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防痨杂志

中国防痨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防痨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621
  • 国内刊号:11-2761/R
  • 影响因子:2.52
  • 创刊:193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488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国防痨杂志   2014年1期文献
  • 2009-2012年赤峰市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网络直报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追踪及确诊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赤峰市2009-2012年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简称“非结防机构”)网络直报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到结核病防治机构(简称“结防机构”)就诊及诊断情况,探讨提高患者发现效果.方法 利用结核病专报系统中2009-2012年赤峰市非结防机构报告的10 812例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追踪及核查报表信息,对实际报告与转诊的7981例患者的转诊到位率、追踪到位率、总体到位率、到位后肺结核患者检出率及非结防机构对肺结核患者发现的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赤峰市非结防机构网络直报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转诊到位率分别为34.1%(648/1900)、30.4%(613/2017)、32.0%(632/1976)和33.4%(698/2088);结防机构追踪到位率分别为85.5 %(1071/1252)、95.8%(1345/1404)、95.8 %(1288/1344)和94.2 %(1310/1390),结防机构转诊加非结防机构追踪的总体到位率分别为91.3%(1734/1900)、97.4%(1965/2017)、97.4%(1924/1976)和96.6%(2017/2088);到位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为59.7 %(4563/7640),涂阳肺结核患者检出率为24.0%(1833/7640);非结防机构对活动性肺结核及涂阳肺结核患者发现的贡献率分别为29.0%(4563/15 736)和27.7%(1833/6625).结论 2009-2012年赤峰市非结防机构网络直报肺结核患者的转诊到位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追踪到位率及总体到位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作者:田福元;刘艳梅;刘剑学;胡伟;傅守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抗结核药物固定剂量复合制剂隔日疗法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国产抗结核药物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隔日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抗结核FDC隔日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两组试点市(县)地貌、人口数、总体经济状况、结核科仪器设备和工作人员水平等基本接近的原则,“抗结核药物FDC隔日疗法试点组”(简称“FDC组”)为保定市12个市(县)中纳入的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共计1225例;“抗结核药物板式组合药对比观察试点组”(简称“组合药组”)为保定市另11个市(县)中纳入的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328例,通过人口容量比率概率法抽取1225例患者.对两组临床治疗完成率,2、3、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疗程末X线实变阴影及空洞改变,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用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用统计软件包SPSS 13.0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完成率抗结核FDC组为94.53%(1158/1225),组合药组为90.94%(1114/1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3,P<0.01);2、3、6个月末痰菌阴转率抗结核FDC组分别为91.29%(262/287)、94.08%(270/287)、97.56 %(280/287),组合药组分别为89.05% (244/274)、93.07% (255/274)、96.72%(265/27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79、0.24、0.36,P值均>0.05);FDC组疗程末X线胸片实变阴影有效吸收率及空洞改善率分别为93.06%(845/908)、89.60%(181/202),组合药组分别为91.99%(781/849)、88.95%(169/19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73、0.04,P值均>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抗结核FDC组为21.35%(237/1110),组合药组为22.62%(235/10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0,P>0.05);实验室检测结果血常规异常、肝功能异常及肾功能异常方面,抗结核FDC组和板式组合药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6、0.00、0.21,P值均>0.05).结论 国产抗结核FDC与板式组合药疗效相似,且能提高患者治疗完成率,可作为传统板式组合药的替代品.

    作者:张雁;张进国;房登楼;张永强;张保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骨关节结核各类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与PCR检测的阳性率结果分析

    目的 比较骨关节结核病灶中脓液、干酪、肉芽及死骨组织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及结核分枝杆菌BACTEC MGIT 960(简称“MGIT 960”)培养、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PCR检测的联合阳性率.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明确诊断为骨关节结核的患者50例,通过手术获取病灶中的脓液(50份)、干酪(42份)、肉芽(48份)及死骨组织标本(43份),分别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GIT 960培养及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比较4种组织标本的培养阳性率,计算2种培养方法的联合阳性率;对脓液标本单独通过PCR方法进行了阳性率检测;计算脓液标本3种方法的联合阳性率.结果 4种标本MGIT 960培养的阳性率依次为:死骨组织(41.9%,18/43)>脓液(40.0%,20/50)>肉芽(33.3%,16/48)=干酪(33.3 %,14/42);4种标本改良罗氏培养阳性率依次为:肉芽(20.8%,10/48)>脓液(20.0%,10/50)>死骨组织(16.3 %,7/43)>干酪(14.3%,6/42);脓液的PCR检测阳性率为48.0%(24/50).MGIT 960和改良罗氏培养2种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方法的联合阳性率为50.0%(25/50),而PCR检测、MGIT960和改良罗氏培养3种方法的联合阳性率为68.0(34/50).结论 骨关节结核患者,应尽可能选择多种标本以提高培养阳性率.MGIT 960培养可以作为首选的细菌学诊断方法,但如果再联合使用改良罗氏培养和PCR扩增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检出阳性率.

    作者:董伟杰;秦世炳;赵立平;付育红;黄海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脏基础疾病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评价

    目的 探讨肝脏基础疾病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及评价若干肝损伤防治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全部1337例患者(A组)实施肝损伤防治措施(其中有肝脏基础疾病患者287例),肝损伤患者245例为B组;B组又分为肝损伤前未接受防治措施211例为B1组和接受防治措施后发生肝损伤34例为B2组.分析肝脏基础疾病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并评价防治效果.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有肝脏基础疾病患者肝损伤发生率40.4%(116/287),高于无基础疾病患者(12.3%,129/1050);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肝损伤发生率58.5%(83/142),高于全部患者(18.3%,245/1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2320、119.7547,P值均<0.01).B1组丙氨酸转氨酶(ALT)≥8倍正常值上限(ULN) (41/211)或(和)总胆红素(TBIL)≥4倍ULN者(44/211)高于B2组(0/34和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9344、4.3033,P<0.01或P<0.05).B2组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173.8±197.0) IU/L、(113.3±208.6) IU/L、(74.5±73.4) IU/L、(22.3±84.9) μmol/L、(11.3±36.9)μmol/L、(10.7±25.4) μmol/L]均低于B1组[(343.4±235.4) IU/L、(270.7±246.6) IU/L、(115.5±83.5) IU/L、(84.6±102.6) μmol/L、(34.7±42.8)μmol/L、(30.5±30.7)μmol/L],而白蛋白(Alb)[(35.5±3.8) g/L]高于B1组[(32.5±3.7)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805、3.5226、2.6990、3.2093、2.8648、3.4089和t’=4.0968,P值<0.01或<0.05).B2组治疗中断率低于B1组(2/34,211/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0.2098,P<0.01).结论 肝脏基础疾病可增加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抗结核治疗中执行肝损伤防治措施可减少肝损伤的发生并减少治疗中断率.

    作者:雷建平;邓国防;刘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163例住院老年结核病死亡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163例住院老年结核病死亡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北京胸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结核病死亡的老年住院患者共163例,男132例,女31例,男∶女=4.26∶1;平均年龄(78.09±7.285)岁,男(78.73±7.095)岁,女(75.39±7.579)岁.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影像学检查、痰菌结果、实验室检查及死亡原因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3例因结核病死亡的住院老年患者中,实验室检查显示贫血患者133例(81.60%,133/163),低蛋白血症患者155例(95.09%,155/163),血淋巴细胞减少患者82例(51.57%,82/159),菌阳110例(70.97%,110/155),菌阴28例(18.06%,28/155).肺部病变超过4个肺野者79例(48.47%,79/163).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慢性心肺功能不全47例(28.83%)、多脏器功能衰竭34例(20.86%)及肺结核病变快速进展27例(16.56 %).结论 老年结核病死亡患者多存在营养状况差、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肺部病变重等症状.

    作者:陈红梅;吴晓光;马丽萍;高孟秋;黄麦玲;刘荣梅;张立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4721例住院肺结核患者耐药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结核病患者中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状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就诊的4721例痰培养阳性住院结核病患者,分为“初治”和“复治”患者两组,初治患者4238例(89.77%),复治患者483例(10.23%).对这些患者的临床分离株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链霉素(S)、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用间接绝对浓度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721例痰培养阳性患者,总耐药率为31.71%(149/4721),初治耐药率为27.35%(1159/4238),复治耐药率为69.98%(338/483);总体耐多药率为12.20 % (576/4721),初治和复治耐多药率分别为7.74%(328/4238),51.35% (248/483).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由高到低分别是H(23.85%,1126/4721)、S(21.75%,1027/4721)、R(12.86%,607/4721)、E(6.93%,327/4721).耐药类型中,以耐1种药(12.71 %,600/4721)和耐2种药(9.53%,450/4721)为主.20~岁和40~岁年龄组的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分别为31.13%和11.13% 、39.86%和18.65%,以<20岁为对照,x2值分别为12.67和11.31、43.20和38.28,P值均<0.05,OR值(95%CI)分别为1.4(1.1~1.7)和1.4(1.0~2.1)、2.2(1.7~2.8)和3.2(2.2~4.6);复治组的耐药率和耐多药率为69.98%和51.35%,以初治组为对照,x2值分别为274.48和715.3,P值均<0.05,OR值(95%CI)分别为5.9(4.9~7.4)和13.7(10.9~17.2);未接受DO TS组的耐多药率为11.29%,以接受DOTS组为对照,x2值为11.63,P<0.05,OR值(95 %CI)为1.4(1.1~1.6).结论 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就诊的痰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耐药率较高,20~<60岁的患者及复治患者发生耐药和耐多药的概率较高,未接受DOTS策略的患者发生耐多药的概率较高.

    作者:党丽云;魏香兰;方如塘;庞健健;张增贤;王龙智;刘晔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007-2012年上海市结核病耐药趋势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上海市结核病耐药情况及流行趋势.方法 收集2007 2012年上海市结核病新登记患者的痰培养阳性菌株12 221株,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敏感性试验和菌种鉴定,对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10 979株菌株进行药敏结果分析,分析耐药情况及流行趋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耐药和耐多药的相关因素.结果 10 979株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为23.0 %(2522/10 979),初治患者耐药率为20.4%(1981/9702),复治患者耐药率为42.4%(541/1277);总耐多药率为5.3%(587/10 979),初治患者耐多药率为3.4%(328/9702),复治患者耐多药率为20.3 %(259/1277).近6年总耐药率和复治患者耐药率均无上升趋势(x2趋势值分别是2.38和0.23,P值均>0.05);初治患者耐药率有上升趋势(x2趋势=9.02,P<0.05),总耐多药率、初治和复治患者耐多药率均无上升趋势(x2趋势值分别为0.33、1.67、0.48,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治患者更易产生耐药(OR=3.080,95%CI=2.717~3.492,P<0.05)和耐多药(OR=7.781,95 %CI=6.481~9.341,P<0.05),41~≤60岁年龄组患者与耐药(OR=1.270,95 %CI=1.045~1.544,P<0.05)和耐多药(OR=1.669,95 %CI=1.064~2.620,P<0.05)有关.结论 2007-2012年上海市结核病总耐药率和总耐多药率无上升趋势,复治与耐药和耐多药有显著相关.

    作者:李静;张阳奕;武洁;江渊;王莉莉;郁晨蕾;沈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上海市徐汇区第五轮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和评价上海市徐汇区第五轮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项目(简称“基金项目”)执行后的实施效果.方法 对比分析2007年10月1日基金项目执行前1年和2010年6月30日项目执行了2年零9个月(33个月)后(根据项目实施年度分为3期,即项目1期、项目2期第1年、第2年)流动人口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追踪和结核病患者治疗转归及管理等情况,比较基金项目执行前后重点指标(包括疑似患者初诊数、总体到位率、新涂阳肺结核患者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新涂阳患者治愈率、活动性患者完成疗程率等)的定基比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并对项目执行后跨区域患者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徐汇区基金项目执行33个月后与执行前相比,项目重点指标定基比增长率执行1期、2期第1年和第2年均增长明显,疑似患者初诊数的定基比增长率分别为12.29%[(813 724)/724]、48.20%[(1073-724)/724)]和59.81 %[(1157-724)/724];总体到位率的定基比增长率分别为3.58%[(91.14-87.99)/87.99]、2.45%[(90.15-87.99)/87.99]和7.96%[(94.99-87.99)/87.99];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后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的定基比增长率分别是43.71%[(82.46-57.38)/57.38]、55.93 %[(89.47 57.38)/57.38]和49.37%[(85.71-57.38)/57.38];新涂阳患者治愈率的定基比增长率分别是31.10 %[(85.96-65.57)/65.57]、48.50%[(97.37-65.57)/65.57]和48.15%[(97.14-65.57)/65.57];活动性患者完成疗程率的定基比增长率分别是30.18%[(90.32-69.38)/69.38]、40.56%[(97.52-69.38)/69.38]和40.31%[(97.35-69.38)/69.38].结论 全球基金项目实施后徐汇区流动人口结核病的防治效果明显,使流动人口患者受益,也提升了徐汇区结核病整体防治和管理水平.

    作者:杨美霞;李申生;王克利;周莹;张轶;许缃;汪娟;姜静;周艺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N-乙酰基转移酶2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M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药物代谢酶NAT2、GSTM1、GSTT1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肝损伤的关系,阐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ATDILI)的分子机制.方法 解放军第三○九医院结核科2008-2009年度住院初治结核病患者208例,具有明确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患者为肝损伤组(共101例),无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患者为对照组(共107例),通过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两组的NA T2基因多态性并分型.通过多重PCR方法检测两组患者GSTM1、GSTT1是否存在基因型缺失.以SPSS12.0软件进行x2检验处理,比较两组之间各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并计算各基因型风险系数(odds ratio,OR值)及95%可信区间(95% CI),分析疾病与基因的关联强度.结果 (1)肝损伤组患者中,39.6% (40/101)为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对照组中,12.2%(13/107)为NA T2慢乙酰化基因型.NA T2慢乙酰化基因型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系数(OR值)为4.74(95%CI=2.42~9.28;x2 =20.62,P<0.05).(2)肝损伤组中,GSTM1缺失基因型占63.4%(64/101),对照组GSTM1缺失基因型占51.4%(55/107);两组比较GSTM1缺失基因型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OR值偏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为1.64(95%CI=0.94~2.84,x2=3.038,P>0.05).肝损伤组中,GSTT1缺失基因型占47.5%(48/101),对照组GSTT1缺失基因型占45.8%(49/107),两组比较OR值接近,为1.07(95%CI=0.62~1.85,x2=0.063,P>0.05).(3)肝损伤组中同时具有NA T2慢乙酰化基因型及GSTM1缺失基因型的患者29例,对照组5例,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系数OR值高达10.21(95%CI=3.87~26.96,x2=20.62,P<0.005).结论 NAT2基因的慢乙酰化基因型及GSTM1缺失基因型可能与ATDILT有关.

    作者:安慧茹;吴雪琼;王仲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抗结核药物致超敏反应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超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和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江西省胸科医院收治的32例抗结核药物引起超敏反应患者(简称“超敏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预后,并与同期发生过敏反应但非超敏反应(简称“非超敏组”)的32例患者进行比较.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超敏组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皮疹、肝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等(简称“临床症状”).超敏组临床症状出现[(18.36±7.54)d]早于非超敏组[(25.73±5.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P<0.01).住院时间[(34.23±9.37)d]长于非超敏组[(16.71±5.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3,P<0.01).超敏组患者肝肾功能[总胆红素(TBIL)(122.36±75.74)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57.43±11.29)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389.55±68.46)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94.81±53.72)U/L,血肌酐(Scr)(155.27±86.43) μmol/L,血尿素氮(BUN)(9.39±6.72)mmol/L)]损害严重于非超敏组[TBIL(18.35±7.16) μmol/L,DBIL (8.78±3.42)μmol/L,ALT (40.21±22.57)U/L,AST(38.77±14.86)U/L,Scr (89.12±29.37) μmol/L,BUN (5.28±1.75)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73、23.40、27.39、25.99、4.09、3.34,P值均<0.01).超敏组血小板(PLT)[(31.35±12.82)×109/L]低于非超敏组[(153.48±64.11)×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6,P<0.01).结论 超敏反应患者起病急,过敏反应严重,多表现为多脏器功能损伤,有一定的死亡率,应引起从事结核病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作者:邓国防;雷建平;邓群;吴于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标准抗结核化疗方案致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分析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皮疹、胃肠道反应和神经系统损害,其中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毒性(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ATDH)对人体影响大,也是结核病患者停止化疗的常见原因之一[1-3].因此,肝功能异常成为抗结核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本研究现就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进行抗结核治疗的结核病患者发生药物性肝功能异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方法一、研究对象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进行抗结核治疗的223例结核病患者中,按下述排除标准排除34例,终纳入研究患者189例,其中男114例,女75例;<60岁154例,≥60岁35例,年龄15~87岁,平均年龄(43.51±17.64)岁.189例入选患者抗结核治疗前肝功能均正常,并均完成了6个月的正规抗结核治疗.

    作者:王雁翔;臧金旺;徐峥韫;朱鹏翀;潘心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致患者死亡二例

    例1患者,男,28岁.因疲乏、纳差3周加重伴皮肤黄染5d,神志不清0.5d,于2012年1月17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11月23日因右侧胸痛伴盗汗2周第一次住我科治疗.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右上中肺)、涂阴、初治、结核性胸膜炎(右侧).给予2HRZE/10HRE抗结核治疗.患者于2011年12月8日出院,转诊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门诊继续治疗.患者于2011年12月30日因疲乏、消化道症状至结防科门诊检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202 U/L(正常值0~40 U/L),停止服用抗结核药物,并加用九味肝泰胶囊(具体用法用量不详)等药物进行护肝治疗.症状逐渐缓解后于2012年1月9日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患者继续采用HRZE方案治疗.2d后患者再次出现疲乏、纳差等症状.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无酗酒史及应用其他肝毒性药物史.既往无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及淤胆型肝炎等肝胆疾病史,无过敏性疾病史.

    作者:鲁学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研究进展

    有效地诊断和治疗潜伏结核感染是预防和控制结核病流行的重要措施.对目前已发表的关于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了多种预防性治疗的方案,对帮助结核病防治医务工作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刘二勇;成诗明;赖钰基;王冬梅;李涛;王黎明;王倪;徐晓玉;周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营养不良是抗结核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

    结核病是一种与营养不良有关的传染性疾病.营养不良可影响肝脏合成血清白蛋白功能,从而诱发或加重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简称“肝损伤”).抗结核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在营养不良的状况下,肝血流灌注障碍,肝血流量减少,使药物清除率下降,加重药物性肝损伤.因此,在结核病合并营养不良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该在积极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改善结核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是减少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使抗结核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作者:谭守勇;覃红娟;黎燕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分子机制

    直接面视下督导化疗(DOTS)是目前结核病控制的有效策略,它主要应用4个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和吡嗪酰胺(PZA)联合治疗6个月或更长时间.然而,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INH、RFP和PZA引发的肝损伤是化疗中常见的,联合用药时肝毒性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增加,给结核病的化疗带来了难题.约1.00%~30.18%的患者因为严重的肝损伤而不得不更换药物或终止治疗,少数患者甚至发生肝衰竭[1-3].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 induced live injury,ATDILI)的高发生率、严重程度和可能导致的医疗纠纷引起了广大防痨工作者对该问题的重视,但其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了解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机制,建立快速检测方法,减少ATDILI的发生势在必行.ATDILI的发生率随着人群特点、用药方案、肝毒性诊断标准、监测和报告机制不同而有很大变化,笔者着重探讨患者遗传因素与ATDILI的相关性.

    作者:张俊仙;吴雪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珍惜荣誉继往开来

    期待中,充满希望与活力的2014年正向我们款款走来;暮然间,业界已迎来《中国防痨杂志》创刊80周年华诞!回顾2013年,《中国防痨杂志》在中国防痨协会的领导和全国同道的支持下,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主要工作有:(1)依靠和发动编委组织刊出了具有学术指导意义的高水平重点号5期.肖和平、雷建平、唐神结、马远征、赵雁林、王黎霞、成诗明、秦世炳教授为本刊撰写了专题笔谈、年度报告、重点号述评、专家共识等学术指导意义、临床应用价值相当高的论文,受到了业界专家广泛的认可与高度评价.

    作者:郭萌;薛爱华;范永德;张晓进;杨颖;王然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