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46-367
  • 国内刊号:1674-134X
  • 影响因子:1.38
  • 创刊:200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广州市沿江西路151号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2015年4期文献
  • 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急性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

    目的:回顾性总结老年患者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急性精神障碍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组收治70岁以上老年人工关节患者1650例,出现术后精神障碍67例,发生率为4.1%。分析这67例患者精神障碍出现时间、持续时间,麻醉方式、麻醉用药、髋膝手术方式、基础疾病和电解质失衡情况与术后精神障碍的关系。结果精神障碍多发生于术后6h~5d内,主要表现有谵妄、定向力障碍、躁动、烦躁不安、神智不清、嗜睡、胡言乱语、昼夜颠倒等。术后3.77%椎管内麻醉和4.10%全身麻醉患者出现急性精神障碍,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髋关节置换术组出现精神障碍的比例为5.09%,显著高于膝关节置换术组的2.39%。67例精神障碍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压42例(62.7%),合并糖尿病39例(58.2%),合并酗酒18例(26.9%)。67例精神障碍患者中术后电解质检查提示低钾(50例,74.7%)、低钠(42例,62.7%)、低钙血症(37例,55.2%),合并低氧血症52例,占77.6%。结论高龄、基础疾病、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和术后疼痛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急性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术前应重视和纠正老年患者各种病理状态,加强围术期呼吸循环的管理,防止低血压、低氧血症、脑水肿的发生,术后给予良好的镇痛和人文关怀,尽量消除促使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各种因素。

    作者:丁喆如;符培亮;吴宇黎;吴海山;钱齐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股骨内收肌结节作为膝关节翻修术中关节线定位标志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究在膝关节翻修术中选用股骨内收肌结节作为关节线定位标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完成的膝关节翻修手术20例,从X线正位上测量股骨内外上髁宽度(FW)和股骨内收肌结节(AT)至膝关节线(JL)的垂直距离(ATJL),计算比值,将比值接近正常膝关节生理比值(0.53)的10例归入匹配组,其余10例归入不匹配组,对比分析两组在术后6周、3个月、12个月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 ROM)、KSS临床和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匹配组在膝关节活动度和KSS临床评分方面优于不匹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术后KSS功能评分、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AT作为膝关节翻修术中确定JL的标志点这一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成为临床医生的一种新思路,但其准确性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作者:肖隆艺;禤天航;肖可明;王刚;付忠泉;霍智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时机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时机。方法进行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病例,以随机编码法进行随机分组。术后于不同时间初次应用抗凝药物:6~12 h( A组)、12~24 h(B组)及24~48 h(C组)。术后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QD,共21 d。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术前、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及降低量、血小板计数、APTT、PT、FIB、患肢大小腿周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共纳入45例研究样本,每组15例。各组术前、术后在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及降低量、血小板计数、APTT、PT、FIB及大、小腿周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不同时段抗凝治疗对患者术后出血引流量、失血量、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无显著性影响,抗凝效果无统计学差别。

    作者:张晨;马骏;邹雨龙;梁博;党晓谦;王坤正;宋金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治疗

    目的:探讨因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服用皮质类固醇糖皮质激素治疗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NFH)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手术安全性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到2015年1月,56例(72髋) SLE并发ANFH患者行THA手术,患者年龄20岁到47岁,平均32.6岁。围手术期予以补充激素治疗,规范预防感染、深静脉血栓和抗骨质疏松治疗。回顾性总结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价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0例患者行单侧髋关节置换,16例(32髋)分二期行髋关节置换。1例术后2年发现切口感染,其余均Ⅰ级愈合,临床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5例术后第2~3天出现不明原因的低血糖、脱水和呕吐,考虑发生肾上腺皮质危象。随访3~48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末: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2.5±8.2)分,SF-36平均(67.2±6.9)分,与术前比较改善明显(P <0.05)。结论 SLE患者行THA治疗激素导致ANFH,如果做好围手术期治疗,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赵亮;史哲;吴宣平;王健;肖军;史占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关节滑液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与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关节软骨退变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关节滑液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与膝前交叉韧带( ACL)损伤后关节软骨退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自本组进行ACL重建的患者63例,术前抽取患者的关节滑液,并对患者膝关节损伤情况进行关节镜下的Noyes评分,血管活性肠肽( VIP)水平,关节软骨退变相关因子Ⅱ型胶原C端肽( CTX-Ⅱ)、聚集蛋白聚糖-1( AGG-1)、聚集蛋白聚糖-2( AGG-2)水平以及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检测。结果随着ACL损伤后时间延长,Noyes评分明显升高。关节滑液VIP水平与Noyes评分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rs=-0.692,P<0.01);VIP水平与关节滑液退变因子CTX-Ⅱ(r=-0.546,P<0.01),AGG-1(r=-0.598,P<0.01),AGG-2(r=-0.597,P<0.01)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关节滑液VIP水平与MMP-3(r=-0.382,P<0.05)和IL-6(r=-0.301,P<0.05)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 VIP低表达与ACL损伤后关节软骨退变程度、骨关节炎病程进展有关,VIP可作为关节软骨损伤进展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刘伟乐;易瑜华;孙春汉;缪海雄;郑少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杯螺钉固定与镶嵌固定的疗效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生物型金属-聚乙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螺钉固定与镶嵌固定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本组收治的需行生物型金属-聚乙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经髋关节前外侧切口入路,实验组安装人工髋臼杯时直接打压镶嵌固定,而对照组安装人工髋臼杯时打压后再钻孔拧入2至3枚螺钉固定。详细记录患者术后5年随访时人工关节稳定的情况,并通过对髋关节功能评分作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术后人工髋关节恢复情况良好,人工髋关节中期稳定性良好,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短,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进行生物型金属-聚乙稀人工髋关节置换进行安装人工髋臼杯时,直接打压镶嵌固定和普通打压后再钻孔拧入2至3枚螺钉对比,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均良好,中期稳定性良好,固定牢固;但直接打压镶嵌固定术式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较少,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作者:姚楚亮;陈少文;杨焱鑫;王华仁;曾辉;陈杰;廖臻;杨炎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有无骨牵引对手术治疗的影响研究

    目的:明确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术前是否需要骨牵引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组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受伤7 d内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 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将患者分为术前骨牵引组与术前无骨牵引组两组。骨牵引治疗39例,其中男19例,女20例,患者平均年龄(67±9)岁。无骨牵引治疗43例,其中男20例,女23例,患者平均年龄(65±6)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术中复位所用的时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患者完全下地的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终患肢髋关节评分的情况。结果对两组82例患者均进行了8~16个月(平均12.5个月)的回访。骨牵引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5.7±1.3)分、手术中复位所用的时间(26.1±6.1) min及围手术期总体失血量(1053.3±143.5)ml与无骨牵引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6.3±1.4)分、手术中复位所用的时间(24.1±3.9) min及围手术期总体失血量(1035.7±116.8) 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频率、术后患者完全下地负重的时间、骨折的愈合时间及终患肢髋关节评分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这几个方面对比分析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对于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骨牵引不是必须的治疗。

    作者:褚楷;王蕾;陈旭;张兴林;鲁兴;左海宁;周智勇;贾培桐;刘绍贤;曲高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运用微创髌旁内侧入路行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

    目的:评价运用微创髌旁内侧入路行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州市正骨医院膝关节外科用微创髌旁内侧入路行内侧单髁置换的41例患者(41膝),手术均采用Biomet Oxford Ⅲ骨水泥型人工单髁假体,随访时间少12个月。根据术前Kujala膝前痛评分将所有病例分为膝前痛组(19例)和对照组(22例),记录并分析其手术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及Kujala膝前痛评分,以评价其手术前后膝关节尤其是髌股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两组的术前和术后HSS评分、Kujala膝前痛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膝前痛组的分值更低。两组术后HSS评分的提高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而Kujala膝前痛评分的提高则是膝前痛组更显著。结论运用微创髌旁内侧入路行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安全可行,创伤小,疗效良好,术中可观察、处理髌股关节病变,甚至改善髌骨轨迹,提示该入路对内侧间室合并髌股关节病变的患者更加适合。

    作者:丁清和;张弛;侯之启;赵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围手术期失血的关系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髓内损伤与围手术期失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组行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3例,根据术中所使用的髓内钉型号分为10号组:31例;11号组:32例。通过Gross方程及Nadle计算方法得出患者失血总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10号组平均失血总量为(746±66)ml,11号组平均总失血量为(798±7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号组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6±11)ml,11号组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4±9)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号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640±68)ml,11号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694±6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隐性失血是PFNA术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因素, PFNA型号大小可能是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隐性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卜晗;赵奎;马少云;蒋际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成人前交叉韧带断裂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 ACL)断裂对半月板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本组收治的373例ACL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损伤不同时段分为急性期组、亚慢性期组及慢性期组,分析半月板损伤的位置、类型分布情况及与损伤不同时段的关系。结果 ACL断裂并内侧半月板损伤200例,并外侧半月板损伤164例,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73例。不同组的损伤类型以纵行撕裂多,其次为水平撕裂。内侧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随病程增加,急性期为30.7%,亚慢性期增为51.9%,慢性期则增为89.8%。外侧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与病程无明显关系。半月板损伤的复杂程度随病程增加。结论 ACL断裂可并发半月板损害,所致的关节不稳可继发半月板损伤。胫骨过度内旋及向前半脱位是造成ACL断裂后内侧半月板损伤的主要原因。

    作者:吴毅;蔡道章;赵畅;何河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股骨生物力学变化及唑来膦酸的影响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 STZ )诱导的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股骨生物力学变化特点和规律以及唑来膦酸( ZA)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制作1型糖尿病模型。取205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40)、模型组(D组,n=55)、ZA预防组(Z-Ⅰ组, n=55)和ZA治疗组( Z-Ⅱ组, n =55)。 Z-Ⅰ组和 Z-Ⅱ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即刻和2周后给予ZA 0.1 mg/kg干预。各组于造模成功后第1、2、3、4、5、8、12和16周分别取5只大鼠,取左侧股骨行三点弯曲试验,记录载荷-变形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获得结构力学指标大载荷、弹性载荷和材料力学指标弹性模量和能量吸收。结果与C组各生物力学指标自第1周到第16周持续升高的趋势不同,D组各指标在第1周至5周持续升高,第8周、12周降低,第16周再次升高,但结构力学指标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材料力学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第1周到第5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8周和第12周时D组、Z-Ⅰ组、Z-Ⅱ组均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16周时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各生物力学特性自造模成功后第8周开始明显降低,股骨材料力学改变大于结构力学改变。 ZA能改善1型糖尿病大鼠生物力学特性,预防组比治疗组更加明显。

    作者:张娜;丛静;于灵芝;崔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TGF-β1基因 C1348-T 位点与膝骨关节炎的关系

    目的:检测其基因多态性与膝部位骨关节炎( OA )的关系,进一步评估相关易感基因与OA的关联。方法本研究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通过标准化的OA健康状况问卷内容、骨关节部位放射线检查方案及相关的体格检查,对黑龙江省城市中老年人群OA的患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具有原发OA症状并有放射线改变证据的骨性关节炎患者及无任何部位 OA的对照组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PCR-RFLP方法对相关易感基因的基因型进行测定,检测其基因多态性与膝部位OA的关系。结果由于部分血液标本破坏以及部分位点未通过引物扩增成功,后纳入本研究的对象共计599人。根据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Kellgren/Iawrence ( K/L评分)标准,共纳入了111例膝关节炎患者,236例非OA患者作为对照。膝OA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1.79(0.93,3.45)。 TT基因型只与膝部OA 的发病风险有显著性关联,粗OR 值为1.39(0.65,2.96),调整后OR为0.94(0.39,2.27)。 CT+TT基因型可以显著增加膝OA的发病风险,其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2.01(1.11,3.64)和2.73(1.25,5.94)。结论 TGF-β1 C1348-T可以显著增加膝OA的发病风险,即C1348-T与膝OA的发生有显著性相关。

    作者:王友成;刘铮;刘国华;黄大华;蔡胜男;姜丽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聚氯乙烯造模阻断关节液对关节软骨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阻断关节液营养对关节软骨的影响,探讨营养缺乏导致软骨损伤病理变化的潜在机制,为临床治疗骨关节炎寻求新思路。方法45只5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保持软骨的关节液营养和软骨下骨营养组(对照组,n=15);阻断周围营养的软骨移植组(假手术组,n=15);阻断软骨的关节液营养组(DNSF组,n=15),各组动物经麻醉后用4 mm直径环钻将帽状或管状内植物植入关节软骨造模。术后4、8、12周每组5只白兔(10例膝)处死后取膝关节,进行大体评分、组织学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软骨厚度测量、凋亡染色( TUNEL)。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体评分和组织学评分结果提示,DNSF 软骨损伤明显(P<0.0167),并且随时间延长,DNSF组软骨损伤逐渐加重;软骨厚度测量结果提示,DNSF组软骨厚度明显变小(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DNSF组二型胶原表达明减少;TUNEL结果提示,DNSF软骨细胞凋亡明显增加( P<0.05)。结论关节液营养是保持软骨结构的必需条件;失去关节液营养后,软骨钙化层逐渐消失,骨髓血管侵入软骨直接导致软骨损伤。

    作者:王宇泽;段王平;曾令员;贺东东;吕嘉;卫小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由外向内与经前内侧入路法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的比较

    目的:研究由外向内法(OI)与经前内侧入路法(AM)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侧隧道相关参数及隧道长度与股骨髁部大小的关系,探寻二者区别。方法取15具新鲜解冻膝关节标本,测量股骨髁部左右径及股骨外侧髁前后径大小,采用自行改进的内钩槽游标卡尺,定位ACL股骨侧止点中心,分别模拟采用OI法与AM法定位股骨外侧壁隧道口点。测量隧道长度、隧道口点与股骨外上髁位置关系。正侧位X线位上股骨隧道与膝关节线、股骨纵轴夹角。结果 OI法股骨隧道长度为(36.9±2.5)mm,AM法为(35.0±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I法与AM法股骨外侧壁隧道口点均位于股骨外上髁近前侧。 OI法较AM法偏近心端分布,但AM法更为集中;股骨髁部越大,隧道长度越长。 OI法较AM法隧道更为垂直。结论采用OI法与AM法均可满足ACL重建术对股骨隧道长度及位置的要求。 OI法相比下更随意,不受屈膝角度的影响。

    作者:王辉;韩雪松;王金水;王万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偏心改向髋臼内衬的设计与模拟手术

    目的:设计出偏心改向髋臼内衬,以解决臼杯位置不良时内衬补救或翻修,及小髋臼关节置换问题。方法在Solidworks2012软件平台上,利用三维实体建模技术,设计一套偏心改向髋臼内衬,并进行模拟手术,预测手术效果。结果成功设计出一套偏心改向髋臼内衬,改向规格有0°、10°、20°、30°;偏心规格有球心偏向非负重侧2 mm的外径/内径的比值分别为42 mm/28 mm、40 mm/28 mm和38 mm/24 mm、36 mm/24 mm四种。模拟手术显示髋关节置换或翻修术后防脱位效果和活动范围。结论偏心改向髋臼内衬设计合理,用于臼杯位置不良时内衬补救或翻修及小髋臼大球头置换,模拟手术提示有防脱位功能。

    作者:尹知训;丁红梅;白波;卢伟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的研究现状

    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损伤之一,严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和关节功能。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韧带重建方法治疗ACL损伤。近年来,不少研究显示ACL重建手术的远期疗效仍不令人满意、不能有效预防关节退变发生,这可能与重建韧带不能有效恢复ACL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有关(如直接止点、本体感受器及纤维多向排列等)[1,2]。缝合修复治疗曾是ACL损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对ACL损伤修复过程及相关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少研究采用缝合、增强、微刺激及组织工程等方法治疗ACL损伤,有效地促进了ACL损伤的修复愈合[3]。在此,本文就ACL损伤修复治疗的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

    作者:吴波;梁晓松;孙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氨甲环酸在髋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再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炎疾病,通常以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多发于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人工关节置换是OA保守治疗无效后的一种治疗方案,对缓解关节疼痛症状,改善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大及高输血率是困扰关节外科医生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来氨甲环酸( tranexamic acid, TXA)应用于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洪新;林海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腘窝囊肿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滑囊囊肿是骨科常见病,其中腘窝囊肿其发病率在膝关节囊性病变中占首位[1]。腘窝囊肿早在1840年已经被Adams 所认识,1877年 Baker 对其进行描述并命名为Baker’s囊肿[2]。腘窝囊肿是腘窝内滑液囊肿的总称,其多发生在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滑液囊( gastrocnemio-semimembranosus bursa ,GSB)。 GSB是一种正常存在的解剖结构,并且这种囊在股骨内侧髁后囊横断面水平与膝关节囊相通,腓肠肌肌腱与其合并,并常与关节腔相通,通过关节腔造影予以证实[3]。在儿童中几乎不存在滑囊和关节囊之间相通的情况,并且该开口的存在增加在频率上与年龄成相关性,关节囊的完整性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4]。

    作者:王祥猛;张民;席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诊疗进展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 , PFF)初于1954年报道。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的数量逐渐增加、患者的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假体工艺及手术技术的不断革新,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逐渐上升[1]。据文献报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已增加至12%[2]。这一并发症的治疗较为困难,效果不太理想。目前,普遍认为这一并发症的佳治疗方案是手术,但关于其优化治疗策略尚无明确的共识[3,4]。

    作者:许福生;刘方刚;祁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超声在骨关节炎诊疗中应用的新进展

    超声是一种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与常规的检查手段X线、CT和MRI相比,超声具有无创、无辐射、便捷、经济及可重复检查等优点。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在骨骼肌肉系统中的应用得到了重视,主要用于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骨折、先天畸形等疾病。本文主要针对超声在骨关节炎诊疗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璟;阎作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冻结肩的诊疗进展

    肩关节疼痛是骨科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而冻结肩在引起肩关节慢性疼痛的疾病谱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1875年法国病理学家Duplay就对这种疾病进行了描述,并把它命名为“péri-arthrite scapula-humérale”即“肩关节周围炎”。1934年,美国外科医生Codman 第一次提出‘冻结肩( frozen shoulder)’这一称谓[1],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了描述:“位于三角肌止点附近的慢性疼痛;睡眠时无法向患侧侧卧;肩关节上举和外旋活动受限;没有明显的压痛点;正常X线表现”。此后Nevasier[2]通过组织学检查证实冻结肩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盂肱关节囊的增厚、挛缩以及和肱骨头的粘连,而并非是肩关节周围的炎症,然而“肩周炎”这一称谓却一直沿用至今。

    作者:陆军;王宸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成骨不全

    成骨不全(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骨骼发育障碍性疾病,又称脆骨病或脆骨-蓝巩膜-耳聋综合征。发病率约3/10万,男女比例大约相同。其特征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关节松弛,是一种由于间充质组织发育不全,胶原形成障碍而造成的先天性遗传性疼痛。其病变不仅限于骨骼,还常常累及其他结缔组织如眼、耳、皮肤、牙齿等。本病具有遗传性和家族性,但也有少数为单发病例。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成骨不全症患者并髌骨骨折及髌腱大部分缺失一例报道

    临床资料女性患者,19岁,因“扭伤致左膝肿痛、活动受限1 d”于2011年5月23日收入院。患者合并“成骨不全症Ⅰ型”,既往多次发生左侧髌骨骨折,均未行手术治疗。患者父亲患有成骨不全症。入院体格检查:左膝关节肿胀,可见大片瘀斑(图1A,1B),左膝关节环形压痛,髌骨压痛明显,可及骨擦音。左膝活动受限,伸膝无力。左膝X片及MRI示:左侧髌骨粉碎性骨折,低位髌骨,股四头肌腱撕裂,髌腱大部分缺失(图1C ~1F)。髌骨骨密度显示骨质疏松症( T-score =-2.8)。诊断:(1)成骨不全症;(2)左侧髌骨粉碎性骨折;(3)股四头肌腱及髌腱损伤。

    作者:李晓武;许树柴;黄泽鑫;桑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治疗肩胛下肌腱钙化性肌腱炎一例报道

    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是指肩袖内的钙化物沉积引起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临床病症,是引起肩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据报道其发病率在2.7%至22%,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女性多见[1]。肩袖钙化性肌腱炎以累及冈上肌为多见,极少见于肩胛下肌[2]。其致病原因尚未明确,争议较大,有文献报道致病为组织缺氧所致[3]。其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肩部剧烈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4]。根据钙化灶的组织学变化,可将钙化性肌腱炎分为四期,即(1)钙化前期;(2)钙化物形成期;(3)钙化物重吸收期;(4)修复期[5]。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具有自限性,大多数的患者通过保守治疗症状即可达到明显缓解[6]。然而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患者临床症状较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时,手术治疗尤其是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目前大多数文献报道都仅涉及岗上肌腱钙化的关节镜下治疗[7],作者在本文中将报道1例全关节镜下治疗的肩胛下肌腱钙化性肌腱炎。

    作者:王珂杰;李欢;严伟洪;徐鹏;丁文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置换假体松动原因分析一例报道

    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是新研究的热点问题,28 mm股骨头假体为标准大小,直径大于32 mm的股骨头假体即称为大直径人工关节。而金属对金属假体由于其较大直径的金属头和髋臼的大直径假体组合,以及假体间独特的“液膜润滑”效应[1,2],不但能够在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同时避免关节脱位的风险,而且能够减少磨损,延长假体使用寿命。在21世纪初期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金属碎屑的产生导致一系列生物学毒性反应,炎性假瘤的形成,金属离子的致癌性、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生殖系统的负面影响有使人们在金属界面的选择上面临两难的境地。西京医院骨科关节外科在2007年陆续对部分年轻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金属对金属大直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患者定期随访。本例患者在术后6年出现髋关节疼痛,X片显示假体下沉,再次入院后行翻修手术并通过对取出的假体进行磨损量分析,术中取标本行病理检查等方法分析假体失效原因。

    作者:王华溢;杨重飞;朱锦宇;朱庆生;于利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止血带对围手术期失血量影响的 Meta 分析

    目的:探讨在成人全膝关节置换( TKA)术中使用止血带,能否降低围手术期的失血量。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1966~2013.8)、EMbase (1974-2013.8)、WanFang Data 、SinoMed (1978-2012.8)、CNKI等数据库,查找涉及在TKA术中使用与不使用止血带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查看相关文献的引文。遵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选文献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取数据,运用RevMan5.2软件分析,利用Gradeprofiler 3.2行证据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研究6个,408例患者。止血带组手术时间较短[MD =-6.18,95%CI (-11.33,-1.02), P =0.02],术中出血量少[MD=-191.81,95%CI (-294.77,-88.85),P=0.0003],术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 =77.99,95%CI (-17.14,-173.12),P =0.11],预计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 =-30.5,95%CI (-154.22,-93.21),P =0.63]。 GRADE评估结果显示,证据水平均为高级,推荐强度为强烈推荐。结论在TKA手术中使用止血带,能降低术中失血量,但并不能减少围手术期总的失血量。

    作者:陈森;彭昊;李建平;方洪松;周建林;周观金;郭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稿约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