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在CT图像上以水平面和真骨盆平面作为参照进行的关节置换髋臼相关参数所产生的差异,明确其对手术效果的可能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正常髋关节CT影像80例。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包括:CT检查范围包含骨盆、髋臼及全部股骨头;髋臼、股骨头和骶髂关节等无明显病变;被检查者在扫描时无强迫体位。排除标准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其他脊柱疾病及髋、膝关节固定畸形者;因急腹症或其他急诊疾病导致CT检查时可能导致强迫体位者;有外伤或骨折病史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0±6)岁(18~55岁)。 CT在自然平卧位下以垂直水平面扫描,在CT定位片及扫描图像上测量双侧髋臼的前倾角、外展角、股骨头中点-髋臼边缘( CE)角、髋臼宽度、髋臼深度、髋臼角,并测量真骨盆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采用CT软件将影像作三维重建,并重新垂直于真骨盆平面进行扫描,用同样方法测量上述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左右侧髋臼及两个平面下参数的差异,成组t检验比较男女髋臼的差异,两个参考平面的夹角与所测量参数的差值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水平面及真骨盆平面上,左右侧髋臼参数值无统计学差异(水平面上:t =-0.06、-0.75、-0.33、-1.24、0.62、0.14,P >0.05)、(真骨盆平面上:t =1.58、0.47、1.19、-1.25、0.27、0.36,P>0.05),但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水平参照面组中外展角、髋臼宽度、髋臼深度女性显著小于男性(t=-4.01、-6.69、-7.19,P<0.01);真骨盆参照面组中前倾角、CE角、髋臼宽度、髋臼深度女性显著小于男性(t =-2.61、-1.47、-2.92、-10.02、-4.44,P<0.05),髋臼角女性显著大于男性(t=3.49,P<0.01)。骨盆倾斜角度与两参照面间髋臼前倾角、CE角差值呈正相关( r=0.49、0.29;P<0.05),与髋臼深度、髋臼角差值呈负相关(r =-0.29、-0.22;P <0.05)。结论平卧位CT扫描时骨盆存在旋转,直接测量的髋臼参数与以真骨盆平面作为参考的参数存在误差,在做术前计划时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吴昊;王渭君;孙明辉;翁文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女性单纯髌股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上海长海医院骨科门诊及病房的100例女性单纯性髌股关节炎患者,根据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分为轻、中、重三组,比较分析三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文化程度、髌骨高度(Lt/Lp)、髌骨倾斜角、Q角、沟角的差别,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女性单纯髌股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女性重度单纯髌股关节炎组的年龄(64.3±5.4)岁、BMI(26.4±1.3)kg/m2、髌骨高度(1.35±0.16)、髌骨倾斜角(16.21±1.62)°、Q角(29.43±2.47)°,比中度髌股关节炎组的年龄(55.8±8.0)岁、BMI(25.3±1.3)kg/m2、髌骨高度(1.25±0.14)、髌骨倾斜角(13.12±2.72)°、Q角(23.20±4.78)°大,中度髌股关节炎组比轻度髌股关节炎组的年龄(50.6±6.7)岁、BMI(24.3±1.6)kg/m2、髌骨高度(1.19±0.13)、髌骨倾斜角(10.87±2.64)°、Q角(18.40±3.77)°大。女性单纯髌股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与Q角、年龄、BMI、髌骨倾斜角及髌骨高度相关(P<0.05),其中Q角为强危险因素。结论 Q角、年龄、BMI、髌骨倾斜角及高位髌骨是女性单纯髌股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Q角是女性单纯髌股关节炎严重程度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于早期存在Q角、髌骨倾斜角异常及高位髌骨异常的患者,特别是Q角有明显异常,且外侧髌股关节出现明显疼痛等不适症状时可考虑手术纠正,并适当控制体重,对于预防髌股关节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瑜;刘登辉;徐卫东;陆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前足畸形矫形术中应用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跖趾关节退行性改变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北京大学滨海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足踝诊疗中心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前足畸形患者14例18足,其中,僵直3例3足(男2例2足,女1例1足),外翻合并临近跖趾关节骨关节炎10例13足(男4例5足,女6例8足),前足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2足(女1例2足)。所有患者前足中跖趾关节严重退变者均行跖趾关节置换术,术前、术后疗效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 AOFAS)足功能评分系统、足的形态对比、患者自评满意度进行临床评价,AOFAS评分的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2年7个月,平均1年2个月。本组病例步态及行走距离较前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后AOFAS足功能评分优11足,良4足,可3足,无差级病例,优良率达83.33%,患者自评满意度高。手术前后疗效按AOFAS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5.017,P <0.01)。结论对于前足畸形合并跖趾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应用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跖趾关节退行性改变的近期观察临床效果满意,可明显纠正畸形,改善跖趾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根据患者情况,此手术方案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孙鹏;陆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不同疾病患者前关节囊改变的影像学特点和差异,以期为THA术中关节囊处理提供帮助。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拟行初次 THA的患者进行筛选,排除自体免疫性疾病患者,纳入股骨头坏死( ONFH)和骨关节炎( OA)患者,排除既往有髋关节手术和外伤病史患者,获得22例ONFH患者和12例OA患者,对纳入患者与22例正常髋关节行髋关节MRI检查,观察其前关节囊厚度和炎性改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组患者间存在髋关节前关节囊增厚差异。冠状位上的厚度:ONFH组(5.0±0.5) mm,OA组(3.0±0.6) mm,对照组(2.6±0.4)mm,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144.5,P<0.01),两两对比组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轴位上的厚度:ONFH组(4.6±0.4)mm,OA组(2.8±0.4)mm,对照组(2.5±0.3)mm,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178.2,P<0.01),两两对比组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前关节囊炎症,对照组关节囊无明显炎症表现,部分OA患者存在炎性改变,绝大部分ONFH患者出现了炎性改变,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冠状位χ2=34.49,P<0.01;轴位χ2=27.52,P<0.01),ONFH组与其他两组分别对比也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拟行THA手术的患者存在前关节囊挛缩,股骨头坏死患者挛缩明显,在THA手术时应注意,以避免术后脱位和活动受限。
作者:王春生;史安利;张子琦;杨佩;王坤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国人髌骨形态学差异,以求为国人髌骨假体选择及设计、髌骨置换手术操作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全国七家三级甲等医院,采集国人正常膝关节,纳入无膝关节疼痛症状、无畸形的患者或志愿者,并排除既往存在膝关节陈旧病变的病例,终共收集410例,820膝(其中男190例,女220例),年龄21~72岁,平均44.2岁;分别按照性别、年龄、侧别、身高、籍贯、民族进行分组;利用CT扫描图像资料重建膝关节,并通过测量软件获得髌骨的宽度( W)、长度(H)及厚度( T)。结果测得所有受试者 W的平均值为(43.9±1.6) mm,H 的平均值为(42.1±1.8)mm,T的平均值为(22.3±1.5)mm。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组进行差异性比较,终认为W、H、T平均值在不同的性别、不同身高体重、不同地区及不同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人髌骨较为扁薄,在使用西方髌骨假体进行置换时应避免过切造成术后骨折等并发症;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身高及不同籍贯其髌骨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进行国产假体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上述特点,并尽量做到区域个体化。
作者:张博;曲铁兵;潘江;林源;王志为;温亮;马德思;周磊;赵潇雄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距下关节稳定术( EOTTS )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初期疗效,并探讨EOTTS对后足稳定性的影响。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对14例(22足)儿童柔韧性平足症患者[平均年龄(11±2)岁]应用HyProCure施行EOTTS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患者的一般情况、外观、功能及影像学表现,对完整随访资料进行前后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4)个月(范围6~18个月)。无难以处理的并发症发生,无1例出现植入物移除。与术前资料相比,术后视觉模拟评分( VAS)平均减少2.6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2.9,P <0.05);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平均提高33.8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1.5,P <0.05);术后影像学发现距骨舟骨角减少了67.6%,距骨跟骨角减少了24.1%,跟骨倾斜角增加了34.4%,内侧纵弓高度增加了62.1%,距骨第一跖骨角减少了57.9%,距骨第二跖骨角减少了43.4%,距舟覆盖角减少了58.3%,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EOTTS可有效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完善的术前检查对于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同时EOTTS的关键作用在于稳定距下关节运动轴心,恢复后足正常生物力学。
作者:程翔宇;宋卫东;刘浩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与骨水泥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将56例符合选择标准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分为A组(PFNA组,n=28)及B组(骨水泥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n=28)。其中A组男12例,女16例;B组男10例,女18例。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21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Harris评分)。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Harris评分的总体差异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本组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手术时间:A组(51.3±6.2) min, B组(62.4±8.9)min;术中出血量:A组(68.3±12.4) ml,B组(226.5±33.6)ml;住院时间:A组(20.7±6.4)d,B组(13.8±6.2) d;术后负重时间:A组(78.4±13.8)d,B组(5.6±1.8)d;并发症:A组肺部感染2例,髋内翻1例,内固定失败3例,B组肺部感染1例;Harris评分:A组由术前平均(41.8±2.8)分提高为术后3个月时的(62.7±5.4)分及术后12个月时的(92.3±3.7)分,B组由术前平均(43.2±2.5)分提高为术后3个月时的(82.4±3.9)分及术后12个月时的(93.8±2.1)分。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优于B组,但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Harris评分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F=69.10,P<0.01),但两组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57,P >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但骨水泥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可以早期负重,有利于髋关节早期功能的恢复。
作者:董佩龙;唐晓波;王健;朱振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 MAT)的中期疗效。方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运动医学科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进行了73例MAT手术,排除了术后时间不到半年及失访的患者,共有61例(65侧)患者获得半年以上随访并纳入研究。平均随访时间31.0个月(6~80个月),平均年龄32.3岁。外侧半月板移植56例,内侧半月板移植9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13例;同时行内、外侧半月板移植3例。使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 IKDC)、Lysholm评分、Tegner活动评分、磁共振( MRI)进行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对比。结果患者术后随访时在VAS疼痛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改善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Teg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询问患者如果再次出现相同病情是否愿意接受此手术治疗,42例(68.9%)表示愿意接受手术,15例(24.6%)表示“考虑”,4例(6.5%)拒绝接受此手术。 MRI随访示移植物均与关节囊愈合。结论半月板移植物可以与关节囊达到满意愈合,MAT手术可以有效缓解半月板缺损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半月板缺失后出现早期临床症状患者的有效手段。
作者:张新涛;江小成;尤田;张洪雷;黄伟;白露;陈鹏;张文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聚乳酸( PLA)-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新型复合材料( MPC)活性界面的力学性能,初步探索其作为骨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材料、表征分析:实验材料经过表面修饰后,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对材料进行鉴定分析。力学分析: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材料抗压、抗弯性能;用M-200摩擦磨损测试仪对材料进行摩擦磨损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样品的表面形态,对样品磨损前后分别进行扫描。结果材料表征:X射线光电子能谱显示目的材料PLA-MPC的表面成分为修饰材料MPC。与PLA材料相比,PLA-MPC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抗压缩、抗弯曲性能,大抗压及抗弯力量平均是190.89、96.3 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的磨损条件下,PLA-MPC复合材料在0~10 min,磨损体积更少,与PLA材料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相同的摩擦条件下,PLA-MPC复合材料在0~5 min,摩擦系数更小,与PLA材料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 PLA-MPC复合材料磨损后的表面粗糙程度小于PLA材料的表面。结论通过“钝化”表面PLA-MPC聚合物,改变了PLA材料的表面结构。微观结构的变化,改变了材料整体力学及生物特性。 PLA-MPC复合材料比PLA材料具备更加优异的抗压抗弯曲和耐磨性等力学性能。
作者:杨萃;王玉光;杨永超;陆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新型碳化硅-碳( C/C-SiC)复合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的相关研究,论证其作为人工小关节假体替代材料上的可行性。方法将灭菌处理后的C/C-SiC 复合材料制成表面积与浸提介质体积比率分别为1 cm2/ml、3 cm2/ml、5 cm2/ml的C/C-SiC复合材料浸提液作为实验组,观察小鼠成纤维细胞(3T3)在其中的的生长状态,并测定各自吸光度(A值),评定其细胞毒性情况。按50 ml/kg的比重每隔24 h分别腹腔注射3 cm2/ml的浸提液、环磷酰胺溶液及生理盐水,毒染4次后取股骨骨髓液,制得涂片,观察含有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分析其遗传毒性情况。沿兔耳缘静脉取8 ml新鲜兔血,抗凝处理后水浴1 h,观察并计算溶血率,判定其是否发生溶血反应。将白化豚鼠背部除毛,在其除毛区上半部分别敷盖C/C-SiC材料表面积与浸提介质体积比为3 cm2/ml、5%甲醛(阳性对照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的纱布6 h,重复3周后去除,14 d后再于除毛区下半部敷盖三种材料,观察24、48 h的皮肤情况并分级。结果生物毒性方面,实验组中细胞生长情况良好,形态正常,且随时间延长细胞数量逐渐增加。遗传毒性方面,骨髓液中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数逐渐增加,与生理盐水组无统计学差异( P >0.05)。溶血反应中,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与阳性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致敏试验中,实验组仅1例在24 h内呈现1级反应,且在48 h内消失。结论 C/C-SiC复合材料无细胞毒性及细胞遗传毒性,无致敏反应及溶血反应,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替代传统的C/C材料成为人工小关节假体的理想材质。
作者:杨永超;谈清;杨萃;陆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脱钙骨基质/脱细胞半月板基质双相支架对兔内侧半月板缺失的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建立兔膝关节左膝内侧半月板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两组。 A组:空白对照组,兔左膝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后旷置;B组:双相支架植入组,兔左膝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后,脱钙骨基质/脱细胞半月板基质双相支架原位植入。分别于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后3、6个月处死兔并取材对比,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番红O染色以及天狼星红染色,并对各组半月板修复情况及其软骨保护情况进行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本研究中的兔在手术后3、6个月处死后,观察其膝关节半月板及其对应股骨髁和胫骨平台软骨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果显示双相支架植入组要明显好于对照组,HE、甲苯胺蓝、番红O、天狼星红染色可见实验组新生半月板已经接近正常半月板。结论脱钙骨基质/脱细胞半月板基质双相支架对兔内侧半月板缺失后半月板的修复以及关节软骨的保护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很好的促进半月板的再生,是一种良好的组织工程半月板的支架。
作者:苑志国;刘舒云;张勇;郝春香;王明杰;黄靖香;眭翔;卢世璧;郭全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关节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在临床工作中,其诊断主要依靠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等。但上述方法诊断价值有限,因不能更早期且准确地诊断关节疾病而导致患者很可能错失早期的有效治疗。近年来在骨关节疾病中关节液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关节疾病的早期改变中有关节液成分的变化及关节内环境的改变,所以关节液检查为早期准确诊断关节疾病提供了可能。本文就一些常见的关节疾病,如骨关节炎、假体周围感染、化脓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性关节炎等,介绍了在这些疾病中常见的关节液检查方法、手段及进展,并对关节液检查分析的未来前景及意义进行展望。
作者:查振刚;张还添;谭文成;杨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前交叉韧带( 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大部分是非接触原因造成的。近年来,各种检测手段的改进,关节镜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广大患者带来恢复正常关节功能的希望。然而,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替代品完全替代正常的ACL。考虑到ACL损伤的诸多后果,如治疗成本、残留不稳定性和类似骨关节炎等并发症,作者认为了解ACL损伤的危险因素非常必要。
作者:狄亚龙;韩长旭;任逸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和人工假体材料的不断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髋关节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术中髋臼假体的安放位置是否合适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可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临床髋臼假体定位的准确度不够,这是引起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髋臼横韧带作为一个较为固定且常见的髋臼解剖结构,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可将髋臼横韧带作为髋臼假体入位的可靠参照标准,为全髋关节置换提供一个简便、有效、重复性高的选择。
作者:李建民;李勃;杨光;金浪;辛婕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严重的关节退变、炎性反应或者由创伤导致的关节表面及形态结构的破坏,都符合人工小关节置换的手术指征。类风湿性关节炎( RA)所造成的手部关节破坏是目前人工小关节置换主要的治疗对象。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以Swanson硅胶假体为代表的手部人工小关节置换在重塑关节生理形态,恢复关节的功能与力量方面带来了良好的疗效。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与假体置换的远期随访来说,手部小关节置换尚未达到像负重大关节那样的理想效果。因此,手部小关节假体的设计理念与临床实践始终处于探索阶段。
作者:苏啸天;陆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是一种常见的髋关节疾病,是成人髋关节骨关节炎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晚期致残率较高。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在治疗成人DDH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高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解剖复杂,其THA手术难度较大。该文就DDH的分型、手术治疗和疗效等结合近年来相关的文献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THA治疗成人Crowe Ⅳ型DDH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黄世桥;高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踝关节骨关节炎在临床中是很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要低于膝关节骨关节炎与髋关节骨关节炎,然而,在临床中发现患者数在逐年增多。许多传统的治疗方法仅仅能够缓解其引起的疼痛等临床症状,例如,热敷理疗、药物关节内注射等等。虽然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中晚期踝关节骨关节炎的首选手术方式,但近年来,关节镜技术以及踝关节置换术的日渐成熟也给踝关节骨关节炎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对有关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玉光;陆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骨科大手术包括全膝关节、全髋关节置换及髋部周围骨折所行手术。一方面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术后因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往往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或肺栓塞(PE)即静脉血栓栓塞(VTE),严重影响术后的恢复甚至有致死风险,基于此原因,围手术期抗凝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出血风险较高,抗凝虽能较好地预防血栓,但同时也增加了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本身存在的出血风险,故抗凝与出血在围手术期须达到一种平衡,以获得好的抗凝效果及小的出血风险。
作者:于杰;曾春;蔡道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在锁骨内固定取出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对26例(31肩)锁骨内固定患者行关节镜下锁骨内固定取出术。内固定取出术前后行手术疤痕长度测量及肩关节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 JOA评分)。结果所有26例(31肩)病例均在关节镜下完整取出了锁骨内固定。内固定取出术后3个月手术疤痕长度为(2.5±0.4) cm,与初次骨折内固定手术后3个月的手术疤痕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1.657,P<0.05)。内固定取出术后3个月肩关节 JOA 评分为:疼痛评分(26.2±3.7)分( t =13.650,P<0.05),功能评分(19.1±1.4)分(t=5.856,P<0.05),运动范围评分(26.4±3.7)分(t=10.041,P<0.05),上述评分分别与内固定取出术前肩关节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技术作为一项成熟的骨科微创技术,可应用于锁骨内固定取出术中。
作者:周预;刘玉杰;孔晓川;李健;朱文艺;王瑞;藏磊;海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使用旋转铰链膝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 TKA)术后翻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TKA术后翻修且进行随访的重度膝关节畸形患者,其中采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为10例(10膝)。收治的10例(10膝) TKA术后因假体松动或膝关节感染而需行全膝关节翻修的患者,采用一期翻修或一期清创加自制含抗生素骨水泥植入,可旋转绞链膝假体二期翻修方法治疗。术后进行随访并采用膝关节协会评分(HSS)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全部病例获得2~57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0例膝关节全部治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患者膝关节协会评分由术前37分增加至85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65°增加至93°。结论在本研究中使用旋转铰链膝假体进行TKA术后翻修,效果确切,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黄菲;郑秋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广州医科大学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首份关节外科学专业学术医学期刊。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为双月刊,逢双月以DVD-ROM光盘附导读形式出版发行。本刊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现了传统纸质期刊与电子媒体的结合,除具有传统媒体的特性,在形式上又具有新的突破,体现在负载内容呈现的多样性,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和图形信息,还可以传递语音、视频,使期刊传播信息的功能达到新的高度。
作者: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广州医科大学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以CN 11-9283/R和ISSN 1674-134X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注于关节外科学的医学期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髌骨为三角形的扁平骨,是人体内大的籽骨,位于膝关节前方,包埋于股四头肌腱内。髌骨后表面的上3/4为关节面,由纵向的中央脊、内侧脊分为内、外侧关节面和奇面;内外侧关节面又被两条和横脊划为上、中、下三部分,共7个面。髌骨后表面的下1/4位于关节外,是髌腱的附着点。
作者:严广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小关节假体的发展历程就是假体形状设计与假体材料选择的历程。自1840年首个象牙假体植入人体以来,医学工作者们便不断使用不同材料来设计更加适合人体植入的的人工小关节假体。到目前为止,手及腕关节假体已经历了四代,先后使用硅胶、钴合金、钛合金及高分子聚乙烯材料作为主要假体材料,不但缓解了患者的疼痛,而且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患肢的活动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限于各个时期的科学瓶颈,每一代假体仍然存在着各自无法避免的缺点,且远期疗效仍不理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需每一个医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
作者:陆芸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第四届亚洲人工关节年会(ASIA 2016)暨2016年度中国关节外科学术大会(CAS 2016)将于2016年9月1~3日在中国广州举行。本届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 CAOS)携手亚洲人工关节学会( ASIA)联合主办,广东省医学会关节外科学分会承办,共同回顾与见证全亚洲乃至世界关节领域1年内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进步!会议将邀请AORecon、美国髋膝关节协会( AAHKS)两大世界知名组织加入,并同时开设中文、英文会场。届时,多名国际泰斗级专家受邀来华,以髋膝、肩肘、足踝关节作为切入点,在大师讲堂、中青秀场、报告发言、壁报展示多个环节中深入浅出,集中探讨髋膝关节外科先进的理念、临床技术及热点课题,为参会者打造出学术精进与人脉交流的优质平台!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由《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承办,《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和“骨科在线”协办的“2016·广东骨科学·院士论坛”定于2016年3月26~27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行。
作者: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