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防痨杂志

中国防痨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防痨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621
  • 国内刊号:11-2761/R
  • 影响因子:2.52
  • 创刊:193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488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国防痨杂志   2016年11期文献
  • 机关门诊部诊治的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衣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对机关门诊部诊治的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结核病防治规划中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于解放军海军机关门诊部诊治的230例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其中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有43例.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者一般情况、职业、经济状况、病前疾病了解程度、国家及当地政府相关政策了解情况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30份,收回230份,有效问卷230份.结果 治疗依从性好组离家前务农者、有医疗保障者、经济状况较好者、接受健康教育者、知晓国家免费政策者构成比分别为70.59%(132/187)、69.52%(130/187)、8.56%(16/187)、97.33%(182/187)、80.75%(151/187),均高于治疗依从性差组[构成比分别为:27.91%(12/43)、37.21%(16/43)、4.65%(2/43)、60.47%(26/43)、48.84%(2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5.41、14.38、6.32、50.74、17.23,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离家前务农(OR=1.57,95%CI=1.30~6.93)、现从事职业为工人(OR=1.48,95%CI=1.26~5.94)、无医疗保障(OR=2.32,95%CI=1.02~5.11)、经济条件差(OR=2.59,95%CI=1.64~10.36)、未接受健康教育(OR=1.75,95%CI=1.03~4.45)等因素会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结论 影响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离家前务农、现从事职业为工人、无医疗保障、患者未接受健康教育、不知晓国家免费政策等.

    作者:王宇;方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武汉市居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武汉市居民结核病防治知识核心信息知晓情况,为今后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提供措施改进的依据.方法 2015年8月20-25日,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15个调查点15岁及以上居民2430名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430份,其中有效问卷2426份;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结核病核心信息知晓情况,以及获取信息的需求等.将有效问卷信息录入EpiData 3.0数据库,统计调查对象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知晓率的差异,并对获取防治知识途径的意愿进行分析.结果 武汉市居民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78.14%(9478/12 130),对“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咳嗽、咯痰≥2周,或痰中带血丝,应该怀疑得了肺结核”,以及“怀疑后应到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接受检查和治疗”的知晓率分别为88.21% (2140/2426)、93.28%(2263/2426)和96.33%(2337/2426);对“在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检查和治疗肺结核可享受国家免费政策”和“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的知晓率分别为54.45%(1321/2426)和58.41%(1417/2426);答对全部5条核心信息者占37.80%(917/2426).女性知晓率为78.23%(6028/7705),略高于男性[77.97%(3450/44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2,P=0.730);15~24岁组居民知晓率为81.97%(1791/2185),高于25~44岁组的79.63%(3619/4545)、45~59岁组的77.45%(2366/3055)和60岁以上组的72.28%(1695/2345;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43,P=0.000).总知晓率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高,由文盲组的60.49%(369/610)逐步提升到大专及以上组的81.25%(4148/5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69,P=0.000);职业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商业人员、学生的人群总知晓率分别为82.79%(2372/2865)、80.49%(1493/1855)和81.67%(1176/1440),高于农业劳动者的73.12%(1466/2005)、离退休人员的72.55%(1197/1650)及其他人群的76.76%(1777/2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27,P=0.000).调查对象获得结核病防治知识通过“电视(或电影、网络、音像材料)”和“张贴画(或宣传栏、展报、标语)”等方式的选择率高,分别为76.63%(1859/2426)和57.87%(1404/2426).结论 武汉市居民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知晓率未达到国家结核病防治“十二五”规划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85%的目标,核心信息知识点掌握参差不齐;今后健康促进工作要根据受众人群客观条件,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宣教,定期评估效果并及时改进措施.

    作者:张正斌;鲁周琴;王婷萍;田丹;南晶;段琼红;李月华;杜义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采用含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住院隔离治疗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采用含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方案的使用率及效果分析.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武汉市肺科医院隔离住院治疗的419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其中因各种原因(如并发基础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胃部疾病、药物性肝损伤、其他药物不良反应等)不能耐受常规的H RZ-E标准方案治疗需要更改治疗方案而使用含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抗结核治疗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55例,计算含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方案的使用率,并分析治疗方案更改的原因.另外采用标准化治疗方案的364例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108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含氟喹诺酮类药物方案组(简称“氟喹诺酮组”)和对照组2个月内痰菌阴转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419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使用含氟喹诺酮类药物方案治疗者55例(13.13%),其中使用含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患者达90.91%(50/55).氟喹诺酮组患者治疗开始前并发有慢性肝脏疾病(14.55%,8/55),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或糖尿病肾病(14.55%,8/55)的患者直接选择含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治疗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因肝功能异常更改方案者占54.55%(30/55)、因其他疾病或药物不良反应而使用含氟喹诺酮类药物方案者占16.36%(9/55).氟喹诺酮组2个月末痰培养阴转率(78.18%,43/55)与对照组(87.04%,94/1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1,P>0.05);2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82%,12/55;35.19%,38/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8,P>0.05),但氟喹诺酮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5.45%,3/55)明显低于标准组(18.52%,20/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P<0.05).结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以成为无法耐受标准治疗方案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的替代药物.

    作者:杜鹃;田丹;陈国玺;姚芳;陈俊;兰星;袁保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涂阴与涂阳肺结核患者发现方式及发现初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对涂阴、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发现方式及发现初期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对比分析,为结核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第一门诊部诊断登记并治疗的肺结核患者2710例,其中涂阳肺结核患者1076例,涂阴肺结核患者1634例.比较涂阳和涂阴肺结核患者发现方式及发现初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差异.应用Stata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发现初期涂阴患者中74.7%(1220/1634)有咳嗽、咯痰或者咯血症状,涂阳患者中85.4%(919/1076)有咳嗽、咯痰或者咯血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0,P<0.001).涂阴患者中14.1%(231/1634)有空洞,涂阳患者中48.4%(521/1076)有空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0.30,P<0.001).5.4%(88/1634)的涂阴患者与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史,9.8%(105/1076)的涂阳患者与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80,P<0.001).涂阴与涂阳肺结核患者通过主动方式发现者占其组内的比率分别为34.2%(559/1634)与13.3%(143/1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90,P<0.001).结论 涂阳患者在发现方式上,应关注就诊患者、密切接触者;而涂阴患者在发现方式上除了要加强对就诊患者的鉴别诊断及追踪随访管理,还应重点关注健康体检,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筛查.

    作者:杜正新;何佩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60例耐药脊柱结核患者个体化治疗及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耐药脊柱结核的个体化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耐药脊柱结核患者60例,根据病情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手术及化疗方案.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红细胞沉降率、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Cobb角变化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在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情况下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0例患者中单耐药14例,多耐药26例,耐多药5例,广泛耐药15例.患者化疗时间24~36个月,平均(28.41±3.50)个月.末次随访时VAS平均为(1.40±0.40)分,较术前[(8.10±1.18)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4,P=0.001);末次随访时血红细胞沉降率为(11.31±2.60)mm/1 h,较术前[(53.60±9.51)mm/1 h]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6,P=0.001);末次随访时脊柱Cobb角为(15.71±2.30)°,较术前[(49.52±8.21)°]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3,P=0.005).46例患者获得Ⅰ级骨性愈合,10例获得Ⅱ级骨性愈合,3例获得Ⅲ级骨性愈合,1例获得Ⅳ级骨性愈合.并发神经功能损伤的42例患者,末次随访时,2例ASIA神经功能分级无变化,4例改善2级,35例改善1级,1例下降1级.至末次随访时,60例患者脊柱结核均获得治愈.结论 基于药敏试验结果的个体化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是尽早治愈耐药脊柱结核的方法.

    作者:姚晓伟;董昭良;李卓;高建国;姚黎明;刘丰胜;贾晨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医防合作”模式下实施DOT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不同治疗转归的分析

    目的 分析在“医防合作”模式下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行直接面视下督导化疗的实施情况,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防治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选择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盖茨基金会结核病防治合作项目“医防合作子项目”4个调查现场为研究地区,该项目纳入治疗患者172例.排除死亡和接受治疗不满1个月的患者,其余1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使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共94例患者接受调查.将接受调查的患者分为治疗成功(治愈和完成治疗)和治疗未成功患者(失败、丢失、未评估)两类进行分析.结果 接受调查的94例患者完成1个月以上注射期治疗(治疗成功患者60例,63.83%;治疗未成功患者34例,36.17%),治疗成功与未成功患者的注射药物皆主要存放于村卫生室和(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占75.00%(45/60)、55.88%(1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5,P=0.056);口服药物在两类患者中分别主要存放于村卫生室和(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患者家中,分别占56.67%(34/60)、61.76%(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5,P=0.086).治疗成功与未成功的患者中分别有13.33%(8/60)和29.41%(10/34)发生过漏注射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2,P=0.057);分别有13.33%(8/60)和38.24%(13/34)的患者漏服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6,P=0.005);88例患者完成注射期治疗并接受1个月以上非注射期治疗(治疗成功患者60例,68.18%;治疗未成功28例,31.82%),两类患者的口服药存放处主要为家里,分别占51.67%(31/60)、71.43%(2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6,P=0.080);11.67%(7/60)的治疗成功患者和35.71%(10/28)的未治疗成功患者发生过漏服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8,P=0.008).口服药DOT方式在注射期和非注射期的治疗成功(自服药物分别占55.00%,33/60;66.67%,40/60)和未成功患者(自服药物分别占64.71%,22/34;71.43%,20/28)中均主要为自服药.结论 药物存放在家中及漏服药等情况会对患者的治疗转归产生负面影响;为保证患者治疗管理工作,应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人员培训,促使参与治疗管理的机构密切配合,完善和改进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管理体系.

    作者:代晓琦;阮云洲;李仁忠;苏伟;王黎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江苏省南通市涂阳肺结核患者耐药率及耐药谱分析

    目的 对南通市涂阳肺结核患者进行5年的耐药性监测,对耐药率和耐药谱进行分析,为制定南通市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10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南通市7家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共确诊18 256例肺结核患者,对其中2776例痰涂片阳性的初、复治患者进行分枝杆菌培养、菌种鉴定,对培养成功的1893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采用比例法对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链霉素(S)、氧氟沙星(Ofx)和卡那霉素(Km)等6种抗结核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南通市结核分枝杆菌的总耐药率、单耐药率、多耐药率、耐多药率分别为21.34%(404/1893)、5.86%(111/1893)、3.17%(60/1893)、12.31%(233/1893);复治患者的总耐药率、单耐药率、多耐药率、耐多药率分别为45.74%(252/551)、8.17%(45/551)、4.54%(25/551)、33.03%(182/551),均高于初治患者[11.33%(152/1342)、4.92%(66/1342)、2.61%(35/1342)、3.80%(51/1342)],x2值和P值分别为:总耐药率(x2=275.50,P=0.000)、单耐药率(x2=7.47,P=0.006)、多耐药率(x2=4.74,P=0.030)、耐多药率(x2=309.2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404例耐药患者进行上述6种药物的药敏试验,共有29种耐药谱组合.其中单耐药有6种组合,对单一耐S构成比高,为40.55%(45/111);其次是单一耐H,占33.33%(37/111).多耐药有14种组合,以耐H+S构成比高(41.67%,25/60);其次是耐R+S(13.33%,8/60).耐多药有10种组合,以耐H+R+S构成比高(35.62%,83/233);其次是耐H+R(34.76%,81/233).初、复治涂阳患者中均有耐二线药物的组合;对S耐药的初、复治患者中,顺位分别是第2位(86例)和第3位(128例).结论 南通市耐多药结核病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应进一步强化以DOTS策略为基础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提高结核病患者诊断、治疗和管理质量,减少复治患者的产生,从而减少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出现.

    作者:马俊锋;陆峰;王小平;符剑;张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变化的探讨

    目的 分析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前后结核分枝杆菌(MTB)的毒力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14-2015年入选“武汉市初治涂阳肺结核免费隔离治疗项目”的患者中初治涂阳肺结核且经抗结核治疗2周后痰涂片仍未转阴者(未转阴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分离的MTB(15株);初治涂阳肺结核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2周内痰涂片转阴患者(转阴组)治疗前分离的MTB(4株);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对照组)治疗前分离的MTB(1株).将上述不同类别患者不同时间点痰培养分离的MTB菌株于体外分别感染巨噬细胞3h和96 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早期凋亡水平,同时计数菌落数量,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 未转阴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分离的MTB菌株感染巨噬细胞3h后,诱导巨噬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95±1.13)%、(4.21±1.92)%、(3.73±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8,P=0.086);感染巨噬细胞96h后,诱导巨噬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4.25±0.48)%、(5.69±2.03)%、(5.06±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9,P-0.245).未转阴组、转阴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痰培养分离的MTB菌株感染巨噬细胞3h后诱导巨噬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95±1.13)%、(4.05±1.87)%、(4.38±0.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4,P=0.380);感染巨噬细胞96h后,诱导巨噬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4.25±0.48)%、(4.11±0.26)%、(5.39±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7,P=0.003).各组不同治疗时间所分离的MTB菌株感染巨噬细胞后菌落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治涂阳肺结核经抗结核治疗后2周痰涂片仍未转阴患者所携带的MTB菌株毒力在治疗前后没有变化.

    作者:李丽;马记磊;任易;谢红;田丹;南晶;俞琦;田茂鹏;景玉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细菌超声分散计数仪在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估细菌超声分散计数仪(简称“分散仪”)在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分散仪和磨菌瓶两种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MTB)标准株H37Rv和130株临床分离株进行分散处理,通过肉眼观察和抗酸染色两种方法对比这两种处理方式的分散效果;同时通过平板菌落计数和药敏试验来评估分散仪处理对分枝杆菌的活性及药敏结果的影响.结果 (1)分散效果:130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111株菌落形态为粗糙型,包括MTB 98株,龟脓肿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等共13株,经分散仪和磨菌瓶两种方法处理后肉眼及显微镜观察,菌落呈现均匀分散的菌株分别占94.59%(105/111)和60.36%(6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28,P<0.05).(2)菌株活性:上述两种方法处理后的菌悬液经7H10平板和中性罗氏培养基培养,分别于(12.10±1.85)d和(11.50±2.05)d长出中等大小菌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P>0.05).统计上述两法处理后接种在7H10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215.00±0.95)×104 CFU/ml和(207.00±1.10)×104 CF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05);罗氏培养基菌落数分别为(178.00±1.31)×104 CFU/ml和(185.00±1.75)×104 CF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P>O.05).(3)药敏试验:分散仪处理与磨菌瓶处理菌悬液对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等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00%(130/130)、90.00%(117/130)、96.15%(125/130)、98.46%(128/130),Kappa值分别为1.00、0.73、0.88、0.90;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力克菲蒺、利福布汀、丙硫异烟胺、利奈唑胺等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8.46%(128/130)、98.46%(128/130)、98.46%(128/130)、98.46%(128/130)、98.46%(128/130)、98.46%(128/130)、99.23%(129/130),Kappa值分别为0.74、0.85、0.79、0.85、0.89、0.91、1.00.两种处理方法处理后的菌悬液应用MGIT 960液体比例法进行药敏试验的报告阳性时间分别为(8.90±0.97)d和(9.30±1.2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P>O.05).结论 在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的菌悬液制备过程中,对比传统磨菌瓶处理方法,分散仪处理能更快、更好地实现菌株分散,并且达到菌落分散和浊度检测一体化,同时不影响菌株的活性和药敏试验结果.

    作者:蔡杏珊;刘燕文;张院良;陈俊宇;马尚明;谭耀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影像诊断在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对肺结核的检出率,明确在现代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中影像学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肺科医院2014年门诊和住院收治并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新发初治、复发、复治肺结核患者1998例,对比研究其中采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CT、DR+CT等检查技术对肺结核患者的检出率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肺结核影像检出率情况:在1998例肺结核患者中,DR的检出率为74.5%(1489/1998),CT检出率为81.2%(1623/1998),DR+ CT检出率为88.2%(1762/1998).①CT与DR检出率比较,x2=68.38,P<0.001.②CT+ DR与DR检出率比较,x2=294.87,P<0.001.③CT+DR与CT检出率比较,x2=87.03,P<0.001.④CT、DR、CT+ DR三组检出率比较,x2=296.29,P<0.001.1998例肺结核患者经痰涂片检出菌阳患者267例、痰培养阳性患者466例(痰涂片十痰培养合计检出菌阳患者733例,占36.7%).病灶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确诊67例,占3.4%(67/1998).行临床诊断性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吸收而确诊1198例,占60.0%.结论 对肺结核采用不同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断时,选择DR+CT检查的诊断检出率达88.2%,非常有利于肺结核的发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周春华;秦立新;李宝学;李政旻;李靖;余辉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2007-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四位一体”结核病防治实施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北京市海淀区“四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实施效果,为提高海淀区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提供新的防控思路.方法 北京市海淀区自2007年起开始实行“四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模式,将非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合后分工合作.收集北京市海淀区2007-2015年结核病防治季报表及北京老年医院结核诊疗中心初诊登记本,分析海淀区实施“四位一体”后结核病患者登记率、治愈率等9年间的变化,并对各“率”9年间的变化进行趋势卡方检验,以P<0.05为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7-2015年海淀区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6098例,登记率为22.04/10万(6098/27 670 932),其中新涂阳患者1072例,登记率为3.87/10万(1072/27 670 932).9年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登记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X2趋势=2.69,P<0.05).患者来源中转诊多,占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61.87%(3773/6098).9年间海淀区转诊到位率为81.94%(9602/11 718).全区共治疗涂阳肺结核患者1132例,治愈1017例,治愈率为89.84%.结论 海淀区实行“四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模式,是实现结核病患者高登记率、高治愈率和有效控制结核病的有效方法与措施.

    作者:曹文利;武文清;刘曦;徐伟;李阿玲;邬俊峰;王俊栋;孟一;李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结核病防治服务新体系运行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采用文献系统评价方法及Meta分析,评价结核病防治服务新体系的运行效果.方法 通过计算机电子检索CBMdise、TCMLRS、CNKI、中国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的与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运行效果相关的论著167篇,按照循证医学文献检索格式(participants,interventions,comparisons,outcomes;PICO)标准共纳入11篇,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11篇,大样本量为6716例,小为397例.运行新体系后,转诊到位率(86.96%,7283/8375)、追踪到位率(95.84%,806/841)、2个月末查痰率(94.53%,1364/1443)、治疗成功率(94.35%,1802/1910)和系统管理率(98.69%,9316/9440)与运行前(分别为73.09%、78.38%、82.11%、89.15%、93.5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24、2.72、3.82、2.13、16.72,P值均<0.05).结论 新体系下,转诊到位率、追踪到位率、治疗后2个月末查痰率、治疗成功率和系统管理率都有明显的提升.

    作者:李继民;赵文博;李江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三种检测方法联合使用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及胸腔积液结核分枝杆菌D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TB-DNA-PCR)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住院的胸腔积液患者399例,其中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296例,非结核性胸膜炎103例.分别采集患者外周血和胸腔积液,进行外周血T-SPOT.TB、胸腔积液ADA和胸腔积液TB-DNA PCR的检测,分别计算3项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串联联合检测(ADA、TB-DNA-PCR和T-SPOT.TB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视为阳性结果)和并联联合检测(ADA、TB-DNA-PCR和T-SPOT.TB任意一项检测结果为阳性视为阳性结果)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分别采用ADA检测、TB-DNA-PCR和T-SPOT.TB的方法对296例结核性胸膜炎和103例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进行检测,敏感度分别为90.88%(269/296)、31.42%(93/296)和81.76%(242/296);胸腔积液ADA检测的敏感度高于外周血T-SPOT.T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3,P=0.000);外周血T-SPOT.TB的敏感度高于胸腔积液TB-DNA-P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66,P=0.000).ADA检测、TB-DNA-PCR和T-SPOT.TB方法的特异度分别为78.64%(81/103)、97.09% (100/103)和73.79%(76/103);胸腔积液TRDNA-PCR的特异度高于外周血T-SPOT.T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47,P=0.000);胸腔积液TB-DNA-PCR的特异度高于胸腔积液ADA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3,P=0.000);而胸腔积液ADA检测与外周血T-SPOT.TB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7,P=0.513).对3项诊断方法进行联合检测,行串联试验时,特异度高达99.03%(102/103),敏感度为28.38%(84/296);行并联试验时,敏感度高达99.32%(294/296),特异度为69.90%(72/103).结论 胸腔积液ADA检测、胸腔积液TB-DNA-PCR及外周血T-SPOT.TB进行串联联合检测特异度较高,能够更好地降低误诊率;并联联合检测敏感度较高,能够更好地降低漏诊率.

    作者:程丽平;肖和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武汉市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防治模式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2006-2014年武汉市实施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防治模式的效果,为全球基金项目结束后制定我国MDR-TB防控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2006年10月武汉市启动全球基金耐多药肺结核防治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为MDR-TB疑似患者筛查、诊断;MDR-TB患者治疗、随访复查和全程管理.本研究收集2006年10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登记的中国全球基金耐多药肺结核项目基础资料、报表数据、病案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对登记管理的5524例涂阳肺结核患者进行痰培养,经菌种鉴定,结核分枝杆菌感染4870例;经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检出MDR-TB患者593例.经专家组讨论,对359例MDR-TB患者以标准化与个体化方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分析MDR-TB患者治疗转归、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对初治涂阳和复治涂阳患者MDR-TB检出率的差异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武汉市MDR-TB患者防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MDR-TB检出率为12.2%(593/4870),其中初治涂阳和复治涂阳患者MDR TB检出率分别为6.9%(188/2715)和18.8%(405/2155),复治涂阳患者MDR-TB检出率高于初治涂阳患者(x2=158.26,P<0.05).359例(60.5 %)MDR-TB患者接受治疗,治愈率为73.3%(263/359),初治涂阳和复治涂阳患者治愈率分别为76.6%(95/124)和71.5%(168/235),复治涂阳患者中的复治失败者的治愈率低(57.9%,22/38).359例MDR TB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7%(315/359),耳鸣或听力下降、胃肠道反应和关节肿痛发生率分别为50.8%(160/315)、46.0%(145/315)和43.2%(136/315);环丝氨酸导致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3%(6/113);因重度不良反应中断治疗率为3.6%(13/359).结论 武汉市实施的MDR-TB综合防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患者治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对于制定我国MDR-TB防控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周美兰;杜义祥;王坚杰;吴刚;陈梓;陈聪;王卫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γ-干扰素释放试验联合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辅助诊断价值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结核科住院的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120例,经临床综合诊断分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79例(病例组),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41例(对照组).采集患者静脉血和胸腔积液,进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与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检测.终,以血IGRA检测联合胸腔积液ADA检测均为阳性作为结核性胸膜炎辅助诊断时,特异度为97.56%(40/41),与血IGRA和胸腔积液ADA单项检测的特异度[分别为95.12%(39/41)、90.24%(37/4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99、9.48,P值分别为1.000、0.250);其阳性预测值为98.53%,均高于单项检测的97.44%和94.52%;阳性似然比为34.77,高于各单项检测的19.72和8.95,说明其可降低误诊率.以血IGRA检测联合胸腔积液ADA检测均为阴性作为非结核性胸膜炎辅助诊断时,敏感度为98.73%(78/79),与血IGRA检测敏感度[96.20%(76/7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66,P=0.500);高于胸腔积液ADA检测的敏感度[87.34%(6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9,P=0.041);其阴性预测值为97.30%,均高于各单项检测的92.86%和78.72 %;阴性似然比为0.01,低于各单项检测的0.04和0.14,说明其可降低漏诊率.研究结果表明,血IGRA检测联合胸腔积液ADA检测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于永敏;任鹏飞;程俊伟;陈永芳;马峥;李瑞;陈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婴幼儿颅内结核的MRI影像特点

    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放射科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经临床证实的婴幼儿颅内结核患儿19例,观察并分析其MRI表现.19例患儿中,脑膜结核10例,脑实质结核5例,混合型颅内结核4例.婴幼儿颅内结核的MRI主要表现为脑膜异常强化、脑实质内环形或结节状强化,脑积液、脑梗塞为常见的并发症.MRI对婴幼儿颅内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增强扫描可明确显示颅内结核病变并明确分型.

    作者:朱朝辉;李彤;哈晓吾;袁晨;木克代斯;买热帕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氯法齐明致获得性鱼鳞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氯法齐明(clofazimine)作为第5类抗结核药物,在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所致皮肤及黏膜红染、鱼鳞病等特征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作者介绍了1例2016年2月在西安市胸科医院收治的因服用氯法齐明而导致获得性鱼鳞病(acquired ichthyosis)的患者.通过对该患者诊疗过程的分析及复习参考文献,介绍了获得性鱼鳞病的相关知识及氯法齐明药物不良反应的机理,为临床应用氯法齐明治疗结核病提供经验.

    作者:赵嫄;李卫星;熊朝刚;吕小会;李颖;薛黎君;郭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初治涂阳培阳肺结核患者住院隔离治疗费用和治疗效果分析

    搜集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有武汉市4个初治涂阳肺结核住院隔离治疗试点区的户籍、有医疗保障、定点结核病医院诊断为初治涂阳培阳肺结核的598例患者,均进行了住院隔离治疗;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天数、诊疗费用、项目补助、痰涂片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9.6±5.76)d,86.79%(519/598)的患者住院在2周以上.人均住院费用11 386元;人均医疗保险报销8626元,占总费用的75.76%(8626/11 386);人均试点项目补贴1856元,占总费用的16.30% (1856/11 386);自费904元,占总费用的7.94%(904/11386).抗结核药物治疗第7天、第14天痰涂片阴转率分别为50.98% (235/461)和61.15% (255/417),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22.01% (92/418)和37.09% (135/364).多渠道筹资解决肺结核患者隔离住院费用是可行的,对于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实行住院隔离治疗适宜时间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杜义祥;南晶;谢红;田丹;张正斌;鲁周琴;王卫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研究进展

    结核病患者是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的高危人群.营养不良可导致结核病患者不良的临床结局,如增加结核病复发率、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等.对存在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的结核病患者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干预,能改善其营养状况,并终降低结核病复发率、缩短痰菌转阴时间、减轻经济负担.临床医师或者营养师应对结核病患者进行常规营养筛查,对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者给予合理营养支持.笔者对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的国内外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作者:马皎洁;安军;贺红;李宝月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硝基咪唑类抗结核新药研究进展

    结核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随着耐药结核病患者的不断增多,研究活性强、安全性高的抗结核新药是解决结核病防控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抗结核新药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其中,硝基咪唑类抗结核新药具有强大的抗结核活性,临床试验耐受性良好,联合使用还有望缩短抗结核疗程.笔者主要从硝基咪唑类药物体内外抗结核活性、作用机制及耐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胡明豪;陆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陕西省结核病新型防治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CDC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防治服务体系,是做好新形势下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陕西省新型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的实践,提示新型模式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医政医管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双核驱动,在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下,建立起良好的政策、经费、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准确把握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才能构建起管理科学、合作顺畅、运行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服务体系.

    作者:张天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我国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的演变和思考

    在过去的近100年中,我国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项防控措施逐步落实,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但是结核病负担仍然很严重.为快速地减轻我国结核病负担,我国将全面实施新的结核病控制策略.加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是新的结核病控制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始实施,这一新型服务体系的调整必将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并为实现终止结核病流行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亮;刘宇红;马艳;杜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积极应对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

    为适应新形势下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需求,《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以及2013年发布的《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同时提出“逐步构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防治服务体系”[1-2].这种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结核病诊疗职责从疾病预防控制(简称“疾控”)机构到定点医疗机构的调整,是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近年来,新型“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在全国广泛推广,在新体系显示其积极、正向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备受关注.

    作者:王卫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