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滑膜增生型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3例(75侧)经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的滑膜增生型 CTS 患者行腕横韧带切开减压、腕管内滑膜清除、正中神经松解治疗,术后将切除滑膜进行病理学检查。以 Kelly 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46例(50侧)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4.6个月;病理学检查显示:正中神经周围纤维结缔组织水肿变性,滑膜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术后3个月行神经电生理检查50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运动远端潜伏期、感觉远端潜伏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095、-2.935、15.895、16.011,P 均<0.05);按照 Kelly 标准:优32侧,良14侧,一般4侧,差0侧。结论夜间因滑膜充血肿胀剧烈导致麻木疼痛加剧,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正中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降低程度较轻,是滑膜增生型 CTS 的典型临床表现;切断腕横韧带的同时行腕管内滑膜切除是治疗滑膜增生型 CTS 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建强;姜保国;陈建海;付中国;王天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单排缝合技术(SR)和缝线桥技术(SB)在治疗肩袖中度撕裂的优劣性。方法对于肩袖中度撕裂的病例,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 SR 和 SB 的手术结果。根据患者症状、体格检查、术前 MRI 检查及术中关节镜验证结果,自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肩袖损伤修补术的患者中选出11例符合标准的中度肩袖撕裂患者,随机分入 SR 组和 SB 组(SR 组6例, SB 组5例)。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 SR 或 SB。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收集患者的个人资料,术前、术后临床评分,平均手术时间等方面数据。从术前、术后患者肩关节评分,术后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评价 SR 和 SB 治疗肩袖中度撕裂的临床结果。使用配对 t 检验对两组间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以 P <0.05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种肩袖修补术在临床结果上的差异。结果患者的个人资料、术前撕裂大小、脂肪浸润指数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 =0.923,P >0.05)。SR 组平均随访12.7个月,SB 组平均随访14.6个月。术前、术后评分方面,两组术前的 PVAS、Constant、ASES 和 UCLA 评分分别为6.0、36.5、66.1和18.7分,术后的评分分别为1.7、86.4、84.8和31.0分,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4,P <0.001)。在 PVAS、ASES、Constant 和 UCLA 评分方面,两组在后一次随访时没有组间差别(t =0.271,P >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SR 组平均为(128.5±15)min,SB 组平均为(168.9±24)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21,P <0.05)。结论对于中度肩袖的撕裂,使用 SR 以及 SB,在术后临床评分以及再撕裂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潘海乐;张一翀;吕松岑;任聪;张翼飞;于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 Latarjet 手术治疗癫痫患者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伴有重度骨缺损的短期疗效。方法2006年4月至2009年10月,对多例患者结合三维 CT 扫描和肩关节镜对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的肩盂前缘骨缺损和肱骨头后外侧的 Hill-Sachs 损伤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评估,当肩盂呈倒梨形(骨缺损>肩盂宽度的25%),合并或伴有 Engaging Hill-Sachs 损伤,即运用 Latarjet 手术进行治疗,并对其中的7例癫痫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0~49岁,平均27.5岁。术前均有 Apprehension sign 阳性,平均脱位17.5次(13~28次),随访时采用 ASES 评分、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 Rowe 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本组患者随访36~60个月,平均46.3个月,术后制动2周后即在医生指导下按计划进行肩关节功能康复和力量恢复训练,术后6个月时三维 CT 显示喙突转位骨块均与肩胛颈愈合。术前与终末次随访相比较:前屈上举(150.5±20.9)°与(169.0±1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967,P >0.05),平均体侧外旋为(54.2±11.2)°与(40.2±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27,P <0.05),ASES 评分81.1±15.7与92.3±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736,P >0.05),Constant-Murley 评分为79.4±11.4与92.2±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88,P <0.05),Rowe 评分平均为42±1.5与76±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8.392,P <0.05);终末次随访时 X 线片显示有2例患者出现早期骨关节炎表现。结论癫痫患者继发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伴有重度骨缺损治疗比较棘手,肩关节镜下或切开锚钉重建修复Bankart 损伤术后脱位复发率较高,风险较大,在控制癫痫后选择 Latarjet 重建手术能提供较好的静力稳定性,从而有效减少脱位的复发率。
作者:杨国勇;向明;陈杭;胡晓川;唐浩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双排锚钉在肱骨大结节骨折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对10例单独大结节骨折患者通过有限切开复位,双排锚钉桥式缝合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移位骨折。术后随访,复查 X 线片评价复位情况,以 Constant 评分和UCLA 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解剖复位。在平均12.3个月的随访中,X线片显示复位无丢失,骨折获得愈合,Constant 评分平均90.3分,UCLA 评分平均32.2分。结论双排锚钉内固定治疗单纯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效果可靠。
作者:张少战;黄长明;傅仰攀;董辉详;甘志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内侧皮质缺损对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轴向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2对成人防腐肱骨,采用标准的截骨法制作肱骨近端两部分(外科颈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内侧皮质缺损组(肱骨近端力线正常,内侧皮质缺损5 mm)。对上述分组实验标本在预载荷:50 N,载荷速率:5 mm/min,大位移5 mm 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剪切与轴向压缩测试。结果在轴向加压时内侧皮质缺损1/2组的位移-载荷刚度为(218.7±64.3)N/mm;内侧皮质缺损1/4组为(727.8±66.9)N/mm;内侧皮质完整组为(804.7±80.5)N/mm。内侧皮质少量缺损不会导致骨折内固定的轴向稳定性显著下降(t =-1.263,P >0.05),但较大的内侧皮质缺损则会明显降低内固定的轴向稳定性(t =-22.572,P <0.05)。在骨折模型的肱剪切力对比中,内侧皮质缺损1/2组的位移载荷刚度为(207.3±55.5)N/mm;内侧皮质缺损1/4组为(553.5±33.9)N/mm;内侧皮质完整组为(602.7±66.7)N/mm。内侧皮质少量缺损不会导致骨折内固定的轴向稳定性显著下降(t =-5.41, P >0.05),但较大的内侧皮质缺损则会明显降低内固定的轴向稳定性(t =-19.171,P <0.05)。结论内侧皮质缺损大大降低了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后的轴向稳定性。临床实践中应重视对内侧皮质缺损的重建及固定。
作者:白露;张文涛;江长青;张洪雷;黄伟;张新涛;李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针治疗桡骨颈骨折疗效。方法我院于2006年5月至2009年9月应用弹性髓内针治疗23例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6~13岁,平均9.3岁。摔伤21例,绞伤2例。按 Judet 分型,其中Ⅱ型3例、Ⅲ型16例、Ⅳ型4例。合并肘关节其他部位损伤3例,其中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肱骨内上髁骨折1例。结果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17.5个月。根据 Métaizeau 术后 X 线片评价标准,优18例、良3例、中2例,优良率达91%。功能评价采用 Métaizeau 功能评价标准,优16例、良6例、一般1例,优良率达96%。其中2例桡骨头骺变形膨大,1例出现关节周围异常钙化。结论弹性髓内针治疗桡骨颈骨折操作简便,效果满意。
作者:李兵;张军;张亚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大约占到所有骨折的5%,大约占到肱骨骨折的50%[1]。肱骨近端骨折中大约13%~33%伴发不同程度的大结节损伤[2],其中大约14%~21%的肱骨近端骨折是单纯的大结节骨折[3]。另外,肩关节损伤,尤其是肩关节脱位时多伴有大结节损伤,据统计在10%~30%的肩关节脱位中伴有大结节骨折[4]。
作者:王刚;李玉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肘关节僵硬严重影响患者肘关节功能,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案多样且无统一标准,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难题之一。本文拟对肘关节僵硬的定义、病因、分型及治疗的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吴关;鲁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肩关节后脱位属于少见疾病,仅占所有肩关节脱位的1%~5%,发生率约为1.1/100000,多发于外伤时的直接高能量损伤,其他原因中以癫痫发作多见。即使没有骨质损伤的情况下,仍有10.8%~24.6%的患者会在1年内形成复发性后脱位,而高达44%的患者存在后向不稳定[1-4]。临床初次诊断中漏诊、误诊情况较为常见,使得肩关节长期处于脱位状态,甚至形成慢性锁定性后脱位,直接导致患者肩关节损伤加重、后遗症增多,影响肩关节功能恢复。这也许是后脱位患者临床疗效较前脱位差的原因之一。
作者:金涛;丁晶;杨军;徐永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肱骨近端骨折大多发生在老年人群中,主要因老年人骨质疏松引起的低能量的稳定性骨折,是继股骨近端、桡骨远端骨折之后,在四肢骨折排名第三,大约占四肢骨折的5%[1],男女比例约1∶6[2]。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老年化,肱骨近端骨折呈上成趋势,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由于年龄、性别及受损的骨骼质量的变化,累及肱骨距的复杂和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加[3],临床治疗这一类型的骨折仍然是一挑战,现将肱骨距研究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仁斌;陈建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骨折的治疗基于对骨折形态学、生物学和损伤机制的理解,而骨折分型能够指导创伤骨科医生对骨折的理解及选择合理治疗方法[1]。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和分型较为复杂,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国内报道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2.5%[2],Bell 等[3]报道在1999~2005年,美国医疗保险人群肱骨近端骨折年发生率为250/10万人,其中女性占80%。Court-Brown 等[4]报道约87%的患者骨折由低能量损伤引发,可能与患者骨质疏松相关。Calvo 等[5]报道肱骨近端骨折是目前排在第三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目前文献中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分型方法较多,本文将介绍较常用的分型方法,并对各分型方法的优劣进行探讨。
作者:冷昆鹏;张殿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远端内外髁以上2~3 cm的骨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1],约占儿童四肢骨折的41%。高峰年龄段为5~8岁,男童多见,发生率约为女童的2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率与季节、气候有显著相关:从4月份开始,随着气温升高发生率明显增高,至7、8月份达到高峰。由于上肢的重要血管、神经聚集于肘部,移位的骨折端及伴随的局部组织水肿极易造成血管、神经损伤。研究显示,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约为10.3%,大部分为不完全损伤,其中正中神经损伤常见,约占6.0%,其次为桡神经损伤和尺神经损伤[2]。
作者:连鸿凯;马鸿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肩盂骨折临床上少见,手术治疗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累及肩盂上半部分的 Ideberg Ⅲ型骨折,由于上方肩盂被肩峰阻挡,导致术中显露、复位及固定困难,因此成为临床上治疗的难点。现就2012年12月完成的一例经肩峰入路治疗Ideberg Ⅲ型骨折的手术体会进行总结,与学术界同仁进一步探讨这种复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敖荣广;禹宝庆;施继飞;李泽湘;黄旗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12年4月16~19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上肢分会共识达成会议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召开,20位国际关节镜膝关节骨科运动医学学会上肢分会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就肩袖疾病的治疗达成专家共识。本篇报道包含了会议中所达成共识的全部内容,同时也阐述了关于该主题现有的知识以及一些争议点。考虑到某些问题缺乏高水平的证据证实,因此只纳入一部分高质量的知识内容。ISAKOS UEC 的成员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篇文献,获取关于肩袖疾病治疗方面有价值的新进展。
作者:张一翀(翻译);陈建海(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