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股外侧皮神经的手术安全区和前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的选择.方法 解剖23具成年尸体标本(46髋),记录股外侧皮神经(LFCN)的走向,分支及与周围解剖标志的距离;统计标示出股外侧皮神经的手术风险区和安全区.结果 28.3%的股外侧皮神经在穿过腹股沟韧带下方前有分支,多4支;LFCN手术风险区为出骨盆处沿腹股沟韧带方向距髂前上棘(ASIS)距离范围为6~71 mm;LFCN沿缝匠肌方向穿出缝匠肌外缘处距ASIS距离范围为21~112 mm;LFCN出缝匠肌外侧缘处水平垂直于ASIS垂线的距离范围为1~35 mm.结论 相对于股外侧皮神经的安全区,微创前侧入路MIS-THA前侧位于髂前上棘下方偏向外侧的皮肤切口更为安全,同时具有更便宜的扩展性.
作者:秦啸龙;张先龙;蒋垚;王琦;沈灏;邵俊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阐述目前4种常用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应用体会,初步报道早期临床结果.方法 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1月采用4种常用的微创入路对92例116髋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男45髋,女71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64岁.手术方法采用前外路21例髋,后路73髋,双切口4髋,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OCM)18髋.在92例中诊断为骨关节炎(OA)40髋;股骨头无菌坏死33髋;股骨颈骨折34髋;类风湿关节炎9髋.采用MIS工具和Versys假体.观察围手术期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功能康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共92例,116髋,手术切口6~10 cm,平均7 cm;双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间平均120 min.而无论是采用单切口前路、后路或者改良Watson-Jones(OCM)手术入路平均手术时间90 min.在92例患者中,其中10例行双侧全髋同时置换术中及术后平均输血400~600 ml.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中不输血,围手术期平均输血300 ml.本组87髋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半年随访87例,Harris评分87~92分,平均90.5分.术后1年随访52例,Harris评分90~96分,平均94分.结论 4种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OCM手术入路和双切口入路更符合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理念.
作者:朱庆生;韩一生;吴尧平;朱锦宇;丛锐;杜俊杰;王海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一代的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股骨头无菌性坏死(Ficat Ⅲ、Ⅳ)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33髋)诊断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患者行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程度按照Ficat分期:Ⅲ期24例(27髋),Ⅳ期4例(6髋),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是48岁(21~77岁),其中男患者17例(60.7%),女患者11例(39.3%).术后随访内容包括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11~35个月),在随访期内未发生髋关节脱位、深静脉栓塞、感染、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临床结果显示,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平均Harris评分为92.6分,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48.5分.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假体在位,未观察到放射性透亮带.所有患者疼痛解除,髋关节活动度也明显改善,术后早期活动无任何受限.结论 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股骨头坏死的早期临床效果满意,其远期效果仍有待于观察.
作者:李甲;徐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时股骨侧骨缺损的处理和股骨假体的选择.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55例资料较完整的患者中,男16 例,女39 例;年龄30~89岁,平均73岁.翻修原因:假体松动35例;股骨侧假体下沉4例,断裂1例;髋臼磨透2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3例;股骨假体末端穿通皮质3例;头臼不匹配2例;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导致复发性脱位2例,髋臼局限性骨溶解3例;合并股骨骨缺损21例.按AAOS分类标准:Ⅰ型:节段性骨缺损5例;Ⅱ型:腔隙性骨缺损10例;Ⅲ型:混合型骨缺损6 例.结果 48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7例保留较稳固的原股骨假体.5例股骨节段性骨缺损中,2例予自体大块髂骨移植+选用远端稳定的加长生物型假体,1例予异体骨块和自体髂骨移植+选用远端稳定的加长生物型假体,2例予自体大块髂骨移植+选用加长骨水泥型假体;10例股骨腔隙性骨缺损中,2例应用骨水泥型假体,8例选用远端稳定加长生物型假体后,骨缺损部位予自体和异体骨混合植骨.6例混合型骨缺损,2例应用骨水泥型假体,4例选用远端稳定的加长生物型假体,骨缺损部位予自体和异体骨混合植骨.随访时间6~62个月,平均38个月.Harris 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9分,提高至随访时平均88分.结论 股骨侧翻修的难点在于骨水泥假体的取出和骨缺损的修复,可采用截骨方法取出骨水泥假体;选用远端稳定的加长生物型股骨假体适用于多数的股骨翻修.
作者:傅明;廖威明;杨忠汉;盛璞义;何爱珊;杨子波;康焱;张志奇;雷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期间对6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方法进行术后疼痛的治疗.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包括:术前患者教育和应用COX-2抑制剂超前镇痛;术中手术技术改进和减少手术创伤,并行关节周围多模式药物镇痛注射;术后常规应用COX-2抑制剂、医患沟通、冰敷和主动功能锻炼.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随机分成多模式药物注射(MI)组和非多模式药物周围注射 (NMI) 组.观察患者术后疼痛情况(VAS)包括静息痛、运动疼痛.监测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并发症.结果 MI组术后静息疼痛评分均比NMI组低,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比NMI组少,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组术后运动疼痛评分均比NMI组低,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和关节周围多模式药物注射,能有效地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疼痛,且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思群;夏军;魏亦兵;吴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行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 通过对207例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技术、方法进行总结,规范其手术技术操作和不同髋关节疾病手术注意事项.结果 本手术方式各操作步骤规范、合理,术中显露充分、准确,手术切口长度平均(7.4±1.3) cm;手术时间(64.4±20.6) min(短32 min),术中出血量(365±154) ml,术后引流量(151±65) ml.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期内X线未见假体位置不良.Harris 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48.0±11.7)分,术后(85.0±7.6)分.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围手术期出血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及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的优点,通过规范的技术操作步骤和针对不同髋关节疾病注意事项的妥善处理,可以达到比传统方法更优异的近期疗效.
作者:陈光兴;古凌川;杨柳;戴刚;段小军;郭林;王凤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势并比较两者的短期疗效.方法 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笔者对年轻活跃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对79例患者(85髋)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同期对128例患者(145髋)进行大直径股骨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54.7岁(39~69岁);男119例,女111例,术前诊断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4,29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6,51例),强直性脊柱炎(9,14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0,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输血比例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术后脱位和感染的发生率,同时分别评估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血比例,使用的股骨头直径,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度方面无显著差异.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的比较上优于髋关节表面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年轻髋关节疾患患者中都能获得满意的近期效果,近期效果的比较中显示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上具有优势;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在保留骨量和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上具有优势.其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
作者:陈云苏;张先龙;王琦;沈灏;邵俊杰;蒋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一种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实验动物模型并且定量评价磨损颗粒诱导的骨溶解.方法 在8~10周大的近交系BALB/c小鼠背部注射无菌空气形成气囊,后将近交系小鼠颅骨植入气囊.实验组小鼠气囊内注入聚乙烯磨损颗粒,对照组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植骨后14 d处死小鼠,取出气囊组织和颅骨骨片进行炎性因子(IT-1、TNF、VEGF)和破骨细胞激活相关基因(RANK/RANKL)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聚乙烯颗粒刺激组气囊炎性反应较对照组明显,炎性细胞渗出增多,气囊囊壁变厚;在颗粒刺激组的囊壁和骨组织界面上可以观察到大量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阳性的破骨细胞,HE染色可见骨表明有明显的点状侵蚀,图像软件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ELISA法和RT-PCR 法分别测量囊壁组织内炎性因子IL-1,TNF,VEGF含量和RANK的mRNA含量,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植骨气囊模型是一种经济、快速、有效的模拟人工关节松动病理过程的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陶崑;沈灏;张先龙;王琦;邵俊杰;彭晓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铬染毒动物模型的制备,探讨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血清铬含量变化和对肝脏功能及器官结构的影响.方法 48只ICR小鼠随机分成4组,高、中、低3个剂量组及对照组,剂量组予以重铬酸钾(K2Cr2O7)灌胃染毒,对照组给予双蒸水灌胃,于染毒后48 h,1、2、3、5周进行眼球取血测血清铬含量和肝功能,实验小鼠于第5周全部处死,评估肝脏脏器系数的差异以及对其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 染毒48 h血清铬浓度升高,染毒1周上升至高水平,继续染毒至第2、3、5周血清铬含量趋于稳定;ALT、AST、ALP无论在染毒时间上,还是在同一剂量组内比较,其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光镜、电镜下,肝脏出现明显病理损伤变化.结论 金属铬离子在血清中有浓度波峰的存在,长期染毒血铬水平趋于稳定;金属铬能长期蓄积在肝脏等器官内,有肝脏毒性.
作者:陈佳;刘雅克;刘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一、历史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不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技术阶段.Smith-Peterson医师在1948年建立了原始模型,初的设计并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而仅仅是股骨侧的表面置换,历史上第一种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由Charnley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的,假体承重面材料为teflon.这种假体出现了较高的早期失败率, Teflon的磨损是失败的主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Townly采用了聚氨基甲酸乙酯作为承重面材料,其结果仍是产生大量的磨损.随后不久即被金属-聚乙烯假体所取代.
作者:王琦;张先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近年来,我国肿瘤型人工假体的应用逐年增多.与其他重建方法相比,人工假体重建具有能够早期负重行走以及有着更为满意的术后功能等优势,但如感染、松动、折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其中感染是难处理的并发症,近年来假体的发展并没有使感染率有所下降.
作者:姬涛;郭卫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腘窝囊肿囊分类、分型、发生机制及复杂腘窝囊肿的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例特殊的腘窝囊肿患者行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MRI提示腘窝占位内感染可能;病理学查见送检组织内存在脓细胞及尿酸结晶.结论 该例复杂腘窝囊肿为继发性、囊液浑浊型,尿酸结晶的析出参与了腘窝囊肿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健;史占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防止人工髋关节二次翻修术后早期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 对16例人工髋关节二次翻修的患者采取个别对待、循序渐进、随时调整的原则实行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16 例人工髋关节二次翻修的患者早期功能恢复良好,1例人工关节脱位,发生率6.25%.结论 护理干预对防止人工髋关节二次翻修术后早期关节脱位有积极的效果.
作者:于一萍;刘素霞;单纪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关节(articulatio)在解剖学里指的是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之间能活动的连接.在解剖学上有不动关节和动关节(连接处有液体)两种关节,动关节的两块骨之间会有腔隙,关节面会有关节软骨.整个关节在外形上是一个关节囊,它由外面的纤维膜 membrana fibrosa (致密结缔组织)和内面的滑膜 membrana synovialis (一类似表皮组织的结缔组织)构成.关节韧带起加固关节的作用.关节韧带分为囊外韧带和囊内韧带两种,后者会部分过渡成为滑膜.关节囊内有腔隙关节腔,内有粘性液体填充,称为滑液,它是滑液膜的分泌物.
作者:严广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近年来,人工髋关节外科的发展迅速,模型设计、假体材料、生物力学、部件可调换性、手术器械、手术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手术效果和假体存活率令人鼓舞,其中主要的进步之一就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开展.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包含软组织的微创和骨的微创,而后者就是指髋关节的表面置换.
作者:张先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肘关节包括:⑴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组成的肱尺关节;⑵肱骨小头和桡骨关节凹组成的肱桡关节;⑶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组成的桡尺近侧关节.3个关节包在同一关节囊内,前二者司屈伸,后者司回旋,构成复合的车轴-屈戍关节.
作者:郑和平;徐达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作者:张先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