注射2%链脲佐菌素(60mg/kg体重)建立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再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结核分支杆菌H37Rv0.01mg/0.4ml建立糖尿病结核模型.分别测定血糖值、肺脏病变指数和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的结核分支杆菌数,观察肺、肝、脾及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实验组不仅血糖≥16.65mmol/L,胰岛受损,且肺、脾组织有明显结核病变.结论实验表明我们建立的糖尿病结核动物模型是成功的.
作者:陈虹;罗永艾;周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延边地区建立肺结核归口转诊模式对肺结核病人的转诊到位率的影响,探讨提高转诊到位率的方法.方法对全州8个县(市)医院、中医医院、中心卫生院、大型厂矿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的执法检查考核资料进行评价.结果 1.建立归口转诊模式前期转诊率为48.3%,转诊到位率为29.0%,后期转诊率为89.0%,转诊到位率为72.4%,有明显提高;2.前期年平均涂阳病人新登记率为13.36/10万,后期为17.86/10万,实施归口转诊模式前期与实施后期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延边地区实施的肺结核病人归口转诊模式,对提高肺结核病的转诊到位率十分有效,应不断完善并深入推广.
作者:金德福;黄殿文;李奎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检查督导综合医院肺结核归口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利于改进工作,提高病人发现水平.方法检查61所综合医院有关肺结核归口管理的科室资料,同时检查57所结防机构有关资料,分析其报告、转诊以及痰检、胸片诊断等情况.结果综合医院报告率84.1%,转诊率29.2%,转诊到位率70.3%;胸片诊断存在过诊、误诊;初诊病人查痰率仅为41.8%,涂片阳性率14.7%,均显著低于结防机构.结论通过行政干预与专业督导相结合的措施,促进结核病归口管理的落实.
作者:陈求扬;林淑芳;赵瑞英;徐有铭;江秀文;曹光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检测结核性及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液P-选择素水平,探讨其对鉴别良恶性疾病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48例结核性胸液及50例恶性胸液P-选择素水平.结果恶性胸液P-选择素水平(18.76±8.45μg/L)明显高于结核性胸液P-选择素(7.43±5.32μg/L)(P<0.01).结论测定胸液P-选择素水平有助于结核性及恶性胸液的鉴别.
作者:赵云峰;王英年;高岱清;张春玲;马学真;吴学玲;刘加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浙江省14年结核病监测结果.方法收集并分析1987~2000年浙江省监测报表及有关调查资料.结果本地人口中,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新登记率分别下降71.2%和13.9%,涂阳新登记率上升32.0%,肺结核死亡率下降了97.8%,新登涂阳病人治愈率从1995年的80.6%提高到92.3%,传染源控制效果从20.5%提高到44.8%,流动人口中,涂阳登记率和新登记率分别增加140.1%和129.4%,80%以上的病人年龄在20~39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治愈率低.结论浙江省结核病控制效果明显,但流动人口结核病问题不容忽视.
作者:徐旭卿;陈松华;李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固定化疗期全程间歇短化方案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的近远期疗效及缩短疗程的可能性.方法选取440例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随机分为新方案组和原方案组.新方案组病人采用不固定化疗期全程间歇短化方案(2~3)H3R3Z3S3(E3)/(2~6)H3R3,原方案组病人采用6个月疗程的全程间歇短化方案2H3R3Z3S3(E3)/4H3R3.结果两组病人满疗程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8.6%和98.2%.随访一年复发率分别为1.5%和2.0%.以上两组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方案组平均疗程为4.8个月.比原方案组疗程缩短1.2个月.结论不固定化疗期全程间歇短化方案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获得与固定化疗期方案相同的近远期疗效.不固定化疗期疗法可使6个月固定化疗期方案疗程缩短,减少服药次数,节省病人医药费用、使病人易于配合.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是否有问题有待观察.
作者:路丽;张联英;曹继平;董军;陈建丽;李贵永;于德礼;杜军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并分析江苏省结核病人发现工作现状.方法对2000年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在江苏省调查点发现确诊的结核病人,采用统一的肺结核病人社会经济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在调查确诊的86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中,72例(80.0%)有结核病症状,42例(48.3%)就诊,其中29例(33.7%)确诊为肺结核,仅10例(11.6%)在结防机构登记.结论必须重视和加强病人发现工作.
作者:许卫国;范本达;高瞻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在6个月固定化疗期全程每日给药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观察进一步缩短化疗期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2HRZS(E)/XH3R3化疗方案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经涂片检查痰菌阴转后连续3个月阴性为治疗停药标准,并注意抓好研究过程中的环节质量控制.结果符合选例标准95例,92例完成规则治疗,累计痰菌阴转率为98.9%,91例治愈,平均化疗期为5.1个月,二年随访率为91.2%,细菌学复发率为2.3%.结论本研究与国内6个月标准短化相比,其复发率相近.说明本方案治愈率高,可缩短治疗期.
作者:陈忠熙;乔炳海;陶洪文;付涛;黄巧云;金金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HIV(+)人群中PPD反应结果及其与CD4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对HIV高感染地区重点人群242人进行PPD试验、HIV抗体筛查和MultiSETTM Physician检查CD4细胞计数.结果 HIV(+)人群中PPD(+)的占12.5%,HIV(-)人群中PPD(+)的占28.2%,且HIV(+)人群中随着CD4细胞计数的减少,PPD试验阳性率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 HIV(+)人群中PPD阳性率明显低于HIV(-)人群,在确诊HIV(+)病人并发结核病时应引起注意.
作者:刘国华;王林;崔为国;陈明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采用3LiOCTh/3LiThC3/6LiOTh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994年1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的54例同时耐INH、RFP的耐多药肺结核,采用3LiOCTh/3LiOThC3/6LiOTh方案治疗,疗程中每月进行痰结核菌检查和肝功能检查,疗程的3、6、12个月摄胸片.结果 54例完成疗程时痰菌阴转率87%,随访24个月的痰菌复发率为12.8%,肝功异常率1.9%,无一例因副反应停药.结论对耐多药肺结核采用3LiOCTh/3LiOThC3/6LiOTh方案,治疗效果满意,药物副反应轻微,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姬宝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关系,并动态观察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及AgNORs测定方法,对98例肺结核患者,39例肺炎患者和41名正常人分别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AgNORs,并对71例初治肺结核患者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肺结核患者的CD+3、CD+4、CD+4/CD+8比值均明显降低,CD+8升高;AgNORs的I.S%值明显降低,与健康人及肺炎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肺结核患者病情的好转此两项指标逐渐上升.结论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AgNORs检测结果一致,可动态地反映结核病人的免疫状态,并与病情发展呈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指导治疗的参考.
作者:吴殷;张培元;孙桂芝;袁梅英;朱新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986~2000年我院共收治中老年单纯性支气管结核27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本组27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或活检等检查找到抗酸杆菌确诊.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4.7岁,确诊前病程4个月至2年.临床表现:慢性刺激性咳嗽25例,反复咯血18例,气促17例,胸痛12例,发热9例,声嘶、喉部堵塞感3例.胸部影像学检查:27例全部行后前位及侧位X射线胸片检查,6例行胸部CT扫描.显示胸部未见明显异常12例,肺叶、胸段纹理增强9例,肺不张3例,阻塞性肺炎1例,肺门块影1例,局限性肺气肿1例.误诊疾病:慢性支气管炎14例,支气管肺癌6例,支气管哮喘4例,支气管扩张2例,发热待查1例.诊断依据:纤维支气管镜毛刷找抗酸杆菌阳性16例,活检示结核病变5例,痰抗酸杆菌集菌阳性5例,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1例.治疗方法:27例均用2HREZ/4HR短程化疗方案,其中17例加用超声波雾化吸入抗结核药.
作者:丁伟琪;冯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玉溪市红塔区防疫站自1989年接受全国结核病监测任务,结防科为玉溪市结核病监测登记、化疗管理中心.病例发现,依靠市辖区的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结防科对已报告的可疑病例进行跟踪查访,通过痰结核菌检查、摄X线胸片、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测定等方法进行定诊.确诊病例严格按<云南省、自治区、直辖市、玉溪市监测区结核病例登记卡>进行填写.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依据<云南省、自治区、直辖市、玉溪市监测区结核病例登记卡>进行统计整理.
作者:周素芬;李昆;普贵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垂体后叶素是治疗肺结核大咯血较常用而有效的药物之一,我们采用12h1次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治疗肺结核大咯血,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观察对象:1993年3月至2000年3月在本院住院并发大咯血的各类肺结核病人包括结核性支气管扩张.有冠心病、高血压、出凝血功能障碍、心力衰竭等合并症及怀孕者除外.符合以上条件者共296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52例,男107例,女45例,年龄17~79岁,平均49.3岁;对照组144例,男101例,女43例,年龄18~77岁,平均48.6岁.治疗组中,初治肺结核69例,复治34例,结核性支气管扩张49例.对照组初治62例,复治35例,结核性支气管扩张47例.全部病例均为大咯血病人,即一次咯血量超过200ml,或24小时咯血量超过500ml.其中一次咯血200ml~300ml者179例,治疗组93例,对照组86例;一次咯血300ml~500ml者73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39例;24小时咯血500ml以上者44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15例.病灶中有空洞者共236例,治疗组124例,对照组112例.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情相近,具有可比性.
作者:陈志宇;李静宇;郑军;谢育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们对两种血清学诊断技术用于原发性肝结核快速诊断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方法:11例原发性肝结核患者(我科1998~2000年收治并确诊),3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和20例肝癌患者的血清标本用结明试剂盒检测抗LAM抗体,ICT-TB卡试剂盒检测抗38kD和细胞质膜抗原抗体,结果见表1.
作者:王金河;刘金伟;匡铁吉;金关甫;王巍;仲斌;王心静;陈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国属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HBsAg阳性率达10%~15%,多数患者肝脏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学改变[1],此类病人应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1996~1999年我科对肺结核合并无症状HBsAg阳性病人,应用不同化疗方案,观察其对肝功能影响.资料及方法1 临床资料:将79例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分为A、B、C3组,A组26例选用2HSE/10HE方案,B组26例选用2HRS/7HR方案,C组27例选用2HRSZ/4HR方案.
作者:贾振和;杨俊;白振怀;乔永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随着胸膜疾病的免疫学进展,对胸腔积液中多种细胞因子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据文献报道[1]结核性胸积液中IFN-γ明显高于恶性胸腔积液.IFN-γ对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2(IL-12)的能力又呈正反馈机制[2].因此,检测胸液IL-12有助于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对象和方法:结核性胸腔积液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17~74岁,均为诊断明确的本院住院患者.诊断标准:(1)有结核中毒症状;(2)肺部有结核病灶;(3)胸液为渗出液;(4)抗结核治疗两周症状好转,胸液吸收快;(5)痰涂片结核菌阳性;(6)胸液中找到结核菌.具备(1)~(5)中4项或4项以上者31例;(6)1例.
作者:顾秀英;李殿云;王淑艳;赵文革;李睿懿;李向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年来,非结核分支杆菌引起感染的报道甚多,然而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在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与结核分支杆菌极其相似,难以区别,只有通过实验室诊断进行鉴别.另外,由于非结核分支杆菌菌种的不同,临床上治疗方案也各有不同[1],因此需要及早对其菌种作出鉴定,但配制一批鉴定非结核分支杆菌菌种鉴定的生化反应试剂比较麻烦,而且试剂的保存时间较短,每次都要浪费很多剩余试剂.由于以上原因,一般我们都将初步确定为非结核分支杆菌的菌种保存起来,积累到一定数量,再进行鉴定,使非结核分支杆菌菌种鉴定结果的报告时间较长,延误病人治疗.
作者:张莹蓉;景玲杰;吴小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为了解菌阳肺结核治疗延迟情况,自1989年开始,我们对新登记的菌阳病人进行了治疗延迟(从确诊到治疗的时间间隔)监测,确诊后超过15d治疗的为治疗延迟.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989~2000年新登记菌阳病人1377例,确诊为肺结核后(包括综合医院确诊)超过15d治疗的216例,占15.7%,这一比率从1989年的37.6%下降到2000年的2.7%,12年下降了34.9个百分点,年均递降19.7%,如果按实施卫生部项目前后进行对比,患者治疗延迟由项目实施前(1989~1993年)的21.2%(117/552)下降到项目实施后(1994~2000年)的12.0%(99/825),下降了43.4%.各年度患者治疗延迟见表1.
作者:靳鸿建;靳晓伟;陈爱玲;刘巍;段海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临床较为常见,是结核病人停止化疗的常见原因之一.我院1998~2000年住院肺结核病人中,因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127例.本文对病人出现肝损害的时间、程度、保肝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佳治疗方案.临床资料1998~2000年住院肺结核病人因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资料完整者127例,男82例,女45例年龄17~69岁,平均48岁,初治86例,复治41例,用药前无肝炎病史,无转氨酶升高史,未用过潜在性肝损害药物,无酗酒史,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抗结核治疗统一采用2HRS(E)Z/4HR方案,每日剂量异烟肼(H)300mg,复合利福平(R)450mg,吡嗪酰胺(Z)1500mg,乙胺丁醇(H)750mg,链霉素(S)750mg,常规肝功能检测:用药前抽空腹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其转氨酶作为基础值,以后每周检查1次,连续4周后改为有症状随时查或每月查1次.
作者:毕经瑞;苏华田;程莹;金玉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40岁.平素体质较差,常患感冒.咳嗽、咳痰、低热1个月,于2001年7月11日到我所就诊.查体:T:37℃,P:80次/分,R:18次/分,BP:18/10kPa,双肺听诊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口罗音,心律规整,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WBC4.4×109L,LYM33%,ESR74mm/h,TBAb(+),痰抗酸杆菌(-).X线胸片显示:双上肺小斑片阴影,密度不均,边缘模糊.诊断为双上肺结核.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结核化疗.同时给予乌体林斯17.2μg,每2周1次肌注,7月11注射后无任何副反应.7月25日患者在接受第2次肌注约5min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颜面晦暗,四肢厥冷,继而神志不清,血压测不到,脉搏微弱触不清.立即平卧给予0.1%肾上腺素1ml皮下注射,同时给予氧气吸入,给50%葡萄糖40ml+10%葡萄糖酸钙20ml静推,10%葡萄糖250ml+阿拉明20mg静脉滴入.30min后血压升至5/2.5kPa,90minBP:16/9kPa,P:80次/分,R:17次/分,意识恢复,能准确回答问话,球结膜充血,颜面及周身潮红,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转市急救中心观察,次日随访无异常.
作者:冯小平;赖洁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56岁.因双小腿多个包块20d而来我院就诊.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见异常.双小腿可扪及多个包块,约2cm×(2~3)cm,无压痛,质韧,活动.患者偶有潮热、盗汗,但无咳嗽、咳痰.30年前曾患肺结核,接受链霉素、异烟肼抗结核治疗1年后,复查胸片示肺结核病灶已呈纤维条索状改变,遂停止抗结核治疗.痰找抗酸杆菌阴性,余无其他病史.胸片可见右上肺条索状阴影,双小腿X线片示:骨质未见异常.血常规、血沉正常,血HIV抗体阴性.入院后行双小腿包块摘除术,术中见双侧腓肠肌内有多个灰白色或灰褐色结节,粟粒大至蚕豆大,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示:炎性肉芽肿,结核可能.术后取包块送病理检查,报告为肌肉结核(图1).术后给以抗结核治疗.
作者:吕琦;王万明;庄颜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由于全球范围内肺结核及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准确而快速的菌种鉴定技术对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有效化疗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采用传统的分支杆菌菌种鉴定方法需依据细菌生长速度、色素产生及多种生化试验等结果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结果;而BACTEC TB460、TB960培养基系统虽快速(2~6d),但只能初步鉴定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和非结核分支杆菌,不能将细菌鉴定至种.近年来建立的色谱方法虽能达到部分菌种鉴定的目的,但需特殊仪器,临床尚未普遍开展.目前国内外研究者都致力于使分支杆菌菌种鉴定从细胞表型水平进入分子基因水平.现对分支杆菌分子菌种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梁建琴;吴雪琼;张广宇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